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給我一個幼兒園案例及分析 和幼兒社會性與情感教育相關的
案例配景:在一次與家長的攀談中,我發明孩子在家裡有求必應,但家長也吐露出很傷腦的題目,本身的孩子不肯和別人分享,表示的很自私,他們不知該怎麼辦?是啊,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後代,是怙恃的掌上明珠。對付孩子的請求,怙恃全都賜與滿意。在家裡以孩子為中央,什麼都是他先。故造成孩子不會和別人分享,不懂和別人互換...。 憑據這一環境,我專程在班級里構造了一次娛樂運動,請小朋儕把家裡好吃的零食帶到幼兒園來,讓他們相互互換零食,配合分享快活,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異常奇怪,風趣的運動。案例形貌和闡發: 案例一:運動開端了,當小朋儕把本身帶來的好吃的零食拿出來,分給其他小朋儕嘗一嘗時,孩子們的表示是千姿百態,耐人尋味的。 大胖子樂樂,性急手快,打開本身的的包,抓起好吃的工具就往嘴巴里塞,三下五除二,一口吻把本身帶來的工具吃完了。然後他就費盡心機想措施品嘗別人帶來的鮮味食物,碰上別人見他沒工具互換,不願給他嘗時,他就著手去搶,毫無探討的餘地,嘴裡還義正辭嚴的說,先生讓各人都試試的。 闡發:胖樂樂的舉動,反應的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央的自私心態。他的邏輯是:我的食物不克不及給別人嘗,別人的食物我肯定要吃。幼兒園教育隨筆對先生「分享食物」的請求,他是「機動」實行,只對別人,不合錯誤本身,「唯我獨尊」。 瘦小的高劭見狀匆匆用雙手牢牢捂住本身的食物,藏在懷里不讓樂樂瞥見,他本身也不去嘗別人的食物。瞥見小朋儕朝他走來,他就匆匆嚷著:「我不吃你們的工具,你們也不許吃我的工具,我不想互換。」 闡發:小高劭的舉動,反應的是一種既不想虧損,也不想占自製的心態。對先生「分享食物」的請求,他是「繞道」實行,目標是為了掩護本身的長處不收別人的侵佔。靈巧的安安和小朋儕互換食物時,顯的特另外「奪目」,只見他一下子和別人比互換物的巨細,一下子和別人比互換物的幾多,討價還價,恐怕本身虧。 闡發:「精」安安的舉動,反應的是一種瑣屑較量,只想自製,不肯虧損的心態。對先生「分享食物」的請求,他是「參照」實行,對本身有利的就實行,對本身無利的就不實行。眯眯眼阿信很慷慨,誰來到她身邊,她都熱忱、好客的請別人吃她帶來的工具,本身也試試別人的食物,還時時的說一句;「好吃,真好吃。」凡此各種,各不雷同。 闡發:阿信的舉動,反應的是樂群、友愛、分享、同樂的心態。對先生「分享食物」的請求,她是非常附和,努力實行,誰都可以試試她的食物,別人的食物她也樂意試試,各人的食物,各人分享,她感受很快活。 案例二:第二天,我把他們的舉動組成了一幅畫,主角釀成了小動物,並把這個真實的故事移到我們的運動中,幼兒教育隨筆請幼兒來自由評論辯論一下他們比力同意哪一種做法時(樂樂由小狗取代,高劭由小貓取代,安由小兔取代,阿信由小山羊取代)經由過程形象活潑的形貌,幼兒同等同意小山羊的做法是對的。 於是,我把昨天孩子們剩下的食品拿出來,讓他們再一次舉行分享。效果和昨天是完整紛歧樣,他們都很願意和搭檔分享,場景異常的熱烈,異常的高興。各人都認同、支撐、實行了阿信的做法。 闡發:憑據我在多年的幼教實踐事情中發明,幼兒的獨有(玩具、食品等)舉動是一種非常廣泛的徵象。我班孩子全體都是獨生後代,他們都生存在寵愛的家庭中,我曾就我班幼兒的分享舉動舉行了觀察相識:有的幼兒拿到玩具就本身玩,不肯給別人玩;有的幼兒見到喜好的玩具就要,若不給他就哭(或起訴);有的爽性去別人那邊爭搶玩具;另有的想玩但沒達目標就危害別人(踢人或抓人)。這些效果充實註解本班幼兒非常缺少分享的意識與舉動。而這些表示出猛烈獨有偏向的幼兒大多性情孤介,不會與搭檔相處,到處總以自我為中央,這使我意識到這一題目必需賜與辦理,以是就計劃了以上這一運動。 幼兒們的各種表示,反應了現在獨生後代教誨中的一些題目,這與幼兒生存的情況、擔當的教誨、耳聞眼見的一些徵象有直接的干係。不少幼兒在家裡都是「小太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怙恃親,一呼百諾地圍著轉,最好吃的工具寶寶先吃,最好玩的工具寶寶先玩,只要寶寶開金口,沒有辦不到的事。更可悲的是,當媽媽把鮮美的魚肉拆下給孩子吃,魚骨頭留給本身嘗時,孩子還以為這是由於媽媽最愛吃魚骨頭。長此以往,就造成幼兒唯我獨尊的性情,基礎不明白關愛別人、不明白與人分享。然而當幼兒站在了觀看者的地位時,他們會清晰的熟悉到對和錯,這大概跟他們沒有長處上的辯論有關吧。 幼兒時代是精良的舉動習性、高貴的道德情操、康健的生理本質形成的時代。前蘇聯教誨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由過程很多活潑的事例來闡明造就愛的情緒和體貼人的猛烈意向,有助於進步人的自負感。人對配合奇跡的忠實泉源於這種對人的酷愛。是以,他主意必需使兒童從小就要學會關愛別人,學會分享快活。 案例反思:教幼兒學會關愛、學會分享,形成精良的習性,這也有助於幼兒形成精良的品行。憑據品行生理布局的特色,連系幼兒園小朋儕的現實,西席、家長可接納的教誨步伐有: 其 一,創設精良的景象。幼兒的年事特色,決議他們情感的不穩固性,以是要不停地創設精良的情境,形成精良的氣氛,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精良的舉動。如幼兒園可開展的一些系列運動:好工具各人嘗;新玩具各人玩;新圖書各人看等。使幼兒在游戲中學會體貼人、忍讓人,有團隊精力,有共享意識,讓幼兒在運動中漸漸體驗分享的快活。 其 二,供給精良的模範。20世紀60年月,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理學傳授A·班圖拉等人提出了社會進修理論,其重要不雅點是,舉動是經由過程「不雅察進修」而得到個革新的。在不雅察進修中,人們不直擔當到嘉獎或強化,乃至也沒有實踐的時機,但經由過程對模範的不雅察,就能學到新的舉動。幼兒好模擬,西席、家長應努力地為他們總共「模擬」的模範,如「孔融讓梨」、景象演出「大蘋果分給誰」……讓幼兒耳濡目染,感覺搭檔間相互體貼的親情,分享搭檔間聯合友好的快活。 其 三,形成精良的舉動。品行生理布局生長的循序性,決議了道德熟悉的生長由個體到一樣平常,由詳細到抽象,由單方面到周全,由外貌到深入,由徵象到實質的熟悉紀律。正由於舉動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以是,西席要讓幼兒重復操縱訓練,使幼兒在重復的實踐中,強化群體意識,漸漸形成精良的舉動。在運動傍邊,西席可以和小朋儕一路開展評論辯論:一小我私家能不克不及下棋?一小我私家玩一樣玩具,各人一路帶玩具來玩,哪種方法玩起來更高興? 其四、家、園共同。在家庭教誨中,家長也必需留意創設精良的情境,供給精良的模範,資助幼兒形成精良的舉動。如:好吃的工具先敬尊長;什麼工具都不要讓幼兒獨有,應百口分享。家庭教誨要共同、跟上黌舍教誨措施,不然就會起到事倍功半、乃至半途而廢的感化。 分享舉動是一種綜合性舉動,也是社會性舉動的一個主要方面。我們可以經由過程有目標的教誨運動和一樣平常生存內容來造就幼兒自覺的分享舉動,讓幼兒充實體驗賜與及被賜與帶來的快活和滿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溫暖愛。如許,對付周全進步幼兒的本質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②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策略及案例評析的內容提要
該書分理論篇和實踐篇。在理論篇中,該書從理論層面介紹了幼兒園教育活動設版計的基本策略,從活權動目標、內容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設計策略,並重點介紹了主題教育活動方案設計策略,特別是主題活動方案中的預設與生成問題。在實踐篇中,該書對小中大班各領域活動案例以及主題活動案例及其策略進行分析與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③ 幼兒園教育案例分析
從側面反映著中國教育,1對路路會產生積極影響,對其他的孩子產生了消極影響,2一個好老師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和閃光點,表揚每個同學,不要刻意的去找模範,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和花朵,3同2
④ 如何進行幼兒園社會教案案例分析
一次教學作為兒童學習、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梯,不管什麼領域的活動都應該遵循普遍的教學規律性。過去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就反映了一般教學的流程。當然,在強調彰顯個性的今天,如果每一個教學活動都這樣表述也顯得太八股化了,但是那種一個教學活動中環節、層次太多的現象也是值得反思的。 例一:《「盒、碗、碟、杯」在歌唱》(音樂)的簡要過程: 1、出示盆、碗、碟、杯,引導幼兒觀察認識,知道其名稱、各自的特徵。 2、請幼兒自由敲打盆、碗、碟、杯,傾聽其不同的音色。 3、欣賞歌曲《盆、碗、碟、杯在唱歌》 4、學習敲打節奏XX XX ︳XX X ︳。 5、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敲打,要求節奏敲打正確、整齊。 6、引導每個幼兒在教室里除玩具樂器外再找一件生活用品,進行拍打、敲擊、搖晃。 7、鼓勵幼兒將各種生活用品創編進歌曲,同時為它創編新的節奏。 分析:這個活動過程真是太「豐富」了。但我們必須反思: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幼兒到底發展了什麼?是觀察認識其名稱、特徵,還是辨別其不同的聲音?是欣賞歌曲,還是創編歌曲?是學習鞏固節奏型還是自己探索拍打、敲擊、搖晃其他生活用品?那麼多的環節到底讓孩子學什麼?一般來說一次教學活動是讓孩子圍繞一個話題經歷一次探索、練習、思考、交流,從而獲得新知的過程。活動環節過多,想達成的目標過多,實際往往是欲速而不達,熱熱鬧鬧走過場的豐富環節,不能成為孩子踏踏實實的學習過程。 例二:《自己畫臉譜》(大班 綜合)的簡要過程: 1、分享關於京劇臉譜的經驗。 (1)介紹自己製作的臉譜。 (2)概括京劇臉譜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臉譜是我國戲劇獨有的藝術,用誇張的色彩、線條和對稱的方法表現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特點。 2、戲劇老師示範畫臉譜。(外請人員) (1)戲劇老師介紹材料、工具。 (2)戲劇老師給自己化妝。邊畫邊介紹化妝過程和注意事項,重點:小筆勾線、大筆塗色,從上往下畫,每種顏色用固定的筆。 3、幼兒自己畫戲妝。 (1)幼兒選擇自己想化妝的角色。 (2)幼兒自己塗畫臉譜(輕放背景戲曲)教師和戲曲老師共同觀察幼兒的操作,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在自己臉上畫油彩,給予個別幼兒一些必要的幫助。 4、自由表演。幼兒邊聽戲曲邊自主表演。 分析:本設計的教學過程簡捷而清晰,圍繞畫臉譜展開,既從兒童已與經驗出發,又在與專業人員直接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技巧,還讓幼兒大膽自主地實踐、練習,並在化妝後進入情景自由表現。這樣一次含量較豐富的活動,教師設計的四個環節,步步深化、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保證了教師—幼兒—社會人員三方交流、幼兒自主練習的機會,遵循了幼兒學習規律,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保證了幼兒的參與性,這樣簡捷而清晰的教學活動過程可以成為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應該突顯重點 提高主要目標達成度 幼兒園一個教學活動一般只有十多分鍾到二十分鍾的時間,即使大班後期也只有三十多分鍾[綜合性教學也應控制在二、三十分鍾(小、中班)到四、五十分鍾(中、大班),極少數活動用半天的時間]。在這些短短的時間里,教學過程應該圍繞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圍繞重點線索展開,努力保證幼兒在主體活動中有顯著的收益。但是有一些教學活動的過程往往不能保證主要目標的實現。 例三:數豌豆(中班、數學)簡要過程: 1、感知豌豆夾中豌豆的數量。看看豌豆夾的外型特徵,數數豌豆夾中豌豆粒。 2、剝剝、數數、記記。每人二個豌豆夾,剝後數一數並用自己的方法作記錄。 3、分析記錄單:重點:怎樣記錄看得清楚?豌豆夾里的豌豆粒一樣多嗎? 4、再次操作:用清楚的方法記錄3—5個豌豆夾中的豌豆粒。 5、交流並小結。討論:豌豆夾里的豆寶寶一樣多嗎?最多的幾粒?最少的幾粒? 分析:豌豆夾中豌豆粒的差異,可以引發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積極性,過程緊緊圍繞剝豌豆、數豌豆展開:一個豌豆夾里有幾個豆寶寶?多的有幾粒?少的有幾粒? 「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為幼兒展現自己的數概念和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表現的機會;又在同伴交流互動的學習情景中,感受記錄的不同方法,同時又在分析過程中逐漸把握「怎樣才能把幾次操作的結果表述清楚」,…….這是一種自我學習能力的鍛煉。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比較最多的和最少的幾粒,不僅進行了數學能力培養,更埋下了到生活中繼續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豌豆夾中比較多的是幾粒?豌豆夾的多樣性可以引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探索的豐富性。活動過程應該努力圍繞主要目標、重點突出的進行。 例四:《閱讀廣告》(大班 綜合 )簡要過程: 1、談話: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的閱讀。 師:你們知道廣告嗎?在那裡看到過廣告。 2、閱讀電視廣告。 (1) 播放關於牙膏的廣告。 (2) 討論:這是一個什麼的廣告?你看到了什麼? 讓幼兒說出大概印象:是牙膏廣告,有好幾個人。動作很滑稽,顏色很好看…… (3)師:我們再來看一遍,有些什麼人,他們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3、幼兒創編廣告。 (1)為小朋友喜歡的產品做廣告。 師:來看看這些是什麼?你看過這些產品的廣告嗎?誰來試試。 (2)為產品編廣告。 師:剛才小朋友做的都是和電視里一樣的廣告,現在我們自己來為這些產品編廣告。 小朋友先選擇一樣產品,可以一個人做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幼兒自由結伴創編廣告)。 分析:教學過程雖注意了從孩子已有經驗入手,並在回憶、模仿後讓孩子創編,但幾個問題是明顯的。 1、該活動提問內容和教師構想的第一環節不對應。「生活中的閱讀」內涵豐富,而廣告只是閱讀的一個方面,教師的提問直接指向廣告,會限制幼兒的思維,所以,要不修改標題:直接引導幼兒回憶關於廣告的經驗;要不修改教師的提問:引導幼兒談談生活中閱讀過什麼。 2、沒有能讓兒童感知、提升廣告的特點。廣告語的確是幼兒喜歡感知、能夠感知的語言形式,可以成為幼兒模仿、創編的一種形式。但廣告語的特點是什麼?從整個過程看出教師在以牙膏廣告為範例時只是引導幼兒說出:「有好幾個人,動作滑稽,顏色好看……」甚至在安排再看一遍廣告前也只是提醒幼兒注意:「有些什麼人,他們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對於廣告語的特點,如:言簡意賅,郎朗上口,生動幽默等卻從來突出。 3、讓孩子創編廣告,教師只注意形式上的自主:可以自己編也可以自由結伴編,但是怎樣創編廣告交待不清,在兒童沒有明確廣告的特點的情況下又如何創編呢?好的教學過程應能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應突出重點,分析可能出現的難點,使目標在循序漸進的環節中自然達成。 (三)選取合適的方法、途徑,講究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手段是連結教師和兒童以及教師、兒童和學習內容的媒介,在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時,幼兒教師們注意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活動性、但有時產生為生動而生動,為多樣而多樣的追求形式的問題。 例五:散文詩欣賞《白雲》(中班語言)簡要過程: 1、出示一朵白雲(圖片)談談白雲的家住那? 2、欣賞散文詩「白雲「(配樂) 3、大班幼兒表演(真實情景) 4、學習散文詩並理解詞彙(幻燈) 5、幼兒練習朗誦(動畫片) 6、自主選擇頭飾邊念邊表演(頭飾) 分析:散文詩欣賞與學習是提高幼兒對文學藝術的感受、理解力。散文詩充滿了想像和美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力圖要多種手段讓幼兒經歷回憶經驗
⑤ 幼兒個案記錄及教學策略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導語:觀察是幼兒教師走進幼兒心靈的主要手段,寫好幼兒園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分析幼兒行為背後原因的一條通道,同時也是幼兒教師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可是,如何觀察?如何分析和記錄?幼兒園觀察記錄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觀察?每一種觀察記錄需要從哪方面來記錄?……許多問題卻常常困擾著老師們。以下為您介紹「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一、觀察記錄的性質和意義就教師局部的行為而言,有些觀察顯然是不需要做記錄的――如果教師的觀察是為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為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為、以觀察為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為,最後到以有記錄的觀察乃至以系統的長期觀察記錄為基礎的教學行為。所以,從這個序列上來看,要建立教學活動的規范和科學的充分依據,僅僅知道要觀察、觀察什麼和如何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的觀察,就像沒有反思和計劃的教學一樣,很難保證有切實的進步。(一)觀察記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一個因素或後期的延續。因此,常見的情況是,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當然,從記錄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觀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但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記錄還有一個朝後看的目的,這就是,記錄是為了給教師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長提供反饋。從功能上來看,它作為觀察和反饋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存在。教師的全部記錄文本可以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但是記錄內容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如果一種行為和現象被記錄下來之後,這些記錄不在當時和以後得到利用、分析、整理,並從中獲得有關啟示,那麼之前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由於記錄本身的特點,是形成物質的、靜止的文件,不是稍縱即逝的場景和觀念,也不是某種用於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復利用,當然也就可以跳出單純的教學流程之外,被派作別的用途,比如用於研究,用來和家長交流或進行匯報,用於同事之間的討論,以及各種評價或評比活動。(二)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的時候,並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發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生成的靈活性,並不完全是計劃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計劃為基礎、為根據的,或者有時候是作為計劃的補充。同樣道理,當我們說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時,並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臨時偶發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記錄,並且有些不成熟的計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觀察記錄的計劃性在於它需要有一定時間安排和方式進程等方面的規劃,其中包括記錄的規模、頻率、時間段、總時間長度、輔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種機器設備)的設計與使用、保存與整理,等等。(三)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豐富意義的行為有規律的記錄和良好的記錄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產生許多附帶的、有時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1.書面的記錄比大腦的記憶,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更有保證,更不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2.書面的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大腦的記憶。3.記錄是對現象進行重新整理、在意識中進行澄清和思考的過程。對於教師的記錄而言,這個思考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其一,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於幼兒當前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的了解,把握他們的興趣、交往和人際關系情況、所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生長中的能力;其二,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或者滲透某些教育教學內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內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和對於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幫助教師清理有關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為何幼兒會有這樣的反應等等問題。4.記錄還可以幫助教師。思考一個目前沒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個問題:教育過程中的許多現象、教育環境中的許多材料缺乏合適的命名。這是因為具體的進行中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動性和場景性的,所以它要麼不需要概念,要麼由於實物和場景的幫助,不需要准確的或事先得到公認的概念、然而記錄則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脫離具體行動和場景的,而且是用規范化的書面語言來進行的活動,所以有關現象和實物的命名問題,就成為了現實的不方便,進而在反思中直接成為了教師把握的對象。5.記錄對於觀察行為的反作用:它規范、便利教師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的習慣,保證有效省時,它也使得教師在以後觀察的時候更有方向性。6.長期記錄的積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在總體上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了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在局部上了解個別幼兒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了解其發展的歷程,了解某些材料發揮作用的規律、原理。7.持續的、有方向的記錄,可以檢驗教師的某些假設、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8.它對於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園信息之間的溝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9.它是教師個人的檔案庫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後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提升的歷史基礎。二、觀察記錄的分類和范疇(一)根據記錄的結構性(也對應著觀察的結構性)劃分:1.開放的日記式或軼事性記錄。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於日記或記敘文。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盡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盡可能包括以下要素。(1)原始記錄特定事件的記錄並不完全排除觀察者的感受、評論和其它主觀的意見,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則必須要保留一個事件的原始記錄,而且該原始記錄應當盡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記錄者在原始事件中不應當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應當對行為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為目的,不以發現為滿足,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和教學;它不是在工作之外來研究工作,而是邊工作邊研究,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這樣,教師一切的觀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離開她的理解和判斷。純研究的要求和純工作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問題,需要有一個調諧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處理。我們的基本原則是,首先要保證每一方的獨立性,明確各自的要求和條件,然後要以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服從於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是主觀性和價值追求,但是我們將客觀性和規律性放在出發點的位置。這是我們從事一切教育實踐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個普遍的准則。因此我們具體的處理原則和措施是: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記錄之後,觀察者的判斷、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種形式「附加」在原始記錄之上,如加括弧、旁註,或者結尾的點評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區分地「滲透」、混合在其中。第二,一個已經完成的教育過程或現象的「質」的記錄文本,不能缺少記錄者的判斷、推論、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觀的成分,因為記錄者不是一個無關的研究者,而是對眼前的場景、現象負有責任的、對一些現象事件帶著實用的關心的內部成員。而上述主觀成分,是記錄者對此負責和關心的具體表現,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現。第三,大量的觀察記錄不僅反映教師出於觀察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更要突出教師自己的行為本身。而對於自身行為的記錄,記錄者完全可以如實地反映自己當時的感受、動機,當然有時候也要用旁註或括弧的方式,但是在性質上就不再是對別人的心理過程的推論了。一個人在情境中現場意識到的意念、情緒,理應同別人的行為一樣,都屬於可以觀察到的、留有痕跡的,因而是對於自身具有同等客觀性的因素。(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後回憶的記錄,對於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這不僅因為時間的緣故,主要是因為現場記錄要求最大的客觀性、直接性和豐富性,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沖突的。事件的記錄有兩個側重點,一個重在現象,一個重在人的行為。反映人的記錄,著重在揭示人的行為的背景、動機、目的、過程、結果、反饋以及其中的種種影響因素,如記錄一個幼兒的個案。反映現象及其規律的記錄,則著重在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如記錄一件事情的討論和處理。由此可見,不論何種記錄,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過程的,交代背景、影響因素和後果的。它必須有某種連續性。所以,事件的記錄,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為及其記錄,而是或者在數量上有橫向比較的,或者在時間上有縱向積累的。因為單純按照一次時間來取樣,很難保證行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個性,也不能反映規律。2.表格記錄:該記錄方式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該表格常用於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范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這種記錄應當進入幼兒園的管理,形成習慣性的制度,並滲透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教師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採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並作出反饋。如果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較多,難以在短期內獲得最終的決,那麼根據有關的因素和方面設計表格,以進行階段性的、系統連續的記錄,就很有必要。(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前兩種記錄在時間上都是被動的,即記錄的時刻取決於活動的內容,處於什麼環節、發生怎樣的內容,就進行怎樣的記錄,因而也是隨意的。而這里的第三種記錄在時間上則是主動的,因為什麼時候進行記錄、記錄多長時間,由觀察者根據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據活動內容來確定,因而它也是不隨意的。前兩種觀察都是連續性觀察,而第三種觀察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為。由此可見,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記錄,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時間多長、是否連續,都不是一次兩次的行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並且都具有比較嚴格的結構。顯然,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結構的記錄和開放的記錄,是需要互相補充、也可以相互印證的。而且它們之間還存在著相互的轉化:①成熟的或規范化的軼事性或日記式記錄,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隨機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須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應當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過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選擇式的小表格,而是簡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質的行為記錄可以隨時為量的記錄補充新的項目,或作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備;③量的記錄所獲得的數據,可以隨時補充到對於質的記錄的整理中來。(二)根據觀察的時間劃分:1.現場記錄:現場記錄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為(廣義)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為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專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和錄像設備輔助記錄,那麼上述困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這些輔助記錄在條件上和適用范圍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專人的限制性顯而易見,而設備又缺乏靈活性、反應性和理解性。由於上述限制,我們就特別需要下文中的兩點作為補充。「現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有些情況下它並不完全是即時進行的。在時間取樣觀察中,觀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時間單位來記錄若干可以量化的行為,如在半小時的觀察時間里,以5分鍾為單位來記錄某一行為出現的數量或者某些行為的發生情況。大量的侵犯行為研究和各種社會性的行為研究都採取這樣的方法。2.事後回憶記錄:這種方式用於開放的、質的記錄。採用事後回憶記錄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捲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為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不得不採取事後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於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後卻可能因為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3.現場和事後相結合:該方法通常用於質的記錄。在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在進行個案記錄或深入訪談的時侯,由於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為,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經常採取現場記錄和事後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觀察者用速記的方式或者藉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乾重要的片段,然後進行事後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這種情況對於教師的局部觀察或特定事件的觀察記錄――無論是旁觀的還是參與的――也同樣適用。該方法類似於社會科學現場研究中的「現場筆記」其要點如下:1.由於記憶信息的遺忘與時間成正相關,所以盡可能在觀察結束後立刻記錄,或補充現場記錄中遺漏的內容。2.以印刷體打字並存檔比手寫更為可取,便於閱讀和傳播。這一點對事後回憶記錄同樣適用。3.記錄應至少製作兩份,一份保存備查,另一份用於隨時可能的修改。這一點,對於寫和打字是同樣適用的,而它實際上也是教師處理一切個人檔案資料的一個基本原則。4.事後對現場記錄進行整理時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驟:(1)描述:以客觀、具體描述的方式整理現場草記,將片段的記錄或一張張的表格還原成連續的事件。在整理過程中,很有可能在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之間,產生互相的補充和印證。(2)回想:在整理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回憶起來在此之前的觀察和記錄中被忽略不計的細節或背景情況。即教師在這次觀察以前曾經看到某種現象,當時未予以充分注意,但是後來整理當前信息時,由於不再是簡單的知覺和判斷,而是涉及到理解和解釋,所以就容易喚起從前的相關信息――我們通常所講的原有經驗。這種前後經驗的相反相成的互相影響的機制,是我們理解建構主義的關鍵,也表明觀察及其記錄的連續性的重要性。(3)分析和推論:觀察者的分析意見和推論,包括事情的原因(動機)、現象的本質、問題的關鍵、意義、影響因素、各種相關關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斷、歸納和各種假設性的觀點。(4)印象和感覺:對事件的純粹個人性的印象和感覺,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論來,更帶有觀察者的主觀性和模糊性。(5)進一步的信息:即在前面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針對暴露出來的傾向和遺留的問題等,作進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觀察。
⑥ 社會教育案例分析: 近年來,幼兒園的「興趣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輪滑、手工
這些興趣班的興起與老百姓對孩子的重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