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優化語文教學環節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㈡ 如何把握好小學語文教學的幾個重點環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教學研究,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來提高教學成效。針對以往應試教育模式的種種弊端,尤其是過於強調知識點灌輸和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要認真開展思考,對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切實提高教學素質化水平,體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把握好教學設計環節。小學語文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其中的重難點,並將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實際、學習基礎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創造性運用和「二次修正」,同時要潛心研究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力基礎,採取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環節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將有利因素和存在不足充分考慮進去。教學設計中,要能夠准確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將其有效分解落實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尤其是要在引導學生在開展自主學習的思考題裡面體現出來。同時,要把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學生思維特點結合起來,體現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採取以學生為主、教師啟發引導促進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設計,為教學成效的提高與學生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2)指導科學預習方法,把握好學習准備環節。
㈢ 談談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優化哪些環節
一、語文教學的艱難處境
現在,語文教學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大量的訓練題擠到了課外。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越來越少,空間越來越小。語文的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中被排在了各科的後面,語文教學進入到了非常尷尬的境地。如何在這種艱難中開拓,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如何優化語文教學,在山重水復中創造出柳暗花明呢?我們還是重新審視《綱要》和《課程標准》,從中找到開啟語文教學的新鑰匙。
二、優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於教學過程的論述)
三、優化語文教學的幾點嘗試
(一)、創設情境,不斷湧起高潮。教學高潮具有情感性。在教師的演講之中,在學生的爭論之中,在沸沸揚揚的競讀之中,在全力以赴的創造性復述之中,高密度的教學內容,生動的表達方式,群情激動的教學氛圍,無一不叩擊著學生的心弦,使他們振奮,使他們昂揚,使他們受到非同一般的熏陶感染。
教學高潮具有凝聚力。教師的精妙啟發,教師的著意點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亢奮狀態,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們躍躍欲試,思考學習內容,爭先恐後,表現自己智慧的火花,他們在教學高潮中有著專注的投入。
教學高潮具有愉悅感。激情的辯駁,成功的答問,歡快的場面,熱烈的交流,盡情的品味,緊張而又友好的競賽,這些課堂教學中閃爍著「暖色調」的內容撩撥著學生的心緒,他們時而驚嘆別人見解的高明,時而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悅,在快樂的氣氛中進行著高效率的學習。
課堂教學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瀾。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著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恰當的時機湧起學習的高潮,使學生覺得「學習有味」,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加速學生完成認知過程,使學生由「厭學」到「愛學」,由「愛學」到「學會」,由「學會」到「會學」、「善學」,有意識地自覺培養自己的語感,加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達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目的。如講課文《陳太丘與友期》前,教師可先選擇班上較有表演天賦與才能的學生,准備該文所講述故事的情境表演,新課伊始,學生表演,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掀起學習的高潮奠定基礎。而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時,先播放《父親》一首歌曲,聽後學生被歌中那濃濃的父子之情所打動,教師再把學生的情緒誘入新課中來,聲情並茂的誦讀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又如一教師在上《橋之美》時,課堂開頭講述歌詞:「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小橋的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學生在想像歌詞營造的意境中,進入該文的學習。在對橋的圖片的描述的競賽中推起高潮。
(二)、有效合作,將問題引向深入。有效的合作學習應個體的獨立思考為前提。「感受、體驗、品味」就是強調閱讀是學生主體的心智活動過程,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智力活動。其次,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獨特體驗和獨特理解,不是教師的分析講解所能代替的,同樣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小組合作所能替代的。因此,合作交流前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為後面討論交流提供「厚實」的物質基礎。這樣,有助於學生把問題討論得廣闊和深刻。當前,學案導學成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方法,但學案絕不能代替課堂,要在課堂上深化學習成果。
(三)、注重「問題」的設置,將「問題」作為學生開啟課文大門的
教師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充分地反復地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訓練,進行大量的思維訓練。教學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三種正效應:第一,學生思維活躍;第二、課堂場面活躍;第三,加深了對課文的鑽研、理解。在上《山中避雨》這一課的時候,我先叫同學們針對課文的這一題目想像一下,假如是你來寫,你們會寫些什麼內容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內容各異,就是沒有一種和作者想的是一樣的。然後,開始學習課文。學完課文後,我再問學生:「課前你們所說的內容和課文內容完全不一樣,是不是作者跑題了?你有沒有更好的題目?」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趣,有的同學說作者並沒有跑題,題目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起因。有的同學說作者跑題了,因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樂以教和」,跟中心沒有多大關系,乾脆就用「樂以教和」為題更為恰當。
㈣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情境激趣
語文課堂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師根據「流落街頭,幾次擦燃火柴產生幻想,凍死街頭」幾個情節製作課件,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激發了學習興趣,營造了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師生彷彿身臨其境。這種以聲音、圖形創設課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用發散思維組織教學,根據教學課件,師不拘泥於游覽線路,讓學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學,打破按課文段落前後排列順序講解的傳統教學法,達到了設計新穎獨到,頗有創見。並通過電教手段,感受多媒體教學特色,激發學習熱情,倡導民主自由學習方式,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巧設問題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師生課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提問,能使教學效益大大提高,達到啟發學生心智,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才能激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比如:想檢測學生對詞語和內容的理解,不同的提問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聽過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教學《草》這首小詩的教學,最後一個環節給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於老師扮演某學生的奶奶。
師:誰願意把《草》這首詩背給奶奶聽?請注意: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
生:奶奶,我背首詩給你聽好不好?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的花兒不寫,幹嘛寫草?
生:因為……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這句詩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後面兩句我聽懂了。你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可什麼都不知道。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課堂提問也應該堅持面向全體的原則。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無法為每一個學生設計一套問題,因為難度太大,而且也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的學生,使各類學生都能收獲答問的喜悅,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的。另外,當有的學生在答問時,還應要求其餘學生認真傾聽,並就同學的回答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做涉及的面就很廣,無論答問的學生,還是旁聽的學生都能積極動腦,達到啟發學生心智的目的。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的「憤悱」之處,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
三、挖掘教材培養創新
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能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生動活潑、互動的「顯性學習化環境」,給予學生充分時間和空間,又能關注學生「喜歡學、願意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內在心理學習化環境,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者和欣賞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悟能力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去探索作者的情感體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捕捉作者熔鑄於作品中的情與意,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特別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和自主地位,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個性差異,師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尤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可加大實施的力度和深度,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如:利用計算機網路教學,採用圖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使人機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於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進行自我調控,師也可通過伺服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實現信息的雙向流動。如:利用計算機對《太陽》網路教學時:提供相關網站、圖片等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編寫讀書匯報材料。還可自行選擇喜歡的、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進行編寫;編寫過程中還可根據愛好選擇喜歡的顏色、字體、格式等,然後將完成的作品及時上傳給老師。老師閱讀後,對作品及時反饋。這種尊重學生差異的個性化教學,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又培養了創新精神。
總之,教無定法,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又是靈活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樹立大教育語文觀,從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想法設法優化課堂教學,從多方面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㈤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
1、喚起生活體驗 激發興趣
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形象的語言,能將「死」知識變為學生易於理解的「活」知識;具有情感的語言,能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生動的語言,能吸引學生,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聽了便「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教材化難為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筍芽兒》時,教師問「你曾撒嬌過嗎?」生齊聲回答「沒有。」於是,教師又問:「比方說,你和媽媽一起出門,看見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歡,可是,媽媽不給你買。這時,你會拉著媽媽的手,說……」 教師一邊說,一邊做動作,學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樣子,細聲細氣地說:「媽媽,給我買吧,給我買吧!……」有了這樣的鋪墊,再回到課文中學習的時候,小朋友很快就領會了小筍芽撒嬌時的語氣。顯然,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要理解「撒嬌」這個詞語似乎是太難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這些較難理解的詞語,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來引導,將抽象、枯燥的詞語具體化、生活化,學生在「聽故事——想經歷——模仿動作——想像說話」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個詞的意思。同時,也能較輕松的將這個詞語進行遷移。
2、營造愉悅氛圍 激發情感
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語文教學是科學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能協助我們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學語言可以烘托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加深對課文的深刻理解。
在教學《稱贊》這篇課文時,教學伊始,教師就對自己看到的值得表揚的現象進行了誇獎。「你坐得真好!老師稱贊你!」「你的學慣用品放得多整齊啊!我也稱贊你!」「你們聽得多認真啊,我稱贊你們!」「你們真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進行了多次的隨機表揚,如有的學生課文讀得並不好,於是隨著一句「你讀得很努力」,我發現學生學得更認真了。再如,有的人讀得好,演得也好,就輕輕地稱贊他「你不僅會讀書,而且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教師的語言經過錘煉、加工,提取「精華」,化難為易,變抽象的知識為直觀形象的語言,讓學生產生聯想和想像,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語交際——找春天》時,當學生說到:小草偷偷地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這是引用課文中的話)於是,在這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春風輕輕一吹,小草彎下腰來,好像——(引說,且指名):好像在向我們鞠躬;好像在向我們點頭微笑;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好像在說:「春天多美啊。」……在學生不斷地想像說話中,學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某位教師在執教《比尾巴》這篇課文時,「誰的尾巴最好看?」如果教師單單來解釋「最」的意思,顯得枯燥,學生可能還是難以理解。教師就利用了班級學生的資源,「請我們班最高的小朋友讀讀這句話」「請我們班聲音最響亮的小朋友讀讀這句話」「請我們班寫字最漂亮的小朋友讀讀這句話」 「請我們班朗讀水平最高的小朋友讀讀這句話」……此時,教室里學生朗讀熱情一浪高過一浪,而且被請到的小朋友無疑被「最」的殊榮所感染,「披文入情,情動而辭發」,學生投入朗讀之情可想而知。在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表現出樂學、愛學、好學,充分感受到稱贊的魅力,使文本與課堂融合。
3、搭建「腳手架」 促進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紐曼形成的認知學徒模式中,「腳手架」被描述為一種指導學生達到能獨自完成智力任務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腳手架」策略,使學生從事任務時,能更關注學習的要點,提高學習的效力。某位教師在執教《活化石》這篇課文時,文中「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又叫公孫樹。」這么長的一句話,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怎樣把它轉換成學生易於理解的說法呢?教師在請男生朗讀後,說「你現在種下了銀杏樹,等你做爺爺的時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師在請女生朗讀後,說「你現在種下了銀杏樹,等你做奶奶的時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用了符合學生年齡特徵、認知規律的教學語言,作為「腳手架」。學生在老師請了兩位學生朗讀之後,明白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知識,這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優雅體態語 相得益彰
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在「台上」的活動。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看出,一堂優秀的課堂教學不僅得力於好的有聲語言,也必然伴隨著自然、得體的體態語。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是一種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師整個人體的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賞的微笑,一個肯定的點頭,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馬卡連柯曾經指出:「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於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
我們來看《從現在開始》文章開頭,獅子大王發號施令「從現在開始,你們輪流當一個星期的萬獸之王。」教師指導朗讀的兩個片段。
片段一:
師:獅子大王發號施令時是怎樣的?
生:神氣、威武的。
師:誰願意來讀讀?
一生讀,很多學生捂著嘴偷偷地笑。教師發現了。
師:你們為什麼笑?
生:一點不像大王在說話。
生:獅子大王大好像怕小動物。
生:獅子大王沒有大王做,不高興了。
……
師:你們在讀的時候一定要讀出獅子大王的神氣、威武。誰來讀。
(有兩三個學生懶洋洋地舉起了手。)
師:那好,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朗讀效果仍舊不佳。教師匆匆進入下一環節。)
片段二:
師:你心目中獅子大王是怎樣的?(配合看課件)
生:神氣、威武的。
師:誰願意來讀讀?
指名幾位學生朗讀,指名學生評價。學生認為他們讀得很正確,但沒有獅子大王的神氣、威武。
此時教師挺一挺胸,揚揚頭,兩眼威嚴地掃視全班,並用大手一揮,拍拍胸前的貼畫(獅子),把這句話聲情並茂地朗讀了一遍。
師:誰願意來當獅子大王?
學生馬上精神煥發,挺直身體,高舉小手,爭當獅子大王。教師把獅子貼畫,戴到學生胸前,再請他來朗讀這句話,獅子作為「萬獸之王」的那種威嚴氣勢溢於學生言表。同樣的,學生在朗讀貓頭鷹、袋鼠、猴子輪流當萬獸之王時發號施令時的句子時,都有非常棒的表現。
上面片段二中的教師利用體態語與有聲語言向學生作心理暗示,將學生的思路向預期的教學目標推進了一步。體態語言作為教師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輔助有聲語言的傳情達意,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行為科學告訴我們,幾乎一切無聲的語言,即體態語言都可以用來作為人際間溝通的手段,都可以用來為教學服務。美國心理學家、哈佛醫院兒童心理咨詢部主任羅伯特.布魯斯曾說:「體態語言對於教師幫助學生長時間注意以便於完成任務而言,不失為一種強有力的措施。」 美國心理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阿伯特.梅哈拉也說:「在感情交流上,無言的舉止往往比語言更傳情。」
㈥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環節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利用教材優勢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語言交際環境,以識字和發展語言同步為目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訓練。
我要說的是「開放式識字」 :
1.識字資源的開放
多途徑激趣,以愉悅的情緒識字。利用教材資源,營造愉悅識字氛圍。在教學時,我們正確認識教材作為識字載體的功能,注意以其豐富的韻味活躍氣氛,以其生動的情境調動情緒,學生就可以在愉悅的情境中輕松識字。
2.識字形式的開放
創設游戲情境,激發識字熱情。在識字教學中,根據課文特點,把識字任務制定成不同的游戲方案,激起學生的識字熱情。在編謎中教師巧妙地滲透了識字方法,學生那種愉悅的識字情感體驗得到了強化。還可以根據每課生字的特點,把兒歌、表演、畫圖等多種游戲形式引進課堂,讓學生喜歡識字。
3.識字方法的開放
盡管我們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識字、創造性地識字,但如果忽視了識字教學的靈魂,任由學生怎麼識記都行,那麼要想學生的識字能力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就難了。因此,應重視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滲透一些漢字學知識,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准確地理解掌握漢字的形、義,還能讓學生充分領略我國漢字文化所蘊含的無限風光。
4.識字環境的開放
我們主要利用這三種識字環境:
(1)在家庭環境中識字。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在農村,家長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我們要向家長作好宣傳工作,爭取家長的配合。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對電視中常出現的字,家長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一認,經常問一問,考一考;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圖書、卡片進行親子閱讀……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教孩子識字。
(2)在社會環境中識字。引導學生在上學途中認大街上的廣告牌、牆體廣告、各個村的村名等,再憑借教材有意識地引導,促成學生在社會生活環境中識字的習慣。
(3)在學校環境中識字。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校園里撲面而來的校名、小學生守則、班級名、同學名、課程表、黑板報等文化設施,都是學生豐富的識字素材。教師應做個有心人,經常引導學生認認這些字,學生就會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熟悉環境與識字認字結合起來。
5.識字評價的開放
學生的識字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識字過程以成長記錄袋的評價結合起來。
㈦ 結合教學實際怎樣才能實現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最優化
一、優化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主要策略
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策略主要體現為「五環節」的語文教學模式。其首先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礎上進行建立的,它能夠注意到小學生還沒有完全的學習能力,所以在閱讀教材的選擇方面還不能完全強調小學生的自學,應對閱讀教學各個環節的綜合性和必要性加以研究,發現其可行性。在「五環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師生的雙邊活動,一次來幫助學生培養能力、獲取知識。這五個環節依次為確定方向、進行准備、積極開展、充分練習、最終測評。
1.確定方向
確定方向主要是指明確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活動都會指向同一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不合適,都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的質量。一旦確定了教學目標以後,就應該成為教學的動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積極學習,以實現目標。教師應十分明確教學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各項活動得到有效的開展。小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指導。所以,在小學的學習過程中,應有教師對教學目標加以控制,經過訓練後,學生能夠不斷增強其目標意識,這樣才能積極參與到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並將目標的實現作為學習意志培養、學習積極性調動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確保目標的具體性和系統性,既應有一定的總體目標,還應有合適的子目標,從而確保教學系統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2.進行准備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確定以後,就進入到准備過程,這是為了完成目標而需要師生共同准備的。教師所進行的准備主要是指備課,其包括合適教學內容的選擇,完成目標環節的設計,以及科學教學方法的確定等。備課主要是指上課的預演,其也是教學思想的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安排學生的活動,同時對教學環節必要性加以充分考慮,以實現最優效果。而小學生的准備工作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學生應結合教師所布置的預習提綱來進行科學預習,也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常規的課前准備,如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對有疑問地方進行標注等。
3.積極開展
開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深入學習。教師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進程中,必須緊扣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環節,使每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充分有效的,以取得簡化環節、優化教學過程的效果。在這個階段,教師的主要作用在於引導學生使其活動朝著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並且帶領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學生遇到障礙時進行點撥。教師最根本的作用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提供鍛煉學生能力的機會。
4.充分練習
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進行充分的練習,對學生來說,知識的鞏固需要一定的練習,而能力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更需要練習;對教師來說,練習是獲取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有效調整。練習必須有合適的量,學生只有進行一定練習,才能達到反復識記的目的,形成牢固記憶;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領悟、體會、消化,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練習過程來有效調整教學手段和方式。
5.最終測評
測評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測評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果的有效對比,以找出其中存在的差距,並分析原因,這利於對教學加以改進。同時教師評價對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肯定性的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否定性的評價則會損害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所以,在評價時,教師應慎重,發現學生身上的優勢,給學生一定的鼓勵和信心,對於存在的缺陷,則應委婉地指出,結合不同學生的基礎進行區別對待,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結語
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優化,這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從教學的最優化角度而言,這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在課堂教學的構成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學生、教師、教材,所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應高度重視學生、教師、教材之間的關系。
㈧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自讀與教讀相結合,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
自讀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地鑽研課文、理解課文.教讀是由教師對學生作必要的啟發、點撥和講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並進行閱讀訓練.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讀是為自讀服務的.自讀既是教讀的基礎,也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一方面,通過教讀,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講解、釋疑、示範和講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技巧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又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並給教師以反饋信息,從而使教師及時調整、改進後繼教學內容、步驟、方法和進度,促進教讀取得更好的效果.當然,自讀要明確學習目標,深入鑽研,積極思維,質疑問難,展開討論.教師要在閱讀方法、步驟、規范、心理訓練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練習和實踐.自讀和教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它們兩者的作用在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運用朗讀、默讀、速讀、口頭復述、背誦、精讀、評析等多種形式對中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1.朗讀.它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語音、詞彙、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豐富、更完美地表情達意.掌握朗讀的方法,一般要經歷正確清楚的朗讀、准確流暢的朗讀和傳情達意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2.默讀和速讀.默讀時大腦將視覺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這既有利於提高理解水平.速讀也叫快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速讀可以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記憶,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默讀與速讀都要有專題訓練,分階段進行,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有效的閱讀速度.3.復述和背誦.復述是學生對課文內容保持原樣或重新組織語言敘述的一種閱讀方法.它有利於對課文內容加強理解和記憶,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想像力、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背誦有利於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語文課發展學生的記憶力,主要是通過復述和背誦訓練而實現的.4.精讀和評析.精讀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詞的閱讀方法.評析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要求對文章的突出特點做出恰當的評價.精讀與評析往往是同時進行的.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示範講解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深刻的閱讀知識,把握閱讀要領.通過精讀和評析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和鑒賞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1.多思考、勤動筆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養成通過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要訓練學生養成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的習慣,如圈點批劃、摘抄要點、製作卡片、會做筆記等.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善讀者善用工具書.要教會學生在預習、自讀、自學過程中,運用工具書,解決遇到的疑難問題.3.閱讀衛生的習慣.要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好閱讀與環境、閱讀與自身健康的關系,講究閱讀衛生.
四、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自古以來,教育家們就十分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內閱讀的補充,而且對課內閱讀會起到強化和促進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大量的、多種方式的課外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的自由性強,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認真的指導.1.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讀物.要給學生推薦那些思想內容健康、能鼓舞學生上進、語言文字規范堪為楷模的讀物.讀物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與課文有聯系,使課內課外相互促進,同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和閱讀水平.讀物的種類和類型盡可能要廣泛多樣,使學生廣采博收,擴大知識面.2.及時檢查評比課外閱讀的成績.其形式大致有:調查統計閱讀篇目、字數、筆記、卡片等;舉行閱讀競賽、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等;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卡片、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語文學習能力.3.有針對性地指導閱讀.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目的和水平,教師要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如集體指導,個別性指導,指導寫讀書筆記等.
五、課外精練
課後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於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於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
精練就是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課後練習中選取與課文重、難點有關的練習,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點訓練項目的有關知識,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外練習並非只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更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大舞台.教學實踐中,我精心設計和布置作業,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的培養有了一定的幫助.讓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語文綜合能力.
㈨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與創新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與創新
反之,如果你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阻礙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教師採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一讀」,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能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是什麼;然後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再「議一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一議」你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節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最後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以前那種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需要 5課時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只需1課時學生就能輕松駕馭。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到閱讀量的不足,因此,他們的閱讀內容就會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他們需要從課外讀物中獲得閱讀知識,汲取豐富的閱讀營養。我們連續10多年組織學生成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范圍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教材拓展到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以及圖書館、書店乃至網上閱讀等等。我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
例如,在學習了《七顆鑽石》這篇童話故事之後,同學們主動找來許多童話故事進行閱讀。《大灰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許多童話故事和故事集紛紛在同學們中傳閱。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更可喜的是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二、「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灰雀》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說明喜歡的原因。許多同學找了描寫灰雀外型及活動的句子「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他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的歌唱,非常惹人喜愛。」當我讓他們說明喜歡的原因時,他們爭先恐後地說開了。有的同學說:「 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說:「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重點觀察了胸脯的顏色。」還有同學接著說:「我看作者太喜歡灰雀了,他把灰雀當成人來寫。」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學的發言,他說:「老師,我認為婉轉的歌唱中的『婉轉』和惹人喜愛中的『惹』這兩個詞用得非常恰當、生動。婉轉不僅寫出了灰雀歌唱的聲音,同時也引導我們把灰雀歌唱時的動作想像出來了。它不光脖子一伸頭一抬,還有可能是翅膀和頭很協調地扭來扭去才能發出婉轉的聲音。『 惹』字是在寫了外型和唱歌之後你想不喜歡它都不可能……」
再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之前,老師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四季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藉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的景物。所寫的有家鄉的小河、家鄉的柳樹、家鄉的果園等,他們不僅寫出了景物特點,而且寫作順序也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
這樣持之以恆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