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做好政治中考復習工作
中考政治復習四大方法
(一)循環復習法
循環往復,不斷重復,加深理解與記憶的一種復習方法。這種方法可用於固定的內容的復習,也適用於累加知識的復習。比如,多次復習一章、一單元或一本書的內容,每次復習都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斷獲得新收獲。學了第一節,及時復習;學過第二節,再將第一、二節的內容全部復習一遍,如此類推,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提高熟練程度。循環復習法在功效上優於及時復習法,可以彌補其零散、不系統的缺陷,加強知識的內在邏輯性、系統性。再者,循環復習法又具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從概念、原理的掌握,到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每增加一次復習,對於能力培養和知識掌握就是一個提高。循環復習的目的在於熟練。通常,識記材料的性質、學習的程度和學習的方法是影響遺忘的因素。一般說來,熟練的動作,遺忘最慢;學習程度越高,遺忘就越慢;形象的材料比較容易長久保持。政治課的概念、原理,多數是抽象的理性知識,缺乏形象直觀性,不易被學生所接受。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學習強度。據研究,過度學習50%,記憶效果最佳。學習程度提高還會促進學生運用知識的熟練性、准確性和靈活性。
(二)比較分析法
政治課教學中正確認識和區分基本概念、原理的方法,同時又是識記教學內容的復習方法。比較,是根據一定的標准以確定事物異同的思維過程。分析,是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若幹部分或方面,把事物整體的個別特徵或個別屬性分解出來的過程。具體地講,比較分析法就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相同點、不同點的對比,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客觀、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對客觀事物既能看到它的下面,也能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主體,也看到與它相聯系的外部條件;既分析現象,出能透過現象看到它的本質;既能認識它的現狀,出能比較准確地預見它的未來。比較分析法是政治課復習的重要思維程序。在復習時,一定要注意教材內在的邏輯聯系,把教材各部分內容進行分析與比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集會教材內容的精神實質,並從其內在聯系中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有關理論知識。比較分析法在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各類練習題的解答上,例如:比較題,分析判斷題,理解題,說明題等。在練習中,訓練基本功,培養運用理論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它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熟悉復習步驟,按照各類習題的解答方式,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地進行。必要時,教師應給予正確的誘導和概括性的結論。比較分析法是一種具體的、實用性的復習方法,在時間安排上沒有明確規定,可同及時復習法、小結復習法、總結復習法交叉使用,形成立體復習網路。
(三)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
綜合,是在認識讓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結合起來的過程。它與分析是兩種相反的思維過程,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綜合以分析為前提,沒有分析,認識就無法深入;分析後又必須綜合,沒有綜合,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整體。綜合同樣是政治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通過比較、分析,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根據這些異同點,對事物加以分類、綜合,最後得出事物普遍特徵的方法就是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在政治課復習中的主要作用是:①系統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師可按照一定標准,把基本概念、原理歸類,集中復習。這樣分類集中復習,不但記憶牢固,而且明確其所屬,便於應用。②有利於理論聯系實際,在熟練掌握馬列主義基礎知識並能靈活運用的基礎上,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復習,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③從眾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結論,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於理性結論的掌握。綜合與概括提煉法要求高、難度大,不僅局限於某一節課的內容,而且要根據知識體系,進行跨度較大的綜合訓練,故它適用於高年級、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生。總之,它是一種側重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復習方法,運用得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嘗試回憶自我檢測法
「嘗試回憶」是心理學術語,也叫「試圖回憶」。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之前,蓋上書本盡力回憶學習材料,這種復習方式叫試圖回憶。這種復習方法在記憶、復習中效果較好。因為嘗試回憶時,進行著各級主動的心智活動,看到成功又會感到成功感,激起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有利於識記的進行。同時它又是一個自我檢查的過程,能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明白哪些已經記住,哪些尚未記住,有助於更好地分配復習時間,有針對性地採取補遺復習。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簡單易行,學生可獨立運用,無需教師指導和事先制訂周密的計劃;出不需要特殊條件和設備,比較容易掌握。
『貳』 九年級 政治 總結資料
九年級上冊政治歷史資料
復習課題:第一課 :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復習
復習目的:
1、鞏固舊知識,為中考做准備。
2、進一步使學生認識: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必須了解社會發展史
復習重點與難點
1、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理解、分析、歸納能力。
2、材料分析題的訓練
復習准備:預習復習題、材料
復習方法:問題式教學法、提問式、啟發式、講解式
復習內容
一、知識結構圖
二.基礎題復習及歸納:
1.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生產勞動
2.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什麼? 勞動者
3.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生產工具
4.什麼是生產關系? 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5.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由什麼決定的? 由當時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決定
6.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產力的發展
7.國家的本質是什麼? 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8.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文字的出現
9. 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什麼? 封建土地所有制
10.封建剝削的主要形式? 榨取地租
11.封建等級制度以什麼為基礎? 封建土地所有制
12.工業革命的標志是什麼? 蒸氣機的發明和應用
13.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什麼? 電的廣泛應用
1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科學技術的發明及應用為標志
15.新的科技革命的興起及其影響表明什麼?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6.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資本主義私有制
17.工人無法擺脫被資本家僱傭的命運,根子就在於什麼?資本家佔有一切生產資料,工人沒有任何生產資料
18.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在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帶有隱蔽性
19.什麼是剩餘價值?
20.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是什麼? 靠無償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而發財致富的
21.決定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為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集中反映
2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什麼?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
23.資本家付給工人高工資的目的是什麼?
24.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25. 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是什麼?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共存和斗爭
三.重點問題
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P13
2.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制度和最殘暴的壓迫制度。
3.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達到的水平,在當時獨領風騷。P17
4.在資本主義國家,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這是以資本家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為前提的,所以工人被僱傭、受剝削的地位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也沒有改變。P29、P30--P31
5.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P31
6.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復雜、曲折、長期的過程。P33
7.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將長期共存和斗爭,這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P34(面對這一事實要怎樣做呢?兩方面)
四、鞏固練習: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風景名勝奇特,尤其唐宋似來的文物古跡眾多,如開元寺、洛陽橋、祁風石刻等。目前該市正舉全市之力,依託文物古跡,以"海上絲綢之路東端--泉州"為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問:(1)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依託的文物古跡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封建時代的什麼史實?清簡要說明這一史實。
(2)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看法。
答案:(1)①在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曾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②中國封建時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著全人類經歷封建社會發展階段時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封建時代的中國為推進世界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①申報"世遺"有利於保護文物古跡。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是國家寶貴的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②申報"世遺"有利於泉州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的發展。③我們要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努力學習,為泉州(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同時,積極同破壞文物的行為作斗爭,為泉州申報"世遺'盡一份力。
小結:復習時應牢牢抓住生產力三要素的內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應把握人類歷史演變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最終動力。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1438555.html?si=4
『叄』 政治中考工作總結
這個應該是
你自己去寫。
不要在這里
讓別人給你寫
『肆』 政治考試反思300字
1.今天下午政治考試感覺不太好, 主要是深刻暴露了我長期以來的問題,就是基礎知識掌握欠牢固
導致知識運用的不連貫 其實這個問題我以前也發現了 但從沒像今天這樣明顯,比如今天的大答題
考察的全是哲學理論與經濟學實踐的結合而且材料與目前的熱點問題又聯系的那麼緊密 這就需要很強的
哲學理論基礎,所以今天就吃了虧,知識運用的就很不連貫 甚至有幾到題都找不到方向了.
再說說這次的試題,一開始覺得挺討厭的 因為全是經濟學的東西,居然非要生拉硬套用哲學理論,可是後來
又一想,本來哲學就是一切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對具體科學是有指導作用的,所以發現這次的試題是很
具有時效性的,重點是對個人能力的考察, 唉 悔恨啊 所以反省了一下,下一步我就是查漏補缺,重點是對
基礎知識.
2.好好學習,遵守校紀校規是我們每個學生應該做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 但我卻沒有做到。 首先,造成音樂課講話最直接的原因是自我約束力差,上課思想開小差,覺得沒事可做;不免相互交流,說話聲音無所顧忌之時,就影響了上課。魯迅先生說過……歌德也說……我們只有認真反思,尋找錯誤後面的深刻根源,認清問題的本質,才能給集體和自己一個交待,從而得以進步。 這次講話違反了課堂紀律,影響了老師的工作,又辜負了父母對我殷切希望。 更讓老師您為此事殫精竭慮,傷心失望……,在寫此檢討之時,我深感自己的無知,後悔之極。 上課不遵守紀律,決不是一件可忽略的小事!說明我沒有很好的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只有認認真真思考人生有那麼多事要做,那麼多的擔子要挑,就沒有理由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了。 雖然懷著沉重復雜的心情寫這篇檢討,但還是寫得不好,只怪自己才疏學淺,不能更好的運用我們深厚的漢語言文化,敬請老師諒解。 為了感謝老師的淳淳教導,我一定會吸取這次教訓,絕不讓老師失望。請老師諒解我這一次的錯誤吧! 我可是第一次寫檢討啊。老師原諒我吧。
3.轉眼間,我成為初一學生已1個學期了。回首這學期,心中就產生了許多感觸。這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後又不盡然。或許在以後也會嘲笑現在的渺小,但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 這次考試,我總結了以下的點滴:
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
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
積極閱讀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在這次期中考試中,盡管感覺良好,但還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
我要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伍』 中考歷史政治資料總結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開放通商口岸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由西摩爾率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經濟—賠款白銀4.5億兩 ②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④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機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簡稱「兩局一所」)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
↓
發展—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後更名為《中外紀聞》),組織強學
會,宣傳變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
高潮—1898年,光緒帝發布變法法令,前後持續103天,
↓ 史稱「百日維新」(又叫戊戌變法)
結束—1898年9月,慈禧太後發政變,囚禁光緒帝,譚
嗣同等六人被殺害,變法失敗。
(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
(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主要經過:①革命准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
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
立了中國同盟會。(意義:大大推進了全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②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
發動起義,佔領楚望台軍械所,到11日,
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史稱「辛亥革命」。
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
國正式成立,這一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④結 束—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
爾會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釗又在北京
創辦了《每周評論》。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9)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有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爭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以罷課為主要斗爭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後,斗爭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成為主要斗爭方式。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內容:①通過了黨的綱領—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實現共產主義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①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③主戰場:湖南、湖北 ④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葉挺獨立團)
⑤戰果: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⑥結局:蔣介石、汪精衛等突然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解決了博古等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軍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由於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東三省完全淪陷,共產黨員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序幕。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國已成為當務之急。
②催化劑—受中共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
③直接原因—蔣介石拒絕張、楊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建議。
(2)目的:逼蔣抗日
(3)經過: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4)解決: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最後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5)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日軍突然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21、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爭。
22、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23、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將軍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24、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戰,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25、為了粉碎敵人「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26、中共七大
(1)時間:1945年4月 (2)地址:延安
(3)背景:抗戰即將勝利
(4)中心任務: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5)內容: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參見P82)
(6)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27、抗日戰爭的勝利
(1)原因:①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非正義,失道寡助;中國的抗日是正
義戰爭,得道多助。
②美蘇的配合與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③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武裝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④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2)經過:①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
②蘇聯進攻在中國東北的日軍;
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始由局部反攻轉入大反攻。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偉大勝利。
(3)啟示: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勿忘國恥,發奮圖強;警惕日本軍國主
義復活等。
(4)意義:①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洗雪了百年恥辱。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
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五單元 解放戰爭的勝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28、重慶談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蔣介石在美國支撐下,陰謀發動內戰。
(2)目的——蔣介石:為發動內戰贏得時間,欺騙人民
毛澤東: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3)結果: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赴重慶談判,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
29、1940年6月,蔣介石對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
30、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開辟大別山根據地,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31、從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敵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32、遼沈戰役(東北解放軍)先後解放了錦州、長春、沈陽和東北全境;淮海戰役(中原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殲敵最多,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先後攻克張家口、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使華北全境解放。
33、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34、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原因) (2)廣大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
(3)黨中央正確的戰略戰術 (4)國民黨統治腐敗,土氣低落
35、啟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