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上好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
第五單元:教學計劃單元教學內容: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括三個部分內容: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判斷所給圖畫是從什麼位置看到的 以及通過一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猜測可能是什麼物體。這些內容都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 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編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 的形成過程。 單元教學要求: 1、知道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 形狀,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 2、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想像等活動,初步掌握全面、正確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能辯認不同位置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單元教學課時:大約 3 課時。 第五單元(觀察物體)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課本 P68 例 1 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觀察物體 1、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過程與方法:藉助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同伴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2、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3、對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物、關心集體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教學准備:實物,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圖片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趣感知 師:我聽說咱們班的同學都特別喜歡動物,是嗎?現在大家的腦海中肯定都出現了許多動物 的圖像吧!下面咱們看看哪位同學的眼力最棒! 課件出示動物身體一部分的圖片,學生猜測。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對這些動物不僅認識,還能抓住他們的特徵,平時肯定看得特別仔細 和認真。用眼睛仔細、認真的看這就叫「觀察」 。 師:今天我想和同學們一起上一節觀察課——觀察物體。 (隨機板書:觀察物體)同學們只要 仔細、認真的觀察,每個人都會成為小小觀察家的。有信心嗎? 老師這里有一張給小鴨子照的照片,請全班同學認真觀察照片,說一說你知道這些照片攝影 師站在小鴨子的什麼位置,照的是小鴨子的哪一面? 質疑:剛才同學們都說地非常好,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為什麼都是照著同一隻鴨子,可是每 張照片都不一樣呢? 揭題:說得真好!要拍出精彩的照片,就得仔細觀察物體,從各個角度去觀察,這節課我們 就來學習「觀察物體」(板書課題) 。 學生喜歡感興趣的猜一猜引入新課,引發學生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了解什麼是觀察。從而使學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各方面的特徵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去 觀察,感受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激發興趣,合作求知 1.構建新知。 (1)本位觀察: 談話: (出示熊貓)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國寶熊貓)要求:老師為每一組也准備了一隻熊 貓,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只熊貓的哪一面,是什麼樣子?(課件出示從正面、 左側面、右側面、背面拍攝的熊貓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和屏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 ) 樣的? 談話: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想統計一下人數,請看到熊貓正面的同學站起來。 看到側面的同學也站起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哪一面? (2)換位觀察: 要求:聽老師口令,全體起立。請每組同學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教師做手勢表示)走到本組 的下一張位子上去。你們現在看到的熊貓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那你現在看到了熊貓的那一 面? 生 1:我看到了側面,剛才看到了前面。 生 2:我看到了背面,剛才看到了側面。 質疑:為什麼大家現在看到的和剛才不一樣呢? 小結:對!原來我們換了位子,位置發生了 變化,觀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貓的形狀也不一樣了。 (3)全面觀察: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自己找一個位置觀察熊貓?好,那你們想到哪個位置就到哪個位置去觀 察吧! 提問:你到哪個位置去觀察的?和剛才看到的一樣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要全面的進行觀察) 師:我們要想認識一個物體就要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結論,所以我 們觀察物體要全面有序。 (引導學生知道由於位置不同,所以觀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也就不一樣了。引 導學生得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要全面的進行觀察。 ) (4)連一連(完成教材第 68 頁「做一做」 ) 2、鞏固新知。 1、說一說「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的第 1 題」 ) 2、連一連(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的第 3 題) 3、猜一猜(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的第 2 題) 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同一物體的形狀是不一 樣的。其實我們在觀察物體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條件的限制,所以啊, 需要藉助一些工具來進行我們的觀察,請看大屏幕。 1. 放大鏡 師: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圖片進行放大。 2.望遠鏡 師:觀察比較遠的物體我們可以依靠――瞧!解放軍叔叔有時還藉助望遠鏡來觀察遠處的物 體呢! 3.顯微鏡 師:這是顯微鏡,通過這個工具啊,可以看見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物體,很多科學家就是 藉助它來觀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細胞的。 師:希望大家課後能夠處處留心觀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感受,做一個勤於思考的好 孩子! 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小組合作交流,知道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礎 上判斷三個圖分別是誰看到的,使學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空 間想像力。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在不同位置 看到的物體的樣子,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樣的知識應用中體驗成功。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五、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正面(前面) 側面 後面 從不同的位置→形狀不一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 p69 例 2、例 3,練習十六 5 教學目標: 觀察立體圖形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經歷探究立體圖形的形狀、位置關系和交換的過程,初步體會到從不同 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過程與方法:學生會辨認立體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和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 維。 教學重點:學生會辨認立體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學生會辨認立體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出示積木:同學們認識它們嗎?拿出積木搭一搭。以小組為單位,組長出示任意圖形, 或發出指令,組內成員搭一搭,看誰搭得又快又對。 揭示課題:像這樣的積木,沒有確定哪個面是正面,我們通常把正對著的這個面稱為正面。 這節課,我們要利用這些積木繼續學習「觀察物體」 。 二、觀察體驗、探索結論 (一)教學例 2 1、小組合作探究 把正方體擺放在桌子的中間,再分別從正面、上面、側面進行觀察,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 位,自由地觀察長方體,並和周圍的同學說說自己看到的是什麼圖形。 2、課件出示例題。 提問:小剛、小強和小英也在觀察長方體,從他們的角度,你能說說,這幾幅圖分別是誰看 到的嗎? 學生根據畫面情境指出。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從不同角教學流程 教 與 學 的 雙 邊 活 動 個 人 增 減 度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 3、觀察正方體 小組合作,從積木中拿出正方體,正面在桌子中間,認真觀察,說說你看到 的是什麼圖形? 指名回答:看到的是正方形。 設疑:為什麼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正方體,看到的形狀相同。 教師小結: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 看到長方體所有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 (此環節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自主探究,總結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 果是不同的」) 4、小結 剛才我們觀察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長方體,我們看到的形狀不同,而我們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正方體,看到的形狀相同,因此,我們說:觀察物體時,從不同的方向觀 察,看到的圖形可能不同。 5、學生觀察 照樣子,觀察圓柱,你有什麼發現? 照樣子,觀察球,你有什麼發現? (在交流中得出,在任意角度觀察球體,給我們的視圖感受都是圓形) 小結:正方體和球從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樣的;長方體和圓柱從不同的面看過去是不一 樣的。 (二)教學例 3 1、猜猜看 (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 )說明:這是老師從一個方向看到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這個立體圖 形是外面學過的,它可能是什麼? 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猜測,並說出理由。 教師引導小結:可能是正方體,因為正方體的 每一個面都是正方形,還可能是長方體,因為有的長方體有兩個面也是正方形的。 外面單憑一個面能不能確定這是什麼物體?(不能,要從整體上進行觀察。 ) 2、匯報交流 (教師出示正方體和有正方形面的長方體) 小結: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方向、全方位地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 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比較准確。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第 4 題 學生填出序號,並說明理由。 2、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第 5 題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我們以後觀 察物體時,應從多個方面、全方位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這樣得出的 結論才會比較准確。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觀察物體練習 知識與技能:對「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進行鞏固練習,使學生能正確理解。 過程與方法:從具體、形象、直觀的物體中形成表象,培養空間想像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培養空間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回顧知識 1、出示書包、玩具等圖片,讓學生辨別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 板書:正面、側面、上面 提問: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一樣嗎? 2、出示實物立方體,提問:從一個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這個物體的幾個面? 二、積累運用 你看到了什麼圖形? 給出由 4 個小正方體形成的組合圖形, 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並畫出相應的平面圖形。 從正面看 從左面看 從上面看 3、小結: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為什麼說可能不同呢? 因為,有特殊的立體圖形,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所看到的圖形也可能相同。 三、練習觀察圖形。 1、填一填 從側面看是 A 圖的有( ) ,從正面看是 B 圖的有( ) 畫一畫。 2、觀察下面的物體。從上面、左面、正面看,各是什麼圖形?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與疑問。
2.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班級分析
本班的孩子經過了一年的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以及學習習慣等相對來說已有了較大的轉變;完成作業情況也較好,大部分同學作業清楚,態度端正,對數學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不過還有的同學由於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種種原因,尚不能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學起數學來感覺還是有點累。學生樂於計算,但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有點麻木,不注意審清題目意思,急於動手,以至於粗心大意,沒有很好的解決問題。需要更加的嚴格要求,多動手,多思考。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當中來。
教材分析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與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1.科學安排解決問題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解決問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標准》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要貫穿於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在《標准》中提出了有關解決問題教學的詳細目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2.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人的數學素養的基本內涵之一。加強數感的培養是當前數與計算教學領域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數感的建立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因此,《標准》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並在不同的學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數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體驗和發展的過程,需要通過每一學段、每一學期的數學教學循序漸進地培養。本冊實驗教材結合萬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加減法的教學,提供豐富的建立數感的學習素材,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數感。
3.改進表內除法教學的編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1)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本冊實驗教材集中安排表內除法的教學。「表內除法(一)」教學除法的意義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表內乘法(二)」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和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了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首先,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與乘法的初步認識一樣,先給學生提供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春遊前的准備活動。
(3)集中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在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乘法口訣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之後,在「表內除法(二)」中教材集中安排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教學,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自己探索、練習所有的表內除法題的計算方法。
(4)用除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滲透於學習除法的含義和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中。學習除法計算的目的是用它解決問題。教材在注重讓學生通過活動探索、理解除法計算的含義和方法的同時,滲透用除法解決問題的教學。
四、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小括弧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弧。
2、 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系;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3、會辨認銳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4、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信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5、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6、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7、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表內除法。2、萬以內數的認識。3、用數學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生學會獨立審題的能力;學會解決各種應用題。
教學用具
表內除法練習表、萬以內數位表、學習平移、旋轉的操作學具、口算練習表等
六、教學措施
(一)落實教學具體措施特別重視的地方
1.繼續加強學習常規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認真審題和計算、重視驗算、規范書寫格式等的教育。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教材通過數小正方體木塊,10個是一長條,100個是一層,這樣的10層就是一千個,有這樣10個大正方體就是一萬個,體會「千」「萬」的實際含義。通過設計圖案復習認識圖形,通過實驗泡黃豆,填寫和繪制統計圖表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再如:開展「分一分」的活動,在大量平均分的過程中,體驗除法的含義,等等。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積累參加數學活動的經驗。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數學活動的紀律。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提供了很多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哪些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5.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學和相關思想的滲透。
6.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根據本班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確定合理的教學起點和重點,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適當的教學素材創設教學情境,同時,適時地記錄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二)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措施
五個必須」即:「備課時必須對學困生的問題及對策進行充分的預設,上課時必須讓學困生提出問題,合作學習中必須讓學困生發言,輔導點撥時必須解決學困生的困惑,設計作業時必須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次布置並對學困生當面輔導」。
對學生因厭學輟學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積極採取幫扶轉化措施,採用教師和學優生對學困生一幫一、結對子的方式,幫弱促強,幫助學困生重新樹立學習信心。
1、教師在備、教、批、輔、考等教育教學環節,對學困生多加關懷,厚愛一層,從抓基礎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備課時,關注學困生,注重基礎知識和興趣知識點設計教案。
2、在課堂上,加強基礎知識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困生樹立「我也能回答教師提問,我也能學好功課」的信心
3、批改作業時,對學困生進行面批,多以引導和補習為主;考完試,找學困生談心,以鼓勵教育為主。
讓學困生找出自己學習上的優勢與長處,喚起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的意識,由消極被動地學習向積極主動地學習轉變,由自卑向自尊自強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解決了學生的厭學思想, 從根本上消除輟學的現象,確保了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七、課時安排
1 解決問題 4課時
2 表內除法(一) 4課時
3 表內除法(一) 4課時
4 表內除法(一) 4課時
5 表內除法(一) 4課時
6 圖形與變換 4課時
7 表內除法(二) 4課時
8 表內除法(二) 4課時
9 表內除法(二) 4課時
10 萬以內數的認識 4課時
11 萬以內數的認識 4課時
12 克和千克、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4課時
13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4課時
14 統計 4課時
15 找規律 4課時
16 總復習 4課時
17 總復習 4課時
18 總復習 4課時
19 總復習 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