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生書法課堂教學資源庫

小學生書法課堂教學資源庫

發布時間:2020-12-15 09:12:31

❶ 蘇州市實驗小學的相關信息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該校就對實施素質教育開展系統研究,承擔國家九五期間重點研究課題《新世紀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目標的課程實驗研究》,率先進行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被國內知名專家贊譽為:「為全國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範例。」近兩年,該校通過落實教育局「三項規定」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學校制定貫徹落實教育局「三項規定」實施方案,通過落實「三項規定」,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通過組織開展文化、藝術、體育、科技、社會實踐和班隊會等方面活動,豐富校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通過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嚴格規范教育收費,堅持就近免試入學,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嚴禁有償家教等,切實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生家庭的負擔。三項規定的實施使學校素質教育得到深化、發展。
形成以德育為首的素質教育大課堂。
我們在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形式乃至評價等多個層面進行了系統、全面地改造,使該校的德育工作進入了充滿生機活力的素質教育軌道。
1.制定學生德育目標體系,確定德育目標的指導性。
目標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總體發展目標。其中涉及了愛校愛國、文明規范、集體交往、勞動服務、科學追求、藝術審美、自我教育、心理健康八個方面具體內容。二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階段發展目標。我們把小學生分為低、中、高三個年齡段,設置了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階段發展目標。各年齡段學生發展目標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聯系,形成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持續發展的目標體系。三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期發展目標。學期目標的制定使思想道德素質目標體系更為細致與全面,也更具針對性。
2.確定三線並舉的德育內容,形成德育內容的序列性。
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是直接決定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實施小學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把優化調整教育內容作為主攻方向。具體操作主要從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從德育內容的橫向聯系角度出發,改變現存的德育知識分散、重復交叉現象嚴重這些不足之處,歸納整合類型相近的德育知識。二是從德育內容的縱向銜接出發,突出階段性重點內容,實施各年級分層教育,構建循序漸進的內容系列。目前,該校的德育內容可分為各有側重的三大系列:一是道德行為規范教育系列;二是愛國主義教育系列;三是人格教育系列。
3.引導、訓練、自糾、鞏固相結合,提高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根據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規律,學校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做到引導、訓練、自糾、鞏固相結合。通過知、比、糾、行教育系列開展學生養成教育工作,增強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知」:每月的召開一次養成教育的主題班會,利用各種形式,如講故事,演小品,辯論賽等等,教會學生什麼是良好的行為習慣,什麼是不良的行為習慣,哪些應該改正,哪些應該表揚,從思想上明確認識。 「比」:對照養成教育內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強化訓練。 「糾」:發揮同學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幫助的作用,糾正不良行為。 「行」:堅持長期恪守正確的行為習慣,始終如一。 學校全面推行小黃帽檢查崗制度,重點檢查學生不文明行為,每天通過廣播反饋情況。大隊部組織學生幹部進行全校每日檢查和隨機抽查,將檢查結果作為文明班級的重要考評依據。
4.增設道德踐行,探求德育活動自主性。
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社區、家庭教育資源,建立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大德育網路,通過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踐行,使外在的德育內容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提高學生德育的自主能動性。具體的道德踐行活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學生自我管理活動。如設立學生文明監督崗,衛生紀律檢查崗,晨會由學生主持,課間輪流值日,建立少先隊自主管理網路等等。二是豐富德育活動。如開展和完善班隊活動、藝術活動、沙龍活動、素質教育基地活動、課外興趣活動、校內校外德育陣地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家務勞動等等。三是營造學校德育環境和德育氛圍。如組織學生綠化、美化校園,組織班級進行「三清三齊」衛生評比,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等等。
5.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增強德育工作的滲透性。
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近年來積極完善家長委員會,並成立家長志願者協會,把家庭教育資源引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在家校活動中我們通過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和優秀道德品質的「第一環境」,並藉助家長資源,開展各項有意義的德育活動,與此同時,連續三年開展「千師訪萬家」家訪活動;「萬名家長看校園」開放日活動。2006年,該校進一步在家長委員會的基礎上,由學校和家委會牽頭,成立家長志願者隊伍。共有265名家長積極響應填寫了志願者申請表,有將近180名家長參與了家長志願者活動。家長已經成為學校寶貴的德育資源庫之一。
6.改進評價方法,體現德育評價的科學性。如何科學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發展過程和水平,是改變應試教育模式下德育評價的弊端,有效實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質化實驗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該校從1995年起從一年級中確立實驗班,進行德育評價的改革,目前已在各年級推廣。其主要內容包括二個方面:一是評價標准制定上更趨全面、科學。我們在學校實行的《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單》中將各年級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目標要求進行了詳細地劃分,使評價標准更為具體、全面、科學。二是在評價方法上重視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如,班主任根據期末測試,學生平時表現,其他教師和學生的反映綜合評定學生的德育成績;同時評價結果採用優、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表述,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表述方式。
形成 「一體兩翼」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體系。
學校以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為主體,以雙語教學與網路教學為兩翼,形成 「一體兩翼」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體系。
1.建構形成促進學生自主、主動發展的「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該校省十五立項課題「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研究」各學科子課題的研究全面展開並取得階段成果。該課題將促進學生自主、主動發展的核心理念落到了實處。比如:語文教學模式在原來開發的小學生作文思維「流暢——精緻——獨創」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以讀導學」、「讀寫同步」、「自能型」三個閱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各模式變式的研究,建立起了豐富、系統的語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課型體系。數學教學模式在原來開發的「開放式問題解決法」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建立了與網路多媒體整合,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英語課堂教學方面建立起了情景交際型、生活英語教學模式。其他學科經過反復研究,不斷優化完善,也建立起了相關的課堂教學操作模型。在模式研究中,我們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出發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體現素質教育強調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強調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內在理念,使其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實現。
2.開展「雙語教學」實驗,為學生未來成長為的國際化人才打下基礎。
英語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掌握英語這一重要的與世界溝通的工具無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是重要的。近年來,學校在雙語教學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嘗試,形成了「雙語」教學格局。我們不斷深化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通過激發興趣,樹立自信和建立課堂內外相溝通的「生活英語」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開口,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真正把英語作為一項重要工具讓學生學習掌握。在大力提高現有課堂教學效率基礎上,我們不斷優化重組教育資源,為學生全面創設了有利於其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外部環境,使語言環境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隱性課堂。同時加強家校交流,讓學生家長在學生英語學習中充當一個促進者。「雙語」教學格局的建構形成了學校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和運用英語的氛圍,從而為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素質教育的深化拓展了空間。
3.構建形成學校數字化教學體系,拓展課堂教學空間。
掌握電腦網路的運用技能是現代學生必備的素質。該校在網路課程方面,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將學習和應用緊密結合,使網路課程教學更加切合了學生發展需要,取得了良好成效。
學校開發了網上教育平台,將課程資源從校內延伸到了校外。學校通過網路,設置了一系列互動欄目,暢通了學校教學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從而為網路教學的開展打好了基礎。學校在網站上開設學生班級主頁,興趣活動室,教學輔導室,BBS留言板等,讓學生參與到網路學習的互動課堂中。學校網站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學校在充分開發校網路資源,為學生服務的同時,通過正確引導,培養他們健康良好的「觸網」興趣。
優化組合課程資源,創新素質教育課程載體。
1.優化組合課程資源,形成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形成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不僅按新課程標准開設學科課程,而且將活動和環境課程作為課程發展的重點:既有豐富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沙龍」活動、興趣活動,還有學生「七會」活動,每一位學生在畢業時都「會日常英語會話;會操作電腦;會用一種樂器進行簡單演奏;會講流利普通話;會寫一手好字;會游泳;會做簡單家務。」環境課程是指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活動環境這一潛移默化的育人課程,它對學生的成長同樣有著重要影響。學校的德育環境建設、英語環境建設和濃郁的校園文化氣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有所收獲。
為了使活動課程、環境課程充分發揮其優勢,學校大力發掘校內和校外的課程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使這兩項生動活潑的課程形式受到了學生的喜愛。比如,在活動課程方面,學校建立了苗苗藝術中心、校內英語廣場、校外德育陣地等,並與校外有關單位、專家合作,參與到多項學生活動課程中。在環境課程方面,學校由少先隊組織創辦了學生啟明星報,設計了學校的吉祥物「小龍娃」,建設紅領巾電視台、廣播台,製作雙語標識、電子布告欄等等。
2.建設素質教育基地,創新課程載體。
學校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切實地體會到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們現有的課程改革工作,仍然受到了許多現實條件地束縛。由於缺乏相應的外部條件,學生的教育工作受到學校空間的制約。教育的空間急需加以拓寬。為此,該校建立了蘇州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為深化和完善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創造了條件,提供了載體。
素質教育基地坐落於吳縣鎮湖鎮,佔地200畝,與風光秀麗的太湖相鄰。基地由種植園、養殖園、科技園等多個部分組成。學生在基地內體驗自然,了解農村,參加勞動,學習知識。他們共同協作,團結互助,自主管理,自我學習。基地的建成,在空間上打破了學校圍牆的限制,讓學生從喧囂的城市走向寧靜的農村,從單調的課堂走向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從呆板的課本走向生動的課外實踐,它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深化創設了實踐背景,提供了操作空間。
基地為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空間。在基地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的主題活動,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和實踐,在綜合性的學習中更深地領悟知識的內涵;學生通過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純朴的農村風情,通過參加基地的勞動實踐活動,獲得了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豐富了內在的情感體驗,從而進一步培養了愛校、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培養了學生活潑開朗,勇敢堅強,不怕困難,善於自我管理的人格素質。從2001年至今,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三到六年級學生到素質教育基地參加活動,從已經進行的五十餘次的綜合實踐活動看,效果良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建立素質教育學生評價體系。
學生的評價方法、評價內容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導向性,因而在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對傳統學生評價體系的修改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該校自1995年以來,對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從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體質體能、藝術審美、勞動技能、個性心理、特殊才能七個緯度建立起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系統的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體系。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該校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原來的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體系進行了重新修訂,修改後的評價體系,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重視,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發展方面的有關要求成為了重要評價內容,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評價的主體多元化,方法多樣化。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學生素質得到了全面和諧發展。近兩年來,學生作品大量發表、並在全國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等比賽中頻頻獲獎。學生在作文、數學、科技、書法、美術、音樂領域獲得全國和省市級獎項的作品達500餘件,發表作品200餘件,另有200餘人獲得了樂器、書畫類的有關等級。另外,針對學生家長、初中教師的問卷調查,其反饋信息也顯示,該校學生具有的良好素質已得到了普遍認同。學生家長普遍認為學校不僅在傳授學生知識,而且在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學生全面素質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對此學生家長普遍呈充分肯定態度。初中教師認為該校學生素質發展全面,學習主動性強,積極性高,有探究精神,有方法,後勁足,熱心班級、學校各類活動,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學生畢業率100%,優秀學生比例非常高。
集團化與國際化發展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領導的支持下,以蘇州市實驗小學為龍頭的實小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四年來,已經發展形成以蘇州市實驗小學為龍頭,以素質教育基地和三所小學,三所幼兒園為分支的優質小學教育集團。小學建構教育集團在蘇州是第一家。集團依託蘇州市實驗小學名校品牌優勢,通過輸出蘇州市實驗小學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優質的師資,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張,以滿足更多學生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四年來,蘇州市相城區實驗小學和蘇州虎丘區實驗小學的辦學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躍。教育資源的整合,管理模式的融通,優質師資的良性互動,使教育集團這一新生事物體現出勃勃生機。
進入新世紀,蘇州市實驗小學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學校與國際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實現了學校、教師、學生與國際交流融合,率先開展國際合作辦學。
近年來,學校接待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的教育訪問團,如美國波特蘭學區教育代表團,韓國師范學院代表團,日本數學友好交流團,台灣台北高雄教師訪問團,英國教育訪問團,香港三聖一小學師生訪問團等,還接待了「中美中學教師交換項目」美方負責人的訪問並分別接受了美國《基督教真理報》記者和美國艾森豪威爾基金會交流中心特娜女士的采訪。該校嚴謹的教學作風和創新的教學理念給每一位來訪者都留下了深刻影響。
2002年在學校領導積極爭取之下,該校參與「中美中學教師交換項目」,派出了唯一一位來自小學的蔡紅雨老師參加了這個項目,之後又有王怡老師和趙靜老師。這三位老師在美國波特蘭對口小學Woodstock以認真的工作態度,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獲得了美國學生,家長和老師的一致好評,都被學校評為年度優秀教師,同時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在該校加入「中美中學教師交換項目」之後, 2002年夏Woodstock小學校長和中文項目主任一起來該校參觀訪問,並為該校40多名骨幹教師作浸潤式英語培訓。在項目開展的第三年,經過多方努力和溝通,2004年徐天中校長赴美與Woodstock小學就建立正式姐妹學校關系簽訂了協議。2005年暑期該校再次邀請Woodstock小學校長和中文項目主任來該校配合教育局英語引智培訓活動為青年教師作英語和課堂教學管理培訓,學校從外教的引進和管理到生活上的幫助和協調,無一不是盡心盡職,保證了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兩次這樣的培訓老師們收益很多,無論是在語言交流方面,還是課堂教學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兩位美國老師授課時默契的配合更是給教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學校選派老師赴新加坡進行華文和中國文化交流,為中新文化、教育交流開創新局面。2005年10月學校受新加坡南洋小學之邀,一行四位教師出訪新加坡,期間在南洋、義安、菩提、德樂等四所小學進行華文教學示範和教學方法討論,一方面與新加坡的同仁相互切磋,相互了解各自的華文教學,同時我們的教師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經驗和方法與新加坡老師共同分享,以更好促進雙方在這領域的探索。也就是這次出訪的成功使雙方有了共識,在新加坡成立一所積極推廣該校華文教學經驗的學校---新蘇國際實驗學校。新蘇國際實驗學校全面引進中國名校蘇州市實驗小學全新的華文教學理念、華文教學方法及優秀教師,以促進新、中華文教學交流,促進新加坡學校華文教學的發展為辦學目的。學校在介紹蘇州市實驗小學優秀的華文教學法,培訓新加坡華文教師的同時,提高新加坡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目前此項目已經開展了兩年,學校率先實現了國際合作辦學。優秀的華文教學方法受到新加坡同行的一致好評,2007年被新加坡多所小學將學校的識字教學方法列為引進項目。
近年來,學校選派一批又一批教師前往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交流學習,多位骨幹教師到國外任教。同時,學校連續多年在暑假期間開展浸潤式英語培訓,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為學校教育與國際融合打好基礎。2003年以來,學校先後聘請25位外籍教師走進了學生課堂,開展「雅博外教英語課外班」項目。該校對每學期引進的外教的英語教學設定了分段的教學目標,外籍教師每月參加一次教研活動,並聽取學生老師的意見,及時溝通。因而外教們上課都很努力,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態度還是教學效果都比較令學生和家長滿意。
學生間的友好交流和溝通也日益增多。該校與日本鹿兒島青少年暑期友好交流團已有八年多交往的歷史,每年暑假該校的部分師生會和日本鹿兒島青少年暑期友好交流團共同開展活動,相互了解,增進友誼。此外香港、新加坡的小學師生也多次來該校進班級聽課學習。每次他們都會被安排到各個年級各個班級和我們的小朋友一起聽課,一起游戲,一起用餐,彼此充分感受文化的融合,建立友誼。這項活動受到了香港、新加坡師生的好評。暑假我們也組織學生到國外進行修學游,雖然時間不長,但受到了學生的歡迎。2004年我們嘗試讓學生到馬來西亞去參加國際兒童合唱比賽,這也是該校學生跨出國門參加國際比賽的第一步,最後合唱在兩個級別中分獲銀獎和銅獎。在2006年秦皇島舉行的21世紀國際華樂節中該校古箏隊又獲一銀一銅的好成績。
在學校新百年的開端,我們要進一步宏揚「求索、鑄造、超越」的學校精神,踐行給學生最美好的童年,給人生最堅實的起步,「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現代化、國際化、人本化為辦學目標,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創造實小更加輝煌的明天不懈努力。

❷ 上海市寶山區大場中心小學的師資

建設有書法底蘊的教師隊伍
1.書法特色中心組
書法特色中心組由學校分管教導負責,組員為各年級組的書法教研組長。平時,每兩周組織教研組長開展一次活動。在教研過程中,討論年級組的書法工作計劃,制定一學期年級組中的探究活動方案、內容、設計等,在年級組內資源共享;教研組長每兩周進行一次年級組的書法教研活動,每次都做好上傳下達工作;每月書法教研組長們一起檢查教師書法備課;檢查教師、學生的書法作業,隨時掌握教師、學生學習書法的情況,每月挑選教師、學生作品及時更換櫥窗內容;他們分工合作做好各項書法活動的牽頭人和反思小結。
2.專職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兩名書法專職教師,都畢業於書法專業本科,任教學校各班級的軟筆書法課。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和書法教學實踐、總結,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其中,夏青老師的書法課曾在上海市書法課堂教學評比中獲一等獎,也多次在市、區和學陶實驗區展示,獲得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他們和校科研組共同完成了「學校廊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課題論文;參與編寫了學校書法教育刊物《上海市寶山區大場中心小學書法篆刻作品選》和《翰墨潤靈 藝苑化神》;他們的書法論文也多次在寶山區和學陶實驗區論文比賽中獲獎。
3.兼職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10名書法兼職教師,任教各年級的硬筆書法課,他們經常一起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做好隨筆、反思與調整,逐步提高駕馭書法課堂教學的能力。他們還一起探討如何將新教材的內容與學校書法校本教材整合,不斷修訂校本教材。
4.中青年教師
學校還組織中青年教師練習書法,定期請名師為教師培訓書法、開設講座。教師們每周交硬、軟筆書法作業,幾年如一日。大家踴躍參加各級各類教師書法比賽,書法論文比賽等,教師的書法整體水平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地提高。

❸ 我一點不會寫作文,現在求詳細介紹寫作的資料或作文書和你們的寫作心得。200分回答的好再+。

一、 擦亮慧眼,找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常常在拿起筆的時候,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老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幫學生找到習作的素材。

新接一個班級,我總會搞一些小的活動來幫助學生練筆,如:一分鍾演講,詩歌朗誦,講故事等。然後用已有的材料指導學生寫作,讓學生個個有話可說,覺得作文原來並不難,只要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寫好就行了。

其實,文章的素材生活中處處都有,如:班級舉辦主題班會了,學校舉行運動會了,學校組織去工廠參觀訪問了……老師若能有意識地提前給學生輔導,學生當然能學會有目的的觀察生活,學會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鏡頭。因為這些材料來自大家熟悉的真人真事,同學們也自然而然地會從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尋作文的源頭。

二、 範文引路,勤創作

有了材料,不等於就能寫出好的文章,寫作文方法的指導是學生作文的拐杖,我提倡學生模仿和借鑒範文。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講課文時,我注重寫作知識的滲透。為要強調文章結構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又一次突出分析了詞的結構,上闋寫景,下闋議論,用「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將寫景與議論聯接。寫景先總寫遠眺雪景,後分寫雪景,想像中的晴天之景,這樣雪景中又有了虛實、動靜之分。下闋用一「惜」字引來對英雄的評論,最後點明主旨。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印象很是深刻。

此外,利用作文、周記的評講,把學生作品展示給大家。如「沈倩倩同學借鑒《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的構思,巧用《槍的自述》,從多個角度,回顧了六十年前的滄桑歲月。因其構思獨特,被評為學校「抗日徵文」一等獎。同學們成功的作品,拉近了大家和作文的距離。只要稍加評點,學生作品中的技藝,更易被大家接受。

還有,我選用一些歷史佳作,印發給學生閱讀,對文章中好的手法或好的構思作適當的評點,這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給不會讀書和寫作的同學作一點指導。日積月累,他們自然會掌握不少新的形式。

三、 日記勤記,多積累

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我強調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練筆一次,大至對時事的感慨,小至本班一生一師的一言一行,哪怕只作一次讀書摘錄、評點,一次遣詞造句的訓練,也不讓一日空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下,把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付明濤同學考試失敗後揮筆寫下的《感謝考試》,內心感觸真摯感人,先刊入《溱湖》第八期,後又被《鹽城晚報》刊登。

熟能生巧,經過練習,筆頭熟了,素材多了,寫起文章來必須也就得心應手了。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擦亮慧眼找材料,指導學生學會模仿、遷移,鼓勵學生記日記積累,組織學生創作投稿,必然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❹ 如何開發學校語文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校園文化資源做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發校園文化資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以下的策略:
一、發揮圖書館資源庫的作用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語)。學校圖書館收藏著大量的圖書,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醫療衛生、環境科學、少兒網路,是語文課程教學極為重要的資源庫。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定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教授閱讀的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
圖書室還可以建設電子閱覽區,讓學生在廣闊的電子書海中遨遊。學校圖書室為學生全面開放,學生到圖書室借閱圖書,讓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圖書室可開展「每周新書推介」向全體師生推薦介紹新到的圖書,培養了學生對圖書的閱讀興趣。
同時,每個班開設圖書閱讀課,通過圖書閱讀課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另外,每個班都建立了「圖書角」「學習園地」「讀書會」等,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環境
校園環境也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顯性和隱性兩部分。顯現的校園景點中那碧綠的草坪、盛開的鮮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設備設施,可以成為學生文娛生活、養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好素材。這些校園文化資源都能成為學生進行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
例如,我們可以按照語文教學的需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對學校環境進行觀察,觀察花草樹木在一年四季的變化、標志性建築的結構、學校雕像所蘊含的意義,然後布置學生進行寫作,讓這些校園文化資源成為學生寫作的對象,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校園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隱性的是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如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都可以視為語文教學資源來開采、挖掘、利用。例如:學校定期組織各種閱讀知識競賽,如講故事會、朗誦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語文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語文競賽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3-6年級的語文課程標準是要求學生每個單元都要進行必要的習作,習作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寫人的,有記事的,有寫景的,也有狀物的,這些習作都和學生的家庭生活、學習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班級把學生的優秀習作進行展示,達到共同學習,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在校園進行美文誦讀、講故事、硬筆書法、作文等語文競賽。通過競賽,可以讓學生在美文誦讀中感受到美文誦讀的節奏、品味美文誦讀的韻律,在講故事比賽中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筆書法比賽中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感悟中華民族文字所蘊含的巨大的人文內涵,在作文比賽中鍛煉學生的遣詞造句、修辭、結構等習作技巧,進而提高學生高超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聯網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引導學生瀏覽《中國兒童文學網》、《中國兒童網》、《小學語文網》、《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小學語文動漫課堂》等網站,品味既充滿童趣,又富文學性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積極開發學生資源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因此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特長以及隨機生成的一些信息納入教育教學過程。
( 一)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開發與利用
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執教者了解到很多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圓明園中奇珍異寶的圖片及文字資料,這些對於學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師重復講解的重點,那麼執教者就把重點放在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上。課堂上,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有關圓明園原貌(照片、歷史)及珍貴物品的資料(如曾展出的銅猴首、銅羊首、銅虎首的價值),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用大量篇幅寫昔日的輝煌?」由此,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對學生優勢特長的開發與利用
學生總在自已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總會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的優勢特長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資源,也是校園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優勢特長,在學校成立了「朗誦興趣小組」、「國學興趣小組」、「播音興趣小組」、「小作家興趣小組」等文學小團體,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詩歌朗讀的技巧和方法,接觸和學習國學經典內容,學習播音,如何練習文章寫作,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團體文學活動中,理解中國文字的內涵,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編撰校本教材
(一)在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作文,這些作文可以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編輯《小學生優秀習作選登》、《小學生優秀觀察日記選》、《小學生自編童話故事集錦》,我們可以把這些集子裝訂成冊,置於教室,供所有同學閱讀,交流彼此寫作經驗,共享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二)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本》。兒童誦讀國學經典,「具有相當現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兒童生理階段的特殊性。國學經典的句子,大多數短小、韻律,適應了兒童心理特點,通過誦讀的反復刺激,有助於早期語言能力的開發,同時也打下文言語法與詞彙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學史家和教育心理學家對科學史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學習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看起來他好像學了並不懂的內容,看起來他真正記得的也並不多,其實這些將轉變成一種「內隱記憶」,在心理背景中漸漸會產生作用。[2]基於以上的兩點認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三字經》、《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獻中節選適合小學生誦讀及理解的內容作為校本教材,組織學生進行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強文化心靈的動力。
(三)組織學生製作校報。小學生愛畫畫,
也愛寫字。他們的世界通過畫畫和寫字體現出來。做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愛寫字的特點,組織學生定期、分班製作校報,愛畫畫的學生在校報上畫圖,讓愛寫字的學生在校報上寫字,讓愛寫作的學生撰寫文章,共同完成校報。通過展示,發揮校報這種校園文化資源的作用,磨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發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一)「畫與寫」的課程。無論是古代詩詞,還是現代文學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過繪畫把它描述出來的。古代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如王維的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自古「詩畫不分家」。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的天性,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如上完《詠鵝》這首古詩,可以讓學生根據「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波清波。」畫出鵝的樣子;如講到鯨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對鯨的描寫,畫出鯨的特點。「畫與寫」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繪畫的興趣,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詩」活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對於小學生而言,這樣要求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就是通過背誦,積累詩文中的詞彙、句法、詩法,獲得語言材料,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每周一詩」活動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誦的詩詞彙編成冊,分發給學生人手一冊,讓學生提前背誦,每周背誦一首,積少成多,周復一周,久而久之,學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誦的古詩,語文素養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重視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發揮圖書館資源庫的作用,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環境,積極開發學生資源,創造性地編撰校本教材,發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❺ 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 徐赫洪19

一、激發興趣 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而做他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這些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特別是對於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大力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那麼如何激發閱讀的興趣呢? 首先,針對學生閱讀了大量的讀物,希望能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朗誦、猜謎語、成語接龍、歇後語對接、講故事比賽;還可以開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會,讀書心得、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比如:我在班裡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的信心和熱情。 其次,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句式整齊,韻律感強,琅琅上口,易讀易記,深受人們喜愛。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有利於發展語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文字鑒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在平時的詩歌指導時,安排每周背一詩(詞)。在對每首詩詞拓展時,採用「同題異文」(同一題材的詩詞)、「同人異文」(同一作者的詩詞)、「同意異文」(同一情感類型的詩詞)等途徑擴大古詩文的閱讀量。在進行詩文感悟時,以感受為主,理解為輔。主要以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美讀,去背誦,去想像,讓學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語有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其中「見」、「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現,也是語感的初步生成。這樣積累一多,語感不斷得以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也就形成了。 第三,我們還可以根據學校組織的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自辦手抄報和手抄小雜志。這學期,為了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我們班辦了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大量閱讀了怎樣讀書的有關知識,然後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還真辦出了像模像樣的報紙。學生辦的報紙無論好壞我都給他們張貼展覽。學生在相互觀摩、互相學習比較中,又悟到很多東西。這樣的活動每學期可組織多次,使學生在辦報刊的過程中,提高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選好讀物 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閱讀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這樣就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因此,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讀物很重要。 大量的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非常重要。(l)思想健康。好書,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我們要教育學生讀好書,使他們從好書中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而受年齡、閱歷、水平限制,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們不能低估不良讀物給我們小學生帶來的副作用。(2)因人而異。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可以說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到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識的海洋對於少年兒童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宇宙的奧秘,諸如地球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聞,森林中的動物之王,歷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關於未來世界的科學幻想……都會引起他們認識世界的熾烈慾望。教師要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程度的課外讀物。(4)注意閱讀的廣度。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告誡青少年:專看文學書不好,只看一個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學大綱》要求六年制小學生課外閱讀不少於150萬字的分量,無疑是我們要注意閱讀的廣度,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本閱讀的不足。 三、授人以漁 古人授之以漁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學生已激發的閱讀興趣要保持、穩定、持久,必須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並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隨著閱讀教材的進度,教師應該堅持「一篇帶多篇,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把課外閱讀內容作為課內知識的擴充。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獨立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豐富了語文材料,擴大了知識面。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應著重教會以下幾種方法。 1、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和思考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我們要還給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發現,探索的時間。」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2、培養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的能力 讓學生獨立地查找資料,弄懂字詞意思,理清文章寫作順序、主要內容,畫出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並在初讀中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再抓重點詞句讀讀、想想、畫畫、演演,運用多種感觀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懂哪些語句,文章為什麼這樣命題?這樣開頭、結尾?課文寫了什麼?怎樣寫?這樣寫好在哪裡?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寫?所有的這些讓學生自己體味出來。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現在不少小學生到畢業時還不會讀書,朗讀時丟字加字,甚至讀破句;看課外書籍,走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們從低年級起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認真讀書的習慣;帶著問題讀書的習慣;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自己我評價習慣等等。 4、堅持以讀為本,重視多種形式的讀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重要能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熟,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可以以多種閱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 5、學會積累 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國古代學習論認為「積漸成學」是讀書之規律,如孔子主張「博學於文」;荀子論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近現代的學習理論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於積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就認為 「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因此,規定每個學生准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以便今後運用,這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習中,要經常給學生講積詞的好處,告訴他們「好腦瓜比不上爛筆頭」。有了積累本,就向有了個詞彙小倉庫,寫起文章來再也不愁沒詞了。在積詞中,有些學生可能辨別不出那些是該積的好詞,我們就應該選讀幾篇短文,告訴他們那些詞用得好,好在哪裡,提高他們的鑒賞力。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運用又是更主動的學習。在上課回答問題或平時交談中,一旦發現學生運用了課外書或積累本上的新詞,應立即予以表揚鼓勵。學生在作文時運用了所積的好詞語我們就加上紅圈圈,並在班上朗讀。要求學生不但要寫得出,寫得快,還要寫得通,寫得美。 6、 閱讀教學後進行仿寫、敘寫 閱讀完一篇文章後,說說自己在寫同類文章時,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鑒,然後進行仿寫、敘寫。趁熱打鐵,讀寫遷移,是練習寫作的最好時機。如在讀完《走進大自然》後進行續寫,讀完《三味書屋》後仿寫一篇《我的小屋》,學完《爬山虎的腳》後仿寫一篇植物。總之,學完人物篇仿寫人物,學完景物篇仿寫景物,學一類,仿一類,讓學生有樣可照,仿的輕松練的愉快。從學到仿,然後是創造寫,最後是學會寫,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7、 開展一些實踐活動 小學生都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使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的熱情。(1)課前三分鍾,輪流朗讀。利用課前三分鍾,讓學生輪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不僅能增加語匯的積累,又能促進學生在課外自覺認真的閱讀。(2)舉辦朗讀,講故事比賽。通過舉行比賽,在班裡掀起讀書的熱潮,引發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大量閱讀。(3)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不僅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審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還提高了他們與他人的合作能力。 (4)結合一個話題,開展有趣的辯論會。在閱讀的基礎上,鞏固讀書成果,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5)開展「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的讀書活動。由學生經過自己篩選後,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學生為表現自己,必定行動起來,積極閱讀並認真比較。這樣既達到了訓練閱讀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總之,閱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閱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❻ 教育部將如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教育部、國家語委始終高度重視漢字的書寫教育、規范推廣和傳承保護等工作,注重提升廣大青少年漢字書寫水平和漢字應用能力,充分發揮語言文字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一是抓好中小學漢字書寫教育基礎

把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主要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加以落實。

許多學校都在語文課程中專門開設了寫字課,近年來,又先後印發《教育部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教基二〔2011〕4號)、《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教基二〔2013〕1號)等文件,對書法教育的目標內容、教學和評價等提出具體要求。

二是以活動為抓手建設工作機制

全面深入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建設中華經典誦寫講資源庫,聯合有關部門共同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書法名家進校園」以及全國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全國中小學師生書法篆刻展示交流活動、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等活動,增強廣大師生以及全社會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三是推進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工作

該測試是一項旨在考查應試人員漢字的認讀、選用、辨誤、書寫等實際應用能力的語言類標准化水平測試。自2007年開展試點測試以來,全國已有近二十個省(區、市)約30萬人次參加了測試,在提高國民漢字應用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四是重視師資培訓和基地建設工作

先後組織開展翰墨薪傳·全國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全國高校書法教師研修班等各種骨幹師資培訓,引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遴選南京藝術學院、中國文字博物館作為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支持基地舉辦大學生漢字文化創意大會、《漢字》展進校園、《漢字》世界巡展等,進一步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漢字國際影響力。

五是2019年隆重舉辦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向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致賀信,孫春蘭副總理出席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並講話,有力促進甲骨文研究等冷門「絕學」的傳承發展,使甲骨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徵意義深入人心,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6)小學生書法課堂教學資源庫擴展閱讀:

「節」系華夏

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報刊社、語言文字報社在賀電中指出:「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青春常在,經久不衰。而這一切,都與「中華文字始祖」白水的倉頡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董琨在賀電中指出:「倉頡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創制漢字的始祖。中華文明起源與發達,厥功最偉,彪炳千秋。」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張學棟接到函告後,心潮澎湃,他在賀函中指出:「義承倉頡豐功,弘揚漢字文化。勇繼造字偉績,服務和諧社會。」

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馮克堅在賀電中指出:「倉頡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在漢字創制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功績。成立「中華漢位元組」,為我國文字文化研究與交流搭建了又一廣闊平台,也必將成為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字文化的窗口。」

❼ 如何農村小學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益

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大幅度大面積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是鞏固「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更是鎮中心學校的核心任務。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做到「聚焦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探索大幅度大面積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回顧過去,我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做法

1、抓住一個中心:

長期以來,我們始終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不放鬆,堅持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上好課程」。盡管教師學科不配套,教學設施不健全,但始終本著「因地制宜、盡力而為」的原則以兼職代替專職,以演示實驗代替分組實驗,以校內活動代替社會實踐,確保低層次的課程標准不落空。堅持強化常規教學的過程管理。加強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檢查與督導,加強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全程管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真正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2、促進兩個轉變:

一是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絕大多數教師通過自身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做到:由過去的圍繞考試打轉轉轉變到今天的圍繞素質搞教學,由過去的一門心思講知識轉變到今天的千方百計促發展。

二是促進教學行為的轉變。通過課改,教師有了學生意識和服務意識,由過去的只重視少數轉變到今天的面向全體,由過去的拚命灌輸轉變到今天的啟發誘導,由過去的冷麵訓斥轉變到今天的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3、建設三支隊伍:

首先是管理隊伍的建設。通過上級主管部門的選拔和培養,年輕的校長和主任正在不斷成長,較高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進了我校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不遺餘力、堅持不懈地通過加強校本培訓、組織繼續教育、鼓勵在職進修和選派外出觀摩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業務素養,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三是教研隊伍的建設。以選拔和培養教研組長為切入點,以打造骨幹教師群體為著重點,以課題研究為落腳點,全力編織鎮、校兩級教研網,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組織保障。

4、推進四項改革: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變粗放為集約,重在一個「實」字。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注重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的規范化要求與教學實情、實效的統一;變壓力為動力,堅持一個「恆」字。課堂教學改革最忌時冷時熱、虎頭蛇尾。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靠的不是別的,靠的是目標專一,靠的是目標專一後的持之以恆。有了這個「恆」,所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將變為教師在自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強大動力;變僵化為優化,追求一個「新」字。盡管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提出一套嚴格、統一的具體要求,但在管理和執行的具體過程當中還是盡可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情有別。變高耗為高效,落實一個「質」字。實實在在地向每一節課要質量。

○推進課程資源改革。積極主動地開發各種本土課程資源,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地方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例如利用自然條件,開發小種植、小養殖等校本課程。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科實踐結合起來。把校本課程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拓展與延伸,緊密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生的特長發展結合起來。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手工等興趣類課程的開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卓有成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推進師生評價改革。細化教師評價條款,變復雜為簡單,客觀、公正、簡單明了地對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期的所有工作進行定量描述,減少人為因素,提高評價的公正性、科學性、准確性和權威性。積極推行學生評價的等級制度,淡化分數壁壘,強化等級進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推進教師配備改革。從2005年開始,鎮中心學校每年從鎮初中本部和分部選派了3名青年教師到邊遠的村小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同時將新分配的教師一律安排到邊遠小學工作,這樣不僅有力地加強了邊遠小學的教學力量,更重要的是給邊遠小學帶去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無窮的青春活力,有力地推動了邊遠小學課堂教學的全方位改革。

二、思考當前,我校教學工作的主要症結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並不顯著的成績,但絲毫掩蓋不了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確實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宏觀上的「牌子不亮,質量不高,旗子(特色)不艷」。微觀上的「路子不明,法子不靈,點子不新」。究其原因不外乎:課改經費短缺、管理套路落伍、師資隊伍老化、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三級課程滯後、大眾傳媒渲染和不良風氣影響等。

盡管影響教學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症結還是在於我們的教師隊伍以及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1、職業倦怠,漠視問題的存在。在農村絕大多數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遠的學校,幾乎從來沒有走出去觀摩過、學習過,外面的精彩世界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早已不復存在。長期偏安一隅,使得他們的思維逐漸遲鈍,激情逐漸冷卻,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變得熟視無睹。

2、功利之心,泯滅創新的激情。要檢查,就突擊備課、改作業。要統考,就加班加點、滿堂灌。要職評,就拼湊材料,忙突擊。甚至有人戲言:「堂堂課我都到,提到考績我不要,大事小事要知曉,吃吃喝喝不能少」。

3、自我封閉,扼殺碰撞的智慧。許多農村教師早已習慣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就教學問題與同行展開交流。總覺得與比自己小的討論「沒面子」,與比自己老的討論「沒興趣」,與自己差不多大的討論「沒底氣」。

4、體制滯後,制約質量的提升。由於農村小學七八個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朝夕相處抹不開情面,誰也不願去和別人爭那30%的浮工資,校長也因為學校拿不出富裕的經費補充進去,而將浮動放在一邊,久而久之教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的調動,質量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三、著眼未來,我校教學工作的初步設想

沒有教學就沒有教育,沒有教學就沒有學校。切實做好教學工作是各級各類學校永恆的主題。在未來永無止境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心,始終如一地突出一個核心,千方百計地降低一個重心,努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實際又持續穩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地有效途徑。

1、堅持「一個中心」——教學

不管教育怎樣發展,如何改革,教學始終都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今後,我們將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推行「321開放性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3個允許:允許學生插嘴、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標新立異;2個鼓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1個寬容:寬容學生的過錯。抓緊、抓細、抓實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做到「計劃制訂嚴實,領導示範落實,骨幹培養扎實,執行方案求實,督查指導務實」。徹底杜絕在督查指導過程中「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的虛假現象。堅信成功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嚴格督導、真誠指導、熱情引導、耐心輔導」。使絕大多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六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方法為中介,以能力為目標。實現「六突六不」——突出重難點,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講精練,不以講代練;突出思維訓練,不滿堂灌、滿堂問;突出學法指導,不加重課業負擔;突出教學效益,不搞全面補課;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使課堂教學少一點「預設」的剛性,多一點「生成」的彈性。

2、突出「一個核心」——質量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滿意與否的「晴雨表」,事關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將嘗試建立「生死存亡的風險機制」——加大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逐步推行以崗定人,競爭上崗,以崗定責,以績定薪。適當拉大分配距離,以激勵教師竟崗敬業,自覺提高教學質量,以不負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託,不負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逼師成材的投資機制」——明確規定學校每年5%的預算經費必須足額用於安排教師繼續教育。45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到2010年必須全部達到本、專科學歷,拿到畢業證後學校給予每人一定的的獎勵。所有在職教師每年必須自費訂閱1份教學刊物,每學期必須撰寫不少於1萬字的讀書筆記,向鎮中心校遞交1篇不少於3000字的教學行動研究報告。「客觀公正的激勵機制」——我們將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設立「金牛鎮中心學校教育教學獎勵基金」,分設「課程改革成果獎、教學評比新星獎、教學質量進步獎、關愛學困園丁獎、自學成才鼓勵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獎」,以表揚先進,激勵後進,激發教師的專業激情,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3、降低「一個重心」——教研

教學研究重在教學反思,重在教師群體,重在問題解決。過去我們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過於追求標新立異、只圖花哨好看,很少考慮問題的解決。往往勞命傷財,最終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償失。今後我們將切實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為抓手,本著「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求真務實精神,在教研課題的選項上就著手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課題選項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把問題當課題。把校本教研與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賦予教學研究強大的生命力。二是階段性研究與成果及時轉化相結合,以細節決定成敗。踏踏實實地做好教學研究成果與教學工作嫁接、教學研究成果向教學實際移植的問題,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課題選項與學校資源相結合,逐漸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努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的完整體系。在課例研究方面,本著「以課例展示理念,讓理念回歸課堂」的思想,推行「兩段六環」的教研活動方式,即第一階段:備課——說課——議課,第二階段:上課——聽課——評課。使校本教研既植根於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又服務於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從而引領教師專業水平得的提高。

❽ 如何有效擺脫小學書法教學困境

學生的作文通常分為自由作文和命題作文,前者是主動作文,後者是被動作文。現在學生的問題是,缺乏感悟的自覺性,缺乏寫作的沖動,不能進入作文的自覺狀態。絕大多數作家的成長歷程和寫作經驗說明,只有本人進入了作文的自覺後,他的寫作成為他生命的釋放口,成為他的人生重要支撐,才能在寫作上投入更多的感情和時間,才能取得寫作的進步。而學生由於缺乏這種感悟和創作沖動,很難主動進行作文,他的生活感受不能及時地轉化為一篇文章。
而在面對命題作文時,大多數學生又覺得無話可說。也就是說那些作文命題與學生的經驗和情感沒有發生共鳴,沒有成為開啟學生作文思路的鑰匙。既然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一份生活,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內心世界,有自己的苦樂喜惡,那麼只要找到適當的鑰匙,就能打開學生自己積累的庫房。
現代資訊理論為我們認識作文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作文是一個信息的輸入、儲存、加工輸出與反饋的過程。學生作文是信息轉化的「結果」,同時又是信息轉化的「過程」。學生作文的全過程是這樣的:信息積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饋。
信息積累就是學生對外部世界的信息進行感知,並進行編碼、儲存,以備作文之用。生活感悟和讀書經驗都有助於學生把眼中之「竹」化為胸中之「竹」。這包括直接生活經驗(生活閱歷、感受與思考)和間接生活經驗(耳聞目睹、閱讀)。
信息同化指某一作文命題與學生的信息積累相碰撞後找到了切合點,這一沖突過程,決定著作文腹稿的成敗與質量。
信息同化完成後,再藉助於「得心應手」的作文技能,學生就可把胸中之「竹」外化為紙上之「竹」。
因此,要解決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當然要先正本清源,即組織學生一方面積極投入生活,增加閱歷,增長經驗,另一方面多讀書,多體驗,多感知。從而豐富感情,磨礪思想。作文能力,從很大程度上講,不是依靠教師喋喋不休的質的分析,而是依靠學生自己信息數量的積累。而豐富學生的信息,就得面向生活、面向經典以及電腦網路,廣泛地、有效地開發信息資源。
但是,並不是閱歷豐富、博覽群書的人就能寫出好文章。這里還有一個能否將個人體驗順利「同化」和「外化」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刺激物――命題,並要事先為學生准備豐富的作文模型。
首先,要按照信息與作文命題平衡的規律,把握作文命題與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作文命題的質量。成功的作文命題要保持學生原有信息與命題之間的距離,才能具有信度和效度。作文命題,就是一個刺激物,只有被信息同化時,這樣的作文命題才能進入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其作文的興趣和動機。當學生遇到新的刺激物但不能被同化時,就會修改原有圖式以使刺激物能夠符合於這種圖式,或創造一個能夠容納這一刺激物的新圖式。同化會豐富和加強原有圖式,順應則導致圖式的變化和發展。「平衡」就是通過同化或順應來達到學生原有信息與刺激物的均衡或調節,它是推動認知和創作發生並發展的動力。
依據這一原理,作文命題要盡量滿足學生的信息積累,也要有一定的難度,進而促使學生能創造新的條件進行解題,達到發展其作文能力的目的。
至於學生在作文之前閱讀過的大量範文,會對學生作文的模仿、創新提供「圖式借鑒功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它的生成要經歷三個基本階段,實現兩次轉換。第一階段是構思階段,在認知的基礎上,因「交流需要」而做出選擇,是「意」的初步形成。第二階段是轉換階段,即選擇表達「意」的言語形式,將要表達的內容轉化為言語信息。這是第一次轉換,即內部語言開始生成。第三階段是執行階段,就是把頭腦中的言語信息轉換為文字元號系統,變成書面作文。根據波里特「表達過程」圖示模型,我們可以知道,影響甚至決定書面語生成的是兩類知識:一類是寫作基礎知識,包括文章體裁和文章布局結構等各種知識,另一類是作者平時掌握和積累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知識。其中後者是決定性的。有了這兩種知識,才能在包括文題在內的各種「需要」的刺激下,利用由「主題」和「題材」構成的「搜索器」對「記憶」進行信息搜索,取得信息,並確定其價值,決定對其的取捨。也就是說,構思的成功取決於「記憶」知識的豐厚和「搜索」意識的明確。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和範文模型。因為學生作文雖不排斥一定的創新,但畢竟還是一種訓練和嘗試,只要能達到「觀點鮮明正確,中心突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句通順,標點正確,並有一定的寫作速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作為學習者,其行為必定帶有一定的模仿性。
綜上所述,要解決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的問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作文題目,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喚醒學生積累信息中庫存的有效信息。
二、在平時,應該著重訓練學生面對一個命題時,迅速從命題提供的一些信息點理出命題要求,在這一范圍內搜索自己的庫存信息,在檢查自己的信息佔有量後,決定作文的主題取向。同時,回憶自己看到過的這類主題所需要的文本模型,進行一番取捨後確定文體。伴隨這個思索過程,學生要列出一個簡括的提綱,理出文章思路,提取所需的材料。這個構思過程當然是越短越好。
三、為達成這種寫作能力,教師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學計劃,整個學段的,每個學年的,每個學期的,每個專題的。每一專題的相關信息積累,要盡量全面豐富,既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又有他人的經驗之談。每一專題的文本(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要全面涉獵,並盡量掌握,這樣在作文時有一個參照,表達起來更會加得心應手。

❾ 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有效學習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 009.
[2]李貞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環節[J],2 007,(7).

❿ 如何開發小學語文課外學習資源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書法課堂教學資源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