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物理第一章到第六章總結
總結還是自己做的比較有效。否則抄一下別人的總結還有什麼意義呢?你說對嗎?
⑵ 如何寫初中物理教學計劃
把以下兩篇文的大的方面整合下就行,我媽就是物理老師
一、教材處理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課時計劃》和2002年頒發的《高中物理教學大綱》的規定,高一物理講授高中物理( 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一冊。為貫徹新頒大綱精神,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排特點, 同時滿足將來高考改革「3+x」的實際需要,在不增加難度、不提升初、高中間的台階,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下,對高一物理的授課內容作適當的調整。也就是除第一冊外,適當把進度提前至第二冊動量和機械振動。
二、教學進度
上學期
日 期 內 容
開學至期中 力、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一至二節)
期中考試 第一、二兩章
期中至期末 牛頓運動定律(三至九節)、物體的平衡、曲線運動
期末考試 本學期所學內容
下學期
日 期 內 容
開學至期中 萬有引力定律、機械能
期中考試 同上
期中至期末 動量、機械振動、研究課題及小結
學年考試 本學年所學內容。
三、幾點建議:
1. 新課階段應把重點放在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上,並完成課本習題及相應的補充題,每章結束,進行一次單元自測。
2. 認真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組織好集體備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好難易標准。
3. 大力開展教改實驗和專題研究。對課題研究的內容要逐一落實,並有所創新,另外,根據自身的特點,滲透課改理念。
4. 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和興趣,指導學生搞好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後復習。特別應注意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物理知識的能力。教師應開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價值和思想教育內容,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專題研究。
5. 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加強實驗教學。對演示實驗要求全做,對學生實驗有條件的學校要全做,條件暫不具備的學校至少要在課堂上演示,所有學生實驗要有實驗報告。
6. 加強對聯系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成就的習題以及跨學科綜合習題的訓練。
一)目標與要求
1.注重學生發展,面向全體學生
初中物理教學,應按新課標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為目標,著眼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興趣、習慣及一定的學習能力。
2.重視「雙基」,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階段教師的首要任務。對於物理概念和規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並用於實際,能解釋有關現象、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對於實驗操作,要切實加強,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
3.重視科學探究,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在物理知識與技能的探索與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並掌握一些簡單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等同的。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勇於探索,有將科學技術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樂於參與觀察、實驗或製作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能使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做到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技術對於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有理想、有抱負、愛祖國,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5.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加強科學·技術·社會(STS)的教育。對於評價教師應由過去評價體系的重結果輕過程向重視過程與關注結果相統一轉變。
6.分層教學,把握標高,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初三教師要根據這學期時間緊,內容新,任務重,要求高的特點,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鑽研新教材,精心備課,課堂教學掌握適當的標高和進度,不加班加點,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進度
期中考試前:初二年級(八年級)授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聲現象》至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的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初三年級(九年級)授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物理》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至第十三章《力和機械》。
期中考試後:八年級授完上冊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第三節《平面鏡成像》至第五章《電流和電路》。九年級授完第十四章《壓強和浮力》至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
⑶ 如何寫初中物理教學計劃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平日,教師要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