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所含的有關因素,自然地、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的發展。具體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研究:
1.語文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很難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的教師,能夠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課題將定性定量研究小學語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所教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聯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長教師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知識。
2.挖掘小學語文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小學語文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將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從眾多的教育內容中提取出來,提高教師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低年級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種游戲。在語文課上結合教材安排插入一年級入學時「自我介紹」游戲(我叫某某,我住在某處,我是某校一年級某班學生,我喜歡干什麼),內容雖然簡單卻能幫助孩子學會介紹自己, 了解別人,有利於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關注學生心理,營造一個良好課堂心理環境 。
3.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優化學生性格。(因我近年來從事低段語文教學一些實例僅在一二年級課堂中實踐過,在此僅供參考)
所謂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態度和相對應的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眾多心理學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受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性格與其它心理素質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性格的意志特徵在一定程度上調控、掩蓋或改造氣質等心理素質,使這些心理素質消極因素得以抑制,積極因素得到發展。性格心理學進一步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各種不同類型的人都可以培養成具有積極的性格特徵的人。本課題正是依據以上原理和認識,針對少年兒童的可塑性的特點,通過語文課堂教學,開展對學生的性格優化的滲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努力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性格教育的途徑與模式。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課文,<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時,我安排學生進行表演,我來做旁白兼導演,分別請學生扮演蘭蘭、爸爸、媽媽、姥姥。將課文內容進行再創造,改編,延展。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身心既得到凈化又懂得了要像蘭蘭一樣關愛家人,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結合教材的特點我們進行了許多諸如此類的模式的練習,課堂效果極佳,深受學生的歡迎。
②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小學生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雙親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期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後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裡素質的培養,進行愛國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紀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為此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德育內容的拓寬,是對德育對象的深刻了解,同時也是時代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教育。
2.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實,接受現實,並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並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為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規律,挖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結構,培養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要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於集體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備適應環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提高自身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鬆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並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們平時學習的一次並不全面的檢查,況且,語文這門功課不是一個分數或等第所能測量出來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學得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然而,解開了束縛後,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挖掘教材榜樣,培養健康人格。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於形成健全的人格。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自製力,良好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養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從其內容來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社會勞動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教材中《萬里長城》、《趙州橋》等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審美感是一種與人的審美需要相聯系,由美、丑現象所激起的一種高級社會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的課文舉不勝舉。用這些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學生,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友善、熱愛人生、熱愛生活。
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培養對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表現主人公遇到挫折後不氣餒,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優秀品質。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以這些模範人物為榜樣,學會處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可以說,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語文課本就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搞好實踐活動,滲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斷地發展,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光憑每周幾節課的學習當然是遠遠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開小灶」--搞一些語文活動給學生補充「營養」。
平時我結合語文實踐活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象,策化一個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並有計劃有步驟開展。諸如「我能行」系列活動:「上課大膽發言,我能行」、「待人寬容謙讓,我能行」、「幫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難,我能行」……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鍛煉,培養心理素質。
以作文為渲泄,保持陽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慾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製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於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麼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會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語文教師去探索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創設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孫貴平 隋紅娟
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談學科滲透積極心理教育
如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當代的青少年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的途徑有很多,其中利用語文學科教學來滲透心理教育也不失為一個好途徑。同時,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中明確地提出了要培養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課程除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外,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先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 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自身的素質對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轉變思想觀念,要對同學們一視同仁,把愛撒到每一個角落,與每一個同學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課堂上,要給每一個同學傳遞積極的期望,更要給「問題學生」多一些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遞「你很優秀」的信息,這樣不僅使他們心悅誠服地進行自我重塑,視線自我教育和自主發展,從根本上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
二、優化語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
1 、善於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語文學科是語言教育和情感體驗的結合。無論是從工具性還是從人文角度考慮,語文教學中都離不開情感教育。因此,在這些文字作品中,我們不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還必須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
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的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輕松自然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既有意義又有興趣,同時,利用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特點如人物、事物等來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識,學會自我控制,培養自我發展能力。將心理教育與語文學科緊密地結合起來,就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④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靈源街道林格小學 柯瑞鳳【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初步探討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健康人格;情感體驗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年期的行為表現,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去,為了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擺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1、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長期的行為表現,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其重要性具體包括:(1)智能訓練能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2)學習心理指導能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3)情感教育能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4)人際關系指導能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5)健全人格的培養是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是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巧。2、矯正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關鍵。從學校方面來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遷、社會的氛圍,產生了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著消極的影響作用。從家庭方面來看,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又基礎的影響,隨著「單親家庭」,「問題家庭」等的上升,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機會隨之增多,適當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從學校方面來分析,激烈的升學競爭、片面追求升學率、頻繁的測驗、學生的分數排位和教師不適當的教育行為等,都可能導致學生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中。從社會方面來分析,社會上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暴力色情以及非法電子游戲廳、不法網吧等,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認識社會、自我調控,尤為重要。3、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筆者在從事語文教學當中,經常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的團體輔導,引導和啟發學生應用於生字詞彙記憶當中,尤其是對於部分語文成績低下,缺乏興趣的學生,效果極佳。在筆者語文教學工作過程中,根椐筆者調查,有些同學非常勤儉,刻苦認真,但成績老是不能進步,而有些同學平常表現尤為突出,但考試就是不高分,更有些同學平常模擬考試時非常優秀,但到關鍵考試時卻屨遭敗績。之後筆者把他們分類別集中到心理輔導室,聯同心理老師進行一系列的心理團體輔導,使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力得以完善,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成績穩步提高。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綜合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觀點,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可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小學生的年齡正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和知識能力發展正常,是小學生就學階段的重要心理條件,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衡量小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關鍵在於看其能否正常發揮出效能。主要標准為:有強烈的求知慾望,樂於學習;對新問題、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表現出能動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動中能夠有機結合、積極協調,正常地發揮作用。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愉快。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小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身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情緒反應適度,有適當的引發原因,反應強度與引發情境相符合;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質、量、度,使其能在適當的時間、場合恰如其分地表達,即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洩,不過分地壓抑。3、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的目的,並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的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定,一意孤行;執行決定中能及時決斷,並根據變化的外界環境隨時調整決定;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的目標;同時能有效地控制、條件自身的心理和活動,使之符合實現目標的要求。4、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自我觀念是人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個人總是在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才能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其一致的標準是: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不能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現狀和未來有一定的滿足感和發展感;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個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5、和諧的人際關系。人總是處於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識傾向調節,並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樂於與讓你交往,既有穩定廣泛的一般朋友,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有必要地心理准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6、較強的適應能力。這里的適應能力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等。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具有一種積極地適應機制,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個人就要做出行為上的變化,以調整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這種適應能力的標準是:能和集體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同步關系,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要求、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能迅速自我調節,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對社會現狀有教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學會調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學校應該發揮教育整體優勢,利用各種有效途徑,不失時機地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從而為民族素質提高奠定堅實基礎。1、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並內化自身品質。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麼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於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於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採用中央電視台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並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願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願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於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朴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後,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於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2、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於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於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3、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教學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運用的同時,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智育、德育與美育的統一。【參考文獻】(1)《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陳琦主編:《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老區建設2011年14期.(4)巫曉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8期.(5)閆霞《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01期.(6)程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09期.
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教育
1.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熱愛、信任學生和理解學生,學生尊重和敬仰教師,可以形成積極向上,愉快、活躍、和諧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擴大的信息面、學生的獨立性和日益增強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進教室,微笑地上課。當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問題有困難時,老師適時地微笑可以減輕或者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時時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誠信感化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
2.建立適當合理的學習期望。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則會妨礙學生的進步。對於學生學習的期望,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只有當教師採取的方法合適,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贊揚學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課堂教學中特別要避免使用「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灌輸式的語言,堅持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說話,例如「請你繼續講」「你的分析是不是這樣」「請聽聽我的想法」「我想作一點補充」「如果這樣說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師在教學中使用這樣的語言表述,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智力因素的開發,重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反復滲透、耐心誘導和細心培養。可結合多媒體教學,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設計「激發——探索——總結——探索」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活動。教師要多嘗試進行開放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不僅可以給學生以樂趣,更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著眼於心理素質教育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語文課堂裡面可以運動含有開放和自主等特徵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有許版多對學生權進行教學的機會,在活動總使得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還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小學語文教材裡面,存在許多學生練習動手能力的內容,例如可以組織演講比賽,可以對學生的口語能力和現場表現力進行鍛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加的有趣,而且學生更好的投入其中,在課堂裡面感受失敗和成功。學生參與到其中,能夠學習到很多的知識,老師帶領學生參與到游戲當中,感受團結的力量。在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可以對自我動手能力進行鍛煉,還能夠感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能夠在遇到困難的實施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體會到成功的了卻以及被人認同的感覺,能夠自己承擔失敗,知道有付出就有回報,這樣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讓學生在小的時候就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⑦ 教師論文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營造寬松、民 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寬松、民 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人格發展,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必須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具體來講,教師要著重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教師要放下師者的尊嚴和長者的架子,把自身置於和學生平等的位置,把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嘗試和學生做朋友,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用民 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溫和、民 主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不同觀點並和學生一起分析和探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在授課的過程中,保持微笑、親切和藹,在學生回答問題遭遇卡殼的時候,及時予以鼓勵和寬慰,以此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優秀時,同樣給予充分的表揚和肯定,鼓勵學生再接再厲,這樣有助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鬆心情、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最後,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孩子的心靈都是敏感、脆弱的,教師只有對孩子充滿關愛,才能使其敞開心扉,才能搭建心靈交流和溝通的橋梁;教師愛的猶如陽光,會溫暖和照耀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陰霾,走進健康的集體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日常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溫暖,在孩子遭遇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及時予以開導,久而久之,學生必然願意親近老師,願意向老師訴說內心的困惑,願意聽從教師的教誨,古人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講述的即是這個道理。二、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語文學科在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課文中不僅蘊含了大量的自然、社會、藝術、科學之美,還巧妙塑造了各式各樣、立體鮮明的人物形象,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總理,有甘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淳樸敦厚的農民朋友,有樂於助人、熱愛學習、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的小學生,等等。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過程中不僅會認識到色彩斑斕的世界,了解到更廣闊的空間,同時還會被這些高尚、優秀、感人的人物形象所熏陶和感染。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教師予以必要的啟發和引導,比如在學習《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這一方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美好品質。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青年人看魚、畫魚的畫面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此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作者之所以能夠敏銳捕捉到如此真實的鏡頭,都是源於對生活的摯愛。學生只有準確把握了這一點,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別人的欣賞、贊美之情,進而發現、體會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心靈得到了凈化、情趣得到了提升,同時在人格上還得到了顯著完善,可謂一舉多得,益處良多。三、教師可在布置作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布置富有特色的作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計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作業,以此幫助那些學習基礎薄弱、自卑的學生,使之慢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又或者教師可布置一些具有心理針對性的作文,如《爸爸,我想對您說》《老師,您聽我說》等,為學生情緒的發泄和傾訴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使得他們內心的困擾和不適得到很好的排解;再或者教師還可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廣泛涉獵一些優秀的書籍,讓學生在作品之中領悟人世間的真、善、美,進而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靈上的啟迪、情操上的感染等。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的心理和人格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通常來講,對課內語文實踐活動,建議教師可多組織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這樣既為學生展示才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又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而對於課外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可組織開展「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志願者環保服務」「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合作、交流、組織,增強環保意識和理念,學會貢獻愛心、關愛老人等,這種通過親身實踐得到的收獲遠比教師反復的語言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為學生接受,當然在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當今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為此,教師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備,積極努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小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⑧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王宏鈺
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年期的行為表現,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去,為了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擺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
1、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長期的行為表現,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其重要性具體包括:
(1)智能訓練能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
(2)學習心理指導能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3)情感教育能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4)人際關系指導能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5)健全人格的培養是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是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巧。
2、矯正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關鍵。從學校方面來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遷、社會的氛圍,產生了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著消極的影響作用。從家庭方面來看,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又基礎的影響,隨著「單親家庭」,「問題家庭」等的上升,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機會隨之增多,適當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從學校方面來分析,激烈的升學競爭、片面追求升學率、頻繁的測驗、學生的分數排位和教師不適當的教育行為等,都可能導致學生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中。從社會方面來分析,社會上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暴力色情以及非法電子游戲廳、不法網吧等,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認識社會、自我調控,尤為重要。
3、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筆者在從事語文教學當中,經常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的團體輔導,引導和啟發學生應用於生字詞彙記憶當中,尤其是對於部分語文成績低下,缺乏興趣的學生,效果極佳。在筆者語文教學工作過程中,根椐筆者調查,有些同學非常勤儉,刻苦認真,但成績老是不能進步,而有些同學平常表現尤為突出,但考試就是不高分,更有些同學平常模擬考試時非常優秀,但到關鍵考試時卻屨遭敗績。之後筆者把他們分類別集中到心理輔導室,聯同心理老師進行一系列的心理團體輔導,使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力得以完善,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成績穩步提高。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綜合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觀點,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可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小學生的年齡正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和知識能力發展正常,是小學生就學階段的重要心理條件,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衡量小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關鍵在於看其能否正常發揮出效能。主要標准為:有強烈的求知慾望,樂於學習;對新問題、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表現出能動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動中能夠有機結合、積極協調,正常地發揮作用。
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愉快。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小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身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情緒反應適度,有適當的引發原因,反應強度與引發情境相符合;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質、量、度,使其能在適當的時間、場合恰如其分地表達,即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洩,不過分地壓抑。
3、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的目的,並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的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定,一意孤行;執行決定中能及時決斷,並根據變化的外界環境隨時調整決定;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的目標;同時能有效地控制、條件自身的心理和活動,使之符合實現目標的要求。
4、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自我觀念是人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個人總是在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才能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其一致的標準是: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不能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現狀和未來有一定的滿足感和發展感;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個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5、和諧的人際關系。人總是處於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識傾向調節,並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樂於與讓你交往,既有穩定廣泛的一般朋友,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有必要地心理准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
6、較強的適應能力。這里的適應能力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等。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具有一種積極地適應機制,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個人就要做出行為上的變化,以調整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這種適應能力的標準是:能和集體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同步關系,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要求、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能迅速自我調節,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對社會現狀有教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學會調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學校應該發揮教育整體優勢,利用各種有效途徑,不失時機地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從而為民族素質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1、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並內化自身品質。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麼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於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於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採用中央電視台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並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願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願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於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朴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後,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於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2、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於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於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3、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教學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運用的同時,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智育、德育與美育的統一。
⑨ 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當代的青少年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的途徑有很多,其中利用語文學科教學來滲透心理教育也不失為一個好途徑。同時,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中明確地提出了要培養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課程除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外,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先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 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自身的素質對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轉變思想觀念,要對同學們一視同仁,把愛撒到每一個角落,與每一個同學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課堂上,要給每一個同學傳遞積極的期望,更要給「問題學生」多一些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遞「你很優秀」的信息,這樣不僅使他們心悅誠服地進行自我重塑,視線自我教育和自主發展,從根本上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
二、優化語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
1 、善於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語文學科是語言教育和情感體驗的結合。無論是從工具性還是從人文角度考慮,語文教學中都離不開情感教育。因此,在這些文字作品中,我們不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還必須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
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的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輕松自然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既有意義又有興趣,同時,利用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特點如人物、事物等來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識,學會自我控制,培養自我發展能力。將心理教育與語文學科緊密地結合起來,就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