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使用多媒體
隨著現代教育來技術的發展源,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課堂.它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於一體,以其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在新課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體的作用也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包辦代替一切教學手段.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忽視其「輔助性」,使用不當,反而會有損教學.結合這幾年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B. 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現代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結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能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具體,大大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一、創設故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元,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輔助多媒體,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ba的四聲時,筆者將多媒體穿插於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師:「老師知道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還有的喜歡彈琴,那小明喜歡什麼呢?」(課件出示喇叭畫面,接著出現音節ba.)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說:「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邊,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男孩拔蘿卜的畫面)以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繼續走啊走,走到射擊館,又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畫面)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看到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課件出示爸爸的畫面)一個由課件輔助的故事講完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 在復習漢語拼音時,課件出示配樂故事畫面:星期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野生動物園里參觀。來到動物園里,他們看見了大象、河馬、犀牛在河裡洗澡,老虎、獅子正在睡懶覺,梅花鹿、山羊、斑馬正在練習長跑,猴子在爬樹,長頸鹿、野雞、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們都想和你們交朋友,正准備作自本人介紹呢。(小動物身上都有相應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觀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有利於學生在枯燥的復習課上集中注意力。小動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為讀准音節作好了鋪墊。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自己,發揮創造力,有利於更好地學習。 二、創設畫面情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小學的課文大多故事性較強。在朗讀教學中,要盡量利用書中的語言拔動學生心靈的琴弦,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的畫面,配上生動優美的音樂,並以講故事的語氣將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全文內容的同時,也對閱讀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一讀為快的慾望。 例如:在指導朗讀課文《回聲》的第一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回聲這個童話故事發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寫的景象。這時教師相機指導:半圓的橋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像個大月亮,多美呀!看到這么美的景色高興嗎?大家讀的時候要放慢些,美一些,邊讀頭腦里邊浮現出屏慕上美麗的畫面。又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出示兩個句子:(1)小青蛙問:「你是誰?你在哪兒?」(2)那隻看不見的小青蛙也在問:「你是誰?你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區別出這兩個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說的,哪句是小青蛙聽到的。接著用多媒體播放「原聲」和「回聲」的讀法,讓學生通過傾聽,用心去感受兩句話讀法的區別。讓學生在直觀感受內化後,把上面兩句話朗讀起來,通過同桌對讀的方法達到會讀,讀好的目的。 又如課文《王冕學畫》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教師可先通過動畫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過後湖裡荷花的鮮活、美麗。把學生帶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朗讀欣賞,再單獨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葉的畫面,讓學生獨個欣賞、理解、朗讀、背誦。 二、創設游戲情境,有效地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表現在識字量大,字形復雜,容易混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寓於識字教學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成長心理學》中曾指出:「學生生來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不需要教師的刻意指導。」在識字教學中,輔助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讓學生自由發揮想像識記生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是通過他自己的細心觀察所獲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這些小「發現」要比發現沙漠里的「綠洲」還要可貴。作為教師,一定要珍視孩子的這些小「發現」,及時肯定學生的這種「發現」,充分維護他們的想像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生字時,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圓、回、可、空」讓學生先觀察,然後舉手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是怎麼記住的。這時,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說:「老師,我記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點水,就成了『可』。」課件顯示:河——可,並且伴有動聽的音樂和贊美的聲音:「你真聰明!」又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記住『可』,就是『丁』和『口』組成『可』。」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舉手發言。 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學生進入「游戲樂園」,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記住漢字的音、形、義,製作一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復習題課件,寓教於樂。 如鞏固要求會認的字,可以通過「摘蘋果」的游戲完成。即學生讀正確了,蘋果就掉下來。教師就獎一個「小蘋果」給這位學生。而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採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區別「園、原、圓」時,分別寫有「草圓、花原、園桌」的是毒蘑菇,而寫有「花園、草原、圓桌、果園」的為香蘑菇。然後把這些蘑菇混在一起,請學生幫小兔采蘑菇,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生字,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設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一定的情境是激發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的重要方面。有關研究表明,語言的表達是與其心理素質及環境緊密聯系的。事實上,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聲音小,語音含混不清,表達困難,在課外則聲音大,樂於表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外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提供重要交際的自由天地,這種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而在傳統的課堂上,氣氛比較緊張,少數人會表現出羞澀,發言時大腦一片空白,難於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就要求本人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淡化課堂氣氛,強化生活氣息,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自由表達的氛圍。利用CAI課件就是創設情境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本人會拼圖》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創設情境:教師:「小朋友們喜歡拼圖嗎?有位小朋友叫小明,可喜歡拼圖了。(出示CAI課件:明明拼圖)你們看,他用圓紙片拼成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出示CAI課件:圓紙片拼成的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小朋友們,你們會用圓紙片拼成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嗎?這節課,老師就讓你們先用圓紙片來拼圖,然後告訴其他小朋友,你用圓紙片拼成了什麼,你是怎麼拼成的。」接著利用CAI課件示範小白兔,並講述拼的過程。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動手拼圖。 又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找春天》時,可先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到郊外去親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課堂上,先用課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剛發芽的柳樹,嫩綠的小草,各種各樣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鳥,老師和同學們在放風箏組成的春天美景。配上動聽舒緩的音樂。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小組討論、集中匯報、教師總結等形式說說春天的特點。這樣做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引導學生自覺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總之,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形象、有趣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C.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導入,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學習,興趣更濃者,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師可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教學情境,從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埋下很好的鋪墊。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學生對草原非常陌生,對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讓課堂上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對草原的嚮往呢?我是這樣做的: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談談對草原的印象,然後出示一幅草原風光圖,同時播放了跟草原相關的歌曲。圖畫、音樂以及師生生動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學生們都陶醉在美好的想像當中……這時,我充滿激情地問道:「草原這么美,你們想到草原去看看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想!」學生已經完全被引入了課堂的情境當中,在無意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積極參與學習。由此可見,運用多媒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能營造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激起學生的「興奮點」,誘發學習熱情,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探究,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離他們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多媒體課件能夠化靜為動,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可感可視之物。藉助多媒體課件探究課文,能有效地架設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點、難點。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中提到的「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及人類給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在理解上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光靠課文文字的描述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課上自然提不起興趣。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這時教師可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情況、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等通過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同時配上教師自我設計的解說。此時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不僅弄懂了難理解的句子,還深刻了解到地球為人類所提供的活動范圍是很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這一事實,從而明白了人類只有好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有計劃地開采、使用資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道理。
D.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用目前國內的研究現狀
很不滿意,沒有個性,沒有特色
E.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F. 如何利用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多媒體,化難為易
運用多媒體加以引導,突破版重點
巧妙利權用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總之,由於多媒體的靈活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讓它在我們的語言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的運用多媒體課件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導入,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學習,興趣更濃者,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師可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教學情境,從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埋下很好的鋪墊。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學生對草原非常陌生,對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讓課堂上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對草原的嚮往呢?我是這樣做的: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談談對草原的印象,然後出示一幅草原風光圖,同時播放了跟草原相關的歌曲。圖畫、音樂以及師生生動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學生們都陶醉在美好的想像當中……這時,我充滿激情地問道:「草原這么美,你們想到草原去看看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想!」學生已經完全被引入了課堂的情境當中,在無意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積極參與學習。由此可見,運用多媒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能營造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激起學生的「興奮點」,誘發學習熱情,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探究,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離他們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多媒體課件能夠化靜為動,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可感可視之物。藉助多媒體課件探究課文,能有效地架設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點、難點。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中提到的「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及人類給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在理解上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光靠課文文字的描述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課上自然提不起興趣。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這時教師可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情況、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等通過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同時配上教師自我設計的解說。此時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不僅弄懂了難理解的句子,還深刻了解到地球為人類所提供的活動范圍是很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這一事實,從而明白了人類只有好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有計劃地開采、使用資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道理。
三、巧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能生動地進行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能力要靠扎扎實實的訓練,合理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教學節奏加快,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從而使課堂容量加大;同時也能使訓練的形式靈活多樣,面向全體學生,提高訓練效果。比如寫字,針對學生的字寫得不規范、錯別字較多的情況,多媒體可用於加強字形教學與書寫指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典型的例字,引導學生觀察評析,並運用其動畫功能,讓不到位的筆畫延伸舒展,讓安頓不當的字的部件移動挪讓,讓比例失調的部位或縮或伸,直到符合規范。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代表性的錯別字,集體修改,並運用其動畫功能顯示這一修改過程,可以強化糾錯力度。一位教師在糾正錯字「澆」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功能,設計了用一根大棒去敲擊那多餘的一點,連擊三下,才終於將多餘的一點擊飛了。這不是一般的糾錯,它形象地顯示了錯別字的頑固性,並啟示學生,糾正錯別字要有決心、有信心。這一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無疑會使學生難以忘懷,其效果是對學生錯一罰十、罰百一類的懲罰性練習所無法比擬的。可見,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於書寫訓練,能使枯燥無味甚至是苦不堪言的機械重復抄練變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
四、巧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能高效促進語言積累
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在大量的積累中,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感,讓語文在積累中發揮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造的多種信息,變換形式反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從而將語文知識以及語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頭腦中,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介紹不同動物腳印形狀的課文,怎樣讓一年級的小學生深入了解各種動物腳印的形狀,在生動的情境中學語文呢?我曾製作了非常形象的課件。首先,在初次接觸課文的時候演示課件,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初步的認識;在理解課文的時候,再次演示課件,讓學生對每一種腳印形狀有了深刻的感知;接著,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又演示課件,讓學生邊聽邊看邊讀,深入地體味課文所呈現出來的美;最後,再次演示課件,進行相關的遷移練習,促進了學生語感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給課堂增添無限的樂趣,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語文,學得扎實,學得有趣,課堂教學也因此富有感染力。這樣的課堂學生能不喜歡嗎?
H. 如何把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它增專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屬象性、生動性,不僅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有效途徑。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詹天佑》這課內容,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通過製作動畫課件,並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演示,使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觀,自然學得牢固、記憶深刻,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I.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多媒體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課堂。它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於一體,以其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在新課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體的作用也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包辦代替一切教學手段。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忽視其「輔助性」,使用不當,反而會有損於教學。結合這幾年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 注重語文學科特點,講求課件的實用性
語文是有關語言與文字的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語文課件可以調用多種媒體,使其聲情並茂、形象可感,但同時也將其直觀化、固定化。這必將遏制學生通過抽象的文字進行想像的能力,也遏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作為培養學生「讀書」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如果也被「多媒體」壟斷,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很難。因此,老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時,過於倚重多媒體方式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自身特色,單純追求教學方式的現代性,忽視了語文學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將多媒體技術跟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起來,抓住語文學科特點,按需製作課件,生成教學。 我們提倡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進行語文教學,以彌補文字不能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的遺憾,但製作的課件不能過於娛樂性,更不能盲目從眾,脫離學生實際,將別人的課件挪為己用,應該注重課件的實用價值,保證使用的科學性。
2 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特點設計、使用多媒體
在解決教學的重點問題時使用。在教學重點句段時,可以考慮使用多媒體。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捨身炸堡」一段,要求學生能抓住文中所描寫的董存瑞的動作、神態、語言來體會在萬分危急的關頭,董存瑞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由於這個特定的環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為拉近語言描述的情景與學生的距離,就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捨身炸堡」的電影剪輯,讓他們的聽覺、視覺同時接受形象、生動的刺激。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文章中所蘊含的感情,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領悟這篇文章用詞造句的准確。
在課文語言表達抽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講清或教學效率不高時使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線路,用口語講解既費口舌,又難以讓學生理解透徹。用這樣一個課件就比較容易讓學生理解:在「人」字形的火車軌道上,設計一列兩頭可以拖動的火車,讓學生按課文的描述用滑鼠拖一遍,學生就能真正感受「人」字形線路的妙處了。
3 多媒體的使用要因文體而異
不是任何體裁的文章都適宜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一般說來,知識類、說明類的文體較適合運用多媒體,比如《恐龍》、《秦兵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描寫祖國南海美麗風光的散文,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西沙群島更是一個遙遠、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讓三年級的小學生也走近西沙群島,與西沙群島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呢?如果只靠教師枯燥的語言講授,學生定難以感受西沙群島的奇美。採用計算機教學,對特殊環境作生動再現,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以激發學生情感,其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望塵莫及的。課堂上,教師邊講解邊操作,銀幕上的海底世界動起來了,再配上協調、悅耳的歡快音樂,祖國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便立刻呈現在了學生眼前。現代教學技術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彷彿把學生帶到了海邊,剎那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給學生以美的感受,使學生深深地贊嘆祖國的河山之美。同時,又能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學得知識,陶冶意趣。
對於文學作品而言,就應慎用多媒體。現實的文學作品教學常常是不加思考地亂用多媒體,似乎不用多媒體,就不能體現現代化,以至於每篇課文都有一個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並美其名曰:為了節省教學時間,給學生留出創造性思維的空間。殊不知,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恰恰堵塞了學生自由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因為閱讀教學是師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對話。
4 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能抑制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於多媒體對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的處理已經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總是力求將課件設計得非常全面,從導入、提問、分析、答案、板書到作業甚至各部分之間的連接語都全部放進了課件中。表面上看,教師准備得相當充分、周密。但實際上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固定的機械的程式。在教學中,教師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進行演示,一旦出現問題需要修改,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流暢。而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需要教師靈活地把持掌握,常常會有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地去應付,而往往正是在這隨機應變中顯示出教師的教育機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這種固定的教學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使教師的能動性難於很好地發揮。而且由於一切都是設定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導到自己設計好的答案中,學生便沒有機會通過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閱讀感受,一些學生很有創意的、豐富多彩的見解也沒有機會得到肯定。長此下去就會嚴重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得不到,造成思維的單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