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淡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不是教育信息技術論文
不是。
從題目看沒有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比如:《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這樣的文題一看就是教育信息技術論文。
⑵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結合
一、以人為本,探索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計算機、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探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途徑、方法。經過研究學生不論在提高學生識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還是在閱讀、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僅促進了語文教學結構的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且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高了信息素養。
(一)識字教學方面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於漢字音、形脫節、字型多,結構復雜,類似性大,多音多義字不少,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軟體(課件),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體(課件)自由選擇學習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和漢字編碼,同時跟隨教學軟體進行聽、說、讀、寫、打(打字)的訓練,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
(二)閱讀教學方面
在閱讀教學中,要完成教學目標,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主動感悟、搜集和分析相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習主體參與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意的模式,促進學與教的優化。具體表現為: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找出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點」來,把教學內容細化為具體「學習任務」,通過「校校通」或「校園網」用課件、網頁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學過程:
1、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特點。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後都做了些什麼,找出文中描寫小猴子特點的詞句。
2.創設情境,自主理解。根據課文內容,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課文,通過計算機打開教師自製的課件,自主學習理解相關段落。教師先要求學生從文中圈出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學生各自通過操作看小猴子做的這些動作,再自己做做這些動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處。然後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學具上台表演課文內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歸的掃興樣子,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學生通過說說演演,深刻地理解了這些動詞。表演的學生把「扛、捧、抱」等動作演得准確而傳神,活靈活現。看的學生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樣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了對詞語的准確理解;同時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發展。
3.討論匯報,深化理解。最後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小學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認真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閱讀教學不能用固定的教學模式,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體裁而定。在教學古詩文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感知詩句,之後學生獨立探究、互相協作,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廣闊空間自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以多種形式匯報交流學習結果。學生有的把自己在網上查閱的背景資料說給同學們;有的把詩做成多媒體電子幻燈片展示給大家;還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調子用在這首詩上唱出來;更有想像豐富的學生把自己學了某一句詩的感受談出來。學生展開的想像翅膀,填補了詩中的空白,有利於領略詩人對思想感情的含蓄表達,正確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學方面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在課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膽的嘗試。首先,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無論是打草稿、寫文章,還是檢查語法,都能較為方便地在計算機上進行。同時,在使用電子媒體工具的寫作中,讓學生能夠使用符號、圖像、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等各種形式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寫作內容。比如在科學、數學的寫作中插入專業符號,在藝術與科學的寫作中配上插圖等。在這種模式下寫作的學生,比使用傳統的寫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其次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利用多媒體軟體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採用網上互評、互議、互改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協作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及寫作水平,同時,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學生在上描寫景物的作文課時,教師讓學生上網自由搜索,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動物園、黃山、故宮、頤和園等旅遊風景區都有自己的網頁。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寫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傳統作文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
課程的整合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學生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到網上去說自己想說的話,探討自己喜歡的問題,這些都可以成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
二、轉變理念,總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實驗新體會。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實踐研究,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構築了新型的教學系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得到了一些體會:
1、轉變了教學理念。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2、改變了學習工具。通過整合,把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鉛筆、橡皮那樣自然,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實驗中,採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為學生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台。
4、培養了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在網路環境下,發揮多媒體及網路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5、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協同作業的合作精神。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信息資料的搜集、加工、處理或者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式閱讀與寫作。同時,還可以通過網上合作學習和小組協同作業來培養中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學生藉助於電子郵件能夠進行大規模的協作學習,通過校園網或Internet來實現一個班的學生與另一個班、另一個學校甚至另一個國家的學生交換意見、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在使用各種信息手段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⑶ 怎樣運用信息技術來增強語文課中古詩詞的趣味性
語文教學負載著傳播中國古代文化的責任,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語文課本中獨佔一席之地。它們或寄情於花草,或抒發個人壯志遭遇,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審美享受,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講的多,詩味則太淡;講的少,味是濃了,只怕學生體會不透。由此看來,光靠常規教學的講解,想讓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學好古詩詞是有一定困難的,而藉助多媒體的優勢,優化教學,就成發挖掘詩歌意境的一種有效途徑了。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更直觀更形象地演繹詩歌的內容。
教學情境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的,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由於受傳統教學的影響,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記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重教輕學,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弊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學習被動。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而古詩文有著非常明顯的節奏,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奏響詩詞的主旋律。我們可以用音樂的優美旋律烘托出詩歌美妙的意境,豪放的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沉鬱的配上悲涼凄清的曲子,清麗的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傷感的配上悲涼凄清的曲子,因詩而異,這樣立體地作用於學生的視聽,最能關之以情,動之以心,會之以意。
如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上課前可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為課前營造了壯美但又有點凄涼的氛圍,使學生獲得音樂美的同時,也獲得一種情感體驗。而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_明月幾時有》時可播放動畫誦讀,那頓挫有致,聲情並茂的男聲朗誦,將感染每一個學生,「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的幽怨,令人感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更令人激越振奮。我還曾聽過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送別詩時,播放了歌曲《陽關三疊》。那反復詠嘆的歌詞,優美滄涼的旋律,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了詩人對朋友遠去的惆悵之情,進而達到了升華感情的目的。
二、化難為易,減輕負擔,有利於詩詞的背誦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應減輕學生的負擔 ,提高教學效率。心理學認為,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他們在一節課中持續注意的時限只有二十分鍾。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這個最佳時間進行教學,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由於受教學媒體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課文重點之處,老師認真講解,仔細分析,學生拚命記筆記,背筆記。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做過一個關於知識保持記憶持久性的實驗: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和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詩詞一般都是要求背誦的,通過圖片演示,加上學生的想像,再由學生講解他們對詩詞的感悟,一首詩或詞往往能當堂背下來,而且記憶深刻。這比傳統的死記硬背要好得多。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採用「古詩填趣」活動,列出一組詩句,每句詩中有一兩個空缺,要求學生將相應的圖形拖至詩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這樣一組詩句:
1.留連戲( ) 時時舞,自在嬌( ) 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2.明月別枝驚( ),清風半夜鳴( ) 。(辛棄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 ) 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
每一句詩中都有空缺,這時,學生只要將「蝶」、「鶯」、「鵲」、「蟬」、「蛙」、這些圖形拖入相應位置,圖形即變為文字,詩句也就完整了。這樣,學生不僅背熟了詩句,還增加了對詩歌的感性認識。
三. 拓展延伸,查找資料,有利於積累古詩詞
信息資源有百川匯海,囊括五洲的特點,網上豐富翔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古詩詞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無論你需要什麼資料,都能迅速,准確的查找。古詩文無論在時代歷史,作者背景,還是在字詞運用,句式特點上都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而且每一篇古詩文所引發開來了聯想是無限的,是每個閱讀者獨有的,學習者完全可以藉助多媒體網路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個性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也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有條件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網路上學習古詩文。而沒有這個條件的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預先查找學習的相關資料,或在課後根據學習中的需求尋找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再次之,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教師自己學習的收獲,引導或激發學生去課外再發現。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上課前我先要求學生課前上網去查找各種與太陽有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課外延伸的環節「關於太陽」,我自己在網上查找了關於太陽的詩詞、歌曲、散文、知識短文,知識短片等各種形式的資料製作成一個交互性較強的課件。這篇文言文並不難懂,加上學生課前查找了不少資料,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進行的很順利,學習後對「關於太陽」的話題拓展得很開。在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收獲後,我也請同學們看了我自己的製作,同學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做法我經常用,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已經養成了自己通過多媒體網路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的習慣。學生動手能力強了,收集的資料多了,信息量也隨之增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相應提高。
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古詩教學的情境創設提供了極大得便利,使枯燥的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讓一首首好詩、好詞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流進學生的心田。盡管信息技術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但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難免稚嫩與不足,我們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解、設計和應用也存在一些誤區、障礙,所以我們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語文教學的特點及學生心理特點,注意因「材」施教 ,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好,要用但不能濫用,製作和使用多媒體,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就是這篇教材適合用多媒體則用,不適合則不用;能用小黑板、投影儀、錄音機解決問題就不用多媒體;能用文字表述的不用多媒體,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本著實效的原則,決不能讓多媒體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總之,對於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學手段,我認為還是應該一分為二的看清它的利與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帶著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揚利去弊,用好這一高科技的教學手段,讓多媒體這朵奇葩在語文古詩園地里開花結果,讓信息技術教學為語文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⑷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與信息技術融合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實現計算機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1.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創設情境,豐富的猜想和聯想。3.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4.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5.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主題詞:現代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我們很多老師利用現代化技術,上出許多精彩的課。正文: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對教育產生著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揉合」的含義,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准確理解信息技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那麼,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形式的整合即將信息技術無縫的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一個是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採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著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進行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他也是很困難實現的,由於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現代教育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通過協作學習,通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交互得到解決。當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教育領域同樣面臨挑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輔助教學的問題,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將產生深刻的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由於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教學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個便於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網路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路環境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非常廣泛豐富的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彼此協作、進行適應個別化的學習,同時進行網上交流。通過電子郵件或視頻、音頻、文字的會議系統,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信、交流。所以現代媒體對於教師解決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模式的整合即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在更高的層次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考慮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還要考慮怎樣把豐富的教學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變得更為生動有趣。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例如:《邊城》一課中,學生對湘西是怎樣的風情,邊城所展現的那種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樣的模樣,他們是不清楚的。教學中適時地播放根據《邊城》改編的片段,通過這樣一種情境的再現,他們彷彿置身於湘西小城風光當中,自然對小說描繪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們對於湘西小城的樣子,對於翠翠和儺送是怎樣的樣貌,他們都了豐富的想像,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應用上去。如:《天凈沙秋思》一課中,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盡情想像,把腦海中聽到音樂想到夕陽西下的畫面畫出來,並且請學生自由發言聽到這個音樂,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個什麼畫面。這對激發學生的想像,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去發揮他們認為的夕陽西下的場面是什麼樣的。經過這樣的激發,學生腦海中夕陽西下就不是課文上面僅僅有的那個圖畫,可以有很多的場景。這樣的話,對他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覺都得到了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思維已經在多媒體的過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因此,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勢必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整合即通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1.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肯定有一個接受程度上的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更好的情境,便於學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小說,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小說,對它的時代背景卻不太清楚。《葯》那個年代是怎樣的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景再現,學生可能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人物一下就領悟了。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初中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於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及路線,對於我們理解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對於這個故事情節、絡線圖並不熟悉,而計算機的出現卻能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設計動畫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形象、直觀,我們可以利用動畫製作軟體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設計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線,將人們想像的東西變為實際的、模擬操作的東西,即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觀察。在走的過程中,把人物關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態基本上理清楚了,難點也就突破了。從而變抽象為直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鞏固了知識,取得動感、美感、直觀、易學的效果。這是一般的教學媒體效果和計算機的效果無法相比的。另外,信息技術的引入也讓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向學生學習。教學深化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就是數字化學習的目標,教師通過改革又有了新的認識:師生之間不是老師倒學生裝的關系,而是老師的「大桶」與50個「小桶」連在一起形成的連通器。老師通過教學設計把知識之水送過去,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學生又通過主動的探索與教師的知識交融。所以信息技術帶給這個平台一種互動開放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盡情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給老師創設了無限研究的空間。3.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網路環境下的教育,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校園網路的推廣,使得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發展的前景,而且基於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它很大的優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應了解基於網路環境下,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性、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就決定了網路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這些都要在教學中進行選擇和運用。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延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答案」。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這樣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所以,網路環境下開放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較靈活,能夠支持和幫助學習者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總之,教師和計算機在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時都顯示了他們的實力,兩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他們結合起來,減少各自的不足,使兩者的優勢變得更加有效。
⑸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進策略屬不屬於教育信息技術論文的范疇
應該是屬於的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
⑹ 教學論文《關於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 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於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生活里,有鄉村美,也有鄉村趣,更有鄉村樂。
2. 融詩情。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
3. 悟詩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過躬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⑺ 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
古詩以凝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被視為我國文化的瑰寶。由於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煉,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詩中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雨人情感到疏遠,這造成了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而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通過圖像、畫面、聲音、動作的綜合運用,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同時因為它具有的可視性、可聽性、直觀性的優點,而被引進課堂,這無疑使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語文學習也步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它的出現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就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課前查詢詩人和寫作背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詩教學,課前布置學生到網上查詢、搜集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大綱對高年級提出較高的閱讀要求,「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於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詩人的有關資料,學生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從《唐詩三百首》、《唐詩鑒賞》等書上找,還有的將資料編輯製作成小卡片。通過查資料,他們了解到這首詩,作於唐代763年春天,當年杜甫52歲;在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失地,叛軍頭目紛紛投降,第2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相繼投降;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萬分,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向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而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指出的:「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教育家贊可夫也指出:「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古詩的語言是文言文,學生難以理解,而古詩的意境鮮明生動,有很豐富的意蘊。要想使學生學好古詩,必須藉助電教媒體,展現場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欣賞意境,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
《絕句》這首古詩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孩子們很難體會詩句的內涵,想像它的意境。因而,老師在上課時播放悠揚的輕音樂,幻燈屏幕上映出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畫中青山綿延起伏、山腳綠水環繞,柔嫩的柳枝,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這時再將一幅兩只黃鸝鳴叫的投影片復蓋在山水畫上,並不時抽動片子,這時學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現兩只黃鸝鳥,在不停地跳動,樣子十分活潑可愛,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再讓屏幕中的遠山腳下,出現一幅「一行白鷺展翅飛向藍天」的畫圖,學生會全神貫注地看著畫面的變化,那跳躍的黃鸝,飛翔的白鷺,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美麗景色之中,欣賞了詩的意境,很快理解了古詩的內涵,陶醉在優美的聲、畫、樂意境之中,獲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在教學古詩《早發白帝城》這一課時,課前我先用掃描儀將課本上圖中長江三峽,小船順流而下的彩色圖片掃下來,還復制了峰巒疊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長江水及兩岸蒼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壯觀景色的圖片,將它們都輸入計算機里。課堂上,我用動畫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張張彩色圖片,同時播放范讀錄音,並插入切合課文內容的音樂。這樣的導入新課,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強大的求知慾望,同時,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趣。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以其形象直觀的形式,美妙的圖畫,艷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對小學生古詩文學習,有著獨特的效果,也能使學生對所學的古詩產生濃厚興趣。
三、運用多媒體,用音樂和畫面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
1、畫面展示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麼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對六月西湖的景緻作了極力渲染描寫,表達了內心抑制不住的贊嘆之情。學生誦讀有聲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寫意的國畫:十里荷香,畫面色彩淡雅渲染,虛實相襯,學生在詩畫的對照中,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2、音樂渲染美
音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學中恰當運用音樂,能夠較快地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如:古詩《早發白帝城》,全詩格調明快,課前我剪輯了一段歡快的音樂,在范讀課文時播放,這樣學生對全詩中的喜悅氛圍應有了深刻領悟,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喜悅心情。
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音律,有利於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朋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先播放古箏樂曲《陽關三疊》,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著孩子們的心弦,喚起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到了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彷彿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一直佇立江邊,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的情景。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中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的教學效果,也給我們農村小學的語文古詩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
⑻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
由於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所提供的教學信息的多樣化,使得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具有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學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資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學生對於語文信息的感知更加豐富;它所提供的教學反饋信息的實時性,使得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提供實施個性化的幫助或指導,對於課堂實現高效率、高質量提供了保障。下面,結合自身實際,談一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體會。
第一,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於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實物展台、液晶顯示儀、網路技術等創設教學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體驗學習。在優美的情境中去閱讀、發現、質疑、思考、探究,領會文章的內容,體會文本的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如教學《鳥的天堂》時,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我先請學生展示交流自己課前搜集到的鳥的天堂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激起學生了解鳥的天堂的興趣,然後和學生一起讀文,欣賞鳥的天堂的美。在學習「眾鳥紛飛」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適時播放了課前編輯的鳥活動時的聲像資料。學生閱讀的文本語言一下子活起來,動起來,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自然銘刻在學生腦海里。然後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語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學習「媒介」,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
小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
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所創設的意境是深遠的。如何引導學生來學習古詩,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煉,體會古詩之神韻呢?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的整合解決了這個難題。如潘文老師在教學杜牧《山行》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筆下深秋時節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他設計製作了能體現詩情的課件,並選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樂。上課初,潘老師先以一張配有詩文的電子幻燈片呈現教學內容,在具有古風古韻的音樂聲中,教師誦讀全詩,激起了孩子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理解詩意時,潘老師演示了課件。在紅紅的楓葉緩緩飄落的畫面出現時,學生眼神中透露出異彩,不但對詩意的理解瞭然於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華。
第三,為語文課堂教學增加學習信息量,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語文教學如果依靠教科書、教師、學習的參考資料(書本)等的信息,那麼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室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師生雙方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操作平台,教學活動基於網路環境下,在交流、討論、啟發等活動中實現資源的共享。在聽、讀、說、看、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於使學生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有利於知識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不只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所了解,還要對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課後布置學生收集大量有關《三國演義》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經過加工整理辦一期「三國群英傳」的板報。同學們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聯網上搜索圖片,有的上圖書館查找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同學們把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匯總,這樣學習小組的同學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這樣既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學生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第四,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准》的理念之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被動地參與多。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如在《倔強的小紅軍》一文教學前,我發現學生對紅軍革命戰爭時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是,學生的信息來源之一――校圖書室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因此教師可以以革命戰爭為線索,上網進行拓展閱讀。當學生坐在電腦前,便會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沒有陌生感,沒有約束感,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學習。這樣,他們有了更獨立的思維空間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體現,教學氛圍更加生動活潑。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更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加以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