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布時間:2021-02-18 22:11:34

A. 談科學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他們大腦總是充滿問題,培養他們怎樣去提出問題、怎樣去思考問題、面對問題如何去尋找答案,也就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成了我們科學課順利開展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問題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問題性思維品質能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陶行知說過:創造始於問題。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創新、創造能力。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和研究問題的意識。科學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這樣才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小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佔主導地位,不愛聽老師枯燥的說教,如果單純地對學生說「觀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能巧妙設置一些觀察小實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悟出觀察的重要性,對學生的發展終身受益。
如教學《空氣中有什麼》,上課時教師點燃蠟燭,並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滅,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過程,並思考:對剛才的現象有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蠟燭為什麼會熄滅?蠟燭為什麼是慢慢熄滅,而不是一下子熄滅?教師接著啟發學生:有辦法使蠟燭不熄滅嗎?此刻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了,他們七嘴八舌,很想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又產生了:水為什麼會上升?燃燒用去了多少氣體?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興趣盎然地進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又如教學《觀察魚》時,先讓學生觀察一條魚,並把它畫下來,比一比哪個小組畫得像,促使每個小組都盡可能地對魚進行仔細的觀察。接著又給學生一條魚,尋找兩條魚的不同,把學生的觀察引向更細微處,並思考你想研究魚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腦海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魚喜歡吃什麼?魚是怎麼呼吸的?魚能聽見聲音嗎?魚的嘴一張一合在干什麼?等等。這樣仔細觀察的意識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再鼓勵他們多留心周圍的世界,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很多科學問題自然就縈繞在學生腦海中。
首先要考慮到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學《研究紙》,教師選用白紙、衛生紙、復寫紙、牛皮紙等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紙,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能夠發現很多問題,這些紙的厚薄、軟硬、韌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從而達到研究紙的目的。
其次要考慮到材料的科學性、明顯性。如教學《把固體放入水中》,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有:橡皮、螺絲釘、小木塊、石子、粉筆、沙子、高錳酸鉀、方糖、泥土。學生通過實驗並觀察現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體沉在水裡?哪些物體浮在水面?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化了?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變色了?等等。給學生提供有結構性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實驗,學生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闡述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在提問中得出知識,在相互爭論中體會探究的興趣。
最後動員學生自己准備材料,這樣既能增加學生觀察、實驗的機會,刺激學生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激發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又能補充學校教具的不足,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一舉多得。如教學《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提取植物體內的水」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准備西紅柿、橘子、梨、黃瓜、蘋果等物體,學生在准備的過程中,很自然想到:這些物體中真的含有水嗎?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提取它們體內內的水?學生在准備材料時,腦海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第三,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學生充分投入的學習活動中才得到體現。在上課的起始階段,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對於他們主動去發現和研究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觀現象也許就是學生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源泉,教學中要善於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教學《土壤里有什麼》,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對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帶著對土壤不同的經驗來到課堂,有的學生在家種植過植物,有的學生知道螞蟻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還有的可能對土壤的外部特徵有一些了解。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關於土壤的知識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比如:土壤里有什麼?土壤為什麼能長植物?蚯蚓喜歡什麼樣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顆粒大小、顏色等問題。在提問中學生意識到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自然對土壤產生了興趣,從而熱愛土壤、自主觀察、研究土壤里有什麼。
我們的學生因求知而上學,無論他們提出的問題多麼淺薄或者荒謬,都是正常現象。我們應善待孩子的提問,保護他們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學會提問、善於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提問,允許學生提出幼稚可笑的問題。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發散性思維,心靈的自由,才會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教師必須具有民主精神,教師與學生之間達到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四,安排足夠的研究時間,讓學生充分的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學生在材料研究中發現問題,在觀察實驗現象中會提出問題,在思考中推測問題,在交流、討論中爭論問題,在設計方案中研究問題,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足夠的觀察、分析、研究、論證的時間。如果教師急於求成,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得不到發展,研究問題就留於形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成了名存實亡的一句空話。
總之,課堂一切活動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21世紀是科技激烈競爭的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面對知識陳舊周期日益加快、新問題層出不窮的新世紀,我們的教育者要革新個人的思想方式與習慣,大力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有效地形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創造性地應答沒有遇到過的挑戰。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學生的問題意識會不斷得到培養和提高。

B. 科學探究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

培養問題意識,使學生善於質疑

1.培養質疑的習慣。可以通回過介紹一些科學家答、名人的言行,讓學生知道「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同時不要盲從任何人的結論(包括家長、老師和教材),要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敢於與人交流。
2.引導學生善於質疑。 「疑是思之始」,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培養學生質疑的主動性。這種「好奇」心理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進而主動去進行探索活動。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結本課時,注意留些時間讓學生相互提問,讓學生爭當小老師,考考對方。學生的提問,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產生質疑、釋疑的沖動。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相互學習,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不斷地提高學生質疑的興趣和能力。

C. 淺談小學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敢於質疑是一種優秀的科學品質。

D. 如何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於啟迪學生運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沖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沖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
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後,學習積極性比初中差,表現為不願思考,不愛提問,不善答問。大家知道,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完全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長期的不能問,逐步演變為不想問,不愛問,不願問,至而不會問。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不民主、教師自身缺乏問題意識,是導致學生不能養成問題意識的根源所在。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高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里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高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任教於一所縣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這當中分為差生怕好生,鄉下學生怕城裡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教師要做「問題專家」,強化問題意識,讓學生多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如果教師自己不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甚至還會扼殺學生原有的問題意識。所以,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問題專家」。本人在教授《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就曾自問過這樣的問題: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最美」顯然是「樸素」,是「逼人」的「紀念碑式的樸素」,而「樸素」僅僅是不留名、不奢華嗎?顯然不只如此,作者是在贊頌托爾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種永遠不願凌駕於平凡之上的偉大,所以他的墳墓雖然不過是「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卻是「人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托爾斯泰也因此得到人們永遠的敬仰。由於能夠循文發問,深入思考,並且對托爾斯泰的思想發展作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融會文外高容量資訊,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托爾斯泰人格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多問、善問就顯得得心應手了。學生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樸素是人的本性嗎?」「不追求樸素就不偉大嗎?」「樸素在現代社會如何體現?」……
三、立足創新,開掘文本,讓學生會問
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背景,來建構對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課文會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應以創新為指導,開掘文本,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簡單,就應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閃耀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值得探討,教師就應首先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並以此為契機,點燃全體學生的創新之火。我在上《〈寬容〉序言》一文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從遠方捎來的漂亮石子」到底指什麼?「飢餓豺狗」是何寓意?作者為什麼將探尋新領域說成是「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的挑戰?」為什麼「失望」是「那些由於恐懼而逆來順受的人們」獲得「勇氣」的前提?是不是每一種創新都必將是對守舊的反叛?律法不能容忍反叛,然而創新卻必然要有反叛精神,怎樣認識這種矛盾?等等。由於這些問題具有探討性,因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而隨著對這些問題的探求和理解,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逐步形成了。這個時候,我順勢做了相應的引導,沒有用一個所謂的「標准答案」來固化學生的思維,沒有使學生的創造本能遭受扼殺。
針對不同的文本,做相應的引導,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問難和不斷答疑釋難中去體驗什麼樣的問題最具價值,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提出高質量問題的本領,逐步做到會問,應該說是執教者應盡的職責。 問題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開發智力,提高自學能力,變學會為會學的有效方法。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認為要抓住如下幾個步驟: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一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了問「為什麼」、「怎麼辦」等認知需要時,並具有進行探索這個「為什麼」疑難問題的願望和心理時,他就會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維活躍地發動起來。因而,我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仔細尋疑,敢於問疑。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我著重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學生略加思索便舉手提問:「親人是指哪些人?」「為什麼說再見了親人?」等。這樣,學生就明確思維目標,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
二、在新舊聯系中尋疑。事物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指導學生由此及彼,從已知和未知之間尋找相似點,舉一反三,知微見著,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不是零,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庫存和知識積累。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既能以舊促新,又能構成新的知識體系。這樣學有聯系,學有所得,會讓學生感到舊知識有所用,新知識有所託,求知慾會更強。
三、在表象與本質中探疑。作為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力淺,理解問題簡單。所以,要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在表象與本質中探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增進知識的深度、廣度。
五、引導學生解疑,最終釋疑。

E. 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摘要:一切探究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真正展開。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也提出,讓學生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關鍵詞:意識 習慣 能力 Abstract:To explore issues from all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the real st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instein said: a question to solve a problem than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Psych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inking is shallow thinking.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allow students to pass on his observation of natural things, to discover and ask questions. Key words:Awareness Habits Capacity 學生天生就具有提問的慾望,他們有問不完的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往往不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沒有去精心呵護和引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寶貴的素質就逐漸衰退以致消失,這就是年級越高,學生提問越少的原因。因此,如何促使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成了深入開展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一、示範引導,培養提問習慣 3.引導學生深思熟慮後提出問題。如對上面學生提出的問題" 教師不要急著回答,讓學生通過討論、實驗,真正了解了手的靈活性與關節及關節上皮膚的褶皺、五指的分開等因素有關。這時學生又會提出「手有殘疾的人怎麼生活?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等問題,反映出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飛躍。經過這樣有步驟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 二、設計情境,激發問題意識 我們在科學課的 教學中,應從學生及教學的實際出發,通過創設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去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1.通過游戲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如學習《輪軸》時,上課伊始"教師從班上選出一名最高大強壯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並拿出一個大可樂瓶,讓女生握住瓶子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這端),讓男生握住細的一端(即瓶頸),然後教師問:「如果讓他們倆往不同的方向擰,你們認為誰會贏?」 學生們毫不猶豫地異口同聲回答:「男生贏!」結果卻是女生贏了。這時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實驗結果發生了矛盾沖突,產生了「為什麼」的問題,學生在這一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知識的探索需求。 2.通過觀察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實驗中的新奇現象發生的條件和產生的原因,學生的各種疑問就會隨之而生。 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前,讓學生注意觀察爐子上壺水燒開時的變化,學生自然會問:「壺水為什麼外溢?」上課時,讓大家都提出自已的設想,有的說:「壺里的水脹大了。」有的說:「可能是壺里的水多了,盛不了了。」有的學生反駁:「沒有人向壺里添水。」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經爭辨達成共識「可能是壺里水被燒開後,體積脹大了。」「怎樣證明呢?」學生又爭先恐後談自己的設想……這樣創設情境反復訓練,學生才能做出深人的多維度的思考,才會進行創造性的思維。 3.通過矛盾設置,創設問題情境 矛盾是思維的「觸發劑」,矛盾引發的問題能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點撥指導,提高提問能力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的方面提出問題,在學生提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再指導他們對問題進行整理、分類,然後引導他們討論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和進行研究所需要的條件,選出典型的、利用現有條件可進行探究的問題。這樣做既解決了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又使他們興趣盎然、探究願望強烈。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不引領學生分析所提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方向,很容易導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戲的形式主義。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我們的課若能教出許多有價值的、有趣味的「問號」來,那才是高質量的課。 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再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以推動學生打破時空界限,開展課後的後續性研究活動。如教學《各種各樣的莖》,課上通過觀察學生採集來的各種植物的莖,總結出常見的四種莖,即直立莖、攀援莖、纏繞莖、甸旬莖。下課時,學生仍覺得「這么多的植物不該只有這四種莖」,他們便萌生了這樣的問題「是不是還有好多莖,我們沒有找到?它們分別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里?」帶著這個問題,他們又進人了課後的自發性研究。 1.《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8年Z1期2.《教育科研論壇》. 2007年05期

F. 小學科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研究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他們大腦總是充滿問題,培養他們怎樣去提出問題、怎樣去思考問題、面對問題如何去尋找答案,也就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成了我們科學課順利開展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問題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問題性思維品質能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陶行知說過:創造始於問題。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創新、創造能力。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和研究問題的意識。科學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這樣才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小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佔主導地位,不愛聽老師枯燥的說教,如果單純地對學生說「觀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能巧妙設置一些觀察小實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悟出觀察的重要性,對學生的發展終身受益。 如教學《空氣中有什麼》,上課時教師點燃蠟燭,並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滅,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過程,並思考:對剛才的現象有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蠟燭為什麼會熄滅?蠟燭為什麼是慢慢熄滅,而不是一下子熄滅?教師接著啟發學生:有辦法使蠟燭不熄滅嗎?此刻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了,他們七嘴八舌,很想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又產生了:水為什麼會上升?燃燒用去了多少氣體?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興趣盎然地進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又如教學《觀察魚》時,先讓學生觀察一條魚,並把它畫下來,比一比哪個小組畫得像,促使每個小組都盡可能地對魚進行仔細的觀察。接著又給學生一條魚,尋找兩條魚的不同,把學生的觀察引向更細微處,並思考你想研究魚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腦海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魚喜歡吃什麼?魚是怎麼呼吸的?魚能聽見聲音嗎?魚的嘴一張一合在干什麼?等等。這樣仔細觀察的意識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再鼓勵他們多留心周圍的世界,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很多科學問題自然就縈繞在學生腦海中。 首先要考慮到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學《研究紙》,教師選用白紙、衛生紙、復寫紙、牛皮紙等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紙,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能夠發現很多問題,這些紙的厚薄、軟硬、韌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從而達到研究紙的目的。 其次要考慮到材料的科學性、明顯性。如教學《把固體放入水中》,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有:橡皮、螺絲釘、小木塊、石子、粉筆、沙子、高錳酸鉀、方糖、泥土。學生通過實驗並觀察現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體沉在水裡?哪些物體浮在水面?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化了?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變色了?等等。給學生提供有結構性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實驗,學生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闡述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在提問中得出知識,在相互爭論中體會探究的興趣。 最後動員學生自己准備材料,這樣既能增加學生觀察、實驗的機會,刺激學生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激發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又能補充學校教具的不足,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一舉多得。如教學《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提取植物體內的水」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准備西紅柿、橘子、梨、黃瓜、蘋果等物體,學生在准備的過程中,很自然想到:這些物體中真的含有水嗎?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提取它們體內內的水?學生在准備材料時,腦海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第三,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學生充分投入的學習活動中才得到體現。在上課的起始階段,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對於他們主動去發現和研究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觀現象也許就是學生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源泉,教學中要善於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教學《土壤里有什麼》,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對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帶著對土壤不同的經驗來到課堂,有的學生在家種植過植物,有的學生知道螞蟻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還有的可能對土壤的外部特徵有一些了解。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關於土壤的知識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比如:土壤里有什麼?土壤為什麼能長植物?蚯蚓喜歡什麼樣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顆粒大小、顏色等問題。在提問中學

G. 科學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他們大腦總是充滿問題,培養他們怎樣去提出問題、怎樣去思考問題、面對問題如何去尋找答案,也就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成了我們科學課順利開展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問題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問題性思維品質能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陶行知說過:創造始於問題。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創新、創造能力。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和研究問題的意識。科學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這樣才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小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佔主導地位,不愛聽老師枯燥的說教,如果單純地對學生說「觀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能巧妙設置一些觀察小實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悟出觀察的重要性,對學生的發展終身受益。 如教學《空氣中有什麼》,上課時教師點燃蠟燭,並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滅,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過程,並思考:對剛才的現象有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蠟燭為什麼會熄滅?蠟燭為什麼是慢慢熄滅,而不是一下子熄滅?教師接著啟發學生:有辦法使蠟燭不熄滅嗎?此刻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了,他們七嘴八舌,很想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又產生了:水為什麼會上升?燃燒用去了多少氣體?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興趣盎然地進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又如教學《觀察魚》時,先讓學生觀察一條魚,並把它畫下來,比一比哪個小組畫得像,促使每個小組都盡可能地對魚進行仔細的觀察。接著又給學生一條魚,尋找兩條魚的不同,把學生的觀察引向更細微處,並思考你想研究魚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腦海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魚喜歡吃什麼?魚是怎麼呼吸的?魚能聽見聲音嗎?魚的嘴一張一合在干什麼?等等。這樣仔細觀察的意識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再鼓勵他們多留心周圍的世界,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很多科學問題自然就縈繞在學生腦海中。 首先要考慮到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學《研究紙》,教師選用白紙、衛生紙、復寫紙、牛皮紙等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紙,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能夠發現很多問題,這些紙的厚薄、軟硬、韌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從而達到研究紙的目的。 其次要考慮到材料的科學性、明顯性。如教學《把固體放入水中》,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有:橡皮、螺絲釘、小木塊、石子、粉筆、沙子、高錳酸鉀、方糖、泥土。學生通過實驗並觀察現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體沉在水裡?哪些物體浮在水面?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化了?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變色了?等等。給學生提供有結構性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實驗,學生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闡述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在提問中得出知識,在相互爭論中體會探究的興趣。 最後動員學生自己准備材料,這樣既能增加學生觀察、實驗的機會,刺激學生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激發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又能補充學校教具的不足,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一舉多得。如教學《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提取植物體內的水」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准備西紅柿、橘子、梨、黃瓜、蘋果等物體,學生在准備的過程中,很自然想到:這些物體中真的含有水嗎?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提取它們體內內的水?學生在准備材料時,腦海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第三,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學生充分投入的學習活動中才得到體現。在上課的起始階段,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對於他們主動去發現和研究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觀現象也許就是學生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源泉,教學中要善於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教學《土壤里有什麼》,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對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帶著對土壤不同的經驗來到課堂,有的學生在家種植過植物,有的學生知道螞蟻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還有的可能對土壤的外部特徵有一些了解。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關於土壤的知識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比如:土壤里有什麼?土壤為什麼能長植物?蚯蚓喜歡什麼樣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顆粒大小、顏色等問題。在提問中學生意識到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自然對土壤產生了興趣,從而熱愛土壤、自主觀察、研究土壤里有什麼。 我們的學生因求知而上學,無論他們提出的問題多麼淺薄或者荒謬,都是正常現象。我們應善待孩子的提問,保護他們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學會提問、善於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提問,允許學生提出幼稚可笑的問題。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發散性思維,心靈的自由,才會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教師必須具有民主精神,教師與學生之間達到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四,安排足夠的研究時間,讓學生充分的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學生在材料研究中發現問題,在觀察實驗現象中會提出問題,在思考中推測問題,在交流、討論中爭論問題,在設計方案中研究問題,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足夠的觀察、分析、研究、論證的時間。如果教師急於求成,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得不到發展,研究問題就留於形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成了名存實亡的一句空話。 總之,課堂一切活動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21世紀是科技激烈競爭的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面對知識陳舊周期日益加快、新問題層出不窮的新世紀,我們的教育者要革新個人的思想方式與習慣,大力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有效地形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創造性地應答沒有遇到過的挑戰。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學生的問題意識會不斷得到培養和提高。

H.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能力

一、自主能力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靈魂
自主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情趣,樹立積極主動、獨立思考、銳意進取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我調適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品質,促進其自主發展。首先,我在科學課上注意誘發學生的興趣,訓練他們的主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機。」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在教學中把握這一點尤為重要。例如,在《動物運動會》一課中,讓學生認識動物運動方式時,我讓學生分別到講台上表演一種動物的運動:他們有的模仿烏龜爬,有的模仿青蛙跳,有的模仿燕子飛……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誰都想上台表演,我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動物的運動方式。其次,訓練學生的獨立性。我啟發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自己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獨立自由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真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不依賴他人的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獨立性提高了。再次,訓練學生自我反思與自我調控。我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經歷的過程、表現的行為進行反思,看看哪些方面效果較好,哪些方面存在著問題,找出缺點,自我完善,獲得真正的提高。
二、探究能力是掌握科學知識的金鑰匙
探究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發現的情趣、態度和習慣,訓練學生探究的基本功,奠定以後進行更高更深層次研究的基礎。我在科學教學中就注意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讓他們養成探究的習慣。首先,我在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濃厚的問題意識,然後進行多元化的探究活動。如在《讓癟乒乓球鼓起來》一課的活動中,研究氣體受冷受熱的變化時,我就演示乒乓球在熱水中燙一下,就鼓了起來,再提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假設,有的認為球皮被燙鼓了,有的認為球內氣體受熱把球脹鼓了,到底誰對呢?我給學生提供了氣球、燒杯、冷水、熱水、小燒瓶、帶玻璃管的膠塞、紅水、軟塑料瓶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研究。經過他們自己探究實驗,用三種方法發現了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從多角度進行了研究,收獲很大。其次,在課外我也注重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告訴學生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剛開始,學生們並不在意,我就加強引導,學生們逐漸有了收獲。去年夏初,麥子剛抽穗時,一個學生好奇地告訴我說,他在路邊的麥田中發現了幾株植物,葉像麥子,但長著稻穗,他問我是什麼植物。我也覺得奇怪,就讓他領我去觀看,果然如此。我讓學生把其中的一株做成標本,安排他和其他同學一起去查資料。學生們有的去請教農民伯伯,有的去圖書館查書,有的上網查詢,最後終於發現網上介紹這是一種旱稻。學生們欣喜若狂,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增長了見識,我相信他們已初步學會了探究。

I. 談談如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摘要:一切探究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真正展開。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也提出,讓學生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關鍵詞:意識 習慣 能力 Abstract:To explore issues from all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the real st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instein said: a question to solve a problem than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Psych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inking is shallow thinking.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allow students to pass on his observation of natural things, to discover and ask questions. Key words:Awareness Habits Capacity 學生天生就具有提問的慾望,他們有問不完的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往往不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沒有去精心呵護和引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寶貴的素質就逐漸衰退以致消失,這就是年級越高,學生提問越少的原因。因此,如何促使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成了深入開展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一、示範引導,培養提問習慣 3.引導學生深思熟慮後提出問題。如對上面學生提出的問題" 教師不要急著回答,讓學生通過討論、實驗,真正了解了手的靈活性與關節及關節上皮膚的褶皺、五指的分開等因素有關。這時學生又會提出「手有殘疾的人怎麼生活?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等問題,反映出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飛躍。經過這樣有步驟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 二、設計情境,激發問題意識 我們在科學課的 教學中,應從學生及教學的實際出發,通過創設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去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1.通過游戲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如學習《輪軸》時,上課伊始"教師從班上選出一名最高大強壯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並拿出一個大可樂瓶,讓女生握住瓶子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這端),讓男生握住細的一端(即瓶頸),然後教師問:「如果讓他們倆往不同的方向擰,你們認為誰會贏?」 學生們毫不猶豫地異口同聲回答:「男生贏!」結果卻是女生贏了。這時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實驗結果發生了矛盾沖突,產生了「為什麼」的問題,學生在這一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知識的探索需求。 2.通過觀察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實驗中的新奇現象發生的條件和產生的原因,學生的各種疑問就會隨之而生。 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前,讓學生注意觀察爐子上壺水燒開時的變化,學生自然會問:「壺水為什麼外溢?」上課時,讓大家都提出自已的設想,有的說:「壺里的水脹大了。」有的說:「可能是壺里的水多了,盛不了了。」有的學生反駁:「沒有人向壺里添水。」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經爭辨達成共識「可能是壺里水被燒開後,體積脹大了。」「怎樣證明呢?」學生又爭先恐後談自己的設想……這樣創設情境反復訓練,學生才能做出深人的多維度的思考,才會進行創造性的思維。 3.通過矛盾設置,創設問題情境 矛盾是思維的「觸發劑」,矛盾引發的問題能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點撥指導,提高提問能力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的方面提出問題,在學生提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再指導他們對問題進行整理、分類,然後引導他們討論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和進行研究所需要的條件,選出典型的、利用現有條件可進行探究的問題。這樣做既解決了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又使他們興趣盎然、探究願望強烈。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不引領學生分析所提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方向,很容易導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戲的形式主義。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

J.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一)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問題的培養意識重視不夠,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1. 原型創設。
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且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提出「大米在適宜的條件下能萌發嗎?將蠶豆的種子橫向一切為二,在適宜的條件下,他們能萌發嗎?」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早餐沒吃,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早餐吃的是麵包和雞蛋,這些食物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麥當勞和中餐,你更愛吃哪個?哪個營養更均衡?」等。
2. 實驗創設。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這種問題情境創設在生物學教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探究「鏝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可以通過設立對照實驗:鏝頭碎屑 + 唾液 + 攪拌,饅頭碎屑 + 清水 + 攪拌,饅頭塊 + 唾液 + 不攪伴;全部37 ℃恆溫水浴,加碘液檢驗。然後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3. 多媒體創設。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通過豐富的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對學生展示生物的奧秘,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活躍,問題火花由此迸發。
4. 生物學史創設。
生物學史大量的史料閃爍著前人智慧的光芒,把這些史實作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獻身科學的熱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中,以普里斯特利、薩克斯、恩吉爾曼和卡門、希爾等人的有關研究過程作為問題情境而展開,學生通過思考一系列問題,最後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5. 熱點創設。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技術更是一馬當先,如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幹細胞移植、生物晶元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國際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按照布盧姆目標分類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的提問,低層次的提問包括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高層次的提問包括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低層次的提問有利於知識的鞏固,高層次的提問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培養。其次,教師要適時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先設計實驗方案,然後與教材中的方案比較,產生矛盾和疑問,使學生對實驗的單一因素與對比實驗有深刻的理解。
(四)適時評價,使學生善問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教師還要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首先,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表現出極大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滲透給學生問就比不問強,要經常表揚敢於提問的學生。其次,建立提問記錄冊。在學生小組的評價中,組長專門有一項是記錄組員的提問情況,每個學生記錄自己提問的問題與次數,與學期的評定掛鉤。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體會
1.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學生自己也獲得豐富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