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

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

發布時間:2021-02-16 11:16:32

㈠ 中國是什麼時候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的

、問題的提出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強調教師的傳授,學生的吸收,只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忽視了學生在生活上和社會中的自我體驗的價值。因此,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課堂教學評價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忽視了學生發展這一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形勢的變化及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日益顯露:評價功能過於注重鑒定性和終結性,不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評價標准和方式過於片面,評價主體過於單一等等。這種種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桎梏。為此,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客觀而全面地評價學生,檢驗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們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所在。
基於以上理論和現實的分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建立適合新課程實施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一方面促使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另一方面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關系,扭轉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和訓練的地位。本次課程改革特別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應充分發揮評價對於促進學生發展、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功能,而不只是關注其甄別與選拔的功能。探索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和方法,將有助於豐富教育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為教育過程評價積累一定經驗。對課堂教學評價問題的研究則是打通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通道,對於促進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教學改革的良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理性分析
「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引發了我們對教育教學本質屬性的重新認識,引發了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尤其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而課堂教學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課堂教學評價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師最關心的是,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應該從哪些體現新理念的維度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怎樣進行評課?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好課」標准
新課程背景下的「好課」標准這一問題,從國家教育政策層面上看,已基本解決。《綱要》對此已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然而,這些要求都是原則性的和理想化的。到了具體的操作層面,教師普遍的感覺是無所適從。因此,從操作層面上弄清「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這是基層教師最希望明確的問題。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推進,我們的教科研人員、中小學教師對「好課」的標准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上海葉瀾教授對一堂好課提出了「五個實」標准。即:(1)扎實的課。「扎實」是指「好課」是有意義的,符合課程標准要求,符合相應的教學任務和要求,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充實的課。「充實」是指有效率,在教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充分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3)豐實的課。「豐實」指的是教學富有成果,這種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學相長是它的具體表現;(4)平實的課。「平實」強調「好課」是常態下的課,它不是擺設,不是修飾,而是具有非常強的普適性,「好課」的原則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條件支持就可以實現;(5)真實的課。「真實性」則主要是提醒我們必須關注「好課」的缺點,通過反面來認識和學習「好課」,避免不實的誇張或者歪曲。
北京文詰教授提出了評價「好課」的五個標准:學習內容要適切;學習環境應力求寬松;學習形式應多樣;學習組織過程要科學;學習活動評價應有較強的包容性。
崔允漷將「好課」標准歸納為「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十二字。「教得有效」是指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標准,一個學期有一個學期的標准,要精教精學,不要浪費學生的時間;「學得愉快」指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愉快的;「考得滿意」是指注重結果。這些標准既包含了對教師的評價,也包含了對學生的評價;既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也注重對教學結果的評價。但似乎顯得過於籠統,而且也無法反映出教學過程的豐富動態性。
王光明、張春莉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認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標准應主要考察:(1)學生主動參與學習。(2)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3)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得到充分保障。(4)學生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5)學生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養。(6)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標准完全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效來評價課堂教學水平,突出課堂教學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價值。這對於革新傳統的以評價教師為主的教學評價標准有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標準的科學性還有待於研究。
我們課題組在對各種「好課」標准進行認真學習、研究的基礎上,依據《綱要》的要求和規定,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對「好課」標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認為,評價一節課的好壞,主要是看這節課是否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是否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在渾然一體的教學中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有機整合。具體概括為六點:(1)目標恰當落實了;(2)活動組織精思考;(3)合作學習興趣高;(4)師生互動學法好;(5)過程體現探究性;(6)學有餘地有實效。
(二)對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
新課程實施以來,評價發展迅速,教師的評價觀念,使用的評價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專家和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進行了專題研究,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通過二年多的學習和實踐,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認為,在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理念上,關鍵要促進「兩個發展」;在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重點要落實「兩個轉變」。
1、關鍵:促進「兩個發展」。
一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不僅要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要關注學習發展性(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等)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再次體現在教學的效果上,要真正體現「以學論教」的思想。
二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向應該沿著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發展,要堅決摒棄那些形式主義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課堂教學結果,把課堂教學結果作為判斷教師是否已具備獎勵或處罰的條件,而是診斷教師教學的問題,制定教師發展的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的需要。
2、重點:落實「兩個轉變」。
一是從關注教師的「教」真正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課堂上關注的不應該僅僅是教師的「教」,重要的是學生的「學」,這是新課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雖然評價一堂課的因素很多,但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我們可以從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學生親歷科學探索的過程等三個方面來關注學生的「學」。
二是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有效的教學策略的研究」。傳統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常常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研究的重點也往往是教材的重點是什麼,教學的難點在那兒,思考的重點也常常是導語的設計、提問的設計、板書的設計、作業的設計等一些教學的具體的細小環節。不難發現,這是一種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做法,學生經常被作為處於一定年齡階段的抽象的群體來認識。事實上,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個具體的、獨特的、活動的人。一節課,設計再好,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配合,就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因此,課堂常常不是靜態的,而是鮮活的;教學也往往不是預設的,而是創生的。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情感生活。教師必須把著力點放在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動機和學習毅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設想:以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在《課程標准》、《綱要》等理論指導下,通過研究,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並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探求形成主體、綜合、多層次、多元性、多樣化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的發展。
三、構建符合新課程要求的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評價對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如果沒有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指標體系,就難免會出現偏差,將課堂教學導入歧途。因此,要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建立科學的、可行可比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確定指標項目標准和權重。我們設想: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以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為依據,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和實踐,建構有效改進教學活動,不斷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新體系。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的確定
綜觀現有的研究文獻,有關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設計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種是課堂教學要素分割策略。這種設計策略是依據課堂教學的主要要素,把其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幾個部分,然後,將每個部分進一步劃分為若乾子項目。如黃大龍從教學過程的結構要素出發,認為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主要看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另一種是教學行為分析策略。這種設計策略是依據課堂教學中人的具體行為來進行分類,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師教的行為、學生學的行為和師生互動行為,具體評價項目依據上述3種行為而展開。這種設計策略可以從本文「好課」標准中得到說明。
但也有學者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指向課堂的整體情境,而不是僅僅指向教師或學生的分離的行為,或某一方面的行為。來自課堂主體的師生雙方的任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蘊涵著多種復雜的因素,只有將其置於特定的背景下才能作出恰當的解釋。如果只對課堂部分個體或部分變數進行割裂的評價,那麼,評價結果必定會偏離評價對象的本質。
我們在對這些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綱要》精神和改革評價的目的要求,考慮從以下三方面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准。
1、學生學習狀態
參與狀態。一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對問題情景關注,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二看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能按要求正確操作、實驗,能夠傾聽別人的觀點,並且與他人協作,分享學習的樂趣;三看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學生參與活動的人數較多,方式多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充足,學生自主活動時間不低於20分鍾。
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三看師生、生生之間是否保持有效互動。
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所提問題與發表的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
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感。
生成狀態。一看學生是否獲得知識技能,學會數學思考,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發展。二看不同層次學生是否對自己所期待的成果得到滿足,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從整體上達到學習目標。
2、知識的形態
基本性。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內容為基礎知識的結構本身的邏輯規律性,看是否為學生主動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長點。
基礎性。這主要是從學生的認識與經驗的背景去看學生所接受的知識是否能與學生已有的觀念、經驗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相互作用,從而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過程性。主要是看是否有學生充分的觀察、操作與獨立思考的活動或機會,進而通過學生群體的合作與交流獲得理解與體驗。
策略性。看學生是否獲得關於怎樣學習、怎樣記憶、怎樣思維的一般方法的經歷與感悟,從而增強自我意識與自我監控的能力。
實踐性。看所接受的知識是否具有應用價值,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教師教學行為
教學目標。看教學目標符合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的程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與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相適應,關注學生差異。看可操作的程度: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易操作。
教學內容。看是否能恰當處理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否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重點突出;是否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看是否重視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滲透德育。
教學策略。看是否重視三大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否能根據實際選用恰當的教法,為學生的學習設計並提供合理的學習資源;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
教師素養。看是否有較為豐富的組織和協調能力,有教改創新精神,有獨特良好的教學風格;是否能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否具有較好的基本功。
(二)評價指標項目標准和權重的確定
第一,為了便於廣大教師實際操作,我們順應教師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評價習慣,對課堂教學採取等級評定法,把每項目標都分為「A、B、C、D」四個等級。
第二,把等級評定轉化為百分制評分,以便輸入計算機量化處理。對各項指標的每個等級,按不同的權重量化為分數。
第三,指標的三大項目和四個等級基本穩定。對各項指標的權重分配作動態處理。也就是說,各項指標所佔權重是根據某個階段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從課堂教學管理的導向需要出發而確定的,是動態變化的。如:近階段需提請教師特別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的,那麼,我們可以把「學生的學習狀態「的分值提高到50分甚至60分。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量表設計
新課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後進行教學反思,相互聽課以後進行教學評議,教研人員對課堂教學進行教學分析,以及評委對各類「評優課」的評判都需要一個工具,一個可操作的量表,即課堂教學評價表。

㈡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樹立正確小學數學教學觀

新課改,我們遇到很多難題,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課改給課堂教學帶來的勃勃生機,在具體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將採取那些相應的教學策略呢?
一、新課標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變化
新課改已經融入到學校的各個角落。我們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的難題,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課改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新變化。
新課程實施後,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的教材觀、學生觀、教學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逐漸變化;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教師評價方式多元化;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1.教師難予適應新課改
參與實施新課程的學校和老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意義、目標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動表現出來很不平衡,特別是一些偏遠學校的教師的素質以及素養與新課標的新教學理念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是課堂教學中存在 「穿新鞋,走舊路」的現象。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有的小組合作學習純粹是為合作而合作,只考慮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慮合作的時機。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對於此話理解有誤差,致使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看到學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麼,學生掌握了什麼,卻無法考證,這種探究,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數學游戲而已,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
2.學生學習評價缺少個性化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在課堂上,經常聽到的是「啪,啪,啪,表揚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揚聲。如果這些學生確實提出了有創見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或者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表揚是適當的。但有些學生僅僅是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者重復別人的發言,那麼這樣的表揚就有違發展性評價的初衷了。
3.課堂教學方式較陳舊
在數學學習中,有的教師,直接將一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漫無邊際的思考,學生沒有目標,討論研究很長時間,卻得不出什麼結論,致使不少學生將數學學習與游戲等同起來,這樣的教學無疑是打著課改的幌子,走的是過去「放羊式」的教學路子。而與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師由於擔心學生思考不出結果,於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學生稍有困難馬上進行指導,看似啟發學生思考,實則是將生動活潑的探索過程變成了變相地灌輸,學生成了教師手中的木偶,新課改只是給「教案劇」增加了一個美麗的外包裝。
三、新課標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要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解決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學論文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如何培養學學生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
(2)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
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首先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制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其次,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2.活躍思維、改變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如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揮。所以,如果我們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學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養學生有好的學習習慣。避免機械性學習,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對知識保持和應用的作用,即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不是為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而學習,而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間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關鍵。
(2)要鼓勵學生多說。首先,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鼓勵、學生發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求異精神和發散思維能力。「定勢」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性兩種表現,我們應該利用「定勢」的積極性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性影響。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培養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形成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
3.教學互動,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教學是使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長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員。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師生在教學中彼此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
4.充分利用傳統教學方式同時結合新的有效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創造出更生動的情境。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給傳統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師的重視。我們當前的教學模式仍不可能脫離傳統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模式。只有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適於學生的發展。
四、結語
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認知活動。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小學數學抄課堂教學是數學活襲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學生是數學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展,以及運算、空間觀念、統計、解決問題等數學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健康和諧的發展;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的結果,更要關注課堂教學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

㈣ 全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怎麼樣

一、深刻反思教學,促進課堂達標

反思一:時間與效益

妙語連珠

黃卿龍:在每一堂課中,對於學生來說,是腦力勞動,一節課約45分鍾,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時時集中,關鍵教師教學中要把在主要知識點的傳授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體操,把握理解到位,這一點更重要。

思進(余躍明):效益是指單位時間內付出與收入的關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標:速度、安全、結果是正確的。

林周毅:反思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為什麼有些課效益不高,關鍵就在於我們平時沒有注意調控好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時是環節拖沓,有時是沒有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七彩華章

善用學習時間,提高單位學習質量

余文森

我們先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談起: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麼,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呢?

第一個要比誰穿越得快;

第二個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看最後誰掰的多;

第三個是比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

這就是平常所說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須要全面考慮,必須要整體考慮。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 --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 --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第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有效利用時間,加強課堂調控

思進

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寶貴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節約教育方面,再沒有比不浪費學生的時間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況下,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學時間越多,教學效率就越高。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有效時間與無效時間的關系,處理好教師主導時間與學生主體探究時間的關系,提高教學效益,做到:

  1. 縱向,合理安排每個環節時間。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要統籌兼顧,科學安排每一節課40分鍾的教學時間。例如寧德師范附屬小學鄭珠亮老師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將整節課分為三個教學環節:①自主探究學新知(用24分鍾)。其中「探索加法交換律」用10分鍾,「探索加法結合律」用14分鍾。②實踐應用促內化(用14分鍾)。③總結回顧求提升(用2分鍾)。實踐證明以上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比較科學、合理。

  2. 2.橫向,合理協調學與導的時間。每節課的教學時間是一定的,如果教師講的時間多,那麼學生學的時間就少,反之亦然。鄭老師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課堂中師生活動的時間比大約是1:3。「探索加法交換律」環節,教師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積累感知(自寫等式)--概括規律(發現秘訣)--構建模型(符號表示)--感受價值(應用驗算)」。「探索加法結合律」的環節,教師採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前面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結合律,學生經歷了「探究運算順序--觀察運算結果--總結運算定律--尋找簡便記法」的過程 。「實踐應用促內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整節課學與導的時間協調、合理,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

  3.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學時間。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看時間的利用率。教師應把每一分鍾都用到讓學生有效經歷學習過程,有效突破學習重難點這個「刀刃」上,做到:教學時間沒有在煩瑣的講解中流失,沒有在毫無意義的提問中流失,沒有在不合理的教學活動中流失,沒有在不熟練的教學技能中流失,沒有在整頓課堂秩序中流失。那麼,有效教學時間就多了,教學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標與內容

妙語連珠:

逸風學士:課堂達標,目標意識是根本,課堂定位是前提。

課程目標--總綱--學段;

課本目標--學期、教材;

課時目標--本節課。

在課堂教學中,課時目標的明確最重要!

李劍華:我個人認為,一堂語文課「達不達標」?要先看「標」在哪裡?方向錯了,老師再努力,技藝再高超,學生再聰敏,無非是上演一出《南轅北轍》的話劇。「標」在哪?課程標準的,語文教材的,老師自我理解的,指導教師定下的,揣度聽課評議者心中喜好的……

曾揚明: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學習以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具有導向性與調控性的功能。教學目標要簡約集中,在過程中能有效實施。因此,一節課裡面必須擬定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大、太遠,不切實際,要科學、適當、可測。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完成一兩個切實可以達到的目標,真正給學生留下一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我們需要將生成的目標與語文預設的目標結合,生成點是否能夠促進目標的達成、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課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則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則可以簡單解決或者不解決。

fjna02林周毅:教師的指導,要根據學情,特別是學生不理解之處,重點難點之處,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郭藝萍: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師者是不是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學生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再用師者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

2、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自己多讀幾遍文本就能體會的,就能懂的不做為教學內容;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導。

3 、語文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知識,而不是語感。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七彩華章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環節

余躍明

我認為,要提高教學效益,必須做到關注教學環節,正確處理環節與目標的關系

實踐證明,教育理念好比陽光雨露,教學目標好像樹冠,教學策略猶如樹根,教學流程(環節」就是樹干,它們都是構成整體的、不斷成長的參天大樹不可分離、不可或缺的部件。每個課時、每個環節都有教學目標,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課時目標統領環節目標;自下而上,以環節目標緊扣課時目標,從而落實「縱向一條鏈,橫向一大片」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全國第八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安徽省馬鞍山市金家莊區曙光小學石貴榮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位數》時,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學校舉行跳繩比賽,用什麼方法比較兩個小組的跳繩成績呢?學生都認為用「求平均數」方法。石老師出示第一組的平均數130下,第二組的平均數126下,學生都認為第一組平均比第二組多4下,第一組贏。石老師隨即出示兩組學生跳繩的成績(第一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31、130、128 126、124、122、121),問「現在你們認為哪一組贏,哪一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數學生還是堅持「第一組平均水平高,第一組贏」。多數學生認為,第一組只有兩個學生在120下以上,四個學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個學生成績與120下相差比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組成績有三個學生在126下以上,三個在126下以下,成績都與126下比較接近,所以第二組的一般水平比較高。石老師順水推舟介紹新的數--像「126」這樣的數就叫做「中位數」。這時,教師出示兩組成績的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直觀地看出第一組是依賴移多補少得到130,中位數是117,而第二組整組數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數是126。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圍繞「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理解中位數的統計含義。2、會求數據中的中位數,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教學目標設計了本環節,在課伊始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確 「中位數」的意義。教師還巧妙地利用直觀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清晰認識平均數與中位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獲得了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的教學效果。


把准課時目標,確保教學效益

曾揚明

問題:課堂的這場「意外精彩」有效還是低效、無效?

案例呈現:

在一次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一位老師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課中,一個學生提出:「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執教老師鼓勵、表揚學生愛思考。為了這個問題,許多學生紛紛舉手錶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執教老師認為這是一個生成的問題,進而就讓學生「大談闊論」,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與過程。課堂用了大量的時間,問題似乎解決了。可令人費解的是:老師為什麼會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珊瑚怎麼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有催化作用?

課後回訪:

問:課堂出現這種情況,你認為精彩嗎?

執教老師:在課堂中我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課堂的生成,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關注的問題,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研究。再者,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的統一。但這節課我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學生提的這個枝外問題,再說教材中這一點我也沒有去研究。

問:你認為這樣的處理效益高嗎?

執教老師:我們的語文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不管課如何上,跳出備課設定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現,課堂會因生成而精彩。遺憾的是我尊重學生的需要,沒有完成這節課的語文學習任務。

問:語文教學中,你眼中什麼樣的生成才是受歡迎的?

執教老師:新課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語文課來講,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包括語言文字和文本意義方面的,抓住這樣的生成,語文課才更具有語文的教學效益。(筆者疑:這樣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嗎?)

語文課堂應該姓「語」

郭藝萍

最近在語文界很流行一句話: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這具案例應該是屬於這方面的吧。

語文課到底是干什麼的呢?語文課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在學生擁有大量語言感性材料上卻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時候,幫其「撥開雲霧「;是語言的規范化,准確化,精細化的陣地;是培養聽說讀定能力。它對語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華作用,總結作用,點醒作用。

所以,身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定要有目標意識。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語文課里要教關於語文的什麼知識,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然而,我們所教的都是「語文」內容嗎?我們的語文課堂姓「語」嗎?我又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個問題了。

我們來看《太陽》教學過程的案例:

(一)學習課文。(1)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2)了解太陽的特點──形體大、溫度高、距離遠。(3)理解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殺滅病菌、形成風雲雨雪等。

(二)延伸課外。先放一段太陽活動的錄相,而後問學生還知道有關太陽其他什麼知識。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隨機整理出如下知識點:(1)太陽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陽也會熄滅,大約要到50億年以後;(3)日食現象;(4)太陽的自轉和公轉;(5)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最後,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出一期「太陽」知識的報紙。這是一節語文課,還是一節常識課?怎麼變成了有關太陽知識的大拼盤?

教《司馬光砸缸》《跳水》《稱象》等課文時,著力於引導學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偉大的友誼》致力於體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何以偉大,美其名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上《落花生》努力於探究怎樣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讀《鳥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親愛的讀者,語文課這樣上,像語文課嗎?

經過十二年這樣的語文學習之後,我們的孩子真能「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文字」嗎?

語文學習的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畢竟姓「語」,決不能因一時的喧囂和躁動誤解「課標」的精神而干斷源求水、捨本逐末之事,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又將會走進「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園」的歧路之中。

換一個角度,假如這位老師想把這篇文章處理成王榮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類的選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問題、訓練知識、提供資料的選文。「在這種類型中,學生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篇文里的東西,或者借該選文學習文章里所講的東西,或者由文章里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文章相關性大小不等的學習活動。」 「用件」文可讓學生學著去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在動手實踐的同時,豐富語文知識。)那也應該是在備課的時候就有所准備,有準備才能使課堂更加深入。。

教師是應該關注生成,但是生成應該是在目標的指引下。師者在課堂上應該有目標意識,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麼。。。課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鍾,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選文」確定成什麼類型的課文,一堂課要教什麼,這些都是師者在備課時就應該准備好的。然後在課堂上,教師所有的教學行為,學生所有的反應都得引到這「一根筋」上來,這樣才像課堂。課堂不是閑聊會,不是嘮嗑。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的活動。

㈤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察點有哪些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上《認識圖形》一課時,經過對教材的認真鑽研、理解、分析之後,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2)通過摸、畫、找、拼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多樣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3)通過創設情景,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慾望。這樣的三維目標的確定以及實現的過程,既是提升教師本身對教材的精準把握,深刻領會的能力的過程,也是全面提高並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佳途徑之一。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有哪些基本方法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㈦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信息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信息,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信息。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信息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㈧ 闡述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下的學生觀,教師關,教育觀。

引用
教師觀:
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調試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學生觀:
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准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學生是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主體。
教學觀:教學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不可想像。教學是語言文化與溝通文化的創造過程,也是奠定每個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基礎過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觀也發生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加強訓練
二、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課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四、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創新探究的學習方式)
ps: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粘貼復制過來的答案,是我自己從書上搜集整理出來一個個字打上去的。有關第一個學生觀的問題,因為相關的書和資料上,基本上是沒有提及或者很少提及,所以只能給出這點答案。括弧里文字是學生觀問題的要點和標准答案。

㈨ 全國第十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相關

工人體育館會場:
2011年4月27日:上午
第一節: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生活中的負數》
執教:內蒙古烏蘭浩特市興安第二學 王卓偉
第二節: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有趣的平衡》
執教: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桂枝小 邵華
第三節: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的認識整理與復習》
執教: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齡前 魏小英
下午
第一節: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摸球游戲》
執教: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董會英
第二節: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
執教: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 阮志強
第三節: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包裝的學問》
執教: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紡織城小學 王永濤

2011年4月28日:上午
第一節: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
執教: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學 趙海峰
第二節: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集合》
執教:海南省瓊海市實驗小學 陳奕軍
第三節:人教版三年級下《面積和面積單位》
執教:河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楊榮
第四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
執教: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中心學校 李莉
下午:
第一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執教:吉林省延吉市進學小學 張振濤
第二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特性》
執教:江西省鷹潭市余江縣第一小學 徐文艷
第三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特性》
執教:新疆兵團農六師五家渠市第一小學 李莉
4月29日:上午
第一節: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
執教:廣西桂林市象山區鐵路西小學 廖毅婕
第二節: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
執教:上海市外國語小學 黃怡
第三節: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找規律》
執教:青海省西寧市韻家口小學 岳明

所有參賽教師均獲一等獎

閱讀全文

與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