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課
應用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使學生不怕應用題,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能正確分析等量關系是解應用題的關鍵。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過程。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只有對題目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學生對題目中的某一種數量關系不夠清楚,那麼也不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而要分析等量關系首先要理解並熟記一些常用的等量關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每份數×份數=總數、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以及幾何圖形計算的有關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關系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養學生解一般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產手機54萬部,前10天每天生產1.5萬部,餘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當學生弄清題意後老師就提問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餘下要生產多少和需要的時間)用哪個等量關系?(餘下要生產的量÷餘下的時間=平均每天要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題里沒告訴我們又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一共要生產的前10天共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前10天共生產的又沒告訴我們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每天生產1.5萬部×10天=前10天共生產的)一個題目分析下來要用到好幾個等量關系,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分析等量關系學生才能找到解應用題的途徑,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養學生解分數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分數應用題的等量關系的分析要找到題中的關鍵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數應用題時,我要求學生先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的量,然後再寫出三個字的等量關系即「1」×=量。例如我國領土遼闊廣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東西相距多少千米?從分率句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單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數」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數乘52/55等於東西相距的千米數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數×52/55=東西相距的千米數。不管是分數乘法或分數除法應用題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關系,只要找到了等量關系再根據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單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計算。
(三)培養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應用題找等量關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可以順著題意找,找到等量關系後設未知量為x與已知量共同參與列式。例如,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它的等量關系順著題意,用原有的重量減去賣出的重量就等於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據等量關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養學生列表或畫線段圖的能力
畫圖分析應用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整個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應用題是比較抽象的,用列表或畫線段圖分析能幫助學生弄清題里各數量間的關系。
(一)一般應用題中有關實際數與計劃數的問題可以藉助列表進行分析
例如,食堂買來280千克大米,計劃吃7天。實際每天比計劃少吃5千克,這批大米實際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數 天數 總千克數
計劃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實際 比計劃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從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實際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計劃每天吃的,用計劃每天吃的減去實際比計劃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從而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列式為:280÷(280÷7-5)。用這種方法分析這類應用題即使程度再差的學生都能解答,特別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分析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藉助線段圖能夠幫助學生弄清有關數量和標准量的關系,找到解題的途徑。教學時,經常指導學生作線段圖訓練,使學生掌握作圖的基本方法:必須先畫表示單位「1」的線段,注意線段的規范性以及作圖的靈活性,運用補、截、移、疊等作圖技巧,講究作圖的科學性。同時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分析思考,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的思維與作圖同步進行。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啟示性。
三、注重培養學生對比辨析的能力
對於易混、易錯的題目,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似是
Ⅱ 《應用題教學的幾點建議》 論文
是因抄為你做得太多了,題襲做得越多,思維越局限,因為你下次做的時候會把類似的題按原來的思路去做,所以做題必需適可而止,做題的目的僅僅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不是提高解題能力,真正要提高解題能力,那就是你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Ⅲ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
一、結合實際情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許多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差是因為他們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確地說是他們對應用題文字敘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讀不懂題,導致讀完應用題學生根本不知道各個數量的確切含義,或者對題目中關鍵句子的含義把握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把應用題的情景思維注入到實踐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錢買東西這一類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被題目中的數字所迷惑,脫離實際去想,把題目理解得一塌糊塗。其實用錢買東西,是最常見的事情,但當把這一幕買東西的情景敘述成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完全脫離買東西這一現實情景,只是題目中的數字在腦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實際情景與應用題敘述的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地把應用題解答出來。例如,第四冊數學中有這樣一類題目:小詩拿5元去1支鋼筆和5本練習本,鋼筆2元一支,練習本3角一本,售貨應找回多少錢?此題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看題目就感到難做。我講課前,布置學生用5元把題目中的文具買回學校用,在講課時結合實踐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會把實際情景與題目敘述的情景聯系起來想,他們會知道「1」支鋼筆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計算,這時學生就比較容易地把題目解答出來:3×5=15角=1元5角(買練習本用的錢),2元+1元5角=3元5角(買鋼筆和買練習本總共用的錢),5元-3元5角=1元5角(售貨員應找回的錢)。
二、根據應用題的特點,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
應用題雖說是題目變化多端,種類繁雜,但大多還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教師如果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性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解題方法,學生在答題時會少走彎路,解題效率會大大提高。下面介紹幾種小學數學應用題中常用的解題方法。
1.分析法和綜合法
分析法就是從題目的問題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條件,直至均為已知條件為止。綜合法從題目的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麼,直至得出題中問題為止。例如,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去時每小時速度是45千米,4小時到達乙地,回來時比去時每小時多走15千米,回來時用了幾小時?這時就可用分析法:回來的時間=回來的路程÷回來的速度,回來得路程=去時的路程=去時速度×去時的時間,回來的速度=去時速度+每小時多走的,就可從問題推導到已知條件,也可用綜合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可綜合運用,由條件向問題或由問題向條件或同時進行,這樣就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於學生順向思維,尋找等量關系、理清思路,從而達到解題的目的。在解題的過程中,要靈活選用方法解題。例如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周修這條路的1/3,第二周修這條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這條路有多少千米?這道題用算術方法找分率對應的具體量就比較難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關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於接受。在用方程解應用題時讓學生嘗試列出不同的方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數量關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關系,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較,從中找出簡便解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圖示方法
圖示方法是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來揭示問題的實質,顯示數量關系的一種策略。常用的有線段圖、幾何形體的切割等。例如,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隻腳。雞和兔各有幾只?運用圖示可使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形象,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變得清晰明了。畫8個圓表示全是雞,圓上畫兩個線段表示雞腳(式子為2×8=16),與題意相比少了十隻腳(26-16=10),因為每隻雞兔相差兩只腳(4-2=2),在圓上再畫兩條線表示兔子就要畫五個圓(10÷2=5),這種簡單示意圖與算術方法相結合使問題更直觀化,更易於理解。
三、將數學問題生活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數學應用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環保問題、生態平衡問題,小至利率計算、商品買賣……均可在數學中找到其應用的蹤影。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數學中的應用題則是生活在數學中的體現,它是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綜合應用。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提出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點,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實現生活化,如改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機地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
以上幾點是自己在應用題教學中的幾點體會,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需要對學生長期培養,只要我們對此重視,加之科學的方法做指導,學生解題能力就會有大的提高。
Ⅳ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有關論文的摘要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有關論
肯定,規律,肯定直到
Ⅳ 「小學應用題教學規律研究」這個論文應該從哪幾方面寫呢論文大綱應該怎麼列
一、規律一:通過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發展版抽象思維。
二、規權律二:認識和概括數量關系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
三、規律三:多種形式的應用題基本訓練,既是解應用題的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
總之,教學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只要我們能領會好它的規律,遵循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和認知特點,在教學中結合本班學生基礎能力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地開展教學活動,定能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Ⅵ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就是各章中的應用題,而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應用題與我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它能引導我們解決許多生產生活中的事;應用題的學習,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勤於思考、善動腦筋、開拓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改進應用題教學方法、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下面,我就個人的數學教學經歷,淺談以下幾點拙見:
一、善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
應用題其實就是那幾類題,概括出了解題規律,學生只需認真讀題一定能准確作答。如六年級上冊中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幾章中的應用題,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這幾章中的應用題大致分為這幾類: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一個數×幾分之幾;甲比乙多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甲比乙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甲比乙多或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用多或少了的÷比後面的,哪一項不知道就把它設為未知數。百分數的應用題只需要將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這樣學生拿到題目後只需認真讀題從而分析是哪一類題,再代入關系式定能准確作答。
二、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
讀題是基礎,應用題教學必須在讀題上狠下功夫。讀題就是理解題意,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前,至少用心地將題目讀三遍,然後從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如:六年級植樹60棵,五年級植樹棵數是六年級的80%,五年級植樹多少棵?「80%」表示什麼意思?誰的80%?一條褲子80元,是一件上衣的160%,一套衣服多少錢?「誰的160%」?一幅圓形畫框用了1.8米木條,這幅畫的直徑、面積分別是多少?「1.8米」表示這個畫框的什麼?……用這樣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又快又准確地解決問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掌握題中講的是一件什麼事、經過怎樣、結果如何。通過讀題弄清題中給了哪些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實踐證明,學生不會做,往往緣於不理解題意。一旦理解題意,其數量關系也將明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解了題意就等於題目做出了一半。當然還要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
三、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
解答應用題的另一關鍵是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地選擇解法,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如:「六年級有男生16人,比女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分析題目中的關系式:男生人數=女生人數-少了的人數,再結合概括的幾類應用題關系式:甲比乙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從而就能順利解題。另外,訂正練習時也應重視讓學生進行口頭分析。
四、解題的切入點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數學新課程標准》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實用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改進並加強分數應用題教學,使它們能夠恰當地反映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目的性和實踐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可以通過提取「班級的人數、人的年齡、熟悉的水果」等貼近生活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學生活。
五、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題材
應用題本身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實際生活。所以,教學時,不一定照搬例題或課後練習題,而是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出發,讓學生在具體事例中尋找數學問題,把數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感到數學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具體操作中,選擇例題和習題內容時,都要考慮到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素材。例如:學習完《百分率》後,我讓同學們先看看班上當天缺席幾個人,再讓他們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後,我問大家:「假如今天我們班同學全到了,出勤率應是多少?出勤率能大於100%嗎?」同學們對這些熟悉的內容可感興趣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
六、練習題的設計要循序漸進
每節新授課中,為了鞏固新知,練習都應恰到好處,檢查學生能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否把所學知識用到變化了的情境中去,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邏輯性、創意性。教師設計的練習題應有層次性,有適當的坡度,有一定彈性,因為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個逐步內化的的過程。如,教學《圓柱與圓錐》時,我設計的練習題依次是:一個前輪寬1.2米,直徑1米的壓路機,每分鍾轉動15周,一分鍾前進多少?壓過路的面積是多少?這樣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七、重視驗算訓練
驗算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自我評價能的重要步驟。在教學中, 重視對學生驗算習慣的培養,加強對驗算方法、步驟的指導,是提高應用題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例如:稻穀的出米率是70%,要碾米350千克,需要稻穀多少千克?有的學生出現350×70%= 245(千克)的錯誤解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想一想:要碾米350千克,需要稻穀245千克是否符合 客觀實際呢?從而判斷答案是錯誤的。再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理解「70%」的意義,就是表示大米是稻穀的 百分之幾的數,得出,稻穀千克數×70%=大米的千克數,找到了正確的解題方法,350÷70%=50 0(千克),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
總之,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思維、積極探索,要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重點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抓住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舉一反三,精講多練,學會概括歸納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Ⅶ 如何提高小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論文
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創設好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Ⅷ 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個問題
小學應用題教學是數學學科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每個數學教師都有同感,由於應用題與小學數學所有基礎知識緊密相關,類型較多,且方法靈活,所以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之一。基於以上認識,我將結合一些例題,來談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審好題
根據不同題目、不同年級、採用恰當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內容與要求。有些老師在講應用題時,不注意從問題本質出發,而是從形式上、表面上作出一些不完全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束縛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會造成知識上的錯誤。例如:有個老師總結加法應用題的規律是:「求一共是多少或求一個數多幾的數」用加法計算。這種提法很不全面,造成學生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到「一共」或「多幾」就列成加法算式,而且實際並不如此。又例如,在教學了分數應用題之後,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有一天,老師帶了600元錢到傢具公司買傢具,便看見那裡的傢具都在降價。忽然,老師看見一套傢具組合,老師很喜歡。衣櫃200元,梳妝櫃的價錢是衣櫃的4/5,床的價錢比衣櫃貴1/5。請你幫老師預算一下,老師帶的錢夠不夠?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弄清問題的本質,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規律。切忌從形式上表面上出發,貽誤學生。
二、思路清
解答應用題的思考方法步驟要清清楚楚,有根據有條理,這是培養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一環,也是應用題教學重點。有的老師在講應用題時,忽視審題,急於計算。講例題的時候,只讀一兩遍題目,沒有認真的審題,弄清題意,就急於計算,尤其是簡單的應用題,很多老師忽視了從問題的本質去切合實際進行分析。對問題的分析,學生要有思考的餘地,才利於學生對數量間的關系的理解。因此,不能急於計算。如果簡單的應用題的分析欠了債,復合應用題的分析就成了堆。反映在學生中分析應用題往往不從題目的全部內容去思考,而是只抓住題目中的局部和表面的條件就做出判斷。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的應用題的時候後,我們可以盡量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或數據,讓學生結合表格來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氣污染指數,某一個班學生測驗的平均成績等等。再例如「小青買了兩本練習本,一枝毛筆,共用了四元錢。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筆是兩元錢,問一本練習本是多少錢?」這種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單一而且封閉,都是文字敘述,兩、三個條件再加上一個問題。如果這種題目反反復復,出現的次數多了,學生的心裡就會產生厭煩。如果是那樣的話,做出來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對於同樣一道例題,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現,如圖文應用題。這樣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颼颼的數字羅列的應用題變成了活潑生動,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三、強訓練
訓練的形式多種多樣,口頭說理,口述算式,操作教具,書面解答等都是訓練,從形式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反正智力的過程來看,一般是從感性知識逐步內化;從操作教具的動作技能到口頭有聲有色的敘述,逐步內化成心智技能。因此不僅要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而且必須安排書面解題的訓練,才能了解他們心智技能情況。同時練習應有層次、有坡度。在解題過程中,老師只滿足於對問題作「清一色」的教法,不注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上狠下功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清一色」的教法,是「封閉式」,不是「開放式」不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不適應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這一教學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小華家養了35隻母雞,4個月一共產蛋3640個,平均每隻母雞每個月產蛋多少個?」時,題目一出現,應該先讓學生思考,人人動腦,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3640÷4÷35的解題方法。解這題時,還可以先求出每隻雞4個月一共產多少個蛋,再求出每隻雞每個月產多少個蛋。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別的方法,這樣就可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顯然,「清一色」的教學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得不到發展的。
四、重反饋
不僅要掌握學生口頭說理的反饋,還要包括書面作業的反饋,同時從反饋的面來看,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解題情況。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正確解答應用題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思維訓練,創新思維獲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證。要重視解題過程的評價與反思,除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學會欣賞,體會成功的喜悅等情感、態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學中,評價教學應用題的質量的主要標準是看學生應用題考試的分數。於是,便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不少學生應用題的分數很高,但是,實際上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是很強。有的時候,學生一旦遇到新的問題,變束手無策了。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局限性,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將「純文字化」的表達模式有機地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情景劇表演等有效地結合起來,廣泛地採用於教學之中。這樣,既直觀又形象,而且還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地呈現出素材,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生的需求。
總之,在應用題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擺正角色——做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使我們的學生變得「聰明些、精明些」,使 他們的成長更為自信而成功地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升。
Ⅸ 小學數學論文題目大全
學術堂整理了十個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小學數學教師幾何知識版掌握狀況的調查研權究
2、小學數學教師教材知識發展情況研究
3、中日小學數學「數與代數」領域比較研究
4、浙江省Y縣縣域內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差異研究
5、小學數學教師教科書解讀的影響因素及調控策略研究
6、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新課程的比較研究
7、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8、基於教育游戲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
9、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