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助於幼兒故事,詩歌學習活動教學方法或技巧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以往的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採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藉助圖片、錄音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幹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正是適合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的。它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生動、信息刺激性強、時空寬廣、操作靈活簡便等特點。通過這種多媒體手段,可以產生出生動逼真的動感形象。色彩鮮艷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清晰標準的發音,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幼兒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互動式語言環境,既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又能烘托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景氣氛,對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手段,提高語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動畫激趣 ,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慾的向導,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基礎與動力。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圖像、聲音、動畫,為幼兒提供多種刺激,引起幼兒注意,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中班詩歌教學《小雨點》,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富於生動的屏幕畫面中——花兒在雨中開放,魚兒在水中嬉戲,苗兒在雨中長大,再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渲染活動氣氛,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種色彩鮮艷的動畫效果,讓幼兒快速進入學習的情境與教師互動,產生學習詩歌的內驅力。統計結果:有80%的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95%的幼兒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 狀態,60%的幼兒能積極發言。運用傳統的圖片進行教學,幼兒只能保持短暫的注意力。因為圖片雖然色彩也鮮艷,動態也形象,但畢竟是靜止的,教師呈現不出豐富的事物形象,幼兒注意的集中性不強,這種方式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因而在教學活動中的最初階段幼兒還感興趣,但10分鍾以後,幼兒就開始分散注意力了。有的自己玩東西,有的表情漠然,有的開始動手動腳了,發言、朗讀詩歌的幼兒總是極少數幾個活躍分子。教師邊管紀律邊教幼兒念兒歌,其結果是教師教得累,幼兒學得煩。由此可見,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富有情趣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有助於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學習情緒帶來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更加增加了幼兒學習的投入度,使幼兒視、聽、腦得到充分調動,幼兒愛聽、想說、樂思,有效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二、形象生動,激活幼兒創造性思維 思維發展能促進語言構思能力、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兒童時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創造性思維較多地表現出情境性、興趣性。傳統的語言教學存在著某些局限性,如:教學資源的單調性,教學形式的封閉性,教學過程的呆滯性,教師只能帶幼兒逐字逐句朗讀詩歌,看圖片提問總是會自己急得說出答案,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總是得不到多個答案,幼兒被動地接受,機械地學說,盲目地想像。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創設真實的情境,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事物、描述事物,鼓勵幼兒去構想不同的答案,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幼兒的想像如賓士的駿馬,在思維的天地里往來馳聘,極大地激活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如故事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開始部分,出示小蝌蚪課件引入教學後,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將幼兒帶入一個童話的情境中。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鯊魚。」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鯉魚。」有的說「小鴨子會帶它們去找媽媽的。」幼兒思維活躍,能想出多種答案,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 詩歌教學活動《家》,教師利用多媒體製作了有關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的動感課件——小鳥喜歡在樹林中飛來飛去,小羊喜歡在草地上吃青草,蝴蝶喜歡在花叢中飛舞……以此來擴充教材內容,加大幼兒信息量的獲取,開拓了幼兒學習的視野,為幼兒學習詩歌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利用多媒體以聲音、圖像等多種表達形式,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定格,設置疑問,如:月亮、太陽、星星的家在哪裡?蜻蛙的家在哪裡?小馬的家在哪裡?幼兒在信息技術提供的情境資源中發散想像,激活了創造性思維,擴大了幼兒創造的空間,幼兒創作仿編的詩歌非常有趣。詩歌《家》只有六句,講述了白雲、小朋友和四個動物的家,而幼兒仿編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如「金色的沙灘是貝殼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長長的火車是旅客的家,美麗的樟樹是我們的家」等。下面是我們課後對幼兒仿編詩歌《家》的調查統計。
⑵ 幼兒園語言活動教師語言怎麼組織
語言文學要素,是反映語言文學現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語音、語詞、語句、語段、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通過利用這些要素,組織設計語言教育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具體來說: 1、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語言文學經驗學習新要素。 2、完整地向幼兒介紹一個新要素,一般經過三個階段:引入階段──正式學習階段──學習遷移階段。 3、將要素逐個加上,形成一個階梯,使幼兒沿著階梯上升,形成某種言語能力。 例如,發展幼兒對兒童文學作品中敘事作品的理解力。基本要素:情節。 引入階段: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積累有關經驗;許多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序的,如植物的生長,小朋友的成長,一件事情的經過等。 正式學習階段:使幼兒了解,連續發展變化的事物是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故事的情節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故事有開頭、中間、結尾。通過聽故事、給故事圖片排序的活動,使幼兒能初步把握故事情節及其發展脈絡,聽懂故事大意。 學習遷移的階段:能獨立地將散亂的故事圖片技情節發展的順序排好,並講出故事大意。從聽出情節發展脈絡到看出情節發展順序,並按情節發展過程講出大意,實現能力的遷移,解決新的問題。即從會聽到會看到會講。 再如,發展幼兒的講述能力。基本要素:人物、環境(背景)、情節。 講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沿以下階梯上升。 其中,重述,是較為容易的,幼兒通過聽,記住了詩歌、散文、故事的內容,將它們朗讀、復述出來即可,不需要自己構思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通過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把看到的事物敘述、描述出來。被觀察的對象可以是生活、游戲中真實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圖片、特設的情景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它需要幼兒自己進行構思、選擇內容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能力的培養,開始時,讓幼兒在觀察了人物的活動或無背景的單幅人物活動的圖片後,只說一句話:「誰,在干什麼?」經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幼兒經觀察都會推測人物的行動,會說出一句話後,再進行第二個要素的學習。觀察現實生活場景或沒有人物的背景圖後,指導幼兒學會描述背景,「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季節,天氣如何?」待每個幼兒都基本掌握後,再將一、二個要素合在一起,指導幼兒觀察有背景的人物活動單幅圖片或特設情景中人物的某個行為表現後,講出「誰在什麼時間、地點干什麼?」最後,指導幼兒在觀察了2-4幅圖片、情景表演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後,講出人物在背景中的活動過程,即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操作講述,指在幼兒操作擺弄玩具、學具時,根據需要,指導幼兒說出通過操作「發現了什麼,用什麼方法發現的,怎樣做的?」或「計劃、打算做什麼,怎樣做?」等,它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用語言整理自己探索認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或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設想和構思。
⑶ 幼兒園語言教學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方法,實質上是成人為發展幼兒的語言創設條件和提供機會,讓兒童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支持、鼓勵、吸引幼兒在與人物、環境、材料等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幼兒園語言教育方法有:示範模仿法、視聽講做結合法、游戲法、表演法、練習法等。
(一)示範模仿法
示範模仿法是指教師通過自身規范化的語言,為幼兒提供語言學習模仿的榜樣,讓幼兒始終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自然地模仿學習。教師的示範是學前兒童進行語言模仿的基礎。
(二)視聽講做結合法
「視」是指教師提供具體形象的講述對象,讓幼兒充分地觀察;「聽」是指教師用語言描述、啟發、引導、暗示、示範等,讓幼兒充分地感知與領會;「講」是指幼兒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表述個人的認識,「做」是指教師給幼兒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間,通過幼兒的參與或獨立的操作活動,幫助幼兒充分構思,從而組織起重加豐富、連貫、完整、富有創造性的語言進行表述。視聽講做結合法的四個方面必須有機地結合,「視」」聽」「做」都是為「講」服務的,在。「講」的過程中,促使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三)游戲法
游戲法是指教師運用有規則的游戲,訓練幼兒正確發音,豐富幼兒詞彙和學習句式的一種方法以游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目的在於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幼兒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游戲法是幼兒語言教育中常見的活動方式之一。
(四)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前幾童扮演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根據作品情節的發展,通過對話、動作表情等再現文學作陪,以提高口語表現力的一種方法。
(五)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有意識地讓幼兒多次使用同二個言語因素(如語音、詞彙、句子等),或訓練幼兒韓方面高聲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通過練習,學前兒童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語言教育中的有關內容,牢固掌握有關的語言知識,熟練運用語言技能。
⑷ 幼兒園語言領域教學方法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是一顆心撼動另一顆心的事業。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如果只顧「齊步走」、搞「一刀切」,那麼就會傷害到許多幼小的心靈:進步快的「吃不飽」,進步慢的則跟不上。尤其對一些「後進」的幼兒來說,由於教師的一時疏忽,教學策略上的「粗枝大葉」,說不定,從此就會了斷了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願望。舉一個例子:當每次組織孩子聽錄音故事的時候,老師經常這樣邊做動作邊說:「插上電源,再按鍵,好聽的故事就出來。教師的多次重復,孩子們就自然而然會說這句話了,不會再說:「老師,這個,這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走向生活,尋找語言學習的活水源頭
語言,源於生活,源於實踐。語言是人們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工具。人們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都主要利用語言來完成。為了引領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廣地闊的生活空間里,尋找學習的活水源頭,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孩子的個性化語言的發展,饒有興趣地去學習語言,熱愛語言。如每周可舉行一次活動,活動形式應豐富多樣,有:新聞角、口述稿、繪畫日記等,人人參與、個個發言。這是孩子們「亮相」的大舞台,也是語言訓練的極好機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師的面前,這樣,每一次活動,就顯得特別生動有趣,因為,這一天是孩子捕捉「語言」的好日子。通過交流,既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潛意識地培養了幼兒關心周圍事物變化的習慣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孩子們已不把學習看作負擔,而處於一種主動探求知識的境地。因為,這樣的學習,使他們輕松愉悅,樂趣無窮。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也應嘗試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擴展幼兒的經驗,從而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處處採用不同的活動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游戲材料,模擬和創設特定的情景,使幼兒能在游戲中觸景生情,邊玩邊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⑸ 組織幼兒園語言活動有什麼方法
一、根據語言文學要素組織設計 語言文學要素,是反映語言文學現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語音、語詞、語句、語段、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通過利用這些要素,組織設計語言教育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具體來說: 1、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語言文學經驗學習新要素。 2、完整地向幼兒介紹一個新要素,一般...經過三個階段:引入階段──正式學習階段──學習遷移階段。 3、將要素逐個加上,形成一個階梯,使幼兒沿著階梯上升,形成某種言語能力。 例如,發展幼兒對兒童文學作品中敘事作品的理解力。基本要素:情節。 引入階段: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積累有關經驗;許多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序的,如植物的生長,小朋友的成長,一件事情的經過等。 正式學習階段:使幼兒了解,連續發展變化的事物是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故事的情節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故事有開頭、中間、結尾。通過聽故事、給故事圖片排序的活動,使幼兒能初步把握故事情節及其發展脈絡,聽懂故事大意。 學習遷移的階段:能獨立地將散亂的故事圖片技情節發展的順序排好,並講出故事大意。從聽出情節發展脈絡到看出情節發展順序,並按情節發展過程講出大意,實現能力的遷移,解決新的問題。即從會聽到會看到會講。 再如,發展幼兒的講述能力。基本要素:人物、環境(背景)、情節。 講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沿以下階梯上升。 其中,重述,是較為容易的,幼兒通過聽,記住了詩歌、散文、故事的內容,將它們朗讀、復述出來即可,不需要自己構思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通過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把看到的事物敘述、描述出來。被觀察的對象可以是生活、游戲中真實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圖片、特設的情景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它需要幼兒自己進行構思、選擇內容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能力的培養,開始時,讓幼兒在觀察了人物的活動或無背景的單幅人物活動的圖片後,只說一句話:「誰,在干什麼?」經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幼兒經觀察都會推測人物的行動,會說出一句話後,再進行第二個要素的學習。觀察現實生活場景或沒有人物的背景圖後,指導幼兒學會描述背景,「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季節,天氣如何?」待每個幼兒都基本掌握後,再將 一、二個要素合在一起,指導幼兒觀察有背景的人物活動單幅圖片或特設情景中人物的某個行為表現後,講出「誰在什麼時間、地點干什麼?」最後,指導幼兒在觀察了2-4幅圖片、情景表演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後,講出人物在背景中的活動過程,即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操作講述,指在幼兒操作擺弄玩具、學具時,根據需要,指導幼兒說出通過操作「發現了什麼,用什麼方法發現的,怎樣做的?」或「計劃、打算做什麼,怎樣做?」等,它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用語言整理自己探索認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或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設想和構思。 二、語言與非語言互相置換 指語言與表象相互置換,或者說,言語與非言語手段相互置換,用這種方法發展幼兒聽和說的能力。 1、言語刺激,非言語反應 幼兒受到言語刺激,用非言語手段:動作、行為、繪畫、表演等反應對語言的理解。用這種方法發展幼兒對語言的聽辨能力、理解力、聯想力。教師則可以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觀察到幼兒對語意的理解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1)聽指令做動作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游戲的形式完成不同難度的要求。如,「我請小朋友扮做小兔」教師發出指令,幼兒隨指令作出反應: 小兔正在跳,小兔正要跳,小兔沒有跳; 小白兔站在小黑兔的後邊,小黑兔站在小白兔的前邊。 (2)聽指令做事情 教師向幼兒發出連續性指令,幼兒遵照指令所表明的操作程序,完成一件任務。對此,教師可設計專門的活動,也可以結合一日生活內容,要求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 (3)聽兒歌、故事找圖片 清幼兒根據詩歌或故事的內容,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找出與兒歌、故事內容相對應的圖片。 (4)聽故事排序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請幼兒找出相關的圖片,並將次序排好。 (5)聽詩歌、故事畫故事 在感受詩歌、故事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的基礎上,將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社會生活情景畫出來或拼擺、粘貼出來。如,尋找春天的顏色,欣賞詩歌《春天的顏色》,畫出春天的顏色。 (6)聽故事演故事 欣賞故事後,用木偶、紙偶,或人體本身將故事表演出來。 2、非言語刺激,言語反應 幼兒受到實物、動作、行為、場景、圖畫、聲音、符號標記等方面的刺激,用語言表述所感受到的事物,用這種方法發展幼兒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1)觀察講述 包括游戲情景講述、參觀游覽講述、看圖講述、生活經驗講述、情景講述、想像講述、圖畫書講述等。 (2)聽聲音講述 包括聽各種不同聲音後的講述、聽人物對話後的講述、聽音樂講述等。 (3)操作講述 包括操作玩具、學具等所進行的講述。 三、根據語言結構組織設計 發展幼兒對語言結構(語法結構、章法結構)的敏感性,並學習運用、語言結構表達思想、感情和感知印象。 1、語法結構 (1)組詞 使幼兒感受詞的構成,發展初步的組詞、用詞能力。如,語詞接龍、接尾青等語言游戲。 (2)說句 發展幼兒對語句(句型)結構的敏感性,學習說句。如,看圖說句、說句游戲等。 2、章法結構 (1)編詩歌 讓幼兒感受詩歌的小節(段落)結構、句式結構,並仿照範例,填換新內容,編謎語、仿編詩歌等。 (2)編故事 引導幼兒了解放事的基本結構:開頭、中間、結尾,仿照範例,編故事結尾、開頭或編完整的故事。 上面幾種方法,在實際的組織設計教育活動時可以配合使用。
⑹ 如何在幼兒園開展詩歌教學活動
◇福建省龍岩市東新小學 吳小燕 詩歌作為幼兒文學作品的一種,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語言,啟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下面淺談我們在幼兒園開展詩歌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選擇適合的詩歌教學內容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內部驅動力,是學習者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部分。因此,在詩歌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該是幼兒感興趣,比如大班詩歌《孫悟空打妖怪》,詩歌的主角「孫悟空」是幼兒熟悉和喜歡的,能充分吸引幼兒,這樣的詩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歡迎,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高。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兒童的視野越來越廣,給幼兒提供的詩歌就不應只限於幼兒園語言教材上的內容,而應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點、接近幼兒生活、題材廣泛的,以及反映現代科技發展水平、啟發幼兒思維和想像、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的內容。如小班在選材上要注意以語言淺顯、重復讀來朗朗上口、動作體驗強的兒歌為主。中大班在選材上除了要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外,還要注意詩歌蘊涵的意境美,詩歌中滲透的情感美和詩歌中語句的優美等。如《搖籃》詩歌中蘊涵的意境美。 二、制定確切的詩歌教學目標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懂得根據幼兒教育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制定具體明確的詩歌教學目標,如道德目標、培養審美情趣、情感的體驗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分析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從知識、情感、能力綜合考慮制定目標。比如詩歌《落葉》的教學目標,既有理解詩歌內容的要求,又有培養遷移能力、創造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標的確定具體而明確。 三、運用靈活的詩歌教學方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的方法,把幼兒從機械的朗讀背誦活動中解放出來,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創造,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一)導入部分1.「導」要精彩。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盡可能快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人到教學活動中。例如詩歌《搖籃》,教師在導入部分可以引導幼兒對自己所見到的搖籃進行簡單的討論,加深對搖籃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出詩歌,既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又為學習詩歌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2.「導」要適度。任何事情都有個「度」的問題,導入也要講究個「度」。幼兒注意的持久性較差,如果導入部分過分冗長或者花哨,反而會分散幼兒的注意。 (二)基本部分 1.善於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幼兒積極動腦思考。教師創設一種讓每個幼兒都面臨的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幼兒對其中的問題表現出好奇,注意力和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教師激起的疑問,能激發幼兒猜測答案和結論,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幼兒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狀態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有效地把幼兒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進行積極思考。 (1)會聽。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幼兒會講,還要讓幼兒學會聽,聽老師講,聽他人講。如在學習詩歌《家》時,教師可以提問「聽一聽詩歌里說了什麼?」「你聽到的和別人聽到的一樣嗎?」這樣可以集中幼兒注意力,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2)會看。有些詩歌內容,幼兒通過自己看圖片可以理解的,教師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只要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幼兒帶著自己觀察、思考,作出判斷。比如詩歌《小熊過橋》,教師在導入活動之後,不直接讓幼兒欣賞詩歌,而是出示圖片讓幼兒先觀察,找出詩歌的地點、人物,並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然後通過教師的引導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從而較快地學會詩歌。 (3)會想。首先要使幼兒善於想,這除了靠教師的啟發點撥外,更要靠教師「激勵」、「促動」,促使幼兒去動腦想問題,教師要給幼兒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如在學習繞口令《四和十》,為了讓幼兒區分平舌和翹舌音,教師可以讓幼兒討論怎樣才能讀准「四和十」,通過思考和討論,幼兒最終獲得了正確的概念,從而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4)會說。新《綱要》明確指出「語言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的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要盡量讓幼兒多說,要鼓勵幼兒說,哪怕他說的是錯誤的,要讓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更要給他們說的機會、說的自由。同樣是《小熊過橋》,在幼兒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讓幼兒對圖片內容大膽的進行假設,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論幼兒假設與表達是否正確,都予以肯定,突出了幼兒為主體的地位,教學效果也很好。2.創造性的朗誦詩歌。詩歌朗誦是一種藝術性的有聲語言活動,是一個再創造過程,同時也是詩歌學習活動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個環節,幼兒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且詩歌的語言情感可跨性大,這就要求朗誦應充分調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朗誦詩歌過程中,幼兒除了運用語言外,還可以通過眼神、手勢、身姿等表情和動作,創造性地表現詩歌,同時可以藉助豐富的想像,加強詩歌的藝術感受。例如《小雨點,沙沙沙》,朗誦中教師在引導幼兒把握語調、語氣同時,藉助於課件畫面的描述,調動幼兒的所有感官,去感受小雨點的頑皮和下雨天的樂趣,讓幼兒不知不覺中走入到詩的美妙境界中。此外,在朗誦活動中,幼兒的情感體驗、聯想、表現、表達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大的自由度。教師要接納幼兒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及時給予每一個幼兒鼓勵和贊許,使幼兒在朗誦活動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因為教師對幼兒的鼓勵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幼兒潛在力量,激發學習主動性。四、整合多種領域的活動內容在詩歌教學中,可以進行綜合性主題活動,即圍繞某一詩歌作品,結合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途徑開展活動。如以詩歌為中心開展欣賞、朗誦、表演、製作、繪畫、音樂等活動來豐富幼兒的知識面,,發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在平時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可利用一些音樂的形式來增強幼兒的審美感受。如詩畫的配合形式,能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運用美術技能,將自己喜歡的詩歌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合的畫面,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妙境界。此外,詩歌教學還可以與電視、幻燈、錄音等手段相結合。總之,充滿童趣和教育意義的詩歌會伴隨著幼兒成長,是幼兒非常喜愛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應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制定確切的教學目標,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⑺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 に輕堷
由於抄幼兒本身存在一定的性格襲差異,一些幼兒活潑開朗,一些沉默少語,如果教師只是採取簡單的靜態圖片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很難激發所有幼兒的語言表達積極性。因此,選擇運用多媒體來豐富語言教學素材,調動幼兒語言表達慾望,促進整體幼兒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均衡發展。例如,《過河》一課,課程教學目標是教幼兒練習說一句完整的話。教師把教學內容製作成了動物聚會的FLASH課件,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演示課件,幼兒會被這些又蹦又跳又叫的小動物給吸引住,教師讓幼兒在觀察之後通過一句話來表達,一些不愛說話的幼兒可能會因為其中的某個他喜愛的小動物其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活躍的小朋友則更樂於表達,進而形成一個活躍的語言表發氛圍,使得全體幼兒處於一種自由的說話情境中,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