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景物描寫》教學設計
如何寫好景復物描寫制的文章
(1)要細致觀察,寫出景物的特點。 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嫩」和「綠」就是春草的特點。
(2)有順序地進行觀察、描寫。 如時間順序、移步換景、由總到分,由面到點,由物到人,由實到虛。要有次序地進行觀察。還要注意觀察景物變化的過程,細致入微地觀察,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徵。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濟南的冬天》 雪後山景按空間順序由高到底,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
⑵ 環境描寫的方法指導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敘事性文學體裁。高考中,涉及小說閱讀的命題一般都與環境、情節、人物、主題等有關。環境描寫歷來都是高考熱點,因此教師和學生在這方面都要積極做好備考准備。
題型預測
(1)在文中准確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具體作用。
(3)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答題指要
首先,要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必須明確什麼是環境。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指人物活動或事件發生的自然空間內的景物構成的畫面;社會環境是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例如,2007年高考寧夏卷中的「小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考查的就是社會環境;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的「小說兩次寫到一陣冷颼颼的風有什麼作用」,則是對自然環境的考查。
其次,無論是指出環境描寫的作用還是
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都離不開對環境描寫的把握。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是整篇小說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發展、小說主旨的表現等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因此,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可以從人物、情節、主題以及環境本身等多個角度去考慮。具體地講,環境描寫通常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1)環境方面: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如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③渲染氣氛,奠定基調。(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現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運。(3)情節方面:①暗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②為後面情節的發展作鋪墊或製造懸念;③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4)主題方面:①揭示主題;②深化主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環境描寫在渲染氣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考查得最頻繁,因此應特別注意。
實戰演練
南京樂團招考民族器樂演奏員,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兩輪過後,每一種樂器只留下兩名樂手。終試在藝術學院階梯教室。走進屋門,朱丹站定,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聲名遠播的丹麥音樂大師。大師讓助手把一張卡片遞到他手中。卡片上面寫著——在以下樂曲中任選一首表現歡樂:(1)貝多芬的《歡樂頌》;(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
朱丹眼裡閃過一絲隱忍的悲戚。他向主考官歉疚地說:「對不起,今天我不能演奏歡樂曲。」「為什麼?」「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久久,一片沉寂。
大師揮了揮手:「那麼,你現在可以回去了。」
朱丹頓時湧出苦澀的淚。他流著淚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又輕輕放回絨套,轉過身,走了。
入夜,石頭城開始落雪。
朱丹披著雪花走向坐落在雞鳴寺下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那裡,竟然有一隊孩子方陣。大孩、小孩、男孩、女孩,高矮不一,衣著不一,顯然是自發聚集起來的。他們的頭上、肩上積著一層白雪,彷彿一片幼松林:堅忍是童稚的堅忍,緘默是天真的緘默;每個孩子都手擎一支紅燭,一片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頃刻間,雪大了,一團一團,紛紛揚揚飄灑下來。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輕輕吹奏起來:聲音悲涼隱忍,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了這個聲音,火焰溫暖了這個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迴旋。
吹奏完畢,有人在朱丹肩上輕輕拍了一下。
朱丹回頭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麥音樂大師。大師說:「感謝你的出色演奏,你已經被樂團正式錄取了。」
(選文有改動)
1.文中對雪的描寫有什麼作用?(3分)
2.文中兩次寫朱丹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意圖是什麼?(3分)
3.主人公朱丹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4分)
4.假如你是孩子方陣中的一員,在當時的情境中你會有什麼感受?(不超過50字)(4分)
參考答案
1.渲染氣氛,烘託人物,推動情節。
2.表現朱丹對民族音樂的摯愛。
3.既有出色的音樂才華又有崇高的民族精神。
4.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發憤圖強,振興中華。
⑶ 小學生在作文中怎樣運用細節描寫的教學設計
小學輔導小學作文有哪些描寫方法?小學作文是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檢測,一個學生只有將語文知識學好了,才能寫出一篇好的作文.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認為或者是景物運用某種手法寫出來,那麼小學輔導作文常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
(綜合能力)
1.詳細描寫:使用了很多生動的、貼上的比喻,漂亮的文字,豐富多彩的顏色和厚厚的塗抹.2.白色描述:用簡單的單詞,掌握事物的人物或圖像的特徵,並在幾個筆畫中勾畫出人物或事物.3.靜態描述:平面、靜態描述人物或場景.4.動態描述:寫靜態,或用擬人的方式描述事物.以上就是今天帶來的小學輔導作文描寫的方法,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借鑒和幫助的價值.
⑷ 誰能發一篇有關於環境教育優秀教學設計給我呢,謝謝了。
大樹的功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樹木與人類的基本關系,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
2、引導學生認識大樹的價值。
3、引導學生關心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關心自然界,培養學生愛護樹木的情感。
內容分析
由六個板塊構成。
1、引出大樹的功勞。讓學生思考這首兒歌表達了什麼意思,重點討論大樹在保護環境中做出的貢獻。
2、創設情景設立探究園地,讓學生課本中出現的情況,說出自己的做法。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居住的社區鄉村或者校園有沒有毀壞樹木的現象。
3、介紹植樹節。
4、號召學生愛護樹木,組織一個護綠小組,徵集愛護樹木的溫馨提示語。
5、呼籲學生將對樹木的愛落到實處。
教學建議
1、教學准備
選取有大樹的環境優美的圖片、大樹底下乘涼的圖片、描寫大樹的詩或者兒歌等。
2、教學過程
(1)課程引入:樹可為人類提供氧氣,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樹木有光合作用,樹木在光合作用下會釋放氧氣,就像「綠色工廠」。當我們吸進氧氣之後又吐出二氧化碳時,樹木會把我們吐出的氧氣吸進去,然後釋放出清新的氧氣,讓我們健康、幸福地成長!據統計,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出49公斤氧氣,足可供65個成年人呼吸用。由於森林具有遮蔭避風、樹木呼吸和蒸騰作用,因此有成片樹林的地方冬暖夏涼,可以避暑療養,是我們休息渡假的首選。樹木還具有粘附空氣中的塵埃的作用,使空氣清潔、新鮮。科學測試表明:一畝樹林一個月可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塵埃20噸~60噸。此外,樹木在呼吸過程中,產生大量特殊空氣,能治療一些疾病,對人體有良好作用,比如,樺樹、楊樹、檜樹等能分泌出植物雜菌素,可以殺死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原菌。樹還可以降低工業區內發出的噪音,在道路兩旁栽多種多樣的樹型、花果和翠綠的枝葉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環境。植樹造林對人類生活也很重要,我們的課桌、書櫃、紙張等,都是用木材製作的,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極大的幫助。它還能防止水土流失。在山西、陝西以及邊新疆一帶,水土流失異常嚴重!
(2)轉折 由於人們對大樹的認識不足,或者由於人類的貪婪導致出現很多毀壞大樹的情況。說一說都有哪些?你覺得該怎麼辦?
(3)過渡 我們能為大樹做什麼呢?
⑸ 寫景作文指導:小學生怎樣描寫景物
一篇寫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寫為主要對象,如雲霧雷電、雪雨風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等。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的狀態、特徵從形態、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於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像,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一)、選好角度,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的視覺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准目標,不變位置依據一定的順序,然後再從這一點出發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准畫面,最適宜於典型環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後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么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立足在船頭,隨著船身漸漸逼近的時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樹的長勢上,定點對大榕樹形態的具體觀察,看清了這一株奇特的大榕樹的真面目,枝幹「不可計數」,足見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卧在水面上一般。」觀察了大榕樹的整體形象;觀察了大榕樹與眾不同的神態美,「那麼多的綠葉」,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就是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細致觀察。然後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二)、移步換景。在進行觀察時,觀察點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況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樣了。正像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讓學生使用動點觀察法,就是連續移動觀察位置,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同一景物的表現方法。動點觀察有兩層含義:一是觀察點要連續不斷地移動;二是移動觀察點要有順序。這種觀察法適合觀察正在發展變化著的景物。由於作者對景物連續不斷深入細致的觀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態和色彩,描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有話可說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狀,又可顯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當你來到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最好先看看全景,對整體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後邁開你輕快的腳步,向前走去,這樣隨著你腳步的移動,眼中的景物在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法。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就以不同的觀察點來描寫園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園大門,或駐足萬壽山下,或站在萬壽山上,或立於昆明湖堤岸,描繪的是一副副異彩紛呈的圖畫.頤和園面積寬廣,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觀察點必須移動變化,這樣才能細致地描繪出園景。
(三)、抓住描寫對象的特點進行觀察。雖然每處景物都離不開山和水,離不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但是每處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同一處景物,因季節不同,其特徵也不一樣。觀察時如果抓不住特點,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無法感染讀者。因此,無論是寫春花的絢麗,還是寫秋葉的靜美,是寫江海的波瀾壯闊,還是寫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認真觀察,把握它們的特點,了解景物的全貌,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例如:學校的小花園里,花香與讀書聲相伴,特點是幽靜美麗;操場上有單杠、雙桿和籃球場,同學們在鍛煉身體,它的特點是熱鬧。另外有些景物還要一邊對比一邊觀察,才會發現這一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觀察樹葉,如果不對比,只盯著一種樹葉看,你會以為綠就是它的最大特點了,可是一比你就會發現,松葉如針,柳葉如眉,楓葉似鴨掌,這才是它們真正的特點。
二、做到「寓情於景」。
所謂「寓情於景」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寄託在景物的描寫上。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寫時,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好,還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景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渾為一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段話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連用兩個「流進」體現了兩個層次:這「綠」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靈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綠」那種讓人難以忘卻的美。通過對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
三、要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構成完美的整體。
靜態描寫,要繪出景物的外形、內涵、色彩和神韻;動態描寫,要對事物的動作、聲響、神態作細致的描繪,達到景物傳神、生動、鮮活的效果。在寫景的時候,要把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有機結合,使景物既有靜態的美,又有動態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讀者。例如:在《第一場雪》一課中這樣寫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靑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個片段的描寫作者就利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雪後的美景。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就要求學生既要有靜態描寫,又要有動態描寫,做到動靜結合,構成完美的整體。
四、結合實際、展開聯想。
展開想像是神奇的「鮮活劑」。景物大都是靜止不動的,如果只是把它們的樣子描繪出來,就會顯得乾巴巴的,空洞無物;如果給它們灑上想像「鮮活劑」,景物就會立刻呈現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訪友》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我*在一棵樹山,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意,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寫作時,當你寫了「荷葉在風中搖曳」,緊跟著想到「好像美麗的少女在跳舞。」這樣寫荷葉就跟讀者拉近了距離。當你看到一捆捆稻穀想像到它們就像一個個扎著辮子的姑娘……這樣賦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除了用比喻,還可以運用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寫更加細致、生動、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
五、敘述有序,條理清晰。
寫作文時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應當根據需要,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來寫……。這樣,會使文章脈絡清晰,主題突出,不至於雜亂無章。同時,要寫好景物,還要有豐富的詞彙,詞彙不豐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繪不出來啊!所以平時要注重指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
總之,只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結合事物展開合理想像,並產生真情實感,加以有條理的敘述,就能把作文寫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方法和能力會得到持續的提高,創新思維也會得到培養,作文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⑹ 如何指導學生運用環境描寫手法進行寫作,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
環境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渲染氣氛,為人物活動創造環境,而且還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入作品主題。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環境描寫來進行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語文環境作用
環境的描寫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詳細理解這些環境用法,不但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能提高自身寫作能力水平。
一、交代背景,為人物出場作好鋪墊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常會通過生動的環境描寫,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為人物活動埋下伏筆,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實現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作者在文章開頭部分便巧妙地運用了環境描寫:「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開頭處先介紹了魯鎮酒店的基本格局,接著又交代了喝酒的兩類人物,即在櫃台前站著喝酒的短衣顧主和屋裡慢慢地坐著喝酒的長衣衫顧主。這樣的環境描寫,為主人公孔乙己的正式出場作了鋪墊。
二、渲染氛圍,為人物活動創設環境
事件的發展並不是單一性,直線性,一定會有其客觀存在的環境決定著事件的發展,事件的人物特性。相對於舞台藝術和影視藝術而言,文學作品屬於一種靜態語言藝術,不能直觀的創設出動態的環境氛圍來渲染讀者,只能通過對場景的文字描繪,將有關的聲響,色彩,情境都用文字記錄,比擬,使讀者可以想像出作品中所描述的環境,通過讀者的想像力來演繹動態的事件產生,從而為作品中的人物行為埋下伏筆。
三、展示形象,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平台
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必然存在著大量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描述,作者之所以來描述強調這些環境,主要就是為了突出人物的存在合理性,人物發展的必然性,從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具有立體感,讓讀者閱讀時更能建立事件動態線。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四、揭示主題,烘託人物形象的特定心理
大部分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客觀地展示事件的發生,發展,演變,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描述中,由讀者自己體會出與作者的感受。不同的環境描寫,映襯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特徵。比如魯迅的《故鄉》,在文章開頭描述了重回故鄉時所見到的景物,「蒼黃的天底下,遠近的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用「橫著」展現出一種被遺棄的荒涼景象,用「蕭索」突出荒村中悲涼的氣氛,再用一個「荒村」肯定了村落凋敝和沉寂的景況,使讀者產生共鳴,體會當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環境變化成為一個凄涼的世界時,那種悲涼的情感。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大部分的學生對作文的寫作都抱有抵觸感,寫出來的作文大多為應付式。實際上,是因為學生覺得無話可寫,根本原因是沒有掌握足夠的寫作技巧。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拓展遷移的能力,就能引導學生借鑒前人通過描寫的環境來塑造人物,通過描繪景物來營造意境,抒發情感的寫作方法,就能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大幅度提升,寫作內容更加豐富。
五、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
多看,多練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多看就是善於觀察。文學作品源於生活,生活中無論景物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有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才能確保文章更加真實、生動。
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確定好寫作情感線索的前提下,按照主題要求去選擇相應環境描寫,這樣在寫景的字里行間便流露出真實的感情,做到寄情於景。不摻雜任何感情的景物僅是美麗蒼白的「軀殼」,無法真正地感染人。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環境描寫時必須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個人情感融入到作品當中,使讀者心靈能夠產生共鳴,得到美的享受。此外,教師也應讓學生了解環境描寫只是以景襯情、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避免學生走入「情不夠,景來湊」的誤區。特別是在記敘文當中的寫人記事上,作者之所以使用環境描寫,是為後文烘託人物形象服務的,因此,在進行這一類的環境描寫時,必須三思而後行,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達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七、賞大師手筆,掌握環境描寫方法
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描寫,是大師們巧妙地表達思情情感,揭示作品主題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大師們追求作品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展現作品魅力的一種主要技巧。
如魯迅先生的《故鄉》開頭處巧妙地運用了白描手法勾勒環境,「陰冷的風,蒼黃的天,遠近橫著的荒村」,將故鄉冬天毫無生機、蕭條荒涼的景緻勾勒出來,渲染了一種是悲慘凄苦的氣氛,烘託了作者凄涼悲苦的心情,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破敗蕭條的社會現實。由此看來,白描手法對於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突出文章主題是十分有效果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利用環境描寫的作用,不僅能使作品脈絡分明,富有感情,更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⑺ 如何藉助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形象教案
文學作品的優劣很大一部分在於環境描寫的成敗,因 為環境描寫密切聯系著任務內的思容想行動,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 化作用。生活環境的布局、色彩、陳設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人 物的喜怒哀樂也是通過環境描寫得以展現, 人物性格的成長、 變化, 亦離不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