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語文本體性教學

小學語文本體性教學

發布時間:2021-02-24 05:08:01

1. 如何從小學語文出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

2.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 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3. 吳忠豪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學習心得

吳忠豪: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系原主任,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上海師范大學「國培計劃」語文骨幹教師培訓首席專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小學語文教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二期課改小學語文教材(實驗本)主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課程主講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項目語文學科指導專家。
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現代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形態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篇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是閱讀課文,嚴格意義上說是聽教師分析講讀課文。然而,講讀課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指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講讀課文的有效性。其實發達國家母語課程並不採用「講讀課文」的方式,許多國家的母語課程是以學語言為主。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母語課程的主體是英語課、法語課,主要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以及訓練表達能力。當然,他們也開設閱讀課、文學課,但是閱讀課也不是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據了解,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到閱覽室里讀書。日本國語教材每學期只有3~4篇課文,國語課60%以上時間用於聽說、寫作和語言知識學習。觀照發達國家的語文課程,我們發現「講讀課文」其實不是語文教育唯一的形態,更不是最佳形態。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應該跳出講讀課文的思維定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探索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局面。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給出的是「課文內容」,然而它們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用這篇課文教學什麼語文知識,學習哪些方法,訓練何種語文技能,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自行選擇並確定。這就給語文老師帶來極大的困難,並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選擇的混亂。當下很多老師就是把課文內容誤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因此語文課上完,學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課文內容的痕跡,而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痕跡。
其實,除了少量的古詩詞等流傳千古的經典篇目,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內容基本不屬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
為什麼課文內容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因為課文內容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這樣的語文往往就沒有語文味。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麼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系,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麼會有語文味呢?
造成「課文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混淆的原因,從語文課程內部分析,一是由於這門學科綜合性特點所致。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因此,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內容也是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須處理好這兩項任務的關系。二是語文教材沒有明確給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憑經驗選擇。這使得部分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當成教學內容。從課程外部分析,是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語文課程片面強調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到了極不恰當的位置。其直接後果是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干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以本體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組織教學
按照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功能的闡述,語文教學內容大致可以劃分成本體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教學內容兩大類:所謂語文本體教學內容就是反映這門學科本質特徵的、區別於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這類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本職任務,反映出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特性。完成這些教學內容,能為學生學習各門課程奠定扎實的基礎,也能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所謂語文非本體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教育,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這類教學內容不是語文課程一科獨擔的,而是由基礎教育各門課程共同承擔的,並且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語文課程發揮的作用。
本體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教學內容的提出,能夠讓我們非常清晰地區分語文課程的本職工作和兼職工作。作為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課程性質的語文課程,毫無疑問應該將本體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每篇課文的主要目標。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國文教學的重心在於語言文字。雖然國文教學富有「教育意義」,但不是它的「專任」。然而在常態化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還是將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當成了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將非本體教學內容作為主要目標,造成本體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教學內容的錯位。請看下面這個課例: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一、揭示課題,創設愛的氛圍;
二、品讀「栽花賞花」,感悟父子情深;
三、品讀「寫信教子」,感悟信的內涵;
四、拓展升華,理解偉大的父愛。
老師再送兩句高爾基先生的名言,希望能伴隨你們長大!
很明顯,這堂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營造愛的氛圍,感悟父子情深,讓學生接受愛的教育。教師圍繞這個目標組織課堂教學,其優勢是能夠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最大化;但缺陷也非常明顯,這堂課主要不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是在感受父愛,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其結果就是改變了語文課的性質特點,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作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語文課,理所當然地應該以完成語文課的本職任務,即以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並且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組織教學過程。下面我們再通過於永正老師執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教學環節,來認識語文課應如何正確處理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
一、學習感情朗讀;
二、學寫批註;
三、根據課文內容寫一封信。
這堂課於老師是這樣教的:首先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開始,學生能夠朗讀正確、流利,但沒有感情。於老師讓學生聽自己朗讀。於老師讀得聲情並茂,學生不由自主鼓起掌來。學生醒悟:是呀,這就叫「感情朗讀」。接下來,於老師讓同學模仿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同桌交流,再全班切磋,讓學生充分展示。接著,於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篇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讓學生把這些語段或詞語畫出來,然後在旁邊寫批註。學生寫完後,他先讓同桌之間交流,然後進行全班評點。然後,於老師出示自己的評點,讓學生體會好的評點應該是什麼樣的。最後,於老師讓學生根據這篇課文內容,以「兒子」的身份給「父親」(高爾基)寫一封信。這樣,每個學生就有了一次寫作練習。
在這堂課中,老師主要不是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而是以課文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學習寫批註,還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練習寫一封信。由此可見,這堂課的教學目標瞄準的是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
有的老師可能會擔心,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是否會造成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不理解?是否會造成語文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任務落空?其實這是杞人憂天。按照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應該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是結合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訓練同時完成的。換句話說,對於《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對「『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價值觀教育,應該滲透在感情朗讀、學寫批註和寫信的過程之中。
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教學過程
常態化的語文課文教學流程是: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分段講讀,深入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總結提升,小結收獲體會。這樣的教學流程是依據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這一目標設計的,不利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因為受制於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這一主要目標,課文中的語文知識或學習方法教學只能是零敲碎打地添加、穿插,而不能按照這些知識或方法本身的學習規律去教學。結果就是教師教過了,但學生不會運用。請看《呼風喚雲的世紀》這個課例:
一、初讀課文,質疑提問
二、講讀第一段
1. 聚焦第一句:比較設問句;
2. 聚焦第二句:近義詞比較「發現和發明」;
3. 體會詞語重復的作用: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
三、講讀二、三段,體會表達方式
1. 用什麼方法表現了20世紀科學的成就?理解「舉例說明」的表達方法;
2. 體會說明文用詞的准確(「上百萬年」「百萬年」);
四、小練筆:20世紀,人類……
應該肯定,這位老師非常注意抓本體性教學內容,因此這堂課很有語文味,但是這堂課是以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為邏輯主線設計的,因此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語文知識和方法教學都是碎片化的,所教內容沒有內在聯系。比如設問句、近義詞比較、說明方法、說明文用詞特點,包括最後的練筆,課文有什麼,老師就教什麼。二是學生缺少實踐操練。由於一篇課文可教的內容過多,教師又什麼也不敢舍棄,因此只能蜻蜓點水、點到為止,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實踐。因此有人說,語文課上老師常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老師追求的是重要內容都「教過」了,至於學生是否學會,則往往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其實,無論是教語文知識還是語文學習方法,都應該遵循從認識到實踐這一學生認識規律設計教學過程。我們都知道數學老師怎樣設計教學過程,每堂課就教一個數學公式,老師用三分之一的時間教例題,然後用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因為數學老師明白,如果學生不做題,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些公式。語文老師在這一點上要向數學老師學習,不能滿足於「教過」,應該追求學生學會,嚴格依據「認識—實踐—遷移」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流程。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練習時間。語文老師必須深刻認識到: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有效,其核心指標主要不是看老師教了多少知識,而應該看學生學得如何。
語言積累比語文知識與方法學習更重要
重視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的學習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必要的語文知識和方法的教學可以促進兒童語文能力的發展,這毋庸置疑,但語文知識和方法的教學必須以大量的語文積累為基礎和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關於語言結構和運用的規律,須讓學生在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我們必須明白,在兒童「悟性差,記性好」的年齡段,片面強化語文知識和方法教學,並因此放鬆甚至放棄語言積累,會對兒童一生的語言發展潛能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而這種損失在今後任何時候、採用任何方法都可能難以彌補。我們來研究下面這段課文的教學內容:
也許,就在不遠處,有一隻體態粗壯的金絲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樹上,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也許,會有一群善於奔跑的羚羊突然竄出來,還沒等你看清它們,又消失在前方的叢林中。也許,你的運氣好,會在遠處密密的竹叢中,發現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正若無其事地坐在那裡咀嚼鮮嫩的竹葉。也許,你還會看見一隻行動敏捷的小熊貓,從山坡跑下谷底,對著湖面美滋滋地照鏡子。
教學這段話,老師一般都會去抓4個「也許」組成的排比句式,或者抓特點描寫動物的寫作方法,好老師還會具體分析怎樣通過外貌、動作、神態描寫把動物特點寫具體。這些都是老師備課時細讀文本所發掘出來的教學內容,應該肯定。這些內容有些屬於語文知識,有些屬於寫作方法,都是語文課程本體性教學內容。需要研究的是,這段話還有沒有更值得學生學習的語文內容?有,那是文本的語言。讀一讀課文中描寫金絲猴的一段話:「有一隻體態粗壯的金絲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樹上,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同樣是這個意思,如果換成學生的語言極有可能寫成「一隻金絲猴在大樹上看著你」「看到樹上有一隻金絲猴」「看到一隻機靈的金絲猴在樹上看著你」——學生的語言往往就是一句話,而課文寫了三句。這就是學生言語與課文語言的差異。作者是怎樣用書面語言來寫金絲猴的呢?他先寫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金絲猴,「體態粗壯」寫出了它的樣子;再寫這只金絲猴在哪裡,「攀吊」把金絲猴的調皮寫出來了;然後寫金絲猴是怎樣看人的,不是看,是「窺視」,它是「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寫出了金絲猴的機靈、警覺。學生寫的是一句,課文寫了三句;學生只是寫出金絲猴看人,看不出金絲猴的特點和樣子,而課文寫出了這是一隻怎樣的金絲猴,它在哪裡看人,它是怎樣看的,把金絲猴的調皮、機靈、警覺寫得很具體、很形象。這就叫會寫。
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大多數學生最痛苦的是沒有語言,遭遇的是語言痛苦,可語文老師卻把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寫法上。寫作方法的教學固然也很重要,但對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小學生來說,語言的積累更加重要。因為語言知識和寫作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大量的語言積累為基礎和前提,缺少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再多的語文知識和寫作方法都無用武之地。就像建造房子,首先需要准備磚頭、木頭等建築材料,建築材料的數量決定房子建造的高度。如果缺少建築材料,再好的建築設計都沒有用。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否定語文知識和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只是想表明這樣一個觀點:處於語言發展關鍵階段的小學生學習語文,語言積累比語文知識與方法學習更重要,對他們語文能力的提高更有效。現代語文教學過於強調語文知識與方法的教學,將其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其實並不一定符合兒童語言學習的規律,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4.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5. 小學語文教學法

單選題第1題 (2.5) 分 終身學習的內涵有:()、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A 學會學習 B學會思考 C 學會求知 D 學會獨立A、學會學習 B、學會思考 C、學會求知D、學會獨立第2題 (2.5) 分 4、識記「山、石、田、土、井、日、月」此類字,我們可以採取()。A、分散識字 B、形聲識字法C、集中識字 D、象形會意識字法第3題 (2.5) 分 12、哪一個不是「口語交際」的特點 A、即時性B、情景性C、復合性D、自主性第4題 (2.5) 分 2、語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體,語文教育的價值大量地顯示為()的價值。 A、科學實用 B、人文教育C、文學 D、藝術第5題 (2.5) 分 10、()顧名思義,就是寫文章。 A、作文B、日記C、敘事D、講故事第6題 (2.5) 分 11、在語文本體論思想的指導下,我們要一個營造()作文的世界。 A、寬松B、和諧C、自主D、指導第7題 (2.5) 分 13、口語交際的(),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交際話題的情境性設置,恰當地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實地進入角色。 A、即時性B、情景性C、自主性 D、 復雜性第8題 (2.5) 分 14、下列屬於教師讀圖日誌的是() A、看文學名著 B、看報紙 C、網路閱讀D、看《西遊記》第9題 (2.5) 分 15、下列不是教育感想(或教育隨筆)() A、讀後感B、觀後感C、做後感 D、日記第10題 (2.5) 分 8、識字是語文教育的入門口,()則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天地。 A、理解 B、閱讀 C、寫作 D、獨白

6.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一、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一樣如此,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筆者認為,導語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師注重教學過程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
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
「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7. 什麼是語文教學

什麼是語文教學?——關於語文教學本體的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並不陌生的問題,幾代語文工作者、幾百萬的教師,思索了半個世紀,結果還是難以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答案。時至今日,仍然是你說我說大家說,越說越糊塗。「說法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張志公)今天我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膽說出來。因為學科性質是學科教學的根。無根將無枝無葉,更不會有花有果。一、「語文」即語言!
「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正確認識「語文」嘩撫糕幌蕹呵革童宮闊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起點。但說清語文不容易。1、「語文」的由來:「『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雲雲。(葉聖陶)不難看出:「語文」原義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者合稱「語文」。但取掉了「國」,是否有喪失學科個性的危險呢?2、「語文」解釋的混亂。口語以「語音」為表現形式,書面語以「文字」為外在表現。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開。所以,後人解釋頗多:①語言·文章②語言·文字③語言·文學……但似乎均有不通之處:文章、文字、文學是不能與語言並列的。文章是語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為語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文學有口頭、書面兩種,但比語言概念要小,僅是語言的一種形式、一種功能。三種解釋均有望文生義之嫌,將「語」稱為「語言」,將「文」演繹為文章、文字、文學。是否還可演繹為「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甚至「語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載於專業傳媒之中,謬種流傳。3、「語文」就是語言。既然無法作科學的分析,「語文」又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合言」,那麼,「語文」就是語言,學語文就是學語言,教語文就是教語言。4、「語文」就是漢語。中小學的語文課其實是漢語課,相當於英國的英語課、法國的法語課。

8. 小學語文本體內容創新教學設計的課題

一、研究背景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引起了課堂教學的變革,但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都必須指向教學的有效性,對語文課堂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廣大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新教材實施至今已有一段時間,聽了許多課,本人發現我們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不少問題:
(1)三維目標割裂,不明確,不符合學生實際。
(2)教學內容單薄,結構鬆散,零敲碎打,置語文內容的整體性於不顧。
(3)過分注重朗讀與感悟,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
(4)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花里胡哨,卻只留於形式。
(5)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東拉西扯,與其他學科的內容過度整合,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學科特點。
我想這些正是造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研究、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二)課題界定和理論依據
所謂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指在准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與特點,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更加科學、有效的實施程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准備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無進步或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生本教育理論
生本教育理論認為,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要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教育的宗旨。
據此,本人確立了「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所謂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指在准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與特點,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更加科學、有效的實施程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准備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無進步或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此外,還有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教學方法論都是本課題立項的理論依據。
(三)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進行此課題的研究意在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通過設計一系列合理、科學的操作程序與實施策略,讓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碰撞產生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1、有助於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學校作為一種組織,如何改善過程績效,提高組織效能,實現組織目標,是學校最關心和重視的。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而眾多研究結論表明,學校有效性依賴於教學的有效性,學校要想成為優秀學校,首先必須做到教學有效。
2、通過對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讓老師了解目前教學中出現低效能、低產出的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高老師對有效課堂教學必要性的認識,提升教師的理念。
3、本課題研究針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現狀,具體探討教師應該掌握和運用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索有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4、通過組織、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標】
使教師能准確把握教材中「三維」目標的切入點,設計高質、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實施程序,在尊重學生、尊重文本的情況下,合理地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通過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採用學生最易於接受、理解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參與,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研究內容】
1、有效教學准備策略研究
(1)有效解讀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根據教材特點,准確把握文本內涵,最大限度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碰撞產生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2)有效教學目標的制定策略
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因此,目標設計是有效設計的核心。課題組將重點研究科學的、適切的教學目標的制定策略。
2、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通過一課不同教法教、寫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討方式啟發思考,比照促動,著力研究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課題組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有效提問
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教與學互動、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計問題,凸顯教學重點,攻克教學難點是課題組研究的重要內容。
(2)有效訓練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設計練習,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積累、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科學、快捷地學會運用規范的語言表情達意。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教學過程中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進行追蹤研究,掌握個案動態發展,提出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對於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提出更高、更難的要求。對於基礎不好的學生就要採取措施,由淺入難,慢慢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個案研究,及時了解整個班級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情況,不斷總結和評價教育措施的實施經驗與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比較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本體性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