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語感的思考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極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著實從以讀為本、自悟語感、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生活體驗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
Ⅱ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極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著實從以讀為本、自悟語感、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生活體驗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雲南省教育廳.《雲南教育》,雲南教育編輯部。 (作者單位: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大坡鄉示範小學)
Ⅲ 如何以「語感」為中心組織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突出「人文性」為語文課程基本特徵的語文教改浪潮的掀起,我國語文教育家日益熟悉到了語文的人文價值並對此作了不少探究與研究,隨之「語感中心說」也就逐漸替代「知識中心說」而成為二十一世紀語文教育的主導思想。「知識中心說」認為學生語文能力是由語文知識轉化而來,因而語文教學必須致力於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並通過練習促成能力的轉化。而語感中心說則認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而語文的核心是語感。葉聖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練習最要緊的是練習語感;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王尚文先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語感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素質。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不舉則目也難張。那麼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語感之前,必須先弄清語感為何物?其產生的心理機制又是什麼?
一、語感的定義及其產生的心理機制
語感是人把握言語的主要方式,是個體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系,是思維並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簡稱之為「半意識的言語能力」。由於語文是一種社會現象,語感必然是社會的人對其有熟悉、情感內容的言語全方面的直覺感受與判定,因而決不只是一種語言知識,而是和人的觀念、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深刻而豐富的感覺。它的性質即為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個人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繼續性與創造性的統一。而語感的培養是學生作為言語主體自覺積極地參與言語實踐的過程,在語感外化與內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語感的形成則又是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
而關於語感產生的心理機制,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語言的熟悉是一個同化與順應的過程。所謂同化:即將對象納入到固有心理圖式,所謂順應:指主體心理圖式的改變以順從對象。語言的感知歸根結底是人的認知結構對言語的同化與順應,認知結構是一個巨大的語義場,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總是以表象和詞的形式保存著,並因之形成:表象系統的概念--語詞系統,兩個系統相互制約滲透配合最終構成網路狀認知結構,在系統里,抽象思維則以表象材料進行想像,語言符號進入主體的認知結構經過同化,順應過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審美觀照,概念性的語詞被激活、喚醒。這樣要重復實踐多次,然後達到自動化。即不必進行理智思考和邏輯判定,在讀--聽之間就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形象、情味以及具體運用中的細微差別等,在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悟性」「審美」即語感。而這其中的重復實踐自動化過程中主要採用的是朗讀、背誦等學習策略。此外,從語言學習的規律看:小學語文教學應以積累性閱讀為主,學生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學語言。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模擬,更高的層次便是創造。沒有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由於小學生的詞彙比較貧乏,把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的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應該盡量讓小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領會。文章中准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的體現出來。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學生理解得深刻並受到了感染,通過朗讀,還可以使朗讀了解詞句的各種結構,把握詞句的節奏。
二、朗讀教學的特點及要求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練習方式。它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練習項目。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意的活動。其表現形式為用響亮、清楚的用聲語言來轉換書面的文字語言,它是語言教學中最常見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可通過朗讀去獲得感知,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把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蘊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准確的用詞,生動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墩銳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了語感。中國古代文人非常重視吟誦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背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的爾」清代作家姚鼐說「大抵文字須熟練乃妙,熟則利病自明」由此可見,朗讀不僅能規范學生的口語,更有利於學生增強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即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那麼,朗讀教學的要求又是怎樣的呢?在新大綱中,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重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在具體教學中,普通話正確即要求讀音正確,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添字,不重復字句,停頓適當。朗讀要做到正確,首先要強調「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重力,防止有口無心,同時教師要做好正音工作,將輕易發生錯誤的字詞預先提出,引起學生的注重,防止錯誤,要做到流利的讀,要求朗讀中不斷讀,不讀破句,連貫的讀,其中關鍵在於擴大視讀廣度。視讀廣度愈大則知覺單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斷讀或讀破句的情況就愈少。不僅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而且能夠在讀這個詞的時候就看到下一個詞,迅速的把幾個詞聯系起來,按意群停頓,視覺廣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讀實踐中實現。另外,有感情的朗讀要求我們能正確處理重音、停頓,把握好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控制好速度和節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這是朗讀的較高要求。
練習朗讀的方法主要有: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聽教師的范讀和放錄音帶。組織學生聽規范的朗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可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愛好,有助於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模擬提高學生朗讀的能力;可組織學生進行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多種朗讀方法;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多看一些少兒節目,多聽一些少兒內容的廣播,放錄音聽故事,讓學生體會語言藝術的韻律美、節奏美,用濃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們,引起其感情共鳴,從而激發強烈的朗讀慾望;經常開展一些活動進行朗讀效果的檢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的讀書成績,感到讀書成功的快樂,可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開展「課文朗讀大賽」、「兒歌表演評選」、「讀書讀競賽」「故事大王」,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朗讀愛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朗讀練習的方法易多樣化。
在朗讀練習中,教師即要嚴格要求,又要以從這幾方面進行指導:首先要選好朗讀材料,入選到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文章,並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適合朗讀,都值得誦讀的。加之小學生還要學習其他科學的知識,不可能把每一篇課文都熟讀。因此,必須選好朗讀材料,教師要根據課文的性質和特點為學生挑選適宜朗讀和背誦的作品,如選擇那些在篇章結構和譴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範的課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適宜背誦,要挑選那些重要的段落、出色的片段、警策的語句。好的文章讀起來琅琅上口,越讀越有滋味,多朗讀和背誦這樣的文章,將會使學生選擇終身受益。假如一個星期能為學生選擇一至兩篇朗讀材料,要求學生熟讀背誦,一個學期積累下來就是幾十篇課文,五至六年下來就是幾百篇範文的積累。對於學生來說,這將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對提高閱讀和作文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在朗讀技巧上,教師應做到:①正確示範:小學生善於模擬,范讀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教師自己要經常練習朗讀,力求語音準確、富有感情。范讀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結合課文講讀,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②體會感情:准確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讀好課文的基礎,要啟發學生想像、聯想、重視和重建表象,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提示難點:輕易讀錯的字,事先正音,輕易讀破句的地方,先幫助學生把握意圖理解清楚長句子,講清如何斷句等。④讀後評議。朗讀指導要讀前有明確,具體的要求,讀後有評議。評議可教師評也可引導學生自評或互評,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注重力和提高朗讀水平,評議即要充分肯定優點,也要指出不足,還應提示改進的方法,實現更有意識的練好朗讀,培養語感。
Ⅳ 農村小學英語語感教學研究的現狀
能具體點么?你想了解的是小學英語語感教學??其實在大學也很少有語感的訓練,小學就更別提了
Ⅳ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語文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洪鎮濤、王尚文)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於漪)
4、案例教學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點撥教學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學法 (李吉林)
7、導讀教學法 (錢夢龍)
8、目標教學法(布盧姆)
9、反饋教學法(劉顯國)
10、問題教學法(杜威、馬赫穆多夫)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杜威)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上海一師附小等)
15、成功教學法 (上海閘北八中)
16、整體教學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學法 (美國的斯萊文、前蘇聯阿莫納什維利)
18、啟發式教學法 (《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邱學華)
19、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
20、發現教學法 (布魯納)
21、創新教學法 (奧斯本、吉爾福特、陶行知)
22、差異教學法 (華國棟)
22. 單元教學法
23. 比較教學法
24. 程序教學法(普萊西、斯金納)
25. 直觀教學法
26. 圖示教學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學法 (洛扎諾夫)
28. 競賽教學法(羅樹根)
29. 大語文教學法(張孝純)
30. 非指導性教學法(羅傑斯)
31. 掌握學習教學法(布盧姆)
32. 道爾頓制教學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奧蘇貝爾)
34.遷移教學法 (馬芯蘭)
35.嘗試教學法 (邱學華)
36.學導式教學法 (胥長辰)
引文來源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 Qzone日誌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2417)| 評論(1)| 引用 (0) |舉報
怎樣鑒賞散文 美國中小學教學技巧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2010-11-14 14:35:51 在嘗試中學習 在嘗試中成功——邱學華嘗試教學流派研究2010-09-24 16:28:16 引用 嘗試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2010-11-21 20:03:44 引用 普通教師也能創立自己的教學法2010-06-22 08:40:40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2011-01-27 21:33:04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qh-cz-nf wtq.567 心語 梁老師 靜修 bo820@12 yiqi08 dfexxiao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驗證碼:換一張
11-05 16:32xingfuasd
方格變為梯形格,練字方法大突破。田字格,只能起到確定筆畫位置的參考線作用,梯形格不但具備參考線功能,而且輕松解決大小、舒展、左收右放字形特徵,寫字時只需考慮字體端正、布白勻稱兩點要求,同時各類字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為漢字的書寫帶來了極大方便,因此大大降低了習字難度。關於字體端正、布白勻稱的解決,中國書法家協會新疆兵團會員趙汝飛結合書法、美術、幾何、物理等知識,建立了漢字結構的「平衡原理」理論,所有漢字結構現象得到了明確的解釋,揭示了漢字結構的根本原理。使用《梯形格習字法》經過一個月的嚴格訓練就能把漢字書寫的規范漂亮。
Ⅵ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具體而言,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都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思維」。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必須深刻認識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的重要性。那麼,在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感呢?新課程目標指出:語言內化要多讀書,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筆者認為,在教學中主要應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積累,厚積薄發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優越的母語環境,讓學生廣泛地接觸並積累言語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累言語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 廣泛閱讀更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語言訓練逐步養成的一種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如果忽視大量閱讀,語文水平或者語感水平是很難提高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優秀古詩文等經典作品,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這是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二、強化訓練,形成共鳴 學以致用,在語言學習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訓,指教師的訓導與啟迪;練,指學生的練習與操練。訓練是學生在教師正確指導下的科學練習,反映著師生之間的雙向關系。 語文學習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敏銳的直覺感受。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字以溝通、構築「同見」、「同感」,從而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學生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三、展開聯想,誘發情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作者若能傳達出、讀者若能捕捉到那種言語之外的含義,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像與聯想,對於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想像是以記憶中的表象為基礎,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像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 王尚文先生指出:「語感是語言能力的『綱』,其他都是『目』;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其他都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既不舉,目亦難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
Ⅶ 什麼是語感教學
語感教學就是「以語言為本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體,以語感訓練為主專要教學手段,屬以培養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學體系。」
語感教學是你對語言的極速感應。那麼想練語感第一,語感,需要多聽,多聽一些外國的演講,如Nick 語感教學
Vujicic的。語音滿標准,而且十分的勵志。只有多聽,多研究外國的對話。你才能有好的語感。
第二,如果你想報口語班的。你起碼要報小班教學的,最好當然是一對一教學的。因為這樣你才能有足夠的機會去練習口語。當然,那些一個禮拜上一次課的也不會要報。語言這東西,就是工具。一個禮拜才碰一碰,效果不會好的。三,那就多讀書。英語方面,大聲朗讀課文多聽聽原聲電影。比如bbc95版的傲慢與偏見
Ⅷ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Ⅸ 小學語感教學法[M]是什麼意思
M——專著
示例
[1]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藹理士.性心理學[M]. 潘光旦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其他:
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准,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