1. 幼兒園教師教學分析
一、熟讀《綱要》,明確方向(教材分析的前提) 1.健康領域 2.社會領域 3.語言領域 4.科學領域 5.藝術領域 推薦書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綱要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時應以綱要為依據,以綱要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綱要是正確進行教材分析的前提和首要的步驟。 二、認真研讀,把握特點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教材分析一直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是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的基礎,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的前提和關鍵。 教材分析的過程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師個體創造性的勞動;是教師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加深對教育理論理解的過程,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自身的 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材分析不是就事論事的狹義的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而是置於幼兒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分析,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邏輯與方向。教材分析 是以幼兒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幼兒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幫助幼兒有效有意義地建構經驗。所以在分析教材時,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 是教材分析的一個重點。 (二)教材分析的步驟 1.通讀教材整合內容 通讀教材,對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點,知識結構、體系、深廣度,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 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和知識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如何准確把握教材,一是要准確把握教材的思想內容。知道這篇教材寫的是什麼,表達什麼樣的 思想和情感,對體現課文中心的重點詞、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二是要准確把握教材的表達特點。三是要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 和目標定位,在教學設計時,才可能把實現同一目標或相近目標的內容進行整合、組織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前後照應、反復滲透。 2.分析內容設計教學 教材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幼兒園、自己班 級幼兒的教學,是為了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所以,教材分析一定要放在自己幼兒園實際情境下,以本班幼兒現有經驗為出發點,結合教材的結構、體系、內容、特點等,對幫助幼兒學習,促進幼兒智力、情感在現有基礎上發展來整合選擇教學內容、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 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 三、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了解現在主要使用教材的特點 當前幼兒園教材版本的多樣化,很多幼兒園往往是多種方案同時並存,並根據自身教育條件、特色或其他具體情況而有所側重。縱觀這些幼兒園課程方案的編制及其教材文本的現狀,可以看出目前課程編制的主導性原則,課程編排及教材體系構架的基本特點。 1.目前幼兒園課程編制的主導原則:「領域」與「主題」的辨證結合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領域」是確定幼兒發展經驗或教育內容的不同范圍或模塊 的一種課程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既體現了對學科的融合或統整,又從根本上考慮到了不同學科的特殊性。如在科學領域中融入動物學、植物學、數學等,在藝術領 域中融合美術、音樂等。根據不同「領域」來劃分不同的教育內容,而每一相對獨立的「領域」內部所涵蓋的學科體系又遵循著由簡漸繁、由淺入深、由粗略至逐漸 細化的邏輯原則,從而反映了學習經驗的縱向層次性和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形成所謂由主幹到分支的「知識樹」。 「主題」則是對彼此密切關聯的一系列活動或經驗的概括,是「一種圍繞某個中心形成的一種教育內容的組織結構」,並常常以幼兒的生活主題為主要表 現形式。「主題」作為一種活動組織和課程整合的有效形式,是打破傳統分科課程或學科教學中過於嚴格的學科界限的基本策略之一。一個「主題」可以橫向關涉或 輻射至多個學科或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並同幼兒的整體認知和感性體驗的身心特點相契合。如「金色的秋天」這一主題就可以涉及到有關天氣變化的科學常識(科學 領域)、粘貼「楓葉」的手工藝術(藝術領域)、預防受寒感冒的健康指導(健康領域)、感受中秋節日氛圍的社會教育(社會領域)等。然而,當前很多主題活動 在開展時,除卻受季節時令變化以及幼兒生活范圍等因素的影響而體現出一定的自然順序外,其本身在知識經驗和學科邏輯上並未體現出應有的層次性和漸進性,以 至於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育中會重復出現相同的「主題」(如幼兒園各班級都會有「快快樂樂過『六一」』的主題)。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僅以「主題」形式 組織課程內容,只是完成了不同學科知識或領域經驗之間的橫向聯系,不便於使幼兒獲得邏輯化的經驗和進行系統化的知識學習。為此,依據「主題」組織或編制的 課程必須關注各學科或領域知識的內在邏輯性。
2. 幼兒教師該怎樣進行教學案例分析
一、名詞解釋
1、聯想記憶是指利用學生對形象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這一特質,讓學生將單詞聯想成一些事物展開記憶,從而有效提高記憶效果的一種記憶方式。
2、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
3、即時反饋是當學生學習新的內容而產生某種行為變化後,立即給予反饋的一種教學處理方式。
4、馬蹄式教學組織形式就是以教室的講台為中心,將學生課桌椅排成馬蹄形狀,與半圓式、雙翼式相似,是一種實用有效的安排形式。
5、教學過程既是一項有明確目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又是一個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之間錯綜復雜的交互過程。
6、雙翼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就是以講台為中心,將學生課桌椅排成雙翼形狀,與馬蹄式、半圓式相似。
7、教案也稱課時計劃,是教師經過備課後,以課時為單位的具體教學方案,是課時備課的書面形式。教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是教師上課的「講綱」,是「備忘錄」。
8、學生的社會背景是指學生的課外學習環境,如家裡是否有可利用的英語學習設備,家長是否有能力給孩子輔導及學生用於學習英語的時間等。
9.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是指學生能否用課堂所學的單詞、句型、語言功能等在一定的語境中得體地運用語言。
10.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基本特點
(1)重在強調人的主體性,旨在促進學生達到目標而不只是評比。
(2)在評價功能上,注重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3)在評價類型上,注重實施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4)在評價方法上,注意採用絕對評價法,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
(5)在對待分數的態度上,要求樹立新的分數觀。
11.發展性教師評價的三全原則
三全原則——即全員評價、全程評價和全面評價
全員評價是指面向全體教師,不是面向少數優秀教師或少數不稱職教師,也就是說,包括領導和職工在內的全體教職工都要接受評價;全程評價是指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對教師工作的全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的、長期的、反復的評價;全面評價是指要對教師的素質、職責和績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評價。
3. 如何對幼兒教師的案例分析進行點評
觀察了解幼兒是幼兒教師必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需要履行的一項工作職責。那麼,幼兒教師應該怎樣觀察了解幼兒?園長與教育行政部門又該如何督導、評價教師的這項工作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位幼兒教師的幾則觀察日記中受到啟發,尋找到思路。 實例一:A教師 觀察對象:小一班 黃點點 觀察記錄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請每個小朋友說一個兒歌,點點坐在座位上哭了,問了半天也沒說話,可能是不會說。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脫衣服時,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會脫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愛吃牛肉。 分析與措施 點點是從小班升上來的孩子,按理說,對幼兒園生活該適應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聽不到他講一句話,遇到問題總是哭。向家長了解,據說,點點是奶奶帶大的,三歲了才會講話,再加上膽子小,內向,所以有了問題就會哭。 今後我要多注意他的語言培養,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進一步同家長取得聯系,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上做些努力。 實例二:B教師 觀察對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觀察記錄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著接待來園的孩子,胡辛峰來了。他哭著對爸爸說:「爸爸,你天天來接我回家睡覺。」爸爸說:「不行,我得上班。」「那爺爺接。」「不行,爺爺 走不動了。」胡辛峰拉著我的手:「老師,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盡管忙,我還是把他摟在懷里。他兩只小手緊緊地抱著我,把頭貼在我的胸前。過了一會兒, 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了,說:「老師,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與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離異了,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於是就整託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飢餓,在尋找成人的愛和安慰......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體諒、理解孩子,幫助他度過情感的「飢荒」。 從以上實例中不難看出,教師觀察了解幼兒,需要抓住三個基本環節: 1.現場觀察 2.記錄觀察結果 3.分析、利用觀察資料 A、B兩位教師,在這三個環節中做得怎麼樣呢? 其 一,從現場觀察看 A教師抓往黃點點連續三天的異常情緒,展開追蹤觀察是可取的。 B教師抓住胡辛峰的分離焦慮,進行深入的觀察也很有必要。 她們在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重點的問題上,很重視幼兒的情緒心理健康問題,是值得 提倡的。追蹤觀察、深入觀察也是必須的。 其 二,從記錄觀察結果看 A教師在觀察記錄中,僅以「又哭了」三個字記敘黃點點的消極情緒,過於簡單了。因此,教師對幼兒產生該行為的原因的分析、判斷,也只能是「可能是不會說 話,」、「原來是不會脫衣服、」「原來是不愛吃牛肉」。這些結論,既不是黃點點告訴的,又不是教師通過對幼兒的動作、表情、語言等原始記錄反映出來的,難 免帶有教師主觀推斷的色彩和成份。而這樣主觀推測出來的結論,對於解決黃點點愛哭的情緒問題是毫無裨益的。 B教師卻不同,她通過對旁聽到的父子之間的對話的記錄,對胡辛峰的神態、心情、語言的描寫,以及與胡直接接觸的追憶,使觀察記錄較好地保留了行為事件的本 來順序和真實面貌,客觀、翔實,為進一步提示這個單親家庭幼兒分離焦慮的原因提供了線索,也為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切入點。 其 三,從分析、利用觀察資料看 A教師對於點點為什麼天天哭,未能從不會說、不會穿、不愛吃等表面現象,深入到內向、膽小、適應不良這樣的性格特徵是怎樣形成的層面去尋找原因。小班幼 兒,為難時會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沒被滿足;若因為恐懼,則要分析是什麼使兒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習慣,就要尋找孩子對哪些環境、事物、現象不適應。也就是 說,對於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師首先考慮的應是如何調整情緒,而並非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B教師的做法比較妥當。她透過「來園時哭鬧」這個表面現象,看到了家庭變異後給幼兒心靈造成的創傷。教師並不費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給予情感上的安撫,並由此而確定了「幫助他度過情感飢荒」的教育策略。 顯然,A、B兩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工作,一個浮在面上,一個切入實質。那麼,這項工作的特點、規律、要求是什麼呢?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觀察了解幼兒是指教師能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心理需求和存在問題,並據此制定教育工作計劃、確定教育措施。 它有這樣一些特點和規律。 1.教師了解幼兒主要採用觀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戲、教育活動過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所觀察到的是幼兒外顯的 行為表現:動作、表情、語言、行為方式等。它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了解與溝通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用來幫助教師由籠統的或一般性的行為中分辨幼兒的發展。 2.教師要學會透過幼兒的外在表現,剖析幼兒的心理狀況:發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問題等。如同醫生透過外在症狀診斷有無疾病,生的是什麼病一樣,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其實質是對幼兒行為的性質所作出的一種判斷。 教師在對幼兒行為的性質作出判斷時,必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原則來加以分析,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如果判斷錯了,就會開出錯誤的或無效的「教育處 方」。A、B兩教師的差距正在於此。A教師沒能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開出的是無效的「教育處方」。B教師則相反。 3.教師確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計劃應基於對幼兒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於教育」。理解幼兒是正確教育幼兒的前提。理解幼兒不僅僅是指教師了解幼兒的 日常表現以及比較外露的情感願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兒的過程,即了解幼兒發展之序、認識幼兒發展之勢、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改善所有幼兒的成長 環境,創造適合每個幼兒發展的教育方式。 為使觀察了解幼兒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流於形式,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這也是園長等上級部門督導、評價教師工作的要點。 1.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現場觀察。現場觀察應有明確的目的,大致的觀察角度、線索和重點觀察對象。不能今天觀察這個幼兒,明天又換一個,什麼撞到眼裡 就觀察什麼。在確定重點觀察對象時,可考慮每種類型的幼兒各取一個代表。例如,不同性格類型的幼兒,動作、智力、語言、社會性、美感諸方面發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長經歷的幼兒。 觀察時,應圍繞所確定的目的,捕捉有關的、典型的行為,並通過對這些幼兒的追蹤,發現一般規律。 當然,如有特殊情況或意外情況發生時,則隨機應變,對臨時出現問題或有異常表現的幼兒給予特別的關注。 2.應翔實、客觀地記錄觀察結果。記錄觀察結果,可以採用記敘和描述的方式(即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記敘和描述)。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a.記錄幼兒做種種事情的時間、地點。 b.記敘幼兒行為發生的背景:幼兒在什麼情況下出現該行為。 c.記敘幼兒做種種事情的方法行為方式,特別是幼兒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新行為。 d.描述幼兒對自己的行為的感覺:表情、心情、神態。 e.記錄幼兒行動時所說的話。 文字記載應較好地保留行為事件的本來順序和真實面目,應客觀、翔實。 這部分文字一般構成觀察筆記的第一部分。 3.應正確分析、合理利用觀察資料。正確分析觀察資料,是根據觀察記錄,對幼兒行為的性質做出正確判斷,得出結論,並對幼兒出現某種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一般說來,可以從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以及幼兒成長經歷等方面尋找原因。 合理利用觀察資料是指通過上述分析,確定
4. 幼兒園教育活動案例評析和教學活動案例分析是一樣嗎
應該是一樣的
5. 幼兒園教師案例分析把握哪些技巧
教師招聘考試的題型各地區之間是存在差別的,有些地區考試題型僅限於基本的客觀題,比如單選、多選和判斷。但有的地區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除此之外還
會涉及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在這些題型中,案例分析題無疑是一張試卷中題量最少,但每道題的分值最大的一類,同時也是困擾絕大多數考生的一個難
關。為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中公講師王佳慧為大家總結了幾點案例分析題的答題要點和注意事項,各位考生可以作為借鑒。
案例分析題,一般會被我們認為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一種題,相比簡答題和論述題來說,案例分析題除了考察我們對相關的教育理論的掌握之外,還考察我們對
材料的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一個高分的案例分析題的答案,需要抓住核心考點、有條理性、表達流暢並且字跡清楚規范。我們從一道例題去看案例
分析題的答題形式。
例1:課堂上有位學生指出老師對某個問題的解釋有錯誤,老師當時就惱怒起來:「某某同學,算你厲害,老師不如你,以後老師的課就由你來上好了!」全班同學隨老師一起嘲笑這位學生,該生從此在課堂上不再提出問題,也不能主動回答問題了。
問題:請你從該實例,評價該老師的做法有哪些不當之處,這種行為違反了哪條教學原則?
解析:這種案例分析題是在考試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問題是直接給定的,比如這道題的問題「那條教學原則」,那我們在答這道題的時候就有思考的方向
了,會把答題點集中在教育學中的幾個教學原則中,所以這種類型的案例分析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那我們在答這道題的時候,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結構才能體現出
我們的條理性拿到高分呢?在這里推薦給大家一個案例分析題的答題結構——「理論+解釋+案例」。以這道題來說(1)理論:理論指的是核心得分點,找到這個
案例違反了哪條教學原則(需要我們把幾個重要的教學原則理解透,明白如何應用。),從這道題中分析,得出違反了教學原則中的「啟發性教學原則」。(2)解
釋:用教育理論解釋啟發性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
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原則。(3)案例:前面已經對理論加以分析了,第三步就是
要結合案例了。分析案例,即說明材料中的老師的哪些做法違反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材料中的的老師對待提出質疑的學生,不能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態度惡劣,嚴重
挫傷了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發揮,導致這名學生不會再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回答問題了。綜合以上,我們來看看這道題的完整答案。
答案:(1)老師的做法是不正確的,違背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規律,沒有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回答也是採用了一棒喝退的
不當言辭。(2)教師違反了啟發性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
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原則。材料中的的老師對待提出質疑的學生,不能
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態度惡劣,嚴重挫傷了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發揮,導致這名學生不會再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回答問題了。例2一位熱情而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提供一個更有情趣的學習環境。新學年開始了,他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內周圍的牆上張貼了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圖畫,窗檯上還擺上了花草、植物,使課室充滿了生機。請你判斷,它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