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困惑及措施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困惑及措施

發布時間:2021-02-14 05:03:26

㈠ 小學老師教學的主要困惑及相關策略

我主要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優差生兼顧,以及平時作業中改錯 環節的落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都說人的手指頭十個都不一樣長,同一個媽生的孩子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別。每個班無論多麼整齊,都不會所有學生是一個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有一些困惑。困惑之一: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成績好的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課堂作業都很快,思維靈敏。回答問題時容不得有些同學思考就說出了答案。課堂作業做得又快又對,當然我們老師得等多數學生做好了才安排新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優秀生做完了,無事可做,就會左顧右盼,甚至講點小話,這時的課堂紀律就不好控制。困惑之二:現在的書後面都有「拓展練兵場」,「思維體操」之類的思考題。思考題有的專家曾說把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拿些學生不做,的確是個不錯的主義。可是,如何來界定他們的層次,這里就會傷有些學生的自尊心,並且學生都喜歡平等,有的成績好的學生就認為憑什麼我要比別人多做題。如果不硬性規定做,有的學生就不去做,當然包括有的成績好的學生。不做又不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硬性規定做吧,那些差點的學生去做又不合適。即使在講評思考題的時候也不能統一要求,差一點的學生聽得雲里霧里的。不讓他聽吧,他又會去影響其他同學。困惑之三:評講卷子和平時的作業評講。我們總發現在評講作業或卷子時,跟著老師思路走的恰好是那些懂了,都做對了,得高分的學生。而考得差的,錯得多的就是那些課堂上就不怎麼認真的學生,他們還時不時的講點小話,做點小動作。這時老師就會特別生氣,講是為那些不會的學生在講,聽卻是那些會做的學生在聽,不會的倒沒認真聽,沒認真領悟。所以往往會出現有的題目講了幾次,做過幾次,有的學生還不會的現象。
針對這樣一些困惑,大家都各抒己見,研究解決這些困惑的策略。
困惑之一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學困生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縮短班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差距。
在《廣州教學研究》的「關於數學學習困難學生的調查與思考」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個調查結果:76.47%的教師認為學困生上數學課時「邊聽邊玩」,學困生中也有52.63%認為自己上課「邊聽邊玩」;可見,教師和學困生的看法是比較一致的。而認為學困生根本不聽課的教師只佔17.65%;所以說,學困生上課邊聽邊玩,沒有專心聽課,造成課堂聽課效果不好是學困生學習困難的主觀原因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提高學困生的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兼顧優差生,達到整體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嘗試了多種做法。一、採用組與組比賽,注重小組合作學習:(1)在研究問題時,優秀生幫助學困生,教他們思考的方法,教他們如何表達思考過程;匯報時,優秀生和學困生共同合作完成,當學困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或說著說著不知道怎麼說時),可邀請優秀生幫助;匯報後,就能給他們組加分。(2)在做習題時,也採用比賽的形式,發動所有的優秀生去幫扶,每組最快做完的同學到老師處批改,如果全對,他(她)就是組長(負責批改全組同學的習題),組里其餘的優秀生做完,可馬上去幫助學困生,組長在老師指定的時間內全組都改完,那這組就可加分;半學期累計一次小組總分,教師就給予獎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能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除外,也減少了教師輔導學困生的人數,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更需要輔導的學生身上。二、簡單的問題多提問學困生。如復習舊知時,就多給他們表演的機會。三、復雜的問題多讓學困生復述。如遇新知、難題時就可採用這種方式。
困惑之二,既然是屬於思考題,就主要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不做強性要求。自由參與是學生自覺、自為、自主地從事自己的學習活動,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進行自由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不受外在壓制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包括參與學習目標的確立,參與學習內容的選擇、擴展、深入,參與反思,參與提問,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參與發言等等。沒有自由參與的課堂生態,教師絕對主宰教學的進程,生成性教學是不可想像的。
困惑之三,在講評卷子和作業時,可以讓都對的學生到教室外去適當的休息。或者是安排他們做自己喜歡的題目。比如可以做一點奧數之類的題目。這樣的安排,對那些聰明能乾的學生是一種肯定和獎勵,
讓他們學就學個塌實,玩就玩個痛快!如果讓他們留在教室聽他們已經懂了的內容,他們會覺得枯燥無味而且還會講小話做小動作,甚至影響周圍那些不會的學生。而留在教室的學生,人少且可以針對性的講解,讓他們把不懂或者說不透切的知識掌握。
通過以上的幾點做法,感覺學生的學習態度較好,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既讓優生能體會到他的優秀,同時也幫助了學困生,也讓學困生在直接的幫助下盡快地掌握該學的知識。讓全班都沉慶在學習的喜悅中,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讓人人都學有價值的數學,讓數學成為人生中美麗的音符!

㈡ 現在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的困惑有哪些

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困惑一:觀念陳舊,方式封閉
對策:發散思維,實行開放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學生與教師的合作使教師很滿意。如一些教師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頁「$以內的加法」時,先讓學生看圖片回答:%&'左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右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一共有幾個紙鶴!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後,再用同樣方法教學#(&)$。最後教師指揮學生完成書上的做一做,教師說一學生動手做一,教師說二學生動手做二……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的框子內轉動,這種過於統一、注重封閉的教學都是不利於他們的發展的,不但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賴或習慣於跟著老師走。
小學生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於身心的特徵等原因,往往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於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從而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這將有利於學生不囿於已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新課程教學體現的是開放的文化,只有開放才有空間,才有選擇,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求知,學生能想的讓他們想,能說的讓他們說,能做的讓他們做,真正實行開放式教學,以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困惑二:定理背誦,缺乏理解
對策:自主構建,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一些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更快地掌握知識,就要求他們背公式、背定理,這一拔苗助長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們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且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甚至是厭惡。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奧蘇伯爾所說:「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新知識的固著點、同化和順應的途徑、方式、方法、習慣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課程標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思想。只有這樣獲得的數學才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活的知識,有用的知識。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擅長於用形象思維立體地理解數學;有的學生更趨向於用邏輯思維抽象地理解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適應學生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數學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時間》一課中,有學生對1時——1時半這一過程是這樣理解地:長長瘦瘦的是分針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個矮矮胖胖的時針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經跑半圈了,老公公還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顯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構過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存在著距離感,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徹。對於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經過重組後在頭腦中留下的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困惑三:方法單一,效率低下
對策:貼近生活,增強實用性
為什麼學生越學越沒有了靈氣和活力?為什麼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能體驗到快樂?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不善於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習慣於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認為只要學生在做題時都能做對,那就是好的教學。把本應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課堂。
據香港的一項針對當地學生的調查表明,學生以數字、符號、公式等來形容數學,將數學簡化成運算. 亦有一些響應帶有「課堂數學」的強烈影子,例如認為數學是「用公式計算」和「背方法」的學科,以及「很多計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確」等,這大概是由於他們的數學觀多來自於課堂教學,而「課堂數學」大多是教導學生如何去運用定理和公式,題目答案唯一。而談到數學具有實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學生。
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應盡量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聯系品德與生活課中的超市購物這一情境,規定每個小朋友只能帶20元,又羅列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商品,然後要求他們去購買。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購買方案。緊接著又問,如果只能買三樣東西,並且不能超過15元,你會選擇哪三樣?最後再問,如果要用最少的錢買數量最多的東西又該怎麼買?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激起了孩子們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見問題的興趣。正如古羅馬教育家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就是說,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才能感動學生學習科學;在數學課程中只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困惑四:處理教材,捨本逐末
對策:根據實際,恰當處理
傳統教學強調「教師應當緊扣教材」,而新課標強調必要時適當地突破教材。後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小則更換一些簡便易行的題目,大則適當地改變教科書中某些課時的編排次序等,這確實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標准提倡創造性處理教材,不但把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搞得支離破碎、無重點,並且將教科書上很好的內容也處理掉了。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不利用課本上的題目,不按照教材編排意圖,而是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並掌握特徵,然後出示一個正方體實物用同樣的方法教給學生。最後教師問學生:「正方體是一種怎樣的長方體!」學生都答不上來,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特殊的」三個字。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把教材處理後進行教學,是新觀念下的教學行為,但實際上是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對立起來讓學生學,把課本上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密切聯系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等重要句子都給「處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後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處理教材「熱」,以致捨本逐末,而要根據實際的需要恰當地處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需要教師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設計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樣教學的,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特徵是什麼?是否有助於學生發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學改革的案例,就會發現,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組織,學生還可以這樣學習。思考一下,以往教學中學生是什麼角色,教師是什麼角色,是不是可以嘗試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並想一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之後會發生什麼。把思考付諸於行動之後,迎刃而解地不單單只是困惑……

一、教學觀念轉變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封閉,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子內轉動。這種教學嚴重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麼,教師應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呢?

二、合作學習收效難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很多教
師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是流於形式,表現在:時間上沒有保證,一個問題給學生討論,學生才開始說就打住,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問題不分難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很容易的問題也拿來討論,浪費時間;交流缺乏平等,所謂的合作學習,變成了幾個優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數學生成了看客;說是主動探討,實際是被動應付。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討論,並不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三、解決問題過程難
「應用題」歷來是數學教材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是在新理念指導下從目標、內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課標》中把應用題確定為「發展性領域」中的「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相應地,新教材中已經不再單獨設立應用題教學的章節,往往以計算伴隨著應用相融合的形式編排。這就對一線教師頭腦中長期存在的對應用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困惑。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應該怎樣教學呢?

四、優差學生共進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
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經形成。但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好學生的機會更多,得到了超常的發揮,學困生成了旁觀者,得不到獨立思考和表現的機會,獲益少。這樣,學生的成長也就形成了兩極分化。在數學教學中,究竟該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共同進步,得到全面的發展呢?

㈢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困惑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㈣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常見的疑難問題有哪些

困惑一:觀念陳舊,方式封閉
對策:發散思維,實行開放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學生與教師的合作使教師很滿意。如一些教師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頁「$以內的加法」時,先讓學生看圖片回答:%&'左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右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一共有幾個紙鶴!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後,再用同樣方法教學#(&)$。最後教師指揮學生完成書上的做一做,教師說一學生動手做一,教師說二學生動手做二……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的框子內轉動,這種過於統一、注重封閉的教學都是不利於他們的發展的,不但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賴或習慣於跟著老師走。
小學生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於身心的特徵等原因,往往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於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從而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這將有利於學生不囿於已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新課程教學體現的是開放的文化,只有開放才有空間,才有選擇,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求知,學生能想的讓他們想,能說的讓他們說,能做的讓他們做,真正實行開放式教學,以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困惑二:定理背誦,缺乏理解
對策:自主構建,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一些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更快地掌握知識,就要求他們背公式、背定理,這一拔苗助長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們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且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甚至是厭惡。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奧蘇伯爾所說:「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新知識的固著點、同化和順應的途徑、方式、方法、習慣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課程標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思想。只有這樣獲得的數學才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活的知識,有用的知識。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擅長於用形象思維立體地理解數學;有的學生更趨向於用邏輯思維抽象地理解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適應學生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數學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時間》一課中,有學生對1時——1時半這一過程是這樣理解地:長長瘦瘦的是分針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個矮矮胖胖的時針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經跑半圈了,老公公還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顯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構過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存在著距離感,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徹。對於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經過重組後在頭腦中留下的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困惑三:方法單一,效率低下
對策:貼近生活,增強實用性
為什麼學生越學越沒有了靈氣和活力?為什麼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能體驗到快樂?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不善於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習慣於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認為只要學生在做題時都能做對,那就是好的教學。把本應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課堂。
據香港的一項針對當地學生的調查表明,學生以數字、符號、公式等來形容數學,將數學簡化成運算. 亦有一些響應帶有「課堂數學」的強烈影子,例如認為數學是「用公式計算」和「背方法」的學科,以及「很多計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確」等,這大概是由於他們的數學觀多來自於課堂教學,而「課堂數學」大多是教導學生如何去運用定理和公式,題目答案唯一。而談到數學具有實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學生。
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應盡量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聯系品德與生活課中的超市購物這一情境,規定每個小朋友只能帶20元,又羅列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商品,然後要求他們去購買。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購買方案。緊接著又問,如果只能買三樣東西,並且不能超過15元,你會選擇哪三樣?最後再問,如果要用最少的錢買數量最多的東西又該怎麼買?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激起了孩子們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見問題的興趣。正如古羅馬教育家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就是說,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才能感動學生學習科學;在數學課程中只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困惑四:處理教材,捨本逐末
對策:根據實際,恰當處理
傳統教學強調「教師應當緊扣教材」,而新課標強調必要時適當地突破教材。後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小則更換一些簡便易行的題目,大則適當地改變教科書中某些課時的編排次序等,這確實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標准提倡創造性處理教材,不但把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搞得支離破碎、無重點,並且將教科書上很好的內容也處理掉了。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不利用課本上的題目,不按照教材編排意圖,而是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並掌握特徵,然後出示一個正方體實物用同樣的方法教給學生。最後教師問學生:「正方體是一種怎樣的長方體!」學生都答不上來,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特殊的」三個字。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把教材處理後進行教學,是新觀念下的教學行為,但實際上是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對立起來讓學生學,把課本上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密切聯系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等重要句子都給「處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後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處理教材「熱」,以致捨本逐末,而要根據實際的需要恰當地處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需要教師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設計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樣教學的,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特徵是什麼?是否有助於學生發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學改革的案例,就會發現,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組織,學生還可以這樣學習。思考一下,以往教學中學生是什麼角色,教師是什麼角色,是不是可以嘗試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並想一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之後會發生什麼。把思考付諸於行動之後,迎刃而解地不單單只是困惑……

一、教學觀念轉變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封閉,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子內轉動。這種教學嚴重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麼,教師應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呢?

二、合作學習收效難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很多教
師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是流於形式,表現在:時間上沒有保證,一個問題給學生討論,學生才開始說就打住,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問題不分難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很容易的問題也拿來討論,浪費時間;交流缺乏平等,所謂的合作學習,變成了幾個優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數學生成了看客;說是主動探討,實際是被動應付。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討論,並不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三、解決問題過程難
「應用題」歷來是數學教材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是在新理念指導下從目標、內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課標》中把應用題確定為「發展性領域」中的「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相應地,新教材中已經不再單獨設立應用題教學的章節,往往以計算伴隨著應用相融合的形式編排。這就對一線教師頭腦中長期存在的對應用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困惑。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應該怎樣教學呢?

四、優差學生共進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
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經形成。但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好學生的機會更多,得到了超常的發揮,學困生成了旁觀者,得不到獨立思考和表現的機會,獲益少。這樣,學生的成長也就形成了兩極分化。在數學教學中,究竟該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共同進步,得到全面的發展呢?

㈤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困惑

提高數學教學實踐能力,更新數學教學觀念,更新數學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已刻不容緩。為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作為一線的教師,該如何做好日常教學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呢?我來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抓好教學常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抓好教學常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我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明確的規范要求,如課前准備好學慣用品、作業本的使用、作業時間的安排等都有比較具體的指導,在課前課後我十分注意教會學生預習、復習、做作業、練習、反思總結等。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長期堅持,養成習慣,這就形成了良好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了,就會終身受益,就是學習成功的一半。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知識的入門。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多媒體的發展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需要,優化教學環境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我在上課伊始便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龜兔賽跑》的課件,烏龜圍繞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花壇跑,兔子圍繞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花壇跑,它們同時到達終點,請同學們幫它們算算誰跑得路程長。這道題就是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這節課多媒體的使用,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長的概念,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新知的興趣,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了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維的能力。
三、通過知識遷移,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靈活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有助於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知識進行類化,使之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靈活解答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我讓學生運用手中的梯形,小組合作,運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尋求解題方法,這時學生便積極採用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小組在探究合作中運用知識的遷移得出了不同的求梯形面積的方法,這肯定比教師講解的公式記憶的更深刻。
這種數學教學模式的構建,科學地反映了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兒童認知規律,教學中讓學生以舊知為依託,通過「遷移」「轉化」等思維方式駕馭新知,充分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操作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完《圓的面積》後,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等邊三角形的邊長是1.5厘米,現將這個三角形ABC沿一條直線滾動一周,求A點所經過的路程長度。(如圖)看著學生滿臉困惑的樣子,我說出了四個字「動手操作」,學生便紛紛剪下一個等邊三角形,按題的要求動手操作起來,一會兒學生便根據自己的操作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解答完後,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B點和C點所經過的路程長度。
這樣的動手操作實踐把此題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路,體現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理念,從而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五、運用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於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我就經常組織各種比賽,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時以「看誰算得快又對」 「看哪組得星多」的形式比賽,在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以「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 的形式比賽,這樣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都獲得成功,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六、加強學困生指導,通過轉化後進來提高整體水平。
教學中,要想讓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就不能忽視學困生的教育。他們落後的原因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師加強個別指導,因材施教,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在輔導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怎麼成功,在其他各門學科中都有亮點,所以我以高度的責任心、滿腔的熱情、極度的耐心來對待他們,在教學中我循循善誘,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給予他們指導與幫助,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期望與關心、集體的溫暖,與此同時,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這樣,在壓力和動力的雙重作用下,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僅「要學會」,而且「學會學」,最終充滿信心地向前進。
七、溫故而知新,及時鞏固新的知識點;
數學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緊密,有許多的東西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記憶、應用。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遺忘規律,每周每月都進行復習,因此,在進行練習和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熟記的基礎上應用。這樣學生的知識應用會有所改進,學生的信心也能有所增強。再有讓教師頭痛的是學生在做練習或考試中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由此,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遺忘規律,我從錯題入手,要求每個學生將自己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中的錯題收集匯編,保留錯誤的答案,並分析錯誤原因,用紅筆寫上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在平時有空,加深印象,這樣既能鞏固知識,大大減少錯誤率;又能提高解題能力,從而在考試中發揮出最佳水平。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會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目標,而不斷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㈥ 新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思考哪些問題

一、《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困惑
《新課標》取代了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新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轉變教師角色,強調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協同教學。《新課標》為廣大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給老師們帶來一些困惑。
(一)教學目標定位的困惑
由於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應試教育的「幽靈」在教師一貫的教學思想中始終揮之不去,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教師只覺得教材改變了,試題的形式、內容、難度也隨著改變,因而課堂教學也應順應這種變化。這種思想反映了教師
對新課標認識上的缺陷:不是為了貫徹新課標、體現新理念、實現新目標而改,而是為了適應教材、適應考試而改,是為新一輪的應試教育而改。其實,新課程重視的是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自我評價,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讓學生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習,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但由於教師對新課標在認識、行動上還有誤區,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迷茫和搖擺,因此,現在你呼喚素質教育,我卻為應試教育奔忙,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這樣搞下去,課程改革能成功嗎?
(二)創設情境的困惑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又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的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單純的數學知識又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和激情。新課程中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定的故事或者問題情景,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知識經驗。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學起來也比較親切、實在、有趣、易懂。但如果教學情境創設不當,又或者偏離教學目標,不切實際,不著邊際,就會形同虛設,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情境創設有必要嗎?
(三)合作、探究的困惑
《新課標》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面對班級授課制的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有它的優勢,但也給老師帶來了困惑。從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易學,但若把握不好,就會使課堂氣氛得不到較好的調控,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困惑及措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