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21:45:34

Ⅰ 如何實現小學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學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也即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活動,在這中生活活動中,人與人發生各種關系,也產生各種矛盾和沖突,為協調各種關系,解決各種矛盾,才有道德的產生。最初道德表現為與生活融合一體的風俗習慣,在風俗習慣中人們感受到好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生活來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來規范人的行為,而不是道德的說教,灌輸道德的戒律。我們的課程理念是: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製造出來的,它們都是處於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的教學應該從生活出發,從生活中的現實,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問題、困惑出發。下面我就自己平時的實際教學,關於新課程的生活化方面談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優化教學關系,讓學生投入生活。
現代生活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真正成為生活和自我發展的主體。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發展,首先決定於教學關系。
要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會主動和學生交朋友。要充分相信他們具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潛能和積極性;要學會容納一些缺點、錯誤的孩子,善於與他們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靈,感悟和學生們交往中的樂趣。教師在課堂上,要把自己當作是孩子中的一員,在和學生們共同地討論、實踐、操練中形成凝聚出師生認同一致的觀念。要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並虛心地接受學生們提出的一些富有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的見解,實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內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通過這些切實可行的教學環節,來促進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和建立。
要有交流協作的生生關系。學生間良好的合作與交流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而這種關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與協調。首先,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相互傳遞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導大家從小就懂得關心他人,學會在學習、思維、實踐中體會和理解別人、尊重和欣賞別人,能有利於學生間相互協作的人際關系的形成,也直接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產生積極影響。
二、優化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
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改變以課本為中心和唯一教學內容的陳舊的傳統做法,建立以課本教學內容為中介,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開放的教學內容。利用思品教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習知識。從學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決實際問題。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此作為教材,才更具有教育意義。
結合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自覺增加或補充與小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或對小學生人格形成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內容,例如教學《新學期,你好》這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寒假生活交流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自己在寒假裡的故事,說一說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裡學到的本領。在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從學生那裡反饋過來的信息並將它們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並根據這些信息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種體驗,幫助學生養成講文明懂禮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新學期滿懷希望。
三、優化教學活動,讓學生創造生活。
有了較好的教學內容後,實施教學活動就成了關鍵。生活化的小學思品課課堂教學可分為生活指導式的教學和生活實踐式的教學方式。生活指導式的教學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體驗,把生活的知識、做人的道理等寓於其中,重在培養學生的生活觀念、生活態度。生活實踐式的教學讓學生直接參與實踐,提高生活的技能,重在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也可把生活指導和生活實踐結合在一堂課中使用。例如教學《春天在哪裡》這一活動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讓學生了解春天不僅美而且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樂趣。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尋找、觀察、感受體驗到的春天再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又例如教學《和春風一起玩》這一活動,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在教學中我就組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製作風力小玩具親身參與各種春天的游戲活動。在整個游戲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同時他們也發現了風和風箏、風車、紙飛機等的關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風的力量,這就是學生感悟後的創造。可見,體驗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是多麼重要,只有強化重視體驗,才能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四、優化教學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
小學思品課課堂教學中,必定涉及到對學生的評價問題。評價的內容主要包含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即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及學習結果(即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三方面。這種評價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正確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主要應採用定性的評價方法,通過競賽、組織活動、同學間互評、自評、個人成果展示等進行評價,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上好思品課,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注重個性化人格的塑造。
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清晰的知道我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做到統籌把握,綜合、動態地實現對兒童及其活動的支持、合作與指導。注重讓學生課前收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並結合游戲、情景表演等形式豐富兒童的感知世界。強化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轉變教學觀念,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1.教學內容生活化,喚起學生的道德良知:
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內容豐富、生動,尤其是貼近學生的生活,體現首都特色。但是,教材有著共性,但缺乏個性,同時還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教學中要把鮮活的生活呈現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活中需要道德,從而喚起學生的道德良知。
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我愛爸爸媽媽》、《老師 您好》、《讓爺爺奶奶高興》等敬師長的內容,教材內容已經很豐富,與學生的聯系十分緊密,學生已經有這方面的體驗,然而對於為什麼要尊敬師長的道德意義學生還不十分明白的現狀,在教學時,教師嘗試讓家長參與到課堂中來,請他們把自己撫養孩子的艱辛講給學生聽,尤其是家長講到孩子生病了家長的焦急,講到孩子長大了家長的心喜時,讓學生們說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沒想到我一個人病了,全家人都那麼著急,尤其是媽媽整夜地看護著我,我真感謝媽媽。有的說:其實我把作業寫認真些也沒覺得怎樣,沒想到爸爸媽媽竟然那麼高興。是呀,一個又一個「沒想到」像一顆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中,立刻激起了學生的道德良知。
生活就是一個個平凡的鏡頭,學生在生活化的內容中感受到了親人的關懷。在情感共鳴中,家長聽到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孩子們體會到了親情,也喚起了孩子要為家人著想,要為家人付出的願望。孩子理解了家長,在理解的基礎上,尊敬父母長輩的道德行為將自然地展現出來。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教育內容都可以嘗試生活化,通過生活的真實感受喚起學生的道德良知,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2.教學情境生活化,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
四十分鍾的課堂學習是學生的一段生命歷程,作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道德形成規律,在教學時注重採用多種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一段。小學生上課是在過生活,作為教師不應該和學生過不去,尤其是對於學生常見的道德問題,教師不應該揪住學生的問題不放,而是應該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感受,通過「移情」使學生有所體驗和感悟,這樣更利於學生澄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取向,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鏡頭A在《說話有禮貌》一課的課堂上,教師戴著老牛的頭飾,與學生共同表演「小牛問路」的故事。當小牛有禮貌地問到:「老牛伯伯您好,請問小鹿家在哪兒?」時,教師扮演的小牛卻嚴肅生硬地說:「順著這條路走就到了!」「老牛」的話音剛落,學生的小手就紛紛舉了起來,說:「老師,您剛才說話太橫了,那樣說多沒禮貌呀?」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請學生再來表演,通過對比,通過教師不露聲色的引導,學生自然感受到了「對人說話有禮貌,不僅要說禮貌用語,還要注意態度要和氣」。
這一教學環節是在師生共同學習的情境中,學生自主得出了行為要求。教材設計為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間,課堂上教師成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在教學情境中與學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摒棄了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納的局面,這樣的課堂是師生雙邊活動的較好體現。
現在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張揚,體現了學生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的角度創設問題情境,學生通過教師的暗示,結合自己的體驗,感悟出道理,學生整個的學習過程是身心的全面參與,這樣的教學利於學生內化所學的道德知識及行為要求。
鏡頭B在教學《不亂放東西》一課時,教師嘗試了這樣的設計:
(1) 現場活動得出體驗:試試:找出教室里常用的東西。
(2) 初步感受不亂放東西的好處:說說:這些東西為什麼好找?
(3) 自主創編故事:小組活動:編《小芳亂放東西的故事》。
(4) 動腦動口動手,助人實現自助:看課件:收拾屋子(討論、操作)
(5) 課件設疑,自悟「放回原處」的要求:演示「收拾好過幾天又亂了」
(6) 現場實踐,自我評價:小競賽:整理學慣用品
(7) 習慣養成,多方配合:課後要求:堅持做(自評,家長寫評語)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他們在活動、在體驗、在感悟、在自我評價,無論是亂放東西的害處還是不亂放東西的好處,都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真心參加活動後得出的結論。
現代教育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使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更活躍了,效果更實在了。我區在進行「課改」時,同時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與思想品德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因此,教師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設計出情境生動、畫面清晰、目的明確、便於交互的課件,較好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鏡頭C⑴創設探究的情境
在講《保持環境衛生》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設計了這樣的課件:出示對比照片,並配有不同風格的音樂,一張環境優美的畫面配上輕柔美妙的音樂,一張遍地垃圾的照片配上刺耳的噪音,學生通過滑鼠點擊,選擇自己喜歡的環境,並說出為什麼?課件設計得情境直觀生動,易於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⑵創設交互的情境
在講《不亂放東西》一課時,課件設計方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為真實的感受。學生自己在屏幕上拖動滑鼠幫助小主人公收拾屋子,在人機交互中動手、動腦、動口,自覺得出正確的行為要求,便於學生自主學習。現代教育理念使課堂教學充滿新意,現代教育技術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學情境生活化,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的道德體驗,提高了解決道德問題的針對性。
3.教學任務生活化,促進學生的道德實踐:
英國學者邁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於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囿於小課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長期的一個缺陷。陶行知指出「社會即學校」,要求學校與社會打成一片,強調活動的多樣性,強調走向社會的實踐活動,注重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課堂是提升學生道德認知的舞台,課後的真實生活是促進學生道德實踐的真正天地,是檢驗德育實效的試金石。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不能僅停留於課堂上的講授和模擬實踐,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課後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課教學從封閉性轉向實施開放性教學,與社會鮮活的現實緊密聯系起來。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學生應該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品德課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生課前進行調查,教師應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深入生活,搜集相關的材料。例如:《節約每一滴水》一課,可以讓學生課前調查「水的用途、水資源現狀及人們用水的情況」。上課時學生交流資料,可以產生很好的觸動作用。再如:《我愛首都北京》通過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帶著任務進行課前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對於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通過研究感受到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課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任務走進生活,他們將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例如:讓學生參與向社會獻愛心的活動,讓學生行動起來做合格的小公民,讓學生真正幫助小區中有困難的老人,讓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心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溫暖同學……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到「愛和責任無處不在」。相信學生,他們在社會實踐的浪潮中摸爬滾打,才能經受住風浪,才能使課上學到的、悟到的道德行為規范落實到行動中,從而形成良好的實踐能力。

Ⅱ 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和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有什麼不同

一、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涵義
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根植於生活,將教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構,使學生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從而實現思想品德課教學向學生的內在需要的轉化,使學生構建起面向生活的潛在性或現實性能力。具體說,就是要求思想品德課老師要開放課堂,課堂教學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現實,與社會和學生的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把握社會,並通過社會生活驗證思想品德課所傳授的理論、倡導的觀念和思想,最終達到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目的,使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要求
建構主義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源自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於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社會性和生活性。
(二)課標的要求
「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新課程標准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生活。
(三)現實的需要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落腳點,就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學習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家庭、國家、他人相互關系,適應社會,並學會過積極的健康生活。由於受社會競爭和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讓孩子到學校讀書只強調學習成績,書本知識、分數是家長、學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標,「閉門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缺少對生活的學習和實踐,學生滿腹的書本知識,但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對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束手無策的狀況並不少見。生活是千變萬化的,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風霜雨雪都是鍛煉,酸甜苦辣都有營養,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書本中、在課堂教學中所能完全體驗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學生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生活,思想品德課只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三、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貼近實際——展現生活
人的生活是人類社會一切實踐活動的根基。教育以人為對象,意味著以人的生活為根基,從而滿足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思想品德課過於注重未來生活,而「說教」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隔離,也與學生本來的發展相去甚遠。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來建構人的生活,人的現實生活空間為教育提供了範例。因此,思想品德課「生活化」就應當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知行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囿於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創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由遠離學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內容向貼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內容轉變。如九年級思想品德——《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一框中,當我講授到「節水寶典」時無非都是些老套路:循環使用;及時關上水龍頭等等,而同學們則提出洗澡關上水龍頭,刷牙關上水龍頭,不弄臟水就是節約水等等。例如《通向理想之路》中的「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道路,我就選取了殘奧會運動員平時刻苦訓練的視頻材料,這樣,更注意從學生生活周圍選取事例,學生也易於接受。
(二)聯系時政熱點——關注生活
時政新聞是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新的變化,都有新聞的產生,假如我們把新聞帶入課堂,那我們的課堂就會鮮活的,具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氣息。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這也正是充滿朝氣、充滿求知慾的初中學生所期盼的。而葉聖陶老先生也早就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的話,這也鼓勵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在以教材為藍本的基礎上,可以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地添加、刪減、更換社會生活內容,而鏈接時政新聞是踐行「小課堂、大社會」教學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如九年級的課本的「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這一框內容,在講台灣問題時,我及時地添加了「連戰大陸行、宋楚瑜大陸行」的新聞報道,讓學生明白了這次「破冰之旅」,緩和了兩岸關系,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這些新近的鮮活的時政新聞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進目標的有效達成。同時理性的分析也與教材中餘光中先生的充滿感情色彩的《鄉愁》一詩形成互補。選取學生聽得到、看得見的時政新聞,就不會使學生產生一種「虛幻」的感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三)各抒己見——評判生活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們對生活的評判也因人而異。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取生活中的兩難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評判,情感態度的培養與價值觀的導引也便落到了實處。我們可以選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兩難情節,讓學生進行討論、辯論。如早上上學時,要遲到了,可前面的紅燈亮了,「闖」還是「不闖」?發現好朋友在抄作業,告訴老師還是不告訴老師?去市場退不合適的衣服,老闆不承認是他的貨,態度惡劣,在公眾輿論壓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結果發現老闆多給了錢,要不要還給她?等等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兩難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對話,去碰撞,去尋找真知灼見,去建構認識,久而久之,富有辨別能力、判斷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價值觀、道德理性就逐漸培養起來了,就激盪生發出來了,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認識,提高了能力。
(四)組織參與——探究生活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
如在《豐富多樣的情緒》一課中,我設計了「情緒天氣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緒和當時的情景,畫一畫臉譜,寫一寫情緒詞語,說一說對自己的影響,體會情緒對人的影響。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情緒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變成了一張張鮮活的情緒臉譜和一個個熟諳的情緒詞語,學生對情緒的認識大大感性化,情緒對人的影響也便瞭然於心。
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是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影響活動的開放性教學。當然,強調生活的教育意義,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用生活來取代教育,因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體性等特點,生活之中還包括各種消極的成分。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所涉及的內容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或社會熱點問題,又要符合課標的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固然重要,但其目的是為了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探究來獲取應該掌握的知識。同時所創設的生活情境必須體現課程的教育性,必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體現思想品德課的特點。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要讓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成為「死教學」,要「清如許」,必須「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就是生活!課堂小天地,社會大課堂,讓生活回到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激活我們的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服務於生活,教會我們師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適應生活,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教育與生活的雙贏。

Ⅲ 如何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生活化

中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這必將引起德育課堂的重新回歸.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並力求讓學生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帶著他們主動探索生活的興趣走向品德課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的道德實踐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為此,我對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操作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創設生活情景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而創設生活情景是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用生活情景再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再次體驗生活,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體驗.
如在教學「關愛自然,從我做起」一課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的認識,我組織學生排演了情景劇《野味餐館》: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遊,中午時分,爸爸提議去一家當地有名的野味餐館吃野味,小林和媽媽積極響應.在餐館中,小林因發現菜譜上有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而提出疑問,老闆回答,「我們都賣了好多年,……」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小林一家的行為反映出哪些社會問題?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為什麼?如果有人請你吃野味,你怎麼辦?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捕殺或販賣國家保護動物又會怎麼做?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在課堂教學中再現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引發學生體驗的願望與需求,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境界,置身於特定的教育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進而達到自我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內化效果.
二、創設生活化空間組織形式生活化.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把學生置於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來開展教學活動,沒有了高高的講台,沒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課堂教學給學生施加的各種束縛得到了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
如在教學「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一課時,我拿走了課桌,把椅子圍成了半圓形,仿造中央電視台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他們熟悉得生活氛圍,把課堂教學組織成了一次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其餘學生當現場觀眾,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我們中學生該如何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方式和注意問題.
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交流更真實,師生更融洽,學生說我思,談我想,訴我憂,議我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是融洽的親密朋友,課堂中彌漫的是寬松、民主、愉悅的氛圍.
三、布置社會實踐活動課後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課的每一課課後都設置了課後探究活動,以往課堂教學中對此要麼避而不談,要麼就是紙上談兵,還有部分老師把它當書面作業來做.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社會生活,通過活動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達到影響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後探究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課後探究也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後探究這一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因此,課前,我們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
如教學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課後,我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你所生活的村莊或小區有哪些衛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設計出實施方案.後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從中我發現學生設計出了許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傳欄進行環保宣傳的,有一起合作寫環保倡議書的,有寫給化工廠廠長的信,信中誠懇指出危害的……通過參與社會生活,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習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建構,但並不否定教師在其間的教育引領作用.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圍;為學生提供有利於主體參與的活動方式;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過課堂生活,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總之,課程教材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能夠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Ⅳ 如何讓思想品德課在教學中生活化

如何讓思想品德課在教學中生活化
當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內容後,深深地被其內容所吸引:課文圖文並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教材內容在編排上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一改以往那種生硬、陳舊、傳統的說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新理念。
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將學生課堂學習課本理論知識(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即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為什麼要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近一年來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和體會,認為是為了滿足如下三個需要:
首先,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一個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同時推進的過程,而這些目標的形成離不開人的生活經驗的融入和生活實踐的鍛煉、體驗和陶冶。因此,強調聯系生活實際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促進學生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其次,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加深知識理解的需要。人的發展是理性認識不斷深化和感性認識不斷豐富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理性知識即課本理論知識是學生的間接經驗,這種間接經驗的正確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價值,只有在學生的自我生活實踐中真正轉化為直接感受時,才能使學生去深刻認識,去真正接受,從而促進學生對理性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同時,從人的認識規律和認知特點來看,感性認識又是理性認識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經驗,再通過教學過程加以歸納和升華,形成理性知識,從而不斷促進課程目標生成和發展。
再次,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讓學生學會生活的需要。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落腳點,就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學習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幫助學生學習做有責任的公民,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家庭、國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適應社會,並學會過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於受社會競爭和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家長讓孩子到學校讀書只強調學習成績,考高分和進重點中學是一些家長、學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標 ,「閉門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缺少對生活的學習和實踐,一些學生雖有滿腹的書本知識,但個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對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束手無策的狀況並不少見。生活是千變萬化的,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風霜雨雪都是鍛煉,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書本中、在課堂教學中所能完全體驗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學生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生活。思想品德課只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明確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那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去實施,才能做到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自己近一年來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僅供同仁們參考,並請不吝賜教。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新課導入生活化。
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獲得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各種感官處於最活躍狀態,接收知識信息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覺地集中學習,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所以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而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准備。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課導入生活化。以「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一課為例,我在上課前首先讓學生欣賞陳紅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讓他們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體會孝敬父母的感受,聽完歌曲之後,我隨即又啟發、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讓他們各自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讓學生來評評誰最孝敬父母。經我這樣一動員,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來了,紛紛述說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後。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帶著濃濃的學習興趣與我一同進入新課教學活動。
二、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此時學生的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容易產生聯想,產生靈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容易獲得創造性的思維成果。要達到上述目的,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師所採取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尤為重要。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同樣以「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一課為例,當師生共同進入新課學習後,師生之間就開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圍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該如何去孝敬父母」這一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從中體會孝敬父母的真實感受。在學生談的過程中,我也從中穿插講述歷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讓學生從內心真正體會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子女應盡的責任。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我還組織幾名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親身體會此中的感受,使他們更深地認識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體會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教育子女的艱辛。整堂課師生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貼近生活,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益——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
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是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因此,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內在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學「兩代人的對話」 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情境:精選電影《九香》中母親含辛茹苦疼愛孩子的鏡頭,配上滿文君的歌曲《懂你》,讓學生反復看、反復聽,盡管我不說話,但學生的思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們一直在感動,在沉思,將平時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一幕幕在頭腦中閃現。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因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動、幸福、激動、愧疚……各種心情交織在一起。平時自己對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滿甚至叛逆都隨之煙消雲散。緊接著我讓學生探討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與父母進行溝通,學生們說了很多很實用的溝通方法。就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與父母溝通,從而盡到孝敬父母的責任。
四、運用生活化的活動,內化學生行為,使課堂走向生活——教學活動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課程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禮儀展風采」一課為例,我依據《思想品德課課程標准》要求,以學生為本,以有利於學生發展為宗旨,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礎上踐行。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三軍儀仗隊在接受檢閱時的錄象,讓他們欣賞儀仗隊的颯爽英姿。然後讓學生根據他們所觀看的,叫幾名學生上來學一下,讓他們體驗一下禮儀的風采。接著聯系學校生活中的實際,作為中學生該以怎樣的禮儀來展示我們的風采。隨後讓學生分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讓他們評價一下誰最能體現我們中學生的風采。然後再進一步推廣,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禮儀都有不同的要求。接著我就讓幾名學生上來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過表演,讓學生明確待客的禮儀要求,並進一步讓他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渲染的過程,行為實踐有親自體驗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學生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認識,特別可信。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分析課文得出要點,充其
量能把它記住就不錯了,此兩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讓學生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能夠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得到感受、體驗,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兩者相得益彰,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於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課前或課後,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網路上的人際交往」為例,我在教學這課之前,首先讓學生做了一個社會調查:讓學生去調查社會上經常上網的人,調查他們上網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如何看待上網。然後讓學生根據調查采訪的資料,寫一篇《我們如何對待上網》的調查報告。學生通過實際調查采訪,使他們認識到網路是把「雙刃劍」,更清醒地認識了上網的利與弊,從而也明確自己今後該如何去上網,充分利用網路優勢為自己所用。

閱讀全文

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