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教師如何走向深度備課
河南省濟源市教研室劉麗霞 語文姓「語」,語文教學應該按照語文教與學的規律進行,著力於語言實踐:緊扣文本,揣摩重點語句,進行語言的品味;有效誦讀,適度拓展,關注語感的習得。抓住語言文字這個本體,讀寫並行,品出文字的聲律,嚼出文字的滋味,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是謂「本色語文」。 語文教學要凸顯語文「本色」,必須先打好「底色」,進行深度備課。 一、走向深度備課:教師必須堅持歷練好三項基本功 二指教師進行文本細讀的精度。即對文本進行微觀分析,標題、關鍵詞語、句式、標點、句序、段序,都可以進行還原、置換、比較,以小明大。以《故都的秋》為例,由標題映照課文,「故都的秋」從第幾段寫到第幾段?由此文章可分為幾部分?題目換為「北平的秋」「北國的秋」如何?第三段「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鍾聲」前可以各加上怎樣的定語?這幾句意思分幾層?順序能否調換?寫「故都的秋」為什麼先寫江南的秋?以上問題指向文本細部的解讀,或新穎或深入,其實讀出了教師自己的發現和創造,而這正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智慧水準和教學效果的潛規則。 三指教師進行文本增容的厚度。增容,其實就是將文本讀厚。其一是內讀,即教師自己以讀者身份「陌生的眼光」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其二是外讀,除教學用書外,要找尋相關文本:原文本,課文內提及的原文本,或是課文外刪去的原文本;互文本,課文所在的原文本,與課文內容相關、相類、相似的文篇或書本;超文本,與課文相關的系列文篇和書本,包含同一內容、同一主題、同一作者、同一寫法的文本,包含名家的相關解讀成果,包含網路文本,史學、哲學、美學角度的解讀可高度關注。佔有並整合這些成果,重在將自身的讀解體驗轉化為文本教學策略,厚積薄發,深入淺出。 二、走向深度備課:教師必須透徹理解和准確把握高效教學的四個關鍵度 一節好的語文課一般要具備以下四個標准:課堂定位準確,思路明晰科學,師生互動有效,核心目標達成。 (一)課堂定位準確 首先是學科定位。要有課程意識,定準「語「和「文」, 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字內涵、文學內涵。文本無邊界,教學有邊界,「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其他學科往往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但語文的教材內容只是教學的素材,師生深度閱讀後的生成、加工才是教學內容。文本「寫了什麼」不是教學重點內容,「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才是重點所在。換言之,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的是一種言語智慧,即如何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和傳達。文本語言既是載體也是本體,既是形式也是內容,是語文教學的著力點。要反對由《背影》批評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之類的「反文本化」,或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單單進行「愛心」拓展之類的「泛語文化」,或聲光電狂轟濫炸卻不讓學生真正觸摸語言文字的「多媒體化」,防止語文課異化為德育課、政治課、歷史課、生物課、藝術欣賞課、思想方法課等任何非語文課。是否緊扣文本,是否書聲琅琅,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是否是一節真正的語文課。 其次是課型定位。按照不同標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課型。按活動方式,可分為說話課、閱讀課、作文課、講評課、活動課;從閱讀教學講,有教讀課、品讀課、研讀課、理讀課、自讀課、聯讀課、審美鑒賞課等;從語言教學講,有積累課、運用課、品析課等;從讀的方式講,有朗讀、默讀,精讀、略讀,跳讀、批讀等;從文體看,有記敘文(寫人、記事、寫景)、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應用文、文言文等。此處的課型主要指文體特色。比如寫景的記敘文,或曰散文,要關注的就是其文體特質:彈性(高度兼容了各種文體各種語氣的變化多姿的那些句式)、密度(寫景抒情間給人的紛至沓來、字字珠玉的美感)、質料(構成甚至決定全篇文章境界高低的個別的字或詞的品質)。凡作者用心、考究的地方,自然構成教學著力的地方。再比如文言文,關注的首要是「言」與「文」的關系,不能偏重於言,講成文言語法課;也不能偏重於文,上成政史課。最好是「以言促文,以文索言」,反復誦讀,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以詞語句子的理解為切入點,體會含義、理解感情、梳理思路、領會韻律,最後再以讀顯情,以讀悟文。文體定位與其它分類標准結合,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精確定位,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特色鮮明。 再者是目標定位。先澄清一個認識: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其實不是教學目標,而是課程目標,代表的是由課程的總目標、學段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真正的具體到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三個維度」的指導下,綜合考慮學段目標、課程資源的特點以及具體的學情來確定的。而且,「三個維度」是同一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個目標,不能人為地割裂成三大塊進行簡單地疊加,三個維度在不同學段、不同課文、不同的班級也應各有側重。比如,「在學科課程中,它可能比較明顯地體現為知識或能力目標;在綜合課程中,由於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它有可能體現出『二維』或者『三維』;學科課程內的綜合性學習較為關注所學知識在情境中的應用,因而較多地表現為知識或能力與其他兩個維度的關系。教學目標有怎樣的維度,取決於教學內容的特點。」三個維度的關系是整體推進、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較為切合課堂教學現實的是: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那麼具體目標怎麼確定呢?最好有一種全課程意識:這一課處在哪個學段、哪冊書、哪個單元?學段教學目標、本書編寫意圖、單元教學目標是怎樣的?比如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放置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二組「思鄉詩詞」中,同時它也出現在人教版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單元,高中階段的審美鑒賞必然有別於小學的誦讀感知,但若《長相思》放置在小學第八組「人物風采」或高中另一單元「因聲求氣 吟詠詩韻」,目標的設計肯定也會隨之變動。 最後是師生關系定位。師生間應該是智慧的雙向流動和生發,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應該是在教師的「導」下的主動的學習發展,而教師的「導」體現在精心的教學設計、精選的教學內容、精到的文本解讀,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氛圍,啟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特別要警惕的是新課程提倡「個性化解讀、多元解讀」,還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等,並不是要教師淡化出場、作用虛化。教師是語文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如果只是走進教室,「不預設、不活動、沒立場」,必然無法顯示主導作用,並使學生的「發展主體性」淪為空談。 (二)思路明晰科學 所謂「科學」,即符合認知規律。比如,教學中盡可以有特色獨具、角度各異的導入,也可以有對「最喜歡的句段」「寫法的妙處」的熱烈討論,但此前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必不可少,如果先局部後整體或有局部無整體,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出現「盲人摸象」式的誤讀和錯讀。明晰則是指教學流程設計清晰,環環相扣。 可以將教學任務設置成有序的板塊,以幾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覆蓋一個個重要信息和一個個活動要點,使課堂結構變得明晰單純,課堂內容顯得豐富而有層次。比如著眼於主旨的「尋找緊要語」,立足於結構的「發現關節眼」,著力於手法的「比較新異處」,都是能體現「用教材教」從而引爆學生的思維能量的。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有非常寶貴的備課資源,那就是課後題,它們常常體現著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新課標的能力要求、教學建議、甚至提供作品的解讀方式、探究方式。其中「有感情的朗讀、說說詞句的意思、想像畫面寫故事」稍加設計即是教學步驟,而「選做題、資料袋」則基本可以做成拓展提升環節或課後作業。(三)師生互動有效 說「互動」而不說「活動」,是要強調師生活動的不可割裂。它不是師生活動一前一後式,而是漸進式的、滾動式的、共同成長式的。教師備課時固然要杜絕淺問題、偽問題、錯問題、無效問題、無價值問題,課堂上更要始終立足於學生的獨立思考、深入體驗,這種課堂的試金石就是:生成!如果突破預設問題產生了新問題,如果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發展,學生的發言對教師產生促進作用,就是真實有效的互動。(四)核心目標達成 課堂教學目標具有層次性,有基礎目標,有延伸目標,有核心目標。再從三維目標來看,它們在宏觀上是等重的,但目標定位要有重點,應該有一個主目標,是全體學生必須要達成的。就語文教學看,「涵泳品味」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主線,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現深度學習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3.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
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為教師,教會學生求知是義 不容辭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從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 者轉型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一位教師是否優秀,已經不是 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 而是看他能否讓學生主動學習, 學會學習。 那麼,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今天就必須會使用現代信 息技術,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 結合進行闡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層意思:①利 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②現代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 段,也是「整合」好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階段,可 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但實質上二者很不相同。 二者不是誰輔助誰的關系,而是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現代 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採用 現代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 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 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 「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首先必須明確 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實現語文教 學目標。我們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目 -1- 標才是我們的目的。整合,一是要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融為一體, 不要生硬的使用網路技術,使其簡單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達到 好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換一種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 效果。既然是手段,應有助於教師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和 風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東西,因此在開展課程整合研究與 實驗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特色和風格、教師 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那麼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首先應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 現代教育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 習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台,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 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台」 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學會思維,學會學習。現代教育理念 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 中---就像「黑板」和「粉筆」二者完全融入到傳統的教學中一 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教學的需要完美的 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的操作。很 難想像不能熟練使用黑板和粉筆的語文教師能勝任傳統的語文 教學,同樣,很難想像不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師能 夠開展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像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 -2- 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 術、音樂等方面也應有不俗的修養。 利用網路教學,需要比相 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 息技術,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路知識,構建利於學生瀏覽的資料 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上論壇。 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 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 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教學目的 而濫用信息技術, 忽視了教師個體形象, 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僅無益於語文教學, 反而有害於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中一個詞、 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篇章怎麼寫,怎麼讀,怎麼領會,都 要傾注教師的心血和智慧, 要靠教師的引導。 現在的一些優質課、 觀摩課、示範課,教師甚至從頭到尾不寫一個字,不讀一句書, 全部讓計算機代替。這樣的課是不太適合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 的,它過分強調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忽視了師生教學活動中 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徵。要使信 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准》中所說,語 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 合,自然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於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 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 -3- 的切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 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 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 力,對網路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在目前 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雖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
4.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
一、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被懸置與迴避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命題之所以被懸置與迴避,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不知「深度何為」——缺乏對深度意義的重視。人們在觀察、探究、思考、討論一些社會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試圖透過表面、越過膚淺,直指深度,但是深度對於小學語文教學是否必要,對於小學生是否有可能卻缺乏一致的、清晰的認識,甚至有人明確地提出,兒童的認知、思維、視閾等決定了「深度」的追求與實踐對於兒童而言只能是揠苗助長,對小學生的發展不利,小學語文的教學必須迴避深度。因此,閱讀過程中「只關乎表層的詞語和詞語的表層,不見語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謂的閱讀只不過是一場沒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義的『觀看』,只是遺棄意象與情理後的物質表層的細摹」。小學語文教學自然被矮化和簡單化。
原因之二,不知「何為深度」——缺乏對深度本質的探尋。一般意義上講,「深度」指向於事物的本質,促使事物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不過,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在教學實踐中深度如何確定,等等,人們對這些問題還缺少實質性的思考、研究和實踐。過去有段時間,小學語文界曾就「簡單語文」與「深度語文」展開過一些研討。簡單語文追求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朴實、扎實;而「深度語文」強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度感悟,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實事求是地說,這兩種追求都有其合理性。但透過討論的表層,我們會發現兩者的話語指向並不一致。因此,這樣的研討並未能對小學語文教學深度本質的理解起到實質性的推動。
原因之三,不知「如何深度」——缺乏對深度呈現的把握。「如何深度」就是指怎樣在教學實踐中讓深度得到落實。綜觀當前課堂中的實踐,有這樣兩種傾向值得關註:一是教學停留在淺層的理解,限於甚至低於學生已有的水平,即使教學手段花樣繁多,也難以將教學真正推向深度,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二是對文本的深度摳挖、無限制地拓展延伸,超出了學生理解的水平,學生學得「一頭霧水」。這兩種傾向說明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呈現還沒有找到恰當的方式。長此以往,「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被模糊、被擱置、被忽略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現實。
除此以外,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研究也有意無意地受到一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總擔憂「深度」的提法似乎針對著、涉及到有關人,有關事。因而,一些研究者、教育者故意繞開,以避免因此而產生的復雜關系,爭論自然逐漸銷聲匿跡。實際上,任何一種討論都需要勇於批判的研究精神,否則將要影響研究的推進和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研究也不例外。
二、小學語文教學深度:必然與可能的追問
從以上問題的討論中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學深度這一話題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命題,這一命題影響著、決定著教學中諸多要素的研究、推進。之所以作出這樣判斷,是因為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其必要與可能。我們需要為這一命題辯護。
1.深度是肩負文化傳承重任的母語教育的必然追求
小學語文教學是系統的母語教育的起始階段,其責任不言而喻。日本著名文化學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興衰的法則》一文中說:「放棄母語,就是通向亡國(毀滅文明)的捷徑。」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使得我們的母語學科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系統,更積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而承載著自身民族發展的母語,其文化層面的內涵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構建學生的文化平台,傳承民族的文化,培養一代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站起來的中國人,這是母語的生命,也是母語神聖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小學語文教學缺乏文化內涵與深度將難以擔此重任。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還是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還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無論是發展語言能力,還是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教學都不可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層,必須關注文本深度意義的闡釋,語言的表達母語教育的文化傳承。
2.深度是以兒童文學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兒童文學、教育專家朱自強特別強調:「小學語文教育一定要走兒童文學化這條路。所謂兒童文學化,就是指兒童文學能真正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資源和方法。」
兒童文學要顧及到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閱讀的興趣,但也應該具有一種追求深度的藝術價值取向,拓展兒童文學的審美天地。
兒童文學的深度追求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同樣不應迴避深度。語文教材需要思想深刻的課文,成為「思想的壁櫥」(亞伯拉罕對圖書館的譬喻)。不具有深度的文章,即使再美也不能被選入。事實上,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不乏文學性、思想性都較高的作品。教學中應該用思想來啟發思想,用深度去誘發深刻。學習中對優秀作品的「深度」視而不見,對一般作品的「深度」缺乏挖掘,實質是對兒童文學認識的淺薄。
3.兒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語文教學既要適應他們,更應提升他們
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探尋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因為兒童是一種無限的可能性。
當今時代,兒童的地位和價值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童與成人是生命中的兩種不同的形態。老子說過,成熟的有智慧的聖人的精神狀態是與兒童一致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皮亞傑在探討兒童游戲本質後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認識原子同認識兒童游戲相比,不過是兒戲」……由此可見,兒童有屬於自身的深度。
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事實上,兒童在某些方面是超越成人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有著超乎成人的想像,……他們面對各種現象總要發出無數個「為什麼」的追問,表現出極大的對事物本質的關注。可能性是學生的成長性、創造性和終身發展性,是學生的最偉大之處。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不難得出結論:兒童是不成熟的,但不等於沒有深度。我們應該揭開「此在」的現實蒙蔽,關注潛能的開發,打開現實性與可能性之間的通道,實現教育的「跨越」。深度不是將兒童引向深淵,而是兒童生長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5.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博客
當視覺因太多淺表化、碎片化的語文教學而疲憊時,我們很渴望能看到有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不久前,在南通舉行的第五屆「中語杯」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初中組)觀摩研討會中,筆者看到了優秀同行為促成語文深度學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很有感觸,形成與深度學習路徑的相關思考如下:
一方面,執教者在把語文課堂引向深度學習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
1.及時抓住關鍵,激發深度學習的興趣
如果說一堂語文課就是一桌盛宴,那麼桌上必定有令人嚮往的主打菜餚,好的廚師應該推算到食客的期待,在此盡顯「烹飪」的功夫。本次活動中來自四川的鄧湘娟老師在《定風波》課堂上有這樣的環節:
師:有覺得難說或說不明白的句子嗎?
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師:到底有沒有風雨?(學生沉默)穿林打葉了啊,一蓑煙雨啊!怎麼就無了呢?
生:自然界的風雨是有的,人生中卻無風雨,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樂觀和豁達。
師:那麼什麼是「也無晴」呢?榮耀的時候,顯達的時候,風雨是外界的風雨,晴明是外界的晴明,我還是我。這是一種超脫,一種寵辱不驚!
鄧老師抓住了「風雨」這個關鍵詞語,啟發學生思考「一蓑煙雨」與「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間是否矛盾。其實這個問題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既無蘇軾那樣的復雜經歷,也缺乏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理性思維,所以一開始學生是沉默的。而此時的沉默正標示著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感興趣的,他們的沉默正是深度學習的開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孫榮穎在《錢塘湖春行》的教學中也有這樣一個片段:
生:第二聯前一句主要寫燕子,後一句「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的「爭」寫出了鳥很多。
師:他說鳥很多。
生:「爭」寫忙碌,顯露了春的生機。
師:這里的「幾處」能換成「到處」,「誰家」能換成「家家」嗎?
生:不可以。這里寫出了早春鳥的活潑和作者的驚喜。
孫老師首先抓住了「爭」.這個關鍵字,注意對學生思維的深度挖掘。當學生領會了「爭」的含義後,『教師則用詞語置換的方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幾處」和「誰家」的表達作用,可謂引導得力,且都落在關鍵處。
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抓住幾個關鍵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和思考這些點,那麼我們的課堂就容易走向深度學習。
2.適時穿插知識,提供深度學習的支撐
美國深度學習的研究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認為追求深度學習時,教師要想法幫助學生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以實現新知識與學生現有背景知識的聯結。本次教學觀摩會中,執教者能適時穿插知識點,為學生提供知識基礎和思維支撐:
內蒙古許彥老師教學《天上的街市》,在三讀詩歌後,介紹寫作背景和郭沫若相關作品,這有助於學生深入探尋詩人的內心世界;福建曾艷娟老師教學《梵天寺木塔》,是在體會了該文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的魅力之後,再介紹作者沈括和《夢溪筆談》的,這不僅顯得順理成章,而且會把學生由一篇文章導向一本書的認知;山西李躍魁老師在教學《春》的開始,先從甲骨文和金文中關於「春」的字形分析來探究其涵義,不僅增添了課堂的文化氣息,還興味盎然地把課堂引向了關於春的特點的描述,為學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內涵提供了鋪墊。
3.結合語言訓練,明確深度學習的方向
語言與思維如同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實際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往往能為深度學習規定方向。廣西龍起珠老師執教的《老王》課堂上有這樣一幕:
師:請用兩個詞擴充題目為「____而
一的老王」,想想老王是個怎樣的人?
生:慷慨、熱心而朴實的老王。
師:「而」在這里前後有轉折關系,意思落在後面一個詞語上。
生:不幸而善良的老王
師:不幸表現在哪裡?哪裡又能看出善良?
這里教師藉助於講解「而」的用法,啟發學生從前後為轉折關系的詞語上探尋人物形象的不同側面,避免了學生思維的天馬行空,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陝西邱俊老師在教學《鳥》一文時,有一個環節,很受好評:
師:由「愛鳥」到「不忍看」似乎有矛盾。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愛鳥」而又「不忍看」呢?請看屏幕,完成填空:
我愛聽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愛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這個環節,思維的方向明晰,而且把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熔為一爐,對學生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的提升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於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4.提供成熟範例,提升深度學習的層次
初中學生的思維和表達大多還停留在比較淺表的層面上,思考不到位或者表達不完善是課堂的常態,這就需要語文老師給予引導示範,幫孩子們打開思路,讓他們有章可循,觸類旁通,在模仿和舉一反三中激活思維,促使學習由淺層走向深度。本次活動中不少老師做到了這點。
廣東吳慧玲老師在執教《賣油翁》時,有一個「趣析故事」的環節,要學生說說賣油翁中的「兩」。這樣一個引自一篇已發表論文的創意,如果沒有一定的示範和引領,學生必然會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教師提供了兩個相關的示例後,孩子們馬上興奮起來,他們圍繞文本,開始了自己的發現與探究之旅,一氣呵成地找出了四個與「兩」相關的例子。
湖北胡家俊老師在教學《古詩二首》時,課堂結構極為精巧。《望岳》由教師引導學生詳解,花了課堂近2/3的時間;而《春望》則依託教師的賞析思路,以學生自讀為主,只用了課堂1/3的時間,學生也基本上讀懂了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懷。由教師的示範引路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標志著課堂學習走向了深入。
另一方面教者在探尋語文課堂深度學習路徑時也存在不足:
1.課堂機智不足,錯失深度學習契機
《記承天寺夜遊》課堂上一學生提出「蓋竹柏影也」一句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被教師以「這是陶醉啊,哪有失望呢」輕輕帶過。其實仔細品味,作者在陶醉於美景之餘,猛然發現「積水空明,藻荇縱橫」的美景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的幻境,於是禁不住有些失望,進而產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幽微感慨,這是極其合理的品悟,帶著孩子可貴的發現的眼光。此時教師只要耐心一些,讓孩子說說理由,或者交由大家討論,便是把課堂引向語文深度學習的良好契機!這種由於文本解讀不足和課堂機智的不夠,導致課堂上深度學習的機會被忽略的情形在本次活動中不在少數。
2.教者用力過度,沖淡深度學習意味
相對於導向深度學習不足的情況而言,觀摩中也發現一些「過分」追求語文深度學習的例子,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濫觴,有可能會沖淡閱讀教學本身的味道,使得閱讀在文本表面兜幾個圈子,就匆忙走向所謂的寫作深化訓練,這樣的課堂過猶不及,也不是我們所期待的語文深度學習。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治國如同製作新鮮菜餚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怠慢,一切都要恰到好處,其實語文的深度學習也是如此。讓我們隨著這些優秀同行,積極投身語文課堂,去尋找和實踐更多的通向語文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
6. 竇桂梅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
從教30年,始終立足課堂,堅持兒童立場,以「語文立人」 為導向,圍繞完整人的發展,在長達幾十年的主題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立足課堂的探索階段(1994.9—2007.8):提出語文教改的《為生命奠基的「三個超越」》 ,構建了超越空間與時空的大語文觀 。作為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的主講人之一,在人民大會堂作該專題的報告,為國家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修訂提供借鑒。
2)立足課程的完善階段(2007.9—2013.9):圍繞主題教學思想,系統構建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位一體的語文主題教學課程體系,獲得建國六十五年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教育部將其作為第一個成果向全國推介。
3)立足全面育人的深化階段(2013.10—今):主題教學的立人思想,撬動學校「1+X課程」改革從主題教學提升為主題教育。 所構建的基於核心素養 的課程整合,引領全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獲得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大獎。 針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難以形成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單篇講授支離破碎,難以整體提升語文素養;教學目標過窄、教學方式僵化,導致兒童學習負擔過重。為此,竇桂梅提出了用「主題」牽一切語文內容的「一發」,動整個語文學習過程的「全身」,實現著眼於人的整體發展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
(1)界定核心概念
首先確定「主題」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同於專題、話題,也不同於課題,而是結合中華言語,主題式「表現與存在」,母體存在的「文以載道」 方式,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及生活經驗、語言習得規律等確定的核心語詞,以及由此表現出的相互聯系、立體、動態的意義群。主題與兒童的生命成長編織起來,生發語文教育的意義,旨在提高兒童的語文素養、培育與踐行核心價值觀,進而構成人發展的核心素養。
其次明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之內涵,即基於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以「語文立人」為核心思想,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培養健全完整人的哲學角度,堅持以兒童的生命價值為取向,在綜合思維指引下,整合多種資源,挖掘教學內容的原生價值,生發教學價值。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中,引導兒童形成主題意義群,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思維發展、精神豐富,整體提升語文素養與培育價值觀,進而逐步形成促進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的理論主張與實踐模式。
(2)確定核心理念
兒童立場——兒童站在課堂正中央。尊重兒童的獨特感受,張揚個性、提高參與意識,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整合思維——充分運用語文自身整合特點,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社會生活、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
語文立人——聚焦於兒童語文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挖掘有利於兒童的生命成長的語文內容,在與主題的交融中形成兒童語文素養及成長內核,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努力實現既有語言的聽、說、讀、寫作為基底,又有高位的精神價值引領,形成了動態的、立體的教與學系統,整體「立人」。
(3)構建擁有「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素養的主題教學體系
A科學設定主題教學的目標
作為一切學科基礎的語文學科,也是育人的基礎學科。發掘語文學科,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家庭愛、祖國情、民族魂)、國際視野(國際理解、世界眼光)的完整人,是根植於民族靈魂,實現母語教育學意義的價值觀目標重要准繩。為此提出「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個一」目標。
B精當選擇主題教學的內容
①優化整合現行教材:確定精讀、略讀課文。
②精選補充中外經典:優選誦讀內容及推薦整本書。
C有序組織「樂學善思」主題教學的實施
①課堂實施起點:學會教材解讀四步走。即「文本究竟說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
②重構課堂樣態:創建語文四大典型實踐樣態。單篇經典主題教學、群文主題教學、整本書主題教學、主題實踐活動。
③重構課堂結構:動態語文課堂教學三流程。預學——學生初步自學、整理收獲、發現不懂的問題,帶著准備以及對主題的預期,走進課堂。共學——注重合作探究,層層推進主題。延學——學生帶著對主題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渴望繼續探究。
④課堂操作有載體:提供教學保障四手冊。《小學語文樂學手冊》《小學語文寫字手冊》《小學語文作文教材》《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實現多維度整體立人。
⑤課堂操作有設置:實現課時超時空。大課時:60 分鍾,側重落實精讀、主題閱讀等。小課時:35 分鍾,側重落實略讀文教學、群文教學等。微課時:設置長短不一時間,如課前3 分鍾演講、晨誦10 分鍾、閱讀微課堂……另外,根據主題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需要,如跨學科主題實踐、戲劇表演等,可以整合大、小課時為90分鍾。
D綜合開展「多樣多選」的主題教學評價
①課堂評價:課堂評價四個值。興趣值,主題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願望;方法值:主題是否使得學生收獲方法並遷移;容量值:主題是否帶動了更豐富的學習;意義值:主題是否促進了思維品質提升、情感發展。
②過程性評價:「一單、一冊、一護照」。「一單」,單項的語文測試,如語文的百字過關、古詩文過關、讀書報告單、專題小論文、主題作文、閱讀能力測試等。 「一冊」,包括學習習慣的養成、平時學習情況記錄、文體活動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等除語文學業成績以外的其他情況。「一護照」,即「主題護照」,記錄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與學生徽章、「校長獎」結合使用。在全面記錄學生綜合情況中,促進學生整體素養的發展。
(4)形成「建構、整合與深度」的教學特徵
A意義建構
建構的「意義群」包含語文素養、思維品質、精神情感世界這三個維度創生意義的學習。有些側重語言意義的建構,有些側重思維意義的建構(一個是再現思維,一個是創造思維),有些側重精神意義的建構。不同維度的主題,伴隨著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斷內化、發酵,溝通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最終成為順應了兒童思維和生命的節點與節奏的文化「胎記」。
B深度學習
主題教學既然是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及生活經驗、語言習得規律、優秀文化等確定的核心語詞,以及表現出的相互聯系、立體、動態的意義群,就意味著主題教學不是平面的學習,而是向著意義縱深的、立體的、深度的學習。其深度主要表現為情感驅動、深度思辨、動態生成。情感驅動表現在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加強動作的感染力、增進課堂的節奏感。深度思辨為學生提供思維空間和可能,學生閱讀文本,給學生提出疑問的空間;在分析與理解問題時,補充相關教學資源,或一篇帶多篇,或一篇帶一本,或多篇文本比較閱讀,包括同、異質文,整本書以及多學科文本等;在體驗與感悟主題過程中,學生自覺思考或教師提問引發深度思辨。動態生成按照兒童發展所需要的價值,重組教學內容,師生建立起平等交往與互動關系,為學生提供開放的質疑討論空間,在多維對話、自主建構中實現主題意義的創生。
C資源整合
這一特徵指向主題教學課程內容的資源整合。例如教材單元主題整合使學生將各個領域的學習統整到主題之下,使原本的單篇學習得到整合、篇與篇之間建立聯系,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同時對主題有了多元建構。當然,這里的資源不僅表現為文本的資源,還指兒童自身資源、教師自身資源,甚至環境資源。一句話,主題教學,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社會生活、情感體驗,實現主題教學課程的整體構建。
主題教學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領,又基於培養完整人的目標。
7.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一、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一樣如此,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筆者認為,導語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師注重教學過程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
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
「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