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劃的原則有哪些
(1)要有明確的目標。制定計劃就是為了實現目標。高考復習計劃的目標是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計劃必須有明確的階段目標。根據學習目標,我們要處理好總計劃和分計劃。有了總計劃就可以通盤考慮,有了分計劃才能落實總計劃的階段目標。制定計劃要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制定學習目標。目標要有可實現性,不要好高騖遠,不要鼠目寸光,要有一定的奮斗值,又不要太過淺近。目標的明確具體才能使計劃有可操作性,否則只能是決心書,或者是純粹的形式,那是沒有用的,而且浪費時間和精力。 (2)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高考是關繫到人生前途的一次決戰,學生復習中難免帶有一些急躁情緒,總是希望天遂人願,成績突飛猛進,到時金榜題名,也不辜負了自己和眾親友一片苦心與期待。但是事情還要一步一步的做,有時候性急只能打亂自己的陣腳。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得熱粥。而且,循序漸進往往容易取得看似並不起眼的成績,但這些每次取得的一點成績,卻都會給自己增添一份信心,從而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 (3)與老師的復習安排保持一致。任教高三的老師都是有經驗的好教師,他們對高考素有研究,復習計劃也都是經過集體商量精心安排的。學生必須充分信任老師,並配合老師的復習計劃,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利用時間,取得最好的復習效果。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復習計劃,但是這些計劃必須與老師的復習安排緊密配合。在這個大前提下,學生可以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做一些取捨,使復習計劃更具有個性。制定個人計劃的時候,最好能夠和班主任老師與任課老師商量,請他們提出指導意見,這樣的計劃會更具可行性,效果會更明顯。 (4)要科學地安排時間。時間是一個常量,而復習卻是一個無底洞,科學的安排就顯得至關重要。時間安排上要掌握幾組關系:學習與休息的關系;上課時間與課余時間的關系;完成即時學習任務與完成個人計劃任務的關系;彌補過去與拓展延伸的關系;硬性時間與彈性時間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原則性的問題,必須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具體執行時,首先要根據這些將時間分段分塊,長到一學期,短至一天之內,時間都要落實到具體學習任務上。只有先作滿量的安排,才能在研究之後靈活地調劑時間,給自己一些空餘時間以作彈性安排。科學地安排時間還指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學科特點,針對掌握程度,針對學習習慣,針對教綱考綱要求,針對教學雙方實際等等。 (5)要注意突出重點。制定計劃有一個目的就是使各門學科全面發展,不至於在隨意的復習之中有意無意地偏廢了那一門功課的學習。所以,制定計劃安排復習時,要盡量減少知識的「空白點」和瘸腳學科。但強調各門學科的全面發展,並非要求平均用力,而是要突出重點。所謂重點,主要指的是薄弱學科、基礎學科和有特長的學科。抓好薄弱學科的復習可以使之不拖後腿,重視有特長的學科可以出高分,而基礎學科(語文、數學、外語)則是主要保險。由於中學生時間緊、課程多,計劃一定要有側重,切忌不分主次。只有抓住主要矛盾並集中加以解決,其他矛盾才會迎刃而解。
『貳』 制訂課程計劃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強制性、科學性、普遍性。
『叄』 教學計劃制定應該包括哪四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德育目標、理論教學目標、實習教學目標)
二、主要課程
三、教學進度計劃
『肆』 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體現什麼原則
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體現以學生學習的時間為主的原則
『伍』 制定訓練計劃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制定訓練計劃要遵守的原則包括:一,循序漸進;二,由易到難;三,持之以恆。只要做到這幾點,鍛煉就會有所成效哦!
『陸』 計劃的原則有哪些(管理學)
為了發揮計劃工作的職能,必須遵循以下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限定因素是指妨礙目標得以實現的因素。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抓住這些因素,就能實現期望的目標。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計劃工作中,越是能夠了解和找到對達到所要求目標起限制性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確地、客觀地選擇可行的方案。限定因素原理是決策的精髓。
(2)許諾原理
是指任何一項計劃都是對完成某項工作所做出的許諾,許諾越大,所需的時間越長,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越校
(3)靈活性原理
是指計劃工作中體現的靈活性越大,則由於未來意外事件引起的損失的危險性就越小。要求制定計劃時要有靈活性,即留有餘地。對於主管人員來說,靈活性原理是計劃工作中最主要的原理。當承擔的任務重、目標期限長的情況下,靈活性便顯示出它的作用。在國外,現在也多強調實行所謂的「彈性計劃」,即能適應變化的計劃。
(4)改變航道原理
是指計劃工作為將來承諾得越多,主管人員定期地檢查現狀和預期前景以及為保證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重新制定計劃就越重要。計劃制定出來後,計劃工作者就要管理計劃,促使計劃的實施,必要時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作必要的檢查和修訂。改變航道原理與靈活性原理不同,靈活性原理是使計劃本身具有適應性,而改變航道原理是使計劃執行過程具有應變能力。
『柒』 制定教學計劃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遵循以下五條原則。
1.主體性原則。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水平與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調節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的作用。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過程。
2.目標性原則。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起定向作用,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標准。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幫助教師順利地實施教學目標。
3.針對性原則。課堂教學設計針對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學對象千差萬別,教學內容也各有千秋,教學設計需要體現這些差異性,具有針對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4.實踐性原則。也稱為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目標解決的是教師要"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解決的則是"如何教"的問題,更具有策略意義,更具有規劃、籌劃的意味,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
5.有效性原則。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有效。教學設計中所有教學策略的選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情景的創設以及課堂問題的設計等,都必須注重實效。
三、課堂教學設計的策略
1.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教學設計首先要關注教學的對象--學生。可以這么說,脫離具體的教學對象,就無最佳教學設計可言。在許多教學設計中,教師開始關注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是一大進步。但是許多老師假定,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了解是 "一張白紙"。事實並非如此。
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態或學習的起點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最重要的因素。現代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有時教師設定的教學起點,就不一定是實際的教學起點。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能力確定教學的起點。教師在教學前不妨認真回答以下一些問題:⑴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⑵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
只有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抓准教學的真實起點。
2.客觀分析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的全部。不少教師過分地拘泥於教材。通常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大多隻是局限於補充、調整一些習題,很少更改例題,更談不上結合生活實際編寫例題。事實上,盡管教學內容主要來源於教材,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地進行教學法加工,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為此,教學設計中要客觀地認識教材,發揮教師處理教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般的教學目標中,已經包含了一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也依據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順序將教學材料加以組織編排,並且盡可能圍繞重點,突出難點。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和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對下列問題做出回答:⑴教材內容是不是達成課時教學目標所必須的?還需要補充什麼?有哪些內容與目標無關?哪些內容要滲透思想方法?⑵教材中所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教學從哪裡開始?⑶從教學目標來看,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點、難點又是什麼?只有在回答了上述問題之後,才能採用有效的策略,諸如改變課時教學順序,設計練習甚至例題,重新組合教材等等,使教材內容成為更易於課堂教學表達、易被學生接受的知識結構體系。
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對目標的理解和確定產生困惑,那麼如何合理確定新課程教學目標呢?
(1)更新觀念。「情感」和「創造」是教學的本質。老師在目標確定上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視情感培養、態度轉變和價值觀教育,注重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新課程的多元化趨勢,決定了學習目標的確定和學習任務的安排將出現變化,將學習目標分類分層,使多種教育因素有機整合,加強情感性教學,激發學習內驅力,增長學生的見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他們增強生活的信心,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對學習的持久熱情。 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正確表述。新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品德與生活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行為與習慣、情感與態度。教學目標的確定就包括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的確定至少應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在目標的表述上既要指出使學生養成的哪種行為,又要表明這種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內容,而且,選用的行為動詞必須能對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徵的行為作出區分,內容方面也同樣,最好不要用一些模糊的的表述方式。 根據教學論的觀點,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指向作用、激勵作用和標准作用。因此它不僅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而且還是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合理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會對教學活動以積極的促進作用。基於這樣的作用,在課程開設的這么多年中,大家都十分關注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把「緊扣目標」放在第一位。體現在學科中的基本要求是:1、每節課都要有教學目標,並對認知目標中的「知道、懂得」二個層次、情感目標中的「願意、樂意」二個層次、行為目標中的「學會、初步養成」二個層次的表述都作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具有較強的操作性。2、注意教學目標制定的整體性、層次性,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度」,不得隨意拔高和降低目標要求;3、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要圍繞目標,即環節子目標要圍繞課時總目標。正是由於這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幾年來的不斷強化,使得目標意識在教師頭腦中逐漸形成。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意識,課堂教學逐步走向規范,走題等現象也會日趨減少。 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恰當的敘述,是教學設計環節中重要的策略之一,有助於教師思考計劃和實現課程目標,也有助於評價教學的效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對目標的設定也要靈活處理。對新課程來講,一些體驗性、表演性、創造性的活動,本身就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動態化的行為方式或提供給學生一種機會和體驗,有些目的無法具體化為目標,在活動前不可能預設結果是什麼,活動的結果要等活動結束之後才能知道。因此,有時只需用概括化的行為動詞和對創設的活動情境的描述來表明教學意圖。 2.恰當處理教學材料 (1)對教學材料的理解。教學材料是指實施教學內容的各種形式的載體。教學材料的類型很多,如:教科書、教學參考書、補充讀物,學生用以培養某方面技能的學具或玩具、幻燈片以及VCD、CD、錄像帶、錄音帶、照片、畫片等等。 (2)對教科書的認識。教學最基本的材料就是教科書。教科書的編寫依據是《課程標准》,所以教師首先應通讀標准,有了對標準的了解才能靈活運用教科書,才能對本學科的教學有一個總體把握,才能明確課程的性質、價值和基本理念、目標要求及內容標准。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要求、基本理念和方法聯系起來理解,因為有時某一項內容可以達到不同的目標,必須理解它在特定時期所要達到的特定目標,才能掌握教學的側重點。還要把標准規定的各領域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整體把握。 (3)學會「用教材」。教師不是「教教材」,而要「會用教材」。在處理教科書內容時,不必局限於給定的內容和結構,不要以為統一的教科書是不容置疑的,只能按照它規定的內容、順序和進度進行教學。 (4)教師有開發新課程的能力,能夠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課程標准認真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對於教材所呈現的版面內容以及所提供的材料,在尊重的條件下可根據學生、當地具體情況加以補充或調整。教材研究和教學內容的再組織,是教學活動互為表裡的兩個方面,對實現目標的基本學習領域在課堂中的具體操作應有側重、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文化背景、科學認識的緊密聯系,不要為形式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