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概念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注意問題
1、把握概念教學的目標,處理好概念教學的發展性與階段性之間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嚴密的邏輯體系。在一定條件下,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概念的確定性。由於客觀事物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由於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因此,作為人們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但是,在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階段進行的。如對「數」這個概念來說,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開始只是認識1、2、3、……,以後逐漸認識了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又引進了分數(小數),以後又逐漸引進正、負數,有理數和無理數,把數擴充到實數、復數的范圍等。又如,對「0」的認識,開始時只知道它表示沒有,然後知道又可以表示該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還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
因此,數學概念的系統性和發展性與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成了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對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要切實把握概念教學的階段性目標。
為了加強概念教學,教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掌握小學數學概念的系統,摸清概念發展的脈絡。概念是逐步發展的,而且諸概念之間是互相聯系的。不同的概念具體要求會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求也有差別。
有許多概念的含義是逐步發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給出,以後再下定義。例如,對分數意義理解的三次飛躍。第一次是在學習小數以前,就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像上面講的、、、、、等,都是分數。」通過大量感性直觀的認識,結合具體事物描述什麼樣的是分數,初步理解分數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誰是誰的幾分之幾。第二次飛躍是由具體到抽象,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然後概括分數的定義,這只是描述性地給出了分數的概念。這是感性的飛躍。第三次飛躍是對單位「1」的理解與擴展,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一個群體等,最後抽象出,分誰,誰就是單位「1」,這樣單位「1」與自然數「1」的區別就更加明確了。這樣三個層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去理解分數。
再如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在許多教材中是分成兩個階段進行教學的。在低年級,先出現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初步認識,通過讓學生觀察一些實物及實物圖,如裝墨水瓶的紙盒、魔方等。積累一些有關長方體和立方體的感性認識,知道它們各是什麼形狀,知道這些形狀的名稱。然後,通過操作、觀察,了解長方體和立方體各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立方體的感性認識。再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圖形(並非透視圖)。但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求只要學生知道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名稱,能夠辨認和區分這些形狀即可。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次上。第二階段是在較高年級。教學時仍要從實例引入。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先讓學生收集長方體的物體,教師先說明什麼是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讓學生數一數面、棱和頂點各自的數目,量一量棱的長度,算一算各個面的大小,比較上下、左右、前後棱和面的關系和區別。然後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徵。再從長方體的實例中抽象出長方體的幾何圖形。進而可以讓學生對照實物,觀察圖形,弄清楚不改變觀察方向,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和幾條棱。哪些是看不見的,圖中是怎樣來表示的。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看一看,逐步看懂長方體的幾何圖形,形成正確的表象。
在把握階段性目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每一個教學階段,概念都應該是確定的,這樣才不致於造成概念混亂的現象。有些概念不嚴格下定義,但也要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用描述代替定義,或者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徵。同時注意與將來的嚴格定義不矛盾。
(2)當一個教學階段完成以後,應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指出概念是發展的,不斷變化的。如:有一位學生在認識了長方體之後,認為課本中的任何一張紙的形狀也是長方體的。說明該學生對長方體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教師應加以肯定。
(3)當概念發展後,教師不但指出原來概念與發展後概念的聯系與區別,以便學生掌握,而且還應引導學生對有關概念進行研究,注意其發展變化。如「倍」的概念,在整數范圍內,通常所指的是,如果把甲量當作1份,而乙量有這樣的幾份,那麼乙量就是甲量的幾倍。在引入分數以後,「倍」的概念發展了,發展後的「倍」的概念,就包含了原來的「倍」的概念。如果把甲量當作l份,乙量也可以是甲量的幾分之幾。
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搞清概念之間的順序,了解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數學概念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斷地發展演變。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也需要隨著數學學習的程度的提高,由淺入深,逐步深化。教學時既要注意教學的階段性,不能把後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學生的認識能力;又要注意教學的連續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餘地,為後繼教學打下埋伏。從而處理好掌握概念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的關系。
2、加強直觀教學,處理好具體與抽象的矛盾
盡管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盡可能通過直觀的具體形象,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對於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暫不給出定義或者採用分階段逐步滲透的辦法來解決。但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而且要經歷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腦子里來回往復,從模糊到逐漸分明,從許多有一定聯系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或屬性,這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強直觀,以解決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1)通過演示、操作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化
教學中,對於一些相對抽象的內容,盡可能地利用恰當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轉化為具體內容,然後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概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學中更要加強演示、操作,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來讓學生體會這些概念,從而抽象出這些概念。
例如「圓周率」這一概念非常抽象,有的教師在課前,布置每個學生用硬紙製做一個圓,半徑自定。上課時,就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寫出三個內容:(1)寫出自己做的圓的直徑;(2)滾動自己的圓,量出圓滾動一周的長度,寫在練習本上;(3)計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幾倍。全班同學做完後,要求每個同學匯報自己計算的結果,並把結果整理成下表。
圓直徑(厘米)圓的周長(厘米)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A26.23.1
B39.63.2
C412.63.15
D515.73.14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發現:不管圓的大小,它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時再揭示:這個倍數是個固定的數,數學上叫做圓周率。再讓學生任意畫一個圓,量出直徑和周長加以驗證。這樣,引導學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如圓的大小、測量時用的單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形成了概念。
這樣教師藉助於直觀教學,運用學生原有的一些基礎知識,逐步抽象,環環緊扣,層次清楚。通過實物演示,使學生建立表象,從而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
(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化
教學中有許多數量關系都是從具體生活內容中抽象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化,即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生活知識,在此基礎上又將其生活知識抽象為教學內容。
例如乘法交換律的教學,往往讓學生先解答這樣的習題:一種鋼筆,每盒10支,每支3元,買2盒鋼筆要多少元?學生在實際解答中發現,這道題可以有兩種解答思路,一種是先求出「每盒多少元」,再求出「2盒要多少元」,算式是(3×10)×2=60元;另一種是先求出「一共有多少支鋼筆」,再求出「2盒多少元」,算式是3×(2×10)=60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也是讓學生解答類似的問題,如:一件上衣50元,一條褲子30元,買這樣的5套衣服需要多少元?這樣藉助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化。
同樣常見數量關系中的單價、總價與數量之間的關系;路程、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工作量、工作效率與工作時間之間的關系等,都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具體的題目將其抽象出來,然後又利用這些關系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樣的訓練有利於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逐步緩解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矛盾。
但是,運用直觀並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學生積極思維的一種手段。因此概念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在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後,要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認識產生飛躍,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3、遵循小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組織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
盡管小學生獲取概念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這兩種基本形式,各類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點,但不管以何種方式獲得概念,一般都會遵循從「引入一理解一鞏固一深化」這樣的概念形成路徑。下面就概念教學中每個環節的教學策略及應注意的問題作一闡述。
(1)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概念引入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中,無論以什麼方式引入概念,都應考慮如何使小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學一開始,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採用實物、模型、掛圖,或進行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並結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便讓學生接觸有關的對象,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
如在一節教學分數的意義的課上,一位教師為了突破單位「l」這一教學難點,事先向學生提供了各種操作材料:一根繩子,4隻蘋果圖,6隻熊貓圖,一張長方形紙,l米長的線段等,通過比較、歸納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可以用單位「1」表示,從而突破理解單位「1」這一難點,為理解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但概念引入時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三點:一是所選材料要確切。例如角的認識,小學里講的角是平面角,可以讓學生觀察黑板、書面等平面上的角。有的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室相鄰兩堵牆所夾的角,那是兩面角,對於小學教學要求來說,就不確切了。二是所選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識的本質特徵。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本質特徵是「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至於這個直角是三角形中的哪一個角,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形狀,則是非本質的。因此教學時應出示不同的圖形,使學生在不同的圖形中辨認其不變的本質屬性。
(2)概念的理解要注重正反例證的辨析,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採取一切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便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促進對概念理解的途徑有:
1)剖析概念中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
例如,分數定義中的單位「1」、「平均分」、「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學生只有對這些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弄清楚了,才會對分數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教學「整除」概念之後應幫助學生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判斷,一是判斷是否具有「整除」關系的兩個數都必須是自然數;二是這兩個數相除所得的商是整數;三是沒有餘數。對定義的分析是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又一次提高。三角形的高的定義:「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邊叫做三角形的底。」這里的「一個頂點」、「垂線」、「垂足」都是一些關鍵詞語。為了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高,除了讓學生理解字面意思外,往往還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會畫「高」的全過程。指出畫「高」的關鍵是畫垂線,並注意限制條件:「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可以是任何一個頂點),作到它對邊的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這樣把實際操作的過程和所畫的三角形高的圖形與定義所敘述的內容對照,使學生准確地理解三角形的高的定義。這實際上是在數學概念建立後,幫助學生對本質屬性進行剖析,既將本質屬性再次從定義中分離出來,加以明確。
2)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
學生能背誦概念並不等於真正理解概念,還要通過實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徵,幫助他們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教師不僅要充分運用肯定例證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同時要及時運用否定例證來促進學生對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後往往要針對教學要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練習,如教完三角形按角分類後,可以出示:一個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並且有兩個角是銳角,這個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引起學生討論來鞏固三角形的分類,以深化對三角形這一概念的外延的進一步認識。再如,小數的性質揭示後,可以讓學生判斷0.40、0.030、20.020、2.800、10.404、5.0000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從而加深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
3)變換本質屬性的敘述或表達方式
小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點之一往往是:對某一概念的內涵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質的特徵作為本質的特徵。例如,有的學生誤認為,只有水平放置的長方形才叫長方形,如果斜著放就辨認不出來。為此,往往需要變換概念的敘述或表達方式,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旨在從變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排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因為事物的本質屬性可以運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如果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和表達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說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記硬背的。
4)對近似的概念及時加以對比辨析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其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又有區別。如數與數字,數位與位數,奇數與質數,偶數與合數,化簡比與求比值,時間與時刻,質數、質因數與互質數,周長與面積,等等。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及時把它們加以比較,以避免互相干擾。
如學習了「整除」,為了和以前學的「除盡」加以比較,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題:下列等式中,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盡?
(1)8÷2=4(2)48÷8=6
(3)30÷7=4……2(4)8÷5=1.6
(5)6÷0.2=30(6)1.8÷3=0.6
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第(3)題是有餘數的除法,當然不能說被除數被除數整除或除盡,其他各題當然能說被除數被除數除盡了。其中只有第(1)、(2)題,被除數、除數和商都是自然數,而且沒有餘數,這兩題既可以說被除數被除數除盡,又能說被除數被除數整除。從上面的分析中,讓學生明白:整除是除盡的一種特殊情況,除盡包括了整除和一切商是有限小數的情況。
學習了比之後,可以用列表法設計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的習題,從中明確「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數,比是一個關系式」的區別。
3)重視概念的運用,發揮概念的作用
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組成判斷,進行推理、計算、作圖等,能運用概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理解概念的目的在於運用,運用的途徑有:
1)自舉實例
這是要求學生把已經初步獲得的概念簡單運用於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小學生對概念的認識通常帶有具體性的特點,在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概念後,總是讓他們自舉例證,把概念具體化。從具體到抽象又回到具體,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使學生更准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在學生初步獲得了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後,就可以讓學生分別舉一些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實例;知道了圓柱的特徵後,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狀是圓柱形的。
2)運用於計算、作圖等
例如,如學了乘法的運算定律後,就可以讓學生簡便計算下面各題。
104×2548×25101×35×2
14×99+1425×32146+9×146
(80+8)×258×(125+50)34×5×2
在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就要求學生能熟練地進行通分、約分,並說明通分、約分的依據。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後,就可以讓學生把小數按要求進行化簡或改寫;學習了等腰三角形,可設計一組操作題;畫一個等腰三角形;畫一個頂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畫一個腰長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運用於生活實踐
數學概念來源於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實際中去。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概念去解決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各種數學能力的過程。並且,也只有讓學生把所學習到的數學概念,拿到生活實際中去運用,才會使學到的概念鞏固下來,進而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運用技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在掌握小學數學教材邏輯系統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深化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概念。
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後,一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已經學習了圓面積公式,誰能想辦法算一算,學校操場上白楊樹樹乾的橫截面面積?」同學們就討論開了,有的說,算圓面積一定要先知道半徑,只有把樹砍下來才能量出半徑;有的不贊成這樣做,認為樹一砍下來就會死掉。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說:「那麼能不能想出不砍樹就能算出橫截面面積的辦法來呢?大家再討論一下。」學生們渴望得到正確的答案,通過積極思考和爭論,終於找到了好辦法,即先量出樹乾的周長,再算出半徑,然後應用面積公式算出大樹橫截面面積。課後許多學生還到操場上實際測量了樹乾的周長,算出了橫截面面積。再如,在教學正比例應用題時,可以啟發學生運用旗桿高度與影長的關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桿的高度。這樣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教師適時點撥,不但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對所學概念的理解。
(4)注重概念之間的比較分類,深化概念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後聯系密切,但是由於小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是分幾節課或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難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識間的聯系。對一些有聯系的概念或法則,在一定階段應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網路,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尤其是中高年級,可以引導學生將概念進行分類,明確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以形成概念系統。
『貳』 如何讓教學小學數學抽象知識
課題的提出
1,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
2,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
3,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
『叄』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1.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我把原來的三堆合並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從心理學來分析,無恐懼心理,學生容易活躍;無畏難情緒,易於啟發思維;舊知識記憶好,容易受鼓舞;所以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教學效果好。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3.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如一年級小學生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是用小雞小鴨學具,一一對比。如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第二隻小雞對第二隻小鴨,……直到第六隻小雞沒有小鴨對比了,就叫小雞比小鴨多1隻。又如二年級小學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也是用學具紅花和黃花,學生先擺5朵紅花、再擺和紅花一樣多的5朵黃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演示(手),思維(腦),形成概念,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這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效果好,印象深、記憶牢。
4、從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圓周率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一般教師都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很快就發現不管圓的大小如何,每個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教師指出:「這個倍數是個固定的數,數學上叫做「圓周率」。這樣,引導學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非本質東西(如圓的大小,紙板的顏色,測量用的單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不論圓的大小,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形成了概念。
5、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後,我經常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質數,可以說是「一個自然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說成「僅僅是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都能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背硬記的。有時可以變概念的非本質特徵,讓學生來辨析,加深他們對本質特徵的理解。
6、對近似的概念加以對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有區別。例如:數位與位數、體積與容積,減少與減少到等等相對應概念,存在許多共同點與內在聯系。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把它們加以比較,避免互相干擾。比較,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對進行比較的兩個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質特點。然後把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找出來,使學生既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的概念就會更加明確。對近似的概念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區分,既能培養學生對易混概念自覺地進行比較的習慣,也能提高學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來教學實踐的體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比較思想有幾點好處:(1)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2)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3)有利於培養學生系統化的思維方式。
5、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概念的含義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
『肆』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處理好直觀教學和抽象思維的關系
在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中,其概念、運算性質、運算定律和計演算法則、公式等都是抽象的結果。直觀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必須依賴於一定的中介物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由於師生之間傳遞教學信息的主要媒體不同,直觀教學的形式也就不同,其數學思維方法也不相同,但得出的結論或抽象的結果應完全相同。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般都比較重視直觀教學上升為數學抽象思維,來逐步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概括能力,逐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把握直觀教學與思維發展的方向 1、實物直觀與抽象思維
實物直觀具有鮮明、生動和真實等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知的積極性。所以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特別是對數的概念的建立,四則運算意義的理解,時間單位和幾何形體特徵的認識,以及周長、面積、體積的計算等內容的教學,通常是直接利用實物直觀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表象的。如學生通過觀察黑板、桌面、書面等表面是長方形的實物面形成長方形的表象,得到長方形的概念。通過對粉筆盒、磚塊、包裝盒等實物的觀察、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進而掌握它們的特徵……不過實物直觀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那就是在某些實物中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常常容易被非本質屬性所掩蓋,學生不易感知對象的本質特徵。如學生通過對人民幣的觀察,可以獲得元、角、分這幾種人民幣的表象,但卻容易停留在對人民幣畫面的認知上而不能很好地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實施實物直觀教學時,運用數學抽象思想方法,採用提示、重點引導等方式突出對象的本質屬性,以提高其教學效率。
2、模具直觀與抽象思維
模具直觀的主要特點是能夠突出觀察對象的主要部分,更好地反映數學概念的關鍵特徵和數學原理的普遍規律,特別是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採取先讓學生觀察四邊形的教具,發現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然後去掉其中一根棒,得到三角形的教具,再讓學生拉、壓,感受到三角形沒有變化,從而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三角形的穩定性,不僅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圖像直觀與抽象思維
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常常可以將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用線段圖表示出來,使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清晰明了,便於學生理解。如教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吃了5/8,還剩15千克,買來大米多少千克」學生只從文字上不易明白15千克與5/8的關系,而用圖表示就容易理解15千克與5/8的各自對應關系,列式解答也就容易了。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圖像直觀採用以投影儀、錄像機、計算機為主的電化方式,變靜態為動態,效果更好。電化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在大和小、遠和近、快和慢、動和靜、整體與部分等方面相互轉化,清晰地顯示出被觀察對象各個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十分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和有關規律。這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學「草地上有8隻羊,又來了3隻,一共有多少只羊」時,教師用計算機出示「草地上有8隻羊」的畫面,然後又動態顯示「又來了3隻羊」。於是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並使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集中了注意力,激發了學習興趣,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
除了上面三種主要直觀手段外,語言直觀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中,教師使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並藉助表情、手勢等動作對所學內容作形象化的描述,可以強化觀察、分析的關鍵部分,使學生克服在認知上的困難,幫助他們在大腦中形成有關事物的表象,獲得相應的感性認識,進而使感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啟發學生的思維起著關鍵性地作用。但是語言直觀一般很難孤立地運用,往往是融於其他直觀手段之中,相互結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概念的建立可通過「實物→表象→概念→形式化」的思維途徑來解決;計演算法則、公式(包括運算性質、定律)的導出可通過「形的合並抽象為算式→概括為用數學語言表述的法則→法則符號化」的思維途徑來解決。
二、充分發揮表象在數學抽象概括中的橋梁作用
表象是指在感覺之後在腦中留下的反映的痕跡。表象和感知都是具體的、直觀的反映。表象接近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又沒有抽象概念那樣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所以,在概念形成、法則推導的過程中,設法建立一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推導出法則、公式等的關鍵。所以,要充分發揮表象在數學抽象概括中的作用。比如,三角形的概念就是在學生已有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和三角形的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得出的。
三、運用直觀教學上升為數學抽象思想,培養小學生概括能力時,應特別注意如下幾個具體問題: 1、抽象概括要及時。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因此,在數學概念的建立、法則公式的推導、解答應用題時,要讓學生感知充分,在感知的基礎上,要特別注意及時進行抽象概括。否則,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的、支離破碎的現象上,對事物的主要因素認識不深,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不能達到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2、數學的抽象概括要逐步深入,分層次進行,不可操之過急。 對小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一般應遵循從抽取事物形象的外部特徵向抽象事物本質特徵逐步發展提高。比如,「加法交換律」這一概念的建立,開始時可從具體事物進行抽象:1個氣球加2個氣球等於2個氣球加1個氣球,由此得出1+2=2+1,從而導出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結論,再抽象為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a+b=b+a 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各種數學知識都是採取逐步滲透的辦法,由具體到半具體半抽象,再到抽象,逐步發展的。這樣,易為小學生所接受並收到良好的效果。
『伍』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
如何有效進行數學概念的教學 數學概念在數學學習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斷積累的數學精華,它的語言非常精練、抽象。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概念,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是極為重要的。 1.具體直觀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較抽象,而小學生,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2.以舊知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我就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 3.通過實踐活動認識本質、形成概念 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 4、由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
『陸』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用好概念數學
現在很多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興趣,認為數學特別難學。我們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發現,主要是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沒有搞清楚。如:12的最大約數與最小倍數是相等的。學生卻判斷是錯誤的,本題涉及 「因數」、一個「自然數」的因數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數」、一個自然數的倍數是「無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沒有。還有「相等」。學生出現錯誤,說明學生對數學概念沒有理解掌握好。數學概念是「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基礎知識的起點;是邏輯推理的依據;是正確、合理、迅速運算的保證。學生正確、清晰、完整地掌握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如果學生對概念不明確,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如果不懂什麼是「分數」和「分數單位」,就很難理解分數四則運演算法則的算理,就會直接影響分數四則計算能力的提高。正確、迅速、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礎上,掌握計演算法則,經過適當練習才能形成。學生概念清楚了,才能進行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概念,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是極為重要的。數學教學過程,就是「概念的教學」。一個數學教師,要把概念教學放到突出地位。小學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對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小,知識不多,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有關概念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小學生年齡實際出發,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1.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我把原來的三堆合並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從心理學來分析,無恐懼心理,學生容易活躍;無畏難情緒,易於啟發思維;舊知識記憶好,容易受鼓舞;所以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教學效果好。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3.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如一年級小學生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是用小雞小鴨學具,一一對比。如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第二隻小雞對第二隻小鴨,……直到第六隻小雞沒有小鴨對比了,就叫小雞比小鴨多1隻。又如二年級小學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也是用學具紅花和黃花,學生先擺5朵紅花、再擺和紅花一樣多的5朵黃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演示(手),思維(腦),形成概念,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這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效果好,印象深、記憶牢。
4、從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圓周率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一般教師都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很快就發現不管圓的大小如何,每個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教師指出:「這個倍數是個固定的數,數學上叫做「圓周率」。這樣,引導學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非本質東西(如圓的大小,紙板的顏色,測量用的單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不論圓的大小,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形成了概念。
5、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後,我經常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質數,可以說是「一個自然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說成「僅僅是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都能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背硬記的。有時可以變概念的非本質特徵,讓學生來辨析,加深他們對本質特徵的理解。
6、對近似的概念加以對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有區別。例如:數位與位數、體積與容積,減少與減少到等等相對應概念,存在許多共同點與內在聯系。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把它們加以比較,避免互相干擾。比較,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對進行比較的兩個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質特點。然後把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找出來,使學生既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的概念就會更加明確。對近似的概念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區分,既能培養學生對易混概念自覺地進行比較的習慣,也能提高學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來教學實踐的體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比較思想有幾點好處:(1)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2)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3)有利於培養學生系統化的思維方式。
5、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概念的含義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教會學生去發現真理。比如我教質數,合數兩個概念。我先板書幾個數:1、2、3、4、5、6、8、9、11、12,讓同學分別寫出每個數的因數來。為了便於學生觀察,有意識地做如下的排列,學生寫出下列答案:
1——1 2——1、2 6——1、2、3、6
3——1、3 4——1、2、4
5——1、5 8——1、2、4、8
11——1、11 9——1、3、9
12——1、2、3、4、6、12
訂正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找自然數的因數規律。學生觀察後發現了規律。有的說有三種規律,有的則認為四種情況。我表揚同學觀察分析得好。是三種規律。於是又啟發他們看是哪三種?①一個自然數只有一個因數;②一個自然數有兩個因數;③一個自然數有三個以上因數。在這個情況下,我再次啟發:一個因數的是什麼樣的數?兩個的是什麼樣的?三個以上又是什麼樣的因數?學生則發現一個的只有1;兩個的則有1還有本身;三個以上的則有1、自己本身、還有其它的因數。最後老師一一肯定,並由學生看書後總結出質數、合數概念,這時學生很受鼓舞,認為自己發現了真理。對質數、合數的概念印象極為深刻永不忘記。我又有意識地讓學生研究「1」到底算哪類?學生沉默了,我說:「從書上找找是怎麼說的?知道的就發言」。通過學生的口,說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我問:「為什麼」?學生答:因為「1」的因數只佔一條,算1就沒有本身,算本身又沒有「1」,這樣可比老師直接告訴、或叮嚀他們注意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和現象的非本質的東西,抓住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徵形成概念。因為是學生付出了腦力勞動而獲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記憶也牢固。
二有效鞏固概念
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概念,而且還要使學生熟記並靈活地運用概念。我認為概念的記憶與應用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教學中,加強練習,及時復習並做歸納整理,對鞏固概念具有特殊意義。
1、學過的概念要歸納整理才能系統鞏固
學習一個階段以後,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概念進行歸類整理,明確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概念體系。如學生學了「比」的全部知識後,我幫助他們歸納整理了什麼叫比;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比的基本性質,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化簡比;這一系列知識復習清楚之後,才能很好地解決求比例尺三種類型題和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只有把比的意義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繼續學習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樣做,就構成了一個概念體系,既便於理解,又便於記憶。概念學得扎扎實實,應用概念才會順利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實際應用,鞏固概念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勢必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學生學了小數的意義之後,我就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商店了解幾種商品的價錢,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天讓他們在課上向大家匯報。通過了解的過程,非常自然地對小數的意義,讀、寫法得以運用與理解。又如學了各種平面圖形後,我讓學生回家後,觀察家裡那些地方有這些平面圖形。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這不僅鞏固了所學概念,還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綜合運用概念,不僅鞏固概念,而且檢驗概念的理解情況。
在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之後,進一步設計各種不同形式的概念練習題,讓學生綜合運用、靈活思考、達到鞏固概念的目的,這也是培養檢查學生判斷能力的一種良好的練習形式。這種題目靈活,靈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數學知識,是近些年來鞏固數學概念一種很好的練習內容。
練習概念性的習題,目的在於讓學生綜合運用,區分比較,深化理解概念。所安排的練習題,應有一定梯度和層次,按照概念的序,學生認識的序去考慮習題的序。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的需要,採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設計,藉以激發學生鑽研的興趣,達到鞏固概念的目的。尤其應組織好概念性習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判斷。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體會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用心講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實雙基的前提,又是使學生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鍵。但這也僅僅是學習數學的一個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形成概念之後,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經常地運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飛躍。只有學生會運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只有這樣,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柒』 小學數學概念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與方法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
根據數學概念學習的心理過程及特徵,數學概念的教學一般也分為三個階段:①引入概念,使學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過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學生理解和明確概念;③通過例題、習題使學生鞏固和應用概念。
(一)數學概念的引入
數學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概念引入得當,就可以緊緊地圍繞課題,充分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為學生順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過程,是揭示概念的發生和形成過程,而各個數學概念的發生形成過程又不盡相同,有的是現實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經過一次或多次抽象後得到的;有的是從數學理論發展的需要中產生的;有的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有的是將思維對象理想化,經過推理而得;有的則是從理論上的存在性或從數學對象的結構中構造產生的。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各種概念的產生背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地選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來說,數學概念的引入可以採用如下幾種方法。
1、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
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實際問題以及模型、圖形、圖表等作為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去獲取概念。
例如,要學習「平行線」的概念,可以讓學生辨認一些熟悉的實例,像鐵軌、門框的上下兩條邊、黑板的上下邊緣等,然後分化出各例的屬性,從中找出共同的本質屬性。鐵軌有屬性:是鐵制的、可以看成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永不相交等。同樣可分析出門框和黑板上下邊的屬性。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屬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最後抽象出本質屬性,得到平行線的定義。
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進行教學的,因此教學中應選擇那些能充分顯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徵性質的事例,正確引導學生去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才能使學生從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
2、以新、舊概念之間的關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舊概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如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等,那麼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這種關系去進行。
例如,學習「乘法意義」時,可以從「加法意義」來引入。又如,學習「整除」概念時,可以從「除法」中的「除盡」來引入。又如,學習「質因數」可以從「因數」和「質數」這兩個概念引入。再如,在學習質數、合數概念時,可用約數概念引入:「請同學們寫出數1,2,6,7,8,12,11,15的所有約數。它們各有幾個約數?你能給出一個分類標准,把這些數進行分類嗎?你能找出多種分類方法嗎?你找出的所有分類方法中,哪一種分類方法是最新的分類方法?」
3、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新概念,這也是概念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一般來說,用「問題」引入概念的途徑有兩條:①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概念;②從數學問題或理論本身的發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學習「平均數」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呈現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爭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有的小朋友很高興,有的小朋友很不高興?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大家都高興?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個幼兒園的老師可能會怎麼做?
4、從概念的發生過程引入新概念。
數學中有些概念是用發生式定義的,在進行這類概念的教學時,可以採用演示活動的直觀教具或演示畫圖說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發生過程。例如,小數、分數等概念都可以這樣引入。這種方法生動直觀,體現了運動變化的觀點和思想,同時,引入的過程又自然地、無可辯駁地闡明了這一概念的客觀存在性。
(二)小學數學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僅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要使學生獲得概念,還必須引導學生准確地理解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確表述概念的本質屬性。為此,教學中可採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方法。
1、對比與類比。
對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間的差異,類比概念,可以發現概念間的相同或相似之處。例如,學習「整除」概念時,可以與「除法」中的「除盡」概念進行對比,去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點。用對比或類比講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舊概念的差異,明確新概念的內涵,防止舊概念對學習新概念產生的負遷移作用的影響。
2、恰當運用反例。
概念教學中,除了從正面去揭示概念的內涵外,還應考慮運用適當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尤其是讓學生通過對比正例與反例的差異,對自己出現的錯誤進行反思,更利於強化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實質是使學生明確概念的外延從而加深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必屬於該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構造,就是讓學生找出不屬於概念外延集的對象,顯然,這是概念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必須注意,所選的反例應當恰當,防止過難、過偏,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而達不到突出概念本質屬性的目的。
3、合理運用變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於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質屬性具有較明顯的突出特徵,容易形成干擾的信息,而削弱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正確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變式,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畫概念的本質屬性。一般來說,變式包括圖形變式、式子變式和字母變式等。
例如,講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師除了用常見的圖形(圖6-1(1))展示外,還應採用變式圖形(圖6-1(2)、(3)、(4))去強化這一概念,因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去解題時,所遇見的圖形往往是後面幾種情形。
(三)小學數學概念的鞏固
為了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概念,還必須有概念的鞏固和應用過程。教學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注意及時復習
概念的鞏固是在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中去完成和實現的,同時還必須及時復習,鞏固離不開必要的復習。復習的方式可以是對個別概念進行復述,也可以通過解決問題去復習概念,而更多地則是在概念體系中去復習概念。當概念教學到一定階段時,特別是在章節末復習、期末復習和畢業總復習時,要重視對所學概念的整理和系統化,從縱向和橫向找出各概念之間的關系,形成概念體系。
2、重視應用
在概念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讓學生由抽象到具體,運用概念,學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個概念,不僅在於能否說出這個概念的名稱和背誦概念的定義,而且還在於能否正確靈活地應用,通過應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概念的應用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進行。
(1)概念內涵的應用
①復述概念的定義或根據定義填空。
②根據定義判斷是非或改錯。
③根據定義推理。
④根據定義計算。
例4(1)什麼叫互質數?答:是互質數。
(2)判斷題:
27和20是互質數()
34與85是互質數()
有公約數1的兩個數是互質數()
兩個合數一定不是互質數()
(3)鈍角三角形的一個角是82o,另兩個角的度數是互質數,這兩個角可能是多少度?
(4)如果P是質數,那麼比P小的自然數都與P互質。這句話對嗎?請說明理由?
2.概念外延的應用
(1)舉例
(2)辨認肯定例證或否定例證。並說明理由。
(3)按指定的條件從概念的外延中選擇事例。
(4)將概念按不同標准分類。
例5(1)列舉你所見到過的圓柱形物體。
(2)下列圖形中的陰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圖6-2)
圖6—2
(3)分母是9的最簡真分數有_分子是9的假分數中,最小的一個是
(4)將自然數2-19按不同標准分成兩類(至少提出3種不同的分法)
概念的應用可分為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後通過簡單應用可以促進對新概念的理解,綜合應用一般在學習了一系列概念後,把這些概念結合起來加以應用,這種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注意辨析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掌握的概念不斷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內涵相近,使得學生容易產生混淆,如質數與互質數,整除與除盡,體積與容積等等。因此在概念的鞏固階段,要注意組織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區別和聯系,以促使概念的精確分化。
例6關於面積和周長,可組織學生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對見
(1)什麼叫做長方形的周長?什麼叫做長方形的面積?
(2)周長和面積常用的計量單位分別有哪些?
(3)在圖6—3中,A,B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面積相等嗎?
圖6—4
圖6—3
(4)圖6—4中的每一小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這個圖的面積是,周長是,剪一刀,然後將它拼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面積是。
數學概念是用詞或片語來表達的,但有些詞語受日常用語的影響,會給學生造成認識和理解上的錯覺和障礙。如幾何知識中的高」、「底」、「腰」等概念,從字面上容易使學生產生「鉛垂方向」與「下方」、「兩側」的錯覺。而「倒數」則強化了分子與分母顛倒位置的直觀認識,弱化了「兩個數的乘積等於1」的本質屬性,因此在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分清一些詞的日常意義和專門的數學意義,正確地理解表示概念的詞語,從而准確地掌握概念。
『捌』 小學數學中如何進行概念教學案例
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
許多數學概念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講清它們的來源,既會讓學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於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一般說來,概念的形成過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對一些感性材料的認識、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動過程變為簡單的「條文加例題」,就不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可以完整地、本質地、內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對理解概念具備思想基礎,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
例如,負數概念的建立,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如下:①讓學生總結小學學過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用自然數1,2,3…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就用自然數0表示:測量和計算有時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就用分數。②觀察兩個溫度計,零上3度。記作+3°,零下3度,記作-3°,這里出現了一種新的數――負數。③讓學生說出所給問題的意義,讓學生觀察所給問題有何特徵。④引導學生抽象概括正、負數的概念。
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質
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基礎,要使學生對數學概念有透徹清晰的理解,教師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實質,幫助學生弄清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就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明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如,掌握垂線的概念包括三個方面:①了解引進垂線的背景:兩條相交直線構成的四個角中,有一個是直角時,其餘三個也是直角,這反映了概念的內涵。②知道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是兩條直線相交的一個重要的特殊情形,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會利用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定義進行推理,知道定義具有判定和性質兩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概念解決問題
加深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根號a(a≥0]叫做二次根式」這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式子根號a(a≥0)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又如,講授函數概念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數概念,我們必須揭示其本質特徵,進行逐層剖析:①「存在某個變化過程」――說明變數的存在性;②「在某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數x和u」――說明函數是研究兩個變數之間的制約關系;③「對於x在某一范圍內的每一個確定的值」――說明變數x的取值是有范圍限制的,即允許值范圍;④「u有確定的值和它對應」――說明有確定的對應規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數概念的本質是對應關系。
『玖』 數學的本質是什麼抽象思維是什麼
什麼是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簡單說就是建立在概念上 邏輯 推理 歸納 分析 一種思考方法。
概念是抽象思維的核心。抽象思維本身又是一種概念,可以理解為對思維方式的抽象。
關於抽象思維概念
廣義的抽象思維,泛指邏輯思維,尤其是形式邏輯思維。這里包括對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思維基本規律(同一、矛盾、排中和充足理由律)和思維方法(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分類、歸納、演繹等等)的研究。
狹義的抽象思維,則是指從復雜事物中,抽取本質屬性,舍棄其他非本質屬性的思維過程。與概括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以上內容處處存在概念,也就是處處存在抽象,我們每個人都能看懂,首先可以肯定我們都具備抽象思維。
來看下人類大腦隨著年齡發展的階段
0-2歲:感知運動
2-4歲:感知符號,形成具象思維
4-7歲:形成概念,開始由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轉變
所以孩童時代所接受的教育,其實大多幫助我們完成這個過程,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能接受到這些教育,是因為我們有文字,語言,而文字,本身又是一種抽象。
人們為了描述這個世界,發明了語言。
你為了抽象出一個事物,也必須用特定語言去描述它。
文字的出現,使信息交流與傳播可不受時空限制,也有可能開成人類群體共同的知識庫。為人類抽象思維提供了物質基礎。
所以,有了文字才有抽象思維可能。人類擁有文字,具有抽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是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抽象思維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來看現代社會的科技成果
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牛頓三大定理,幾何,分析,微積分,代數,電磁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天體物理,黑洞,宇宙大爆炸,DNA,生物進化等等。細胞,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成功登月,飛出太陽系,探索火星。發明了蒸汽機,汽車,飛機,火車,電燈,電話,電視,電冰箱,手機,半導體,晶體管,電子管,LCD,人造衛星,太空梭,計算機,處理器,軟體,互聯網;還發明了槍炮,炸葯,導彈,原子彈,氫彈。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電話,電腦,手機,塑料製品,供電,燃具,化學工業,冶金工業,做房子的鋼筋水泥,建築工業,機械製造,交通運輸,汽車,火車,飛機,通信業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科技成果,都是在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後發明的,基本上是近300年內發明的. 之前,是封建禁錮的社會。
思想解放之後,人類從具備抽象思維到擅長抽象思維,這是一個本質變化,才使得我們現代美好的生活成為可能。
舉個例子
22*28=616;
27*23=621;
33*37=1221;
……
請問:73*77=?
這是一種找規律的題目,答案能立刻回答:5621。
規律是十位數相同,個位數為相加為10的兩個數的乘積的快速演算法。
到了初中,引入了X 對數字進行抽象
(10x+a)*(10x+b)=100*x*x + 10x(a+b) + ab =100x(x+1)+ab 如果a+b=10的話。
所以,22*28=100*2*(2+1)+2*8 = 616
很多復雜的規律,因為一個x的代入和抽象,變的簡單。數學使上述成果變為可能。
同理,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都是抽象思維的結晶。
世界上的物質紛繁復雜,眼花繚亂。人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眼睛看到的物像所吸引,如果每個人都止步不前,不去深入思考內部深層次的原理,社會不會進步。
從地球是方的到地球是圓的,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進步,靠的是一群擅長抽象思維的群體。
『拾』 小學數學中如何進行概念教學
如何有效來進行數學概念自的教學 數學概念在數學學習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斷積累的數學精華,它的語言非常精練、抽象。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概念,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是極為重要的。 1.具體直觀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較抽象,而小學生,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2.以舊知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我就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 3.通過實踐活動認識本質、形成概念 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 4、由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