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各種情況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各種情況

發布時間:2021-03-03 17:55:13

A. 淺談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追求課堂的過程完美而忽略一些課堂教學小節的特殊作用,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每一個課堂小節都是一節小鏈條。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圈完整的鏈條,恰是由許多課堂小節這些小鏈條組成的。例如,在教學《搭石》一課時,由於是校內公開課,我對課堂的全過程做了一個全面的安排,希望能向聽課的教師展現一個完美的教學過程。課堂伊始,復習第一課時已經學習過的十一個生字和詞語。在整體讀和指名讀的過程中,我發現還有個別學生不能准確把握一些生字的音、形、義,在詞語意思含義的理解中還有許多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卧薪嘗膽」一詞的內容與含義。盡管我也意識到學生對字、詞的認知欠缺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但為了教學流程能順利進行,我只好暫時忽略「字、詞」復習這一小環節,進入課程的第二階段: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中心的總結。按預先安排好的順序,接下來的課堂按學生朗讀課文―觀看圖片―總結分析各段段落大意―總結課文中心―課堂延伸這些順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隱約感覺到沒有解決學生在「字、詞」這一環節的問題,給後面的教學流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學生不能流暢地朗讀完課文,無法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清波漾漾」的實際含義。在課堂結束後的課堂評論會上,有些聽課教師指出了本節課中所存在的問題,我針對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於刻意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忽略一些教學小節的作用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教學行為進行了反思。通過反思,我認識到課堂教學小節往往決定一節課的成敗,還在於我們有沒有注重和把握好每一個課堂教學小環節。僅僅為了追求過程的完美,「課大枝粗」不計小節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不會取得良好或全面的教學效果的。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德育功效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規定了教育教學職責。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擁有相應的德育內容,整套教材所包含的德育成份,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體系。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許多教師並沒有清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有關語文課堂德育的有關要求,從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德育職能。例如,在一次校內教研活動中,執教本校四年級語文的馬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為《地震中的父與子》(五年級語文上冊)馬老師在執教本課的過程中,在課文的讀、劃、思、議以及對課文的寫作技能和表達方式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教與學的情景生動、熱烈,學生在語文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獲都很多。
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發揮興趣激發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按時完成教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外加激趣的方法和手段的缺乏,造成個別教師忽略了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激趣操作,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學習的地位,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這里,結合本人的語文教學實踐,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激趣教學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1.情景激趣法
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播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音樂、圖片、影像等內容,營造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的感觸下激發他們對課文的學習興趣。
2.故事引趣法
「講故事」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常用而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利用講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是一種輕便快捷的選擇。例如,在教學古詩《楓橋夜泊》一文時,為了激發學生了解詩文的興趣,我特地給學生講述了作者張繼路過姑蘇、夜宿客船的故事。學生在聽取故事的過程中逐漸融入詩文的情景中,興趣被激發出來,在接下來的詩文朗誦和詩文理解教學環節,學生變得十分積極主動。
3.懸疑引趣法
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這也是一種常用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引導。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小學語文激趣方法還有很多,教師應結合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恰當的激趣方法,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課文,為打造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什麼是語文素養?用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我認為,就語文課標中的相關內容及其他研究而言,語文素養的內涵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可分為六個層次:這也是除了以上幾種問題之外,我們必須重視的一項語文教學目標。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

B.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C. 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總結

本年度本人任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並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為了更好地做好今後的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就將本學年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 思想工作方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通過閱讀大量的道德修養書籍,勇於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視自己,提高自身素質.
二 教學工作方面
在教學工作中,做到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對個別的學習困難生,能悉心輔導,經常面批作業,找出知識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補漏.在課堂上,採用多提問,多檢查,及時疏導,及時反饋的形式,努力提高後進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認真鑽研新大綱、吃透教材,積極開拓教學思路,把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科學的教學方法及先進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於創新的等能力.
三 教育工作方面
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諄諄善誘,耐心疏導,耐心教育.例如班裡略有「問題」的學生,我採取和他經常談心的方法,與學生交朋友,做學生的知心人,與家長緊密配合,發現有一點兒進步就及時表揚他,鼓勵他,樹立起他在班級中的自信.組織好班委會,選出班級骨幹,努力培養班級骨幹.抓好班風學風建設,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經過一年的努力,現在,班裡的狀況正在沿著我設想的方向發展,面貌可喜.
另外,本人遵守校紀校規,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習和培訓.
始終為做一個合格的安中人努力著.

D. 小學語文教學的幾種方法

講授法,回答法(談話法),演示法, 情景教學法,情感教學法,師生互動法,閱讀法 教師首先通過備課,掌握教材內容(特定的知識)之後,在課堂運用口頭語言載體,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叫講授法。 教師在首先掌握教材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師通過口頭提問,學生口頭回答問題,教師提問或用語言加以啟發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認識的方法,就叫做回答法或談話法。 教師在掌握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掛圖、模型、實物等直觀教具,通過演示活動和教師的語言指導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掌握知識的方法就叫做演示法。 ①教學方法,就教學方法所要達到的目的來說,教學方法是通過完成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觀、道德品質和個性的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②教學方法,就其手段來說,其基本手段是知識,教學是運用知識武裝學生,並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定的教育,對所運用的知識,有特定的規定性,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教材內容來體現。③教學方法的運用,它作用的對象是學生,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法。④教學方法的使用者、控制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因為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教學方法的使用者和控制者,都具有能動作用。只是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通過配合教師教的活動,以學習的方式來體現。

E. 如何正確處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各種關系

一、處理好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工作應致力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最大的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發揮課程潛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傳統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現為知識掌握是能力發展的基礎,一方面表現為能力的培養又直接影響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與速度。但知識與能力並非同一個概念,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高並非同步,知識的接受與能力的發展也非一個層面,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並把教學目標規定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位置,是對傳統語文教育輕視人文教育的有力矯枉。但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忽視甚至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語文學科特點的,同樣不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工具性與人文性不是一對矛盾的東西。我們之所以強調小學階段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需要學生通過母語的學習,學好口語的表達(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語」)和掌握、運用書面語言(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文」),也就是新課標談到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有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應讓他們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過的:「要把教育意圖蔽隱起來,是教育藝
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們必須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應反對直通通的心靈拷問,而是要用真實的、自然的、含蓄的藝術手段,讓學生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中體會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輝,得到無痕跡的心靈教化。但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從人本身、從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出發的,也即是以人為本。
三、處理好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人關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連綿的群山,是遼闊的平原,是無盡的沙漠,它有無窮無盡的趣味和感受,「兒童是情感的王子」,我們應讓他們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發現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學提倡生活化」,「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語文教學本身布滿神經,這神經就是文化,語文應當生活在田野中,但語文教學應該超越田野。語文教學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過著的生活。語文走向生活並不意味著生活等同於語文。語文教學本身有自己的課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語文化的改造、提升與加工。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應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語文課不能丟掉自己的神經。現代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視聽天地」。這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師要善於憑借這一優勢,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間接的
生活體驗內化為直接的生活感受。
四、長時作業與短時作業的關系。
根據學生作業內容與完成作業的時間,學生的作業設計可分為長時作業與短時作業兩大類,兩類可以互為補充,為教學所用,為學生所用,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長時性作業是指學生需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周期內完成的作業。學生學習的時空非常廣闊,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他人合作,參與主體、作業答案與評價方式都是開放型的。作業的形式可以是辦報、小調查、表演,研究實驗等,一般布置在課前或課後,在課外完成。短時作業是學生只需在較短時間內,甚至是當堂完成的作業。學生學習活動的時空較小,以獨立完成為主,也可以尋求合作,一般實現對知識鞏固、遷移與提升。作業形式一般以讀、寫、畫、玩、講等形式為主,作業布置時間較靈活。作業是語文學習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通過作業拓寬語文學習途徑,憑借一定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伴隨一定的學習活動即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學語文、用語文,在玩中學、在實踐中學、在生活中學,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培養能力。
總之,新課程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不僅要處理好上述幾個關系,還要注意處理好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考試的關系、課堂預設與師生共同生成的關系等多方面的關系。當然,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害怕出現問題,而不去探索,不去研究,那我們的新課程實施就會半途而廢,這是絕對不行的。

F.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有以下五種:

一、巧設導語、創設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節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巧設導語是至關重要的。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

它像一座橋,架在理解課文內容與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上,這座橋架穩了,架寬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的到達彼岸。導語的設計有多種,可以利用語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進行。

二、結合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

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其求知的慾望。

三、結合文章旨意,創設沖突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

認知沖突的產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可以試著把對立的觀點意見提出來爭論,讓學生在沖突中產生積極的思維,並提供表達感受的機會,進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

四、創設障礙情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從心理學上講,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就是成功動機。因此創設障礙情境,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兩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五、運用文本,創設角色情境,體味人物的形象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6)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各種情況擴展閱讀

情境教學: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貼近學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劉國正指出,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創設生活化的「真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時學習語文,把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樣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學生真真實實的心理和知識發展的規律。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G. 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最近我們對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除了積極的成果以外,發現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違背了語文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正在阻礙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第一,陳舊式。陳舊式教學方式主要指的是一種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教學方式。即大家常說的「滿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它的教學特點是通過教師對課文認真細致的分析,來得出關於課文內容的一些結論。這種課往往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實際上教師是在演戲,學生是在看戲,戲一演完,得到的是抽象的結論。因為它以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用這種教學方式教學的最大弊病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有,我們有些教師總是試圖通過講析讓學生理解一些東西,其實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於理解,語文教學中還含有大量的形象思維,並伴隨著濃重的感情因素,課文的特點應該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感受的唯一途徑只有讓學生讀(自主學習),除此以外的任何人和物都無法代替。
第二,修補式。修補式教學方式指的是一種陳舊式教學方式加X的對陳舊式教學方式進行了修補的教學方式。其中的X可以是學生討論,或是師生問答談話,或是課堂練習,或是其他的學習活動。如果X是學生討論,那麼,這種修補式教學方式就是教師運用80﹪左右的時間「滿堂灌」,再用剩下的20﹪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展開小組或全班討論。這種教學方式也可用「滿堂灌+X」來表示。它的特點是上課先老師灌輸,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老師灌輸為主,學生參與為輔,實質上是陳舊式教學方式的變種。
第三,「一刀切」的小組討論式。教師一上課,首先板書課題,叫學生讀課文,然後向全班學生提出幾個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立刻分組討論。小組討論結束,接著各小組派代表向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本組討論的結果或由教師隨意點幾個學生分別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上述學生匯報或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時地插話,使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斷地趨於正確。最後教師對本節課所討論的問題作一小結。教師認為這樣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甚至成了目前語文各類評優課、公開課的「時髦」。這種課同樣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脫離文本進行分析討論,實際上是游離於「根本」,學生脫離了語言文字的熟練掌握,任何討論都沒有效果。還有:
1、學生在小組討論之前並沒有閱讀課文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是在無准備的狀態下參與小組討論的。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沒有時間去認真閱讀課文和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小組討論時就出現了少數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發言積極(「滿組灌」),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瞎附和湊熱鬧的情況。由於學生討論前沒有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以小組討論代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因而學生小組發言的質量極低。
2、這種小組討論是「一刀切」的小組討論。不顧每個學生是否需要討論和小組討論的情況如何,統一宣布全班小組討論開始,統一宣布全班小組討論結束。把小組討論等同新課教學,就是搞形式主義,達不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3、以小組代表的發言或隨意請幾個學生的發言來證明全班學生已經正確解決了教師本節課所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是不科學的。因為一個學生的正確發言不能代表全組或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正確地解決了問題。有時教師為了能快點順利完成教學活動,特意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這表明這樣的教師上課搞的是「花架子」,視多數學生的學習效果於不顧。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往往要通過不斷地插話,以達到糾正學生發言的片面性的目的。這說明通過「一刀切」的小組討論,即使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很難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
第四,師生對話問答式。教師一上課,首先導入新課,然後提出本節課應解決的若干問題,接著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但是,學生閱讀課文只一會兒,教師就宣布停止看課文,並開始點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教師念一個問題,就點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一個問題。站起來的學生如果回答問題有片面性,教師就通過與這個學生的對話,糾正這個學生回答內容的片面性。如果站起來的學生不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就另點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如此這般,學生回答完了教師的提問,這節課也就上完了。像這樣的語文新課程教學,有以下幾點弊病:
1、教師給學生自學課文的時間太短,而且是「一刀切」地開始自學,「一刀切」地停止自學,全然不顧多數學生是否學懂了課文,是否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獨立思考。
2、問答式的師生對話,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不利於學生的探究學習。滿堂問其實變成了滿堂灌。
3、整個教學過程師生一直在對話,看起來教學活動在連續地進行,但實際上只有少數學生有機會參與對話,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問答式不等於啟發式。
4、師生一問一答,參與對話的一個學生弄明白了一個問題,並不代表全班學生都明白了這個。參與對話的一個學生弄明白了一個問題,並不能等於這個學生弄明白了教師提出的所有的問題。
第五,師生談話串講式。教師一上課,首先板書課題,然後教師開始講課,教師一邊講解課文,一邊不時地突然從課文中提出一個問題來問學生。有時要求一個學生回答,有時要求全班學生齊聲回答。教師還經常要求學生回應自己的講課,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學生回答「對」、「是」,教師又繼續講下去。如此這般教師一直講到下課為止。這樣上課,看起來整堂課師生都在交流,但實際上是「滿堂灌」的變種,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影子都看不到。任何高效率的師生互動,都應以學生的有效獨立思考為基礎。
第六,滿堂動熱鬧式。以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形式代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也叫雜亂拼湊式教學方式。用這種教學方式上課,課堂上的表現一般是這樣的:一會兒教師講解,一會兒教師提問學生齊答,一會兒學生發問教師回答,一會兒教師提問學生站起來個別回答,一會兒教師提問學生小組討論,一會兒教師自問自答,一會兒師生對話……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是,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顯得很熱鬧,但仔細觀察起來,真正參與的學生還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數學生只是配合著教師的意願被動地湊熱鬧而已。即使是參與的學生,也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自己並沒有什麼學習的自主性。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看不到「滿堂灌」了,看上去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變成了無規則的「滿堂動」。過分無序的熱鬧活躍,就會走向反面。這種教學過程,學生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個體學習,自主探索,因為學習的自主權並沒有真正還給學生。這無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第七,多媒體式。這種教學方式濫用多媒體技術,用教學手段的翻新來代替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我們並不反對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但運用不當很容易把語文課引入一個新的誤區。例如,一位教師教《時間和空間的旅行》,他使用了大量的動態和靜態的圖片,幫助學生篩選文中的信息。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看天體影像,而沒有時間看課文,這難道不像一節物理課嗎?我們教學此文,是通過自然科學的文章使學生獲得一種理解自然科學書面材料的能力,感受自然科學的語言和結構,獲得寫作自然科學文章的能力,而那些動態和靜態的圖片對學生學自然科學文章的目的沒有多少幫助,多媒體技術豈不得不償失?
以上七種違背語文課程改革目的要求的教學方式,其中第三、四、五、六、七這五種被一些還沒有真正轉變教學觀念的人稱之為「改革型」,理由是這五種教學方式不搞「滿堂灌」了。因此,這五種教學方式正在一些實驗新課程的學校傳播。當前,有不少地方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不知所措,又迫於形勢的壓力,就搞形式主義,課堂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是做表面文章,因而這些地方正在出現教學質量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並應得到及時糾正。
當前語文新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除了上述七種教學方式外,還有四種違背課程改革目的要求的表現:
第一,口頭上改,行動上不改。這種人口頭上稱贊課程改革,上起課來還是陳舊式。
第二,有人來檢查改,平常不改。這種人平時上課「滿堂灌」,有人來檢查就被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不負責地臨時加以拼湊。
第三,上公開課改,獨自上課不改。這種人獨自上課老一套我行我素,上公開課逼上樑山非拼湊一番不可。
第四,優質課評比改,評完後不改。這種人參加優質課評比不能不改,他們在課前要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和優質課評比標准,並以此為根據請同事們幫助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但是評比完後仍然不改。為什麼當前語文新課程教學會出現上述七種違背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的教學方式和四種不正常的表現呢?究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教學觀念沒有更新。不少參加課程改革的領導和教師,由於本身頭腦中的陳舊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雖然經過培訓,學了很多道理,但只是走了過場,對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學規律以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並沒有真正領會,更談不上系統掌握,當然陳舊的教學觀念就不可能得到實質性地更新。因此,這些人在行為表現上仍然受到舊的教學觀念的支配,指導他們教學實踐的仍然是舊的教學理論。
第二,不明白如何操作。有的學校領導教師雖然參加過課程改革培訓,但只知道實施新課程教學有些什麼要求,而不知道應如何去實現新課程教學的要求;只知道實施新課程應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工作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教學結構系統,而不知道如何去變革,更不知道新教學過程的操作方式。滿腦子都是應該怎樣的要求,而不知道到底怎樣實現這些要求。一句話,不明白什麼是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教師用陳舊式、修補式或滿堂動熱鬧式等教學方式實施新課程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許多具體的認識問題沒有解決。按照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實施新課程改革應貫徹「先立後破,先實驗後推廣」的工作方針,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但由於有的地方培訓不到位,不少參加新課程實驗的教師不是「先立後破」,而是背著許多沒有解決的具體認識問題的包袱上崗。思想認識問題沒有解決好,肯定上不好新課程的課。例如,不少教師認為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形式只有小組合作學習一種。其實,在新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形式有兩種,除了合作學習以外,還有學生個體的獨學(學生個體獨自進行的各種學習活動,閱讀課文、思考問題、作業、做實驗、上網學習、社會調查、查閱資料、寫學習小結等)。上述兩種學習形式,獨學是基礎,是學生進行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基本形式。合作學習實質上是為學生的獨學服務的。學生在獨學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得到幫助,但他人的幫助只是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還應認識到,任何合作學習的成果,都是通過參與合作學習的每個成員的個體的獨學,以有效的獨學為基礎取得的。如果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沒有先進行認真的獨立思考,沒有思想准備就參與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對所討論的問題不能作有效的思維,這種合作學習便收效甚微,甚至是無效的。

H. 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有哪些特點,需要怎麼改進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 各行各業都非常的重視人才的引進,都需要對人才的能力進行科學的測量、評價,以便進行交流、交換,這就離不開考試。 對當前的學生來說,考試不僅是小學、中學、大學的入學、畢業考試,作為對學習成績和所具能力的評價,各種各樣的考試將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學習必將伴隨一個人終生。 從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直接影響到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 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是非常奇特的,有時候他們的作文既具有概括性又有誇張性,加了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成分。 通過那些奇妙的想像力,在兒童的筆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向我們走來。從小學語文考試形式和命題來看,並不能適應兒童的思維和特點,而是在不斷地要求學生適應考試。小學語文考試所要考察的內容應該是一種文化積淀,但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用客觀題的考查方式來進行,對於詞語、句子乃至閱讀的考察中選擇題分數值過高。 面對如此龐大的漢語詞彙和語法組合,考試成績中偶然性的因素比較大,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生僥幸心理、偷懶意識,而不願認認真真寫字,潛下心來學習。 而且語文的學習應是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學生可以為美好的想像,可以為詩情畫意的語言折服。但許多語文命題,只關注小學語文課本的語段閱讀,實際上是將一篇篇鮮活的課文抽掉靈魂和血肉,成為一個個面目可憎的考點骨架。這樣命題的導向作用,只能讓學生機械記憶知識點。所以綜合來看,目前中國的語文考試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並不能反映學生實際的語文水平,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充滿著偶然性因素。這種考試對於還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在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環境下,教育場所學校首當其沖的變成了人類競爭的最初戰場。 深重的社會壓力通過父母這個社會杠桿間接的傳導給了天真無邪的小學生,他們被迫放棄了快樂和游戲的天性,置身於應試教育的大潮之中,成為了教育制度的犧牲品。 這種被動的甚至於是強加的不情願的狀態讓孩子們的內心感沖突,很多小學生產生無奈的厭煩焦慮情緒。結果導致了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等方面的心理變化,同時也會導致軀體方面的不適,如緊張性頭痛、四肢厥冷、疲乏無力、表淺性胃炎等,學生考試是經常不斷的,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存在的話,勢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和應對
究竟應該怎麼看待這個考試與學習問題呢?有無折中的實施辦法呢?其實,如果教師意識到目前的新課標教學並能親自參與實踐的話,便可以改變這種被動的應試和快樂的學習之間的尷尬。

(一)教師要學會變通,要找準定位。
既然目前中國的教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是衡量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標准,存在就有和理性。因為這種教學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性,所以才能夠被選擇成為最佳的評價方式和人才選拔。在很多方面雖然並不完善,但是目前也無法尋找更為有效地替代方式。 學校和教師顯然還無法與之抗衡,但是在教學之中,教師可以以豐富人文性為基準,通過注重對於文化傳統、對於知識的關注來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眾多優秀的地方,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高雅的還是通俗的,都向我們展現了豐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展現著人類在生活和生存之中的那種復雜的個性追求、情感體驗和希望寄託,優秀的文化總是包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對自然和人性也是充滿著探究的精神。這對於啟發學生追求真善美,養成良好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會改變他們對於傳統的機械的語文學習的錯誤認知,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考試,還要注重成才,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更為重要的。

(二)培養語文興趣,實現自我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語文教育學者的在其論著中都提到了這一點。一個學生首先具有了語文的興趣,才會主動進行學習,才會自主地選擇學習。目前的語文應試教學並不能完全的激發學生對於語文內容的興趣,也就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語文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進行興趣的培養,學生自己必須積極的端正態度,從自身的興趣出發進行語文學習,先慢慢的建立興趣,慢慢的將閱讀的習慣培養起來,這樣就會有助於考試,在順應學生自身的性情的基礎展開方能收效最佳。 有了興趣的培養,就必須讓學生能夠自我學習,他們自己進行自己的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進行自己的培養,在這種教育之中,當事人既是一個教育者還是一個被教育者,充分的喚醒自我的意識,充分的根據自己的心理和興趣特徵出發。

(三)尋找課外讀物,參加各類語文活動
課外讀物是教材的有效補充,教材由於選擇的經典性能夠帶學生帶來一定的閱讀興趣, 但是這種興趣隨著反復的閱讀就會不斷的降低,其持久性是不長的,而且教材和應試相掛鉤的,是語文應試教育的試驗場。 為了保證這種語文學習興趣的延續,就有必要積極的進行拓展,尋找合適的課外讀物,夏丏尊先生非常的支持這個看法,認為「課外讀物是教材閱讀的升華。 課外讀物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情感體驗,可以更好地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滿足學生不同差異性體驗,從而為閱讀教學形成一個包裹,更好地指點課內閱讀。 」語文學習也是一種實踐性參與程度比較高的教學,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高度的重視語文的實踐性。語文教育的融合也要納入到實踐性的范疇之中來,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參與之中,才能夠讓活動在心靈之中得到強化,鞏固美感的影響力,可以積極的把實踐融入到課堂之外,讓學生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學生參與到各種戶外的讀書活動之中,可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朗讀教學,獲取更為充分的審美體驗,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現在學校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團體,像學校的讀書會讀書角等學校組織團體,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一起閱讀,並在閱讀中得到藝術提升和思想的升華,還可以培養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意識。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各種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