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年級語文掌聲一課中兩次掌聲各表達了什麼
第一次掌聲表達了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說明了同學們並沒有歧視她,而是讓她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
第二次掌聲表達了同學們對英子故事講得好的贊美。
《掌聲》是董保綱寫的一篇短文,文章講述了一個患小兒麻痹症的女孩英子,因為第一次上台時獲得了同學的掌聲而逐步改變抑鬱性格的故事。本文收錄在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中,錄音由曉澄朗讀。
《掌聲》這篇課文以飽蘸愛心的筆墨、朴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
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透過描寫人物外表的語句,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情感的變化,進而感悟到「掌聲」的內在意蘊。
(1)小學語文三年級掌聲教學擴展閱讀:
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課堂上,學生由始至終都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或披文人情咂摸語言,或移情體驗感同身受,或言語交流體悟情感,或感情朗讀傳情達意,於情智交融中經歷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
靜心思忖,回頭審視,課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於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喚醒了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宣洩情感的慾望,與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產生了「悅目悅心」的情意體驗效應。
在《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者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像,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