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教學計劃表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教學計劃表

發布時間:2021-02-24 03:05:07

A. 高一歷史必修一教學計劃怎麼寫

根據課本擬出本學期每周上多少內容,從第一周開始到最後一周

B. 求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的重點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C. 高中歷史必修一大事年表人民版的

1. 公元前15世紀 希臘南部的邁錫尼等地形成新的文明。墓穴、城牆、王宮、文字等都說明邁錫尼文明的繁榮

2. 公元前12世紀 邁錫尼文明衰弱下去

3. 公元前11-前9世紀 希臘進入「荷馬時代」,原始社會開始解體,進入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

4. 公元前8世紀中期 羅馬城建立

5. 公元前8-6世紀 在希臘制度瓦解的過程中,雅典城邦開始萌芽。希臘出現了約兩百多個奴隸制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

6. 公元前6世紀初 梭倫在雅典進行改革,主要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7. 公元前6世紀末 a.克利斯提尼實行改革,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4個血緣部落。這樣就打破了血緣關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他還設立了五百人會議,成立十將軍委員會,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b.羅馬共和國建立,貴族壟斷著政治經濟大權,平民卻少地或失地。共和國早期,平民不斷與貴族進行斗爭,爭取自己的權利。但是,早期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法律與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因此羅馬法本身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此外,多由貴族擔任的法官,往往因循舊例裁判,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為保護貴族特權提供了方便

8. 公元前5世紀 伯里克利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9. 公元前5世紀中期 由貴族組成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在十二塊銅表上發表,成為《十二銅表發》。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其內容相當廣泛,法律條文也比較明晰,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10. 公元前3世紀早期 羅馬共和國長期對外擴張,征服義大利半島的其他民族,統一了義大利半島

11. 公元前3世紀中期 羅馬建立了第一個海外行省西西里

12. 約公元前3000-前1400年 出現在愛琴海的克里特文明,為後世留下了「迷宮」、劇場和線性文字等遺產

13. 約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

14. 約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15. 公元前338年 希臘北邊的馬其頓王國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下征服了希臘,希臘城邦日益衰弱

16. 公元前230年 秦王嬴政開始滅六國

17.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18.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

19. 公元1世紀後期 羅馬帝國建立起三十多個行省

20. 公元3世紀初 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與非自由民之間的區別開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了實際意義

21. 3世紀末至4世紀初 法學家編纂了一系列法典。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匯編,即《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2. 1258年 大貴族在同王權的沖突中聯合起來,起草了《牛津條約》,強迫國王按照「合理的習慣」及與重要大臣協商的原則來治理國家

23. 1262年 英王取消了該條例,導致了一場內戰

24. 1265年 主持召開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會議。這是英國中世紀議會的開端

25. 13世紀 英國議會制度基本形成,還是封建性的

26. 14世紀上半期 英國議會分成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議會由國王和上下兩院組成

27. 1376年 明太祖認為,在中央設置中書省,在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種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便廢除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

28. 1380年 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的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他規定,以後不許再立丞相。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9. 1572年 明穆宗去世,其子明神宗繼位。神宗年方10歲,由張居正正式出任內閣首輔

30. 17世紀初 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繼承者查理一世都宣揚「君權神授」,鼓吹「除上帝以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他們厲行君主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甚至一度停開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君主專制統治日益不滿,要求限制王權,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利

31. 1640年 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一度建立了共和國

32. 1660年 由於政局混亂,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國王查理二世實行反對英國國教和恢復天主教的宗教政策,盡失人心。此時,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人聯合起來

33. 1688年 英國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和女婿,即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官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這次不流血的宮廷政變被英國歷史學界稱為「光榮革命」。它最重要的成果是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4. 1689年 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35. 1775年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北美13州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36. 1786年 謝司領導的農民起義。震撼了聯邦統治者

37. 1787年 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1787年憲法。這部憲法吸收了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精髓

38. 1789年 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波旁封建王朝的統治,建立起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39. 1825年 英國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危機期間,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危害

40. 1832年 英國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改革的法案使富有農民和城鎮有產者獲得選舉權。新興工業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原來被大貴族控制的代表席位相應減少。這樣,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增強了自己在議會種的地位,在國家政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的發展

41. 1839年6月 林則徐下令將繳獲英美走私販的一百一十多萬千克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英國政府聞訊,決定借端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42. 19世紀三四十年代 歐洲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三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盡管這些運動都先後失敗了,但表明廣大工人已經覺醒。工人們不但要求提高生活待遇,還積極爭取獲得政治權利。為此,他們迫切需要科學理論來指導工人運動

43. 1840年6月 英國艦隊駛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在廣東嚴加設防,英軍見無隙可乘,沿海北犯,一度攻佔江浙定海,最後到達天津白河口,直接威脅天津和北京。清政府直隸總督琦善在大沽口與英方談判,向英軍保證,只要英軍退回廣東,清政府就懲治林則徐。於是,英軍南下廣東。道光帝將林則徐等革職,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與英方正式議和

44. 1841年初 英國為給清政府施加更大壓力,擴大侵略戰爭,直接威脅廣州,強佔了香港島,又攻佔東南沿海一些城市

45. 1842年8月 英軍侵入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等

46. 1843年 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從中攥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權

47. 1843年 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廣州應試時,偶然得到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從中受到啟發,創立了拜上帝教

48. 1844年 美法兩國也趁火打劫,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取得了更多的侵略利益

49. 1847年底 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託起草同盟綱領。起草的這個綱領就是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

50. 19世紀中期 德意志依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封建邦國林立,嚴重阻礙著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普魯士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傲視群雄,決心完成德意志的統一

51. 1851年初 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不久,洪秀全稱「天王」

52. 1851年9月 太平軍攻克永安,整頓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

53. 1852年春 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馮雲山和蕭朝貴先後在戰斗中犧牲。太平軍連戰連捷

54. 1853年 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清軍就在天京附近建立江南和江北大營,圍困天京。當時太平天國的形勢是:要推翻清朝,必須北伐;要鞏固天京,必須西征;要斷絕清朝的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實力,就必須東征

55. 1853年秋 太平軍北伐西征並舉。北伐軍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攻到天津郊區。京師震動,巨商富民准備遷徙。清廷急忙從各地調兵圍攻北伐軍。由於孤軍深入,供應困難,北伐軍浴血奮戰兩年,最終失敗。但它深入清朝統治中心地區,牽制了清軍大量兵力。西征軍由賴漢英等率領,連續奪取安徽和湖北的重鎮,進入湖南,同漢族地主武裝曾國藩的湘軍交戰失利

56. 1853年冬 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57. 1855年 楊秀清派翼王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在鄱陽湖打敗湘軍。後進入江西,迅速佔領許多州縣,鞏固了天京大本營

58. 1856年 燕王秦日綱率太平軍東征,奪取揚州,攻破江北大營。接著,他同石達開會師,一舉摧毀江南大營。太平天國達到鼎盛時期

59. 1856年秋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有12年後修約規定,列強以此為借口對清政府進行「修約「訛詐,未能如願,就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首先進攻廣州。隨後法國也加入侵略戰爭

60. 1856年秋 先是北王韋昌輝殺掉東王楊秀清,繼而韋昌輝被處死。接著,石達開受洪秀全猜忌,率領精銳部隊負氣出走。清軍乘機反撲,再次圍困天京。後來,石達開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軍重圍,最後被敵人殺害

61. 1857年底 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城,俘虜清朝兩廣總督葉名琛,廣東巡撫柏貴投降,充當殖民政權的傀儡

62. 1858年 陳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軍江北大營,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脅。隨後,他們在三和鎮湘軍精銳部隊。太平天國的局勢得到暫時穩定

63. 1858年夏 北上的英法聯軍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慌忙派員趕往天津「議和」,先後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10處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商;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兩白銀

64. 1859年6月 英法等國不滿足既得侵略利益,英法聯軍對大沽口炮台再次發動襲擊。守衛炮台的愛國將士英勇抵抗,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直隸提督史榮椿等多名將士壯烈犧牲

65. 1859年冬 干王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但是,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並未實行

66.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幾次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大業

67. 1860年 侵華聯軍攻佔天津,接著一路燒殺搶劫,侵入北京。侵略聯軍瘋狂洗劫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同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條約主要規定,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隨後,俄國趁火打劫,以「調停」有功為名,強迫清政府與俄國簽訂《北京條約》,僅割地一項,通過這個條約和其他條約,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68. 1860年 李秀成與陳玉成等又攻破江北大營。李秀成乘勝東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進攻上海時,英法聯軍撕下「中立」的偽裝,配合清軍襲擊太平軍。太平軍損失很大,退回蘇州。趁太平軍東線用兵之機,湘軍加緊圍攻安慶。

69. 1861年 俄國農奴制被廢除,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70. 1861年秋 陳玉成與湘軍鏖戰數月,安慶陷落,天京失去屏障。後來,由於歹徒出賣,陳玉成被俘,英勇就義

71. 1862年春 曾國藩坐鎮安慶統籌策應,清軍分別進攻太平軍,進而圍攻天京。天京陷入重圍,城內糧缺兵弱,將士食野草充飢

72. 1864年夏 洪秀全病逝。不久,湘軍攻破天京。太平軍將士同湘軍展開巷戰,寧肯戰死,決不投降。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73. 1870年 法國與普魯士之間爆發戰爭。普軍直逼巴黎城下,法軍慘敗,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隨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新政權選舉出新的國民議會。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他們組織國防政府,後來又成立了臨時政府。資產階級政府對圍困巴黎的敵軍,採取屈膝投降政策,同德國草簽了割地賠款的和約。在此期間,為了保衛巴黎,巴黎人民武裝起來,阻止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臨時政府秘密調集軍隊,准備以武力解除國民自衛軍的武裝

74. 1871年初 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

75. 1871年春 《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76. 1871年3月18日凌晨 法國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城內的蒙馬特爾高地等處國民自衛軍的大炮,被人發現。這時,巴黎警鍾長鳴,一場革命開始了。國民自衛軍向政府軍發動進攻,當晚便佔領了政府的各主要機關,臨時政府逃往凡爾賽

77. 1871年3月28日 巴黎人民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78. 1871年5月下旬 政府軍攻入巴黎城內。公社戰士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經過一個星期的戰斗,巴黎公社被扼殺在血泊之中

79. 1875年 法國國民議會以一票的微弱優勢,通過法案,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80. 1894年 孫中山在檀香山邀集華僑志士建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他提出興中會的入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決心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81. 1894年春 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也乘機派兵進入朝鮮。起義平息後,日本拒絕清政府關於中日兩國同時撤軍的建議,繼續向朝鮮增兵,蓄意挑起戰爭

82. 1894年7月 日本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運送清軍的船隻,挑起戰端

83. 1894年8月 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並未積極備戰,開戰之後仍然堅持片面求和的方針。當時,慈禧太後正在籌備60大壽的慶典,不願因戰爭而敗興;主持戰事的大臣李鴻章,更加一味避戰求和

84. 1894年9月 清軍在朝鮮平壤戰役中失敗,日軍佔領平壤。隨後的黃海大戰中,北洋艦隊的損失雖然比日方大些,但主力尚存。李鴻章卻指令保船避港,讓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內,不許巡海迎敵,日軍乘機控制黃海制海權。此後,日軍分兩路進攻中國遼東地區和山東半島,佔領大連、旅順等地,在旅順大肆屠殺和平居民

85. 1895年初 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86. 1895年4月 清政府被迫與日軍簽訂《馬關條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失敗而告結束

87. 20世紀初 俄國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它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政治上,腐朽的沙皇制度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它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農民在政治上毫無權利可言。農民與地主之間、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民族斗爭也不斷爆發

88. 1900年6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侵略聯軍,借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聯軍主力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出發向北京進犯,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將士的頑強阻擊,退回天津。天津的義和團和清軍也英勇抗擊侵略者

89. 1900年7月 聯軍增加兵力,佔領天津。隨後,聯軍向北京進犯

90. 1900年8月 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出逃。途中,她發布命令,要清軍對義和團嚴厲鎮壓;同時加緊部署與侵略者「議和」,聯軍攻陷北京。聯軍統帥德國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設在北京紫禁城內。

91. 1901年9月 清政府與侵略者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92. 1904年 華興會在黃興、宋教仁領導下成立,光復會在蔡元培領導下成立

93. 1905年 在孫中山的推動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齊聚日本東京,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

94. 1905年8月 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東京召開。大會通過了同盟會章程,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並決定創辦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大主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95. 1906年 日知會在劉靜庵領導下成立

96. 1911年10月10日 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果斷起義士兵鳴槍沖出營房,佔領楚望台軍械庫,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經過一夜激戰,革命軍佔領武昌

97. 1911年10月12日 武漢三鎮全部光復。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98. 1911年底 孫中山從海外回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99. 1912年元旦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612年為民國元年

100. 1912年春 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約法還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理對總統要辦的事項如不同意,可以駁回;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內閣總理副署才能生效。這個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D.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知識結構)

考點 1:中華文明的起源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三、秦始皇,漢武帝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四、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考點 4: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政權分立的基本情況
(1)赤壁之戰: 208年
1、交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2、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3、影響: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形勢圖)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後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
263年,魏滅蜀。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歷史結束。
(3)兩晉
西晉 265年,建立者司馬炎,316年滅亡
東晉 317年,建立者司馬睿,都城健康。
(4)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 → 齊 → 梁 → 陳
北朝: 北魏分裂為: 東魏 → 北齊
西魏 → 北周
二、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主要內容
1、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
2、頒布均田令;
3、遷都洛陽;
4、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加強民族融合的具體措施)
a,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b,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c,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d,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e,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f,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2) 歷史作用: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2)、人口南遷
時間:東漢末年至北魏統一前
地區:益州、荊州、揚州地區及閩南流域和嶺南地區
結果: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
三、江南的開發
時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原因:1、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2、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
3、南方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安撫南遷流民。
4、政治重心南移。
5、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雨量充沛,氣候濕熱,土地肥沃)
6、大量農作物的引種和推廣。
7、南北方勞動人民交往和辛勤勞動。
史實:1,興建許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3,江南種植水稻為主,綠肥、牛耕、糞肥推廣。
4,小麥的種植在江南推廣。
5,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也得到開發。
考點 5: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建立
隋朝:581年,楊堅建立,定都長安。
唐朝:618年,李淵建立,定都長安。
二,政治
1),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原因:吸取隋亡教訓,減免田租,提倡節儉等
表現:輕徭薄賦,提倡節儉;
知人善任,重視納諫;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
合並州縣,大力精簡機構;
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
——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2),武則天(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重用人才,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發展農桑,把開墾耕地和生產糧食多少作為對地方官進行賞罰的重要依據。減輕徭役。),首創殿試、武舉、「自薦」求官制度,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重用武氏家族,任用酷吏,鼓勵告密。大興佛教。
3),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表現:穩定政局;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大力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嚴格執法。
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
三,教育(科舉制度的演變)
1),科舉制的誕生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錄用人才。(之前選拔官吏主要看門第的高低。)
隋煬帝時,正是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意義:科舉制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為統治者吸收、籠絡人才拓寬了道路。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武則天時,創造了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被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常設科目: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
3)科舉制的衰落
明朝時,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這種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廢除。
4)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是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政府機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但後來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四,民族關系和中外交往
唐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1),與吐蕃的交往
和親: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
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
會盟:821年唐蕃會盟並立碑「患難相恤,暴掠不作」。(拉薩大昭寺前)
2),外交
a,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的使官。200年間先後13批。(居各國之首)
將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帶回日本;
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
b,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 (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日本葯學界奉他為始祖。)
C,玄奘西遊:唐初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艱險,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奘——《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佛經譯本是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學習兩人出生入死、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
考點 6:經濟重心的南移與民族關系的發展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
1、並立:(北宋與遼、西夏、大理並立)
遼: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後改國號為遼。
北宋: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定都開封(東京)。
西夏:1038年,黨項族元昊建立,建都興慶。
2、對峙:(南宋與金、西夏、大理並立)
金: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
南宋:1127年,趙構建立,定都臨安。岳飛是抗金名將
2),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
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開始南移, 南宋時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史實:宋朝
a,南方生產發展
農業:南方逐漸超過北方,傳入占城稻。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
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為瓷都,紡織業發達,採煤、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b,商業繁榮
商業都市多而繁榮,打破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時在四川出現。
二,元朝的建立與民族關系的發展
1), 元朝的建立
1206年,鐵木真(後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改號為元,定都大都。
2), 民族關系的發展
a,元朝的統一,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邊疆各族也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人雜居相處。
b,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與漢人長期相處融合逐漸被漢化了。
c,唐朝以來,定居我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與漢、蒙、畏兀等族長期居住相處,互相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最主要表現,也是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特點)
d,元朝設置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事務,加強了與藏族人民的聯系和交流。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考點 7: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明朝加強專制統治
(1)政權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成祖遷都北京。
(2)措施:
1、變更統治機構:(1)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於皇帝。
(2)地方,廢除行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與財政、刑獄和軍事,監管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
2、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這是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表現。
3、實行八股取士,束縛知識分子思想。
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鄭和下西洋
目的:擴大明朝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
時間、次數:1405-1433年;7次。
最遠到達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影響: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我國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經商。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對開發南洋做出了重大貢獻。比歐洲航海家遠航印度和美洲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E.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全套說課稿

去「精品教師」上邊找,
(網路搜下「精品教師」四字,第一個就是)
裡面有全冊的
如何改版了--看右邊--他的文檔(4444) -- 查看全部

F. 簡介人民版歷史必修一內容

高中歷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G. 求全套的人民版歷史必修一的教案,教師用的。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http://www.flye.cn/ViewDownInfo-45187.html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Œ 感悟課標新理念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羅馬在法制建設方面的主要成就,認識羅馬法律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了解羅馬重要法律制度的內容及影響,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系羅馬帝國的作用;從中西歷史發展的兩個方面比較羅馬法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羅馬在法制建設方面的主要成就,認識羅馬法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研習教材重難點

【知識·梳理】

知識點1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概念

羅馬法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它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羅馬法是指通行於羅馬統治地區的全部法律制度,狹義的則僅是指羅馬公民法。

2、羅馬法的演變發展過程

(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的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於十二塊銅表上,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2)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成為公民法。它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演變成為適應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3)從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時,成立專門的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匯編,統稱《民法大全》。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深化·拓展】

1、《十二銅表法》代表平民的利益么?為什麼說這是平民的勝利?

提示:這部法典內容廣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等,它維護的是貴族的利益,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因為貴族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來損害平民的利益了。

2. 萬民法產生的原因

提示: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羅馬公民,後者是羅馬的一切自由民。轉變的原因是:羅馬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版圖的不斷擴大,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使原有的法律無法解決。這一變化過程是伴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而進行的。

【思考·提示】

學思之窗1 從這些法律條文中你發現了什麼歷史信息?

提示:羅馬《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白虎了平民的利益,但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十二銅表法》的內容主要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奴隸不享有同等權利。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對於羅馬公民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羅馬法律體系的統稱 B.公民法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C.是一部具體的經濟方面的法律 D.對於維護羅馬社會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解]:解答本題時對每一個題肢進行分析,同時知道羅馬法是一部綜合性的法律,本題就迎刃而解了。
[答]:C
[評]:本題是對基本歷史知識的考察,難度不大。

【應用·體驗】

1.下列事件發生在公元前6世紀末的是

A.《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B.羅馬帝國的建立
C.《霍阿騰西法》的制定 D.羅馬共和國的建立

2.《十二銅表法》的誕生是 ( )

A.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 B.長期對外擴張的結果

C.羅馬共和國建立的結果 D.法學家積極立法的結果

H.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民版)詳細考點羅列

.西周的建立:約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①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目的:擴大周朝的統治范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③分封對象:功臣,王族,先代貴族 。④權力: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⑤義務:為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⑥作用:前期加強了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但是隨著兼並戰爭的開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諸侯有諸多大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諸侯國實力不斷的增強。 B、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2)宗法制: ①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②含義: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徵,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③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④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製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治隸屬關系。⑤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和現代平等、法制意識有些違背。(尊宗敬祖、重男輕女)】⑥與分封制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實行的基礎,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他們互為表裡,相互依存,成為維系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加強奴隸主貴族世襲統治的工具。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祭祀)②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基本的特點)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統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韓、趙、魏、楚、燕、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①由來: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構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皇帝獨尊(如各樣稱謂「朕、制、詔、璽」等);皇權至上(一人掌握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一切大權);皇位世襲(以此顯示權力不可轉移)。③影響: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3.中央官制與郡縣制:(1)中央官制: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分左右兩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於丞相,負責執掌群臣奏章,下達詔令,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但沒有實權。②丞相之下設九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它們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郡縣制:①由來:春秋時期,就已有縣和郡。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②內容:地方政權機構分郡縣兩級。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與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隨著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的設立,標志著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影響: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②秦統一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消極)
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集權的發展
⑴漢初郡國並行制:①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實行)。②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會與朝廷對抗,郡國並行制不利中央對地方統治,從景帝到武帝時開始逐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⑵唐朝中後期在地方設置許多節度使,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⑶北宋初年,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財政由中央掌控,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
⑷.元朝的行省制:①實施原因:元朝地域遼闊;吸取了宋代教訓,要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②內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設置行中書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②作用: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君主專制的演進:
⑴漢初,丞相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勸。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布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命令),在門下省下設政事堂,在尚書省下設六部.②評價: 三省的最官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而六部分工明確,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
⑶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君權和財權,以削弱相勸加強皇權。
⑷元朝設中書省,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後期宰相權勢較大。
3.漢朝至唐朝的選官制度:
(1)察舉制: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兩漢時期推行新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徵召等。察舉即選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准,東漢初重孝廉;但發展到東漢後期,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依據,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發展形成並發展起來。
(2)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選用官吏採取九品中正制,在這種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隨著世族門閥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3)科舉制:①建立:隋朝時,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②發展: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③作用: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總:積極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時期):
①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
②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③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④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⑤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
消極作用(後期—明清時期):
① 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③清末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與內閣的出現:新課標第一網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原因:朱元璋鑒於歷史上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帝行使權力的教訓,為穩定和鞏固封建政權。②標志:1380年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③影響:A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標志著皇權對於相權的斗爭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缺少制約皇權機制,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B.導致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
(2)內閣的出現:①背景:廢除丞相制度後明太祖政務繁忙。②過程:A.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但很少參決政事;B.明成祖朱棣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沒有決策權)C.明宣宗時期,內閣大學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沒有決策權)
③特點:A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內侍機構;B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④評價:A無獨立決策權、行政權,完全依附於皇帝;B內閣大學士隨時因皇帝個人愛憎而升降;C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構成制約作用;
中西方內閣之區別:
①性質:中國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西方內閣是行政機構。②官吏任免:中國明朝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議會選舉中獲勝的最大黨組織內閣;對議會負責。③實質:中國明朝內閣制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產物;而西方內閣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產物。
2.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①原因:加強皇權,及時處理西北戰事。②內容:雍正帝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擇親信的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機構簡單,辦事效率較高,政策決策封閉性的特徵也更為明顯。③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五.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1.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與歷史特點:
演變過程:禪讓制(原始社會後期)—王位世襲制(夏商時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權制度(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漢開始形成,經過歷朝發展完善,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延續了兩千多年)。
演變特點:
(1)、分封制和宗法制:(見前)
(2)、中央集權制度:
1、中國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最大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以至高無上的皇權為核心;人治大於法治。
2、一直存在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但專制主義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趨勢不斷加強,中央在對地方的矛盾最終在北宋解決。皇權與在對相權的矛盾在明朝解決。
2.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社會影響:
⑴歷史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⑵社會影響:
積極(主要在封建社會形成和上升時期):①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②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④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消極(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的衰退時期):①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並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隊伍,使政治黑暗,腐敗.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嚴重的滯後. 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雙重影響並存、地位前後不同)
第2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臘的民主政治
1.希臘自然地理環境與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①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主要指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是民主政治產生的經濟基礎。)
②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及其他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使希臘形成了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並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觀念。這一切都有利於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臘城邦是孕育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搖籃。(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較多的直接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君主制始終發展不起來。)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
2.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內容①按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個等級均可參加。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意義: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②內容:a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b設立設立五百人會議,由各部落輪流執政;c成立十將軍委員會。d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③意義: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里克利時代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
主要內容:①除十將軍外的所有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以抽簽方式產生。②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管理內政、外交、軍事防務、官員選舉任免等事項。公民大會每十天左右召開一次,凡2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參加。每個人在大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③五百人會議,是通過抽簽從10個部落中各選50人組成的,輪流執政,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④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⑤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和津貼.⑥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放「觀劇津貼」。
意義: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稱為「黃金時代「。
4.雅典民主政治的意義與局限性:
意義:①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在法治基礎上的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輪流執政等)②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僅限於占外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民主遙不可及,實質:是少數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民主。
②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不能保證德才兼備的人穩固執政)
雅典民主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歷史局限。
二、羅馬法
有字數限制,所以不全,可以追問追問二、羅馬法

I.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師教學用書

每個地方的新華書店均有銷售

J. 急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各個單元知識結構框圖 字數要少 簡約 O(∩_∩)O謝謝

你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上找教師用書的電子版裡面有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字不多的

閱讀全文

與人民版歷史必修一教學計劃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