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您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是什麼以後您將會怎樣運用
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2010-6-23
□陝西省榆林市第二小學課題負責人:高增明 李玉梅
信息化學習環境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同時還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以滿足信息時代學生的發展需求。本著這個思路,學校利用三年時間,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即「備、導、輔、批、評」五個方面,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減輕教師負擔的目的。經實踐檢驗,效果明顯,成績顯著。
備課
由於教師的個體素質存在差異,難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發揮集體和個人的智慧,共同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備課就是其中之一。經研究總結出以下五點:
備課思路:熟悉教材→集體研討→個人備課→資源共享→自主創新→課堂實踐→總結反饋。
備課形式:個人備課與集體研討相結合。
備課內容: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設計意圖、備教學准備及課劃分等。
備課模式:集體研討→個人備寫→資源共享→自主創新。
備課流程:個體鑽研教材;集體研討;教師按課或小節將課備好後,其他教師利用校園網實現資源共享;代課教師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對他人備寫的教案進行適當的增刪、修改,形成適合自己所代班級的「個性化教案」;實踐總結,反思得失。
上課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激趣導入→樂學新知→學以致用→總結延伸。
激趣導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樂學新知:提供學法,主動探索;討論交流,汲取精髓;引導探究,揭示規律;巧設問題,啟迪思維。
學以致用: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總結延伸:課堂總結,拓展提高;第八步是課外延伸,創新思維。
輔導
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學生進行輔導?具體做法是:
教學內容分層安排。根據課標和教材,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按其重要性及難易程度劃分為基本層次(C層)、中等層次(B層)和較高層次(A層)。
教學目標分層制定。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
教學方法分類指導。對A層次的學生以「放」為主;對B層次的學生則施半「扶」半「放」的策略;而對C層次的學生則以「扶」為主。
學習輔導分層實施。分層輔導是分層教學的重要輔助環節,其目的是查缺補漏,同時要做好對後進生學習困難的幫助工作。
作業布置與批改
作業布置:設計作業分為長時性作業,即時性作業,寬時性作業;作業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即布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能產生興趣的作業;作業設計要分類型。
在作業的批改上:可採用全批全改、重點批改、面批面改、精批粗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專項(題)批改和分層批改八種方法。
評價
評價的形式:除了傳統的閉卷考試外,還應多採用開卷筆試、口試、實踐操作、課後作業、分層測試及運用多媒體技術形式評價等。
評價的方法:統一檢測、及時性檢測、集中測評、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
評價的內容:
語文:筆試分寫字、語言積累、閱讀理解、語言表達;口試分朗讀、背誦、演講、語言表達;實踐操作、動手實驗、製作學具、編排課本劇、社會調查等;課後作業以等級進行評價或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考試形式與方法同語文,考試內容包括計算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探究能力。
綜合科目: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知識的掌握和實踐運用能力相結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在以後的應用中,將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用飽滿的熱情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㈡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體驗式學習
一、創設情境,樂於體驗
學生對學語文興趣不濃,有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准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努力創設一種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知覺表象,使學生樂意去體驗。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導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以講一個娓娓動聽的導語來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也可以創設一個唯美的或感人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圖景思維等。當然,情境的創設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使學生一下子產生閱讀期待。
導出恰當的情感情境
當教者以深情的導語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點燃他們的閱讀「興奮灶」,學生就能興致勃勃地投入與文本自由深入的對話,進入個性體驗預備階段。這一階段要求教師的導語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引領性。如教學《秦兵馬俑》時,教師如此深情地導入:「1974年春天,在西安臨潼,當人們掘開那厚厚的黃土,發現了一支沉睡了百年的軍隊,震撼了整個世界——這就是秦兵馬俑。」在教學《碧螺春》時,教師這樣娓娓地道來:「茶,中國的特產,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我國蘇州吳縣地區盛產一種以『蜷曲成螺,碧綠清香』而馳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教師以自己對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激情范讀導入。……如此形式多樣的導語設計,激起了學生對課文體驗的熱潮,為課文的學習做了或內容或情感上體驗的鋪墊。
創設恰當的音樂情境
根據課文的內容或與作者相關的情況選擇符合情境的音樂,挑起學生的興趣,在形式上或內容上導入教學,來既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又營造了一定的學習體驗的情境,有助於學生較快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去。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播放《為了誰》的歌曲,歌唱家深情的演繹,直接將學生的思緒帶入那個98年的夏天,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了主基調。
根據課文內容或課文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選擇音樂來進配樂朗讀,給學生營造一定的朗讀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一定的朗讀情趣之下,更好地感悟課文的情感主旨。如《愛的羅曼司》可以給那些具有濃濃情意的語段配樂朗讀,在《走近冰心,感受愛的芬芳》的課堂上,就適時地播放了這段音樂,將學生對冰心的一段關於愛的感言的理解推向高潮,學生的情由心生,朗讀起來也自然情由口發。而《中國茶》也給《碧螺春》這課帶來了濃郁的中國茶文化的熏陶。
這些不同感情基調的、旋律各異的樂曲都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把握和體會,使學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還原恰當的畫面情境
「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談朗讀》)。我們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一邊聲情並茂的朗讀,一邊展開聯想和想像,就像在頭腦中「放電影」。通過多種感官,使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活動起來。這樣,把「話」想像成「畫」,彷彿自己就置身於其中,他們才能進行主體的全方位的感受和體驗。
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不同於經驗,它不僅僅重視主體的心理結構,而且在經驗的基礎上更注重主體與客體合一的動態建構。也就是說,它是親身經歷,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的一種活動。而閱讀,則是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交流或對話。這種交流不是他們的現實個性的交流,而是通過作品進行的體驗與體驗的交流,即作家在創作中與讀者進行意念的對話,讀者在接受中創造地體驗作家灌注進作品的體驗。體驗式閱讀教學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去想像語言文字背後生動而豐富的畫面,升華學生對文字本身的感知。如教學《秦兵馬俑》時,讓學生通過對規模宏大的數字描述的感知,還原文字背後氣勢恢弘的圖景;在教學《碧螺春》一課時,藉助課文中插圖所展現的採茶時的美麗動人的畫面,引導學生再現採茶時聲情並茂的畫面;在教學《鄭和遠航》時,藉助課文中插圖所展示的鄭和氣宇軒昂的彩繪,引領學生再現當時鄭和船隊浩浩盪盪遠航的圖景。在學生通過語言描述自己藉助語言文字所想像到的畫面的時候無形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更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學生的智慧迸發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因為情境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讓學生感受性高,思維活躍;情境能引發學生聯想;情境能激發學生情智;情境能催動學生的靈感……總之,情境能促進學生感悟。
二、馳騁想像,形成體驗
想像是人類通向藝術殿堂的翅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們語文老師應該使學生觸發情感,喚起記憶,激起活躍的聯想和想像。在《真情回報》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想像「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里」時的心理活動和具體動作,可以讓學生想像 「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下車把報紙送到每家每戶的門口」時的心理活動等等,學生想像到我誠實勞動的心理與動作,想像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報的困難,理解了誠實的勞動背後的艱辛。在情感共鳴的體驗層次,通過聯想、想像和品味,作品的情感會源源不斷地注入學生的心田。但是,審美體驗如果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對作品的內涵往往會失去清醒的判斷力,而不能對之冷靜客觀地作出審美評價。所以僅僅到此還是不夠的,引導學生體驗學習,不能只是識局限於對作品本身的體驗。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課文只是「影子」,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平台。學生可以通過對課文文本的解讀達到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此對教材中作品的閱讀既要源於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在這時提出問題:「難道作者在長達一年的送報的經歷中僅僅只是遇到過這樣的一些事嗎?」學生經過討論進而深入思索,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何止於此。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又進一步搭建平台:適當地給出一些可能出現的情況,幫助學生拓展想像的空間。學生的想像既有依託於文本的指向性,又興趣盎然。所以這些動作和心理想像使學生有利與對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內蘊的體驗把握,深入領悟文章的精髓。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形象的創造離不開作家的想像,其中充滿了對形象的深刻體驗和豐富情感。如巴爾扎克創作時就常常情不自禁地與筆下的人物高聲對話。有鑒於此,如果欣賞者面對作品無動於衷,又怎能深入其中去面對作家的靈魂呢?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尋找產生情感體驗的契機,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想像力,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豐富、擴展原作的形象層次。如郭沫若的《白鷺》更是以悠遠的意境以及丹青潑墨的姿態描繪出一高雅脫俗的白鷺,也為我們留下了多層想像空間。教學時,以「精巧」和「韻味無窮」為體驗點,構建學生想像的平台,讓學生能夠感悟到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多彩的內容。有時關注白鷺站立在小樹絕頂的細節,通過想像體驗悠閑的意境;有時在黃昏低飛的文章空白之處,想像那份寧靜致遠的意境;有時在標點符號處,在「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不足——白鷺不會唱歌。」的破折號處想像,體驗那份耐人尋味的缺憾……這些時候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讓他們藉助語言文字飛翔閱讀的時空,從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再回到文本,學生的體驗就會更豐富,感悟也會有一個提升。
三、互動對話,角色體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體驗的個人性特徵,使每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觀念、視角與文本展開對話,獲得各自不同的視界融合,呈現出閱讀的多樣性。但這種閱讀也存在著不足,因為個體所得的知識往往是個別的、無序的,甚至是偶然的。這就需要閱讀個體不斷與同學、教師進行精神交往,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相互取長補短,尋求共同的理性的認識。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給與方式方法上的指導,積極創設對話情境,開展有效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互動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去討論、傾聽、點撥,使學生個體的感性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認知。如,我們在教學《印度洋上生死夜》時,學生認為皮埃爾除了在原地提醒過往的船隻這里即將發生海嘯,眼睜睜地看著妻子撒手人寰以外,也可以帶著他生命垂危的妻子離開給自己深愛的妻子獲得一線生機。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學生認為彭德懷除了殺死他心愛的、為革命立下赫赫戰功的大黑騾子以解決部隊在過草地時缺糧的燃眉之急以外,也可以不殺死他心愛的大黑騾子,因為時還有五匹牲口,即使少殺一匹,也不會帶來什麼變化。;在在學生意見不一、爭執不下、急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時,老師適時引導、點撥學生與文本與教師進行對話,走近當時的歷史,走進當時的故事。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皮埃爾舍小我,存大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學生;在萬分緊急的關頭革命領導人愛戰士勝於愛一切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在不斷的對話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體驗式閱讀教學,是在老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創造條件,讓作為主體的學生去親身經歷或參與。 電影戲劇里,導演要求演員必須「忘我」、「投入」,我們評價演員表演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准便是他們是否「入戲」。同樣,在閱讀教學里,我們如果能讓學生進入文本,進入「角色」,和作品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那我們的言語品味必將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體驗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前者的要求相對高些,要求學生的准備也相對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課本劇,此方法偶一為之,很有必要,但無法作為常態,我們能夠進行的是一些片斷的分角色表演,如對《大江保衛戰》中有關「解放軍戰士築成人牆」的描寫,通過分角色表演,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在當時的情況中,解放軍戰士一如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和他們在狂風、暴雨、巨浪面前所擁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至於分角色朗讀,運用就比較廣泛了。分角色朗讀,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必然會認真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從而能心領神會地讀出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備。如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他們三次相遇的對話就很能體現人物個性,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很容易體會到愛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不拘小節和小女孩的天真無邪的性格。 葉聖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角色體驗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對於一些篇幅較長、結構較復雜、情節生動的課文,可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進入規定的角色感同身受,以激發強烈的表達慾望。依據兒童個性心理差異,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表演,伴隨著情境,兒童「擔當角色——理解角色——體驗角色——表現角色——與角色同一——產生頓悟」並由此帶來兒童的全面人格、自由個性以及主體性、創造性的真正解放。並且通過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對白,角色的情感交流,教育教學內容更加現實化、形象化,學生獲得的體驗更深刻,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四 感情朗讀,語感體驗
雖然我們閱讀的語言文字是靜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進入我們心靈世界的卻是靈動的、火熱的、繽紛的,當我們的目光走過一行行的文字,其實我們步入的是一個七彩的時空,就像一個個音符躍入眼簾,此時,往往通過個性化的朗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培養了語感,感悟到了課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為,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教學生讀課文,是培養學生將無聲的文字元號,由視覺到思維,經過理解加工,轉換成有聲語言來再現故事情節,描繪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語文課應把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運用放在首位,因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內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語言為依託傳遞出來的。」自主的聲情並茂的朗讀不僅能使朗讀者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景中而且能喚起其他學生愛憎的情感。在朗讀體驗中學生走進作品中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故事情節,體驗作品的思想內蘊。
華師大語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說:「最好的閱讀境界是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話一語中的地指出了語文閱讀中體驗的重要性。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重視體驗的運用,只有讓學生體驗了,我們的教學才能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一堂觸動學生心靈的閱讀課一定是鮮活的,它會讓學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啟,情有所思。體驗式閱讀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所學知識在一次次的體驗、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斷內化,逐漸成為一種能力。這正如新課程標准所說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㈢ 思想品德課如何實施體驗式教學
一、活動教學和情境教學是體驗式教學的二種基本方式 (一)活動教學 活動是產生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活動尤其是主體性的活動中,學生主體會對活動產生豐富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應首先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體驗),然後再去提升直接經驗,這是學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前提。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主要由教師將間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傳授往往脫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因而教學實效性不高。採用活動教學,則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學生的互動、師生的互動、學生與認識客體的互動產生各種信息,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體驗),在此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上升為抽象的知識。因此,活動教學能極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課堂教學中設計的活動大體可以分為: 1.思辨類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是針對某一問題或觀點組織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辯論,從而澄清錯誤認識,增強是非善惡觀念。思辨類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嚴謹縝密的學風,達到"思想的交流、經驗的分享"。例如,教《享受健康的網路交往》時,可以設計這樣相互聯系的四個環節:(1)讓學生"實話實說":你上過網嗎?在哪裡上網?每周上網時間有多長?上網一般干什麼?是否有網友?最近網上流行什麼游戲?讓學生回歸生活,感性體驗。(2)組織學生"網路辯論":"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讓學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3)組織學生開展"推薦好網站"活動:交流心得,總結體驗。(4)引導學生向同齡人發出"快樂學習,健康上網"的倡議書,在體驗中踐行。顯然,經過辯論這一環節,學生對網路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i生認識。 2.分享類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講一段故事、經歷或談某種感受,渲染氣氛。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回應,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再次體會和感悟,從而加深理解與升華情感。例如,在講"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內容後,我布置了課後作業:"請你的父親母親或爺爺奶奶談談他們的經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把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開一次交流會,讓作者在班上宣讀,與同學們分享。在20多年社會的巨變中,盡管一個個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只是小事情,但是,在這種普遍的體驗中,有誰會否認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呢! 3.表演類活動(角色扮演) 表演類活動主要是讓學生根據生活體會和觀察,扮演劇情角色,在劇情中培養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例如,在講"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時,我讓學生扮演《向中國人脫帽致敬》的故事情節:一個留法學生第一天上課遭到法國教授的刁難問題: 留學生:先生,我沒聽清你的問題。 留學生:只有一個中國,先生,這是常識。 留學生:最起碼的一條是:任何一個離開國門的我的同胞,再也不會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這類刁難。 在這場精彩的對話中,留法學生不卑不亢,處處維護著祖國和個人的尊嚴,令人肅然起敬。通過模仿表演,傾聽對話,學生們深受感染,一種維護祖國尊嚴和個人尊嚴的情感油然而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創設一個個活動的平台,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體驗學習的機會。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一個主題可以選用一種形式,也可以選用多種形式。 (二)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教師利用自然、社會現象或人為創設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一種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最有效的方法是: 1.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後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善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富於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例如,在講"積極適應新生活"時,先講述《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故事,然後設置以下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1)你願意做小老鼠還是小矮人?為什麼?(2)小老鼠為什麼會有如此遭遇?假如你是小老鼠你會怎麼做? (3)請你說說這個故事對剛邁入初中的新生有何啟示? (4)作為一名新生,你將如何尋找自己的乳酪?這樣的問題設置,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應當指出,新教材基本上每課都設置了情境性事例,教參"活動建議"欄中也對每課的情境材料和相關鏈接提供了"設計意圖"、"活動過程"、"注意事項"。因此,教師在教學前需要看看"活動建議"。 2.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視聽情境 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是生動、形象、直觀、容量大,還可以利用音樂、錄像、圖片等形式來設置教學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講"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時,我藉助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了四個教學情境:(1)音樂訴情。觀看mtv《一個真實的故事》(畫外音)有一個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這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低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飛過......(2)圖片展示。大量遭到屠殺的藏羚羊的屍骨及失去父母的小藏羚羊的圖片和大量已滅絕的如恐鳥、渡渡鳥、亞州獅、巴厘虎等的圖片。(3)故事思考。講述《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藏北高原的一個老獵人的一次經歷:一頭懷孕的藏羚羊為了保護兒子的生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獵人放生,但仍然被槍殺,之後老獵人面對自己親手殺死的藏羚羊母子陷入深深的懺悔,從此在藏北高原消失。引導思考:為什麼說老獵人是"殺生與慈善共存"?藏羚羊跪拜,使老獵人明白什麼道理?(4)啟發感悟。動物是自然的一員,也有生存的權利。任何人都應對生靈保留一些同情,養成善良、博大、寬容和慈善的心靈。因為保護生靈,其實也是保護自己的心靈。這個情境設計,由於綜合運用音樂、圖片、故事等資料,學生的視覺、聽覺受到強烈刺激,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可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視聽情境,是保持思想品德課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㈣ 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有哪些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內組成。教容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㈤ 如何在初中思品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設計
在思想品德課來教學中,必須努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前提條件。沒有吸引力,就沒有生命力。在教學中,要努力改變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學方法,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熱點、難點問題,聯系實際教學。如當前存在經商熱、出國熱和超前消費等現象。在教學中,要講清講透原理,也要敢於觸及現象,善於用疏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使理論知識更具體、更深刻、更生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
㈥ 如何運用情感體驗式教學法提高思品教學的課堂實效
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師科學組織引導下,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特別是動腦而獨立完成的一切活動,要盡可能創造條件,給予必要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