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幼兒園教學故事
[摘 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於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
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用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小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汽車--敢於想像創造的老鼠。一旦幼兒歸納出以上幾點,那麼幼兒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是討論中要充分發揮所有幼兒的積極性。如果有可能,教師應該讓幼兒分組進行討論。對那些不擅長言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三)中斷法
中斷法可運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中。這些故事由於篇幅較長無法一次講完,因此教師在情節扣人心弦處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疑問、懸念,讓幼兒猜想,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短篇故事講述中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聯想。比如,教師可以就故事的情節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後說:"聽我講下去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如"猜一猜,接下去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論後說:"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
教師在運用中斷法時,要記住這種中斷是在需要的時候做暫時中斷,而不是隨意中斷,中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開展兒童故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選擇故事
在選擇用於教學的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這樣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聽)性;教學主題;幼兒的年齡層次。
可讀(聽)性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長度等因素。判斷故事的語言難易程度應以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依據。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幼兒是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語言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幼兒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幼兒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語句,再精彩的故事也會令他們失去聽或讀的興趣。此外,圖片和體態語言也是幫助幼兒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該是呈梯度上升的。從故事的長度采看。用於課堂講述的故事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聽講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長一些,因為幼兒可以重看前面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正如英國教育家安德魯•萊特(Andrew WrisLt)所說,大段的描述是運用故事教學時所忌諱的,用於幼兒教學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選擇故事時,教師應選擇線索清晰的故事,以便於孩子根據故事線索理解、復述或轉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低齡幼兒,宜選擇重復率高(包括詞、句與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這對幼兒牢固掌握基本的詞彙和句型結構以及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活動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下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活動;而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准備活動:准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幼兒理解障礙;二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掃除語言障礙的准備工作主要是針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句而言的,對不影響幼兒理解或圖畫中可以猜測出意義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幼兒生詞的活動,也要既有意義又有趣,並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如下活動:在幼兒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並用的活動是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情節找出相應的圖片,或拼圖;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幼兒答案的對錯,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同時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讀)性。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兒童的反應,並隨時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對於口語水平一般的教師,應在講完故事後,多讓幼兒聽錄音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可讓幼兒根據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也有益於訓練幼兒的推理和想像能力。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當幼兒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這些活動應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此外,幼兒是喜歡表演從錄像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的,通過表演他們將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任何一種活動形式,時間久了,孩子都會厭倦。冷漠的情緒會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競爭機制,這一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能激活幼兒潛在的能力,能激起幼兒的進取心。幼兒好勝心強,大都不甘落後,所以在設計活動時,可採用激勵機制,並配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對優勝者給予賞識,對進步者給予鼓勵。有時是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是-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這些都會使孩子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始終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將聽、講故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㈡ 怎麼設計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方案
幼兒園教育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實現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只為幼兒系統地提供新的學習經驗,而且是協商幼兒把學習經驗系統化、引導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活動如何達到有效性?這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研討的核心問題。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同學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採取相應的教學准備戰略、教學實施戰略和教學評價戰略。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對一個活動的具體行動規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藍圖,也是教師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備工作,它是構成教師教學准備戰略的重要內容。可見,教學活動設計的好壞,是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果的關鍵。 一、活動的命名要規范化 活動的命名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活動名稱應反映該活動的內容,一般包括課程模式(主題活動、領域活動、綜合活動)和具體的課程內容兩局部。 主題活動的活動計劃,寫法較為簡單,可直接點出其主題,如「主題活動:秋天」;其二級網路的具體活動可以寫為「活動一:秋天的天氣」「活動二:秋天的水果」「活動三:秋天的葉子」等。 領域活動的活動計劃,要先說明該活動屬於哪個領域,最好直接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的五大領域(健康、社會、語言、科學和藝術)來命名。但在幼兒園教育實際中,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教師習慣於沿用以前的「六科教學法」來命名。如將活動直接命名為體育活動、語言活動、科學活動、數學活動、音樂活動、美術活動。二是命名不規范。如將社會領域的活動命名為社會性活動、數學活動命名為計算活動。三是命名非常混亂、多樣。有的以內容類別來命名,如語言活動直接命名為兒歌:《數鴨子》、故事:《小黃雞借傘》;音樂活動直接命名為歌曲:《坐飛機》。有的以活動類別來命名,如聽說活動:春天來了;看圖講述:小貓釣魚。早期閱讀活動:三個和尚。下面列舉幾個案例進行對比。 ※ 案例一 不適宜的命名———歌曲:《大樹媽媽》;歌唱活動:大樹媽媽;音樂活動:大樹媽媽 適宜的命名———藝術活動:大樹媽媽(歌曲);藝術活動:大樹媽媽(歌唱活動) ※ 案例二 不適宜的命名———故事:春天的電話 適宜的命名———語言活動:春天的電話(故事) ※ 案例三 不適宜的命名———講述活動:小貓生病了 適宜的命名———語言活動:小貓生病了(講述活動) ※ 案例四 不適宜的命名———計算活動:5的組成 適宜的命名———科學活動:5的組成 二、活動目標的制訂要具體化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所能達到的教育效果,它包括認知能力的發展、動作技能的掌握、興趣態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活動目標的制訂與表達要具體,這樣便於教師的掌握,使其能觀察、評定幼兒活動的情況。如中班數學活動「美麗的序列」的活動目標:嘗試根據物品的不同特徵,進行ABB、BBA、AABB排序;感受序列的規律美,體驗裝飾扮演道具的快樂。 當前,幼兒教師在制訂活動目標時都能考慮到目標的三維性,但在實際活動中,教育活動目標的制訂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籠統、籠統;二是出現手段性、途徑性的多餘表述。下面列舉案例進行分析。 ※ 案例五:小班早期閱讀活動「小海龜」 活動目標: 1. 通過講述故事、閱讀大書、做游戲等多種形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體驗小海龜的情感世界。 2. 學習運用簡單句式「××看見了××」進行完整表述。 3. 激發幼兒的想像和大膽表達的願望。 目標分析: 該活動目標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活動目標的行為主體不統一,目標1和目標3以教師為行為主體,目標2以幼兒為行為主體,在同一個活動中,表述的方式不統一是不恰當的。二是出現手段性、途徑性的多餘表述,如目標1的「通過講述故事、閱讀大書、做游戲等多種形式」。三是目標表述較為籠統籠統,如目標3的「激發幼兒的想像」。 三、活動准備的考慮要全面 活動准備的撰寫,一般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活動資料的投放;知識經驗的准備;學習情境的創設。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教師一般只考慮到活動資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知識經驗的准備和學習情境的創設。 (一)活動資料的投放 活動資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自身的特性和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活動資料在幼兒的學習中往往起著橋梁和中介的作用,它使籠統的知識能具體、形象地出現在幼兒面前,使他們能具體、直觀地感知和體驗;活動資料還可以讓幼兒動手操作,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有利於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幼兒園的活動資料,更多地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平安的廢舊資料,這樣可以讓幼兒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也可以保證數量,做到幼兒人手一套操作資料,有利於幼兒獨立操作和自主學習;還能節省教師製作教具的時間;最終節約了幼兒園的物質資源。 (二)知識經驗的准備 經驗即「經歷、體驗,泛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它是人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獲得的對各種事物表象的初步認識」。教師准確地找到新的「經驗點」,即掌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是活動勝利的關鍵所在。而要找准新的經驗點,要求教師在進行新的教育教學活動前必需了解幼兒先期已經掌握哪些與本活動相關的知識技能,具備了哪些能力。教師可以採用「任務分析」的方法,來分析並了解幼兒經驗准備情況,並做好相關的經驗准備。如小班語言活動「猜猜我是誰」,活動的目標之一是「恬靜傾聽,熟悉同伴的聲音,學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在活動前教師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熟悉同伴的名字。 (三)學習情境的創設 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適宜的情境能夠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幼兒的年齡和生活經驗,並借鑒一些常見的生活事件,去創設一個個生動而真實的、可親身體驗的、科學而有效的模擬生活的教育情境,讓幼兒與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從而建立起連接教學與生活的橋梁。如在小班「小鳥飛」的美工活動中,教師設置了「小鳥飛來了」的情境:在油畫棒的頂端貼上一幅小鳥圖,以畫紙為天空,用油畫棒在紙上自由地畫直線或曲線來表示「小鳥飛」,由此激發幼兒的興趣。 四、活動過程的設計要確保有效性 活動過程是指教師與幼兒在一起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和其學習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活動過程,從形式上看,只是表示了某一個教學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程序,但實際上卻蘊涵著一定的教育指導思想,體現教師的設計能力。在活動過程的設計中,要追求活動過程設計的有效性。 追求活動過程設計的有效性,就是強調教師要有「目標意識」,在基於對教學內容分析和對幼兒的了解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活動的每一環節,防止為了追求「局面的熱鬧」「方法的多樣」「活動的豐富」和「花樣的翻新」等去設計一些與目標和內容沒有直接關系的環節。如某位教師設計的中班藝術活動「小青蛙找家」(歌唱活動),活動目標是「學慣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演唱歌曲,感受××—××—和 ×××—×××—的節奏,初步學會創編歌曲。」活動過程分六個步驟:第一步,聽《森林音樂會》音樂入場;第二步,向幼兒講述自編故事《青蛙的生長過程》,從而引起幼兒興趣,引出新歌曲;第三步,學習歌曲;第四步,學慣用不同的聲
㈢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㈣ 故事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開題報告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㈤ 幼兒園課題:《故事的主題思想如何得到有效地升華》研究方案怎麼寫
我覺得最大的升華莫過於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了, 故事的主題對生活中孩子們的思想,行為有哪些啟發,可以闡述一下
㈥ 如何有效開展農村幼兒園故事教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版以相對劃權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目前,農村幼兒園只注重語言、數學的教學,忽略藝術與科學方面教學問題極為普遍。對此,我們對課時安排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減少了語言、計算周授課時數,增設了安全教育一節、游戲兩節,特色一節、舞蹈兩節;並設置美工、舞蹈園本課程。
㈦ 幼兒園故事課教案
小班語言:孤獨的小熊
目標:1.樂意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2.體驗小熊孤獨和快樂的情緒,知道微笑在交往中的重要。
重點: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內容回答問題。
難點:讓幼兒懂得微笑在朋友交往中的重要性。
活動過程:一、引起幼兒興趣
今天,有一隻長著圓圓鼻子,鼻子系著紅領巾的小熊來到我們班。大家跟他打個招呼吧(我很漂亮,可是沒人願意和我做朋友)你們覺得是為什麼呀?
二、孤零零的小熊
1.傾聽故事開頭至「小熊每天孤零零的,誰也不跟他玩」
2.小熊去找小豬,發生了什麼事情?(小豬跑掉了)
3.小熊去找小猴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小猴子躲起來了)
三、小熊笑了
1.小熊那麼漂亮為什麼沒有夥伴呢?(接下去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
2.講述故事從「小熊找到大河馬」至結尾。
3.提問:小熊找到大河馬問為什麼他這么漂亮卻沒有朋友,大河馬是怎麼回答他的?
(大河馬說你要對別人微笑,這樣大家才會願意和你交朋友)
4.小熊最後有沒有笑呀?小熊一笑,動物們發生了什麼事情?
5.大家喜歡的是怎樣的小熊?(小動物們喜歡的不是小熊的圓鼻子,也不是它脖子上的紅領結,而是好看的微笑)
四、笑一個
1.小熊臉上笑眯眯,動物都願意做他的朋友,你們願意做小熊的朋友嗎?
2.請幼兒微笑著和小熊握手,親一親。
五、課後延伸
小熊微笑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有沒有自己的好朋友,那麼等會請你找找你的好朋友(放音樂讓幼兒找自己的好朋友)
㈧ 如何分享幼兒園教學故事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幼兒園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
為了方便幼兒老師找到更好的故事資源整理出了「幼兒園故事大全,供幼兒老師參考。
1、愛笑的小花
公園里有朵花,真好看,看見小天天,總是笑眯眯的。
天天問花兒:"你叫什麼名字?"
花兒只是笑,不說話。
天天伸出小手,要采這朵花。
外公擺擺手說:"天天別采!你不採她,花兒總是對你笑,你一採下來,花兒就哭了。"天天不想看到小花對他哭,天天沒有采。
這時,小花笑得更可愛了。她成了天天的好朋友。
天天回家以後,告訴外婆:"公園里有一朵花,很乖很乖,對他一直笑,一直笑。"
外婆說:"天天也很乖,你也是一朵愛笑的小花。"
故事目標:
1.知道微笑是一種美。
2.懂得要愛護花。(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看花)
2、老爺爺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天氣很冷。有一隻小鳥真可憐,它在樹枝上冷得直發抖。
一位老爺爺走來,看見了小鳥,心想:"這只小鳥多可憐呀,這么冷的天,它一定會凍死的。"小鳥對老爺爺說:"風把我們的窩給走了,我們沒有家了。"老爺爺說:"別著急,我來幫你們想辦法。"老爺爺就用自己的帽子給小鳥做鳥窩,帽子真暖和。
小鳥想到樹林里還有許多怕冷的小鳥,就把它們都叫來,一起飛進了老爺爺的帽子。它們非常感謝老爺爺。以後老爺爺也天天來看小鳥,小鳥們每次都唱歌給老爺爺聽。
有一天老爺爺沒有來,原來他病了。小鳥想:"一定是爺爺把帽子給了我們,自己著涼生病了,我們趕快給老爺爺做頂帽子吧。小鳥們就用自己的羽毛做了一頂帖子送給老爺爺。老爺爺非常感謝小鳥,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這是一篇社會性教育童話故事,適用於中班年齡的孩子。
《老爺爺的帽子》這則童話以"老爺爺關心小鳥,小鳥關心老爺爺,"這一主題,將我們還入了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愛的世界。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隻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會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而未來社會需要幼兒從小"學會生活,學會關心"。
故事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理解他人的需要,學會關心、幫助他人。
2.激發幼兒的同情心,獲得被人關心和幫助他人的內心感受。
3.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
㈨ 如何開展大班幼兒續編故事的教學活動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同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 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干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 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剛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
㈩ 如何有效的開展幼兒園故事表演游戲研究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動,以游戲為生命。」而幼兒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戲,游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表演游戲[1]是幼兒以童話故事等幼兒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也有以自編的或即興創作的生活經驗為內容,通過扮演角色,運用動作、語言和表情再現文藝作品或生活內容的一種創造性意願游戲。有學者曾對幼兒園表演游戲開展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園實施表演游戲時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2]:一是「一刀切」現象較嚴重。幼兒照搬文學作品的內容,表演游戲成為故事理解與記憶的工具,成為故事教學的附屬品。二是教師對表演游戲的理解不夠深刻。大多數教師將表演游戲與歌舞表演、戲劇表演、角色游戲等混為一談,這就導致教師將表演游戲的內容擴大或轉移。三是教師強調表演游戲內容生動形象性,忽略了表演游戲的游戲屬性。四是對表演游戲內容的選擇上,多數教師是以幼兒園所訂閱的語言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或教師選擇、改編的文學作品為主要來源,很少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創編故事作為表演游戲的材料。五是教師的干預過多,幼兒游戲被動化,幼兒只能跟著教師的統一指揮進行表演游戲。由此可見,幼兒園實施表演游戲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忽視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根據自己的設想(臆斷)實施教學。本文試圖從新的視角,結合作者在園實踐的經驗所得,藉以表演游戲《三隻小豬》為例,初步探討開展表演游戲的有效途徑。一、確定有效的表演游戲的內容1、幼兒熟悉、喜愛是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基本條件。娃娃班時我們曾開展過「樂樂堂」這個活動,《三隻小豬》就是其中的故事之一。因此我們班的幼兒對該故事較為熟悉,且在每次聆聽的過程中,有許多幼兒會模仿其中角色的語句和動作,該故事深受幼兒的喜愛。為此只有選擇幼兒喜愛的故事內容才能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只有選擇幼兒喜愛的故事角色,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可能富有創造性的表演故事中的情節,抒發自己的情感,給幼兒積極、愉快的體驗。2、故事內涵豐富,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是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重要依據。在表演《三隻小豬》中,幼兒可模仿作品每一角色的語言和動作,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徵,如:扮演大豬、二豬的幼兒表現出它們的圖省事、懶惰的個性品質;扮演小豬的幼兒則體驗到其積極、勇敢的品質;扮演大灰狼的幼兒則可盡力表現其狡猾、貪婪的特性。通過這個故事幼兒體驗到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從而初步樹立自己的是非觀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3、故事情節具有足夠的靈活性,有讓幼兒進行創造的空間,有助於發展幼兒的想像力是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必要條件。開展表演游戲的過程,是幼兒想像活動的過程。幼兒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他們手中的道具是假的,卻可以當作真物對待。這種以假當真,正是依靠想像活動進行的。表演《三隻小豬》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舉止神態中表現出大豬和二豬的懶惰、小豬的勤勞以及大灰狼的兇狠;幼兒可以適當的增減對話、情節以及角色,想盡辦法通過尋找替代物或使用動作來完善表演故事所需的道具或情節,這一切都讓幼兒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的發揮。二、創設有效的表演游戲的環境1、引導幼兒參與游戲場地、情景的創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創設有意境的、豐富的游戲環境,會使幼兒產生遐想,萌發參與游戲的願望。在環境創設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以師生共同商議的形式,按游戲的需要擺放場景、道具,還可以組織幼兒在設置好的場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游戲結束後,可以讓幼兒一起協助整理游戲場地、道具,使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如:在表演游戲《三隻小豬》中,教師提出了:想一想,大豬、二豬和小豬可能在哪兒遇見背稻草的人、背木頭的人、背磚頭的人?有的幼兒說在田邊,有的幼兒說在森林裡,有的幼兒說在池塘邊……教師請各組幼兒確定一個設想,創設不同的游戲場景。於是,活動室里出現了在田野、森林、池塘等不同的游戲場景。同時,在游戲場地、情景的創設中,教師還應重視與幼兒共同創設一個平等、和諧、溫馨的精神環境,讓幼兒在沒有壓力的、寬松的環境下心情愉悅地游戲。2、鼓勵幼兒參與游戲道具的設計與准備。道具是表演游戲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材料,它能吸引、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願望與興趣,提示幼兒在一定游戲情景中進行表演。在游戲中啟發幼兒自己動手運用半成品材料或廢舊材料加工製作道具,也是幼兒主體性發揮的良機。為此,我們嘗試讓幼兒根據表演作品確定需要哪些道具,這些道具應該怎麼解決等一系列的問題,並注意引導幼兒通過動手動腦一起來製作游戲所需要的道具,讓幼兒參與到道具的設計與准備中來,使幼兒充分體會到自己是游戲的主人,感受到游戲的快樂。如:在《三隻小豬》表演前,教師講完故事組織幼兒分組討論:除頭飾外,還需要那些道具?有的幼兒說:「要一口大鍋好裝下大灰狼。」有的幼兒說:「要三個門鈴,大灰狼敲門時可以按門鈴。」還有的幼兒說:「要有大扇子,大灰狼一邊吹一邊用扇子扇。」……幼兒的發言不禁令我贊嘆,他們提出的一些道具是老師都沒有想到的,如:門鈴、扇子,而這些道具對表演有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接著,教師請幼兒分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分組准備游戲所需的道具,幼兒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准備活動中,成果頗為豐富:用膠粒、插塑拼插出門鈴;用大型積木或紙箱來搭成大鍋;到娃娃家找來扇子……幼兒准備的道具更切合他們的水平,適合他們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能不斷深化游戲內容,鍛煉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信心,發揮幼兒的創造性。三、把握有效的指導時機皮亞傑說過:「每當過早教一個幼兒那種他能自己發現的東西時,就抑制了發現它的機會,也就抑制了對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師的指導要把握時機,不要因幼兒的一時失敗而急於求成。在表演《三隻小豬》的過程中,幼兒第一次用多種材料製作道具,原定用來做木房子的紙箱,在加工時被幼兒割成一塊塊碎紙板,沒有一個孩子達到預期的目的,活動在看似不成功的情況下結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動中,幼兒仍提出要用紙箱做房子,只是紙箱不能亂割,否則就站不住,沒法用了。這說明幼兒從自己親身嘗試中發現的問題,獲得的經驗,比教師的說教印象更為深刻。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而有效的指導時機應存在於整個發展的過程中,它可以是幼兒遇到挫折或困難時,也可以是獲得成功體驗後表達或與大家分享感受時。四、使用有效的指導方式教師的指導不應是藉助規則對幼兒進行控制,而應通過對幼兒活動的關心、支持、幫助來實現。通過實踐,我們認為以下指導策略效果良好:1、在表演過注意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將自主權應交給幼兒,充分發揮「討論」在表演游戲中的作用。表演游戲是幼兒充分肯定自我、表現自我的一種游戲形式,應是幼兒的自由游戲。幼兒的表演游戲不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會的,而應是幼兒自己通過討論、互相觀摩、評議、他人建議而達成的。以表演游戲《三隻小豬》為例,在這個故事中小豬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們先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小豬是一個怎麼樣的角色?大家都說小豬勤勞、有智慧。其中有片段是小豬蓋磚頭房子,教師彈奏《加油干》的音樂,讓大家來嘗試一下小豬蓋房的樣子,孩子們一個個上台表演後,我們大家討論後得出表演時要表現出小豬努力、勤勞、一塊塊搭磚頭、擦汗等情節,所以在以後的表演中,孩子都會以此為基礎,同時加入自己的元素,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2、注重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用商談的方式來指導。在整個活動中,教師不是以指揮者、者的姿態出現,而應與幼兒平等相處。當幼兒的表現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時,不要催促幼兒,應緩一緩、放一放,要沉住氣,放下心,不要一味按計劃走,用商談的口吻與幼兒商量表演的方法。如在表演《三隻小豬》過程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個小朋友不願意來演大灰狼。問其原因,答曰大灰狼太壞了,我才不當壞人呢!除了他還有很多人都不願意演大灰狼。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沒有強制要求他,也沒有將問題聽之任之,而是將表演游戲停下來組織孩子來了一次討論會:你最想演誰?為什麼?這時孩子們可熱烈了,有的說我想演豬媽媽,因為她是大人,可以管小豬們;有的說我想演小豬,因為他勇敢、聰明又勤勞;還有的說我想演長頸鹿,因為他樂於幫助別人……就是沒人說喜歡演大灰狼。聽了大家的討論後,我又提出問題了:「那你們都不想演大灰狼,那我們這個故事中的主角都沒有了,游戲就沒有辦法開展下去了,那怎麼辦呢?」孩子們聽了都不說話了,這時我適時又問:「是不是演大灰狼的人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就是壞人呀?」「不是!」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對呀,就像我們看的電影和電視里的演員,他們有時演的角色是壞人,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並不是故事裡的那個壞人呀,但是因為他們表演地很像,才能讓我們知道我們周圍有許多的壞人,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上壞人的當。」這時有小朋友說我看過電視里的一個演員上次演的壞人,這次他演的是。我接著說:「對呀,一個好的演員他能演很多角色,不管什麼角色只要演得像他就是個好演員。你們想不想當個好演員呀?」「想!」孩子們響亮地回答我。這時就有小朋友們舉手說:「老師我想演大灰狼!」我高興地說:「好的,我相信你一定是個好演員。」於是我們的表演又順利地開展下去了。採用商談式的口吻與幼兒共同討論,而不是指定幼兒怎樣表演,這樣幼兒演起來就更全心投入了。3、表演游戲應注重幼兒同伴間的互動學習。在表演中,同伴間的互動和影響對幼兒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在討論、製作道具,表演時發生的大量的形式多樣的幼兒夥伴之間的互動,不僅有益於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而且也有助於幼兒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在表演《三隻小豬》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嘗試讓表演的一切事務由孩子們自己負責的,我們按電影表演那樣讓孩子分成幾組:如演員組、道具組、合唱組、等,每一次表演他們會在小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表演,小演員們似乎還很聽的分配和指導,道具組的成員會認真負責地在表演中為演員們提供場景的變化布置,使表演順利地進行,合唱團聲情並茂地演唱為表演起到了氣氛的渲染,使表演游戲變得更愉快。這一切都幫助幼兒感受到合作的快樂。4、在開展過程中應充分肯定幼兒的創造力。隨著表演的向前推進,孩子們的創造力也得以充分挖掘。例如:就三隻小豬如何獲得蓋房子的材料,孩子創編了農夫、伐木工人、建築工人三個角色;有孩子提出,讓小豬們獨自蓋房子太辛苦了,可以請其他小動物來幫忙,於是有產生了長頸鹿、大狗熊、老鷹、大象等角色;在小豬蓋完房子後,有孩子自編了「房子蓋好了,我要住進去了」的過渡語句,讓表演看起來更順暢;在表演故事結尾大灰狼掉進熱水鍋的情節時,表演三隻小豬的孩子們自發的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並蹲下,讓這個熱水鍋看起來更逼真,更易於讓表演大灰狼的幼兒「掉入」。這一切都展現了孩子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教師的適時肯定也讓孩子們熱情高漲,更樂於表演。總之,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舊觀念,盡量避免教師干預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