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我家的綠色生活》教學設計鎮江小學 居海燕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綠色生活,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如何選擇綠色生活。2.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綠色生活的嚮往之情。活動准備教師准備課件,學生課前到超市、菜市場尋找綠色食品。活動過程一、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不光自己要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還要將環保意識帶回家中,與爸爸媽媽一起行動起來,共同選擇綠色生活,爭當綠色家庭。(板書:我家的綠色生活)二、家庭里的污染1.教師:東東同學自從學習了「我的綠色日記」單元以來,更加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了,她從此成了一個保護環境的有心人。可是她沒有意識到,還有一個地方更值得她關注,這就是自己的家。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看看東東一家人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這是一套裝修豪華的新公寓。一家三口,母親在用洗滌劑洗碗;父親邊抽煙邊看電視(煙霧彌漫),電視音量比較大;女兒在強光下寫作業;窗外不時傳來刺耳的鳴笛聲。雖然是白天,但室內燈火通明。門口有一裝垃圾的大塑料袋。3.學生看完錄像後討論:她們家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存在著環境問題?4.教師:你們家的生活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三、走向綠色生活1.教師:這種生活方式既會影響身體健康,又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請大家再看看西西家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西西和爸爸在布置得溫馨、簡朴的家中談話。家中擺放有綠色植物。媽媽在用熱水洗碗,沒有用洗滌劑)3.討論:西西家的生活方式的好處。4.教師小結:西西家可以說過的是「綠色生活」。他們家的每一位成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污染,他們一家為環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綠色家庭」。5.交流:要走進「綠色生活」,讓自己的家庭變成「綠色家庭」,我們在生活中還應該做的事和應該注意的事。四、綠色食品1.教師:課前大家到超市去尋找綠色食品,有什麼收獲嗎?2.學生匯報在超市尋找綠色食品的情況。3.出示綠色食品的標志,引導學生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綠色食品。五、我心中的綠色家園1.交流:在你的心目中,你希望未來的綠色生活的情景。2.教師:同學們心目中未來的綠色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十分迷人。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筆將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畫出來、寫出來,完成我們的第五篇綠色日記呢?3.學生設計未來的綠色家園。(1)分小組合作,有的同學畫,有的同學寫。(2)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作簡單介紹。(3)師生共同評議。(4)交流:我們心中未來的綠色家園。六、總結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讓我們共同呵護綠色家園。願家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泥土永芬芳。七、課外拓展1.與父母交流,訂立家庭綠色生活公約,並堅持寫家庭綠色生活日記。2.在居住小區開展環保活動,設立宣傳欄,倡導綠色生活,創建綠色小區,讓自己成為社區綠色使者。
Ⅱ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秀教學論文論文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1.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2.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3.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Ⅲ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百年樹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設是育人成材的基礎。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要讓孩子們能夠從寓言中領悟哲理,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潤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准備充分。
無論是一個好的交易,還是一個先鋒模範人物,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課,必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讓其在好奇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得到啟發。照本宣科式的授課,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Ⅳ 小學品德與社會有關的教學敘事!!!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同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系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提供了舞台和機會,所出的題應該能夠解答,但必須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從網上找的 應該挺全了
Ⅳ 如何上好小學品社課(課堂隨筆)
讓學生喜歡品社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了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本書內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些尋常事,且恰恰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活實際,而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在同伴之間要進行社交。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交到更多的朋友呢?但是在交友的同時,應要分辨清楚什麼是好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外面的世界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我校的孩子,他們還小,不怎麼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正處於摸稜兩可的階段。若在昏沉的引誘下,會導致學生不愛學習,不僅自己不學,還會影響他人,甚至逃學,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有正確地引導,關鍵是老師要起帶頭作用,做好學生的引導者,指路人。如何把學生從坑裡拉出來,重新振作精神,揚眉吐氣。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但不是叫你孤軍奮戰。因而在遇到困難或壞人的時候,及時尋找朋友或老師來幫助,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堅持到底把困難解決好。
對於這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大多能感知到,可有些卻不知不覺地隱藏在知識的背後,雖然學生的知識豐富,頭腦中或多或少保持清醒狀態,但迷信活動依然存在,比如看風水,算命,看手相等。不過像我們有點知識頭腦的人一般不會輕易相信。可現在出現更為高級的,比如電腦算命。偶而個別學生還很重視星座。這時老師要指導學生不要踏出科學之門,用科學來揭穿這些迷信活動的真面目,不僅自己學會了,還要回家後如何跟親朋好友談科學知識來拯救那些精神迷惘的人。
在這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打架斗毆已成家常便飯,要讓學生分清黑白是非,任何一種小小的行為就是屬於欺負行為,嚴重的會導致犯罪。且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講哥們義氣,動不動一大幫人打一架,老師要引導如何處理這樁小事。首先正面面對錯誤,其次,承認錯誤,最後道歉。別小看,就因學生平時不注意才會最終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場面。
Ⅵ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如何在品社課中創設情境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根據小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相關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學生認知的內部矛盾,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長期的情境教學,我認為會有以下幾個有利於:
一、有利於激發與維持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而最能引發這些興趣的則是外界的情境。引起興趣的情境往往能夠引起快樂,引起快樂的情境往往也能夠使小學生感興趣。在品社活動中,說的最多的就是培養興趣。游戲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小學生表現的最多的則是無拘無束地參與和投入。因此,一名優秀的教師就是要以引發興趣和維持興趣作為重中之重,讓小學生投入到教師設置的課程中去。
二、有利於激發小學生創造力
創造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他要藉助直觀世界的滋潤或者說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在小學生品社教學中,觀察是小學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說是繪畫之母。觀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創造力。對於小學生而言,只有直接參與感知體驗,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教師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確認知目的,提高觀察的效率性。觀察目的要明確,教師的提問要言簡意賅且富有啟發性,這對於觀察活動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確,小學生觀察時積極性就高,對觀察對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學生就會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小學生認識目的性不強的特點,在組織小學生觀察時首先提明確的問題,使小學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認知方式,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觀察事物較盲目,整個觀察過程是漫無目的,由於注意力時間有限,所以見什麼都會分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小學生觀察的方法,小學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終的觀察,提高觀察的准確性。最後,引導認知聯想,提高觀察的深度性。雖然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很仔細並能出色的回答教師的提問,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師葯鼓勵他們觀察完後要充分聯想,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觀察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正確指導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增長認知、學習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要使小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同時,品社活動的要具有開放性、超前性,在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小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支持和鼓勵小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小學生提供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像和創作的空間。
三、有利於培養小學生穩定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注力不穩定性是此年齡段小學生的根本特徵,教師很難將小學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體上,他們會被周圍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斷地從一個物體一道另一物體。然而,注意力不是被無關的東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學的方式一成不變、一直是老三樣,即使是一個成人也會倦怠,更何況小學生。每堂課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斷的在變化、不斷的創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視融入、外出觀察,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謎語或童謠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穎才會觸動小學生心靈,滿足小學生心理飢渴。
最後,教師要為小學生創設求異創新的環境,創造力才是小學生品社教學的關鍵所在。對於小學生的創造要適當得給於鼓勵,小學生的自信是捧出來的。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首先,觀念的創新。小學生品社教學是以小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其次,教育方法的創新。教學活動中以小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協助著、合作者,教師引導、啟發小學生在游戲中探索、發現,培養小學生的興趣,注重小學生個性的體現。
通過品設教學研討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對於鑽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不管是在我自己備課過程中,還是在聽的其他老師的課中,都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於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設計思路,在很多老師的課上所產生的閃光點,仔細分析一下,都是由於老師基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課堂生成問題,也正是由於對教學目標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們的課堂氣氛活躍時而不凌亂,冷靜時不沉悶。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很多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創設出了很好的教學環節,這說明老師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在課堂上流暢的語言、嚴謹的思路、環節緊湊、教法簡明清晰,以及教學配套的投影、圖片、樂曲都讓我得到了啟迪。各節課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活動、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自悟自得獲得新知。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敢於質疑,從中看出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孩子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上課
Ⅶ 小學品德與社會關於責任教育的講課教案或課堂實錄
小學品德與社會《要有家庭責任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認知
1、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2、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1、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2、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1、 主動承擔家務。
2、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3、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准六年級「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關於「有家庭責任感」等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設置的。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課中已經進行了有關「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自己良好的表現給父母帶來歡樂,生活上不比吃穿」等教育。這些都是從具體做法上講的,本課則是從理性認識上闡述的。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自覺的對家庭負起責任來。培養學生關心家庭中發生的事,主動為家庭分憂解難,體諒父母的疾苦,這對學生全面形成負責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課文主要從家庭的主人不分年齡大小在家庭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每一個人在享受著家庭的溫暖的同時,也要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出一份力量等角度來闡述的。
少年兒童如何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力:1、主動承擔家務。2、當家庭遇到困難時,要盡力分憂解難。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教法建議:
1、講本課的觀點時都要圍繞家庭責任感來闡述。不能只重復以前的教育。
2、本課的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課前應對學生作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
3、要注意給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
教學設計示例
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教學目標〉
認知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主動承擔家務。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當好家庭小主人。
教學難點:強化家庭責任感的意識。
教育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大家可曾想過,自己對家庭負有責任?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不論年齡大小,對家庭都負有責任,要有家庭責任感。
板書: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2、(投影)出示思考題:有的同學說:"家裡的事情是大人們管的,我只是個孩子,不用管。"這種說法對嗎?(讓學生議論片刻回答。)
小結:上面的這一說法,認為自己是個孩子就不用管家裡的事情,這是缺乏家庭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是錯誤的。作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兒童,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
二、通過課文、 明確觀點
(一)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對家庭負責任?可結合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家庭的主人。作為家庭的小主人,要與父母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而且,要為家庭生活美滿出一份力。)
小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是家庭的主人,對家庭的事情就要關心,就要參與,就要與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
板書:家庭的小主人,要對家庭負責任。
(二)我們如何為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出力呢?學習課文3至5自然段。
1、主動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並把這看作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1)你打算怎樣做?(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小結:現在家務勞動的內容仍然很多,如洗碗、掃地、擦桌子、整理房間……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板書:主動承擔家務勞動
(2)(投影)說一說:你在家裡經常做哪些家務事?你是否把做家務看成是自己份內的事?
(學生把自己的實際情告訴同學,結合課文第5自然段的學習,教師表揚做得好的學生。)
2、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過渡:在正常情況下,樂於做家務是具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但每個家庭難免會發生一些令人憂愁的事情或遇到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主人,又應該怎樣做呢?
(1)學生分小組議論、選代表在全班上發表意見。
小結:當家庭發生為難的事時,我們決不能認為這只是父母長輩的事,而應盡自己的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2)錄音播講"老舍的故事"--課文第7自然段(教師展示課本插圖並讓同學知道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
(3)提問:聽了"老舍的故事"之後,你認為我們應學習老舍的什麼好品德?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板書)
板書: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4)你家裡是否發生過為難的事?你是怎樣做的?你認為你的做法合適嗎?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把真實情況告訴同桌及全班同學。)
小結:(肯定和表揚做得好的同學)我們既要向老舍學習,也要向身邊的同學學習,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學生,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
過渡:在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的同時,我們必須經常告誡自己,不要給父母添憂添難。
(1)(投影)查一查:你是否有過給父母添憂添難的言行?
(學生議論,自查後告訴同學。)
小結:個別同學確實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想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但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覺地為父母增添了為難的事情。個別同學往往不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向父母提出了過分的要求,這也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要為父母分憂解難,就應該時時想到家庭的經濟條件,不要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
板書: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2)錄音: "劉剛的故事"--課文第9自然段。
(3)提問:劉剛很想買旱冰鞋,但為什麼卻對父母說:"不想要什麼了"?
(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具體回答。)
歸納:劉剛是個能考慮家庭經濟條件,體諒父母困難,不向父母擔過分要求的好孩子。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具有家庭責任感。可見,劉剛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4)(投影)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劉剛一樣的同學?有什麼具體的事例?
結合課文第10自然段引導學生找身邊事例。
小結:在我們身邊,有些同學了像劉剛一樣,為了不使父母為難,從不亂花錢,不擺闊氣,不與別人攀比,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這些都是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有家庭責任感?我們怎樣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出力?(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總結:有家庭責任感是優秀少年兒童必備的品質,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長大才能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的家庭責任感。
三、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一)述說:(投影)
1.作為家庭小主人,怎樣做才算對家庭負責?
2.你在家時能當好家庭小主人嗎?做得怎樣?
學生根據板書要點回答,對照自己,自查自糾。
(二)學《新三字經》有關內容:
具有家庭責任感,也是《新三字經》要求我們應該做到的。
(投影)……家務事、樂擔承、洗碗筷、掃門庭、家愛我、我愛家……
(三)評議:
1.[投影出示第59頁"評一評"引導學生評議。
(1)劉東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小主人,應當具有家庭責任感,主動承擔家務,面不應該把家裡的活兒推給爸爸媽媽。劉東不僅不主動承擔家務,隔壁的老奶奶提醒後,仍不去做自己應做的事。這就更不應該了。
(2)李琴的決定是正確的。她能考慮到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是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好孩子。
(四)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請你講給同學聽。也請你對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懂得要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的道理。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將來必定是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從小當好家庭的小主人,將來才會當好社會的主人。今天為家庭盡力,明天就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願同學們從小做起,做一個具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注意發現家中有哪些自己可以主動做的事,自己盡力做好後,講給父母聽。
2、向媽媽表示,自己主動承擔一份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並請他們監督,自己做得怎樣。
3、利用一次小隊活動,調查一下有家庭責任感的同學,將她或他的事例寫成稿投給紅領巾。
廣播站。
4、收集一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