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數學教學診斷

小學數學教學診斷

發布時間:2021-02-25 02:04:46

A. 小學數學教學中常出現哪些問題

1、教學的方法與學生的理解不對應或不同步。這是大多數老師的問題,因為回他們的方法幾十年如一日,答而孩子不斷的更新換代,各種差異也非常明顯。
2、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教育學生思想過程,是數學教學的核心,由於能力所限,我們能做到的很少。
3、對知識點的關鍵詞的教育,意識不足、講解不到位,一知半解的學生比比皆是。
4、很少使用孩子的語言,這是很多孩子不喜歡數學的原因。
。。。。。。。。。。。。。。

B. 小學數學怎樣確定教學重難點

解決問題,即應用題的教學,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麼在新課改下如何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呢?下面談一下自己學習後的粗淺見解。
一、要理解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數學問題解決,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思維對策進行的一個思維過程,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最終達到目標。也就是說,數學領域中的解決問題,不只是關心問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關心求得結果的過程。要解決問題,就要搞清問題的求解目標和已知條件、未知條件,這是問題解決的第一步。它對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也為思維敏捷性和深刻性創造了極好的訓練機會。問題解決的第二步是設計求解計劃,這要求大量的分析綜合,嘗試與猜測、類比與聯想,這對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大有益處。問題解決的最後一步,就是對所得結果作檢驗和回顧。這時訓練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具體建議。
1、注意對「好」的問題的正確理解。
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解決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的方法和程序,而需要發揮學生的各種思考和創造;問題應當成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趣味性,既非人為編造的,又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好奇心;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往往是多種的,需要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並發揮多種的數學思考;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有利於學生掌握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所謂的「偏題」、「怪題」;同時,問題應具有適當的開放性,這種開放並不一定表現在答案的多樣性上,更為重要的是問題能使所有的學生都嘗試解決,不同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能獲得發展。
2.幫助學生讀懂題。
對於解決問題,學生的困難,一是讀懂題,二是分析數量關系。而只有讀懂題,才能為後面分析數量關系奠定基礎。怎樣是讀懂題呢?我們可以要求學生:一遍讀,搞清楚是什麼事;二遍讀,進行篩選,捕捉有用的數學信息,誰和誰有關系,有什麼關系。三遍讀,告訴我們解決什麼問題。這樣只有我們讀懂了題,才能更好地進行解決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讀題時可用手勢、情景再現等方式幫助學生讀懂題。
3、在理解運算意義的基礎上,分析數量關系。
解決問題首先需要學生具有數學的眼光,能識別存在於日常生活、自然現象與其他學科等中蘊涵的數量關系,並把它們提煉出來,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然後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加以解決。其次我們要重視對運算意義的教學。加、減、乘、除運算的意義是核心概念,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加、減、乘、除的意義,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用什麼運算來解決問題。再次要注重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思考討論,尋找問題中所隱含的數量關系,強調對問題實際意義和數學意義的真正理解。
4、注重用方程解決問題。
方程是一種很好的數學思維,它能幫助人們用順向思維解決問題,思維過程比較簡單。用方程有意義,對於逆向思維有幫助。有些學生不願意用方程,覺得它格式繁瑣。教學中教師不要死摳格式,要有簡化意識,明白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應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
5.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解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點在於使學生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某些策略。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將「隱性」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顯性化」。如在具體求解問題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需要運用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時使學生注意是否要調整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解決問題之後,教師要鼓勵學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並組織全班交流。總之,教師要將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為重要的目標,有意識地加以指導和教學。另外,對學生所採用的策略,在老師的眼中也許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思考過程中並沒有好壞之別,都反映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學生的解題過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因為這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機會。

C. 如何認識小學數學教學

兒童認知水平與教師傳授知識的矛盾
該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人類的認識版與數學知識之間權的矛盾
人類對數學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縱觀數學發展史,人類對數學的早期認識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D.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

表現」一詞在英文中經常可視為「show」(做秀),有表達、表示、展現、表露出來的意思。所謂表現,強調的是將內在的東西表露、外顯、展示出來,讓別人(也包括表現者本人)能夠清晰具體地感受到,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表現」作為一種觀念和行為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表現」不僅是為了張揚個性,也是為了打造優秀的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我們希望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內蘊、靈活的頭腦、頑強的毅力,更應有張揚的個性。不善表現、不會表現的人,消極等待、被動等待的人失去的不僅僅是一次張揚個性和開放自我的機會,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實現自我的機會。因此,「表現力」已成為當今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質。
一、表現性評價的價值
課堂是培養學生表現力的主陣地,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普遍發現這一現象:低年級的孩子愛發言、愛嚷嚷,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很少舉手發言,即使有些人講得很不錯,他們也不願舉手交流。此外,學生普遍存在著表現手段單一、表現層次膚淺、表現內容貧乏等不足。表現力滯後實質上影響著兒童創新人格的發展。因為創新,於兒童來說,是不斷追求新意、嘗試冒險和體驗成功的過程,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是建立在兒童表現力基礎之上的。實施課改後,學生表現力滯後的現象雖有所改觀,但是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要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表現力,以評價促表現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多方位的評價,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中盡情地展現自已的特長和才華,在表現過程中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表現潛能,激發學習願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能力,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表現性評價的目標
課堂表現是否出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敢表現、樂表現的意願和會表現、善表現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表現力首先要關注他們願不願表現、愛不愛表現,其次,要考慮他們能不能表現、會不會表現。因此,「表現性」評價的目標應該落實在「表現意願」和「
表現能力」的評價上,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表現意願,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的表現能力,促使兒童願表現、愛表現、敢表現、會表現,形成個體多樣表現,群體共同發展的氛圍,促使學生敢表現、樂表現、會表現、善表現,在表現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
三、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1.表現意願方面
表現意願可分為三個層次:1)被動表現:在老師或同學的指定下勉強參與表現活動。2)主動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3)積極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並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表現。
2.表現能力方面
表現能力可劃分為三個層次:1)模仿性表現:能依葫蘆畫瓢地模仿老師或同伴的表現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現活動。2)求異性表現:能在模仿性表現活動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簡單修飾進行表現活動。3)創新性表現:學生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特的創意並採取獨特的展示方式進行表現活動。
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科的具體情況來定。以音樂學科為例,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可分為參與課堂發言、參與小組或大組的合作交流、課堂上是否願意質疑問難、在眾人面前表現展示學習成果情況等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學生課堂表現評價表
表現意願和表現能力是評價學生課堂表現的兩個方面,劃分層次的目的在於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表現現狀,以便通過評價促使學生的表現水平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使他們逐步具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和較高的抱負水平,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奮發向上的動力,積極地參與活動過程,熱愛生活。有樂觀進取的精神,有自控力,富有同情心和愛心,能與人和諧相處。
四、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直接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在評價人的能力(傾向)表現時採用的是間接的方式,即通過受測者在紙筆測驗上的表現來預測他未來的工作或學習表現,並據此作出評價;表現性評價則與傳統的紙筆測驗相反,它繞過了作為測驗與徵兆的紙筆測驗,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表現性評價可通過以下形式來呈現:1)演示。演示是一種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現,學生藉此展示他能夠使用知識技能來完成一件復雜任務。2)口頭描述與表演。口頭描述可允許學生說出他們的知識,並以會談、演講的方式使用口語技能。其中,爭論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口頭表現,這是讓學生之間的觀點對立起來,有理有據地爭論問題。3)作品選集。作品選集是表現性評價的一種基本方法。作品選集最初是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用來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在這里,作品選集並不僅僅是學生所有作品的集合,其中往往還包括判斷優秀作品的標准、學生對作品的分析、修改與反思。實施表現性評價時,具體可採用以下做法:
1.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
表現性評價主要採用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學生在課堂某一環節或整堂課的表現進行評價、打分,三項合計得分即為學生課堂表現的總得分。
其中,自評是學生對自己表現進行評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可讓學生在評價中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已在課堂表現中的進步與不足,從而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實施表現性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與他(她)對事物的態度和興趣有著密切關系,同伴間的肯定和認可可使學生獲得無窮的前進動力,使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倍增,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表現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現展示自我。表現性評價的互評應關注評價學生的表現過程。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功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可為學生的表現指明正確的方向,促使學生調整表現的目標,完善表現的行為。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多種評價手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2.平時評價與即時查評相結合
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我主要採用平時評價和即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並以成長樹的形式來呈現。所謂「成長樹」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的一種動態評價。教師在教室內設置兩顆成長樹(一棵評價表現意願,一棵評價表現能力),學生將課堂表現評價表內「星星」(每得一次優秀便奪得一顆「星星」)的數量統計出來,將每五顆「星星」換成一個小水果圖案貼在樹上,讓學生能天天看到自己在長「高」,為自己的點滴進步而驕傲,從而受到激勵。
3.整體評價與分析評價相結合
整體評價建立在對表現的整體印象上,而不是對個別成份的考慮上。整體評價在評分指標的指導下進行,按照評分指標得出總體印象分。分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表現的各個部分或特點進行評價,再將這些部分的分數相加得到一個總分。
五、表現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1.選定評價任務,設計明確的評價標准。考慮到表現性評價往往比較費時,因而在選定評價任務時要作一定的思考。首先,教師需要關注那些復雜認知技能與學生表現的學習結果。教師還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設計和選擇任務,從而確保評定任務與教學目的緊密聯系。其次,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及對他們的預期目標後,構建評定的指標體系。為防止不同的教師或同一教師在不同時期對評定的不一致,在任務設計時要澄清評定的內容,並設計十分具體的、明確的評分規則,構建一個恰當的任務框架,以便於認真遵循這一評分規則,提高評定結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評價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評價過程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有利於提高評價效率。教育評價包括表現性評價在內,都有使學生達到一定目標的取向。因此,在達到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指導,尤其要尋求教師設計明確的、使學生能夠很好理解的指導語。含糊的指導語會產生眾多不一致的行為表現,以至於難以用公平、可靠的方法評價它們。表現性評價在探索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和提出新穎問題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但這一特點並不意味著指導語功能的喪失。
3.盡可能使評價誤差最小化。幾乎所有評價都是評定主體在事實判斷基礎上對客體作出的價值判斷,因而它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主觀性是難以避免的,相對於標准化測驗而言,表現性評價具有更大的主觀性,由此也會產生許多評定誤差。顯然,評定誤差的存在對於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具有負面效應。誤差完全消除是極其困難的,但盡可能減少誤差卻是可行的,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選擇最適合評定目的的評定任務和評分規則;在評定另一個任務之前,對所有學生的當前表現給予評定;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匿名評定;適當綜合考慮多個教師的評價結論。
4.教會學生自評和互評。將評定任務與評定標准提供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教師的記錄工具,學生以此來判斷自己的表現。從教學角度看,讓學生自評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再與教師的評定相比較,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給自己評定的理由,學生也可以了解教師評定的過程,為雙方的溝通創造條件。其優點大致有:(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的目標和目的。(2)更有效地診斷自己的優勢和存存的不足。(3)在此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定的技能,而且這種技能會遷移到其他方面。自評的同時,也可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自評與互評能力會相互促進、相互遷移。
實踐表明,多元、多樣的表現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參與作出了准確的評價,在民主、開放的評價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吸收和掌握,還有過程與方法的經歷與體驗,更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與發展。由於評價恰當地體現了新課程中的三維目標,它的層次性、過程性、發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勵功能在學生表現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從而保護了學生參與表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表現慾望。學生可以真正地憑自己的個性意願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感受,創意更新穎,表現更精彩,其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E. 小學數學診斷的主要內容

計算
每天練十道題

F. 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小學數學的試題

1、根據24×25=600直接寫出下列算式的得數:
240×25=
240×2500=
600÷25=
6000÷240=
(
)×24=6000
6000÷(
)=25
(
)×25=60000
12×75=
48×250=
240×75=
21、根據576÷18=32直接寫出下列算式的得數:
576÷36=
576÷72=
576÷9=
5760÷18=
288÷9=
5760÷180=
57600÷1800=
288÷18=
288÷36=
320×18=
16×18=
320×360=
2、根據250÷50=5,填空:
(250
÷
10
)
÷(50
÷
)=5
(250×
)
÷(50
×
)=5
(250×
)
÷(50×
4)=5
(250
)
÷
(50
)=5
3、判斷
①被除數不變,除數增加2,商反而減少2。(
)
②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3倍,商也要擴大3倍。(
)
③兩個數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數擴大3倍,除數不變,那麼商是5。(
)
④除數縮小3倍,被除數不變,商反而擴大3倍。(
)
4、思維填空:如果A÷B=8
那麼:(A÷2)÷B=(
)
A÷(B×2)=(
)
(A×2)÷B=(
)
A÷(B÷2)=(
)
5、分析填空
①兩個因數相乘,如果一個因數擴大4倍,另一個因數縮小12倍,積(
)。
②兩個因數相乘,如果一個因數縮小5倍,另一個因數擴大5倍,積(
)。
③被除數擴大3倍,除數不變,商(
);被除數縮小3倍,除數不變,商(
)。
④被減數減少15,減數減少5,差(
);被減數增加15,減數減少5,差(
)。
⑤兩個加數都擴大了8倍,則和擴大(
)倍。
⑥兩數相減,被減數、
減數都擴大了8倍,則差擴大(
)倍。
⑦兩數相乘,如果一個因數增加3,積就增加51;如果另一個因數減少6,積就減少150,那麼兩個因數分別是(
)(
)。
⑧減數和差相減為0,那麼被減數是減數的(
)。
⑨被除數、除數和余數的和1600。已知除數是20,余數是10,那麼商是(
)。
⑩兩數相除,被除數擴大3倍,除數縮小6倍,商(
)。

G. 小學數學教學要點如何分析

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如何體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培養目標為此,進行了一些改革實驗對上述幾個問題做了一些分析研究。

研究要點和

H. 小學數學教學會診反思

現代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參與和參與的多少。那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 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營造主動參與的課堂氛圍
羅傑斯說:「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認知心理學也指出,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大量實踐也證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教學中,教師要把「教」與「學」當做師生之間「理解」與「交往」的過程,應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課堂上老師不能以權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愛護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和舉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時,應立即肯定:「你們真行」。當學生回答錯時,應該鼓勵學生說:「你再仔細想一想,老師信任你,仔細想之後肯定能答出來」。在教學中老師要經常走下講台,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與學生親切交流,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倍感親切,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索慾望和主動參與意識。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 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學生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起來才會樂此不疲,正所謂「樂學之下無負擔」。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內心產生一種學習的需要,自覺地探索問題,獲取新知。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的回答:「喜歡!」接著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我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油然而生。這時,我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三、 創設活動情境,提供主動參與機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與挑戰性活動。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是主動完成意義結構,創建性的解決實際問題,並積極思考,修正自己行為的真正主人。因此,在教學中,針對小學生喜愛做游戲的特點,將學生帶入情境圖中,參與情境中的游戲。
例如:我在教學「我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這節課時,一開始,便以「超市」為基本活動情境中,讓學生上台買貨,在買賣對話中,了解並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以及三者的數量關系。緊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開展買賣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顧客者必須口頭編應用題,並用本節所學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而扮演售貨員必須根據顧客買商品的情況,正確填寫發票。這樣,使整節課都融入到活動中,學生在活動的開展中,學生既要動腦編題、動手計算,又要動口表達意圖,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創設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舞台,讓學生彷彿就生活在一個數學世界之中,使學生體驗到主動參與的無限樂趣。這樣教學,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之中。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學會了要學的知識,而且還全身心的體驗數學,獲得了樂趣,從而更加喜歡學習數學。
四、創設參與條件,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思維活動過程,這是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關鍵。
(一)通過動手操作來參與。
皮亞傑曾經說過:「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可見讓學生親自操作,參與實踐活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時我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的獲取知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認識到,應該先把三角形轉化為熟知的圖形,再推出面積計算公式,之後便讓學生操作學具。結果,大多數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以及正方形,但也有學生用一個三角形剪拼出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結果,大家從操作中都得出了相同的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自己推出公式,不但理解得深,記得牢,而且訓練了動手操作的技能,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充分地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二)通過小組討論來參與。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就更多了,他們可以圍繞一個問題(一般由教師提出)進行合作研究,然後提出小組意見在全班討論、交流,同時對其他組的意見進行評價。這種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往往能表現出極強的創造力,並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毋容置疑,小組討論學習的確是一種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很好的教學方式。
例如,「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教師先讓學生操作,拿出准備好的三張同樣長短的紙條,分別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在分別取其中的1份、2份、4份塗陰影,並把塗陰影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出來。之後,教師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1、觀察操作結果,看看三張紙條塗色部分大小怎樣?這說明三個分數的大小怎樣?2、比較式子1/2=2/4=4/8,想想由1/2到2/4、1/2到4/8,你發現了什麼?3、想想由2/4到1/2、4/8到1/2,你又發現了什麼?4、你能用商不變的性質,結合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說明這一規律嗎?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能動的探索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來。
(三)通過同桌互說來參與。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後,給機會讓同桌學生說一說操作過程;公式推導後,說一說推導過程;概念理解時,讓學生口述一下概念的關鍵字及本質特點;解答應用題時,說一說解題思路或方法。如較復雜的乘、除法應用題解題方法是:1、找准單位「1」的量,確定運算方法;2、找准對應關系;3、列出算式進行計算;4、檢驗。這樣的口述讓同桌互說,在互說中提高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對每個學生鞏固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強參與指導,讓學生學有方法。
要想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也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決不是放任式的學習,而是適時點撥指導,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幫助學生尋找思維的突破口。教師不僅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條件,而且還應加強參與方法的指導。
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如果學生掌握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化歸」思維方法,那麼在教學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學生就會利用這種思維方法,潛移默化地進行知識遷移。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學生通過靈活運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知識。
六、創設成功情境,激勵再次主動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動腦、動手,運用所學知識,分組解決問題,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這樣教學有助於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再次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玩一玩,拼一拼」活動課上,我讓學生用所學的簡單圖形拼自己喜愛的圖形,並把它獻給自己最喜歡的人。活動時,所有同學都投入到緊張的活動中,對他們拼出每一種圖形,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並鼓勵他們拼出更漂亮的圖形。這樣每一位學生都獲得了成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更喜歡學習數學,從而不斷地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
現代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都告訴我們,教學效果的優劣是由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來決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是知識內化的重要標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參與中培養興趣,學會方法。學生有了興趣、掌握了方法,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他們的潛能才會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個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才能更加適應未來的學習與生活。

I. 教育過程實際上是什麼過程,小學數學診斷的首要內容是

教育過程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診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