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整理復習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先計劃後學習
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淺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深入的過程。只有訂好計劃再學習,學習才是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才能克服學習中的盲目性、忙亂性。
二、先預習後聽講
有的同學認為,反正老師要講,課前預習是多餘的;有些則認為,反正有些內容看不懂,預習等於「瞎子點燈白費蠟」……這些看法往往是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之一。關教授說,首先,預習是課前「偵察」,可打有準備之仗;其次,預習可使新舊知識聯系,有利於掌握新知識;再次,預習可以克服聽課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最後,預習可使聽課更專心,與老師配合更默契,從而提高自學能力。此外,預習的科目以自己學習上有困難的基礎學科為主,每天預習所花的時間,要服從整體計劃。
三、先復習後做作業
古人雲:「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消化和深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回家後應把當天學的知識認真復習一遍,該記的記下來,該理解的理解透了,然後再做作業。做作業時,第一不要看書,第二不要問別人,第三要有時間限制,只有這樣,作業才有實際價值。假如每次作業都是先復習,然後像考試一樣對待,那就等於一天一次考試,就不會出現作業100分、考試答不上來的情況了。
四、先調整心態後參加考試
考試的心態非常重要,同樣水平的孩子,以不同的心態走入考場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心態良好、鬥志昂揚就會促進思維,臨場發揮就好;心態不好、緊張焦慮就會抑制思維,臨場發揮就不佳,所以考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
⑵ 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⑶ 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教學方法有哪些評價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基本方式方法有哪些
要想回答你的問題,估計得寫一本書。
⑷ 如何優化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思考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靈活調整教學進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專生擁屬有良好的情緒狀態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
1、關注材料的發放順序與時機2、關注學生的探究方法
三、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
學生在現象觀察或材料研究中會發現問題;在回憶、思考中會推測問題;在交流、討論中會爭論問題;在提出解決辦法時需設計方案;在實踐活動中要解決問題。
在教學方法上從「小事」入手;從教學的每個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多實踐,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向細節要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
⑸ 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
探究方法、觀察方法、製作方法、講授方法
教學中有比較,猜想等等
⑹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⑺ 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內活動容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⑻ 小學科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有三大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一、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其實就是化難為易,把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這樣你就會發現:從小處著手,從易處著手,事情也許並不很難。怎樣化難為易呢?(一)化抽象為形象1、語言的形象化。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語義代碼。2、圖像的形象化。圖像包括圖片、圖表、草圖、繪畫、攝影、幻燈、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在無法藉助實物的情況下,圖像直觀是實現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徑。通過圖像的直觀性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尤其是教師自繪圖畫是很有教學價值的。 3、動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觀表演、直觀演示、直觀操作。(二)化理論為實踐,從生活中尋找科學性,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實踐中獲得,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課本知識。(三)化未知為已知,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四)化復雜為簡單,科學的秘密就在於把復雜的東西演變成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二、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一)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二)由知識到問題,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當然,問題要設計得有價值、有意義、有挑戰性、有新穎性,使其能夠有效引領和刺激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標准、共性認識、普適價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釋、個性認識、獨特價值。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來。(五)由傳承(接受)到創新(質疑),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六)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杜威)教材的編寫因為要受到書面形式等的限制,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出表現在:當教材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時,它必然省略了隱含在其中的有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這樣就帶來一個矛盾,即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這也就是說,以書本(教材)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七)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內容時,不能只停留在對教材表面的結論和說明的表述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入進去,挖掘和揭示這些表面結論和說明的產生與形成的思維過程,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去。三、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愛學、樂學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點和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一)教師要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上課要投入。 ——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前提。(二)挖掘學科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核心。(三)「寓教於樂」,把游戲、藝術引進教學,使教學活動充滿情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敲門磚。(四)體驗成功,讓學生在你所教的學科上獲得成就感。——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公開的秘密武器。(五)重建課堂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家的感覺(安全感)。
⑼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