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土壤中有什麼》這節課的內容很多,主要分四個部分: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積實驗、了解土壤與生命的關系,內容相當多,所以進行簡單的引入後可以直奔主題了。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所以在課堂上觀察新鮮泥土還是必要的,裡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但是在喜悅的同時記錄也相當重要,可以採用多種記錄方式,如文字和圖畫。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難度,但是如果我們用手去觸摸、去感覺,學生的印象很深刻,在這個時候引入地質學家區分顆粒大小的標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標准,學生自己對土壤進行分類,他們會發現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採用教師小組實驗,將乾燥的土壤放到水裡學生會發現有氣泡出現,「這個說明了什麼?」學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氣,對於土壤的沉積實驗時間比較長,教師事先准備好一份。土壤在沉積的過程中,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沉積好的那份。課的最後一部分,是關於「土壤與生命的關系」通過土壤的橫截面圖,讓學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間的關系,滲透熱愛土壤的思想。
這節課我感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讓學生觀察將乾燥的土壤放到水裡有什麼發現,較多同學發現了氣泡,知道了土壤中有空氣,比我預想的要成功。
B. 小學二年級動物聯歡會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具有一定的集體意識,並希望集體能爭奪第一,「第一」對於大班孩子的眼中是件光內彩、榮耀容的事情。他們會積極地去爭奪「第一」,在活動中的表現極為地興奮,我想用一種競賽的形式來開展活動。於是我想用一種特殊的節目游戲的形式來開展有關動物的教學活動。
C.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土壤里有什麼》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抄
1、了解寒假襲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2、通過討論,激發幼兒過新年的情感,教育幼兒愉快、合理地過寒假。
3、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活動准備:
《平安系列》安全教育視頻。
D. 小學科學《土壤里有什麼》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十課《土壤里有什麼》。
本課是《土壤和岩石》單元的第一課, 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土壤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運用多種感覺器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學會觀察,實驗和記錄觀察結果,得出結論,了解土壤的成分。
為此,我制定如下三維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的信息源。
2、情感態度目標: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增強保護土壤資源意識。
3、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雖然孩子們對土壤不陌生,但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0歲左右,他們心智尚幼,對事物的認知多停留在表面,動手能力也不強,老師要適當引導。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土壤里有什麼。
引導學生設計出有效的實驗方案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我打算通過准備的實驗器材進行引導、「誘」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說「動手做」是本課的靈魂。
本課看似內容較多,為此要求學生課前採集土壤,並做好採集記錄,教師准備以下工具和材料:三腳架、酒精燈、火柴、石棉網、坩堝、土壤、盛水的燒杯、玻璃棒、衛生紙,外加一條濕毛巾,准備擦手。
課前准備:
組織學生到周邊的環境中去採集土壤,並做好觀察記錄,現場錄制視頻資料。
本課注重對學生科學技能的訓練,即提出問題——大膽猜想——精心設計實驗驗證——得出正確結論。本課的教學步驟就是按照這一理念設計的。
下面我來具體介紹一下課堂的每個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播放視頻引出探究學習的主題
(課堂播放利用課前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採集土壤的視頻,讓學生回憶親歷採集過程,激起孩子探索的興趣。)
同學們課前都採集了土壤,採集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記錄表格一)
同學們發現的真不少,土壤媽媽養育了許許多多的動物和植物,那它用什麼來養育它們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師板書課題:7、土壤里有什麼)
二、實驗探究:
1、預測:學生預測我們挖來的土壤里有什麼。教師隨機板書。 【課前,學生已經歷過自己採集土壤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推測出土壤里有枯枝爛葉、動物屍體、垃圾等,有的學生會質疑早都爛沒了。】
你很有想法,那麼他們哪裡去了呢?【激起孩子的好奇心,為下一步的方案設計做好鋪墊。】
2.設計研究方案。
關於土壤的成分,這些是我們通過觀察和猜想得到的,土壤里是否真的有這些物質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物質嗎?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對,猜想需要實驗來證明)你想利用你面前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想法嗎?你認識這些器材嗎?誰願意幫老師介紹一下?【學生初次接觸這些器材,僅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如酒精燈可以加熱,玻璃棒可以攪拌,滴管可以吸取液體等等。教師因勢利導,簡單介紹各種器材的用法,並將坩堝、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組合起來,讓學生了解這幾種儀器的通常用法。重點是演示酒精燈的用法,強調酒精燈平放,使用火柴點燃後及時甩滅火柴,使用完畢要用燈帽蓋滅,切不可用嘴吹,為防止下次打不開,要重復蓋一次。】
下面就請各小組的同學合作,共同設計出你們最想知道的內容的研究方案,並完成記錄表格二(課件呈現,學生合作設計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在科學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我為學生呈現器材並講解器材的用法,給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提供了一些隱性指導,有效的暗示了學生。】
3.交流設計方案。
商量好了嗎?誰願意把你們小組設計的方法告訴大家?
(學生自由交流,投影展示,注意引導孩子表達的條理性與准確性。)
(學生設計的方法可能多種多樣,如土壤中水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以放在衛生紙上握、擠壓等;之前的《空氣在哪裡》一課,學生已然知道粉筆之類的物體如果在水中會出現冒氣泡的現象,那就證明有空氣存在,學生也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將土壤放入水中,看是不是有空氣的存在;對於設計沙和黏土分層的實驗,學生可能交流篩子篩,或者洗沙或者攪拌沉澱,只要能說明原因,都給予表揚;通過燒土壤的辦法試試是不是有腐殖質。)
【在這兒師生要一起把實驗方案設計的明明白白,而且還要適機引導學生先進行表象觀察,然後置入水中發現氣泡,再進行攪拌,靜止,觀察分層,由於沉澱需要一定的時間,我會引導學生科學統籌安排時間,去做驗證腐殖質的實驗,讓整個實驗過程更加的有條理性。因為驗證無機鹽存在對孩子來說較難,如果學生沒有設計出研究無機鹽方案,在此,我不強教給學生,暫時給本堂課留個空白。】
同學們真棒,想到這么多切實可行的方案。如果現在就開始研究,你認為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學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項,教師課件呈現適當補充。)
【在提醒學生安全實驗的同時,教師將實驗中的觀察記錄作為指導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以便為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結論提供事實依據。】
4.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現在我們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實驗」了,剛才我們一起想出了這么多研究土壤的方法,請各小組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來研究土壤,比一比,看哪個組實驗完成的多,發現的多!
(學生實施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大約需要10-15分鍾。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實驗現象的同時,可能也會有其他的發現。如,學生在對土壤加熱時還可能會看到有「熱氣」冒出,這說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5.交流匯報實驗結果。
(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
現在就請各小組來展示下你們的研究成果,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好嗎?
學生匯報用衛生紙握土壤,發現衛生紙變濕,說明土壤中有水分;把土壤放到水中,有氣泡冒出,證明有空氣;把土壤加熱,會聞到一股燒糊的氣味,教師解釋,動植物在土壤中腐爛後形成的物質叫腐殖質;土壤沉澱,發現分層,下層是粗粒的沙,上層是細的黏土;如果有的小組發現玻璃片上的水燒干後有「臟」的痕跡,我會告訴學生那是溶於水的物質——無機鹽;如果此時,孩子還未提出無機鹽的驗證方案,我會引導學生「沉澱後的上層水,僅僅是水嗎?還有沒有其他的物質呢?」引導學生觀察水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無機鹽這樣的結論。(教師板書。)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提醒學生重點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實驗結論。】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獲?(學生自由回答)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土壤里有空氣、沙、黏土、水、腐殖質、無機鹽等成分構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豐富,它就像一位母親,為動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間,也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它無私地奉獻著,那我們應該為土壤媽媽做些什麼呢?(學生自由交流)
那我們面前這些土壤怎麼處理呢?(學生自由回答)
四、引導學生拓展活動,把課堂研究拓展到課下
說得真好,有了我們這些小衛士,相信土壤媽媽一定會越來越美麗。土壤是怎麼形成的呢?大家想知道嗎?(想)你可以搜集、查閱相關的資料,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記錄下來,做成資料卡。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盡管找老師幫忙。
【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把課堂的研究拓展到課下,激發學生自己進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時也要不斷地給學生提供幫助,並不是簡單地把問題甩給學生便什麼也不管了。】
E. 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反思
科學抄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F. 小學科學教案:《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實錄
教材分析 土壤覆蓋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結果。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當腐爛的植物和動物與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時,混合物就被稱為土壤。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岩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本課活動緊接著上一課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另一方面是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岩石和土壤是組成地表的重要物質,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種外力對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結果,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岩石。尋找土壤成分的沉積實驗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土壤里有什麼,而且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要學生正確說出土壤成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替,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難點: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G. 三年級科學土壤里有什麼教學反思
來教學反思:
讓學生通過親歷源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 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單純的物質,它是由空氣、水、沙、黏土、無機鹽、腐殖質等成分構成。在探究過程中他們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