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發布時間:2021-03-07 06:14:54

❶ 誰知道總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

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以前,教師認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強調的是: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解決問題」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再發現」 ,「再創造」 。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自己認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1、分析策略:算式、文字題、應用題的轉化策略。就是由應用題→文字題→算式的過程。2、比較策略。運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對概念之間和應用題之間的區別。3、分解策略。任何復雜的應用題都是由簡單題復合而成的,只要能找出復雜問題中各簡單問題的聯系方式,問題就迎刀解。4、數形結合策略。用圖形表示題中量與量之關系,可以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 一般的解題策略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收集條件和問題的能力。學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是解題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說,結構封閉的應用題,問題和所需的條件已直接給出,而開放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是缺失的,或多餘的,需要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收集條件,補充問題,功根據實際的管理經驗從眾多的條件中選擇有用的條件進行解答。2、分析數量關系。這是解題關鍵步驟。分析數量關系一般有兩種方法:綜合法和分析法,隨著兩種方法使用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它們將不再彼此割裂,而形成綜合分析法。3、擬訂解題計劃。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通常在解決較復雜的應用題時有擬訂解題計劃的必要。解題計劃確定解答需要分幾步,每一步驟解決什麼問題,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結果。4、解答問題。培養學生細心認真,並考慮答案合理性的良好習慣。5、檢驗與評價。這一步驟是讓學生來檢驗自己的答題是否正確或合理。通過檢驗培養細心負責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除此之外,通過問題解決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到數學的應用性和價值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作為教師,我感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個別學生由於教法的改變,經常出錯,經常受挫,造成學生的自信心不足,一見到應用題犯怵,他找不到可以套的模式了; 作為教師,我感覺學生在讀懂題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問題,理解題意上有偏差; 作為教師,我感覺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存在膽怯等心理問題,缺乏大膽探索的能力。 ...... 面對學生的困惑,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教師出一些好的題目,提供一些好的素材。 這可能是我們要好好研究的問題。怎樣出好題目呢?好的題目、素材它的特點就是在內容上,它的內容更具有現實性,更貼近孩子生活實際,從形式方面新穎活潑,從單一的文字形式到了圖文並茂的形式。面對信息當中呈現出的關鍵的地方引發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就獲得了思維的發展,換一句話說就是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過去我們說的應用題教學從內容上來講是遠離孩子們的身邊、孩子們實際的。新課程改革以來,由於呈現形式的變化,出現了生動活潑的畫面,而且要在畫面中要提取數學信息。 要出好題應該從趣味性層面去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2、體現好的策略。 《雞兔同籠》的案例是我們發現用畫圖的方法也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案例也給了我們大家很多的思考,我覺得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創造出合適的方法和策略,就能解決我們平時可能覺得不能解決的問題。 3、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學生經常在探究的過程當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和錯誤,一個教師能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是否承認學生在認知上的差異,是否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在教學中講授知識的過程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傳統的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這二者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是學生本位,更為注重學習的過程;而後者以知識為本位,注重學習的結果。 錯誤只有被理解、被認識後才能體現它的價值,也只有這時「失敗才會是成功之母」。學生出現錯誤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歷,教師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教師的責任並不僅僅在於避免錯誤的發生,還在於當錯誤發生時能夠挖掘錯誤的價值,使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成為教師教學的資源。 將錯誤回答中的正確部分進一步拓展,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生長點。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該輕易給學生的「錯誤解法」判「死刑」,而要充分給予學生「講理」的機會。 挖掘錯誤背後的創新因素,適時、適度的給予點撥和鼓勵,保護學生難得的創新火花。 錯誤是一種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進步。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育教學當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學中,我們要用開放、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充分挖掘生活資源,使其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讓課堂因此而精彩。解決問題教學在新教材中貫穿於各個階段,要搞好解決問題教學,必須搞好低段的解決問題教學。教師要領會新教材的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要.

❷ 小學一至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方法有什麼請舉例說明。

在《綜合基礎訓練》(數學)上說: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多種,我們經常用到的有:列表,枚舉,倒推,畫圖,替換,假設,轉化等 (要多給點)

❸ 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有何區別

策略是應對答題的技巧,方法是做某類題固有的模式。

❹ 小學數學中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那些

順向思維:設未知數求解
逆向思維:列梯等式求解
最主要的就是理解題意

❺ 數學教學中 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替換、假設、列表、畫圖、(求面積時還有:平移和旋轉等)策略。

❻ 小學數學教學疑難問題和解決策略

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編寫,特別是將「應用題」轉變為「解決問題專」,這樣做去掉了脫離實際屬、機械模仿的內容,擴展了「解決問題」的實踐特點,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二、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三、數量分析,尋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練習鞏固.
五、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❼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的過程,分析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戰勝困難的喜悅等,寫下來

用異復分母加減法為例制
出示 ①3/5+1/5 ②4/9+5/9 ③7/8-3/8 ④8/13-5/13 ⑤1/3+2/5 ⑥7/8-1/2讓學生做。
發現問題:學生做到⑤、⑥題,發現分母不相同,不會做了,或者做錯了。
分析問題:以前學過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現在⑤、⑥題分母不同,也就是計數單位不同,不能相加減,2箱牛奶(一箱24盒)加5盒牛奶,一共幾盒牛奶?我們不能直接用2+5計算啊,你是怎麼算的?現在⑤1/3+2/5;⑥7/8-1/2,也是計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麼辦?
解決問題:不要忘記我們已經學過通分,通過通分,我們可以使⑤、⑥題的兩個分數化成分母相同,大小不變的分數,就能計算了。(啟發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戰勝困難:好,大家就試試能否計算出⑤、⑥題的正確結果,看誰做得最快最好。

❽ 教學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多,小學數學不可能都教學。選擇策略的教學內容,一要比較基礎的,適用面寬的。這樣的策略能解決的問題多,有利於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要適宜小學生學習,與他們的數學知識、生活經驗相接近,與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相接近,這樣的策略不會過度加重學習負擔。教材里編排的策略大致可分成兩塊,一塊是最基本的策略——綜合與分析,另一塊是較常用的策略——整理、畫圖、枚舉、倒推、假設、轉化分析是把整體分解成若幹部分,通過對每一部分的研究,實現對整體的了解。分析這種思維方法應用於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就是「分析法」,把所求問題作為思考切人口,推理出需要的條件。綜合是把幾個有關系的部分,按某種聯系組織成整體。這種思維方法在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時,就是「綜合法」,從研究條件間的聯系切入,逐漸向所求問題逼近。實際問題里有許多數學信息,包括已知條件、所求問題以及相互聯系,共同組成完整的、可解決的問題。挖掘、整理數學信息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理解問題、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這是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必不可少的思考,所以說,綜合與分析是最基本的策略,學生必須學會。對解決問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幫助理解問題,促進綜合、分析思路順利展開。如整理和畫圖,直觀明了地整體呈現出實際問題里的全部數學內容,呈現出數學信息的相互聯系。經過整理或畫圖,題意就清楚了,數量關系就明顯了,解題思路就形成了。二是能巧妙、便捷地解決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如有些問題列式計算比較困難,如果把屬於答案的對象一個一個地找到,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用枚舉策略解決問題。再如倒推是「執果索因」式的推理,知道了事件的發生、發展線索,以及最後的結果,追尋事件開始時的狀態。日常生活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倒過去想」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考要領,「倒過去算(做)」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倒推」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另外,整理、畫圖要有條理,枚舉要不遺漏、不重復,倒推要有序地進行,這些都影響著思維的品質。
策略的教學是長期的、逐步進行的,教材採用了平時經常滲透、適當集中教學的編排。一、二年級在教學lo以內數的分與合,以及兩位數的組成時,蘊含了最初步的分析與綜合的思想;在認識多邊形的時候,將圖形進行分割、拼補、移位,繼續滲透分析與綜合的思想;在教學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有些比較開放的題,要根據條件提出問題,根據問題選擇條件,孕育了綜合法與分析法思路。這些平時的滲透,為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作了極好的鋪墊。從二年級(下冊)到四年級(下冊)解決比較常規的兩、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著重教學綜合與分析策略。第一學段教材沒有編排解決問題策略的單元,也沒有單獨教學應用題的單元,表面上看,策略的教學內容不很明顯,其實解決每一個實際問題都要分析數量關系,都在應用綜合法或分析法思路
有些教師對過去的應用題比較熟悉,把它們看成常規性的問題。新課程第二學段教材里解決一些過去教材中沒有出現過的問題,稱之為非常規問題。這里要說清楚,解決非常規問題是為了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果不涉及一些非常規問題,有些策略就沒有教學的機會。教學策略要引導學生開展解決非常規問題的活動,領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數學思想。策略的形成是漸進的,小學數學只能初步體會策略,隨著以後的學習與工作,策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能進一步提升。因此,給小學生解答的非常規問題不要過難、過繁,要求不能太高。

❾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積累的,同時需要學生自己不斷進行內化。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兩類。

一、一般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依據生活經驗或通過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過程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新知時,關鍵要在問題解決後向學生點明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學習《最大公因數》,先出示問題:老師最近買了一個車庫,長40分米、寬32分米,想在車庫的地面上鋪正方形地磚。如果要使地磚的邊長是整分米數,在鋪地磚時又不用切割,地磚有幾種選擇?如果要使買的塊數最少,應該買哪一種?因為學生對此類問題比較熟悉,所以普遍認為:地磚的邊長應該是40和32公有的因數,公有因數最大時買的塊數最少,解決這兩個問題應先找出40和32的因數。然後讓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並點明什麼是公因數、什麼是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數學化。數學化是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實際解決問題時,關鍵是在解決問題之前要讓學生明確運用什麼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當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周長=(長+寬)×2後出示:小明沿著一個長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讓學生明確「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長方形周長」,再思考「長方形周長怎麼求」、「求長方形周長應知道什麼」,最後出示信息「長50米、寬20米」,學生就能自主解決問題。
3.純數學。純數學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分析、利用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與舊知有密切聯系的新知時,關鍵要在需解決的數學問題和已有的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如學習《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先出示舊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學生認為:因為增加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再出示新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減少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讓學生說說兩類問題有什麼異同,因為這兩類問題有著本質的聯系,所以教師只需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學生就能用遷移的方法自主解決新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減少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題策略來突破難點,從而找到解題的關鍵並順利解決問題。小學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種:
1.列表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信息資料復雜難明、信息之間關系模糊」的問題,它是「把信息中的資料用表列出來,觀察和理順問題的條件、發現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7冊《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時,為了研究烙餅個數與烙餅時間的關系就可採用列表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帶領學生經歷填表過程;(2)引導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感受函數關系。
2.畫圖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5冊《搭配問題》時,為了能更直觀、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就可採用畫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讓學生在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學會方法;(2)畫圖前要理請數量關系;(3)畫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
3.枚舉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用列式解答比較困難」的問題,它是「把事情發生的各種可能進行有序思考、逐個羅列,並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找到問題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3冊《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時,為了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就可採用枚舉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枚舉的時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2)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引發需要——填表列舉——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幾個主要環節;(3)要在反思中積累列舉技巧,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與交流。
4.替換的策略。這種策略較適用於解決「條件關系復雜、沒有直接方法可解」的問題,它是「用一種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方法、思路去替代變換另一種數值、數量、 關系、方法、思路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6冊《等量代換》時,為了能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就可採用替換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把握替換的思路,提出假設並進行替換、分析替換後的數量關系;(2)掌握替換的方法,在題目中尋找可以進行替換的依據、表示替換的過程;(3)抓住替換的關鍵,明確什麼替換什麼、把握替換後的數量關系。
5.轉化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解決「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的問題,它是「通過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新穎問題變成已經解決的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按比例分配》時,為了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新問題就可採用轉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突出轉化策略的實用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2)突破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把新問題、非常規問題分別轉化成熟悉的、常規的且能夠解決的問題;(3)在豐富的題材里靈活應用轉化策略,提高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6.假設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一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的問題,它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推算,對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雞兔同籠》時,為了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就可採用假設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合理的假設;(2)要弄清楚由於假設而引起的數量上出現的矛盾並作適當調整;(3)根據一個單位相差多少與總數共差多少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7.逆推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已知『最後的結果、到達最終結果時每一步的具體過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數量』這三個條件」的問題,它是「從題目的問題或結果出發、根據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地進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至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如解決右圖中的類似問題時,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條件、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可以運用逆推策略。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鋪墊式敘述時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後不要得出結論;(2)在每一處的敘述中都要能為最後的結論服務;(3)在向前推理的過程中,每一步運算都是原來運算的逆運算;(4)這類問題還可以用畫線段圖和列表的方法來解決。

關註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如何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質、把握每種策略的運用范圍和要點,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