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
評價環節非常有價值,它能幫助幼兒對正在進行的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當然,這需要教師敏銳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宜的引導,或鼓勵其他幼兒參與討論。分享環節不僅能讓幼兒分享經驗,而且能激勵幼兒進一步探索。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把評價環節看成一個簡單的總結環節。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二十七年了,自己組織了不少活動,也聽,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情形: ①以教師發言為主。教師像是在獨白,並不期望幼兒回應。 ② 交流的內容較膚淺,缺乏意義。教師常說的話是「今天小朋友們玩得高興不高興啊…今天小朋友們在活動中的表現都不錯」,等等,缺少深層挖掘和探討。 ③ 師幼之間、幼幼之間缺少互動,大多是教師獨自。或教師只和個別幼兒交流,其他幼兒無所事事,導致評價環節有名無實。 杜威曾批評道,「學校中的大多數活動,時間過於短暫,不容許把活動徹底展開,也不容許把一項活動引導到另一項活動,而這一點如果不改變,良好的反思思維習慣就不能得到發展。」 那麼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何時需要評價如何組織評價呢我們知道評價應基於教師對幼兒活動進程的把握。當多數幼兒的學習進程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停下來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當部分幼兒的學習行為具有創新性、示範性,而其他幼兒已經歷充分的自主探究時,教師可以組織集體討論和交流,發揮優秀經驗的教育價值;當幼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概括和提升,且概括和提升是學習過程的自然結果而非教師的灌輸時,教師可以適時幫助幼兒形成初級概念和經驗體系。 我認為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讓評價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傾聽,以便及時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觀點和困惑,啟發、引導幼兒對未完成或較膚淺地完成的活動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一,激發幼兒參與評價的主動性。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思考自己的行為,還便於其他幼兒了解同伴在操作過程中的思路以及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作出適當的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第三,開展小組互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各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整體評價,以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第四,評價時機要合適。如果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幼兒來說,不適時的評價活動是干擾,而且容易使幼兒養成不善於傾聽的習慣,破壞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評價形式要豐富多樣. 評價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兒發展現狀的同時幫助他們整合、提煉相關經驗,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可以採用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如,以教師為主講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請幼兒說說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充分了解幼兒現有的興趣、能力水平及活動特點等,盡量引導幼兒圍繞具有共性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思考、討論。 第六,評價場所要機動。第七.評價要以幼兒發展為切入點,
⑵ 如何合理使用指南進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
一、集體教學的利弊及我國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問題 這里所謂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作為和「一日生活活動」和「活動區活動」相配合、共同構成幼兒園生活的一類活動。具 體指的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的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教育活動。包括教師預成的和生成的教育活動,單獨的一節「課」和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系列...活動,全班一起進行的和分小組同時進行的教育活動。 (一)集體教學的利與弊 1、 一般而言,由於集體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的、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從理論上看它可以具有以下優越性。1、高效、經濟、公平 2、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引領性強 3、系統性強 4、形成學習共同體,培養集體感 然而,上述集體教學的優越性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並非必然性。這些優越性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 (二)我國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問題 1、集體教學的功能定位不準確,與日常生活和游戲的關系和 聯系不清楚。九月開學季,老師你們准備好了嗎?幼教開學准備小學教師教案小學教師工作計...初中教師教案初中教師工作計... 2、各領域的教育目標定位不清,核心價值難以體現。 3、幼兒在各領域發展的年齡特徵、學習特點與實際發展水平把握不準,教學目標或高或低,比較空泛,而且重知識技能類目標,輕情感態度類目標。 4、教學內容的「含金量」不大,難易程度不適當;「含金量」較大的內容其教育價值也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發掘。 5、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啟發引導」不足,「灌輸控制」有餘,幼兒多處於被動學習狀態。 6、教學方法單一,與幼兒學習特點不符,或者雖花樣翻新,但華而不實,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習,等等。 二、提高集體教學質量的一個前提:准確定位
⑶ 如何讓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更有效
,自主性個別活動、小組活動等教學形式以其「幼兒自由空間大,個性發展好」等特點為廣大幼教工作者所認可所推崇,並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隨即而來的是怎樣看待集體教學的問題。集體教學是否該壽終正寢?自主性個別活動、小組活動是否能取代集體活動?筆者認為,盡管組織化、結構化的集體教學,在為孩子提供自我發展空間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其特有的學習氣氛、經驗共享及其對幼兒產生的作用是其他教學形式所無法替代的,集體教學所爆發的教學效益、能量更是其他教學形式無法達到的。只要我們正視集體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改變教學策略,必將使集體教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問題一:目標意識淡薄 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一直處於核心位置。它既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也是它的終點;既是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評價的標准。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落實卻並未引起真正的重視。 案例:一個成功的集體教學活動結束後,筆者問教師「這個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什麼?」教師答曰「教學目標是我從書上抄下來的,寫在備課本上,我等下翻出來給你看」。同樣的問題又問另一教師,教師答曰:「我也有點忘了,大概是這樣的…」,然後寥寥數語,說個大概。更有部分教師認為,「現在的教學活動強調隨機生成,只要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想怎麼上就怎麼上,無需考慮教學目標」。 分析:從此案例可以看出,在准備教學活動時,教師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集體教學活動的教學設計上,而忽視了對教學目標的研究。先選擇教學內容,再確定教學目標的現象屢見不鮮;即便是教學目標的確定,也往往只是簡單的從教學參考書上一抄了事或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意寫上幾條;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虛」、「空」的文字表述上,教學過程中,並未發揮其應有的導向作用。更有著眼於幼兒發展的(例如自信心、探究精神)等目標,由於沒有什麼直接與之相對應的內容,致使這些目標常常被置於依附、可有可無狀態,產生目標流失現象。 對策:樹立目標意識,把握核心目標 盡管集體教學活動目標僅是微觀的目標,但正是這些微觀、具體的目標構成了整個課程目標體系,這些目標的達成直接涉及上位目標的落實。我們只有牢固樹立目標意識,處理好集體教學活動目標與其上位目標的關系,做到教學活動有的放矢,才能將大目標落到實處。更應引起關注的是集體教學活動中,由於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了教師關注的中心目標,產生長遠目標流失現象。改變這一現象,就更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心中既要有具體的活動目標,更應該有大目標、整體目標,並有機地將這些目標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有意識的將之貫穿於整個集體教學過程中,在尊重兒童興趣,滿足兒童需要的同時,靈活展開教學活動,使兒童「合目的」發展。 問題二:教學內容失效 如果說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那麼「教學內容」似乎可以比作課程的心臟。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集體教學活動只佔極少的時間,所承載的內容亦有限,因此,要讓集體教學活動在單位時間內爆發其應有的效果,精選教學內容,是關鍵。 案例:中班集體教學活動《水》。教學重點:感知水的基本特性。環節一:看一看。教師在一隻臉盆里裝滿了水,另一隻臉盆里裝豆漿,裡面分別放著幾顆玻璃球,請小朋友們看一看,這兩只臉盆里有什麼?此環節的目的是感知「水是無色、透明」的。環節二:玩一玩。請小朋友把臉盆里的水舀到另一隻臉盆里。此環節的目的是「感知水是流動的」。環節三:聞一聞。請小朋友區分白酒就與水。目的:感知水是無味的。……最後,教師總結:水是無色、無味的、透明的,是流動的。 分析:案例中的教師缺乏對幼兒已有學習經驗的了解與認識。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玩水中、在與同伴、父母的交流中,已經充分感知了水的基本特性,也積累了相關的學習經驗,教師卻依然選擇「感知水的基本特性」這一簡單經驗為重點內容,展開集體教學,這對於已經積累了「水」基本學習經驗的幼兒來說,教學活動中只是平行地擴大簡單的知識經驗,而並未得到真正地發展。 對策:關注基本經驗,畫龍點睛 集體教學中,幼兒都帶著原有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趣參與教學。因此在選擇集體教學內容時,我們必須關注這些學習經驗,從整理、提升經驗出發展開教學,使集體教學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案例《水》中,盡管幼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在生活、游戲中已經積累了「水」的相關經驗,但這些經驗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水」的集體教學活動,其教學重點不在於增加多少全新的知識內容,而在於幫助幼兒整理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提升已有的自然經驗。在教學內容確定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幼兒的玩水游戲,藉助「你玩過水嗎?」「你有哪些有關水的問題?」等問題在觀察中,與幼兒的交流中,了解幼兒的興趣,並作深入分析,選擇「臟水怎樣變干凈」「有趣的沉浮」「水壓與水流量」等重點內容,展開集體教學活動,引導幼兒有目的觀察與探究,使原本零散的、基本的學習經驗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得以梳理,並使之清晰化、條理化、系統化、概括化。 問題三:教學程序僵化 集體教學活動一般計劃性較強,教師往往化很多的精力「備課」(即設計教案),把每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如何進行,都詳盡的設計好並寫在教案中。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即使預設的再完美的教案,在執行過程中,也會出現諸多的問題。
⑷ 如何選擇適宜幼兒園體育集體教學活動的內容
評價環節非常有價值,它能幫助幼兒對正在進行的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當然,這需要教師敏銳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宜的引導,或鼓勵其他幼兒參與討論。分享環節不僅能讓幼兒分享經驗,而且能激勵幼兒進一步探索。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把評價環節看成一個簡單的總結環節。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二十七年了,自己組織了不少活動,也聽,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情形: ①以教師發言為主。教師像是在獨白,並不期望幼兒回應。 ② 交流的內容較膚淺,缺乏意義。教師常說的話是「今天小朋友們玩得高興不高興啊…今天小朋友們在活動中的表現都不錯」,等等,缺少深層挖掘和探討。 ③ 師幼之間、幼幼之間缺少互動,大多是教師獨自。或教師只和個別幼兒交流,其他幼兒無所事事,導致評價環節有名無實。 杜威曾批評道,「學校中的大多數活動,時間過於短暫,不容許把活動徹底展開,也不容許把一項活動引導到另一項活動,而這一點如果不改變,良好的反思思維習慣就不能得到發展。」 那麼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何時需要評價?如何組織評價呢?我們知道評價應基於教師對幼兒活動進程的把握。當多數幼兒的學習進程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停下來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當部分幼兒的學習行為具有創新性、示範性,而其他幼兒已經歷充分的自主探究時,教師可以組織集體討論和交流,發揮優秀經驗的教育價值;當幼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概括和提升,且概括和提升是學習過程的自然結果而非教師的灌輸時,教師可以適時幫助幼兒形成初級概念和經驗體系。 我認為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讓評價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傾聽,以便及時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觀點和困惑,啟發、引導幼兒對未完成或較膚淺地完成的活動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一,激發幼兒參與評價的主動性。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思考自己的行為,還便於其他幼兒了解同伴在操作過程中的思路以及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作出適當的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第三,開展小組互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各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整體評價,以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第四,評價時機要合適。如果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幼兒來說,不適時的評價活動是干擾,而且容易使幼兒養成不善於傾聽的習慣,破壞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評價形式要豐富多樣. 評價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兒發展現狀的同時幫助他們整合、提煉相關經驗,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可以採用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如,以教師為主講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請幼兒說說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充分了解幼兒現有的興趣、能力水平及活動特點等,盡量引導幼兒圍繞具有共性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思考、討論。 第六,評價場所要機動。
⑸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有哪幾個部分組成
幼兒園的集體活動過程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育活動目標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例1 大班科學活動——洋芋寶寶 活動目標 1.師生共同創設環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與洋芋有關的問題.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洋芋的了情況。 3.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態度、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上例中的目標1和目標3過於籠統,不夠具體,形同虛設,很難通過一次活動完成這樣空泛而缺乏操作性的目標,而這種狀況常常會造成幼兒學習的無目的性、教師指導的盲目性和缺乏針對性。 有些教師還將活動目標與活動建議及活動過程混為一談,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混為一談。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應當包含:行為主體,指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兒童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兒童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情境或條件——指影響兒童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兒童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兒童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那麼,如何陳述教學目標才是明確的呢?怎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明確化呢?第一,教學目標要盡量用可觀察的行為來陳述,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兒童行為的變化,陳述兒童的學習結果;第三,教學目標的陳述應有利於考慮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因此,例1的目標可修改為: 1.通過品嘗、製作小動物或各種造型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講話,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說出洋芋的味道、特點等; 3.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幼兒感受家鄉的美好和勞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感。 二、選擇活動內容時忽視幼兒年齡特點,忽視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特點,內容忽難忽易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它是教學設計最為關鍵的環節,是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敗。什麼樣的教學內容才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呢?對這類問題的考慮,涉及到「工具理性」問題。工具理性指反映在計算、測量、組織、預測等技術行為中的認識能力,其目的在於追求行動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注 ③]教師應藉助於工具理性對教學中介進行質疑和反思,這種質疑和反思應體現在:已選擇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有何關系?如何理解、組織和呈現選定的內容?就某內容而言,何種方法最有效?對幼兒而言,究竟如何學習才能獲得最有益的發展?因此,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注意: 1.選擇適宜、恰當的內容,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應該刪除。 在大班科學活動「家鄉的黃河」中,其主要目標是:幫助幼兒了解「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及發源地,黃河自蘭州穿城而過;通過游覽、了解蘭州四十里黃河風情線,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知道黃河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必須保護它們,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教師將認識長江作為了引入部分的重要內容,所佔活動時間較多,但它與活動目標關系不大,而且內容抽象,幼兒不易理解,因此,可從文中刪去,作為附錄,放在全文結束處,供教師酌情參考使用。 2.所選內容應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即以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的空間。 在大班科學活動「宇宙英雄奧特曼」中,教師計劃告訴幼兒,「怪獸是一種叫鹼的物質構成的,它是透明的沒有顏色,但是有一種東西就能把它找出來,它的名字叫酚酞試劑,因為鹼遇到酚酞就會變成紅色,所以小朋友就能看到怪獸了。那麼什麼東西能消滅怪獸呢?是一種叫做『酸』的溶液,因為酸能將鹼中和掉。」酸鹼中和是初中化學中的重要基礎知識,它涉及到相對復雜的物質結構變化與化學反應機制,設計者所表達的內容顯然超出了幼兒的經驗范圍,幼兒既難於理解酸鹼中和這種化學變化的道理,而這一內容也無益於兒童認知的發展。 3.所選內容應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既具有適度的新穎性,又要避免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應著重於幼兒身邊的科學。 下面這一活動設計就比較成功地將幼兒生活經驗與教學活動結合在了一起。 例2 大班科學活動——物體膨脹真奇妙 設計意圖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物體遇熱、遏冷或遇水發生膨脹現象,為了讓孩子們通過實驗初步了解這種現象並簡單了解其原理,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和探究能力,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觀察探究,感知物體膨脹現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引導幼兒體會事物的變化與變化的有趣。 活動准備(略)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略) 二、基本部分 (一)觀察和發現物體遇熱膨脹的現象 1.看一看:教師現場炸油條,請幼兒觀察油條的變化,並說說為什麼會 發生這種現象? 2.嘗一嘗:現場做爆米花並讓幼兒品嘗,感受其變化的秘密。 3.比一比:玉米和剛吃的爆米花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4.做一做:教師出示癟的乒乓球,讓幼兒想辦法讓其鼓起來,說說為什麼? (二)觀察和發現物體遇冷膨脹的現象 1.出示經過冷凍的裂縫的瓶子讓幼兒觀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2.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遇冷會發生這種現象? (三)觀察和發現物體遇水膨脹的現象。 1.幼兒桌上分別放盛有大小一樣的腐竹、銀耳、餅乾等的盤子,請幼兒分別把其中的一個放在水裡浸泡,觀察發生了什麼變化? 2.取出水裡浸泡過的大豆和沒有浸泡過的大豆,引導幼兒觀察二者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引導幼兒觀察剛浸泡過的腐竹、銀耳、餅干……結合剛才觀察大豆的情況,用自己的語言試著解釋。 4.幼兒取一些茶葉,泡一杯荼一邊品茶一邊說說茶葉的變化。 (四)游戲:有趣的蝦片(略) 三、結束部分 說說哪些物體膨脹的現象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哪些物體膨脹的現象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忽視領域間的滲透 具體來說,這一問題表現為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忽視內容本身的有機聯系,仍然注重教師的教及其控製作用的發揮,忽視幼兒是通過「做」而不是「聽」來學科學,知識傳遞的痕跡較重。 例3 中班數學活動設計——「有趣的數字」 1.老師出示數字形象畫冊,請幼兒仔細觀察,大膽想像,依次認讀數字,加深對0—9數字的認識。 2.根據畫冊,幼兒學習《數字歌》。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游, 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 5像秤鉤來賣菜,6像哨子吹一吹, 7像鋤頭除除草,8像娃娃摔不倒. 9像水瓢來盛水,0像雞蛋做蛋糕。 3.游戲活動。 游戲一:數字藏在哪裡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找出0—9數字分別藏在哪些動物身上。 游戲二:「找數字」 依次出示難易不同的兩張圖畫,找出圖畫中的動物是由哪些數字組合成的。 4.操作活動。 教師:除了剛才小朋友們看到的圖片,我還帶來了許多動物圖片,放在桌上的籃子里,請你們取出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 這個活動設計者最初的意圖是「根據
⑹ 如何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
1、教學活動目標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及其實現》告訴我們:有些教師將活動目標與活動建議及活動過程混為一談,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混為一談。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應當包含:行為主體,指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兒童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兒童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情境條件--指影響兒童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兒童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兒童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再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2、選擇活動內容時忽視幼兒年齡特點,忽視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特點,內容忽難忽易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注意: (1)、選擇適宜、恰當的內容,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應該刪除。 (2)、所選內容應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即以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以有發展的空間。 (3)、所選內容應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既具有適度的新穎性,又要避免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應著重於幼兒身邊的科學。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忽視領域間的滲透具體來說,這一問題表現為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忽視內容本身的有機聯系,仍然注重教師的教及其控製作用的發揮,忽視幼兒只通過"做"而不是"聽"來學科學,知識傳遞的痕跡較重。 4、不注重科學活動過程中的提高設計,封閉型提問及無效提問較多《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及其實現》在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主要依靠提出問題來引導幼兒探索,因此,提問的設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提高應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能指向幼兒的操作、探索與思考,引發幼兒自由的表達、發揮。
⑺ 如何提高幼兒園集體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廣大幼兒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根據本人的從教經驗以及擔任教研員後的學習與研究,我對如何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一、選擇好教材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適切的目標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喜歡」「探索」等詞彙。如「手印螃蟹」的活動目標是體驗用手掌印畫螃蟹貝殼,嘗試運用畫的方式來表現螃蟹的不同動態;使幼兒樂意介紹自己的作品,能獨立創編有趣的故事情節。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標就顯得比較空洞,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提高感受力、表現力」等,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 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和探索。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 首先,教師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我要上小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幼兒對此能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截了當的問題,能引導幼兒迅速進入活動的主題,節約達到教學目的的時間。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使幼兒在對問題的思考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在整個活動的進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幼兒提問的時間與機會。一個活動中不應只有「教師問,幼兒答」,也可採用「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可訓練幼兒的思維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⑻ 如何選擇幼兒園游戲集體教學活動
集體教學的利弊及我國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問題
這里所謂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版作為和「一日生活活權動」和「活動區活動」相配合、共同構成幼兒園生活的一類活動。具
體指的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的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教育活動
⑼ 如何科學制定幼兒園集體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及結果的預期,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對於教育活動組織實施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制定科學的活動目標,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以《綱要》中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中規定的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制定。
幼兒園的教育對象是3-6歲的兒童,此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實施科學教育,才能健康的發展。《綱要》中的教育目標是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方面及統一內容不同時期發展特點綜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指導性。如中班活動《濟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會為重點領域的活動。此活動可根據《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目標。即目標一: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穿越馬路時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規則;目標二:通過欣賞濟南獨具特色的「泉」,萌發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情感;目標三:在旅遊中,提高幼兒自我解決問題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遊中,有的小朋友身體不舒服,同伴之間要給予安慰和照顧等),這些都是建立在總的社會領域目標的基礎之上的。
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根據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認識規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雙生子爬樓梯」試驗,在這個實驗中,雙生子T和C:T從第48周起每日進行10分鍾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C不作爬梯訓練,只從第53周起開始作爬梯訓練。根據他的實驗結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訓練,就能趕上T的水平。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種順序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發展規律表現在,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做什麼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走路、爬樓梯,不到這個年齡,機體這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訓練,也是事倍功半。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不能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如小班上學期活動教材中體育游戲《運沙袋》制定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幼兒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走」運沙袋,改成「跑」運沙袋,對於身體協調能力發展較差的小班孩子來講就太難了,孩子會因為沙袋總是在運送的過程中從身上掉下來,失去信心和繼續做下去的勇氣,從而放棄游戲。又如大班健康活動《小青蛙本領強》的目標之一是使幼兒體驗跳躍的動作要領,練習不同的跳法,發展跳躍能力,如果把「練習不同的跳法」去掉,單純體驗跳躍的要領,而平時孩子又經常玩跳躍的游戲,使得孩子失去了長時間練習跳躍的興趣。
同時,教育活動目標的的制定還要遵循幼兒的認識規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一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動《小烏龜爬爬爬》,這次活動的目標首先要建立在認識小烏龜特徵的基礎上,然後了解小烏龜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點,目標之一才能設計為引導幼兒學習手腳著地爬行。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時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讀材料、分析材料,對材料所蘊含的意義和對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作用有一個比較深層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夠透徹,目標就會出現導向上的錯誤,如中班主題活動《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內容及其蘊含的意義,教師只把目標定為:能認真聽故事,並能復述故事;體驗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樂趣。而不是引導幼兒認識會生蛋的動物,並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的結局。那麼孩子只能單純的學會講故事,而不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認識故事中會生蛋的動物,也不能提供幼兒增加「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結局」的經驗。
同時,還要建立在本班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如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扇子》活動目標為一、感受扇文化的魅力,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目標二、激發幼兒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目標三、通過觀察、比較了解扇子的構成、由來、種類、功能用途。但是我們在以前的活動中曾經討論過扇子的功能與用途了,那麼本次活動的目標中就可以改為通過對扇子功能用途的理解,激發幼兒的創造與想像。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有較強的針對性
教育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有較強的針對性,本次活動要傳授、激發幼兒那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培養幼兒的哪一種情感都要有較明確的說明,否則教育活動目標表就失去了它的指導作用,使得活動組織起來比較困難。例如只是使用「了解」、「學會」、「掌握」等詞,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可測性和可比性很差,很難達到教學的效果。
例如,有的老師在進行消防安全教育活動設計時,目標設定為使幼兒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這是一個不夠明確的教學活動目標。消防安全知識的含義是什麼,哪些屬於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都沒有說明,教學活動中很難去把握。一般的基本消防安全知識包括發現火情時應該撥打119報警,報警時應說出自家的地址、火場逃生的方法、如何撲救初起火災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提出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當明確提出幼兒掌握具體那種消防知識。
五、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制定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適應個別需要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制定一個適合全班幼兒水平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作為班級的教學活動又必須圍繞著一個統一的教學目標進行,那麼我們如何使教學活動目標既有統一要求,又能適應不同幼兒的需要?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有一定的彈性。首先要使幼兒明確完成的最低標准,即教學的下限,使他們了解要達到怎樣的水平基本合格。制定最低標准,有助於保證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必要時也可規定完成目標的上限,以鼓勵學有餘力的幼兒精益求精,使他們的學習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例如,中班美術活動《火箭升空》,可以設定教育目標的最低限是幼兒能勾勒火箭的輪廓,中班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基本能模仿並勾勒出簡單的物體輪廓,在規定時間內較好完成作品的人數比例在75%左右,還有一部分幼兒在規定時間內能較好的完成作品,並能對作品進行簡單的裝飾,這就是目標的上限即對火箭進行簡單裝飾。使得全體幼兒在同一次活動中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六、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注意各領域目標之間的整合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整合性的活動,一次活動中有五大領域相互滲透,那麼它的教學目標也不是孤立的,它應該成為一系列教學目標群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其他教學目標的相互聯系。它表現在縱向垂直的關系和橫向水平的關聯兩個方面。縱向垂直的關系,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學活動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與同一課題或統一學科領域中前後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領域的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之間的關系。橫向水平的關聯,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學活動目標與其他相關領域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確定任何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都必須考慮這兩方面的關聯。才能是教學目標之間相互配合,產生整合的效應。
例如,中班幼兒教材《交通工具博覽會》是以認識了解交通工具為主的主題活動,其中有一次活動是以藝術為重點領域的來組織的活動即歌曲《造飛機》,首先我們從縱向垂直的關系來看,本次活動是以藝術領域為目標的活動,那麼我們就要根據《綱要》中總藝術領域的目標來制定即目標一、激發幼兒學唱歌曲的興趣,並學會快樂的演唱;從橫向水平的關聯來看,本次活動是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的子活動,設計目的是通過本次活動了解飛機的簡單外形結,這也是科學領域的目標,所以目標二、通過歌詞的掌握,了解飛機的簡單外形結構。
七、幼兒園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因時因地
由於地域的不同,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民族風俗文化、動植物都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目標要根據本地的氣候與文化資源來制定。不能簡單的跟隨教材,因為各幼兒園使用的教材不同,有的北方幼兒園使用南方編著的教材,南方幼兒園使用北方編著的的教材,因此它的教學內容是不一樣的,如大班語言活動《家鄉的冬天》,北方冬天最顯著的標志是有雪花飛舞,而南方沒有,有的是鮮花盛開;由於氣溫的不同,穿著也有些不同。所以在制定目標時,就要根據本地的時間與條件來制定。
⑽ 如何提高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環節架構與目標
一、選擇好教材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恰當的教學目標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因為如果目標本身不合理,與幼兒的發展是沖突的,那麼這個活動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這里有三層意思:
1.目標必須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切忌定位過高或過低。
2.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可操作的、可測的、可評價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語言活動目標(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緒特點。(2)能用語言、動作大膽地表現對作品的理解。某一音樂活動目標都存在過空過大、不夠具體明確的問題,對老師來說缺乏操作性。
3.要有整合的思想,關注教育的多重價值,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能力等。
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一個有效的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色彩鮮艷的道具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例如:「一次我在上科學課時題目為《現代通訊工具》中,我帶了自已兩部手機,課堂上我拿出讓學生們都看看拿拿,在講解手機的作用與用途過程中,讓個別同學親自打電話給爸爸或媽媽會出現什麼的情況?打電話的學生都興奮地說:「老師老師 我聽到了,我聽到爸爸的聲音了」,我坐在教室里就能和家裡的爸爸媽媽說話;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很高興不用跑回家了。」顯然讓學生親自體驗,調動其的感官尤為重要,讓他們更深刻理解課程的內容。激發了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