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舞蹈手部動作
首先是看你是否有舞蹈天份,說到手部動作,要看你手的柔軟度。
不過,熟能生巧版,柔軟度可以練。
一般手指長權的手部動作會學得更快做得更好。
介紹二個動作:
單手動作:伸出一隻手,次序將手指彎曲並伸直,
雙手協調動作:兩手交叉,成波浪形運動。
經常練可以讓又手變得柔順,重在堅持,不在於一次能練到什麼程度。
像孔雀舞,千手觀音強調的就是柔,韌。
順祝學得一身好舞。
② 舞蹈等級教程中的手位是什麼音樂
你看一下這個網址,有告訴內手位容http://v.chinadance.cn/html/wujiaoxue/20100709_28433.html
③ 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基本手位如下:
1、位手
手自垂胳膊肘手腕處稍圓些,手臂與手橢圓形放身體前面手指相並留拳距離。
2、二位手
手保持橢圓型抬橫隔膜高度,(半身部腰胸位置)作程要注意保持 膊肘手指兩支撐點穩定。
3、三位手
二位基礎繼續抬放額前,要向擺三位手象放橢圓形框。
4、四位手
左手右手切二位組四位已舞姿。
5、五位手
左手右手保持彎度橢圓形,手指尖始慢慢向旁打程膊肘手指兩支撐點要保持水平面,手要放身體前面點要向打起延續雙肩線條作用。
6、六位手
右手左手三位手切二位,組六位形舞姿。
7、七位手
右手左手打旁邊雙手相同放身體兩邊
8、結束
雙手七位(手朝前)劃半圈,手朝向兩邊伸胳膊肘先彎曲垂,逐漸收位結束。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
它一般藉助音樂,也藉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
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
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
網路-舞蹈
④ 古典舞手位的手勢是什麼
(1)單山膀:
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2點,頭轉向8點。
(2)雙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後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於2點上方。
(3)順風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八點斜上方。
(4)雙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於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8點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2點,眼亮相於8點斜上方。
(4)舞蹈的一位手二位手的教學視頻教程全集擴展閱讀:
1、中國式古典舞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
2、歐洲古典舞
一般都泛指為芭蕾舞。芭蕾,系法語Ballet的音譯。歐洲各國的古典舞劇統稱為芭蕾,是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戲劇、舞台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舞蹈品種。
由於其表演技術上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舞鞋並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稱「足尖舞」。相傳,芭蕾最早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
3、印度式古典舞
由婆羅多、卡塔克、卡達卡利、曼尼普利、奧迪西和庫契普迪六大傳統舞系組成。其主要藝術特徵是舞蹈動作節奏、韻律鮮明,造型性強,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啞語手式和細膩的面部表情。
⑤ 舞蹈入門手位斜下,旁平,斜上,前平位怎麼解釋
舞蹈入門手位斜下,手臂伸直,手指尖指向左右斜下方的位置,胳膊位於身體兩側,注意手臂與身體之間保留一定距離。
手位的基本訓練
(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張開,四指並攏與大拇指分開,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緊,拇指向中指靠攏,但不要貼緊。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兩臂弧形側舉,高度與肩平,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裏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於身前,臂成弧形稍低於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對前斜下方,從肩到手形成一個弧形。
3、托掌位:手臂舉至頭,手的位置在額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對眉梢。
4、單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右手由下經身旁向上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雙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左手做單山膀動作,接著,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這時軀乾和頭都微向左側,成雙山膀姿勢。
6、順風旗:一手做單山膀,另一手做托掌。
(3)手臂的基本動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頭上方的動作,用手帶動,動作時,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側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狀。
3、分掌:手由胸前經過頭上方至側或側下方的動作,做動作時,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與分掌動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處,在分手時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頭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後手心向側分開,還有一種是指尖向上,從身體側邊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側經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動作為「端掌」。與按掌位置相同,但與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雙手臂與肩同寬,手心向外,兩臂形成圓弧形,在體前做上左下右的劃圓晃動。
7、雲手:先站好丁字步,擺好雙膀,然後,左手擺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時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與左掌心相對成交叉狀。眼看右手,接著兩手臂同時經斜上方繞至頭前,相繼翻掌於頭兩側,掌心向下。再經右側繞至左側,左臂於左側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經胸前,服視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視前方,兩手交叉在胸前劃圓。
(5)舞蹈的一位手二位手的教學視頻教程全集擴展閱讀
舞蹈專業術語
[舞台方位]舞蹈場記(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線)專用以明確方向的名稱,共八個方位。即舞台正前方為第一位,右側前方為第二方位,右旁為第三方位,右側後方為第四方位,正後方為第五方位,左側後方為第六方位,左旁為第七方位,左側前方為第八方位。為敘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簡稱為第1、2、3、4、5、6、7、8點。
[人體方位]舞蹈動作多採用此種方位。即以身體本身的前、後、左、右為定位:分為正前,正後,左旁、右旁,左側前,右側前,左側後,右側後。為敘述方便可簡稱為前、後、左、右、左側前、左側後、右側前、右側後。
[對稱動作]左、右相對的同一動作。如右「按手」的對稱動作即左「按手」,右腳起做「平步」,對稱動作即左腳起做「平步」。
[動作的左與右]單一舞蹈動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動作腿(或動作臂)來區別左與右。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為左「前踢腿」;右腿後撤成「踏步」,即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動作,即為左「按手」;右手做「盤手」的動作,即為右「盤手」等。所以舞蹈訓練中,經常簡稱做某動作為左「XX」、右「XX」。例如:左「虛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搖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腳、腿、手、臂)為動作腿(或動作臂)做該動作。它是一種習慣用的、某動作略稱的術語。
[動作的單與雙]某些動作,有時以單腿(臂)或雙腿(臂)來做。單腿(單臂)做該動作時,多標以左或右(見上條)。雙腿(臂)同時做該動作時,多標以「雙」字,例如:「雙山手」、「雙盤手」、「雙踮腳」、「雙腳轉」、「雙起雙落」等。
[主力腿]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支撐腿」。顧名思議是指做舞蹈動作時支撐身體重心的那條腿。
[動力腿]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動作腿」。是在舞蹈時正在運動著的那條腿,一般不擔任支撐身體重心的任務。
[身向]、[面向]身體正面所朝的方向稱「身向」。在中國舞的動作中,常常有身體朝一個方向,而面(臉)卻轉向另一個方向,即「面向」。例如:「身向」1點,「面向」8點。如果「面向」和「身向」是一致的,則只說「身向」。
[視點]眼睛的視結,它是中國舞以「手、眼、身、法、步」突出舞蹈神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傳情達意的窗口。「視點」方向以舞台方位(點)標記,如:「視8點」,即向8點平視;「視8點上方或下方,」即向8點的高處或低處看,當視點和身向一致時,則不再說明視點。
[眼視]眼睛所看的方向。在中國舞蹈的「身韻」中,往往眼視某個方向時,也略帶動頭(臉)轉向或甩向眼所看的方向,以此加強動作的「精、氣、神」。
[平圓]與地面相平行的圓圈路線。如右手在頭上方順時針劃一「平圓」,即右手在頭上方經前往左,再向後至右劃一個圓圈。
[立圓]與地面相垂直的圓圈運動路線,也稱「豎圓」。如右臂經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位」劃一圓圈。
[上弧線]手臂的運動路線,不是動作名詞。「上弧線」是指手臂劃「立圓」的上半圓運動路線,如:右手臂由左「旁平位」經「上位」到右「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即稱「上弧線」。
[下弧線]與「上弧線」相對稱的下半圓路線。如:右手臂由右「旁平位」經「下位」到左「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稱「下弧線」。
[雙起單落]「跳躍」術語。雙腳同時向上跳起,一隻腳落地,另一腿停在任何姿態上。
上肢動作
[垂手]手腕放鬆,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
[提壓腕]手腕上提,同時手指放鬆下垂為「提」,然後手腕下壓、手指上翹為「壓」。上提下下壓時,肘的位置要固定。
[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見21頁圖20),然後小臂內轉「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見21頁圖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這是使手指柔軟的練習。
[繞腕]「里繞腕」:先手心向上,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下。「外繞腕」:先手心向下,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上。
[立掌折腕]五指並攏,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動,腕轉動,手做「切」物狀。
[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與「前平位」之間的位置,兩臂間距與肩同寬。
[單托手]手臂上舉,手的位置在頭頂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與眉梢垂直。
[雙托手]雙臂都在「托手」位上,兩手手指相距約一拳余。
上體動作
[晃頭]做法同「傾頭」。「傾頭」連續做,動作幅度縮小。
[含胸]「勾腳旁開腿」位上低頭弓背,上體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視腹部。可訓練脊椎松活。
[展胸]「對腳盤坐」位上雙肩向後掰,胸前控,頭微仰,上體的肩、胸完全展開,骨盆固定,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也稱「腆胸」,「展」與「含」往往是連在一起應用的。可訓練脊椎松活。
[提腰]上體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動,同時將腰椎、頸椎拉直,眼視前方。
[松腰]經低頭再「含胸」使頸椎、腰椎依次放鬆,背似「上弧形」。
下肢動作
[對腳盤坐]盤腿坐地上。腳心相對、相貼,膝外側部貼地,大腿與小腿的彎曲度為150度左右。「上體」直立,略前傾,以保持平衡。
[雙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腳背綳直與小腿貼於地面。大腿與「上體」成垂直,小腿與大腿成90度角。雙腿可根據動作需要或並攏或分開,分開時雙腿相距同肩寬。
[旁雙吸腿]「仰卧」,屈膝,雙膝向旁打開,腿外側盡量貼地。「綳腳」腳尖相靠,腳心相對。
[踮腳]也可稱做「半腳尖」。腳趾踩地,腳跟最大限度提起。
[碎步]「正步位踮腳」用腳掌著地交替快速地移動,可以向前、向後、向旁。做「碎步」移動時,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彎,舞步碎小,上身平穩不要跳動。
[踵步]「勾腳」腳跟著地,可向前或向旁。
[蛙跳步]一種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種是「雙起單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腳旁吸腿」,另一腿著地並微屈膝。
[跳踢步]「正步位」站立,雙腿交替做「後吸腿」,落地時支撐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過程中,雙腿膝部始終靠攏,上體略前傾,以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