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都有什麼
有效的教研組織形式,說容易,是因為大多數方法都是我們知道的;說難,是因為靈活、有效的用好這些方法很難。在教研中「研什麼?」很重要,管理者要清楚「為什麼研?」「研什麼?」,再考慮「怎麼研?」。形式為內容所服務。
一.教研組織形式:
余文森將教研分為三類:教學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學習型教研
(一)教學型教研:教學型教研一般以「課例」為載體,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過程滲透或融入到教學過程,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課堂教學。
教學型教研的實踐模式:
1.一人同課多輪:同一位教師連續多次上同一課,內容重復,但教學行為不斷改進。
2.多人同課循環:年級組內教師同上一節課。後一位上課的教師針對前一位教師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再上課。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互動和問題的跟進,教師切實感到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義。
3.同課異構:同一課,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構想,不同的上法。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教師的選擇——教學經驗背景不同(年青教師、老教師;不同年齡段教師),教學個性、教學風格差異明顯的教師。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創造性。
4.互助式觀課:同事間互助指導互動。側重於問題診斷。(教研組、師徒聽課)
5.邀請式觀課:上課教師主動邀請同行或專家聽課。側重於成果鑒定。
6.反思式觀課:教師成為觀察自己的主人。這種課例研究模式是藉助錄像來實行的。
教學研究不僅僅研究教學。在不同的場合我們都聽到這樣的聲音:「要把重心放在研究兒童上」。其實研究幼兒決不意味著不可以研究教學,研究教學不等於只研究怎麼上課,怎麼「教」。幼兒是如何學習的?如何形成這個概念的?如何理解教學內容的?如何完成其知識建構的?也應當是教學研究的內容。由此也說明為什麼研究教學與研究兒童是一回事。如果不研究幼兒,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研究。(李季湄-上海)
案例:核心議題:教師的有效提問
討論話題:「怎麼讓問題簡單明了幼兒聽的懂,能夠答出來?」
「怎麼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幼兒在探索和思考中獲得關鍵經驗?」
「怎樣問可以了解幼兒原有經驗,更好的發揮幼兒的想像,促進幼兒
深入思考,豐富幼兒經驗?」
「怎樣根據幼兒個體差異提問」
「怎樣從孩子的表現中了解我們提的問題是否合適?」等等。
(二)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課題」為載體,圍繞一個科學問題而展開,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課題。活動方式以課題研究小組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為課題研究報告。與教學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規范、更科學、更具針對性等特點。
重要的不是課題的級別和類型,而是課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
1.案例分析式
案例:在分享故事中提升教師「指導策略」的集體實踐性智慧
(選自《鼓樓區「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研究成果專集》-實驗幼兒園)
過程:1.教師撰寫有關教師指導策略的教育故事。
2.整理,分類並分析。
——教師的指導困難主要集中在:有關「爭奪」行為的指導;有關「合作」行為的指導;有關「拒絕學習」行為的指導;有關「交往」行為的指導等六個方面。
3.故事大會之熱身階段:專家就「指導」的含義、一般過程(觀察-感受-情境分析-選擇指導策略-評估指導結果)進行了講解。幫助教師明確教育指導的意義和價值。
4.故事大會之互動階段:集中討論有關「爭奪」行為的話題。教師和專家共同講述、分析。
5.故事大會之形成共識階段:教師群體共同歸納有效的指導策略。——創造共享性活動法,異時間滿足法,異空間滿足法,補償法,需求判定法等
6.反思: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中,對故事背後所隱藏的觀念進行研討,將教師隱性的知識在被編碼和邏輯化的過程中置換成了顯性知識,成為幼兒園共有的實踐性智慧。
7.後續活動:?
2.錄像點評式:藉助多媒體設備。利用其影像可選、可再現及可剪輯的特性,通過對比分析解決教師在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案例:核心議題:如何在集體活動中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並給以有效的支持和引導」
過程:1.故事分享:自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2.分析教師對此方面困惑的原因:症結在於不會觀察和分析幼兒的表現,並有目的地設計教研活動。
3.錄像並剪輯或選擇相應的片段。(先將一次科學教育活動錄像中的幾名幼兒的表現分別剪輯到一起)
4.研討:對比分析剪輯前錄像和剪輯後錄像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觀察結果,深入探討幼兒在學習方式、性格特點、原有經驗等多方面的差異及相適宜的支持策略。「第一段錄像中幼兒的表現是什麼樣的狀態?你發現幼兒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差異?」「說明該幼兒在學習中需要什麼支持?為什麼?」「根據幼兒的需要來判斷,教師可以做什麼?」「第二段錄像中幼兒的活動有哪些變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變化?這引發了你哪些思考?」
『貳』 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利弊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
『叄』 淺談如何優化幼兒園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要促進幼兒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雙重積極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單 一、封閉的教學方式,以多元目標體系——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其它方面的素質目標為出發點,並努力達到多元目標體系的最優化。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課堂教學最優化理論其大意是:根據培養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幼兒、教師和教學條件的實際,按教學規律設計最好的教學方案,獲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結果。這個結果反映在幼兒身上就是全班每個人都能獲得最合理的教育和發展。這個理論的核心是要綜合地解決教育和個性一般發展的任務,包括發展創造性才能。其關鍵在於處理好時間、精力耗費和教育效果的關系,也就是要低消耗高產出。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是當今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如今的幼兒聰明、思維敏捷度高,但上課注意力易分散,也特別好動,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更是幼兒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實踐與研究,我們對優化幼兒園課堂教學模式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是課堂教學達到優化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優質課堂的首選因素 教學內容的優化也可以說是對教材的優化。作為教師應善於靈活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中一些多餘的或深淺度不適合幼兒的內容進行刪減,還要把把自己的經驗和見解與其結合起來。思考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如何選擇更應具有幼兒的年齡特徵,即選擇的教材或作品一定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周圍社會世界的、是幼兒感興趣的、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二、教學結構的優化,是課堂教學全過程達到優化的通道和保證,是實現優質課堂的第二因素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先講,幼兒後學或者教師講一步,幼兒學一步,教師包辦代替,幼兒死搬硬套。課堂中教師既主導又主體,幼兒成為灌輸的工具,教師教的累,幼兒學的苦,枯燥乏味。這種課堂教學結構顯然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必須加以改正。應採取以下方法:一是採用邊講解邊示範、邊練習、邊輔導的分段教學法,這樣有利於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糾正,提高幼兒的興趣。二是課堂開始可開展回顧式學習,幫助幼兒記憶,減少遺忘。三是增加幼兒活動環節,讓幼兒有充分的與材料、同伴、教師個別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四是重視課堂結束部分的經典安排,變單一的評價為互評、賞析與欣賞等多種形式,以此,激勵幼兒參與下次活動的信心和勇氣。 三、教學方法的優化,是課堂教學過程達到優化的催化劑,是實現優質課堂的的關鍵因素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的課堂教學要實現開放互動,而盡量避免枯燥。在教學方法上,遵循巴班斯基提出了六條基本准則:一星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的規律性和教學原則;二是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三是教學方法必須與教學內容的特徵相適應;四是教學方法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五是教學方法必須考慮教學的現有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六是教學方法必須適合教師本身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潛下心來認真研究教材。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用新穎、實用和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授課。比如利用幼兒爭強好勝的性格,教師可引進競爭機制;利用幼兒具體形象性思維的特點,教師可以採用多示範、多對比直觀教學法;利用幼兒興趣易轉移的特點,教師可以採用少練、精練、勤練的方法鞏固幼兒的興趣。關於教學方法的優化,可採用;1.運用直觀教具,引發學習興趣 直觀性教具,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領會教學內容,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收集、自製等方法展示教具,引發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2.創設課堂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情景教學,就是讓幼兒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某一命題場景,設計並完成作業。比如:美術課上,講授《春天的世界……》,上課時,我掛出許多有關春天的圖片,讓孩子產生創作的靈感等。3.精心設置堂課導入,讓幼兒瞬間進入角色 開動腦筋精心設計一堂課的導入。力求在課的一開始就將幼兒的注意力緊緊地抓住,用獨特的導入方法激起幼兒的興趣。這里介紹幾種的導入方法: (1)利用談話導入 談話是教師與幼兒之間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利用談話,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幼兒從教師的談話中受到啟發和感染,從而引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2)觀看導入法 這是幼兒通過欣賞故事、表演、文學作品、生活經驗回放等與教學相關的前期參與,而產生下面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導入方法,這種方法生動有趣,也是孩子集中注意力,啟迪孩子積極思維的最好方法。 (3)聲音導入法 通過幼兒的無意注意,傳來美妙奇特的聲音,來引起幼兒的有意注意。 (4)嘗試導入法 根據幼兒具有挑戰的心態,在教師沒教前,讓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任務。如:你們會搭房子嗎?你們知道為什麼要保護環境嗎等。問題一發出,幼兒就爭先恐後地說起來、做起來了。 4.採用電化現代化教學手段,促使幼兒較快的掌握知識,開闊視野,展開想像,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電化教學它的魅力所在,不僅是直觀形象、光色絢麗和悅耳動聽,還能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並能造就個想像的空間,培養幼兒的思維、創造能力。5.引入音樂,聞樂起舞,激發幼兒的幻想 「聞樂起舞」是幼兒突出的一個特點。因此抓住孩子好動這個特點,讓幼兒在課堂上動起來,參與了表演,調動了幼兒的聽覺、視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和發展。6.學會賞識,便是教育的一種藝術體現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賞識教育正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確認和推廣,賞識幼兒是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力的源泉,恰當地運用賞識,不僅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而且還有利於促進幼兒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展。 7.堅持游戲法的教學方法,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性的方法,必須遵守 游戲教學是減輕負擔、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的必要性表現在:游戲教學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導精神,「愉快教育」的實質是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精神放鬆,課堂氣氛活躍,在愉快中得到知識,學到技能;鞏固知識游戲教學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因此,如何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便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讓我們攜起手來,潛心研究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為孩子真正創造有利於他們和諧自主發展的新課堂。
『肆』 如何調整幼兒園的教學研究方案
幼兒園教研活動 上學期,我園的教研工作主要從每位教師的實際出發,確立了「以教師發展促幼兒成長」的園本管理理念,並根據本園實際情況,開展了一系列的研討活動,在領會新《綱要》精神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指導教師如何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反思上,強調活動中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活動後的反思、評價及對下一次活動的調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提升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 在新學期,我們的思想指導也很重要,我園將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南,扎扎實實地抓好本園教育教學工作,優化幼兒一日生活;以研究確定適宜不同年齡班幼兒的主題活動內容為載體,立足本園實際,挖掘資源優勢,深入課程改革;分層次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組織活動和教研能力。 一、本學期的工作重點:(1)用「以教師發展促幼兒成長」的園本管理理念帶動「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環境。(2)每個月進行一次教師討論活動,會議時間在半個小時之內,主要討論在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共同研究教學技巧,分享教學亮點,讓每個老師在研究討論中得到提高,加強教學質量。(3)針對日常教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或困惑,確立教研專題,開展園本教研活動。同時在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實效性方面作有效的探索。(4)對教師進行分層培養,加強全園教師的教育教學基本功的培訓與提高,不斷提高專業水平。開展多次培訓活動,讓教師提高自己,豐富教師的教學技巧,提高教學能力。(5)組織開展各項競賽評比活動,積極參加區級各類競賽,例如健美操比賽等活動。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1、以新《綱要》精神為指導,尋找更適宜本園的教研的方式與方法。(1)在教研內容上,注重實際性,實用性。園長要多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同教師一起通過相互觀摩與參與式評議等活動,針對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或困惑,確立教研專題,並組織教師在教研活動中進行討論;對於教師們共同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共同查找相關的經驗文章或理論,通過集體學習、研討,實踐,以求實的精神、務實的方法、實實在在的內容確保教研工作的實際性,實用性。真正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難題與困難,使教研活動真正發揮促進教師成長的橋梁作用。(2)在教研方式上,注重開放式、互動式緊緊圍繞「找問題、找策略、解決問題、反思」的一系列教研活動過程,採取全體教師參與和輪流主講的方式。每個月進行一次,每次有一個主題,展開討論,提高教師將新理論與經驗相結合的能力,鍛煉教師們的口才與膽量。抓住「走出去」的機會,利用到示範園的觀摩和與區級骨幹教師「結對子」的機會,擴大教師的視野,學習別人的長處,「多問,多學,多實踐」逐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3)在指導策略上,注重自主性,互助性為使全園老師能更好的開展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我園將採取自主結對子的方式,各班兩位老師或平行班的老師進行自主結對,在實踐工作中相互幫助,相互指導,每月相互聽課評課一次以上,教師認真組織,組織的教師和聽課、評課的教師都必須盡心盡力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大家相互交流,相互研究,使全園教師都能積極參加教學研究,使新教師盡快成長,老教師也能跟上新課程的步伐。2、以加強常規工作為重點,不斷提高本園保教工作水平(1) 規范保教工作常規,加強對常規工作的指導與檢查。本學期,我園將規范保教工作常規做為工作重點,將對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及教師工作常規進行定期培訓、指導、督促、檢查、分析、調控,增強保教工作的有序性。(2)開展各項有趣的活動,嘗試構建適合本園的園本課程,教師豐富課堂,讓活動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年齡,適合每個階段的孩子,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在快樂中成長。(3)堅持理論引領。在園本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以《綱要》和《細則》為指導,加強幼兒園課程及相關的理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發展觀,嘗試建立適合本園的園本課程。(4)以不同年齡班主題活動的內容選擇為研究對象,開展教學活動研究。嘗試開展全園性的主題活動,以《細則》為依據,共同探索適宜各年齡班幼兒的活動內容與形式,並及時進行整理記錄。(5)注重教育環境創設的合理性和實效性。為了更好的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探索主題牆飾的開發和利用,促進環境與教育內容的有效結合,我們將開展各班環境布置設想和研討活動,由各班教師介紹本班環境創設的設想,全體教師集體討論,相互學習,使教師們做到取長補短,讓環境真正能為幼兒服務,從而真正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3、開展班級交流活動開學初,我們將組織教師認真制定各類計劃,並組織教師進行交流活動,比如各班工作計劃交流、教學活動計劃交流、教育隨筆交流等,幫助教師開拓思路,多創新、多思考,進而提升全園的保教工作水平。
『伍』 幼兒園公開課如何選材
一個優質的生命體,它必定是由優質的細胞構成的。如果說幼兒園是個生命體,那麼我們的教師就是組成幼兒園這個生命體的細胞,幼兒園要想發展壯大,就得先建設好教師隊伍。作為山區幼兒園,在硬體設施緊缺、信息流通相對滯後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培養和提高我們基層教師的業務能力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好園本培訓工作,其中園內公開課活動作為園本培訓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檢驗教師日常活動組織能力以及班級幼兒發展狀況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手段,組織好園內公開課活動是提高基層教師業務水平的最好路徑。為此,我對我園的園內公開課活動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一:園內公開課(後文簡稱公開課)現狀 以往幼兒園的公開課活動只重視開課與評課部分,一堂課評析完畢,隨即針對某教師的專業輔導與業務等方面的交流活動也就隨之結束。這種公開課活動對提高我們教師的水平起到了多少作用呢?回顧近幾年來教師們在公開課上的表現可以發現,大家在原有水平上並無多大的長進,有些老師甚至還在原地踏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老式」的公開課模式已不適應教師專業成長需要。 一直以來我們對待公開課都存在一個誤區: (一)、近年來,領導忙著為幼兒園擴大發展而奔波,將教師成長寄予日常教學實踐,希望她們能在實踐中得到足夠的鍛煉和提高,而公開課便成為形式上的檢驗。殊不知,在競爭壓力和相互交流學習下教師才會會提高得更快。因此造成其對公開課活動的重視不足,力度不及。 (二)上不嚴,下必疏,由此教育管理者便敷衍了事,往往不假思索便直接下派開課任務,在短期內就草草結束整個公開課活動,使得每次的公開課都那麼的膚淺而又形式化。 (三)、由於領導沒抓緊,使得教師們產生了取巧心理,每當公開課活動時間,部分教師便四處尋找優秀教案,精心准備,就為能開一堂所謂成功的課。何謂成功的課?難道教案優秀、教具精齊、「表演華麗」的課就稱得上成功的課嗎?何謂失敗的課?被評課者指出許多不足、缺點的就是失敗的課嗎?大家怕自己的課被歸到失敗的一類去,明知世上無完美教案,還是會盡力去找。在匆忙間大家都忘了,公開課也只是一堂課而已,它必須立足實際,以幼兒為本。拿再好的教案來照本宣科,它不適合班級幼兒現有水平那也是失敗的。 以上是幼兒園在思想態度方面的誤區,而在公開課活動進行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聽課者的問題:大多數的聽課者都習慣匆忙的記錄執教者的話語,而不思考,使得評課時自己一無所知。 執教者的問題:基層教師活動駕御能力較低,缺乏鍛煉,在活動進行中失誤較多,應變能力較差,從而形成懼怕開課的心理。 評課者的問題:評可者習慣評價某一活動的環節設計、重難點及細節處理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都在發表自己的看法,顯得評課過程很熱鬧但對課的評析缺乏理論依據,更別說去發現更深層的教育問題了。 二、整改對策 (一)思想上:幼兒園要由上下都應該把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擺在重要位置,認真對待公開課活動。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教學上的許多問題自己往往很難發現,這需要旁觀者為你指出,因此教師們不必在意自己被挑毛病,反而要樂於被人指出不足。 (二)公開課活動該怎樣整改才能發揮其最高效能呢?我認為,公開課活動應該有一系列為教師專業成長服務的後續活動,使公開課活動形成良性循環,和濃郁的學習氛圍。完整的公開課活動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環節: 開課啟動環節:活動操作者要認真負責,精心研究制定契合教師實際情況的活動計劃(特別是公開課形式的確定)並合理安排時間。 師課前准備環節:公開課活動不是教學成果報告會,教師們要抱有與同事相互學習交流的態度。在選材上,不管是網路下載或是教育雜志上挑選出的優秀教案,以及就地取材或自己預設的活動設計都得二度加工,使其符合班級幼兒特點,難易程度在幼兒能力所及范圍。不過我本人更提倡公開課的選材盡量平實,貼近幼兒。此外教師在准備公開課期間盡可能不影響日常教學。 聽、說、評課環節:作為聽課者,不但要聽清楚課,還得隨機思考教師在課堂中的表現以及幼兒反映出一些現象。要做到「一心三用」;而在課後評價時,應當要增設教師說課部分,這是對教師的又一鍛煉,也可讓評課者了解教師對活動設計的想法;凡事只在表面進行,何來提高,因此我認為評課者除了有評析一堂課的能力外還得具備從活動細節中發現教育問題的能力,這是帶領教師更快速成長的關鍵。 反思總結環節:教師成長緩慢的關鍵就是因為以往的公開課活動到評課環節就結束了,大家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沒有去解決。因此在評課後要進行反思,不但教師要反思更重要的是教育管理者要對整個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為下次活動做好鋪墊。還要針對教師們教育上的不同問題制訂相應的培養策略。 學習理論環節:做好反思工作後,我們還得要閱讀相關的教學理論書籍,為自己的教學尋找理論依據。這是提升教師自身理論水平的關鍵。 創新改變環節:結合理論聯系實際來改變創新教學方法。 7、檢驗改變效果:將新方法運用到活動當中,用實踐來驗證自己的改變。幼兒園要配合教師做好檢驗工作,在行動上支持教師進行創新。 8、再度反思總結:在這次反思總結後,可以說教師在原有基礎上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今後展望 組織好園內公開課活動,將公開課的效能發揮到最佳狀態,是讓我們基層教師快速成長的的關鍵。就算我們沒有一流的教育設施,沒有便通的教育信息,我相信只要認真做好園本培訓,特別是園內公開可活動,我們農村基層教師的業務能力就會得到質的飛躍;我們就能也能夠辦好我們的幼兒園;我們就能讓山區的孩子接受到優良的教育;我們山區的幼教事業就能蒸蒸日上。
『陸』 如何提高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研總結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為了使自己所組織的活動達到有效或高效,他們會想方設法採用一系列的問題解決方式。1 課前反思,積極備課要做到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要做好課前反思,即在備課的過程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怎樣設計教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幾種狀況?教師怎樣應對學生的表現?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案。2 重視選材,關注興趣一個活動能否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選材。幼兒園教學首先要考慮學生對活動是否感興趣,如果教師選擇的教材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的並且是幼兒感興趣的,那麼幼兒學起來就比較輕松,學的過程中能領悟教師的教學意圖,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接著考慮活動所蘊含的價值,即有助於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另外,操作材料的選擇,還要考慮簡便有效,盡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以一個活動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最後活動的開展要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在游戲中引導學生學習。3 關注教學中的提問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積極思考,但作為教師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能激發幼兒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思考?就像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所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簡單地認為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越多,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但是仔細地進行琢磨、思考,就會發現有許多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問題,幼兒無須思考就能夠直接回答出來,簡單的集體應答,形成幼兒思維的虛假活動。因此,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備內容、備問題,更要備幼兒。對於不同年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如:小班的提問應具體明確,小問題一個個地問,不可以提幾個連續性的問題;大班則不能提出簡單的問題,要提一些具有一點難度、概括性的、多樣性的問題;中班則適中即可。當然,在同一年齡段中,不同層次的幼兒也應設計難易不同層次的問題。難度、靈活性較大的,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信息、所創造答案的問題,要問能力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於啟發全體幼兒思維;中等能力的幼兒,可提一些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只要經過認真思考就能回答出的問題,幫助他們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4 教師要掌握好語言技巧語言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重要手段,是聯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對於幼兒教師來說,語言表達僅僅做到准確、清晰、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語言的「兒童化」,才可能吸引幼兒。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用兒童化語言上課,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易於幼兒接受。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作為幼兒教師,首先應具備的便是用甜美的語調給幼兒上課。幼兒有一種本能心態,即期望得到教師的「愛撫」。如果教師用寡淡冷漠的語言給幼兒上課,幼兒會很敏感地覺察到,他們同樣會以冷淡的態度回應教師,教學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慈母般溫柔的表情、聲調,就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內心體驗,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教師要煥發童心,進入角色,用親切、自然的表情和語言讓幼兒感受天真爛漫之情;語調上要注意舒緩有致,語氣上要注意柔和;巧妙地處理好輕重、停頓、兒化、變調,做到抑揚頓挫,以求達到娓娓動聽的效果;選用擬人、比喻、誇張等手法,施展繪聲繪色的描述技巧,來刺激幼兒,激發起他們對新事物的再造想像力。
『柒』 幼兒園教學模式有哪些
很多教科書上的幼兒園教學方法基本是借用了中小學的教學論,個人認為是不夠嚴謹和適宜的。
幼兒園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這是《幼兒園工作規程》明文規定的。所以,游戲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基本方法。
另外,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間比中小學要少,也不頻繁,所以決定了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過分追求方法和效果,而是重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所以不管是講解,還是討論,還是操作,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喜歡學習。
幼兒園教師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通篇沒有講具體的方法,而是從目標,內容與要求、指導要點來闡述,其基本意圖是希望幼兒教師關注幼兒、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以下的話是摘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第三部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裨益:
「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一)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
(二)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四)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五)關注幼兒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種發展潛能和不同發展障礙,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捌』 幼兒園教師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工作
所謂的教育科研課題,就是研究者所要研究的發生在教育領域中的問題或現象。在教育科研過程中,一項教育科研課題一旦確定下來,就意味著整個教育研究的任務及方向也隨之確定。
『玖』 幼兒園課程中過程模式的優缺點。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僅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加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抽象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抽象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抽象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四、課程評價要重視教育過程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個從理論到實踐,經過評價再到實踐的動態的系統。它具有診斷課程問題、引導課程實施、檢測教師工作、鑒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們所建構的課程如果缺少了評價這一環節,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距離就會拉大,容易導致課程理論的空洞性和課程實踐的盲目性。
目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工作比較欠缺,幼兒園普遍用對教師的工作評價來代替對課程的評價。而且多是以幼兒的學習結果和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忽視了「課程結構、內容、活動過程、教師的觀念、態度、活動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質量」等評價指標。
另外,評價內容片面、手段單一,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簡單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測評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時,往往以幼兒掌握知識的數量及程度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在檢測教師的教育過程時,往往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況、授課量以及授課程序作為評價的量化指標,忽視了定性評價和課程本身的適宜性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泯滅了幼兒固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這一教育遠期目標。筆者認為,依據課程概念,我們不難得出:課程的評價就是施教過程的評價。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評價指標,重點測評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即選用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適宜程度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情緒及效果。當然,這樣的評價定性成份較多,不易操作,還需不斷探索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必然影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幼兒園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提到幼教改革的議事日程。
關於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永久性的話題。到底採用哪一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園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都必須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課程模式,既要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的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就我國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大一統的幼兒園課程已不復存在,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採用哪種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將各種課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斷,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更為切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