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學者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一些探索,積累了經驗。內如:有研究容認為,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在現實生活中選擇,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出發,從學生身邊的現實背景提煉;有的研究表明,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應在知識領域中延伸,在教學組織的策略上應該突出主體、強調實踐、滲透方法和靈活開放等。那麼究竟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如下。一、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生產以及相關學科中的應用,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學習了「比例」以後,教師讓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測算校園中的一棵樹的高度。學生們觀察、思考、操作、交流,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以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體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創設了問題情景,給學生提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體驗到數學的用處,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講解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2.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東方市鐵路中學語文組吳小清 【摘要】 近一段時期以來,語文界談論最多的話題是關於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新課程背景下,究竟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我們的課堂應擺正語文教學心態,有效的設計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關注內容的合宜性,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參與,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上得有魅力,上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讓語文走出現實泥沼。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下語文教育陷入一種低效,被遺忘的境地,被多數學生無辜地視為眾多學科中的「雞肋」。眾所周知,學生語文整體素質提高,主要依賴平時積累,厚積薄發,循序漸進。因付出的熱情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回報,再加上社會普遍功利意識負面作用的影響,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語文沒有了情趣、文學、審美、情感的「追求」,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由於學科特點,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語文在考試中爭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學數理化學科見效,而真正熱愛的語文學生不多,難於持之於恆堅守,導致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上的地位堪憂,語文課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衍生出當前語文教育教學突出的弊端現狀: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差,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如何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和審視這門母語,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一個現實難題。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語文教學走出尷尬的一條途徑。 有效課堂教學是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高效率地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的教學過程。那麼到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一、共同預習,教師靜心閱讀裁剪教材,讓學生溫書明確方向我們老師明白,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主體是學生,引導是老師,倘若不屬於學生,課堂與老師則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在課堂上,不是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而是現在我們要去適應學生,服務於學生的學,老師的教學行為取決於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老師要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體驗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情,以學定教。備教案,備學生,備學情,做到心中有數。備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資源,創生開放性的語文課程。我們知道,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應該跳出教材,對教材做靈活變通的重組或增刪。可以在宏觀上駕馭課程,構建自己的閱讀教學系列,寫作教學系列。還可以選用文化內涵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從課內聯系拓展到課外,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一個語文教師自身語文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影響,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課標落實到實處,首先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多讀點書,多點文化沉澱,超於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選擇,而有了一股風力氣勢,抓得住學生,吸引的了學生,然後才能談得上真正有效。當然,教師也要給學生一個方向,課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備。我一般會在上新課前,參考教材與教輔,依據我教學設計,拋出課文的重難點,提出一二個大問題,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先走一步。避免課堂變成教師一言堂,讓學生能夠和教師一起合作探究。二、大局著意,教學目標與環節相輔相生,讓學生漸次有整體感自身准備好,備好學生之前,一堂優質有效課還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設計好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整體感,漸次形成作品和學科的系統。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所要達到的標准、規定和設想它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激勵學生學習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應圍繞目標進行。可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僅僅作為一種形式,與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成兩張皮,形同虛設。猶記第一次公開課,我上的《短歌行》,本設計重點是誦讀並想像詩歌的畫面,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慷慨胸懷,這設計本來很好,後來我卻在誦讀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延展,為了追求課堂的風趣變成天南地北,不著邊際的「侃大山」,甚至為了取悅學生和增加表演性質而「大放羊」。這在目標中根本沒有涉及,況且後面還有很多詩歌分析,關鍵句子分析,由此耽誤。結果這些淪為低效的廢話,浪費學生的時間,耽誤了其他目標的完成。所以教師當講則講,一篇文章可以講解的內容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確本篇文章、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麼,如果要幾課時教完,每一課時都要相對獨立完整,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有自成體系的教學內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學流程,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學生呢,才有實實在在的知能收益。那種興之所至的即興發揮不宜做作,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整體的才能牽一發動全身,提綱挈領。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都有其系統和結構,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每一節課,幫助學生去梳理建構知識的內在層次和邏輯感,確立整體感。完善全面的語文能力建構,避免出現殘缺,支離的、隨意的、功利性的教學環節,讓教學目標與教學環節不脫節,做到相輔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三、問於當問,問題設計相機穿插課堂,讓學生進入文本要領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態,一個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進行問題設計。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挑戰性問題就是有效問題,能夠迅速引起學生思考,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激活課堂,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而無效的問題一易重復,令人生厭;二易主次部分,無效、零碎、突不出重點;三易學生來不及思考,沒辦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沒有懸念和情趣,胡亂設疑。本人在引導學生鑒賞魯訊先生的《祝福》時,可考慮提出系列問題:① 祥林嫂叫什麼名字?小說中有沒有寫到魯鎮的人們對她的稱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現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請大家找出並作簡要分析;② 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關心她的個人生活嗎?這種「嫁」實際上與「賣」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課文中還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運的動詞嗎?祥林嫂總是在失去丈夫之後就失去了家,這反映出一個什麼問題?祥林嫂為什麼要捐錢呢?她真的有罪嗎?她捐的錢贖了罪嗎?祥林嫂不是改嫁給了賀老六,為什麼沒有改稱「賀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終稱為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的疏漏?還是他的有意之筆?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通過創設如上系列「小步距」問題富有激活性,積極引導學生談看法、擺見解,給學生充分考慮的時間與遐想的空間,引導學生相互啟發,尋求言之有理的見解。如上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會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發揮其學習自主性、積極性,自覺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實現讀文—品文—賞文。在教授《沁園春·雪》下闋中我設計了一下幾個問題:⑴ 下闋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麼共性?⑵對這樣傑出的歷史人物,毛澤東用了一個怎樣的字對他們做了總評價?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評價?⑶ 你認為誰是真正的英雄?請說出你的理由。這些問題的設計不僅有利於學生「相悅以解」、「從容盡其聲」,還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難點,並能從對文章的實際探究中,悟到閱讀文本的要領,舉一反三,跨進閱讀文章的大門,形成較強的感悟能力,建立閱讀方法,培養了濃厚的探究思考的興趣,課堂教學目標完成自然事倍功半。四、教學環節、交互激發,引導合作,讓學生由內而外感悟《新課標》「教學建議」一節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還是看教師的引導,引導藝術是否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思考,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都能產生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並升華新的認知。初為人師那會,上過一些「受益一生」的公開課,那次笑容滿面、聲情並茂,開始學生確實被我吸引住了。課堂依然在延續,教師嚴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設計好的步驟,站在講台上講得滔滔不絕,可能是擔心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有些問題就自問自答了。此時,我往學生當中看去,發現學生那股新鮮勁已經過了,課堂氣氛也沉悶了許多。學生們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議論著什麼,有的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突然,下課鈴聲響了,我從教師的臉上看到了沮喪。這時,一位教師走上去安慰說:「你的教案設計的很好,上課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學生沒有跟上你的思路。」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嗎?聽到這話,我沉思了很久,心裡在想:課堂教學活動,是誰服務誰?是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嗎?還是老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學生思維呢?這就要求,老師要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體驗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該導向時導向,該啟發時啟發,該設疑時設疑,該鼓勵時鼓勵,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學勢」而導,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課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樣教的,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從中去發現學生好的想法和錯誤想法,及時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我們在處理思考這一環節,我們有時不自覺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兩三個學生回答不出來,老師就自己講解。在整二個探討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可以偷懶,只要有學生回答正確,問題就會被認可。至於其餘的學生真會還是假會,就不得而知了。再比如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是一些毫無探究價值的問題都要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要求、提示和指導,探究方式由學生自己挑,喜歡怎樣就怎樣;一旦發現時間很多,就讓學生「充分」探索來拖延時間;一旦發現時間不夠,就匆匆走過場,往往是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探索就已終止。進行小組合作時,也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整個教室就沸騰起來。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有些學習小組的學生搶著各說各的發現,人人都急於表述自己的思想,結果導致誰也不在傾聽;有些學習小組中,發表意見者往往只是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常常會為某個觀點爭得面紅耳赤,而其他學生則端端正正的坐著,一言不發,冷眼觀戰,還有的甚至做起與課堂無關的事。長此下去,必然課堂渙散,難有學習效果。如果換種解決 方式,這種現象就會被杜絕。教師將課前精心設計的問題投影在黑板上,每個學生將思考的結果寫在課堂筆記本上,小組內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小組解決不了的,師生再共同解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有學生有合作學習中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的慾望。探究合作要有問題空間。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小組,及時了解合作的情況,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引導。這樣學生不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興致高漲,參與的願望也非常強烈。教師真傾心語文,真愛學生,真受到課文中優美的景物、高潔的思想,精闢的文理,珠璣的語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擻,真情真意伴隨語言流淌,叩擊學生的心扉,彈奏出學生的心靈之音,而教師的語言是否簡潔,清晰,聲音高低是否適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對教學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語文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課堂教學回歸到自身,與教師的設計和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了解學生,愛護學生,擺正語文教學心態,有效的設計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關注內容的合宜性,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參與,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課上得有魅力,上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讓語文走出現實泥沼。 參考文獻:1、 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蘇教育出版社2、 鍾啟泉等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3、 高萬祥《語文的詩意》 教育科學出版社4、 薛貴亮《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淺說》《中學語文》2005年10期5、 焦名海 《語文「生命」 課堂的建構》中學語文教學 2003年7期
3.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 詳細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 龍口市黃山館鎮黃山完小 王翠萍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有幸在這里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這要感謝市教研室領導給了我這次難得的機會,如有不當敬請各位同行、專家批評指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學理念轉變了,學習內容、形式也更加豐富了。可是,我們似乎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市教研室每學期舉行的學科質量監測,總不能盡如人意。總結反思,時間、態度我們不缺,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就是我們 40 分鍾課堂教學質量不高。要想教學質量高,就得提高我們的備課質量。細細想想我們的備課似乎存在很多誤區: 誤區一:備課不是為上課服務,而是應付檢查。 曾有專家對「科學規范地寫教案對教學是否幫助很大」做出調查,一半以上的老師認為詳細規范的寫教案對於教學意義不大,一般交上去的教案都是一周以前寫好了。雖然做到了先周備課,但都是一個粗略的設計,等到上課的時候情況早就變了。而老師們習慣了在教材或教學用書上做記錄,或者做一些教學卡片,不喜歡寫備課筆記,備課筆記是抄給領導看的,完全是體力活,浪費了好多時間。很多老師坦然,只有在講公開課的時候才會真正用心進行教學設計,其他時候大多是應付檢查,這樣的備課在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什麼借鑒價值。我們也發現對於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千篇一律,教師備課簡單化、形式化的問題嚴重。備課對於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誤區二:教師「學生主體」意識淡薄。 我們教師自認為對「學生太熟悉了」,但缺少學習者的分析。我們發現,有的老師把備課筆記寫成了課堂實錄,尤其在新教師中普遍存在,備課筆記寫得十分「詳細」,而前期分析卻很簡單,教學過程幾乎都是採用「師說生說」的方式,把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詳細寫下來。把備課筆記寫成劇本,缺少靈活性,課堂學習很容易就成為教師控制下的表演。原因在於,我們教師更多地考慮自己如何教,對學生如何學、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相關學習策略指導的設計、學生學習動機和情感的激發等深層次問題關注很少,對這些方面的學生情況預設很少,學生的回答只有一個標准答案,整個教學設計只見教師的軌跡,不見學生的個性與變化,這就說明「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我們老師的意識里還很淡薄。而學習者分析應該是教師備課環節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實質表明,幾乎所有的老師在備課中都沒有「學習者分析」這個環節,偶爾在教學內容分析或者設計意圖處提到「學生已經對……有了初步的認識。老師也自認為對學生都「太熟悉了」,但進一步追問學生都了解哪些知識時,學生就說不清楚了,往往只能提到一些很一般性的、表面的了解。比如「誰很調皮「誰數學成績比較差」等,對於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方面學生的差異性和學習起點就了解很少,或者說基本沒有意識到。由於對學生缺乏正確的分析,導致教學目標定得過高或過低,並且直接影響教學策略的選擇,往往使教學設計產生很大的偏 差。 誤區三:課後很少對備課進行反思和總結,年復一年「重頭再來」。 由於日常備課筆記缺乏精心設計和教學反思,只是應付學校領導、上級領導的檢查,全憑抄襲。備課筆記中雖有反思,但也限於「教材分析清楚,把握學生不是很准確」等這樣的套話,備課筆記中沒有任何修改的痕跡。很少有教師去翻閱以前的備課筆記,寫備課筆記成了教師們年復一年的「重復勞動」,就更談不上對備課筆記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備課筆記重復利用率很低。 沒有反思與評價,就沒有積累。因此,我們的備課能力就一直停留在低層次停滯不前。讓我們一起聽聽我們自己的大實話吧。 問:教學後,你會進行反思嗎? 答:肯定會,上完課後總會想想教學得失。但是不太喜歡寫什麼教學反思之類的東西。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寫多了,大同小異,說一些重復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問:教學完成之後,你會花一些時間去修改和完善你的教案嗎? 答:我腦子會記住一些出現的數學問題,如果上平行班的課,我會調整我的教學,但很少會去修改備課筆記,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問:如果你寫下這些課堂上出現的教學問題,對你以後再教這些內容會是一個參考呀! 答:我很少去翻以前寫過的備課筆記,基本上是重新再寫,沒有什麼意義。 誤區四:教師備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前後教學脫節或重復。 數學課程知識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建構起來的,新課程標准更突出這一特點。同一領域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個主題或單元學習內容的相關度很高,這就要求教師整體備課,去突破教學難點。目前,我們的現狀是很多數學老師不能整體把握課程內容,不清楚數學知識體系結構,不熟悉課程內容的前後知識的關聯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學期的教材和教師用書上,僅僅通過教師用書上一些教學建議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各年級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與交流。出現要不早已學過,要不很多必要的知識不具備。 深入分析,存在以上誤區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教師對於備課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掌握不足,我們的教學還處在經驗總結階段沒有利用科學理論做指導。基於此,我針對以上存在的誤區,查找了相關的資料,以及名師的優秀做法並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與大家一起分享「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希望多多少少對我們以後的備課有一些啟示。 一、正視問題、轉變觀念、重在落實。 從教十幾年,我在備課方面也存在這樣的誤區:重形式輕實效,重教法輕學法,重課前教案編寫輕課後反思;可謂是十年備一課,一課備十年,備課多數是為了應付檢查。其實,這樣的備課即使書寫再認真、數量再充實,環節再齊全,格式再統一,也只能成為「無效備課」。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教師備課要面向課堂,解決教與學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落實教學理念和指導教學行為 的預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我們先從備課中的「備」來看,它可以理解為「准備」、「預備」和「完備」。備課就可以理解成「為課堂教學做准備」和「使課堂教學更完備」。備課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准備的一個動態過程。從廣義上講,備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包括課前備、課中備和課後備。備課也是無止境的過程,包括教師的生活、學習、教學等活動以及教師對自己人生的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識增長等理性和非理性思考和認識過程等。我們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就是要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建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備課理念。 首先要樹立角色意識。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獨裁者和傳授者,而是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設計者。也就是「教師搭台,學生唱戲」。備課時教師要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著重考慮如何做一名促進者、指導者、激勵者營造者、參與者。 其次,樹立問題意識。新課程有效備課過程中要努力體現「三維」目標,通過文本研究發現問題,重視學生發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對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評價等作全面設計。 再次,要樹立服務意識。教師要從心靈深處走下神聖的講壇,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有效措施,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第四,要樹立對話意識。備課時教師提前與學生與文本與情境進行「無聲」的對話過程。這也是一種具有十分教育意義的對話過程的設計。 最後,要樹立持續發展的意識。教學前並非是備課的結束和終結,僅僅是一個階段,要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備課。教學結束後還要備課,學生的問題沒有解決完,課就還沒有真正備完。 二、讀懂教材、讀懂學生、勤於反思。 讀懂教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於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具有拓展性,應有利於學生探索。發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 (一)讀懂教材的重要性 如果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那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教師通過解讀教材來理解課程標准,同時用課程標准來駕馭教材。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因此,我們要堅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使用教材。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讀懂教材可以說:是教師靈活運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信心的需要。 (二)讀懂教材的方法 1、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解讀教材。 2、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解讀教材。 3、持質疑解惑的態度解讀教材。 4、抓數學本質的問題解讀教材。 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一定是具有學科見識的教師,也一定會從整體上把握教材,讀懂數學的本質,清晰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抓住數學本質,實施教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創造性的,教師要養成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不斷的思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對數學本質的思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思考,對促進教師教的能力、學生學的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如何研讀教材 1、開展「聯系性」研讀,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解讀教材,把握知識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數學是一門系統、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組成了一個縱橫交叉、緊密聯系的知識網路。很多知識呈現都很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研讀教材時,單元整體性閱讀和同一知識相關單元之間的聯系性研讀顯得尤為重要,要有利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能。例如,《除法的意義》這節課,有的教師只滿足於這樣幾點:(課件呈現)而一位成熟的數學教師的腦子里對於除法知識的儲備是一棵枝繁葉茂的知識樹。(課件呈現) 2、開展「多角度」研讀,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研讀。 (1)、「從教師教」的角度研讀(2)、從「學生學」的角度研讀(3)、從「編者編」的角度研讀(4)、從教材對比的角度研讀 「從教師教」的角度研讀要做到四個「結合」: ①、結合課程標准要求,解讀教材的編者意圖和教學目標,領會其精髓。②、結合紅點標示的問題和學生疑難問題的培養能力角度解讀教材。③、結合知識的生活化角度解讀教材文本④、結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從認識規律角度解讀教材文本。 從學生學的角度解讀教材要認真思考以下問題: ①、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是什麼?認知水平如何?提高本節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在哪些方面獲得發展。②、學生有沒有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況如何?③、本節知識對學生而言學習的困難時什麼?用什麼方法幫助學生理解?④、學生自己閱讀本節知識會產生哪些疑問?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可以由同伴討論學會?哪些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甚至講解?⑤、學生喜歡怎樣的情境?學生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從「編者編」角度解讀教材要做到: 把握全冊教材的基本結構,主要特點,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做到「胸有全冊」; 把握教材的每個單元教材的內容、特點、訓練點等,做到「胸有全組」;把握教材的每個課時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做到「胸有全篇」。 (四)怎樣讀懂每節課的教材 1、讀懂教材情境圖。 2、讀懂每一道習題。 3、讀懂教材呈現的方式。 如何讀懂主題情境圖呢? (1)、必須讀懂它是以什麼形式呈現的?是怎樣反映本單元要學習的基本內容的? (2)、要讀懂主題情境圖給了我們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在本單元教學中起什麼作用? (3)、要讀懂問題情境中體現的知識點,要讀懂問題情境的展開過程,要讀懂「主題情境圖」所呈現的圖形、圖片、場景或情境中滲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讀懂每一道習題? 練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必要過程,適當的練習對增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華羅庚曾經說過「學數學不做題目,等於入寶山而空返。」這說明:①、數學練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邏輯思考的過程。②、思想練習是引導學生有步驟地走進數學的過程。③、數學練習中數學問題直接挑戰學生的智慧。 要使練習有效,教師就要讀懂習題。那麼,怎樣讀懂教材中的習題呢?①、弄清習題目的,分清練習層次。②琢磨習題蘊含的解決問題策略和數學思想方法③考慮習題變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必要性。 讀懂教材呈現的方式 新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為基本敘述模式。從教材呈現方式中可以看到哪些知識是要得出是准確概念描述。如,有些定義是很准確呈現,那麼我們就要讓學生掌握,有的只是讓學生自己在生活實踐不斷地去完善知識內容。 教師讀懂教材,必然要經歷「願讀——常讀——會讀——讀懂——讀深——讀廣——讀透」這樣一個過程。 下面就以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小存錢罐——人民幣的認識》為例,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教材分析: 一、知識點 信息窗一(整理存錢罐):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並了解它們之間的簡單關系。 信息窗二(購買學慣用品):學習人民幣的簡單計算。 二、具體內容介紹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人民幣元、角、分,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參與模擬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人民幣的加減計算。 本單元設有兩個信息窗。第一個信息窗是通過「數一數你存了多少錢」這個問題,認識人民幣元角分,了解之間的關系,藉助自主練習第1 題「認一認,填一填」,認識面值較大的人民幣,會對人民幣進行簡單的兌換;第二個信息窗是 購買文體用品,通過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學習簡單加減計算,通過自主練習提高學生用人民幣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的重點不在背誦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及互化方法,應通過整理存錢罐和購物活動體會人民幣的功能以及使用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特點,教材從素材到練習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 素材呈現的是一個小學生在整理自己的存錢罐進而去購買學慣用口的情境。這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這一單元的學習可以說學生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經驗,只是沒有作為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所以,我們就要充分喚起學生的經驗讓他們用自己的經驗來解決問題。信息窗一,先認識人民幣元角分,再是兌換活動。這個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中進行模擬,或真實地讓學生進行整理自己的錢。 練習中沒有機械的訓練轉化和計算的題目,而是與應用結合起來。如信息窗一後的練習:第1 題,是認識人民幣知識的拓展,認識大額人民幣,在兌換中鞏固之間的關系;第2 題,是以玩具價錢的形式來鞏固人民幣的認識;第3 題是實用的郵資來呈現出簡單的計算,為下一個信息窗的學習作準備;第4 題是簡單的購物,是學生最常見的遇到一個物品,如何付錢的問題;第5 題讓學生會看價錢,這里出現了小數表示的價錢,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只是讓學生簡單地知識是多少錢就可以了;第6 題是循環題。信息窗二後也是安排的與實際緊密聯系的購物中的問題,如找錢的問題、選擇商品的問題、算計錢數的問題等等。第2 題很有意義,是循環時間的知識,其素材與奧運聖火傳遞聯系。在這些練習題的處理時,我們也需要不違背設計的意圖,組織一些模擬購物等活動,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知識,體會購物中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學生學習的有關計算基礎可能會制約學生錢數的計算,練習時不要增加難度。 三、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討論 1、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基礎差距比較大。 現在小學生因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對人民幣的認識和熟悉程度也不盡相同。認識人民幣存在的問題不會太明顯,但購物時可能有些學生沒有購物的經驗,出現困難。所以教學中,要注意了解到學生之間的差異,組織學生的合作交流時,可以採取互幫互學的方法進行。 2、問題的解決結果不好呈現。 因為本單元的情境或練習都是一些活動,對於活動,學生在其中能學到知識,但問題卻是他們知道可以買什麼東西,能說上來,卻不知如何落到紙上。而一旦讓學生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不知如何去呈現出自己的答案。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會有許多類似的情況,學生會說但做不行,所以在課堂中我們要想辦法既讓學生會說,還能會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讓學生把想買的東西圈起來等等辦法,不能光讓他們說,要落實到紙上。 3、基礎知識的落實問題。 在新教材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有一些教師一度地認為新教材就是課堂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精彩的發言。在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之後,我們曾強調,新教材絕不是摒棄基礎,它同樣強調學生的學習基礎要扎實。如人民幣單元,我們就必須讓學生會認識並能使用好人民幣,會進行購物。為了鞏固這些基礎,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讓學生鞏固下來;再如第四單元《綠色行動——100 以內數的加減法(一)》,對於口算,我們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會口算的程度上,還必須要熟練,要有一定的速度。要達到這些,就不僅僅是靠課堂上的講就行的,必須對學生進行反復地訓練,甚至是在一個階段的每一節課的課前幾分鍾進行這種例行的口算訓練,直到學生熟練為止。 4、面向全體的問題。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可能會遇到面向全體較困難的情況,讓每一個學生都會買東西恐怕兩節課是不行的。我想,教材其實給我們提供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思路,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一些小組的作用。如第一個信息窗人識人民幣時,每一個學生都來整理自己的存錢罐,對照存錢罐里的零錢來認識,同桌兩個可以進行一些兌換活動,最後讓學生按書中的表格形式進行整理並數出錢來。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還比較好操作,也有反饋的形式,便於老師掌握了解。對於一些購物活動,同樣可以在全班模擬之後,小組內開展活動,教師輪流地參與到小組中,此外,教師還可以把一些題目放到課外實踐,組織活動,讓孩子跟媽媽一起去購物,提供給他們一些記錄的形式,再組織交流。總之,要考慮組織的形式,就是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就是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同時還要考慮到反饋,學生的情況老師要有辦法掌握。 以上是借兩節課例與大家交流一些怎樣讀懂教材的想法,希望我們大家能共同地探討與交流,您的意見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大家的關注也會讓我們的一些困惑逐漸地明朗,真誠地希望共同交流。 讀懂學生 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教師講什麼不重要,學生想什麼比這重要一千倍。」 (一)讀懂學生的重要性 讀懂一名學生就是走進一個世界。要走近孩子的數學學習的心靈,就要了解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有什麼思維障礙點,會碰到哪些困難,影響其解決的因素是什麼?孩子們又是怎樣去克服解決心中的困難的?要學會「蹲下身子」「彎下腰來」走進孩子的世界。要明白:為什麼要讀懂學生?教育不是做產品,我們面對的是學生,是一個人。我們追求的不是教師精彩!而是學生的精彩! (二)讀懂學生的策略 1、讀懂學生的已有基礎,找准教學起點。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所說:「影響學生學習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他們的學習准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的清清楚楚了。不一定是真實起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和經驗把握教學的有 效起點。 2、讀懂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學習重點。教育是生命和生命之間交往與溝通的過程。教師心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讀懂學生的學習需求,就需要關注學生對於新學內容興趣點、難點是什麼?了解學生原有知識固著點與新學知識「潛在距離」,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思考怎樣的方式才更利於他們的學習。基於對這些問題的了解,我們才能准確定位學生的學習難點,思考促進學生理解的載體是什麼,才能准確定位學生的現實需求,把教學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支持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3、讀懂學生的學習差異,把握教學彈性。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學生之間的家庭背景、學習經驗、學習基礎、學習風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的差異既有顯性也有隱性。教師在關注群體共性特徵的基礎上也要關注個體,關注學生性別、年齡差異,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的方式等,要把差異作為教學資源。讀懂學生間的差異,才能實行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4、讀懂學生的學習障礙,調控教學難點。所謂學生的學習「障礙」,事實上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教學難點」。我們的教學工作,就是要幫助學生跨越這些障礙。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原本就是為了「解疑釋惑」而存在的。所以,作為教師,在備課時,應當著力於分析學生學習中將會遇到什麼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緣何會成為學生的障礙,這些問題對學生造成的障礙有多大等等。在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想學生之所想,摸清學生的認知障礙,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過程。這是實現有效備課、有效教學的根本。 5、讀懂學生的學習思路,調整教學環節。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之外,同時要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懂學生的思路,這樣在講課時才能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讓其思維活躍起來從而一步步引領到教師的授課思路上來。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學生好比是一本書,且是一本時刻變化的書,讀懂學生這本書,教師關愛學生是前提,關注學生差異是基礎,全面了解學生是關鍵,促進學生心智發展是根本。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讀懂學生。可以進行一次心理訪談;可以開展一次課堂前側和後訪;可以進行一次學生訪談;可以從學生一份作業中讀;可以從一份試卷分析中讀;可以是課堂上的一次師生對話;可以是一次次的課堂觀察…… 要真正讀懂學生,在思想認識上,教師要做到:多一些學習;多一些思路;多一些交流。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上,教師要做到: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互動;多一些接納。在備課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到:多一些情境;多一些變化;多一些策略。 善於反思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於分析自己勞動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優秀 的有經驗的教師。」康德曾說;「越是經常、越是執著的思考、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教師的反思有利於觀念的改變,有利於專業精神的發展, 是形成實踐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反思的終極追求就是要讓教師在反思中「學會教學」,在「認可」與「開掘」的歷練中,不斷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升自己,克服並遠離職業倦怠從而建構一個積極健康的「教學自我」。 三、整體備課、引入流程、突破難點。 以《認識鍾表》、《時、分、秒》兩課題為例談談在備課中如何把握知識體系結構、課程內容的前後知識的關聯性,來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困惑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在一年級下冊安排了《認識鍾表》單元,課時為一課時,主要內容是認識鍾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這一內容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學生都能掌握。在二年級下冊又安排了《時、分、秒》單元,課時為三課時,第一課時《認識時、分》,第二課時《認識幾時幾分》,第三課時《認識秒》。和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單元相比,這一單元內容難度大,多數學生通過三課時的學習不能夠完全掌握,我們可能會在第一、二課時後各增加一節鞏固練習課,整個單元結束後再增加一兩節復習課,即使這樣還有不少的學生不能掌握,需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配合家長才能鞏固。我認為《時、分、秒》單元教學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這一內容知識點多,認讀鍾面時刻步驟多,記憶容量大;二是名師教學導向出現偏差,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沒有用於有效的訓練。 應對策略 我多年執教低年級,這一教學難點也一直困擾著我,為了找到突破口,我對兩個單元的教材進行了整體備課,並嘗試引進「流程」概念,兩年下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策略之一:進行整體備課 我們要樹立整體備課觀。要上好某一節課,不能光備這節課,還要熟悉和了解這節課之前和之後的一系列教材,這叫整體備課。把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單元和二年級下冊《時、分、秒》單元放在一起備課。從系統出發進行備課,這樣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統一看針的順序「先看分針,再看時針。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一課,教材雖然沒有特別說明「先看分針,再看時針」。但從小朋友的中「鍾面上長針指著12,短針指著5。可以看出「先看分針,再看時針」。 而二年級下冊《認識幾時幾分》一課,教材沒有說明先看分針還是先看時針,《教師用書》也沒有告知,我們一線教師大多沿用老教材中教學認識幾時幾分的方法,即「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再看分針」,這種「先看時針,再看分針」的方法和一年級下冊《認識鍾表》一課教學的順序是相反的,這就不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看鍾面時刻的方法。所以我在教二年級下冊《認識幾時幾分》時,也讓學生先看分針,再看時針,這樣不僅能與一年級教學的方法統一起來,而且能分散難點,提高正確率。 策略之二:引入語言流程 除了統一看針的順序「先看分針,再看時針」還要統一看鍾面時刻語言流程的表述。這里我受麥當勞等國際著名企業的流程影響,構建語言流程。企業流程的特點是:簡單化、專業化、標准化,
4.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淺談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近年來,在創新教育理論指引下,在教學實踐中,我盡量注意做到注重自主探究,注重體驗感悟,注重合作研討,注重求異創新,並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但是,經常一節課下來感到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在課後就經常思考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所以,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促進發展、減輕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雖然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已經逐步趨於完善,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學生身上也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教教材」。
(一)、對教材加工、歸類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識,有利於學生探索與創新。為了便於小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現一些基本現象和事實,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另外,對教材所呈現的一些知識點,也需要教師進行歸類處理,確定重難點。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一冊教學《9加幾》時,教材中只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演算法,究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裡都是自己不斷地琢磨,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我認為不僅要讓學生經歷探究演算法的過程,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演算法,更要讓學生掌握至少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程度。
(二)、轉化例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
教材中有些例題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學生常常感到這些學習內容與自己無關,因此探索活動顯得不夠主動積極。所以,在設計教學與施教時要從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考慮,注意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想素材,為盡可能多的學生提供思辯的機會,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分析綜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方法,使學生會有理、有據、有序地思考與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數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但這並不意味教學採取純理性的辦法。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學習潛力,促進智慧更加有效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主要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一)、激發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直接動機就是求知慾,來源於知識本身。間接動機來源於與學習相關的外部,教學時必須採取適當措施,激發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很有用,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等。
(二)激發興趣
5.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策略
黎奇主編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正適應了當前基礎教育課內程改革日益深入發展容的實際需要。本書根據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通過整合與創造,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一方面,從「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入手,對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過對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分析、總結,找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總結出實踐教學中的成熟經驗等,將促進廣大初中教師通過學習,使他們的教育理論素質、尤其是課堂教學技能得以提高。
第一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第二篇:重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第三篇:實現有效課堂教學准備的三個維度
第四篇:超越傳統課堂形態的組織策略
第五篇:擴大課堂教學評價正向價值
6.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介紹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根據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通過整合與創造,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
7. 如何有效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重視課堂組織,讓課堂充滿激情
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探索學習
8.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過關寶典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於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最終是在課堂,而課堂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實施。
教育前輩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故在地理(必修二)模塊的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是我關注的重點。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取決於:
1.是否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建構?
2.是否有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
3.是否有利於教師揚長避短?
4.是否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5.教學效果將如何?
新課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且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教師教學方式引領。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
1.知識是學習者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的。
2.學習是意義的生成過程。
從這些觀點來看,教學不僅要提供信息和檢查學生是否已掌握教師提供的信息,而且還要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各種情境,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獲得自己個體意義的建構。
從這些觀點來看,要使教學有成效,教師需要去了解學生的建構狀況。這可通過創造激勵學生身心活動的環境和提供能夠彼此交流的社會氛圍來實現。這種安排有: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合作解決學習問題,並與他人交流、分享。
依據這些教學理論,在地理(必修二)模塊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策略主要有:
1.師生共構式教學。
2.課堂小組討論式教學
3.課外探究式教學。
一、師生共構式教學
師生共構式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建構知識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一方面,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學習問題,通過情境引導,促進學生在類似實際的情境中解決問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師生對話,了解學生的原有經驗和建構狀況,合理利用學生在課堂中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
在地理(必修二)的模塊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師生共構式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36課時中的7/9,即28課時)。學生在精心設計的課堂情境和學習問題的引導下,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確有所提高,課堂學習也比過去更活躍。但有時課堂的發展和效果與課前預設相去甚遠,這引起了我對下面這些問題的思考:
1.師生共構式教學法有何特點?與傳統講授式教學法有何區別?
(1)建構性。在師生共構式課堂中,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活動是為學生建構知識服務的。而在傳統講授式為主的課堂中,教師追求的是把知識點講明、講透。不錯,大多數教師的確能做到這一點,但教學效果卻不很理想,不少學生還是一頭霧水,這一點令許多教師苦惱不已。原因何在?關鍵是課堂主體的錯位。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把持課堂,那麼即使教師把知識講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改變舊經驗,建構新知識,教學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2)情境性。學生知識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故師生共構式課堂強調教學情境的設計。目的有三,一觸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領學生進行新舊經驗的互動,建構新知;二暴露學生原有認知中存在的問題;三應用新知於社會實際實踐中。
(3)對話性。師生共構式課堂中的對話以師生對話為主。通過師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新問題的原有經驗和認識狀況,從而引導學生拋棄舊知,建構新知。這種師生對話不同於傳統課堂中的師問生答,而是平等對話,互相質疑,共同探究。與生生對話相比,師生對話的優點是,教師可利用其經驗和知識調控對話,發現學生現有知識存在的問題,引領學生從低層次認識升華到較高層次認識。
2.師生共構式教學法適合什麼目標和內容的課堂教學?
在地理(必修二)模塊教學中,對其中難度較大且是學生建構新知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礎知識和核心知識,如工業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和城市空間結構模式等,我選擇師生共構式教學。
3.創設什麼樣的教學情境?
為實現上述教學情境創設目的,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必需具有沖突性、實踐性、生活性、探究性。所謂沖突性指學生利用舊知解決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時會得到一個明顯的錯誤結果,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建構新知的動機。同時暴露學生在建構新知時需解決的問題,教師從而可引領學生認識到自身認知中存在的不足,積極建構新知。
教學情境的實踐性和生活性,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應來自於社會實踐和學生生活。一方面,學生容易從一個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情境中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將新知應用於社會實踐中。
探究性指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必須經過探究才能解決。
9. 在新課程理念下,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談談如何改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策略
第一點;教師的功底一定過關。
第二點;教師要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吃透教材。
第三點;要精講多練。學生是不喜歡啰啰嗦嗦的計教師。
可以做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