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上開展科技小製作活動
小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應注意什麼
分析提供學習資料 引導成果表述
學生活動:確定專題 提出假設或猜想理解學習資料 設計並實施實驗或調查 得出結果 分析探究結果
最後,師生共同回顧反思得出結論
特點:在教師引領下由學生簡單而有效地重復科學研究地過程並作反思。
2.引領、獨立、感悟模式:
教師活動:演示示範某一專題的探究過程 引導學生按示範探究過程另選專題獨立進行探究
學生活動:學習領會 獨立完成自選專題的探究過程
最後,師生感悟探究過程,進入下輪探究過程。
特點:教師引領學生獨立探究相結合,通過感悟提高探究能力。
3.技術設計類活動指導模式:
教師活動:提出設計問題 引導學生理解有關原理 討論設計創意 輔導製作 指導設計表達
學生活動:確定設計問題 理解設計原理 提出設計創意 製作 完成設計表達
最後, 師生共同反思。
4.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模式:
教師活動:提出活動目的 組織系列活動 引導表達活動成果
學生活動:理解領會活動目的 開展系列活動 顯示活動成果
最後,師生共同反思活動過程。
特點:通過一系列有系統的組合或活動實現活動目標,每一單項活動中又可能有主題探究、設計製作等類型。
(三)課外科技活動的實施方法
課外科技活動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課堂教學所代替不了的,它可以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又可以完全脫離課堂教學,它可以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也可以進行一些課本學不到的東西。課外科技活動的形式機動靈活、多種多樣。要注意「點」和「面」結合,也就是要把群眾性活動和個別性活動結合起來。
1.建立活動小組
建立科技活動小組,就是為了突出「點」,通過發展部分學生的科技特長和愛好,以「點」帶「面」,推動整個學校的科技教育。小學課外科技活動可成立的小組很多。 「小製作、小發明、小創造」小組,是一項內容廣泛、意義重大的科技小組活動,在這項活動中,不僅可使學生學到各方面的專門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通過科技製作活動,可以引導青少年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勇於提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科技模型的設計和製作,可使青少年掌握繪圖識圖、木工、鉗工、電工、油漆工等技術。
這種小組是以科技製作為主,也是基礎。改革、創新是主旨,發明、創造是方向。進行這項活動時,要注意組織輔導,愛好科技製作的青少年比較多,為了取得較好的效果,必須分層次、分級別組織好,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和不同程度的要求,採取自願報名的原則,按不同興趣把學生分成不同的製作小組,使活動的形式、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廣泛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製作活動的內容非常廣泛,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車輛模型的製作,也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工作學慣用具、游戲玩具、工農業生產設備模型、教學演示儀器和其它實用器材等。如簡易天平、指南針、風車、水車、簡易顯微鏡、望遠鏡、驗電器、收音機等電子小製作,等等。在這些方面有很多資料可供參考和使用。
在進行這項活動時,教師要先對已有的資料進行直觀解釋,然後指導學生進行仿做,通過仿做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開拓學生的思維,但仿做不是主要目的,是活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在頭腦中創造出某一事物的新形象,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想像、構思、設計,不能讓小學生沒依據的空想、亂想,而是在教師提供線索的指導下,進行聯想,做出新的改進和創造,或者在原製作的啟發下提出新的作用方案,如果在教師幫助分析下,認為可行,那麼這可能就是小發明、小創造,這時活動的收獲和意義是難以形容的。
另外,還可以組織科技夏令營、冬令營、春遊等活動,走向大自然進行實地觀察、考察,也可以指導小學生做一些科學小實驗。為了提高科技活動的效果和質量,還要組織一些相應的科技比賽、科技成果展覽評比、科技小論文比賽等。
2.搞好科普活動
小學科技教育活動,應突出「部分」,面向「全部」。由於少年兒童的不定性特點,各個方面的潛力很大,特長愛好的表現有早有晚,所以搞好群眾性的科普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有利於人才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民族素質的提高。群眾性課外科技活動受益面廣泛,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科普報告、科技專題講座、故事會、科技知識競賽、智力競賽、放科技幻燈、電影和錄像等,有些內容可組織全校學生直接參加,有些活動內容,宜以教學班為單位開展,如競賽一類的活動,可採用由班組到學校層層選拔的辦法,對成績好的班組和個人要給予表揚獎勵,學校應有一定的計劃和規章制度,對科技活動起碼一學年要表彰一次,形成制度,按時比賽,及時獎勵。平日要在學校黑板報、宣傳欄開辟「科普
② 小學科學知識講座到哪裡找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回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答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
③ 小學科學教師招聘講課一般都講什麼題目呢,會是那種做
通過多次實戰經驗的積累,考生切實理解了面試流程的每一個環節的特點,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真正需要深挖細掘的是教材的分析。從2015年多年的教招面試來看,各地的考情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地市備課時間特別短,考生在考試前的准備工作一定要做足,包括每一節課的內容設置,課堂語言的組織,教材的知識體系等,都要理清理順,做到心中有數;有的地市要求說課,一定要考慮的課程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的地市要求試講,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新穎的課程設計,不需拘泥於常規的課堂結構,但要緊扣課標,順應課改方向,使考官對於考生的講解產生共鳴,而不是質疑。作為考生需須要有真情實感,對於教材內容的理解要深刻,教學設計要有針對性,有可操作性,讓考官覺得你是一個務實真干、思維縝密、敢於創新的教師形象,這樣取勝的幾率才能要大一些。沒有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無法使考官眼前一亮,也就無從談起。
從很多考生的表現來看,大多求穩不求新,會使考官產生倦怠的心理,得分往往不盡人意。中公講師戴珍建議大家求新也求穩,意思是說課堂環節一定齊多,這是求穩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再去求新,就會給考官一個好的印象,比如:你的外在表現已經特別,內容講解也是清晰條理的,再加上所用的教學方法是新課改倡導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給考官的沖擊力一定是比較大的,因為你使他(她)看到了你的實力,也看到了你的發展潛力,作為教師這個職業,有創新的教學理念,是比較有可塑性的,未來的教育需定是發展個性的趨勢,大多考生的教學設計充滿雷同感,像是批量生產的,有創新環節的考生取勝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④ 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實驗設計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實驗設計能力
這門課程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講座部分,講座的內容主要從理論與實踐層面上解讀實驗設計與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第二部分是研討部分,研討的核心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第三部分是為大家布置的作業,作業的內容為:每位學員編制一份指導學生設計實驗的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圍繞「小學科學學科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與大家交流。我在這一講中重點講解如下內容:
一、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做事情要有計劃,所謂計劃就是未來行動的方案,是為了實現某項目標和完成某項任務而事先做的安排和打算。有了計劃,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計劃本身又是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准,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的作用。所以計劃對工作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
常識告訴我們,工作的內容越是復雜,參與實施計劃的行為主體和涉及的環節就越多,越需要計劃。我國古代就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思想,西方經濟學家也闡明了這個道理:「雖然我們無法預見未來,但如果我們沒有根據當時所得到的信息而制定的未來計劃,我們就無法合理地行事」。這一講主要是講實驗設計的,實驗設計本身就是計劃,是實驗的計劃。因此,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設計,並經過我們的扎實的培養,使之養成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實驗設計能力不但重要,而且也是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科學 3-6
年級課程標准》中,對設計實驗的要求是這樣描述的: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問題作出書面計劃。在新課標徵求意見稿中,對實驗設計也有如下總要求:需要經過嘗試和預測設計研究方案。具體要求有三條:
1 、能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已確定的研究問題提出預測; 2 、能設計合理的觀察研究方案; 3 、能設計較規范的單變數實驗方案。
綜上所述,無論從實驗設計本身來講,還是課標要求,以及對學生未來科學素質的養成,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設計與實驗設計的內涵
(一)什麼是設計
在網路全書中,將設計定義為: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首先,設計是做事前進行的預先計劃,因此我們可以把任何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為設計;其次,設計不僅僅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還會通過聽覺、嗅覺、觸覺傳達出來,營造一定的感官感受;第三,我想說的是對待設計應保持的一種態度,設計是預設,是設計者經驗的結晶,是主觀的產物,具有局限性,有時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對於實驗的設計,在設計時力求完美,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按實際情況修正設計方案的意識。
(二)實驗的內涵
實驗是用來檢驗一個理論或證實一種假設而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動。在 科學研究 中用來檢驗某種新的假說、假設、原理、理論或者驗證某種已經存在的 假說
、假設、原理、理論而進行的明確、具體、可操作、有 數據 、有演算法、有責任的技術操作行為。通常實驗要預設 「 實驗目的 」 、 「 實驗環境 」 ,進行 「
實驗操作 」 ,最終以 「 實驗報告」 的形式發表 「 實驗結果 」 。
實驗與試驗是有區別的, 「 試驗 」
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對別人已知的某種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時候,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結果而進行的試探性操作。試驗大多帶有盲目性,沒有假說。科學課中,實驗與試驗都存在。
(三)什麼是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一種有計劃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圖性的對過程要素進行改變以及效果觀測,並對這些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便確定過程變異之間的關系,從而改變過程。實驗設計是為了給研究者展示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概貌,試圖解決研究的全過程。實驗設計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實驗設計是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識,它包括從問題的提出、假說的形成、變數的選擇等等一直到結果的分析、論文的寫作等一系列的內容。
狹義的實驗設計是實施實驗處理的一個計劃方案以及與計劃方案有關的統計分析。狹義的實驗設計著重解決的是從如何建立假說到作出結論這一段。
我今天講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驗設計,也就是本文所探討的實驗設計,屬於狹義的實驗設計的范疇。
⑤ 小學科學教師招聘講課一般都講什麼題目呢,會是那種做實驗的嗎,不好講啊,時間撐不到
其實小學科學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內容不用多有科學性,最關鍵的是讓學生愛上科學,可以介紹一些科學界神奇多姿的現象,充分吸引學生什麼的…當然這是我自己想的啦,記得採納喲親!謝謝!
⑥ 小學生科學DIY實踐秀課程方案
淺談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形式與課程設置把活動課提高到課程設置的高度來認識與安排,這是國家教委頒發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中關於課程設置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課程方案》明確指出:"活動在實施與發展教育中同學科相輔相成。"這就從教學法規的高度明確了活動課同學科課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輔相成"?我想以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與形式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一、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原則之一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以小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為宗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方案》對小學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這個培養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階段性質和任務而設計的國家要求,也就是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質量標准;另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個性發展要求。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國家質量標准就是要求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運算技能、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以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四項,這個任務主要由小學數學的學科課(或者叫必修課)來擔當。至於發展小學生個性的要求,《課程方案》明確提出主要由活動課來擔當,其教學目標就是"增強興趣,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特長"。有人會提出,這個要求在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中就能做到,或者開展課外活動就可以實現。我認為這是誤解。誠然,小學數學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諸如觀察、實驗、練習等,也能培養學生某些個性要素,但它服務的目的不同,它只是為學科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學科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沒有具體教學時間的界限;而小學數學活動課應是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每節課教學時間與學科課的教學時間相配合。還有,活動課也不同於課外活動:①活動課屬於課程的范疇,課外活動則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②活動課有一定的結構性,它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活動方式,而且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而課外活動則沒有這種有序的要求;③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要具有一定的規范,那就是活動課必須有教學綱要和活動課指導書,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進程,而課外活動則不具備這個要求。原則之二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淡化選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的教育,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應當強調其普及性,淡化其選拔性。"這個要求不僅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活動中要落實,更要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落實。學科類課程的教學活動做到人人受益,比較好操作,因為學科類課程所擔負的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各項規定,由統一的大綱和教材所列舉,由國家規范的教學、考查等計劃予以落實和檢查。而活動課是以培養個性特徵為標志的新課型,系統的操作硬體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難處。但是,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活動課所說的"人人受益",不應當以分數、成績的提高來理解,應當從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予以解釋。從活動課參予程度講,不要像組織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那樣,只允許少數數學愛好者參加,而應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從活動課的課程設計講,在學科課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的條件下,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提供發展空間;從活動課的教學效果講,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能力和愛好都得到提高,這是受益。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提高不甚明顯,但是通過數學的櫥窗對觀察課外天地,觀察實際生活的興趣產生了,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雖然沒有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種活動課教學嘗試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思維印象,能成為今後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參考,這也應該說是受益。縱或阻塞了他們對數學的愛好,但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促使他們去愛好其它學科,也同樣屬於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受益,就是指小學生的個性要素,主要指興趣和情感,通過數學的載體而得到發展。原則之三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注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保護"童心"。小學生的年齡階段(6~11、12歲),在心理學上稱為兒童期(或稱學齡早期)。這一階段,小學生不但身體發育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階段,而且由於從一個備受家庭保護的幼兒變成必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社會義務的小學生,這就促使兒童心理特徵產生質的飛躍,概括起來,就是產生了在幼兒期沒有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童心"。這三個"好"只有"好奇""好動"充分得到發展,"好勝"的兒童價值特徵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動"的心理狀態健康成長,就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控制:①調控環境,促使小學生總是保持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小學生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的形成是立足於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恆程度又依賴於環境(包含教學環境)對小學生接受知識是否有一種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種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圍是調控環境的關鍵。小學數學活動課基於數學學科的抽象特點,愉快教育氛圍的建立,特別要注意杜絕成人期望值的強加與過量過高數學材料的灌輸。就是說,不要設想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個個都成為數學神童;也不要認為,實施小學數學活動課教學,就是灌輸小學數學之外使小學生難以接受的成人處理數學的材料。②樹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與習慣。小學生的"好動",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好動,通過模仿,一旦成為小學生穩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為了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應當提供學生認為有趣的、益於拓廣知識的模仿典型。小學數學活動課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據數學的特徵以及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條件,通過游戲、觀察、拼圖、製作、不完全歸納等思維及操作法,讓學生得到學科課內所沒有的、又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數和形的一些結論(但是不要證明)。這些結論,要求學生都記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過程則是教會模仿的本意。只有這樣,"好動"的心理特點才可以說在數學活動課里得到健康地培育。原則之四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作為小學階段思維訓練的一門主課,小學數學的學科課和活動課,責無旁貸地要促使小學生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了實現這種過渡,可採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數和形的具體形象材料,讓學生拓廣知識,擴大眼界。怎樣選擇這些材料?荷蘭數學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認為:人類認識數和形有五級水平,小學四年級以前學生,應選擇認識"形象級水平"的材料,就是學生通過圖形和數的整體形象,而不是通過性質去認識數和形。四年級之後的學生,可選擇"性質級水平"的材料,即通過圖形和數的性質去認識數和形。至於後三種水平材料的認識,則是中學以後的事情了。這種認識可作為小學數學活動課選擇充足有趣具體形象材料的依據。②通過設懸念,設問題情境,積極啟發小學生從已知到未知,促使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換,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以及讓學生掌握不完全歸納法之類的數學方法。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活動課的思維材料的選擇上,一要"不超綱",即所涉及知識不應超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動課的教學進度與學科課的教學進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識與能力訓練盡量做到前後配合。在活動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為要當學生智慧的啟迪者,不要當真理的恩賜者,更不能藉活動課之機,把學生當成"倉庫",拚命向學生灌輸他們不願接受的成人化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壓,感到不耐煩。否則,數學活動課就不能促使學生個性要素的發展,增長才能的數學目的就會落空。二、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形式1.數學游戲。數學游戲是對四年級以前學生進行活動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好的數學游戲應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應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趣與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長。為此,設計數學游戲的思路,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游戲內容要通過豐富而新穎的形象來包裝。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然而,數學教師慣用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方法,雖然最初的數學概念能從形象化入手,但最後總下降為單調而呆板的數學概念和"符號",成人化的思維痕跡很深,這種教法特別不能激發低年級小學生的興趣,我們教育中應當盡量避免。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形象化包裝,必須結合低年級小學生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占優勢的認識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愛好來制定關於數學概念的教學形象設計,要不顯露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符號",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而新穎的游戲之中,從而起到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在小學生頭腦中樹起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戲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戲劇性活動來實現。低年級小學生,剛由家庭進入社會,一切都新鮮,好動和不滿足是他們進步的第一要素。數學活動課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戲劇化數學游戲,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好動中,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戲劇化處理這座在具體與抽象間的橋梁,把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引到抽象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維永遠處於興奮之中,實現活動課的目的。③游戲結構要是美的結構形式。數學游戲美的結構,是指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態度、美的板書設計及教具運用。最能直接打動低年級小學生心靈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學結構形式,是一股推動低年級小學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數學活動課的游戲結構也應按此來設計。2.數學講座。小學四年級後開展數學講座,這是有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這種以數學講座為內容的數學活動課取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取材於學科知識的擴張,發展學生能力。這類教學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智力型,如找規律填數,奇數和偶數運用,巧妙計算等;②實用型,如利用圖形的合理分類的計算題,金融投資的基本計算知識等;③動手型,如繪制圖表,用圖形解應用題等。另一方面是取材於數學名人的故事,取材於數學史上的典型成果。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3.數學實踐。小學四年級後的數學活動課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是拓寬學生視野的又一種好形式。如去銀行了解什麼是年息?年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什麼是月息?月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也可到市場去了解怎樣用統計表處理變化的市場價格?怎樣利用已學過的圖形拼成優美的商標圖案等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的錘煉,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堅強個性。4.數學牆報。這是繼數學實踐之後,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活動課的好形式。這種活動的開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美的欣賞能力,宜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
⑦ 急求小學科學知識講座稿
小學科學的一些知識,應該對你有用!!!
1.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針孔照相機是根據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原理製造的。幻燈機、電影放映機、照相機、攝像機是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製造的。潛望鏡是根據光的反射原理製造的。
2. 小孔成像的實驗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擋住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反回去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光從一個透明物體進入另一個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種物體都能反光,反光的情況不同。紅顏色物體反射紅色光,黃色物體反射黃色光,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光的顏色不同。白色的物體比黑色的物體反光能力強。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
5. 平常使用的鏡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是由於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鏡里的像與物體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叫做凸透鏡。凸透鏡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利用凸透鏡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當凸透鏡距紙屏近、距蠟燭遠時,形成的是縮小的像;當凸透鏡距紙屏遠、距蠟燭近時,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組成的。瞳孔像照相機的光圈,能控制光線的強弱;晶狀體像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視網膜像實驗中的紙屏,能映出圖像。
9. (我們是怎樣看到周圍的物體的?)我們周圍的物體,有的自己發光,有的能反射別的物體的光。當它們發射或反射的光通過瞳孔、晶狀體進入眼睛後,會在視網膜上形成這些物體的像;連接視網膜的視神經立即把這些光信號報告給大腦,我們就看到了這些物體。
10. (為什麼遠近物體都能看得清?)晶狀體的凸度是靠牽引晶狀體的肌肉調節的。肌肉收縮,晶狀體的凸度變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處的物體;肌肉舒張,晶狀體的凸度變小,眼睛就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健康的眼睛晶狀體調節力強,遠近物體都能看得清。
11.(近視眼是怎樣形成的?)如果長時間看近處的物體,牽引晶狀體的肌肉總是處在緊張狀態,就會疲勞,失去調節能力,看遠處物體就會模糊,這就是近視眼。
12. 預防近視眼要做到:
1) 讀書寫字姿勢要端正,眼睛與書本的距離要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 看書約一小時要休息幾分鍾,向遠處眺望一會兒;
3)不要在強光或弱光下看書;
4) 躺卧、走路時不要看書;
5)少年兒童要經常做眼保健操。
1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陽光通過三棱鏡後,會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時(或雨後),空中懸浮著很多小水滴,它們會像三棱鏡一樣,將陽光分散成七種色光,形成彩虹。
14. 岩石都是由礦物構成的。花崗石是石英、長石、雲母三種礦物組成。
15. 聚集在一起的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物叫做礦產。可以做燃料的叫做能源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它們不僅是燃料,而且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煤經提煉後可以得到焦炭、煤氣、煤焦油三種礦物。可以提煉出金屬的叫做金屬礦產。如:鐵礦石、銅礦石、鎢礦石等。
16. (煤是怎樣形成的?)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層一層的,大多夾在砂岩、頁岩中。煤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與空氣隔絕,在高溫和高壓的作用下,經過億萬年變化逐漸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氣中蘊藏的能量最初來自太陽。
17. 礦產的開采方法主要有:露天開采、地下開采、管道開采等幾種方法。石油、天然氣屬於管道開采。煤等固體礦產可以露天開采、也可以地下開采。
18.各種礦產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漿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有的是在岩石風化、沉積等過程中形成的。
19.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最早的國家,「石油」一詞最早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著作。在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學說指導下,開發了一個又一個大油田。
20.(我們為什麼要合理使用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礦產資源有限,又不可再生,必須有計劃地開采、利用,決不可亂采亂用。
21. 家畜的祖先都是野獸,家禽都是由野鳥馴化而來的。按照人類的需要,把野生動物培養成家養動物的過程,叫做動物的馴化。
22. 生物的啟示:魚——船、槳、舵、潛水艇;茅草——鋸;鳥——飛機;蛋殼——薄殼結構屋頂;蝙蝠——雷達;長形卷葉——筒形葉橋;蒼蠅——蠅眼照相機;人——機器人;人腦——電子計算機。
23. 根據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現象,我們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一天)。
24. (晝夜是怎樣形成的?)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晝夜變化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
25.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轉動,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或365天)。地球公轉形成了四季變化。
26.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月相變化是由於月球公轉引起的。每逢農歷十五傍晚,月球總是在東方。
27. (月相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圓缺的樣子叫做月相。月球不會發光,朝著太陽的一面是明亮的,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轉過程中,向著地球的一面有時全是明亮的,有時明亮部分大於黑暗部分,有時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各半,有時明亮部分小於黑暗部分,有時全是黑暗的。這樣,在地球上就會看到月相變化。
28. (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里的人,由於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多發生在農歷初一。我國遠在3000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
29. (月食是怎樣形成的?)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就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多發生在農歷十五、十六。
30.日食時總是太陽的西邊先虧,月食時總是月球東邊先虧。農歷的每月十五可看到圓月,日食和月食不是年年月月都發生的。
31. 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光的星,叫做恆星;像地球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恆星運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行星運行的星,叫做衛星。
32. 在太陽周圍有九顆大行星,它們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離太陽最遠的是冥王星。每顆行星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一面自轉,一面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衛星。
33. 圍繞太陽運行的、形狀像掃帚一樣的天體叫做彗星。軌道又扁又長,在地球上看到彗星的機會很少。(哈雷彗星,76年)
34. 當太陽周圍眾多的流星體闖入地球的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燃燒發光,形成流星。
35. 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36.太陽比地球大,地球經月球大,宇宙比銀河系大,銀河系比太陽系大。
37.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
38. 銀河系由大約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構成鐵餅形。我們的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距銀河系中心約3萬光年,與眾多恆星一起,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著。
39. 太陽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恆星,只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
40. 光年是計量天體距離的單位。光每秒傳播約30萬千米,1光年等於光1年所走的距離,約9.5萬億千米。
41. 銀河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的恆星集團。銀河系以外的恆星集團叫做河外星系。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約10億個河外星系,也都在運動著。銀河系和所觀測到的所有河外星系被稱做總星系。
42. (為什麼說宇宙是無限的?)現在,用射電望遠鏡已能觀測到100億光年外的宇宙空間情況,但仍沒有找到宇宙的邊緣。所以我們說宇宙是無限的。
⑧ 小學科學我在哪裡講課稿
)教材體系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與《岩石和礦物》、《認識礦物的性質》、《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共同組成「岩石與礦物」單元,本單元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為後續學習「地球運動和地表變化」作好鋪墊。
(二)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覆蓋在地球表面通過圖片導入,提出問題「對於岩石,你了解多少」?為後面學習岩石的特徵,岩石的種類建立聯系,作好鋪墊;第二部分: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各種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徵,並對岩石進行分類;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形成過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岩石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岩石是一種大家經常能見到的東西,說陌生是因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學生來學,還處於表面的認知狀態,只是一些零碎、雜亂、單一的片斷,對於岩石的特性,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四)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的岩石,並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夠用相關的分類標准(如顏色、形狀、軟硬等)對岩石分類;
3、能查閱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形成的有關資料;
4、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能夠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實驗等探索性活動。
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