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數學乘除法關系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乘除法關系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1-03-03 12:27:54

『壹』 小學數學筆算與乘法怎麼教

計算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貫穿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依賴於計算活動的參與。新的《數學課程標准》對計算教學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並能運用數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今,學生計算能力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從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談起。
l 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
影響學生計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調、記憶還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強信息干擾、思維定勢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為例加以說明——
1、感知粗略
要進行口算,首先必須通過學生的感覺器官來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糙、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系及特徵,因而頭腦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體性。而口算題本身無情節,外顯形式單調,不易引發興趣。因此,學生口算時,往往只感知數據、符號的本身而較少考慮其意義,對相似、相近的數據或符號容易產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錯。如一些學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寫成「65」,把「109」當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調。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的不穩定和較差的分配能力是產生口算差錯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學生注意不穩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圍不廣,易被無關因素吸引而出現「分心」現象。在口算過程中,需要經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時分配在不同的對象上。由於小學生注意力所顧及的面不廣,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時,往往顧此失彼,丟三落四。例如單獨口算6×8和48+7等口算題,大部分學生能算準確,而把兩題合起來時,算6×8+7,學生往往得45,忘記進位而造成差錯。
3、記憶還原。
記憶的目的不僅是信息的貯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確地提取。學生貯存信息的過程中,由於生理、時間、復習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貯存的信息消失或暫時中斷,從而丟頭忘尾,造成「遺忘性差錯」。特別是連加、連減、進位加、退位減、連乘、連除等口算題,瞬時記憶量較大,如口算28×3時,要求學生能暫時記住每一步口算的結果,即20×3=60,8×3=24,並在腦中口算出60+24=84。而這類口算題出錯的原因,主要是中間得數的貯存與提取不完整或遺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維過渡的橋梁。從運算形式看,小學生的口算是從直觀感知過渡到表象運算,再到抽象運算。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其思維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表象常成為其思維的憑借物。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產生差錯。如一些一年級學生口算7+6、8+5等進位加法時,頭腦中對「分解」→「湊十」→「合並」的表象模糊,想像不出「湊十法」的具體過程,因而出現差錯。
5、情感脆弱
口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結果。有些學生在做口算題時候,由於存在急於求成的心理,當數目小、算式簡單時,易生「輕敵」思想;而當數目大、計算復雜時,又表現出不耐心,產生厭煩情緒。口算時,一些學生常不能全面精細地看題,認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確合理地選擇口算方法,進而養成題目未看清就匆匆動筆、做完不檢查等陋習。
6、強信息干擾
小學生的視、聽知覺是有選擇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強弱程度影響他們的思考。強化了的信息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數想減得0,0和1在計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這種強信息首先映入眼簾,容易掩蓋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學生並非不懂得「先乘除後加減」的順序,而是被「同數相減等於0」這一強信息所干擾,一些學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視了運算順序,錯誤地口算成18-18÷3=0。
7、思維定勢負作用
定勢是思維的一種「慣性」,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准備狀態。這種准備狀態可以決定同類後繼活動的某種趨勢。在540÷60、450÷90、360÷40等題之後夾一道300-50,很多學生往往錯算成300-50=6。
l 正確處理計算教學中的四種關系
當前計算教學中,要想上好一節計算課,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創設情境與復習鋪墊的關系、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的關系、形成技能與解決問題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創設情境與復習鋪墊的關系
現在的計算教學幾乎不見了傳統教學中的復習鋪墊,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創設。因此,很多計算課都創設生活情景,常常是創設「買東西」 或者是「逛商場」的情境,硬要從生活中得到一些數據用來計算或者一定要聯系生活,難道這就是新課標的理念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有利於意義建構。的確,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新課標也非常強調,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為數學的來源,一是來自數學外部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數學內部的矛盾,即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這兩方面的來源都可能成為我們展開教學的背景。
例如「負數」的教學,傳統的教材中很少 出現在小學教學,現在課程標准規定在小學階段要引進負數。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可以作為揭示負數的素材;同時,從數學本身出發,為了解決諸如「2-3」不夠減的矛盾,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也同樣是小學生易於感知的問題情境。這里,選擇兩種角度之一引進都是可取的。
【案例】內容: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小數乘整數和小數除以整數
【方法一】引入一個買風箏的生活情景。一個風箏3.5元,買3個這樣的風箏要多少元?在教小數除以整數時也出現了王鵬早鍛練的生活情景。用學生感興趣的事引入教學,在完成計算教學的目標的同時也教學了解決諸如單價×數量=總價,路程÷時間=速度等應用題,正所謂「一箭雙雕」。
【方法二】在教學這兩個內容的教學中用舊知識的遷移,在新授前作一個復習整數乘除法計算的鋪墊,通過對比練習,學生掌握積的小數點如何確定,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才是這節計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單位的轉化理解算理,這是可取的,也是現實的,無可非議。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究竟能兼顧多少?方法二的復習鋪墊是有必要的。試問有些學生連整數的乘除法都不過關,又豈能談小數的乘除法呢?為什麼會連整數的乘除法也不過關呢?新課標對學生的計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計算器的加入教學,有些老師的認識不夠,日積月累,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事實證明有時候鋪墊時有必要的。但常常有的老師走進了誤區,為了使教學更順暢,設計了一些過渡性、暗示性問題,給學生設置了一條狹隘的思維通道,使得學生無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結論。這樣的一個鋪墊,無疑成了抹殺學生廣闊思維的一筆。這些都是教師在選擇用情景導入還是復習導入要考慮和注意的問題。
可見,創設情境和復習鋪墊並不是對立的,不是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選擇怎樣的引入方式取決於計算教學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起點。
二、正確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第一學段「內容標准」中說:「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在第一學段「教學建議」中再次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改革初期的熱門詞語。
數學課程改革實施的初期,大家對「演算法多樣化」感覺很新鮮,計算教學一改過去「教材選定演算法——教師講解演算法——學生模仿演算法——練習強化演算法」的機械模式,出現了非常可喜的變化,「演算法多樣化」已成為計算教學最顯明的特徵。
【案例】 「兩位數乘法」的教學片斷:
首先,教師通過問題情境: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大約有多少瓶,然後列出式子24×18,設法算出結果。經過老師的精心「引導」,出現了多樣化的演算法,老師花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進行了展示:
(1)24×10+24×8=432
(2)20×18+4×18=432
(3) 24×20-24×2=432
(4) 24×2×9=432
(5) 24×3×6=432
(6) 18×4×6=432
(7) 18×3×8=432
(8)24+24+24+24+……+24=432(18個24相加)
(9)18+18+18+18+……+18=432(24個18相加)
還有些同學用了豎式計算出結果。最後,老師說「你們喜歡用什麼樣的演算法就用什麼樣的演算法。」課後交流時,老師認為「現在計算教學一定要演算法多樣化,演算法越多越能體現課改精神。」通過詢問課堂上想出第八、九種演算法的學生:「你真是這樣算的嗎?」學生說:「我才不願意用這種笨方法呢!是老師課前吩咐我這么說的。」連續問了好幾個學生,竟沒有一個學生用這種逐個加的方法。那麼前面的幾種演算法真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嗎?
第8、9種方法有哪個學生願意用這種笨方法呢!在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已經知道了乘法的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那麼第8、9種的方法完全沒必要在這節課中展示出來。其實學生用第1、2種方法就完全能明白兩位數乘法的算理,列豎式不就更簡單了嗎?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計算教學中少數老師對演算法多樣和演算法優化這對基本矛盾的認識模糊。演算法多樣化應是一種態度,是一個過程,它的本意是指群體中不同個體間的方法的多樣化,而不是指每一個體的方法多要多樣化,不要求學生對同一計算掌握多種演算法。演算法多樣化的本質是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創新,而不是千篇一律。演算法多樣化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老師不必煞費苦心「索要」多樣化的演算法,也不必為了體現多樣化,刻意引導學生尋求「低思維層次演算法」。即使有時是教材編排的演算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中沒有出現,即學生已經超越了的「低思維層次演算法」,教師可以不再出示,沒有必要走回頭路。
在如何更有效地處理演算法多樣與演算法優化這對矛盾上,我們應該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學生思維憑借的依據來看,可以分為基於動作的思維、基於形象的思維和基於符號與邏輯的思維。顯然這三種思維並不在同一層次上,不在同一層次上的演算法就應該提倡優化,而且必須優化,只是優化的過程應是學生不斷體驗與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規定和主觀臆斷的過程,應讓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演算法。具體體現在
1、計算方法的優化。
演算法的優化是讓學生在群體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在個體感悟的前提下實施優化。因為優化是學生對知識結構的再構建過程,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行為和自主的活動。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演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與感悟的過程,不是群體或教師的優化。對於個體而言,是個體對原有的計算方法進行優化的過程,是個體學習、容納他人計算方法的過程,是個體思維發展、提高的過程。如果不對演算法進行優化,那麼我們的學生就沒有收獲、沒有提高。
2、傳承優秀教學文化。
中國優秀教學文化非常豐富,乘法口訣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的計算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我們在三年級進行了「巧算24點」的數學游戲介紹,計算中的技巧方法講解;五年級進行了兩個兩位數相乘的巧算:十位數互補,尾數相同,其計算方法是:頭乘頭後加尾數為前積,尾自乘為後積。如48×68=3264。計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為前積,8×8=64為後積,兩積相連就得3264。還有兩個頭相同,尾互補數相乘的巧算;兩個十幾的數相乘的巧算等。讓學生在發現探索中學習掌握,事實證明,這些優秀的教學文化不但能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眼、腦、手、口、耳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對於培養我們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有幫助。
三、正確處理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的關系
曾有一些教師認為,計算教學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只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後,反復「演練」,就可以達到正確、熟練的要求了。結果,不少學生雖然能夠依據計演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因為算理不清,知識遷移的范圍就極為有限,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具體情況。
算理是指四則計算的理論依據,它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演算法是實施四則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為演算法提供了理論指導,演算法使算理具體化。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明確了算理和演算法,就便於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計算的多樣性才有基礎和可能。因此,在計算教學中重視算理和演算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案例】《分數與除法》
首先這位老師從一個同學的生日引出分蛋糕這一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分餅。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出的兩種含義,這個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課件的生動演示更能學生明白分餅的過程。
【思考】在這節課中學生在不斷地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地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在合作、比較、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也給學生留出了操作空間,因此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理解得比較透徹。而本環節中,用動手操作來解釋答案到底是四分之三還是四分之一成為必然,而不是依樣畫葫蘆,照著課本「例行公事」或按著老師的旨意被動行事。這樣的動手操作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具演示、學具操作等直觀刺激下,學生對算理理解得十分清晰。但是,可能好景不長,當學生還流連在直觀形象的算理中,馬上就面對十分抽象的演算法,接著的計算都是直接運用抽象的簡化演算法進行計算。如在四年級利用運算定律簡便計算的教學時,這方面的教學讓很多老師都很「頭痛」。學生在剛學的時候,掌握得不錯。但很多式子在一起要判斷能簡算的簡算時,很多學生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正是學生對算理和演算法的了解不夠深入。如:75+25×3往往很多同學做成(75+25)×3,以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原因是對乘法分配律這算理理解得不透徹。因此,在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座橋梁,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
總之,計算教學既需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則,更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到抽象演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演算法的切實把握。
四、正確處理形成技能與解決問題的關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不再設置專門的「應用題」領域,而是注重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現在的計算課,能否擔當起以往應用題教學的重任?如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與形成計算技能之間的矛盾?計算本身的問題如何解決?
不難發現,為了體現計算與應用的密切聯系,在計算教學時不少教師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後,馬上就去解決大量的實際問題。表面上看,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了培養,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學生常常是算式列對了,計算錯誤率卻很高。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並未達到目標,於是再反過來進行大量的訓練,使得不少學生短時間內似乎計算正確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實際上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計算技能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更嚴重的是這種簡單化的處理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育心理學認為,計算是一種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識轉化為技能是需要過程的,計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規律。誠然,過去計算教學中單調、機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復性的過度訓練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計算教學時只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對計算技能形成的過程如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也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先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專項和對比練習,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體驗,適時縮減中間過程,進行歸類和變式練習,最後讓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掌握相應策略。
如:在第九冊的《稍復雜的方程》中的3個例題中都無一例外地擔負著雙重任務,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等量關系,學會列方程,同時還要教會他們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節奏的調控,重難點處應把握好輕重緩急。如果是一課時完成兩個任務,學生吃不消,尤其是班額較大的班級。因此,可分開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先解較復雜的方程,先讓學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落實基本技能目標。第二課時再完成列方程解決問題。這樣下來的問題確實少很多,這樣令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現在的教材是希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計算的技能。
總之,計算教學中正確處理以上四種關系對於數學課程改革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從數學教育本質的角度出發,以計算教學基本矛盾的解決為導向,促進計算教學的深入改革,為切實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選擇有效的計算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
l 解釋改革以來教師在計算教學中的困惑
一、估算19+17時,很多學生直接算出36,這時教師該怎麼辦?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估算和精確計算的關系?
首先要講清楚估算的要求,讓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估算是對運算過程與計算結果進行近似或粗略估計的一種能力。當前國際數學教育中十分重視估算,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有大量事實是不可能也不需要進行精確計算的。無數事例說明,一個人在一天活動中估計和差積商的次數,遠比進行精確計算的次數多的多。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進行精確計算或沒有必要算出精確結果時所採用的一種計算方式;精算則是根據需要准確計算出結果的計算方式。兩者在教學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精確計算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估算的需要。
而精確計算(包括口算和筆算)能力是學生必要的計算技能,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
二、現在的教材在計算教學中都沒有出現計演算法則,對此,教師該怎樣處理?
數學法則反映的是幾個數學概念之間的關系。計演算法則是用文字表述的運算規定,它是在算理指導下對運算過程實施細則作出的具體規定,所反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質。因此現在的計算教學淡化了程式化地敘述算理和計演算法則,強化的是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演算法的掌握,強化的是學生在計算過程的經歷過程和主動探索。
對於教材中沒有出現的計演算法則,只要讓學生理解算理並掌握演算法就行了。
至於敘述和概括計演算法則,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別是低年級。
三、計算課,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准確率?
關於計算的速度和准確率,是衡量學生計算能力形成的兩個重要維度。計算教學改革的總體趨勢是對計算的快捷性要求有所降低。
對於一些基本口算要讓學生達到快速和正確的要求。即在小學階段的口算內容中,兩個一位數相加與其相對應的減法和表內乘法與其相對應的除法是四則運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稱「四張九九表」,這「四表」是一切計算的基礎,務必使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而對於筆算,不必過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重要的是讓學生正確計算,逐步提高速度。
四、計算器進入課堂後,學生平時可以使用嗎?怎樣才能解決現代教學工具和筆算的矛盾?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規定,在第二學段中指出「能藉助計算器進行較復雜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簡單的數學規律。」因此,有些版本的教材從四年級開始就引入計算器的教學,以幫助學生進行計算和探索規律。只要有必要,學生平時當然可以使用。不過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計算器,不能完全依賴計算器。

『貳』 求小學三年級數學中筆算除法的優質教學方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筆算除法,十位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如果前兩位數比除數小,再除前三位數;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求出一位商,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叄』 教孩子乘除法竅門

做乘除法題,只要把把乘法口訣背會。這樣就做乘除法就容易多了

『肆』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中乘除法教學方案

1.考生為積分達到標准分值的《上海市居住證》持證人的同住子女,且在本市內參加中考或父母一容方連續持有《上海市居住證》3年,同時須本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
2.考生為《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留學人員持證人的子女,且須本市高中階段學校畢業;
3.考生父母雙方或一方現屬上海市常住戶籍,考生本人持《上海市居住證》且考生須是參加本市中考並具有本市高中階段完整學習經歷的應屆生或2015年已列入本市高考報名庫的歷屆畢業生;
4.考生父母雙方或一方原屬上海市常住戶籍(含上海支內、支邊、支疆職工或知青),且考生須是參加本市中考並具有本市高中階段完整學習經歷的應屆生或2015年已列入本市高考報名庫的歷屆畢業生(本條執行至2016年止);

『伍』 怎樣學好乘除法,求教學方法

不用教,把乘法口訣背熟就行了

『陸』 乘除法的關系該怎樣備課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四年級(下)第11~15頁例1~2,課堂活動第1~2題以及練習三第1~5題。

【教學目標】

1?在計算與解決問題的具體情景中體會乘除法的互逆關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2?經歷探索發現乘與除互逆關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間關系的過程,並有成功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3?能運用乘除法的關系進行驗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在計算和解決問題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關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主題圖,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們去過游樂園嗎?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游樂園玩一玩。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游樂園情景圖,你都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1)學生說出自己選擇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解答。

教師板書算式:12×5×4=24012×4=4848÷4=1248÷12=4……

(2)學生認真觀察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學生2:12×4=48和 48÷4=12這兩個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點關系。

……

(3)同學們觀察得好,你能觀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間有什麼關系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板書課題:乘除法的關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教師:剛才我們從情景圖中知道:每棵樹上掛了4個燈籠。

12棵樹上掛了48個燈籠。

通過這3個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3道算式。

12×4=48 48÷4=12 48÷12=4

(1)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說說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和每個算式解決的問題。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間有什麼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學生1:都說的是同一件事。

學生2:…

教師:同學們觀察討論得很好,找出了這3道算式之間的一些關系,我們繼續來研究下面的問題是不是也有這種關系?

2?教學例2

出示例2情景圖,學生選擇兩個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

請在12頁上寫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師根據學生的口述板書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說說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再比較上面3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做好記錄)

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因數×因數=積 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被除數÷除數=商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教師:議一議,在有餘數的除法里,被除數與商,除數,余數之間有什麼關系?

『柒』 乘除法各部分關系

《乘、除法的定義及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對算式變換的比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況的能力,進一步感悟運算本質。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內在邏輯性,體會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表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三、教學准備
課件、學習單。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看到屏幕里的圖片,有什麼感覺?(出示各種美麗的花朵)
預設:
生:非常漂亮,感覺很香……
2.師: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還有著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著純潔,牡丹則代表著高貴。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數學的眼光來欣賞花,看看大家能發現什麼數學信息。
(出示主題圖)

3.師:你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預設:
生:每個花瓶里插3枝花,4個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開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藝術感的。在課的開始,通過對花的欣賞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在激發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引出研究問題。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義。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嗎?請每個同學自己動手試一試。
2.學生獨立解題
3.匯報交流,展示解題過程:
預設:
生1:3+3+3+3=12
生2:3×4=12
4.師:大家都是怎麼想的?
預設:
生1:每個花瓶中有3枝花,四個花瓶一共就是4個3相加。
生2:4個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5.師:看來4個3相加也可以表示為3×4。你認為哪種表示方式更簡便呢?為什麼?
預設:乘法,因為加數個數多時可以用一個數表示個數。
6.你還能提出什麼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7.師: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乘法?
預設:
生: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叫乘法。
(板書:乘法定義)
8.師:你知道乘法算式中這些數都叫什麼名字嗎?
介紹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因數×因數=積)
9.師:在上節課我們學習加、減法時發現一個加法算式可以改寫出兩個減法算式。今天你能結合情景和這個乘法算式也改寫出用其他運算方法計算的問題嗎?小組討論一下。
9.學生討論並列式。
(2)12÷3=4
(3)12÷4=3
10.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這兩個除法算式代表什麼含義?
預設:
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幾瓶?
12÷3=4
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幾枝?
12÷4=3
11.師:為什麼用除法計算呢?
預設:
生:因為知道了兩個因數的積,求另一個因數。
12.師:你能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嗎?
13.師:想一想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然後,請你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除法?
預設:
生: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除法。
(板書:除法定義)
14.師:你知道除法算式中這些數又叫什麼名字嗎?
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被除數÷除數=商)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學生對自主提出問題的解決,逐步體會運算的本質含義,並抽象總結為概括性的語言,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組交流,明確關系
1.師: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們是如何研究加、減法的,你有什麼發現?
2.師:我們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很快地寫出兩個減法算式,又能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很快寫出兩個除法算式,現在你有什麼想研究的?
預設:
生:乘、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3.師:同學們非常善於思考,看來我們這節課除了要知道什麼是乘、除法,也需要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板書課題: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4.師:根據黑板上的三個算式和上節課的學習經驗(課件出示加、減法各部分關系),你能發現乘、除法各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嗎?
5.小組討論並組內交流
6.整理總結:
(1)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因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2)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商=被除數÷除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7.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算式,驗證大家總結的發現。
8.師:請觀察我們總結的結論,看看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小組交流一下。
預設:
生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運算、
除法是乘法的相反運算。
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9.學以致用:數學書P6做一做
根據36×14=504,不計算直接寫出後面算式的結果。
504÷14=( ),504÷36=( )
10.抽象概括,總結升華。
我們通過這三個算式的聯系,初步了解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且驗證了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1)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因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2)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商=被除數÷除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希望大家能靈活運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
11.師:關於乘、除法的知識研究到這里,你還有什麼疑問或還想深入研究的嗎?
預設:
生:在有餘數的除法里,被除數與商、除數和余數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12.師: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是怎麼想的呢?具體的內容我們下節課就要研究,請你回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乘、除關系進行整理,進一步引發學生對加乘、除法運算的深層次理解,感受數學嚴密的邏輯性。並通過與加、減法關系學習的對比掌握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基本練習,鞏固新知。
(1)下面各題應用什麼方法計算?為什麼?(數學書P7 練習二 1)
①蝸牛每小時可爬行5m,6小時能爬行多少米?
②120支鉛筆,每12支裝一盒,可以裝幾盒?
③蝸牛6小時爬了30m,平均每小時爬行幾米?
④一頭大象的體重是5600kg,正好是一頭牛的8倍。這頭牛重多少千克?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乘除法關系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