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教散文時遇到哪些困難
散文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難度相對較大,有些教師對散文缺乏深入研究,教學中抓不住要點和重點,不知道散文應當教什麼,應當怎麼教。總體來看,散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進行字詞教學和內容分析上,不重視散文閱讀方法的指導和實踐。沒有從散文的角度來關注散文的意境,學生自然無法領悟和把握散文寫作的技巧,這是教師教學散文缺乏文體意識的一個重要表現。
2
重技能而輕感悟的教學方法,我們大多數老師在看到一篇散文時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這篇文章能使學生了解哪些知識。於是在設計教案時,一個接一個問題都圍繞文章的知識內容,學生在課上跟著教師的節奏去回答問題,了解完文章內容,回答完教師的問題後,一篇散文就學完了。但是往往忽視了散文教學中學生對作者所抒發的感受的體認,以及對文本語言的品味。
3
沒有準確的分類和有針對性的指導,散文教學眉毛鬍子一把抓。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散文有記敘性散文,也有抒情性散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區分不同類型的散文,根據其特點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但是有些教師並不對此做細致的區分和研究,這就導致教學中重點不夠突出,學生學得糊里糊塗。
4
課堂閱讀分析與課外運用脫節,學生不能學以致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的,但我們往往只注重課堂分析與講解,不注意啟發學生領悟散文的寫作特點,在課後也缺乏及時的鞏固與拓展,致使學與用脫節。
001kk5lKzy73Gztesagec&690.jpg
優化散文教學策略
1
明確散文的定義和特點
散文,又被稱為「美文」,是作者抒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情感、體驗、感悟的一種文學體裁。王榮生老師對此的概括比較清晰簡練:
1.散文是一個文類概念,迄今為止,散文也難以化「類」為「體」。
2.散文的定義一般採取「排除法」,在古代採取兩分法,凡是韻文、駢文之外的都是散文;在現代,採取四分法,凡是小說、詩歌、戲劇等純文學之外的,都算作「散文」。
3.散文的外延不斷縮小,在現當代,凡是形成了文類規范、辨明了文體特徵的亞文類,就從整個散文大家族中獨立出去。
4.散文作品進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是作為教學文本的散文,特指現當代的文學性的散文。
5.現代散文特點:不拘一格——題材廣泛多樣,形式上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張揚個性——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
郁達夫說過:「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散文無論用哪一人稱寫作,其中的情感必定是作者自己情感的表達。表「我」之情,抒「我」之意,散文貴在有「我」。
2
明確散文分類,更具針對性教學
我們應准確把握散文的分類,根據不同類型的散文的特點設置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方式。通常情況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記敘性散文,一類是抒情性散文。
記敘性的散文對人與事的描寫都是真實的,正如作家吳伯簫所說:說真話,敘事實,寫實物、實情,這彷彿是散文傳統,古代散文是這樣,現代散文也是這樣。」因此文章中不管是對人的描寫,還是對事和物的描繪,都是真實的,是作者對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抒寫。教學記敘性散文時,我們可以從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作為切入點,進而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和事件,並挖掘作者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發作者的主觀情感為主,大致可以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以事抒情三類,在教學這類散文時,教師可以從分析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找准情感線索,進而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3
體悟作者情感,突出散文核心點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內心的獨白,閱讀散文要能夠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從字里行間感受蘊含於其中的深厚情感。
首先,抓住散文「意脈」,感受情感。文學作品都是特定社會的具體反映。很多作家在進行散文創作時都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了解現代散文作品的相關背景知識是通向現代散文閱讀和鑒賞的關鍵一步。在開展散文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解讀作者的內心世界,帶領學生深刻體會散文蘊含的思想情感。
其次,充分引導學生能親歷其境,會其真意。在認識和理解別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過程中,觀照自我。即讓讀者站在作者角度,置身於散文的情境中去感受字里行間的情感氣息,體會字里行間的優美旋律。
最後,通過對語言的反復揣摩加深對情感的領悟。從整體上對文章有一番把握之後,還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抓住其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品味。在品味時,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些技巧上的指導,如重點品味內容上揭示主旨的句子,一些起引領作用的句子,表達強烈情感的句子,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等。可以引導學生在這些句子用詞的准確性,意境的濃厚效果等方面細致分析,啟發學生發掘文章的留白之處。
4
堅持多讀多悟,熟能生巧
初中生對散文的理解能力不佳,與他們閱讀量不足、閱讀深度不夠有較大關系。為了改變現狀,我們可以採取增加學生閱讀量以及強化閱讀技巧指導的措施。
5
課內課外聯動,遷移鞏固寫作技巧
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散文閱讀教學,目的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散文的方法,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啟發學生將散文的寫作技巧吸收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巧。因此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寫作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寫作主動性。
B. 淺談如何進行散文教學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佔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這類文章,提高課堂效果,是語文教師不能迴避的話題。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麼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 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鑒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範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徵,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徵。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於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教師較高水平的范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後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本,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如楊絳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級(上)第二單元),通過閱讀梳理可以發現,前半部主要寫他生活的艱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從老王蹬三輪的職業、殘疾的身體、簡陋的居住環境等方面著筆;後半部以時間為序,回顧作者與老王交往的四個片段(A、願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D、去世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寫老王的為人,著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質。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讀《老王》,通過對作者所寫的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的細心揣摩和分析,聯系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文革期間受迫害,在幹校勞動改造),結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動,就不難理解作者要表達關愛弱者與不幸者的主題。一般情況下,在歸納出散文的主題後,要順勢進行拓展,圍繞人文性做點文章,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比如《老王》一課,要在理解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關心現實生活中像老王一樣處境的老李、老張,與人為善,同情關愛身邊的弱者。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麼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讀《老王》可以思考:作者為什麼在老王送雞蛋一事上要濃墨重彩地刻畫老王的外貌?為什麼要著意表現他的弱不禁風?文章是這樣寫的:他面如死灰,兩隻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隻瞎,哪一隻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屍,骷髏上綳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作者為什麼要調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描繪他的外貌和形態呢?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藉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有益於煥發課堂的生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散文尤其要讀,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若能熟讀成誦,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將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散文教學還是有路徑的。但是,教學的追求,難得臻於圓滿,教學的藝術總是遺憾的藝術。
C. 如何針對散文閱讀教學中的"重點疑問"採取有效的解決策略
我認為要提高散文教學的課堂效益就必須抓住不同的散文的不同的特性,靈活採用不同回的教法。更答為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等調節教學順序,並作出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這是因為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的目的為了學生,因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行為都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語文教師也不例外。
D. 新課標下初中散文教學的幾點思考淺談
這種學術論文,一般都是發表在學術專刊上的。我們瀏覽這類論文都是付費或者申請會員才可以的,所以在這里根本沒有答案。再說,這類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就闡述清楚的。
E. 如何對現代散文進行解讀與散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讓導入牽引學生心靈
眾所周知,萬般開頭難,良好的開場白預示著成功的到來。當散文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等待教師引領學生去尋幽探秘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成功的導語,如同剛剛拉開的大幕,讓學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對散文教學而言 ,導入語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靈的揚聲器,那些巧妙構思,生花妙筆的由來,植根於作者對於自己表現對象的深厚感情和精闢的見解之中。因此,教學時,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進作品描繪所蘊藏的情感世界去體驗,去領悟,才能以情動情,引導學生,牽引學生走進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來正確理解課文,學好課文。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的周亞萍在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教學中曾這樣導入:首先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象片段(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和解說)——「屏幕上這一幅幅畫面,是我們陶醉,使我們被這熱情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被這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天是美好的,當產生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出對生命充滿無比熱愛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逶迤的雲海中起伏飄盪。」接著,打出《綠》、《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畫面,並進行解說——「瞧,一位采著《綠》、賞著《荷塘月色》、《匆匆》走來,又給我們留下《背影》的文學家踏著《春》來了,他是誰呢?」最後教師出示課題,將學生引進文本之中。這樣,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的對話,從而初知初春景緻,為課文的學習作作還鋪墊。教學敘事散文《散步》一文時,我這樣深情導入:「人們常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感動著我們所有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無私的愛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舒適。可是,等到他們變老了,兩鬢開始變白,兩眼逐漸渾濁,身體不再靈便,孱弱的雙肩已擔不起生活的重負,他們如同風中飄盪的落葉一樣,預測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將熄滅的燭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做兒女的我們這時應該怎樣做呢?今天學習了《散步》後,我們將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並同時獲得一些啟示。」在以上的導入中,教師適時地牽引住學生的心靈,有利於快速走進文本之中。
二、讓關鍵詞句凸顯文本內涵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和文眼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牽動制約全篇的關鍵點。詩文的「眼」實質上就是關鍵詞,而且是核心關鍵詞,是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文本主題的關鍵語句。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脈搏的律動,領略到文本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更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統攝文本的靈魂內涵。因此,語文關鍵詞教學,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關鍵詞之所以關鍵,就在於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義和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語文關鍵詞的選定過程,實際上是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文路梳理,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過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寫景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無不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作品的種種神韻,美景中濃郁情致,更值得細細玩味欣賞。那麼,在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條最佳捷徑。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的天氣,教學時可把握關鍵詞——「寶地」,然後再探究原因——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因此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選擇關鍵詞,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語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內容,體會文本的意義和意味。李森祥的寫人散文《台階》讓讀者看到了一位普通農民為了實現生活理想而艱辛創業的奮斗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句——「我們家的台階低」來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要用畢生的精力,把家門口的台階由三級築到九級呢?」原來,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一心想築高自家的台階,也就是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中國農民的堅韌性格,也啟迪我們對前輩生活價值觀做全面的審視,學會關注農民的命運,關注農村的貧窮。在教學中,由一個關鍵句的把握,統攝全文的內容,學起來輕松又明白。通過把握關鍵詞句的教學,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
三、讓生活與語文共融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散文更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流淌於筆尖的產物。因此,學習散文要鼓勵學生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很多學生總是抱怨生活在「兩點一線」之間,哪來生活的感悟呢?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確實發現美的眼睛」吧。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把更多的生活資訊融入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敘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實而情感豐厚的文章——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別,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意蘊深遠而令人回味無窮。文本中的細節很生活化,初讀時或許會覺得很平淡,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尋找同樣感人的生活細節來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道作業——積累生活中令你感動的親情細節,以便在課堂上交流。結果發現,學生的課前積累很感人。有同學這樣深情地回憶道「晚上伴著爸爸此起彼伏的鼾聲的響起,我漸漸進入了夢鄉。迷迷糊湖中總聽見一聲聲柔柔的腳步聲,似悅耳的歌聲漸漸朝我襲來,接著便有一雙溫暖的手為我輕輕地蓋上被子。我察覺了,小眯著眼,不願驚擾這夜裡靜謐的幸福。媽媽的目光里流露著濃濃的愛意,嘴角一抹淺淺的笑意,讓我彷彿沉浸在愛河裡。媽媽又是靜悄悄地走了,這下我發現了,媽媽踮起腳走路。」還有同學說父親雖然粗枝大葉,卻能在百忙中惦記著我,逛了好幾家書店,終於為我買到我心儀以久的書,以致於腳皮都磨破了;還有同學說冬夜裡奶奶早早地就為我暖好被窩,讓我睡覺時不會受凍。課堂上,一時間似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在教學寫人散文《老王》之後,引導學生積累象老王一樣生活中雖平凡卻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學會平等的對待別人,要有人道主義精神,幸運的人有責任去關心那些不幸的人們。這樣,既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又拓寬了文本,讓文本與生活共融,領會了文本的內容意蘊又引領學生走進了生活,可謂一舉多得。
四、讓意境盡顯文本魅力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現代散文的魅力在於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人們又常常以意境稱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細致地感受一番。那種條分縷析的做法往往會割裂整體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來學習散文。在品味意境時,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體性。其中既有對物象外觀的藝術描繪,又有物象內蘊的傳神寫照;既有作者真情實感的傾注,又隱含著對事物本質特徵的理性評價。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教學魯訊先生的寫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對自然景物——雪的詩化描寫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緒。)暖國的雪「滋潤美艷」,是那樣地純真美好、生機勃勃,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堅強不屈」,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7]的壯闊的場面,細細品味朔方的雪的頑強不屈,從而明白這正是作者偉大人格的寫照。我們通過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讓孩子們充滿興致,充滿強烈的探知欲,走進一個多彩多姿的語文世界。在教學寫人散文《背影》一文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開篇寫了祖母之死,父親卸職,盡管是一筆帶過,但如果和寫父親背影部分聯系起來作整體閱讀賞析,會發現前面是鋪墊,它們共同奠定了凄涼、冷清的情感氛圍。唯有如此,父親的舉動才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父親的背影在讀者心目中永遠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有意識的在閱讀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知與思考結合起來。
五、讓板書統領文本內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樹
竹樓映藍天
悠悠野象谷
嫵媚傣寨水
笑對生與死
自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為一種意蘊醇厚、文字優美的文學體裁,倘若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板書,將會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為課堂教學的藝術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我們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我們的板書更應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板書設計的作用,曾一度被視為課堂教學的閃光點,其作用被視為「畫龍點睛」,可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板書設計倏然隱身,可有可無,就造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席空檔。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針對文本內容有的放矢,不脫離教材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板書,且線條簡單,用詞精練,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讓人印象深刻,促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鞏固。在寫景散文《美麗的西雙版納》教學中,我曾根據文本的內容及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歸納板書,清晰明了,一目瞭然,而且統領了各個部分的內容,又突現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板書,因為文本的主體是蜜蜂,板書便是一隻蜜蜂,且形式與內容非常吻合,頭對應標題,身子對應主題,翅膀對應藝術特色,蜜蜂的飛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題顯現靠藝術手法。板書如下:
以
事
推
理
以
物
喻
人
奉
獻
感
情
變
化
荔 枝 蜜
多年以來,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無涯,正所謂要活到老,學到老。腳下路正遙,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勇於挑戰,勇於創新,讓自己的教學永遠與時俱進。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長,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運籌帷幄的語文教師。
參考文獻
[1]蕭雲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報1961年5月12日
[2]孟凡軍:《散文教學第一關——導語》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17]
[3]蕭興國:《片言居要 百意燭照——談「文眼」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2][3][11][15][16][17]
[5]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F. 如何對現代散文進行解讀與散文教學中的問題
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形式約束的文學體裁,但是形散神聚,總以作者濃摯的情感去鋪敘事件,勾畫人物,彩繪景物,渲染氣氛,創造意境。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蘊藉著情趣、理趣,給人以心靈的陶治和美的享受。散文的解讀,最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如何使學生的散文解讀能力有所提高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採用多種手段,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力,要想提高學生對現代散文進行解讀的質量,首先應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主動解讀。
1、導課激趣
文以情生,學生的學習在特定的,輕松的,愉悅的情境當中能獲得最佳效果,使大多數人的創造力達到最高峰。教學時,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進作品描繪所蘊藏的情感世界去解讀作品。譬如在教學冰心的《觀舞記》,導課時播放一段印度舞蹈創設教學情境就很有必要。學生們在欣賞神采飛揚的印度舞姿後,情緒必然高漲,能很快入境。
2、要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一定要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了目標才會去努力解讀。一般的,我們對一篇現代散文的解讀,會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和過程和方法目標三個方面制定閱讀任務。譬如《觀舞記》,我制定的閱讀任務是1、通過品讀課文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體會卡拉瑪姐妹「飛動的美」是緣於內心的;2、通讀全文,把握印度舞蹈的特點。抓關鍵詞句,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再現視覺形象的方法。積累美詞美句。(知識和能力目標);3反復誦讀,學會抓住關鍵詞句,篩選信息,提煉概括信息。(過程和方法目標)
3、培養學生動筆的習慣
要求學生在解讀文章時,養成摘錄閱讀筆記、記錄閱讀收獲的習慣。例如《觀舞記》的語言非常優美,可讓同學們摘抄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4、定期進行交流、評比
有交流、有評比才有成長,才能進步。因此《觀舞記》設置「美的發現」板塊,進行「美」的交流,「發現」的評比,知識得到了鞏固
5、探究激趣
不斷地質疑問難,並挑起爭辯,能讓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緊張,活躍的狀態,使他們打破思維定勢,有所創新。
二、重視誦讀
散文的魅力,在於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誦讀是提高解讀散文能力、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學生們對文本解讀的膚淺(解讀不到位)、標簽化(解讀錯誤),其根源在於老師和學生都對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視。
三、教給學生解讀的方法,提高解讀能力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文章主旨
解讀現代散文,把握文章主旨,關鍵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如何找到那句話呢?要教會學生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或點明主旨或揭示內容或提供線索;二是從文章開頭、結尾入手。有的文章開篇點題(本文則屬於此類),,有的篇末點明或深化中心;三是分析文中的議論抒情句; 四是留心關鍵語句;四是留心過渡句;五要學會分析文章的背景
2、分析文章結構,理清寫作思路
解讀文章的關鍵是要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思路的理清關鍵要抓住文章的行文順序、線索、顯示行文思路的標志性詞語等,將各部分的內容分別歸納再加以整合。
3、理清文章寫法,分析表達效果
要讓學生掌握必要地一些常用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作用,如象徵、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對比、側面烘托、設置懸念、抑揚結合等,這樣學生再解讀文章時,才能有意識地結合具體內容加以歸納整合
4、學會揣摩關鍵語句,品味語言特色
所謂關鍵語句,是指在表現文章主題、組成文章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詞語和句子。
關鍵語句除了前面講的能揭示主旨的句子外,還包括:警策句、運用修辭句、深層含義句、生動描寫句等。
這些關鍵語句,學生要能找到並學會利用一定的技巧理解、說明其作用。
像《觀舞記》這樣文質精美的文章,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蹈語言的揣摩就是重中之重。
G. 如何提高初中現代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散文時,要論及其有效性,我以為當先搞清散文這一文體的特點,然後把握其特有的教學目標並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的方法方可收效,下面就此問題作一梳理。 一、散文的類別 散文從廣義的角度看,據散文理論家的研究,中國現代散文大致可以分為幾下六大流派:一是小品類,其奠基人是周作人。這種小品「上承晚明遺風,平淡中見其醇厚的一面」,這類作品,往往是平常生活卻蘊含著濃厚的生活經驗,使其增添幾分思想激情。二是為記述類,以夏丐尊為前驅,這類散文清閑透明,朴實無華。三是寓言類,許地山為開山人,它多為學者所作,「博學沉潛」、「神韻無窮」。四是抒情類,徐志摩為源頭,它浪漫瀟灑,草木人事無不含情,激越飄逸,旋轉自如。五是議論類,胡適、林語堂開風氣之先,它或「所議之論平易近人,於無事中娓娓道來,索引旁征,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開發」;或辯論雄健,說理透徹,引經據典,以服人心。六是雜文類,魯迅為祖師,這類散文潑辣深邃,攻勢凌厲,有「投槍」與「匕首」之功能。 而對於初中生來說,經常接觸到的散文主要是以下三種,即敘事、寫景、議論,這三種最終又都歸結於作者的主觀抒情。 二、散文的特點 1、題材之廣泛。散文題材可大可小,可整可零,大到神秘莫測的太空宇宙,小到生動活潑的花鳥魚蟲世界,幾乎一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范疇,都可成為它的表現對象,而且在那些不屑一顧的「小」、「邊角」材料上,仍能顯示出其獨特的用武之地,比如一個背影、一群蜜蜂、幾顆白楊、一方荷塘也能寫出名篇。 2、內容之抒情。散文是側重表現內心情感的美文學,不管是記人敘事,還是繪景狀物,都重在一個「情」字,正如散文大家巴金所說的:「我不靠駕馭文字的本領,因為我沒本領,我靠的是感情。對人對事我有真誠的感情,我把它們傾注在我的文章裡面,讀者們看得出我在講真話還是撒謊。」(《病中記·後記》)他還說:寫散文要「把心交給讀者」,要「把它當作我的遺囑寫」(《把心交給讀者》),由此可見,真情實感是散文的藝術品格。 3、結構之自然。在文學的王國里,散文是最自由的公民。無論是其結構還是其思路,均重「自由」、「隨便」,不拘一格。李廣田所說的散文「就像一個人隨意散步」,它「不需要結構,也無所謂因果關系,只是不經意地抒寫著個人所經驗感受到的一切」(李伯素《小品文研究》)。它可以寫得像首詩(如楊朔的《茶花賦》),可以寫得像一篇小說(如何為的《第二次考試》),可以寫得像詩劇(如魯迅的《野草》中的《過客》),也可以寫得「四不像」…… 4、語言之優美。通常所說的一個術語「散文筆調」包括兩點:一是抒情的濃烈;二是語言的優美。散文的語言美主要表現為語言的文情並茂、簡潔凝練、生動形象、瀟灑自然、和諧風趣和飽含詩意美等。它的語言是介於詩歌語言與小說語言之間:既不像詩歌那樣雕飾,也不像小說那樣平易;既不像詩歌那樣跳躍,也不像小說那樣緩慢。 三、散文的閱讀目標 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學作品,都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交融統一它們的差異就在於兩者交融的程度不一樣。若是客觀因素居多,則屬再現型史詩類作品,它包括小說、戲劇、敘事詩;若主觀因素居多,則屬表現型的抒情類作品,它包括散文和抒情詩。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定位出散文閱讀的目標應該是:把握作者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個性化熏陶,以得到思想的啟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並從中學習借鑒一些寫作藝術技巧。 四、散文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根據課標要求,再結合散文特點,我個人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增進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1、析意境。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學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體的意境,散文的主題、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夠帶動起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講得深入淺出,且還散文之完整、動人的本來面目。 要將學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進入意境。進入意境的前提是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濃「境」深,無「情」則不能入「境」。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置身於作品之中,從內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中去,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兩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共振起來,一同展示出文章中的畫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現出描寫春景的畫面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教師導游,學生暢游。師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賞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學生,學生領悟了作品,教學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散文教學就是再現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從這一意義上講,散文教學的過程也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2、找線索。線索即貫穿文章始終的脈絡,也叫文章的思路。它使分散的材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形式上看,散文的結構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所以,線索對散文來說,它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散文教學中必須把握線索,理清思路。提領一頓,百毛皆順。抓住了散文的線索,文章的脈絡就清清楚楚了。線索可以是景,如魯彥的《聽潮》以海潮漲落的景色為線索;可以是物,如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以紡車為線索;也可以是人,如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中的母親是全文的線索;也可以是一個生活中的細節,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親攀台買橘時的背影為線索;也可以某種思想情感為線索,如富蘭克林的《哨子》就是以「不值得付出這么大的代價」為線索等。由於有線索貫穿,所以散文散得開也收得攏。如果教和學散文時只會孤立地抓字、詞、句、段,而沒有從文章思路線索上加以考慮,則猶如是揀了一顆顆零散的珍珠,而沒有形成一串串璀璨奪目的項鏈,以至收效甚微。其實,前者(字、詞、句、段)是「目」,思路線索則是「綱」。 3、抓文眼。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篇的藝術構思焦點。文脈,是一個完美、嚴謹的藝術整體的脈絡與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組合作用。教學中要抓住文眼,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細心揣摩段落層次,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在的經緯,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抓文眼就是抓點,目的是以點帶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動而辭發」的「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如《荷塘月色》,寫作的時代背景是漆黑如磐的1927年,全文蘊藉雋永,跌宕曲折,教師要緊緊抓住開篇的「這幾天頗不寧靜」這個文眼,細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明確,文章接下去雖然並未交代「頗不寧靜」的緣由,只在夜遊荷塘、觀賞月色上著墨,鋪寫荷塘小路的靜,自己獨行的靜,月色朦朧的靜,等等。但作者不是欣賞其靜,而是以此反襯自己內心的「不寧靜」。「靜」與「不靜」本來是相反的,一為客觀環境,一為主觀感情。由於作者在心情「頗不寧靜」時,產生一種「 偷來的片刻逍遙」,使這一對矛盾暫時達到和諧統一的境地。但眼前的「平靜」畢竟不能徹底排除內心的「不平靜」,所以,「忽然想起了采蓮的事兒」,道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回到篇首「心裡頗不寧靜」的文眼上來。文章像風箏,飄游跌宕,起落盤旋,其思想十分深邃,十分含蓄,但卻透過文眼表露出了它的主旨。在這里,教者要始終抓住文眼,細致引導,使學生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入情披文,順理成章。所以,抓住文眼,賞析散文,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達到深入淺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 4、品語言。散文的語言靈活多樣,參差錯落,富於變化。各種類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種類型的散文,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許多優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體現出各具特色的語言風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鏗鏘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韻味悠然。在教學中案例中,教師能從語言入手教學,是難能可貴的。散文的語言優美凝煉,富於文采,需要同學們細細咀嚼,從而深化對課文思想感情的認識和體會。品味語言在閱讀測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考點,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品味詞語的精妙;二是分析句子的豐富內涵及其表達效果。 下面筆者對重要句子的一般作用進行了粗淺的歸納:(1)中心句(概括、凝煉);(2)點睛句(深化主題、點明主旨);(3)過渡句(承上啟下);(4)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實則內涵深刻);(5)描寫句(烘托心情、渲染氣氛);(6)抒情句(表明情感傾向、富有感染力);(7)修辭句(生動形象、富有文采);(8)哲理句(含義深刻、耐人尋味);(9)整散句(句式整齊、節奏和諧;錯落有致、抑揚頓挫) 通過對語言運用的分析,從小處咬文嚼字,學習景物描摹、感情升華、哲理揭示的技巧。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語言本身並無黃金與砂石之分,能創造出動人的意境,傳神傳情地寫景狀物,全憑點石成金的本領了。還以《荷塘月色》為例。文章開頭用「心裡頗不寧靜」微微露出主題內涵,「不寧靜」一詞,平常而又平常,它不僅正好與彼時彼地的氣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個情調絲絲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動統治最黑暗的時代不滿現實、尋找超脫,以及暫時獲得超脫、終究不能超脫的復雜矛盾感情。 5、融讀寫。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原則,散文教學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範文為例,幫助學生吸取思想的精華,借鑒、模仿立意謀篇、選材組材、精心策劃、遣詞造句等寫作技巧,在「讀」中學習「寫」,指導學生把從閱讀中習得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去;然後在「寫」中促進「讀」,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閱讀,以讀助寫,促成讀寫一體,以此來指導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以大面積提高語文水平。 五、兩個注意事項 1、關於閱讀文章的順序。閱讀理解一篇文章的程序應該是「整體——局部——整體」。首先,是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在感知語言符號的基礎上,了解文章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了哪些材料,進而理出作者的思路,並對文章的中心作出大致的判斷。這一步是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其次,是對文章局部的分析。在對文章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研究結構,劃分意義段,概括段意,理出脈絡,這是思路的具體化;在段落內部劃分層次,確定重點句子(如主旨句、過渡句、警句、長句、難句、修辭句等),確定重點詞語,從音、形、義幾方面對它們進行逐一研究,揣摩標點,探求文章的寫作技巧,包括章法特點(如線索、順序、材料的取捨與詳略處理、開關和結尾、過渡與照應、文眼的設置與提示等)和技法特點(如對比、類比、襯托、鋪墊、渲染、白描、象徵),領會文章的語言風格和特色(如平實、明快、含蓄、簡潔、細膩、藻麗等),了解文章局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和修辭手法。這樣,通過對文章局部的分析,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文章進行了解剖和細讀,既讓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落到了實處,又讓原先的整體把握得以豐富。這一局部分析的環節是要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最後,又從文章的局部回到文章的整體上來,從內容和形式上來研究「為什麼這樣寫」的問題。分析以綜合為前提,綜合以分析為基礎。這一步要做的事是:材料的選擇和組織,同文章的中心有什麼關系?為什麼採取這種結構方式?文章的每一個局部的寫法是如何服從整體的需要?文章的表現形式(如章法、技法、語言)是怎樣為內容服務的?如果說第一步的「整體把握」多少還帶有感性的色彩,是較膚淺的、籠統的認識,那麼,這第三步的「整體研究」便是對文章的理性認識。 2、關於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歷史: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肖雲儒在《形散神不散》中指出,所謂「形散」,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所謂「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形散神不散」的觀點,受到廣大讀者和文學界的肯定和推崇,並作為散文寫作的定義與特點,寫進一些大中學教材和理論著作,幾乎成了散文作者們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不二法寶,成為散文寫作一種極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主張,其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產生的時代。直到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在「二為」、「雙百」方針正確指引下,過去對散文寫作的思想束縛被打破,作家們釋放他們的藝術創造力,盡情抒寫他們的自由靈性,散文的泱泱春水一瀉千里,浩浩盪盪,形成一道壯美的文學大潮。此時的散文藝術思維呈現出多元化拓展的態勢,散文作家和理論家不但沖破五六十年代的思維模式,而且向更深入更開放的層面拓展。此種形勢下,對長期主導散文創作的「形散神不散」觀點的反思甚至質疑也成了一種必然。所以,1985年前後,著名作家賈平凹首先在《文藝報》上發表文章對「形散神不散」提出批評。1986年下半年,《散文世界》也對這個觀點提出質疑,林非在1987年第3期《文學評論》上發表論文《散文創作的昨日和明日》,1988年1-2期《河北學刊》發表了四篇關於「形散神不散」的爭鳴文章,當時的《文匯報》對此作了報道。不久文學評論界即形成共識,至此,多年來曾被人們深信不疑的關於散文特點「形散神不散」的概括,終於被趕出文壇。(參見《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溫欣榮《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4B) 態度:當今我們處於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對許多事物又有重新認識,關於散文特點的認識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教學散文時也不應停留在「神不散」的過時的或粗淺的認識上,更不能以此作為唯一的原則來指導我們的散文教學與分析,我們要與時俱進,積極挖掘出散文創作者的獨具個性的或多元化的主題。 總之,散文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散文教法更無固定的模式可循。作為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打開思路,以積極的姿態打破現實與教學園地封閉隔絕的狀態,以新的課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學的觀念,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讓散文真正走「近」,並走「進」學生的心靈,走「近」,並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無限魅力。
H. 如何提高初中現代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生活氣息,但一定不能照抄生活,要有豐富合理的聯想與想像。尤其是在寫一些歷史故事,要有「目擊」現場的能力,學會運用豐富的聯想與想像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甚至可以選擇與歷史人物直接對話的方式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可讀性。
如2002年滿分作文《昭君的選擇》,小作者大膽發揮豐富的想像與聯想,再現了昭君在和親前後的動作行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寫她解救飛蛾脫離火海的細節,既鮮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讓人擊節:
迷茫的燈光下,一隻單薄的幼蛾一頭栽在作響的燈焰上,發出「噼里啪啦」的爆鳴聲。昭君拔下玉釵,挑弄燈芯,試圖將蛾兒救出來。
就在這時,傳來和親的消息。像春日裡的第一聲驚雷,在死一般的後宮炸開了。
「啪」,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地顫抖著。處於生死之交的蛾兒在飄轉的火焰中狂亂地掙扎著,終於,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卻沒有壓垮她不屈的心靈。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靈發出對生的呼喚,爆發出無窮的力量,讓她從壓迫、死亡中振翅飛出。
昭君震驚了,若有所思地看著蛾兒,看著她越飛越遠,飛出圍牆,飛出重重封鎖,飛向遙遠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確地捕捉事物的細部特徵,同時要學會力求用簡約生動的筆觸去勾勒、描摹,給讀者留下鮮明突出的印象。描寫分兩種:一類是白描,一類是細描。白描是一種簡潔樸素、不加渲染的描寫方法,而細描則要求筆法工整,描繪細膩。如果說白描相當於中國畫中的寫意,那麼細描更像是中國畫中的工筆,但對於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來講不論運用哪一類,都應盡量簡潔、干凈,一般不會是濃墨重彩,關鍵在於抓住細節的精神。
如2004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愛在心口難開》:父親節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勵下為性情暴躁、經常打罵自己的父親送了「一瓶二鍋頭和一盒包裝精美的皮帶」,父子倆對飲微醺,兒子一句「爸爸,我……我……我愛你……」打破了兩代人的隔膜,溝通了心靈,化解了情感障礙,此時,內斂的父親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他拿起酒杯,仰頭猛地一倒,眼睛閃閃的,紅了。他慌忙掩飾道:『這酒……這酒太烈了……』」這一個精彩的細節寥寥數筆卻將父親的難以言表的激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I. 散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把握作者要抒發之情,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抒情的。當然散文並不一定都是抒情散文,可以找出作者寫作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