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有小學生關於改革開放30年的手抄報材料內容
從作文上找吧
紀念改革開放,看家鄉巨變,為家鄉自豪
對於我們90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說是幸運的一代。我們沒有經歷過祖輩們的紛紛戰火,也沒有經歷過父輩們文化大革命那個充滿考驗的年代。從一出生,我們便感受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無需在戰亂的狹縫里去艱難求生,也不會因為歷史文化的迥異而難以發光難以出人頭地,只要我們肯勤勤懇懇的努力,社會早已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廣闊的舞台,供我們施展,讓我們自由體現我們的價值。這是我們的祖輩們遠遠沒有的機遇,改革開放給了我們這樣一代如此的機遇,讓我們如此欣慰。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教育水平也在穩步的提升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基層教育,而不是以前大學生難求的局面,人民的素質水平也在提高。以往凌亂不堪的街面現在早已變得整潔綠化,閑暇之餘,越來越多的人們熱衷於外出旅遊,把更多的記憶留在鏡頭中,留在自己的生活里。享譽中外的天安門廣場也只是在1988年對外開放,那時就是北京的人們也只能在遠處看著,仰望著。從以前的相冊里翻開,最初的兩寸黑白,到後來的彩照,那時候去一次照相館可比過節吃一次肉要稀罕的多了!
僅僅就從爸媽身邊說起,記得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周圍人家能有一台電視機的那真可謂是一大新聞,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每天晚上這家院子里擠滿了人,頭伸著頭去目睹那11寸的黑白機器所帶來的神奇和快樂。而那時候的電視節目也遠遠沒有現在的豐富,往往是在大家一片意猶未盡的嘆息聲中結束閉幕。再想想現在,電視自然是不要多說,電腦,手機等等一系列數碼產品無時不刻在滿足著人民的需求,並且不斷在更新著。
爸媽小的時候,每天的早飯錢是兩毛錢,對於我們也已經算是奢侈。現在的小學生恐怕一天的零用錢抵得上他們以前一個月的早飯。當然這也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側面反映,生活水品提高了,人們才有了更多的精力去享受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現在有私家車的人也越來越平常,在以前那可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無異於痴人說夢。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太多的改變讓我們在感受著。這一切,都是因為改革。
巨變首先體現在「行」方面。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家鄉到市區只有一條簡易的泥路,鎮政府所在地沒有通公路,只能步行。爺爺與奶奶結婚時,就「享受」了交通不便的苦,接新娘時要步行新娘家,然後步行回家。由於交通不便,嚴重製約了家鄉經濟的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黨的富民政策和對三農的投入,家鄉交通日新月異,水泥路已經延伸到了村邊,路通財通,現在家鄉有99%的家庭購置了摩托車,這些巨變十多年前,自己連想都不敢想,但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第二巨變體現在「文娛」方面。90年代初,我的家鄉有1000多人,只有2台14寸的黑白電視,頻道只能收看一、二個,而且電視信號十分差,誇張地可以講雪花大過人像,每到播出電影時間,真的是萬人陽還未下山,就有人扛著椅子去霸位,去遲了只能在後面聽電視了,最誇張的一次是為了搶位,有人站上主人的灶頭上,連燒菜用的鍋頭也被踩爛了!現在,99%的村民擁有了彩電,有線電視也進村了,電視節日十分豐富。
第三巨變體現在「通訊」方面。90年代中期以前,我的家鄉只有大隊部有一台老式搖把子電話,而且隨時是處在有事打不通,通了也講不清的狀態,十分不便。郵遞員隔幾天才派一次報紙,新聞變成了舊聞,而且因信件延時誤事的情況時有發生。但現在隨著改革開放,家鄉99%的家庭擁有了電話,手機這些是爸、媽十年前無法想像的!
現在,我的家鄉人民住有樓,行有車,醫有保……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豐富,和改革開放前相比,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知不覺中,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讓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讓中國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屹立於人民面前!
改革開放30年家鄉巨變
2008-07-17 18:26
三十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卻足以為讓爸爸媽媽留下許多難以磨滅的記憶,讓爸爸媽媽的一生顯得相形見絀,只因為,它的光芒如此耀眼,如此絢麗! 即便如此,在我們目前短暫的二十年時間里,我們這一代人所親眼目睹的變化也難以言盡。
三十年間,中國並不是一帆風順,經歷過98年的大洪水,03年的非典,然而這么多的困難中國人民都在黨的領導下咬牙挺了過來,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民的奇跡。08年又將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的奧運年,全國上下,同慶奧運。08年又是一個充滿考驗的一年,此時四川地震正無時不刻在牽掛著全國人民的心,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有這樣一個祖國,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人民必定會再次光榮的戰勝困難,向所有抗戰在救災第一線的同志們致敬!
改革開放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一句空話,而是在我們的身邊無時不刻都能感受到它的關懷,它的存在。祝福祖國,祝福人民,是改革開放讓我們才有如此多的期待和夢想,讓我們的祖國才有這番絢麗多姿!
『貳』 改革開放30周年的手抄報應該畫些什麼和寫什麼
40周年了,時光如梭,10年過去了,手抄報里一定少不了這些年祖國發生的變化的內容!
『叄』 教育均衡化發展手抄報大全簡單又漂亮
三亞市崖城鎮梅西小學 孫有慈
義務教育不公平、尤其是不均衡發展在更大程度上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從目前來看,義務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化解基礎教育多重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手段,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一、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城鄉學校共同發展
均衡發展不是單純的平均發展,也不是簡單的以強補弱,而是要全面考慮各學校在地理位置、辦學環境及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差距,對處境困難或相對薄弱的學校要從政策上給予傾斜,使每一所中小學校都能按照規定的標准和新課程的要求,擁有大體均等的辦學條件,在義務教育領域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從而達到優質資源更優,薄弱學校優質發展的目的。
二、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制約因素是教師資源的不均衡。相對來說,城區學校骨幹教師、名優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遠遠超過農村學校。由於城區各方面的條件優越於農村,在新教師的選拔中優秀人才首選城區學校,特別是前幾年教師流動不設門檻,致使許多優秀師資湧向城區。因此,建設一支敬業奉獻、為人師表、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農村教師隊伍,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1、合理配備教師
一是在教師配備時要嚴格按師生比配置,並認真分析學科特點,配齊、配好任科教師。二是在新教師招錄中,要優先考慮農村學校,分配到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在原定三年不能調動的基礎上可適當延長,以滿足農村學校的需要。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到農村學校任教(支教)教師的考核管理,使城區學校的教師定期交流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促進激勵機制
一是在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上,向農村學校教師傾斜,讓農村教師在經濟上得到實惠。二是在政治待遇等方面,要優先考慮農村教師。如評先評優、骨幹教師評選等,要增加農村學校名額。三是改善農村學校住宿條件,努力為農村教師解決後顧之憂,鼓勵教師紮根農村教育事業。
3、提高教師素質
一是抓好師德建設。各校要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扎實開展師德實踐活動,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成為每一個教師的崇高追求。二是抓好業務能力培養。通過多種途徑加大教師在職培訓力度,不斷更新教師教育理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三是抓好骨幹教師培養。要通過完善合格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梯隊培養機制,努力發揮其典型帶動作用,逐漸打造一支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底蘊的名師隊伍。
三、進一步加強學校規范管理,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質量保證
學校辦學的差距說到底就是質量的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要有人民滿意的教育質量,而一流的質量必須要有一流的管理作為支撐。因此,我們要通過卓有成效的管理促進辦學質量的提升,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
1、抓校長素質提升
一是搞好校長培訓。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學校長培訓力度,拓寬校長隊伍建設渠道,為中小學校長搭建終身學習的平台,全面提升中小學校長綜合素質。二是創新管理方法。校長要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要有明確的辦學目標、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有效的辦學舉措。三是加大獎懲力度。對校長履行職責情況及時進行督查,對實績突出的校長實施獎勵,對不勝任工作的校長及時調整。
2、抓學校規范管理
一是進一步強化常規管理。每一所中小學都要依法治校,規范辦學,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不合法、不規范、不健康、不誠信的辦學行為,努力創建和諧的教育氛圍。二是要開齊開足課程,減負增效,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3、抓教育質量提高
一是深化課程改革,要繼續開展新課程培訓學習和研討。二是深化教學創新。要深入研究有效教學的途徑和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打造有效課堂,向課堂教學要效益、要質量。三是強化質量意識。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辦學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以校為本,辦好每一所學校是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加快解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差距,為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肆』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手抄報內容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的意見
國發〔2012〕4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
1986年公布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提出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區、市)通過了國家「普九」驗收,我國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根本上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問題,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對於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義務教育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面落實責任,切實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二、明確指導思想和基本目標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強化以縣為主管理,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制。總體規劃,統籌城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每一所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准,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班額符合國家規定標准,消除「大班額」現象。率先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域內學校之間差距明顯縮小。到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65%;到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
三、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建立學校聯盟,探索集團化辦學,提倡對口幫扶,實施學區化管理,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推動辦學水平較高學校和優秀教師通過共同研討備課、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開設公共課等方式,共同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提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強學校寬頻網路建設,到2015年在有條件的地方解決學校寬頻接入問題,逐步為農村學校每個班級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開發豐富優質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重點開發師資短缺課程資源、民族雙語教學資源。幫助更多的師生擁有實名的網路空間環境,方便其開展自主學習和教學互動。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在努力辦好公辦教育的同時,鼓勵發展民辦教育。
提高社會教育資源利用水平。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綜合實踐基地等機構要積極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動。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和行業組織要努力創造條件,將適合開展中小學生實踐教育的資源開發為社會實踐基地。教育部門要統籌安排學校教育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外活動。學校要積極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教育,探索學校教育與校外活動有機銜接的有效方式。
四、均衡配置辦學資源
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導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內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投入。省級政府要加強統籌,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以及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各省(區、市)可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適當拓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和提高服務標准。
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省級政府要依據國家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准和本省(區、市)標准,為農村中小學配齊圖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音體美等器材,著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妥善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服務人員配置問題。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和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積極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要採取學校擴建改造和學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決縣鎮「大校額」、「大班額」問題。
五、合理配置教師資
『伍』 小學生 學黨史 知黨史 手抄報
沒有652526
『陸』 中國改革開放手抄報資料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生於九十年代的我,無法想像父輩們所經歷過的日子,卻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時間流逝,不知不覺,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街上熱鬧非凡,公路上車水馬龍,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中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上了繁榮富強、世界文明之路。
三十年前,我的家鄉紅城人民還穿著顏色單調布料粗糙的衣服,人們還吃著不可選擇的供應糧,可如今全變了。以前坑窪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一輛輛「賓士」「本田」替代了那些破舊的自行車,吸塵器吸走了掃帚,綠色食品割捨了人們對大魚大肉的眷戀,時代在進步,我的家鄉也在進步。
那當初狹窄的街道如今已改建成寬闊繁華的步行街。逛街逛累了,街中心還有長長的休閑椅讓我們歇歇腳;以往過年過節時才能見到的熱鬧景象,現在已不稀奇了。大街上、農貿市場、超市裡,到處都是購物、玩耍的人,好象每天都是過節一樣!
『柒』 關於小學生教育現代化手抄報的內容
一、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努力推進學校現代化建設
近年來,我校大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完善教育設施,為學校的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加強隊伍建設,抓住關鍵促發展。
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學校按德才兼備的原則,配備校長一名,副校長兩名;教務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德育主任一名,德育副主任一名,少先隊輔導員一名,後勤主任一名,報賬員一名。班子成員專業結構、能力結構、年齡結構合理,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學校切實抓好領導班子的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在工作中,堅持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集體討論。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在各管一線的基礎上,分工不分家,全力合作,緊密團結,在廣大教職工中享有較高的威信。
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按有關要求和學科教學的需要,配齊各學科教師,切實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注重加強教師的學歷進修和能力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現在我校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結構合理、敬業樂教的教師隊伍。全校教職工共56人,其中高級教師37人,佔全校教職人的66%,本科學歷24人,專科學歷29人,專科以上學歷教師佔全校教師的94.6%。每一位教師都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所有教師都通過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考核,均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在平時的教學中,現代化教學媒體和優質教育資源到了充分利用。
2.完善硬體設施,加大投入做保障。
近年來,我校努力改善辦學條件,2004年投入10餘萬元對校園道路全面硬化,2008年投入4萬余元修建了標准籃球場,2009年投入2萬余元完成了學校大門的改建,又投入1萬多元對250米環形跑道進行改造,學校現有3個多媒體教室,1個音樂教室、1個美術教室、1個科學實驗室、1個勞技室、2個電腦房、1個舞蹈房,配備了圖書室及師生閱覽室、衛生保健室和心理咨詢室、少先隊隊室、體育室、科學儀器室等專用教室,各室教育教學設施到位,圖書12340冊,電腦105台,多媒體機3台,能充分滿足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每天向師生開放。學校定期開展讀書活動,積極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
為保證教學改革和課題研究的順利推進,學校不斷投入資金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添置教學儀器設備。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確保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大力加強常規管理,全面提高辦學質量
學校認真落實《素質教育十項基本要求》和《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范》,切實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在確保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正常有序開展的前提下,使學校管理更趨精細、彰顯特色。
1.堅持辦學方向,張揚辦學特色
學校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能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施教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積極貫徹《江蘇省素質教育十條基本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主動、和諧發展。學校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嚴格控制考試次數與課外作業量,學生課業負擔合理,無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現象。
多年來,學校以「面向全體,全面育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形成了「博愛 誠信 和諧 發展」的校風,倡導「敬業 精業 垂範 迪智」的教風,營造「樂學 善思 勵志 健美」的學風。學校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優化美化育人環境,狠抓隊伍建設,細化管理目標,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逐年提升,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學校先後獲得「省紅領巾助殘先進集體」、「豐縣文明單位」、「縣青年文明號」、「徐州市綠色校園」、「豐縣文明辦公室」、「市優秀家長學校」、 「縣文明廁所」「縣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縣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2. 落實常規管理,引領內涵發展
(1)彰顯校園文化。學校加強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創設了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在校門內建了兩個不銹鋼宣傳畫廊,一個宣傳櫥窗和多個不銹鋼宣傳標語牌,在所有教室的外牆面上都布置了古詩詞、科學家故事、勵志故事和一些童話故事等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努力讓每一面牆都說話,讓每一面牆都起到教育作用,用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教育和感染學生,使他們得到教育、受到啟發、得到熏陶。學校還在醒目位置布置了校風、教風和學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了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和勇於創新的銳氣。
(2)提高教師素養。學校大力提高教師素養,培養了一支有現代化教育技能的教師隊伍。學校十分重視教師管理工作,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定期組織教職工政治學習,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和道德修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開展以「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樂於奉獻」為核心的師德教育。教職員工能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按時上下班,認真參加會議和各種活動。嚴格執行教師崗位規范,切實做好「五認真」工作,每學期做到有計劃、有檢查、有記錄。同時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督促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使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逐步形成了一個文化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的教師群體。
(3)強化德育養成。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此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由德育校長具體抓,各班班主任為班級德育建設第一責任人,以班級為主陣地,少先隊德育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嚴密高效的德育工作網路,使我校德育工作有聲有色。
學校通過品德課、各學科的德育滲透、少先隊活動、家庭及社會教育等渠道,採用主題班隊活動、升旗儀式、綜合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養成教育,促使學生在理想、道德、紀律、法制等方面的認識水平達到《小學德育綱要》的要求,歷年來學生犯罪率為零。學校還聘請了校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輔導教育,還組織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果娃小記者團」等活動,引導學生服務社會,鍛煉自身能力。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活動、科技活動、國防教育、法制教育、雛鷹爭章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4)規范教育管理。學校規范教育收費,按照上級規定向學生收取費用,杜絕亂收費現象。嚴格按國家教委和省教委規定的教學計劃編制課程表、課外活動表、時間表,不隨意增減、變更課程、課時。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認真落實「兩課兩操兩活動」,積極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確保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鍛煉時間,。學校每年舉行運動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強化安全衛生。學校定期檢查校舍、校產使用情況,校產分類登記造冊,落實使用保管責任;建立警務室、安裝了校園監控系統,並加強門衛工作;定期檢修滅火器、報警器等安全防衛設施;還制訂了《安全事故預防及應急預案》,與每位教師簽訂了安全責任狀;建立了衛生責任包干區和檢查評比制度,校園做到凈化、綠化和美化;認真執行食品衛生制度和采購驗收制度,確保師生飲食、飲水衛生安全。嚴格執行食品衛生制度,嚴防食物中毒和傳染病的蔓延,確保了學校財產與師生安全。
(6)落實檔案管理。學校重視檔案管理工作,設有「檔案資料室」,有專人負責。建立了教師業務檔案、文書檔案、會計檔案,並按照校長室、教務處、德育處、總務處等幾個職能科室的需要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類、立卷、歸檔,使檔案工作做到規范化,為學校領導的預測、決策、評估提供了參考依據,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充分發揮了檔案資料的使用效益。
3. 強化制度管理,健全工作機制
學校切實貫徹落實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認真制定教育發展規劃和名優教師培養計劃,並內化為自身的奮斗目標,成為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每學期都認真制定學校工作計劃、各處室相關的工作計劃,在全校教師會上審議、學習、分解、落實。
學校認真執行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學校各項重大舉措必須經過教代會審議通過方可實施。學校逐步制定、完善崗位職責和規章制度,制定了《 教職工考核細則》,從師德狀況、教學工作、教科研工作、教育技能四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核,全體教職工認真學習,自覺遵守,堅持實施。學校教代會、團隊組織等積極履行工作職能,支持並監督學校行政工作,以確保學校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
三、採取科學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抓好教育教學管理。我校始終把教育教學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的重心,強化教學管理,加強督導檢查,教務處從備課教研、課堂教學、作業輔導、考核評價等各方面對教師進行全程督查。做到周查、月檢,實事求是,記錄詳實。建立和完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2、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校要求全校教干每周聽課、評課不少於2節,並做好詳細的記錄。要求每位教師每周聽課不少於1節。評課從課改的角度,鼓勵教師創新、張揚個性、大膽試驗,研究探索教學新路子,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班主任的素質對班級工作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促進班主任工作向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學校在每學期的期中、期末分別舉行班主任經驗交流報告會。每學期末,通過召開教師座談會,結合各項檢查評比,評選出學校「先進班主任」與「先進班集體」,從而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4、強化「三結合」教育網路。學校積極拓寬教育渠道,密切學校、社會和家長的聯系,幫助家長樹立了科學的教育觀,促進學校教育。我校在每學期初,都倡議教師走近學生、走近家長、走進家庭,與學生家長「零距離」接觸,每學期家訪最多的教師達到10多次。我們還根據農村的特點,在每學期的第十周左右召開各年級家長座談會。讓家長及時准確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在校表現和學習情況,增進師長關系、密切家校合作,深受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四、立足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強化課題研究推創新。科學的生命力在於創造,教育教學的生命力同樣在於創造。教科研是教育教學創造的重要手段。我們抓住「課改」的契機,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用課題研究為先導,走在了全縣課改的最前列,我校的課題《小學生數學模式研究》和課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方式之探究》目前已經結題。我校劉濤、卜素敏兩位教師又申請了《小學生生成性課堂教學》和《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兩個教科研課課題,許愛玲等11名教師的個人課題現在正在進行中,今年又有12位教師申報個人課題,至此,我校教師中又掀起了一個教科研高潮。
2.重視專業發展促成長。我校十分重視教師專業化發展,為了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內驅力,學校引導教師開展「自我發展設計」,全體教師都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於自身的最近發展區,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目標。確定目標之後,教師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自我發展的意識明顯增強。其次是搭建教師成長平台。學校大力強化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同時,我們組織青年教師積極參加校內學習培訓。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些活動,切合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受教師歡迎。我校還實施「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拓展教師發展時空。目前,校內青年教師已形成了「拜師學藝」的傳統,學校制訂了校級骨幹教師評選標准與管理辦法,激勵全體教師奮勇爭先,鼓勵教師爭當「名師」。在此基礎上,又為校內名師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向市、縣級名師發展。正是由於這些有力的措施,校青年骨幹教師隊伍迅速壯大。
3.推廣科研成果出實效。為了推廣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積累課改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學校組織教師撰寫論文,然後通過推廣、實踐、改進、再總結,形成良性循環,在不斷改進、不斷總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迅速提高,校青年骨幹教師隊伍迅速壯大。在市優質課評選中,卜素敏、魏慧敏分獲語數一等獎,黃岩獲縣優質課一等獎,另有劉濤等三人獲縣級三等獎,肖立新、劉濤、卜素敏老師在省教學軟體比賽中獲三等獎。肖立新獲全縣十佳通訊員和教育局優秀通迅員稱號。僅本學年中,我校就有98人次在省市縣優秀科研論文比賽中獲獎,其中:宗春玲、李文文等4位教師獲省優秀教案一等獎,肖立新的課改徵文獲縣一等獎……如此多的獎項集中在一個學校,這決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長期努力的結果。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校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今後我們將繼續加強學校的硬體設施的建設,加大培養青年教師的力度,壯大骨幹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實踐,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豐富學校內涵,提升辦學水平。
我們將借創建教育現代化學校的東風,自強不息、爭先創優,不斷追求卓越,再鑄我校新輝煌。我們也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會克服各種困難,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快速、和諧、可持續的發展,使學校管理更加成熟,步入科學化軌道,加快我們前進的步伐,譜寫教育教學新篇章,為我鎮的教育增光添彩。
『捌』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手抄報要畫什麼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的意見
國發〔2012〕4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
1986年公布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提出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區、市)通過了國家「普九」驗收,我國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根本上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問題,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對於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義務教育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面落實責任,切實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二、明確指導思想和基本目標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強化以縣為主管理,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制。總體規劃,統籌城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每一所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准,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班額符合國家規定標准,消除「大班額」現象。率先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域內學校之間差距明顯縮小。到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65%;到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
三、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建立學校聯盟,探索集團化辦學,提倡對口幫扶,實施學區化管理,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推動辦學水平較高學校和優秀教師通過共同研討備課、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開設公共課等方式,共同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提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強學校寬頻網路建設,到2015年在有條件的地方解決學校寬頻接入問題,逐步為農村學校每個班級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開發豐富優質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重點開發師資短缺課程資源、民族雙語教學資源。幫助更多的師生擁有實名的網路空間環境,方便其開展自主學習和教學互動。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在努力辦好公辦教育的同時,鼓勵發展民辦教育。
提高社會教育資源利用水平。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綜合實踐基地等機構要積極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動。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和行業組織要努力創造條件,將適合開展中小學生實踐教育的資源開發為社會實踐基地。教育部門要統籌安排學校教育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外活動。學校要積極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教育,探索學校教育與校外活動有機銜接的有效方式。
四、均衡配置辦學資源
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導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內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投入。省級政府要加強統籌,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以及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各省(區、市)可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適當拓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和提高服務標准。
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省級政府要依據國家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准和本省(區、市)標准,為農村中小學配齊圖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音體美等器材,著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妥善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服務人員配置問題。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和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積極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要採取學校擴建改造和學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決縣鎮「大校額」、「大班額」問題。
五、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改善教師資源的初次配置,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和志願者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在核准崗位結構比例時高級教師崗位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完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切實維護農村教師社會保障權益。
各地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准,並對村小學和教學點予以傾斜。合理配置各學科教師,配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教師。重點為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培養和補充緊缺教師。實行教師資格證有效期制度,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培訓效果,提升教師師德修養和業務能力。
實行縣域內公辦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各地要逐步實行縣級教育部門統一聘任校長,推行校長聘期制。建立和完善鼓勵城鎮學校校長、教師到農村學校或城市薄弱學校任職任教機制,完善促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設農村艱苦邊遠地區教師周轉宿舍,城鎮學校教師評聘高級職稱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農村學校任教經歷。
六、保障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要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將常住人口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推行按照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校人數撥付教育經費,適度擴大公辦學校資源,盡力滿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在公辦學校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可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依法舉辦的民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建立健全農村留守義務教育學生關愛服務體系。把關愛留守學生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體系之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關愛網路,創新關愛模式。統籌協調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制度和社會結對幫扶制度。加強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學生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優先滿足留守學生進入寄宿制學校的需求。
重視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各級政府要根據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實際制定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准,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採取措施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待遇,努力辦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在普通學校開辦特殊教育班或提供隨班就讀條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兒童少年學習。保障兒童福利機構適齡殘疾孤兒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扶持兒童福利機構根據需要設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學校。
關心扶助需要特別照顧的學生。加大省級統籌力度,落實好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政策。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做好對孤兒的教育工作,建立政府主導,民政、教育、公安、婦聯、共青團等多部門參與的工作機制,保證城鄉適齡孤兒進入寄宿生活設施完善的學校就讀。加強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保障適齡流浪兒童重返校園。辦好專門學校,教育和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少年。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批准招收適齡兒童少年進行文藝、體育等專業訓練的社會組織,要保障招收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七、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實施教育,引導社會按照正確的教育觀念評價教育和學校。
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各地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單純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排名。建立課程安排公示制度、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通報制度、家校聯動制度,及時糾正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行為。學校要認真落實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不得隨意提高課程難度,不得擠占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及班會、少先隊活動的課時,科學合理安排學生作息時間。要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式。要加強對社會培訓補習機構的管理,規范培訓補習市場。
八、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
完善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省級教育部門要盡快建立與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平台對接的電子學籍管理系統和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以居住地學齡人口為基準的義務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縣級教育部門要認真做好數據的採集和日常管理工作,為及時掌握學生流動狀況提供支持。
規范招生辦法。縣級教育部門要按照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布情況,合理劃定每所公辦學校的招生范圍。鼓勵各地探索建立區域內小學和初中對口招生制度,讓小學畢業生直接升入對口初中。支持初中與高中分設辦學,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嚴禁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立重點校和重點班。提高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的比例。把區域內學生就近入學比率和招收擇校生的比率納入考核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指標體系,切實緩解「擇校熱」。
規范財務管理。縣級教育和財政部門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監督,確保經費使用安全、合規、高效。要加強對義務教育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指導,督促學校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預算編制,嚴格預算執行,做好財務決算,強化會計核算,加強資產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規范收費行為。各地要強化學校代收費行為監管,規范學校或教育部門接受社會組織、個人捐贈行為,禁止收取與入學升學掛鉤的任何費用。禁止學校單獨或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或委託舉辦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培訓班,嚴厲查處公辦學校以任何名義和方式通過辦班、競賽、考試進行招生並收費的行為。制止公辦學校以民辦名義招生並收費,凡未做到獨立法人、獨立校園校舍、獨立財務管理和獨立教育教學並取得民辦學校資格的改制學校,一律執行當地同類公辦學校收費政策。加強教輔材料編寫、出版、使用和價格管理。
九、加強組織領導和督導評估
省級政府要建立推動有力、檢查到位、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公開問責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責任機制。把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考核地方各級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的重要內容。教育、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編制等部門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協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機制。
加強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工作,對縣域內義務教育在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配置狀況和校際在相應方面的差距進行重點評估。對地方政府在入學機會保障、投入保障、教師隊伍保障以及緩解熱點難點問題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將縣域公眾滿意度作為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省級政府要根據國家制定的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省(區、市)具體實施辦法和評估標准。省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負責對所轄縣級單位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督導評估,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負責審核認定。
國務院
2012年9月5日
『玖』 改革開放手抄報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探析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 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思想
為了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路線,實行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 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 化道路。」[1](P163)他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進行了分析。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 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 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鄧小平特別強調指出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 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 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2](P225)至此,「走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並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與此前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導致現代化 過程中的種種失衡現象出現。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在黨的十三大報 告中被規范地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 表述被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二、「兩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 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 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新局面。
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已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當作 社會主義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徵進行了詳細闡述。在實際進程中,一方面由於改革開 放沖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 從南到北,形成了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 協調發展,而且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沖破了舊觀念的束縛。追求變革、勇於開拓、講 求實效形成潮流。實踐中,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任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 務是要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 代化。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這當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盡管 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但仍實現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進行。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在「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 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導下,不僅使現代化 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還突破了姓「資」姓「社」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從此,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加快推進, 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極大地適應了科學技術的迅 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
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近20 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了 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全面規劃了邁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實現工 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
三、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 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它既承擔 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 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盡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並且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被應用於生 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 四個現代化」,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農業方面,我 們要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計 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興農業。工業 方面,則必須應用以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用 於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於國防現代化,就更離不開科學技術。此外, 決策的自主化、科學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都離不開科學技 術。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 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須要 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 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 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P135~13 6)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2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 。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 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全面改革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 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開放,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也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同世界各國在貿易、科 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對外貿易,彌補了國內建設資 金的不足,這一切都是推動現代化的直接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被作為社 會主義現代化的持久動力而被繼續堅持下去。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 困難,如眾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相對短缺、交通運輸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 環境惡化等。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反之,如果政治不穩定,社 會動亂、人民內部發生分裂,那就不僅會加劇原有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 條件和優勢,現代化的實現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政治的穩定是實現現代 化的重要保證。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P284)為此,所有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首位,一切有關現代化的方針、政策、 方案都要服從於穩定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須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 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 與可持續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 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搞好,還要為我們 的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糧,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我們不能為謀求一時的發展而以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鑒了 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衣: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用: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以上說明,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勢分析。
一個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向市場經濟轉軌,一般都是通貨膨脹,我國則實現了低膨脹,一個發展中國家向工業化轉軌,隨著消費增加,投資增加,一般都發生通貨膨脹。
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國家的經濟基礎發生深刻的,不可扭轉的變化,並使上層建築方方面面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中的幾大問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真正體現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問題。
(如何鞏固國有經濟的地位,國有經濟改革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國有經濟才能體現社會主義)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問題,歷史上農業的發展,制約著其它部門的發展,經濟發展在農業基礎上,我國的農業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不能依靠國際貿易。貿易經濟條件下,農業作為傳統產業可能萎縮,資本流向高回報的區域,85-95,隨著城市改革的發展,農業徘徊不前。「白條子」現象:農村人的糧食上繳,換不到錢幣,只有欠條一張。還有各種苛捐雜稅。工業化過程中,耕地面積縮小。由於中內抓得緊,95年後又氣候好,農業形勢大好。
中國是怕旱不怕澇。農村的資金,技術,人才問題待解決。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問題?
「市場經濟追求效率,機器排擠工人,對勞動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對下降,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
歷史上,計劃經濟下實現「低工資、高就業」,背上冗包袱,國有企業為40%,是為了維系社會穩定。
現在市場經濟追求『大市場、小政府』,精減三千八百萬-四千萬吃財政飯的人。民與官的比例為1:30。
中國的農村存在嚴重的隱形失業現象,耕地者只需1億,鄉鎮企業容納1億-1億三千萬,還有一億七千萬-二億的富餘人口。
失業過高會比通貨膨脹(「貨幣增值,物價上漲」)引起更尖銳的社會不穩定問題。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的問題,(一個始終存在的問題)。「構成個人收入的途徑是多元的,基尼系數在0-1間,= ,改革前,城市為0.11,農村為0.13,改革後,1994年,城市為0.36,農村為0.41,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居民基尼系數。基尼系數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數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顧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減少差距,對收入高者收稅,對低收入者規度最低工資,給以補貼、失業救濟金等。注重公平則效率低,注重效率則差距大。只要採用市場經濟,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區間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發達地區經濟基礎高,多從事技術密集、資本、資金、勞動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產業,市場容量大。
不發達地區以土地等自然資源、勞動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產品為產業,如農業商品初步加工一般來說,東部沿海區發達,中部欠發達,西部不發達,加上80年代後中央政策向東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國民收入最高為上海,最低為貴州,78年差率為7倍多,改革後為10.4倍,差距過多會導致利益摩擦,地區壁壘,地方保護主義,如黑龍江世界發達國家一般最先進地區與最落後地區的差率為2,日本為1:0.75,例V理論:
發達地區空間變小,速度放慢。不發達地區則突飛猛進。
5、腐敗問題
「腐敗嚴重,令資產階級政客自以為小學生,市場經濟將貨幣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某些人為了彌補利益損失,發生了腐敗」。
6、社會治安問題
社會治安的指標:1、犯罪率;2、居民安全感系數。
嚴打只是治標,急待治本。
在社會治安的背後要思考另外一些問題,有的被經濟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兩只手一起抓」,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明是什麼,要不要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觀念是什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麼?學模範,學誰?學什麼?
8、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一般是兩個問題:1)產業結構高級化;2)優化:產業結構間關系,我們的產業結構是重型,第二產業處於重要地位,第三產業處於薄弱地位,農業的市場化,科學化程度弱,生產率低。在第二產業中如何調節一些傳統企業:紡織,機械,如何加強高新,支柱產業,第三產業中金融、旅遊業、服務業等等如何發展。第二產業在第一產業基礎上發展,第三產業以第二為基礎,反過來第三產業促進第、二的發展,這幾個問題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頌叟不可忽視。
四個挑戰:
一、二十年來改革開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點低,取得經濟高增長是較容易的,如同跳橫桿一樣,當經濟達到一定高度時,再取得高速增長談何容易。柯林頓使美國經濟處於自二戰以來最景氣的時期。如果我國經濟達到一定高度,而問題沒有解決的話,再增長談何容易。
二、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為代價的,如果要保持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再要增長談何容易。
發展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保持生存,解決溫飽時,環境一定程度破壞可以容忍,但從長遠的目光看,從承擔的責任看,不能再 破壞環境。
保護環境、資源,有的行業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資源在沒有高技術條件下不許。
三、我國對外開放不斷加快,逐漸與世界接軌,但我國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組成的一員,則我們面對的不再是技術含量低,小規模的港澳台資本,而是資本雄厚,高科技支撐,管理者道,有強大競爭力的歐、美、日的跨國公司的競爭,這時的挑戰將是巨大的。
金融,保險業開放很有限,免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太大影響,使得人民幣自由兌換將推遲10年。
國際大保險公司已在我國等待6年,而沒有領到營業執照。
四、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有兩種模式:1、激進式的休克療法,俄羅斯、東歐採納;2、中國式的漸進法,哪一種更能有效的,付代價較小的實現轉軌。1、是先對計劃經濟進行徹底打破,在這個打破了的基礎上建立市場經濟,風險大;2、是由點到面,由易到難的逐漸改革法,摸石過河法。
局限性:由於只漸進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於是由易到難,越到後就越難,到現在正到了關鍵的時期。
假如俄羅斯,東歐的改革獲得成功,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經濟開始繁榮,而我們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激化,結構畸形,則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則更大。
『拾』 改革開放30周年手抄報的內容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