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一節幼兒園藝術打擊樂活動
《新綱要》指出:音樂活動在幼兒的五大領域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對促進幼兒 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功效。一次成功的音樂教育活動,不僅要讓幼 兒獲得音樂知識,更要使幼兒快樂而願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這次在中班的音樂活動,整個過程流暢。師幼的課堂氛圍活躍。在活動中有幾個值得 學習的地方: 1. 朱老師選擇的樂曲節奏明快,歌詞內容既有規律又有趣味性。朱老師在鼓勵幼兒用不 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時,努力的營造了輕松愉快,自由的活動氛圍。為 幼兒搭建一個自我表現的舞台,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使幼兒在藝術活動中得到快樂發 展。 2. 利用情境教學法,以游戲為主,激發幼兒學習與演唱的興趣。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輕 松愉快的獲得知識。在本次聽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具用了我們平時熟悉的「絲巾」,通 過絲巾的各種玩法,讓幼兒熟悉了樂曲節奏,又讓幼兒與同伴合作表演,為幼兒搭建一 個自我表現的舞台,讓他們充分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氣氛活躍,幼兒積極性高,效果 很好。 3. 整個活動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活動中關注、尊重每一個幼兒,給 予每個幼兒充分表現的機會。能用靈活的教育機智駕馭課堂,能營造了一個充滿生機、 有效的課堂氛圍,幼兒能夠主動去學習,教師起到引導者的作用。 4. 師幼互動很好。老師與幼兒的問答交流,讓幼兒和老師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教師與幼 兒互動的情感,更加激起幼兒想把自己名字唱出來的慾望。 我認為在本次活動中還可以對一些細節部分進行嘗試調整: 1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掌握歌曲的旋律,歌曲旋律流暢生動,歌詞單一。對於幼兒來 說在整個課堂的結束部分如果有一個創意的編曲把「咿呀咿呀呦」改成另外的歌詞,對 於幼兒是否更有挑戰性呢? 2 、在最後一環節中,幼兒剛學會歌曲,有些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只顧著要找朋友與朋友交 換位置,卻沒有做到邊唱邊唱玩游戲,未達到教師在游戲中鞏固練習歌曲的目的。這個 環節可以再考慮一下。
② 幼兒園上課前律動有什麼用 律動教學的重要意義
利用學抄生殘百存的聽覺鍛煉他們的觸覺、振動覺,發展動作機能,培養學生對韻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即興的音樂活動可以始自兒童音樂學習的第一天。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使兒童進入狀態、引發興趣,最終使他們能夠出於自發、自然的情緒創造出自己的想像、表現,這是即興音樂活動的目的。從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即興的音樂活動在兒童音樂潛能開發訓練中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搜狗問問
(2)幼兒園打擊樂教學的意義擴展閱讀
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度特色就是體態律動教學,體態律動的教學活動現在更趨向於綜合化。在教學內容和版理論上通常分別闡述的視唱練耳、體態律動和即興創作等,在教學實踐中則往往是綜合的、緊密聯系的、互為影響和作用的。
柯達伊音樂教育的特色就是歌唱教學,但並不拘泥於歌唱這一種單一的形式。而是將歌唱、動作、游戲、表演、即興創作等形式相結合,給兒童的創造獲權得全面、豐富、綜合的審美體驗和表現表達的機會。
③ 兒童學習打擊樂有什麼好處
打擊樂學習對感覺統合發展的好處。
我們生活里接收到的感覺和反應,是由我們的視、聽、觸、味、運動、平衡等不同的感官所接收的,這些訊息需要大腦加以處理,如此中樞神經系統的各部位才能整體工作,並對這些刺激做出適切的判斷和回應,使人能順利地與內、外環境接觸,並獲得滿足,這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訓練主要在協助孩子發展五種感官知覺的協調,獲得感覺運動的經驗,對日後從事讀書、寫字等認知學習,個人情緒保持穩定以及適應外在環境所需具備的感覺統合能力,將有極大的幫助。這五種感官知覺包括:
視覺:眼睛看到物體的感覺,包含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高低、遠近及動態或靜態視覺的刺激對孩子未來的視知覺發展及手眼協調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響。眼球追視、理解、辨識與記憶能力的發展,更影響了孩子日後的學習成果。
聽覺:耳朵所聽到聲音的感覺,包含音調的頻率高低、大小、遠近與不同聲音的意義,聽覺也是語言發展中很重要的基礎。聽覺理解、辨識、記憶與注意能力的發展,也易造成學習成效的差異。
觸覺:也就是分布在全身的觸感,包含口腔在內的感覺。主要是用來接收外界的壓力、溫度、溼度、疼痛以及物體的質感粗細,影響孩子人際關系的發展。
前庭覺:主要功能在偵測地心引力及控制活動(空間、速度、距離…)時頭部的位置,並使我們保持身體平衡,又稱前庭平衡覺,平衡身體機能的協調。
肌肉關節覺:肌肉的收縮與伸張、彎曲、伸直、推拉,以及兩根骨頭間關節的壓縮所引起的感覺訊息。有良好的本體感受,我們才得以知道自己的姿勢如何,才會產生計劃性的動作。身體形象的認知影響大肌肉的伸展與兩側協調性,更影響精細動作的發展(如穿針引線、彈鋼琴…)。
在孩子的大腦發展漸趨成熟時,給予大量的感覺刺激(視覺、聽覺、肌肉關節覺…),才能夠期待在孩子獨立學習時,能夠有較佳的成果展現。打擊樂的音樂學習,就是建立孩子感覺統合通路最佳的學習途徑,從『說故事、玩游戲、聽音樂』啟發孩子的學習。並藉由團班式的模仿學習,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關系,開拓孩子的學習視野。
一、一打擊樂的訓練─視覺記憶力與辨識力意即訓練孩子的〝視譜〞能力,學習的過程中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記憶音符,如狗狗代表四分音符(一拍)、兔兔代表八分音符(半拍)…
二、打擊樂的訓練─聽覺記憶力與注意力
意即訓練孩子的〝音色分辨〞能力,學習的過程中透過不同的游戲指令來記憶樂器的音色及樂曲進行與休止,如騎馬時敲木魚、行軍時敲小鼓、機關槍敲牛鈴…。
三、打擊樂的訓練─觸覺敏感性與遲鈍性
意即透過團班教學的團體生活,刺激孩子在新事務學習上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關系,多樣的樂器材質(木頭、金屬、皮革…)給予不同的學習刺激。
四、打擊樂的訓練─前庭平衡感與空間感
左腦主理性事務分析與邏輯思考判斷,右腦主感性思維與藝術創意,嬰幼爬行時期的腦干刺激與左右手的交替訓練,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平衡發展與課業學習成果。
五、打擊樂的訓練─肌肉關節的兩側協調
大、小肌肉的運動,影響身體的穩定性和靈活度,有利組織力、理解力及邏輯能力的形成。輕、重拍鼓點的掌握,訓練孩子大小肌肉的力道控制。
④ 如何開展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活動
打擊樂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同時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打擊樂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還可以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集體意識及多方面的協調能力。但是,組織打擊樂活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在的幼兒教育提倡研究幼兒、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策略,具體到打擊樂應該研究些什麼呢?我認為,打擊樂的重點應該突出節奏的特點、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樂曲。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其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而打擊樂是根據樂曲來打擊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伴奏以使樂曲更動聽。同時也能使幼兒通過樂器敲擊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剛開始練習打擊樂時最好選擇節奏鮮明的樂曲,因為節奏特點明顯的樂曲容易敲擊出效果,如進行曲,這樣便於幼兒掌握節奏特點。待幼兒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再選擇一些節奏較復雜的樂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樂曲為主,大班幼兒在此基礎上可選擇4/4拍的樂曲。如《郊遊》這首樂曲很適合小班或中班幼兒作為打擊樂的樂曲。這是一首2/4的樂曲,節奏特點非常明顯,前八小節與後八小節旋律完全相同,中間八小節有所變化。在配器時可以根據樂曲中間八小節是高潮的特點,多選用一些樂器,同時節奏可與前後有所不同。前、後兩段可以節奏相同,這樣既便於幼兒掌握,同時也會使敲擊出的效果悅耳、動聽。另外,許多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如,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樂曲,節奏型都比較明顯,易於幼兒理解把握,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 另外還可以結合孩子們所喜愛的樂曲。教師可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平時愛唱的歌曲,從中選擇適合打擊配樂的樂曲。因為關注幼兒的興趣,更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打擊樂的積極性。 其次,要認真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 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並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麼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因為拍子不同節奏特點會有所不同,2/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3/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弱,4/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次強、弱;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音樂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如有位老師在組織大班幼兒進行打擊樂《拔根蘆柴花》時,是這樣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的:《拔根蘆柴花》是一首江蘇民歌,樂曲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段與第三段多以八分音符為主,而第二段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整首樂曲明朗,具有活潑歡快的情緒色彩。教學重點是熟練掌握2/4拍節奏特點,並能夠按強弱規律使用打擊樂器合拍地演奏。教學難點是學會看指揮,注意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達到能協調地演奏。 由於教師的准備工作充分,重點、難點找得准確,所以在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的活動中就能夠使幼兒獲得有效的學習和發展。 第三,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合理配器。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適合不同的音樂作品,幼兒教師要了解其特點。 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製樂器、散響樂器。金屬樂器,如撞鍾、三角鐵等,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木製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於它是聽覺藝術,其配器原則以好聽為前提,由教師根據音樂本身的性質來確定如何配器。一般來說,節奏歡快的適合使用串鈴敲擊,抒情的樂曲則適合使用撞鍾和三角鐵。撞鍾適合敲擊強拍,三角鐵適合敲擊弱拍,因為撞鍾的延音比較長且聲音高亢,三角鐵的延音較短且聲音較低,這樣可以相互呼應,聽覺效果會比較好。節奏明顯的如十六分音符等適合用雙響筒,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則適合用響板。另外要注意的是,所用樂器的多少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及樂曲的需求來確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時,也不是所有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要能根據音樂的性質充分發揮出各種樂器的特色才會使打擊樂好聽。 第四,巧妙引導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 由於打擊樂的特殊性,持樂器的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打擊樂的效果,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個問題卻容易被教師所忽略。樂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樂器的方法不對,敲擊出的聲音會很不好聽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師要特別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不是敲擊的聲音越大越好聽。所以,要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持樂器方法、正確的敲擊方法來表現。 在這里特別強調以下幾種樂器的敲擊方法。 雙響筒應該是純五度的關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進行打擊樂之前教師最好事先敲擊一下,在低音處作上標記,這樣幼兒能夠統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敲擊出來會很混亂,沒有樂感。 沙錘是需要抖動手腕的,把雙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體兩側,這樣抖動出來的聲音集中。不能使勁甩,越使勁甩聲音反而會越小。 三角鐵左手提在繩上,不能用手抓握,這樣敲擊出的聲音才會有顫音。 鈴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擊鼓面,而不是用整個巴掌敲打,這樣出來的聲音柔和、清脆而且好聽。 在組織打擊樂中,樂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來講金屬樂器在一起,木製樂器在一起,散響樂器在一起。由於同一種樂器在一起敲擊的節奏相同,這樣聲音也會集中,便於指揮。打擊樂的隊形是金屬樂器在左邊,木製樂器在右邊,散響樂器在中間,鑼、大鼓、鑔在後邊。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要循序漸進,首先讓幼兒熟悉樂曲,了解樂曲的特點以及節奏型;然後先用手練習拍節奏,再練慣用樂器敲擊節奏;接著教師用鋼琴伴奏讓幼兒敲擊節奏(這樣便於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最後聽音樂進行打擊樂伴奏。 還要強調一點就是,要讓幼兒學會看指揮。打擊樂是需要幼兒之間相互合作的,由於每個幼兒持有的樂器不同,不是所有的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時敲擊,為了達到協調、好聽,幼兒要學會看指揮,這也是打擊樂獨有的特點。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限,他們往往注重自我表達而忽略集體的合作,特別是在打擊樂活動中孩子們會為了突出自己而使勁地敲,所以學會看指揮就顯得很重要。 由於打擊樂是一項綜合的科目,幼兒要根據音樂來敲打手中的樂器。要想讓這么多幼兒根據音樂敲擊出協調、悅耳、動聽的樂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根據樂曲的特點,了解什麼時候用哪種樂器敲擊才更合適。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感受、嘗試、積累,慢慢達到最佳效果。 打擊樂活動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過程,同時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才能完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大目標,不斷調整小目標,做到循序漸進。前一個活動如何為後一個活動做鋪墊,後一個活動如何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值得教師們認真思考,並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打擊樂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活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的特色,最終使孩子們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打擊樂的實際活動中,由於有些教師缺乏經驗,不斷讓幼兒敲擊樂器,每次沒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擊樂活動很混亂。如果教師把重點放在圍
⑤ 試析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的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 目標的結構及其分析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包括音樂教育的總目標、分類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具體的教育活動目標幾個層次。 總目標: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總的任務和要求,它提出通過對周圍環境和音樂作品中美的感受,通過歌唱、韻律活動、欣賞音樂和樂器演奏等形式的音樂活動,以及韻律活動中的自我表達、人際溝通、協調,來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培養幼兒健全和諧的人格。它體現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關於美育的精神,即「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它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目標最概括的表述。 分類目標:從歌唱、韻律活動、樂器演奏和欣賞這四個不同內容的角度描述,每種內容中又包含認知、情感態度和操作技能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認知目標包括各種有關知識的掌握和認識能力的發展兩方面;情感態度目標包括情感的體驗、表達能力的發展和對有關活動的興趣、愛好的發展;操作技能目標包括運用身體動作進行認識的能力和運用身體動作進行表達的能力。這樣的目標表述,有利於使教育者明確,一切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都必須以促進幼兒心理整體協調發展為基本出發點。 年齡階段目標:是幼兒音樂教育分類目標在幼兒各個年齡階段的具體分解和落實,即分別以小、中、大班歌唱、韻律活動、樂器演奏和欣賞這樣的邏輯順序來分別加以描述。這種表述,有利於教師把握住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具體的教育活動材料、教育活動內容、教育活動模式及教育活動的組織、領導方法。 單元目標:包括以時間為單元的目標(一般為一個月或一周內所要達到的目標)及以主題為單元的目標,即一組有關聯的活動全部結束後所要達到的目標。
⑥ 組織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有什麼意義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與原則 (一)《綱要》中的藝術領域目標及解讀 1、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綱要》的這種表述使我們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幼兒音樂活動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音樂活動的被動地位;強調幼兒音樂教育對兒童自身的影響作用、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改變使音樂成為技能訓練和表演的功能。這是必須深入領會並在實施中進行貫徹的基本理念。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目標: 第一層次目標--藝術教育終極目標 第二層次目標--音樂教育總目標 第三層次目標--各年齡段音樂教育目標 第四層次目標--具體音樂教育目標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本原則 1、"以美感人"--以"審美"為核心的幼兒音樂教育 用美好的音樂感召幼兒,引導幼兒感受和體驗生活環境和音樂中蘊含的美,熏陶自己心靈世界的美,插上想像的翅膀,進入音樂美妙的境界。 2、"以樂施教"--以游戲為手段的"愉悅性"的幼兒音樂教育 讓幼兒與音樂一起玩,在快樂的游戲中自主探索音樂的奧秘,學習並大膽嘗試用個人喜愛的方式來抒發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以情動人"--以幼兒作為"教育主體"的幼兒音樂教育 在幼兒喜愛的音樂活動中激發幼兒智慧與靈感,滿足幼兒活動與交往的需要,健全幼兒的人格,提升幼兒的生活質量。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內容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歌唱活動 2、韻律活動 3、音樂欣賞活動 4、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三、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組織結構 1、"三段式"結構:即把音樂活動分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這種組織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所普遍採納,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音樂活動組織結構。一般在開始和結束部分通常是安排復習性質的活動內容。開始部分最常見的程序是律動進教室-練聲-復習歌曲或韻律動作,結束部分最常見的程序是復習韻律活動、歌表演或音樂游戲。基本部分就是安排新授活動。 2、"一桿子式"結構:既沒有明顯的三部分劃分界限,而是圍繞新內容來組織安排活動結構。突出主題,激發兒童興趣為導入目的,遞進式的進入到新作品的感受和學習活動。這種組織結構目前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運用得較多。 四、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設計及教學方法 ※幼兒園歌唱活動教學 (一)幼兒園歌唱活動的價值與目標 幼兒園歌唱活動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幼兒學慣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正確演唱歌曲,嘗試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情感體驗。歌唱活動中幼兒的自主表現、情感體驗的抒發與正確歌唱技能與方法的指導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二)有關歌唱的簡單知識和技能 1、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指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唱歌,都應保持身體和頭部的正直、放鬆;兩臂自然下垂或放在腿上;兩眼平視,兩肩放鬆;口型保持長圓形,嘴唇的動作要求自然,正確的歌唱姿勢,可以使幼兒在歌唱時保持最佳的氣息通道狀態,有利於用美好自然的聲音唱歌。 2、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歌唱時有氣息的支持,才能保持或延長歌聲,歌唱中正確的呼吸方法應該是自然地吸氣,均勻的用氣。 3、發聲:正確的發聲方法是使歌聲優美、動聽的最基本要求。要使兒童學會用"自然美好"的聲音來唱歌就必須用一定的發聲技巧。對於幼兒來說,首先要告訴幼兒的是用自然的聲音歌唱--下巴放鬆、嘴巴自然打開、不大聲喊叫,也不過分的剋制音量。 (三)新授歌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模式一:示範--模仿--練習的模式 1、引出主題。 2、范唱新歌。 3、幫助幼兒分析理解和記憶歌詞。 4、用全曲帶唱的方式幫助幼兒初步掌握新歌。 5、在必要時用教唱的方法幫助兒童掌握新歌中的難點。 6、採用各種不同的演唱組織形式,不斷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幫助幼兒在反復練唱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新歌。 模式二:先分解後累加的模式(案例分析) 1、教師將歌曲中的節奏、歌詞、曲調分解出來,作為節奏活動、語言文學活動、節奏朗誦活動、韻律活動等材料分別加以使用,使幼兒初步掌握歌詞或旋律。 2、採用按節奏朗誦歌詞並同時傾聽曲調的過渡方法,最終由幼兒自己將歌詞填入曲調唱出。
⑦ 為什麼要學習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指導
藝術教育 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 藝術活動 的被動地位;強調幼兒藝術教育對兒童自身的影響作用和促進作用,改變使藝術成為技能訓練和表演的功能。而教師是《綱要》與幼兒發展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貫徹《綱要》的關鍵在於教師。回顧傳統的音樂教育活動,教師在指導策略上存在著如下幾個問題: 1 .教師是活動的絕對主宰者。教師引領多,幼兒模仿多,給幼兒發展和表現的空間不夠。 2 .幼兒對音樂活動大都停留在喜歡的層面上。教師缺乏對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 3 .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表達不能完全得到滿足。 4 .雖然活動形式比較活躍,但教師缺乏對關鍵經驗的理解和把握。 那麼,如何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優化教師指導策略,切實發揮音樂教育活動在各領域活動中的中介作用,提高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呢? 將教師「教」的策略轉化為幼兒「學」的策略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教師大多考慮的是以怎樣的方式教會幼兒。而這種方式幼兒是否感興趣、能否幫助幼兒獲取關鍵經驗,以及是否考慮幼兒特有的學習特點等,難以兼顧。只有將教師「教」的策略轉化為幼兒「學」的策略,才能使學習得到真正的優化。 1 、抓住本次活動的關鍵經驗 整合課程的運用,似乎將各自學科的特點逐漸淡化,但是無論哪種學科課程,部有其獨特的關鍵經驗。音樂活動也是一樣。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前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目標的設定以及環節的確定方面緊緊圍繞幼兒將要獲取的關鍵經驗,才能保證活動中幼兒發展的有效性。 在確定關鍵經驗後,運用多種手段來充分體驗,幫助幼兒理解作品,獲得經驗。如《與媽媽共舞》 ( 德沃夏克的《浪漫曲》 ) ,在確定了感受「短短長」樂句的目標後,我們就採用了肢體動作、呼吸感應、綵帶拉動以及游戲表演等各種方式來感受「短短長」樂句這一目標。 2 、以體驗為前提,為幼兒的學習搭建台階 藝術作品是抽象的、概括的,尤其是一些國外優秀的音樂作品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缺乏聯系。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共鳴,教師的引導也沒有目的性。因此,我們在欣賞活動中,將幼兒難以理解的作品曲式、風格,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游戲幫助幼兒理解作品。如:欣賞義大利歌曲《纜車》時,將整個歌曲設計成幼兒登山的活動,通過聞一聞花、喝一口水、休息一下、擦一擦汗等場景來感受樂句,並讓幼兒體驗樂曲中的特有節奏。將「富尼古利富尼古拉」作為自我加油的口號,配合圖示和各種身體的動作,幫助幼兒很快理解了曲式,並發展成為一個喜聞樂見的游戲。 3 、引導幼兒間相互學習 在傳統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的示範比較多,而給予幼兒的空間不夠。實際上,每位幼兒天生就是藝術家,他們的想像和創造遠遠高於成人。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從活動的主宰地位上退下來,把舞台交給孩子,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音樂。如在《精靈進行曲》活動中,我讓幼兒嘗試用身體做打擊樂為樂曲伴奏,提出了「身體的哪裡能夠響起來」的問題,結果,幼兒發明了拍手、拍腿、拍膝/肚皮/屁股、碰膝蓋等多種方法,其中僅拍手就有手背互拍、手心拍手背、手心拍拳頭、兩手掌錯開拍、上下拍等多種音效,加上多種形式的跺腳、響舌、親嘴、吸氣後手拍的噗噗聲,幾十種音效都來自於幼兒的創造和相互學習。因此,如何激發幼兒的想像、創造與合作,給幼兒更多的表現機會,達到幼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學習,是教師專業技能的一項重要指標。 給予幼兒情感支持 幼兒藝術活動是精神創造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有人說:打動人的並不是音樂本身,而是包含在音樂中的感情。因此,我們在進行活動之前,非常注重給予幼兒充分的情感鋪墊。如:《小枕頭》就是讓幼兒在感受搖籃曲恬靜、優美的曲風之前,讓幼兒動手製作枕頭娃娃。當幼兒懷抱自己的「寶貝」時,自然流露的深情與專注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 其次,在活動的過程中強調對幼兒進行激勵。如在《小螞蟻》活動中,老師會說:「能乾的小螞蟻,你們還能想出哪些搬運木材的方法?」「你們是世界上最能乾的小螞蟻 ! 」以此來鼓勵幼兒繼續探索。 教師的角色身份隨著活動開展不斷轉換 《綱要》提出,教師要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但在活動開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身份是隨著活動的進行而不斷調整和轉換的。 1 、教師要用激情帶動孩子 在活動初期,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激發幼兒情緒。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景,通過簡潔的問題引領幼兒傾聽音樂,讓幼兒馬上進入到游戲的情境中。教師的身份就是一個引領者,其問題提出的准確程度和各種提示性手勢的運用,關繫到幼兒能否准確地把握住音樂中的重點元素,順暢地進入音樂的大門。 2 、多樣性的示範激發幼兒創造的慾望 教師的示範要有所選擇,不能僅靠隨機進行。如在《小螞蟻》活動中,在讓幼兒肢體感受運木材之前,教師就提供了前拉、後拉、前推、側推等多種動作造型。所以幼兒在實際的表現過程中,就創造了扛、頂、背等多種搬運木材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體驗的深度,開闊了思路。 3 、教師要及時退出,觀察幼兒的表現 在活動進行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與幼兒同樂的水平上,還要針對幼兒的表現促使其發展,因此,教師的角色要從合作者轉移到觀察者的身份上來,為最後的總結提升和有效引領打好基礎。特別是在幼兒創造和表現的過程中,要做到眼裡有孩子和孩子的表現。
⑧ 怎樣在幼兒園的打擊樂演奏教學中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游戲互動,賞識獎勵激勵
⑨ 如何理解幼兒園打擊樂演奏活動中的配器以及原則
打擊樂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同時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打擊樂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還可以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集體意識及多方面的協調能力。但是,組織打擊樂活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在的幼兒教育提倡研究幼兒、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策略,具體到打擊樂應該研究些什麼呢?我認為,打擊樂的重點應該突出節奏的特點、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樂曲。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其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而打擊樂是根據樂曲來打擊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伴奏以使樂曲更動聽。同時也能使幼兒通過樂器敲擊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剛開始練習打擊樂時最好選擇節奏鮮明的樂曲,因為節奏特點明顯的樂曲容易敲擊出效果,如進行曲,這樣便於幼兒掌握節奏特點。待幼兒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再選擇一些節奏較復雜的樂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樂曲為主,大班幼兒在此基礎上可選擇4/4拍的樂曲。如《郊遊》這首樂曲很適合小班或中班幼兒作為打擊樂的樂曲。這是一首2/4的樂曲,節奏特點非常明顯,前八小節與後八小節旋律完全相同,中間八小節有所變化。在配器時可以根據樂曲中間八小節是高潮的特點,多選用一些樂器,同時節奏可與前後有所不同。前、後兩段可以節奏相同,這樣既便於幼兒掌握,同時也會使敲擊出的效果悅耳、動聽。另外,許多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如,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樂曲,節奏型都比較明顯,易於幼兒理解把握,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
另外還可以結合孩子們所喜愛的樂曲。教師可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平時愛唱的歌曲,從中選擇適合打擊配樂的樂曲。因為關注幼兒的興趣,更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打擊樂的積極性。
其次,要認真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
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並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麼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因為拍子不同節奏特點會有所不同,2/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3/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弱,4/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次強、弱;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音樂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如有位老師在組織大班幼兒進行打擊樂《拔根蘆柴花》時,是這樣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的:《拔根蘆柴花》是一首江蘇民歌,樂曲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段與第三段多以八分音符為主,而第二段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整首樂曲明朗,具有活潑歡快的情緒色彩。教學重點是熟練掌握2/4拍節奏特點,並能夠按強弱規律使用打擊樂器合拍地演奏。教學難點是學會看指揮,注意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達到能協調地演奏。
由於教師的准備工作充分,重點、難點找得准確,所以在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的活動中就能夠使幼兒獲得有效的學習和發展。
第三,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合理配器。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適合不同的音樂作品,幼兒教師要了解其特點。
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製樂器、散響樂器。金屬樂器,如撞鍾、三角鐵等,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木製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於它是聽覺藝術,其配器原則以好聽為前提,由教師根據音樂本身的性質來確定如何配器。一般來說,節奏歡快的適合使用串鈴敲擊,抒情的樂曲則適合使用撞鍾和三角鐵。撞鍾適合敲擊強拍,三角鐵適合敲擊弱拍,因為撞鍾的延音比較長且聲音高亢,三角鐵的延音較短且聲音較低,這樣可以相互呼應,聽覺效果會比較好。節奏明顯的如十六分音符等適合用雙響筒,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則適合用響板。另外要注意的是,所用樂器的多少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及樂曲的需求來確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時,也不是所有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要能根據音樂的性質充分發揮出各種樂器的特色才會使打擊樂好聽。
第四,巧妙引導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
由於打擊樂的特殊性,持樂器的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打擊樂的效果,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個問題卻容易被教師所忽略。樂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樂器的方法不對,敲擊出的聲音會很不好聽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師要特別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不是敲擊的聲音越大越好聽。所以,要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持樂器方法、正確的敲擊方法來表現。
在這里特別強調以下幾種樂器的敲擊方法。
雙響筒應該是純五度的關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進行打擊樂之前教師最好事先敲擊一下,在低音處作上標記,這樣幼兒能夠統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敲擊出來會很混亂,沒有樂感。
沙錘是需要抖動手腕的,把雙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體兩側,這樣抖動出來的聲音集中。不能使勁甩,越使勁甩聲音反而會越小。
三角鐵左手提在繩上,不能用手抓握,這樣敲擊出的聲音才會有顫音。
鈴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擊鼓面,而不是用整個巴掌敲打,這樣出來的聲音柔和、清脆而且好聽。
在組織打擊樂中,樂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來講金屬樂器在一起,木製樂器在一起,散響樂器在一起。由於同一種樂器在一起敲擊的節奏相同,這樣聲音也會集中,便於指揮。打擊樂的隊形是金屬樂器在左邊,木製樂器在右邊,散響樂器在中間,鑼、大鼓、鑔在後邊。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要循序漸進,首先讓幼兒熟悉樂曲,了解樂曲的特點以及節奏型;然後先用手練習拍節奏,再練慣用樂器敲擊節奏;接著教師用鋼琴伴奏讓幼兒敲擊節奏(這樣便於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最後聽音樂進行打擊樂伴奏。
還要強調一點就是,要讓幼兒學會看指揮。打擊樂是需要幼兒之間相互合作的,由於每個幼兒持有的樂器不同,不是所有的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時敲擊,為了達到協調、好聽,幼兒要學會看指揮,這也是打擊樂獨有的特點。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限,他們往往注重自我表達而忽略集體的合作,特別是在打擊樂活動中孩子們會為了突出自己而使勁地敲,所以學會看指揮就顯得很重要。
由於打擊樂是一項綜合的科目,幼兒要根據音樂來敲打手中的樂器。要想讓這么多幼兒根據音樂敲擊出協調、悅耳、動聽的樂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根據樂曲的特點,了解什麼時候用哪種樂器敲擊才更合適。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感受、嘗試、積累,慢慢達到最佳效果。
打擊樂活動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過程,同時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才能完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大目標,不斷調整小目標,做到循序漸進。前一個活動如何為後一個活動做鋪墊,後一個活動如何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值得教師們認真思考,並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打擊樂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活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的特色,最終使孩子們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打擊樂的實際活動中,由於有些教師缺乏經驗,不斷讓幼兒敲擊樂器,每次沒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擊樂活動很混亂。如果教師把重點放在圍繞樂曲特點使打擊樂器與樂曲之間建立相應的聯系,這樣敲擊出的效果會更加有樂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器的特色,使打擊出的樂曲好聽。
最後,要牢牢把握節奏樂的關鍵經驗。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節奏樂的關鍵經驗、核心目標:
喜歡參加節奏樂活動,體驗集體演奏的快樂:
知道常見的打擊樂器(如串鈴、響板、撞鍾、三角鐵、鈴鼓、沙錘、木魚、雙響筒、鑼、鼓、自製打擊樂器等)的名稱、演奏方法,發現其音色的不同;
演奏的聲音和諧、好聽,有初步的協調配合的能力,能集中注意看指揮,反應敏捷,願意嘗試當指揮;
嘗試根據音樂的性質、節拍、節奏的特點進行配器,創編節奏型,參與制定演奏方案:
培養正確使用樂器、愛護樂器的良好習慣。
音樂領域的教育目標是需要通過這些關鍵經驗落實的。了解這些關鍵經驗並能通過具體的教育活動使幼兒掌握這些關鍵經驗,對促進幼兒的有效學習和發展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