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歌對學前教育有什麼好處
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就是兒歌。兒歌總是和兒童的游戲活動相伴相隨的,因此兒歌對兒童的作用也就和游戲的作用聯系在一起,使兒童在歡歌戲笑中受到文學的感染。 (一)兒歌是兒童情感教育的需要 兒歌吟唱中,優美的旋律、和諧的節奏、真摯的情感可以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兒童聽唱兒歌既可以聯絡與周圍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抒發,從而調節他們的情緒,使其得到愉悅。其中,嬰兒聽兒歌,會從和諧優美的聲音中領受親人的愛撫,從而產生情感效應,心理得到滿足。而幼兒唱兒歌,則是情感的外泄過程,並能從中體驗模仿成人的勞作和生活,驗證自己的經驗和記憶。如《小板凳》:「小板凳/真聽話/和我一起等媽媽/媽媽下班回來/我請媽媽快坐下。」這首兒歌抒發了兒童對媽媽依戀、期盼媽媽早點回家的真實情感,從而使兒童學會尊重媽媽,尊重他人,並在外泄感情的過程中獲得教益。 (二)兒歌是兒童啟迪心智的需要 兒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識作題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幫助兒童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生活,開發他們的智力,啟迪引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能力。例如兒歌中有介紹山水草木和鳥獸蟲魚的形象、習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變化的,有介紹淺顯的自然和生活常識的,有介紹簡單的數目和時間觀念的……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兒歌是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個領路人、啟蒙者。 (三)兒歌是兒童訓練語言的需要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直接現實,人的思維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而提高完善。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更與語言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無論是語言正誤、詞彙積累,還是用語句表情達意,都反映和制約著思維的發展變化。兒歌在這些方面就能發揮重要作用。 兒歌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奏感,便於幼兒吟誦。反復吟誦兒歌,能幫助幼兒矯正發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並能培養他們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訓練和發展思維,培養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十四和四十》這首兒歌是典型的矯正發音的,而金波的《小白兔》:「小白兔/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條腿兒。」則告訴幼兒小白兔的外貌特徵是什麼,便於幼兒區分小動物。 幼兒感知事物從表象入手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而兒歌恰是以它生動活潑的獨特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切入幼兒的心靈,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
⑵ 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分析傳統童謠的優缺點,並指出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精華。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童謠,天籟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是老百姓對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串話、繞口令、數數歌、問答歌等,主要反映著兒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來句句押韻,聲聲上口,很受孩童的喜愛。1999版《辭海》上解釋童謠為:「兒童文學的一種,一般與兒歌合稱兒童歌謠。形式短小、語言單純、意思明白,適合兒童傳誦,有兒童自編自唱的,也有成人擬作的。」因而,童謠無論是從形成的歷史角度、形式看,還是從其文學定位、價值看,都具有重要的傳承性。
《中國民辦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調查,書面詢問「現代兒童心目中的兒歌」與「成年人記憶最深的兒歌」兩個問題,發現答案幾乎盡然相同。說起兒歌,孩子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小燕子》、《讓我們盪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經典老歌,對於近年的作品,孩子們則一臉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謠似乎已經拉開當代兒童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經典童謠出現了斷層。童謠對孩子們來說最起碼應該是淺顯易懂,讓孩子們在優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審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顯然這是已經過時的老歌謠難以擔負的,更談不上有什麼審美或情感上的共鳴。因而呼喚新的童謠來代替這些「永久的經典」已成為社會、學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為我們為孩子健康成長造就的一種可能,成為教師和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種需要。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注意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越來越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新課程標准》又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所以,我們認為小學語文結合童謠教學, 可以讓語文變得更有味道,讓學生變得更有張力,讓教師變得更有底蘊,能夠更好地促進語文與童謠的共榮共生。
2006年我校開展了《讓健康童謠伴隨孩子成長》的國家級德育課題的研究,已為師生們搭建了一方童謠的天空,尤其在語文與童謠的結合上有了初步的實踐和思考,本著傳承與發展、創新與提高的理念,我們以「課程改革」為方向,以「語文教學」為本位,以「發展童謠」為己任,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提出了《童謠融入語文教學的構建與實踐》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界定
1、有關概念的界定
童謠:兒童文學的一種,它來自民間,用童語唱出童心,句式自由,聲韻活潑,情趣深厚,言語朴實,順口成章的一種文學樣式。
教學:廣義的「教學」就是一切時間、地點、場合下的傳授經驗的活動,即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狹義的教學是在學校中傳授經驗的活動,即是指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以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和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為基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活動。
構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建立。本課題中特指一種課堂的建設,一種發展的形式,一種發展的空間。
2、本課題的界定
童謠融入語文教學的構建與實踐:從學科本質、學生需求和師生發展出發,依靠學校的教師在校內開展實踐研究,並通過具體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實施,達到傳承優秀文化、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精神境界和優化人文品質的目的,給孩子們打造一種「發展多元、個性鮮明、幸福和諧」的成長空間,給教師搭建一個「實踐反思、探索有效、創造可能」的學習舞台。
三、理論依據
(一)兒童認知規律
根據Piaget關於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小學生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從前向後過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各種感知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特別是語言的發展,使日益頻繁地用表象來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語詞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不能脫離對具體事物的感知進行判斷和推理。學生興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個新奇的發現,卻往往只能運用只言片語去表達對世界的好奇。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由單向思維向多維思維轉變,由不可逆的思維向可逆的思維轉變,不再局限於靜止的表象,開始意識到轉換的動作;考慮問題從自我中心轉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邏輯的推理也漸漸具體,這種過度階段是心理學上的最近發展區。童謠短小、精緻、富有韻味的特點,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適應語言的最近發展區,從而能走在語言發展的前面,並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二)兒童心理學理論
小學階段的孩子天真、質朴、富有幻想,這是童詩童謠教學的基礎。事實上利用童謠進行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閱讀引領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一是兒童天性好奇。童謠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發兒童接受學習的興趣。二是兒童想像力發展較早。童謠教育可用其所長,把兒童潛在的想像力發展成創造思維能力。三是童謠語言精煉,音韻優美的特點,對於規范孩子的語言和凈化學生的語言環境,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輕負高質」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審美教育理論
古希臘學者柏拉圖說「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發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統一,塑造健全人格。語文審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1、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劉曉東曾經說過:兒歌(又稱為童謠)是兒童「心靈的游戲」。國外一直很重視滲透童謠的繼承與培養教育,並採取各種措施開展童謠教學。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特意組織孩子們學唱古老童謠,英國把童謠看成一門正式的學問,編成啟蒙教材。我國在2001年發布了《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明確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為對未成年教育的內容。2006年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各中小學學習、借鑒北京市的經驗,積極開展推廣普及新童謠和兒童詩歌的活動。上述活動反映了各個國家和我國社會各界能意識到童謠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並且能採用較適宜的方法調動學習者自身的積極性來走進童謠,激發了他們對童謠的了解和興趣,不僅促進了學習者語言的發展,也促進了文明禮儀的發展,給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
2、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採用了讓語文教學與生動形象的童謠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語文素養。
3、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認為,新童謠尊重了孩子們的審美規律,開啟了孩子們的藝術創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兒童藝術作家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使這種教育方式普及化。
4、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馬永安、余妍霞認為:童謠是基礎教育中文化承載的一種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礎教育中,童謠是一種充滿趣味性、思想性與教育性的文化傳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文化理念,在傳唱誦讀中進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謠本身也是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課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藉助於童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再者,童謠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深遠。
五、研究目標
1、探索小學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謠優化語文教學,以語文帶動童謠發展,形成語文與童謠共榮共生的良好態勢。
2、通過童謠的滲透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促進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具體目標為:低年級以童謠與識字教學相結合為主,學生會誦讀,會嘗試編寫簡單的童謠;中年級以童謠結合句、段教學為主,學生能誦讀,能編寫童謠;高年級以童謠結合篇、章教學為主,學生會欣賞童謠、創作童謠。
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愛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語文素養及人文素養。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語文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進自我專業的發展。
六、研究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探索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有效方式,研究者應以集體目標為導向,不斷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時要發揮導向的多種功能。
2、參與性原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在充分調動研究者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始終參與研究活動,使其成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堅持多元性開放原則:建立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語文教學的一般特徵,而且要為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4、發展性原則:依託語文教學,我們不斷學習、創編新童謠,促使童謠內容動態發展,滾動前進,可持續發展。
5、創新性原則:本課題的研究立足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從育人目標出發,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創造,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和情境,培養學生創作能力、想像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七、研究的內容與措施
(一)研究內容:
1、探索小學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優化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帶動童謠文化的發展。
2、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一般策略:
(1)尋找童謠與語文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把握童謠在語文教學中最佳時機的策略。
(2)運用童謠,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的策略。
(3)運用童謠,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策略。
(4)運用童謠,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策略。
(5)通過對童謠的誦讀、欣賞、創作,培養學生對童謠的喜愛,提高審美情趣和道德認識的策略。
(二)具體操作措施:
1、運用童謠激發語文學習中的興趣,突破語文學習中的難點,攻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簡化語文學習中的繁處,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輕負高質」。
2、通過健康童謠校本課、健康童謠綜合性實踐活動等形式來拓寬研究平台,豐富研究內容。
3、加強對童謠的誦讀、欣賞和創作的指導,拓寬小學生知識面和認知水平,培養審美情趣和表達能力,豐富童謠內涵和發展童謠文化。
八、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檢測、記錄進行跟蹤調查分析,採取必要的方法干預,適時調整教學策略。
2、案例研究法:把教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教育案例,然後圍繞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或集體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報告,以從中發現新問題,也可以通過對同類個案的比較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
3、課堂觀察法:帶著明確的目的,教師憑借自身感官或有關輔助工具,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研究。
4、資料文獻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為實踐指明方向。
5、經驗總結法:總結研究中的有效經驗,提煉概括,撰寫論文。
九、研究對象和步驟
(一)研究對象
一——六年級全體學生
(二)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1)組成課題實驗組:構建課題目標,確立研究內容,制訂實施方案。
(2)課題組成員學習培訓。
2、研究階段(2009年12月——2012年6月)
(1)通過查閱文獻,學習相關知識,弄清理論產生的背景、基本觀點、適用范圍和局限性。
(2)採取「設計--實踐--反思--研討」的教學研究模式向有關教師了解教學情況及研究對象的課堂表現,改進教學方法。
(3)進行課題研究的訪談、探析、構建。
(4)課題組成員進行分析與研究,交流成果與經驗,撰寫個案。
3、總結階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成果送審。
十、研究預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2、編撰《健康童謠》文本集,形成校本教材
3、發表、結集相關的科研論文或教學案例
⑶ 兒歌對於幼兒的意義有哪些
兒歌在孩子成長中的教育意義
兒歌,是兒童詩歌中的一種,它語句精練,結構簡短,韻律優美,節奏分明,易懂易記,讀起來琅琅上口,深為孩子們所喜愛。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曾經說過「兒歌是知識的百寶袋,蘊藏著人類語言的珍珠……」因此,讓孩子多聽、多讀、多背兒歌,有利於孩子學習語言,能提高他們對兒童文學的興趣,從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1.兒歌兒童情感教育的需要
兒歌吟唱中,優美的旋律、和諧的節奏、真摯的情感可以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兒童聽唱兒歌既可以聯絡與周圍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抒發,從而調節他們的情緒,使其得到愉悅。其中,嬰兒聽兒歌,會從和諧優美的聲音中領受親人的愛撫,從而產生情感效應,心理得到慰藉和滿足。而幼兒唱兒歌,則是感情的外泄過程,並且能從中體驗模仿成人的勞作和生活,驗證自己的經驗和記憶。
2.兒歌是兒童啟迪心智的需要
兒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識作題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幫助兒童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生活,開發他們的智力,啟迪引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兒歌是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個領路人、啟蒙者。
3.兒歌是兒童訓練語言的需要
兒歌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奏感,便於幼兒吟誦。反復吟誦兒歌,能幫助幼兒矯正發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並能培養他們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訓練和發展思維,培養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十四和四十》這首兒歌是典型的矯正發音的,而金波的《小白免》:「小白免,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條腿兒。」則告訴幼兒小白免的外貌特徵是什麼,便於幼兒區分小動物。
⑷ 兒歌與幼兒園中的地位
兒歌語言簡潔明了,詞句音韻流暢,易於上口,曲調接近語言音調,節奏輕快,幼兒可以在生動的韻律中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幼兒園兒歌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兒歌,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兒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積極的情感、態度等。學習兒歌並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教好幼兒園兒歌是我們幼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兒歌教學於生活、游戲活動之中,深入探討兒歌教學方法,提高兒歌教學實效,奠定幼兒早期教育基礎。
一、朗讀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指導要點」中強調:「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兒歌是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和諧的韻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兒喜愛。兒歌朗讀,就是把書面上的兒歌語言變為口頭上說的語言,把無聲的語言變為有聲的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活語言。在兒歌的教學中,運用朗讀法,教授幼兒學習兒歌,也給幼兒創設想說、敢說的環境,從而豐富幼兒的語言,增長幼兒的知識、擴大幼兒的眼界,對幼兒的語音和語感訓練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朗讀兒歌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記憶,且在朗讀中自然加深記憶。幼兒的朗讀過程,也是廣泛吸取語言表現力營養的過程,隨著語言的豐富、技巧的提高,口頭語言也隨之提高。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幼兒園兒歌朗讀教育的獨特魅力,巧妙利用朗讀法,提高兒歌教學實效,達到促進幼兒語言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圖畫法:
兒歌教學的圖畫法,即為兒歌配畫。它是以兒歌內容,畫出符合兒歌的圖畫,加深幼兒對兒歌的理解,也可結合繪本活動,培養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啟發幼兒的想像空間,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如開展小班主題活動——春來了之活動九:彩色蘑菇。在教授兒歌:「小小花雨傘,落入樹林中;要是撐開來,再也收不攏。」後,可以指導幼兒學畫彩色蘑菇。先畫出半圓形的蘑菇蓋,再畫出長短、粗細不同的蘑菇柄,然後指導幼兒用簡單的線條裝飾蘑菇蓋,並為每個蘑菇塗上喜歡的彩色。注意蘑菇要畫得有大有小,不要排列得很整齊。先學兒歌再畫蘑菇,加深了幼兒感性認識和對歌詞的理解、記憶,並很快的記住兒歌。
三、歌唱法:
據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的音樂才能始自兒時歌謠的熏陶,因此,讓充滿兒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義的兒歌伴隨著幼兒成長,將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幼兒園兒歌教學的歌唱法,是兒歌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兒音樂的啟蒙教育。通過演唱兒歌,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願意參加兒歌詠唱,初步感受歌唱兒歌所表達的音樂之美和對兒歌的進一步理解。兒歌歌詞淺顯易懂,節奏簡單,旋律朗朗上口,結構短小,音域不寬,適合幼兒演唱。兒歌教學歌唱法可以採取齊唱、獨唱、重唱、合唱,培養幼兒掌握歌唱的不同方法,感受不同的效果。通過學兒歌,唱兒歌,既培養了幼兒語言能力,又培養了幼兒演唱兒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兒歌教學。
四、游戲法:
游戲教學法是情景教學法中的一種形式,兒歌游戲教學法就是在游戲活動中教授兒歌,它伴隨著幼兒的活動游戲而吟唱,能夠激發和加強幼兒游戲的興趣和愉悅感。幼兒邊玩邊唱,使整個游戲富有節奏感,從而提高游戲的興趣,豐富游戲的內容。如丟手帕游戲:讓十餘個幼兒席地圍圈而坐,多媒體播放丟手帕兒歌:「丟手帕,丟手帕,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抓住他。」幼兒一邊做游戲,一邊唱兒歌。在游戲活動中加入兒歌因素,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兒歌,在唱兒歌中開展游戲,極大的豐富了游戲內容,調動了幼兒學習兒歌興趣,激發了幼兒學習兒歌潛能,促進了幼兒園兒歌教學。
五、表演法:
表演法就是根據兒歌內容,用表演形式表達兒歌的主題。通過表演,從而培養幼兒的肢體語言,豐富學習兒歌內容,加深幼兒對兒歌印象和記憶。如小班主題活動——春來了之活動十六:小小蛋兒把門開。幼師可先教授兒歌:「小小蛋兒把門開。小小蛋兒把門開,開出一隻小雞來,毛茸茸啊胖乎乎,嘰嘰嘰嘰唱起來。」然後,幼師講解、示範小雞出殼動作,組織幼兒隨音樂邊唱邊表演,鼓勵幼兒自由創編各種小雞出殼和跳舞的動作,在樂曲伴奏下,幼兒扮演小雞邊唱邊走出活動室,從而,加深了幼兒對兒歌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了兒歌教學效果。
幼兒園兒歌教學,其方法多種,需要我們根據不同內容和不同時期,採取具體教學方法,豐富兒歌教學內涵,擴展幼兒認識,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提高兒歌教學實效。
⑸ 幼兒園民間童謠解決了教育教學的什麼問題
一、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漸入佳境
1.幼兒的年齡階段性是非常明顯的。如小班幼兒年齡小,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較差。在民間童謠內容選擇上,要選擇一些幼兒所熟悉的、接近幼兒生活的、有趣的民間童謠。如:《小老鼠上燈台》、《排排坐》等這類童謠,語句簡短,內容反映的是幼兒現實生活的事情。《排排坐》這首童謠,表現幼兒在吃水果的過程中,互相謙讓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個幼兒已有的經驗,在學這首童謠時,好像是幼兒平時在幼兒園集體吃水果的情景再現。因此,幼兒興趣倍增。
又如:民間童謠《一個毽》,其內容很適合孩子學唱。在選擇這首童謠進行教學時,課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為了讓孩子能夠了解毽子的有關知識,我們利用各種途徑搜集了大量信息,了解了有關毽子的種類、各種踢法的知識等等。活動中,孩子們對各種材料製成的毽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圖片、故事及實物的配合下,孩子們充分了解了毽子是我國民間流傳下來的健身玩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毽子的種類、製作方法及健身作用、欣賞表演等都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2.為了使民間童謠符合幼兒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從童謠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幾方面去收集各種民間童謠,然後進行分類整理。將其從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民間童謠和娛樂性民間童謠;從內容上分成了德育、科學、健康、體育、娛樂、謎語、繞口令等方面。在注重挖掘民間童謠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基礎上,重點開展民間體育童謠、民間娛樂童謠、民間德育童謠等內容。根據不同活動增加適宜的民間童謠,不同的年齡加入適宜的新內容,使幼兒既動口又動手,既動手又動腦,發揮了民間童謠的益智作用,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3.在童謠的選擇中,大量的民間玩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合適的素材,我們在活動中把玩具和游戲結合在一起,進行了嘗試。如:陀螺、毽子、泥人、風箏、不倒翁、風車等。這些玩具,有的幼兒見過,有的沒見過。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我們通過影像資料、圖片以及請有這些方面特長的叔叔阿姨為他們進行表演。這些民間玩具的玩法,都有一定的技巧,孩子們掌握起來較難。通過表演,孩子們對這些玩具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喜歡民間童謠了。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了民間童謠,又把童謠融於游戲之中,童謠成了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4.民間童謠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傳下來的,有些童謠的內容幼兒不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擇內容時,進行反復推敲,確定內容後,讓幼兒學說並給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釋或修改。如:在教民間童謠《小兒戲具謠》時,最後一句「楊柳芽,打拔」。打拔是一種民間游戲,孩子們沒聽過,也沒玩過,不易理解,我們就把它改成「楊柳長,轉花牆」,「轉花牆」就是轉陀螺,陀螺孩子們都見過,易於理解,陀螺上面的顏色是五顏六色的,轉起來很漂亮。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做一些小小的改動,便於幼兒學習與理解。
二、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錦上添花
在學習童謠過程中,我們不僅讓幼兒在游戲中學,還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探討。在教《放紙鷂》這個民間童謠時,課前我們准備了圖片、實物。在學習中,讓幼兒自由發揮,進行討論並關注他們的興趣點。如:紙鷂還有什麼好聽的名字,為什麼會飛上天?孩子們有的說:「紙鷂也叫風箏,風箏有了翅膀就能飛上天。」有的說:「有風的時候,風箏就能飛上天。」教師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帶孩子到戶外放紙鷂,孩子們看到風吹著紙鷂飛到高高的天空中,他們得到了正確的答案——紙鷂是靠風的力量飛上天的。
三、創設良好的民間童謠教學氛圍——秀色可餐
環境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刺激。輕松和諧的環境能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緒,形成和諧融洽的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活動的效果。因此,我們非常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使幼兒所處的環境呈現出濃郁的民間童謠教學氛圍,讓幼兒受到啟迪,激發要說、會說、想說的興趣和慾望。我園從室外牆壁的二十四節氣、蘇州的名勝古跡、民間游戲、民間工藝等圖片、寫真、實物牆飾,到樓道的幾百首童謠、諺語、繞口令文字卡片,讓幼兒時時、處處能聽到、看到、欣賞到民間童謠,置身於民間童謠的氛圍中。他們看到圖片、牆飾便想念童謠,看到童謠文字卡片想玩童謠游戲。我們每天都會在幼兒入園、晨間活動、休息活動、戶外活動播放音樂時,插入一些好聽的民間童謠,讓幼兒耳濡目染地得到熏陶。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也重視為幼兒創設身臨其境的環境氛圍。比如:小班童謠《蟲蟲飛》教學活動中,我在教室內布置了一個「花園」,其中有草地、花朵、樹等,還准備了蝴蝶、蜜蜂、金龜子的頭飾。活動開始,幼兒戴上頭飾,自由地在花園里「飛舞」,幼兒感到很新鮮、很開心、很美,個個情緒高漲,興趣高昂,非常投入。在教師的啟發下,一邊游戲一邊念著童謠。活動結束時,孩子們依依不捨,依然沉浸在這個環境設計的情境中。
四、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具——愛不釋手
幼兒主要是運用形象思維,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聯想。直觀形象的教具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想像力。因此,應充分發揮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1.顏色鮮艷的圖片。把民間童謠的內容按需要描繪下來,拍攝和製作成照片、圖片、卡片等,使內容形象化。
2.形象逼真的動畫。動感強的東西幼兒都特別感興趣。電化教具具有色彩鮮艷、形象具體、動感強等優勢。如:《小老鼠上燈台》的童謠教學,利用多媒體把小老鼠偷油吃時的一舉一動都刻畫得很生動,見到老貓嚇得滾下來時更是形象。這種動畫最能吸引幼兒的目光,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童謠。
3.利於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個角色的形象出現,它以幽默誇張、鮮明有趣、操作性強而深受幼兒喜愛。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手偶,吸引幼兒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習童謠。
五、將童謠與其他活動有機滲透——強強聯合
我們把民間童謠滲透於體育活動當中,使「童謠游戲化,游戲童謠化,體育游戲化,游戲體育化」。如在民間體育游戲「雁雁飛」中,幼兒一邊念童謠「雁雁排成隊,後頭跟個小妹妹。雁哥哥,慢點飛,雁妹妹,快點追,大家團結緊,誰也不掉隊」,一邊做相應的單腳跳,雙腳跳,全班幼兒肩靠肩雙腳跳。孩子們童謠會念了,游戲也會做了,身體也鍛煉了,一舉多得。我們還把童謠和音樂活動整合,如:「月亮光,金亮亮,開開後門洗衣裳,洗得凈,漿得光,乾乾凈凈把學上。」幼兒一邊唱,一邊跳,模仿洗衣裳的動作,幼兒不僅會演唱童謠,還會表演童謠,發展了幼兒的表演能力和創造能力。我們還總結出一種民間童謠和繪畫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詩畫教學,即孩子們一邊朗誦童謠,一邊繪畫,比如我們在指導幼兒繪畫獅子時配上童謠:「一間房子真正大,兩個煙囪兩扇窗,三角門前是池塘,池塘裡面魚兒旺……」幼兒按照童謠的意思和順序把獅子的頭、耳朵、眼睛、嘴巴等逐步描畫,覺得獅子並不難畫了,還非常好玩呢!同時我們還將民間童謠故事化,把一個個簡短的童謠變成生動、形象的故事,讓幼兒通過故事更好地理解、學習童謠。
⑹ 對於幼兒園小班教育來講!兒歌的作用是什麼
兒歌的幾種教法在兒歌教學中,如果兒歌的教授形式或內容比較單一,那麼兒歌對幼兒的吸引力並不大,也很難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兒歌教學中我在教學形式上做了一些嘗試,認為以下幾種形式,幼兒比較喜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故事法。 有些兒歌內容比較適合編成有趣的故事,這類兒歌往往有一定的情節內容、趣味性較強。在教學中可以讓幼兒在傾聽故事的同時了解兒歌的內容,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如兒歌《老鼠鑽洞》內容是"花貓追、老鼠逃,鑽進小洞哈哈笑,小洞原是象鼻孔,大象癢得受不了,一個噴嚏打出去,送給花貓吃個飽。"教師就可以把它編成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幼兒聽,讓幼兒在熟悉兒歌大致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兒歌,這大大增強了這首兒的趣味性。另外教師還可以採用"接著說"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就是老師說上半句,幼兒接著說下半句,然後互換,如老師說"花貓追",幼兒接著說"老鼠逃",老師說"鑽進小洞"幼兒接著說:"哈哈笑"這樣一來,不但突出了這首兒歌的趣味性和韻律性,而且幼兒比較喜歡這種互動式、互換式的教學,因此孩子們既感興趣又能輕松掌握。 (二)動作法孩子喜歡活動,喜歡模仿,這是幼兒階段年齡所具有的特點。為此,在進行兒歌教學時,如果能根據兒歌的內容輔之以有助簡單形象的動作,會引起孩子很高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我們都是好朋友》"小鳥兒,成群飛;小魚兒,成群游,小朋友,手拉手,排成隊伍向前走;唱著歌,拍著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在運用此法時,不一定要求每個孩子的動作、表情都一致,要允許孩子有不同,讓孩子充分展現活力、自我。 (三)節奏法很多兒歌對仗比較工整,有一定韻律,可以採用打節奏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有時效果還不錯。但打節奏不一定就只是拍手,可以多種姿勢並用,如:拍腿、拍肩、點頭、跺腳等。也可以藉助打擊樂器或自製樂器來敲出節奏,鮮明的節奏可以讓孩子們情緒激昂,興趣盎然的學習兒歌幼兒園小班的生活可以說是孩子們離開家庭邁出社會化的第一步,剛剛離開父母,他們哭泣、恐慌、焦慮不安雖然很正常,但作為老師,我希望可以讓孩子們盡快緩解他們的分離情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使幼兒園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兒歌作為一種較好的方式,我認為雖然還有很多值得推敲研究的地方,只要將兒歌教育用的恰如其分,符合幼兒的天性和需要,讓幼兒從中感受到趣味,就可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⑺ 如何促進兒歌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兒歌以其篇幅短小,內容淺近、想像豐富、充滿優美的韻律和節奏深受幼兒的喜愛,是兒童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一種文學樣式,貫穿於幼兒園從小班到大班的整個語言教育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