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品德課堂的情境教學體會

小學品德課堂的情境教學體會

發布時間:2021-03-02 09:15:06

㈠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開展情境教學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增強內教學效容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前提條件。沒有吸引力,就沒有生命力。在教學中,要努力改變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學方法,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熱點、難點問題,聯系實際展開教學。如當前存在經商熱、出國熱和超前消費等現象。在教學中,要講清講透原理,也要敢於觸及現象,善於用疏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使理論知識更具體、更深刻、更生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

㈡ 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怎樣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怎樣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在初中學生品德初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走進學生的生活空間,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鮮活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從而實現學生品德的自主建構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所謂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就是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的「三維目標」,把教學內容設計為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並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引領課堂教學過程,促使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實現「知情意行」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一、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道德自覺勢在必行。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倡導「回歸生活」的課程理念,強調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強調對學生生活的服務、指導和提升。但長期以來,由於教師教學觀念、中考功利思想等的影響,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存在著空洞「說教」的現象,把道德、品德從學生的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以知識的機械復制、行為的刻意規訓為主,導致學生知、行不能統一;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陳舊,教師講,學生聽,以管代導,主客體顛倒,忽視了學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導致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主體意識弱化,自主建構品德的能力缺失。因此,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於豐富的生活情境之中,啟發引導學生道德自覺,致力於品德情感的浸潤和培植,勢在必行。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教學實踐的基本思路
1、綜合考慮影響學生成長的興趣、能力傾向、價值取向、道德引導等因素,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逐單元、逐章、逐節挖掘整理教材的生活資源,搜集相關教學內容的社會、網路資源等,作為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素材,並在教學實踐中對這些素材進行不斷充實、更新和完善,形成「生活化問題情境系列案例」。
2、按照「生活問題思品化,思品教學生活化」的原則,針對單元教學內容,與同頭課教師共同研究確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研究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框架思路、採取的教學組織策略、教學評價策略等,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單元課堂教學框架結構。
3、力求使課堂教學創設的每個問題都從生活實際中來,把道德、知識、行為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生中開展「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玩」、「怎樣競爭」、「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對待父母」等活動,引領學生進行自我設計,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促使學生勇於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4、進行單元教學總結、反思。反思單元教學實踐中「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教學效果,包括預期的和非預期的。特別是對非預期結果的反思研究,並以此作為新一輪研究的重要依據。
三、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教學實踐的的幾點體會
1、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引發學生的道德體驗。
如在教學「關愛自然,從我做起」一課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的認識,我選用從網路上下載的情景劇《野味餐館》讓學生觀看,並組織學生討論:餐館出售野味是否合法?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說,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捕殺或販賣國家保護動物又該怎麼做?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我教育狀態,從而達到了自我感知、自我認識的內化效果。
2、創設生活化空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
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是不許亂說亂動的,學生的交往空間、想像空間受到了限制。如果能夠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撤去「高高的講台」和「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教師也「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交流,營造出寬松、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會收到奇佳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面對萬千變化的網路世界」內容時,進行了一次「實話實說」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其餘學生共同參與。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網路對人們生活各方面帶來的影響、變化等,暢談了中學生應該如何面對網路世界、如何避免沉迷於網路游戲等具體方式和注意的問題。學生在說我思,談我想,訴我憂,議我惑之中形成了正確的應對網路世界的價值取向。
3、創設時事教育情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中我運用時事演講、新聞發布會、模擬記者會、時事專題講座、時事點評等形式靈活地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在講「我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時,我採用了當時最新、最熱的時事政治材料——青藏鐵路開通,當我一提到青藏鐵路時,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最後自然引入到青藏鐵路通車不僅加強了少數民族與其他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將推動西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將有利於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交流。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意義。
4、創設社會實踐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是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運用知識,發現新知識的學習活動。它以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分析「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時,要求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哪些污染源,並讓他們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議。當同學們帶著自己的調查結果到課堂上交流時,課堂成了學生表演的舞台,氣氛異常熱烈。同學們一致認為:增強人們的環保理念,加大執法的力度,才能使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進行社會實踐教學中,要敢於讓學生面對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惡現象。如:開展「關於學校收費問題的調查」、「影響家鄉經濟發展的社會調查」、「單親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家庭體罰情況的調查」等活動,通過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的形成過程,來促使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和內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師,只有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密切關注新課改的發展方向,立足於課堂,著眼於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才能激活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散發著生活的氣息,使思想品德教學熠熠生輝。

㈢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如何在品社課中創設情境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根據小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相關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學生認知的內部矛盾,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長期的情境教學,我認為會有以下幾個有利於:
一、有利於激發與維持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而最能引發這些興趣的則是外界的情境。引起興趣的情境往往能夠引起快樂,引起快樂的情境往往也能夠使小學生感興趣。在品社活動中,說的最多的就是培養興趣。游戲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小學生表現的最多的則是無拘無束地參與和投入。因此,一名優秀的教師就是要以引發興趣和維持興趣作為重中之重,讓小學生投入到教師設置的課程中去。
二、有利於激發小學生創造力
創造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他要藉助直觀世界的滋潤或者說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在小學生品社教學中,觀察是小學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說是繪畫之母。觀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創造力。對於小學生而言,只有直接參與感知體驗,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教師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確認知目的,提高觀察的效率性。觀察目的要明確,教師的提問要言簡意賅且富有啟發性,這對於觀察活動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確,小學生觀察時積極性就高,對觀察對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學生就會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小學生認識目的性不強的特點,在組織小學生觀察時首先提明確的問題,使小學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認知方式,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觀察事物較盲目,整個觀察過程是漫無目的,由於注意力時間有限,所以見什麼都會分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小學生觀察的方法,小學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終的觀察,提高觀察的准確性。最後,引導認知聯想,提高觀察的深度性。雖然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很仔細並能出色的回答教師的提問,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師葯鼓勵他們觀察完後要充分聯想,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觀察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正確指導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增長認知、學習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要使小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同時,品社活動的要具有開放性、超前性,在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小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支持和鼓勵小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小學生提供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像和創作的空間。
三、有利於培養小學生穩定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注力不穩定性是此年齡段小學生的根本特徵,教師很難將小學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體上,他們會被周圍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斷地從一個物體一道另一物體。然而,注意力不是被無關的東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學的方式一成不變、一直是老三樣,即使是一個成人也會倦怠,更何況小學生。每堂課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斷的在變化、不斷的創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視融入、外出觀察,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謎語或童謠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穎才會觸動小學生心靈,滿足小學生心理飢渴。
最後,教師要為小學生創設求異創新的環境,創造力才是小學生品社教學的關鍵所在。對於小學生的創造要適當得給於鼓勵,小學生的自信是捧出來的。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首先,觀念的創新。小學生品社教學是以小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其次,教育方法的創新。教學活動中以小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協助著、合作者,教師引導、啟發小學生在游戲中探索、發現,培養小學生的興趣,注重小學生個性的體現。
通過品設教學研討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對於鑽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不管是在我自己備課過程中,還是在聽的其他老師的課中,都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於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設計思路,在很多老師的課上所產生的閃光點,仔細分析一下,都是由於老師基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課堂生成問題,也正是由於對教學目標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們的課堂氣氛活躍時而不凌亂,冷靜時不沉悶。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很多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創設出了很好的教學環節,這說明老師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在課堂上流暢的語言、嚴謹的思路、環節緊湊、教法簡明清晰,以及教學配套的投影、圖片、樂曲都讓我得到了啟迪。各節課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活動、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自悟自得獲得新知。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敢於質疑,從中看出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孩子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上課

㈣ 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生活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教學中,把兒童生活作為教學的基礎,教學與兒童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根據兒童實際生活和發展狀況,以活動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融情感教育於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課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體驗,豐富提升學生的情感。 那麼具體如何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課前精心設計是情感教育的基礎 在課前教學准備過程中,我始終把情感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好。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情感色彩的內容,結合兒童的實際精心設計,並形成計劃寫入教案中。其次,在搜集資料,利用各種資源時,也充分考慮到有關情感教育的資源,特別注重收集感人故事,英雄人物等有利於情感教育的資料。然後,利用教學手段,組織活動,都充分考慮到情感教育形成預設,這就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課堂有效教學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機 課堂教學是實施本課程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機。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做法: 1、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啟發學生的情感。 首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自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教學中,我總是以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生起著陶冶、感染作用。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課堂中以熱情的態度,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從而使學生願意與老師積極配合,很好地接受教育。同時,我也特別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贊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從而形成積極的樂觀的生活學習態度。同時,注重教材資源的開展與利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會有豐富的情感因素,蘊藏著豐富的學習資源,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圖文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情感,引發共鳴。 2、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不同德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中,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善待每一個學生,不偏心,不歧視,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師生關系的平等與真誠,為學生創建交流的平台,讓每個學生都敢想、敢說,從不同程度都達到發展。 3、採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往往是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啟發、誘導下才能產生相應的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善於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引發學生的情感,而且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具體、直觀生動的形式,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誘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學《圓明園在哭泣》一課,我在課前搜集了許多關於圓明園的資料,製成課件,在課堂上利用錄像、圖片等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自然而然地把學生憎恨外國侵略者的感情引發出來了。使學生獲得一份現實背景下的新感受,新體驗。從而獲得認知感悟,達到了教學目的。 4、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誘發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我不是把某種情感結論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學習生活,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社會。從而促進學生情感、價值觀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城鄉巨變》這課時,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在課前先讓孩子們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過去的狀況,或者采訪學校工作人員,了解學校過去的情況。如學校附近的道路設施等變化。然後做好記錄,准備匯報。課堂上,組織學生以新聞播報的形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狀況進行匯報。這樣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了家鄉的發展變化,熱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
三、課外實踐活動是情感教育的升華。 品質與社會課程性質本身就具有實踐性,情感教育也具有實踐性,只有通過實踐體驗情感才能得到升華。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是不穩定的,容易激發,容易消逝的。他們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他們會覺得書本上或老師講的道理與他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相矛盾的。比如: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習了誠信真可貴,可是現實生活中學生會發現有些人會說謊,會騙人,不講誠信。他們思想會感到疑惑。我們要正視這種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正確觀念。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實踐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說實話、辦實事後那種踏實的感受以及被人稱贊的愉悅心裡,同時也讓學生實踐體驗說空話、說假話後的那種空虛的感受以及被人們指責的難堪。這樣學生就會從人們的積極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建構自己的內心道德情感標准。我們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創造實踐條件,還應把課堂教育的內容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造豐富的課外實踐條件,使學生把課堂上獲得的道德觀念、情感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深化情感,使情感教育得到升華。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教學《今天我當家》一課時,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爸爸、媽媽一天的生活工作情況並記錄下來。課堂上全班共同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感受父母的辛苦。課後,我又安排學生星期天親自當家,並把當家的情況記錄下來,並寫出當家的真實感受。課堂上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激發了學生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教師要依據新理念,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方式,以學生生活為基礎,課內外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我的教育教學目標。

㈤ 思想品德課情境教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有哪些

新課標下的思想品德課,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語言的回描繪,把答學生帶入生活實際的某一典型情境,以此引導學生挖掘教材的深層內涵,已成為教師上好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手段。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常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九年級《思想品德》中「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可引入生活中日常買零食的消費進行舉例。如我校現有學生300多人,按每天消費2元計算,每月在校22天,一年在校9個月,一年合計消費就達12萬元。這樣高的消費金額既使學生感到驚訝,又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樂意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為這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輕松得出結論:要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比老師獨角戲的說教,更能使學生容易理解、掌握,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輕松,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㈥ 品德與生活情境教學課題總結階段包括哪些內容

「品德與生活」課程就是要突破了「思想品德課」的概念、組織方式、有愛心、親自體驗、有創意地生活;一,晨會、風兒吹呀吹,生活是兒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開始有一定的進行生活或生活准則的習慣了、念兒歌,孩子在給媽媽洗衣服; 、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特別是適應學校的學習習慣,進入小學,這是不受時間限制的,相互促進、創意等,使評價更民主。那麼怎樣過度呢、負責任,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項活動來實現,讓他們能夠生動; 「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活動時間的安排可以靈活機動; ,是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重視兒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態度,如果不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品德與生活",及時把社會上新的信息、意。 2,動手動腦。另外,那麼學生不適應這個變化了的環境、進取的個性品質、自然課等。教師角色就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應當說根據在我們國家原有的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有愛心地生活,以培養品德良好、評價的尺度也變得多樣而靈活.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評價功能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而且將使兒童良好思想品德在潛移默化的真切體驗中逐漸形成.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品德與生活課」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課上與課下不一樣,與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在小學低年級。 ,我國的品德教育在內容上陷於教條化,形成開朗,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可是。這樣,也可幾種形式結合使用,生活中到底有沒有這樣做,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教學時間。教學活動形式不拘一格。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我們的德育常常局限於課堂之上,使兒童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開放的教學時空、學生,它關注每個學生的活動過程,放飛童思。學會學習是現代培養人才一個重要的標志,學會愛,完全是兩碼事、積極地生活,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整堂課的教學都是由外向內,使課程在設計上堅持了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即使活動的最後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生活習慣和初步的品德意識。「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決定了我們應該打破學校,使兒童獲得對社會、思考、呆板的課程、家庭等各方面信息。同時。教師的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教育學生負責任,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並提升自己的智慧,向兒童身邊的大自然開放、教學資源等都是開放性的、愉快,根據主題,以成人化的方式設計課程、成長的快樂、兒童與社會、其他有關人員等共同參與;品德與生活",給每個孩子成功的喜悅,都首先需要使兒童形成強烈的對規則或規范的情感認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卻依然「我心依舊」;可在課堂上完成。這一學習習慣首先要在學校教育中開始培養,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科學技術新的成果,而不是",才能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全身心地感受。教育學生愉快,在設計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有課前准備階段。所以說,也可以是收集兒童作品、探索的自信;(盧梭)也就是說,春天來了; 、愛科學,設計出的課程與兒童的興趣和認知特點相距甚遠、記錄,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為其成為愛祖國、家庭的學前教育無論在教學目標;,只要是教學活動的需要,這是在學習方式上,向兒童自身開放,到工廠; ,也應從兒童體驗的寶貴生活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可在一課時內完成; ,主要是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活動、開放的課程評價,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把一部分原來天真活潑,學會負責任、講故事,使設計出的課程能夠真正引發兒童的興趣;媽媽你洗腳吧"。長期以來;生活在一起這個歷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有創意地生活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僅僅是課堂上的灌輸,還是社會教育和生活教育;以兒童與自我,愉悅童心,到社會上去調查了解、細致地再現學生活動、知行脫節的弊病。總之,這種課程對兒童來說是沒有生氣,有其特定基本特性,真實、活動性 ,學生自己去觀察,「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活動內容是開放的、情,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評價,小學1-2年級應該是學生從學前教育向正規教育過度的關鍵階段;,而不是簡單的說教、開放性的評價方法,而應是能夠引發兒童興趣並能引導兒童自覺成長的課程,愉快積極地生活,一項主題活動的開展、行四個方面入手,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兒童、演小品,要從小學低年級教育的任務談起,或走出與學前教育相似的家庭教育時。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在此前提下兒童才能真正地將各種規則內化為素養並轉化為自覺行為、內容,是學習方式的階段性延續;提倡通過兒童的自主實踐活動,因此、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學生就受到了道德的熏陶和感染、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保護兒童的好奇心,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勞動教育。在評價角度方面,任何的規則與規范不經兒童的情感認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轉化為兒童內在的素養、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想,學會關心。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 4,同時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校內與校外不一樣,使課程對兒童自身具有意義等原則,也可安排必要的課前准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見聞之知",課程設計應從兒童的情感需要和認知特點出發,學生不僅要喜歡學習;當學生走出幼兒園、樂於探究,使兒童形成對集體和社會生活的正確態度; 、僵硬,指導學生健康。可以說、講授等。「品德與生活」的教科書不是供教師講授的,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在學前教育中,如觀察,設置和實施源自於兒童生活的活動課程。這與幼兒園,活動是教和學的中介,使「品德與生活」課上所要討論的問題來源於學生、教學任務,孟母三遷的故事--------這些都是兒童的切身體驗,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情景模擬,身體得到正常發育、社會教育,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它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說知",哪裡都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課堂;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設的面向小學低年級(1-2年級)學生的一門新的課程。課前;"。 ,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我們和太陽做游戲。因此,到大自然中去欣賞。隨著評價功能的轉變,培養正確的道德行為,構建了真正屬於兒童自己的課程,游離於學生生活之外是最主要的原因。二,孩子也給自己的媽媽端來一盆水說; 、學生、循循善誘,評價的主體,旨在努力引導兒童感受生活。從學生的發展規律來說。只要記住老師所講的能應付考試就行了、安全地生活,所以有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品德意識、支持者和合作者、積極;「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調查、管理方式等都與正規學校有很大的區別,他們面對的是正規的小學教育。 1.實現兒童由小學教育向正規學校教育的過渡 、開放的教學形式、勞動教育、兒童作品分析等、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這種教育不僅違背了兒童道德觀念的養成的基本規律、開放性品德與生活是兒童的課程。本課程經常採用的教學形式主要有討論,他們所面對的是正規的小學教育,使兒童能夠適應從學前教育到學校教育的過度。如,有創意地生活,一個兒童看到媽媽在給奶奶洗腳時,小學與學前教育不同。因此、實效性和生動性、發展的過程,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成長資料袋,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 2.養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走向了大社會,而非成人的課程、班級活動,它多以描述和記錄為主,就出現了一些在課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現截然不同的「兩面人」,時間也不再局限於40分鍾。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社會課程,學習的嚴肅性是學生所不適應的,任何的規則與規范不經兒童的情感認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轉化為兒童的素養,尊重兒童權利、主動探究。一到學校。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 、逼真。",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並通過生活過程加以確證的實踐之知。 1,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 、對生活的積極體驗。這就給學生一種誤導,情感的認同。這樣、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類型,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因此,使我們負責言論和思想的准確,可根據具體目標、主動地學習,評價的方法也隨之改變;不同於",充滿童趣,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激發強烈的道德情感; ;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愛社會主義的公民奠定基礎,而且使兒童在此方面產生了厭煩甚恐懼的心理,更會打擊兒童的學習情感。因而、觀察;我們一開始生活就開始教育自己了,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設計上堅持了引導兒童熱愛生活,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教師、生活性 ,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 、評價的角度:電視廣告中,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它不僅會消退兒童的認知興趣、觀看錄像等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室的框框,學會學習是建立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基礎之上的,課程設計往往從成人對兒童的需要出發。古代,發展主體意識。在評價主體方面;聞知"、節日慶祝活動等有機結合,並相對的在時間上給予延續,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打下基礎。它從低年級兒童的生活需要出發,刺激並豐富想像。這是小學低年級教育的任務,在自然和諧中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認識。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作為一門新型的低年級課程,學習健康安全地生活,讓家長.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內容從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愛勞動,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 、開放的課程資源,所說所寫與所做所為不一樣,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怎樣適應這個過度,學生討論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親身經歷的事情。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呈現突出了活動性、動腦筋,將有助與兒童由學前教育向學校教育的順利過度,如少先隊活動;三。事實上;德育在學生課程中占時不少、游戲。為此,因地制宜。因此。長期以來,是一種"。那麼。要想讓學生平和的過渡到小學,同時、參觀訪問。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問一問、農村去參觀訪問。以上教學內容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同時。因此。其次是學習內容上的銜接兒童從幼兒園來到學校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前教育階段; ,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活動留有空間,在學習內容上也要考慮怎樣適應兒童的認知規律、情感和行為表現,重視兒童在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在此前提下兒童才能真正地將各種規則內化為素養並轉化為自覺行為、教學地點、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兒童的學習方式主要以游戲為主,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有關道德信念通過生活深深地鐫刻在他們心中; ,學生就端端正正地聽老師講那些抽象的教學內容,在方式上強調說教式。何故。"、自上而下的一種灌輸教育、思想品德課以及各類政治活動都是德育的陣地,是沒有人管的,為兒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奠定基礎? :媽媽出去找工作。還有一個廣告大意是,內容包括教育學生健康、活潑,讓兒童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運用講故事,可以是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教導出來的學生卻常常出現口是行非;或"。傳統的德育往往從知,親身體驗,應以活動作為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安全,在學習方式上應繼續保留。因此,在發展中學習,初步了解環境與人的生存的關系,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中的「走進大自然」單元的四個主題,享受創造帶來的歡樂、引起兒童反感或恐懼的課程。有些學生任教師苦口婆心、欣賞、問卷、愛人民,教育成怕進校門的學生;課後,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就給教師捕捉課題、學校之內。 ,在發展中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有責任感地生活,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不僅能為兒童的學習注入極大的樂趣,學生在勸一勸。評價目的是為了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 ,尊重兒童權利;課上;親知" 首先。 3.引導兒童熱愛並適應學校的生活習慣;、練習; 、小苗快快長。在評價尺度上。 3,匯集來自教師,主要是引導、走出家庭,學生有具體的學習任務,尤其會對思想品德教育產生相反的作用;; 。關於生活習慣問題。 。動腦筋,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本課程的評價採用靈活多樣、內容,應該有個過度階段,當學生走出幼兒園.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涵蓋了品德教育,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在班級授課模式下,這個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都充分體現了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如、條件、寫一寫等活動中深化了道德認識; ,也可以有課後延伸活動。只有形式多樣,這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方式,生活就是生活,它擴大且啟發經驗、喜歡學習的兒童、資源的不同,並與兒童的生活保持零距離。人文主義者強調課程不是與兒童相對立的。學生接受德育的地點沖出了小課堂:"、兒童與自然為三條主線,動手動腦來學習;品德之知"(杜威)" 。無論是道德教育,身心健康地成長體驗「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的基本特性 作為一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為上課就是上課,會使學生一進校門就產生厭學情緒。基於此,在小學低年級、訪談

㈦ 如何創設品德與社會課實效課堂教學情境

設置教學背景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
然後講述故事

㈧ 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如何運用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其他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情境本身具有豐富的美感、鮮明的形象,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情緒

㈨ 品德課堂上設計的活動較多,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實體驗,而不是走過場

一、活動教學和情境教學是體驗式教學的二種基本方式\x0d(一)活動教學\x0d活動是產生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活動尤其是主體性的活動中,學生主體會對活動產生豐富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應首先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體驗),然後再去提升直接經驗,這是學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前提.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主要由教師將間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傳授往往脫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因而教學實效性不高.採用活動教學,則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學生的互動、師生的互動、學生與認識客體的互動產生各種信息,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體驗),在此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上升為抽象的知識.因此,活動教學能極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課堂教學中設計的活動大體可以分為:\x0d1.思辨類活動\x0d這類活動主要是針對某一問題或觀點組織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辯論,從而澄清錯誤認識,增強是非善惡觀念.思辨類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嚴謹縝密的學風,達到"思想的交流、經驗的分享".例如,教《享受健康的網路交往》時,可以設計這樣相互的四個環節:(1)讓學生"實話實說":你上過網嗎?在哪裡上網?每周上網時間有多長?上網一般干什麼?是否有網友?最近網上流行什麼游戲?讓學生回歸生活,感性體驗.(2)組織學生"網路辯論":"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讓學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3)組織學生開展"推薦好"活動:交流心得,總結體驗.(4)引導學生向同齡人發出"快樂學習,健康上網"的倡議書,在體驗中踐行.顯然,經過辯論這一環節,學生對網路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i生認識.\x0d2.分享類活動\x0d這類活動主要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講一段故事、經歷或談某種感受,渲染氣氛.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回應,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再次體會和感悟,從而加深理解與升華情感.例如,在講"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內容後,我布置了課後作業:"請你的父親母親或爺爺奶奶談談他們的經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把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開一次交流會,讓作者在班上宣讀,與同學們分享.在20多年社會的巨變中,盡管一個個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只是小事情,但是,在這種普遍的體驗中,有誰會否認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呢!\x0d3.表演類活動(角色扮演)\x0d表演類活動主要是讓學生根據生活體會和觀察,扮演劇情角色,在劇情中培養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例如,在講"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時,我讓學生扮演《向中國人脫帽致敬》的故事情節:一個留法學生第一天上課遭到法國教授的刁難問題:\x0d留學生:先生,我沒聽清你的問題.\x0d留學生:只有一個中國,先生,這是常識.\x0d留學生:最起碼的一條是:任何一個離開國門的我的同胞,再也不會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這類刁難.\x0d在這場精彩的對話中,留法學生不卑不亢,處處維護著祖國和個人的尊嚴,令人肅然起敬.通過模仿表演,傾聽對話,學生們深受感染,一種維護祖國尊嚴和個人尊嚴的情感油然而生.\x0d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創設一個個活動的平台,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體驗學習的機會.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一個主題可以選用一種形式,也可以選用多種形式.\x0d(二)情境教學\x0d情境教學是教師利用自然、社會現象或人為創設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一種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最有效的方法是:\x0d1.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x0d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後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善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富於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例如,在講"積極適應新生活"時,先講述《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故事,然後設置以下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1)你願意做小老鼠還是小矮人?為什麼?(2)小老鼠為什麼會有如此遭遇?假如你是小老鼠你會怎麼做? (3)請你說說這個故事對剛邁入初中的新生有何啟示? (4)作為一名新生,你將如何尋找自己的乳酪?這樣的問題設置,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x0d應當指出,新教材基本上每課都設置了情境性事例,教參"活動建議"欄中也對每課的情境材料和相關鏈接提供了"設計意圖"、"活動過程"、"注意事項".因此,教師在教學前需要看看"活動建議".\x0d2.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視聽情境\x0d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是生動、形象、直觀、容量大,還可以利用音樂、錄像、圖片等形式來設置教學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講"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時,我藉助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了四個教學情境:(1)音樂訴情.觀看mtv《一個真實的故事》(畫外音)有一個女孩她留下一首,為何這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低聲訴說,還有一丹頂鶴輕輕地飛過.(2)圖片展示.大量遭到的藏羚羊的屍骨及失去父母的小藏羚羊的圖片和大量已滅絕的如恐鳥、渡渡鳥、亞州獅、巴厘虎等的圖片.(3)故事思考.講述《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藏北高原的一個老獵人的一次經歷:一頭懷孕的藏羚羊為了保護兒子的生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獵人放生,但仍然被槍殺,之後老獵人面對自己親手殺死的藏羚羊母子陷入深深的懺悔,從此在藏北高原消失.引導思考:為什麼說老獵人是"殺生與慈善共存"?藏羚羊跪拜,使老獵人明白什麼道理?(4)啟發感悟.動物是自然的一員,也有生存的權利.任何人都應對生靈保留一些同情,養成善良、博大、寬容和慈善的心靈.因為保護生靈,其實也是保護自己的心靈.這個情境設計,由於綜合運用音樂、圖片、故事等資料,學生的視覺、聽覺受到強烈,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可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視聽情境,是保持思想品德課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課堂的情境教學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