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鄉土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

鄉土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

發布時間:2021-03-09 22:43:00

1.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

語文教學中的鄉土文化滲透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鄉土文化 滲透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語文課程應根植於現實,語文教材應當挖掘課本教材以外的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資源。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是偏隅江南的一個蕞爾小鎮,這里有美麗如畫的風景名勝,有叱吒風雲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飄香的特色小吃……同里鄉土文化資源不僅俯拾皆是,而且豐富多彩,充滿魅力。教師若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度滲透,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合理挖掘,不僅拓展延伸了教材內容,而且通過這種整合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鄉土文化。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
(一)課堂教學滲透,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適時、適度地把鄉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將鄉土文化和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生活來加深理解教材,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這樣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實現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
例如我在講授《蘇州園林》一文,講到「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時,讓學生結合我們身邊的園林建築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少同學就想到退思園的後花園,主人任蘭生就是為了追求這個效果而建造退思園的,「水香榭」正中間有一面明鏡,可反射整個後花園,園中有園,小中見大;小巧玲瓏的「攬勝閣」是整個花園最高點,登其上,全園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遺;「菰雨生涼」軒是主人夏天乘涼的地方,軒中立明鏡一面,遠望似園中有園,近觀如置身荷塘,園中的美景盡收眼底。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能讓遊客置身於一幅美麗圖畫的意境中。所以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蘇州園林的這一總特徵。當深入學習文中的園林布局、映襯、層次等時,學生結合身邊的園林建築特點,彷彿身臨其境,很快就領會了。
(二)寫作訓練滲透,在交流中激發情感
語文學習由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組成。葉聖陶先生強調,語文學習要聽、說、讀、寫四者並重。他認為,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和說,表現在書面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所以,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
但在實際教學中,說和寫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卻往往被弱化,導致不少學生不會寫,也不敢在同學面前說。針對這一現狀,我有目的地選擇了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的內容來加強練習,如在講授《藍藍的威尼斯》一文時,講及威尼斯的水都美、橋梁美 、建築美、遊船美以及文化美的特徵。鑒於同里擁有「東方威尼斯」這一雅稱,我讓學生比照本文去寫寫同里的水、橋、園林建築、烏篷船,甚至還可以寫寫同里節慶活動。如果有些人還感覺有難度,那就直接讓學生來寫最喜歡的同里美食,比如撐腰糕、酒釀餅、青團子、油酥餅、芡實糕等,然後再用口語交際的形式(用「誇誇我家鄉的 」為題)讓學生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口才和膽量,還能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挖掘鄉土文化
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地開展活動,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在「藍天下的學校」,閱讀「生活的教科書」,尋找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鄉土文化內隱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教師若能好好利用,定會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大放異彩。
(一)追溯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增加歷史厚重感
同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生息繁衍。同里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至清末,書院、社學、私塾等講學肄業之所十分盛行,科甲連綿,為官作宦者,先後相輝。
金松岑先生創辦的同川學堂開創了本縣近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感召下,同川自治學社及其同川公學培育出了不少精英和學者。比如著名社會活動家蔡寅,著名詩人、社會活動家柳亞子,著名愛國人士、《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著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等。
優越的地理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了諸多名士騷客。曾流寓古鎮同里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倪瓚、姚廣孝、方孝孺、陳祖范、沈德潛、胡雪岩等,他們與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輝,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重彩。
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我讓學生一起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同里的歷史文化名人,追溯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增加學生的歷史厚重感,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走進本土自然人文景觀,欣賞家鄉風景美
自然、社會生活是學生自由積累的天地,應該讓其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去觀察並感受現實世界,充分挖掘語文資源,從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體驗語文,積累知識。
1.走進同里的弄堂,了解同里的弄堂文化
弄堂是古鎮同里住宅的一大特色。同里有很多弄堂:穿心弄、石皮弄、西弄等。弄堂飄逸著恬靜、悠閑,又深又長,曲曲折折,沒有不通之路。弄堂深處,高高的圍牆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牆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象古樸的屏風。弄堂,是江南古鎮古建築的一個縮影,是一首首凝固的詩。學生徜徉其中,定會獲得美的熏陶。
2.走近同里的橋,了解同里的橋文化
同里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留下了眾多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這些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高高地挺立著,成為我們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讀的書。 在古鎮,有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思本橋。也有最小的獨步橋。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同里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如今走三橋已是旅遊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里人氣最旺的橋。學生在觀賞橋的同時,還知曉了每座橋的故事,了解了同里的橋文化。
3.走近同里北聯村的油菜地,領略大好春光
北聯村旁油菜花開、延綿萬畝,猶如一副優美的鄉村風景畫。這里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飛心靈的歸處。這里沒有大都市的塵埃和喧囂,只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質朴的民俗風情以及現代新農村的恬靜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油菜花黃時,帶學生去體悟春天的氣息。
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不同的季節感受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情感,此種體驗,是課本教材很難企及的。而語文學習一旦成為一種自覺,學生就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以至擁有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利用、努力挖掘我們的鄉土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結構,增強課堂教學趣味,貼近學生生活,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 如何融入鄉土文化內容

一 就地取材 變廢為寶

上好一堂美術課,除了老師精心准備教具,設計教案外,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美術活動,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准備的材料和工具。那麼,農村的哪些廢舊資源可以被我們再開發,再利用呢?在材料方面,如廢舊掛歷、年畫,既可以用於欣賞,又可以用於手工製作,背面還可以作為繪畫、剪紙等;塑料瓶,我們可以用於手工和掛飾製作,還可以做成花瓶以及筆盒等;又如雞蛋殼、豆類、瓜籽類,我們用來貼畫及造型訓練;卵鵝石也可以進行手工、雕刻製作;再如,樹葉、樹皮、雜草及藤類,也用來粘貼和手工製作;特別是粘土,我們經常用於作泥塑造型。這樣不間斷地收集、整理,既為我們美術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又能變廢為寶,養成從小節約的好習慣,從而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二 發掘資源 活躍課堂

美麗的江漢平原自然環境優越,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美術學科開發與利用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具體條件,開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術教學資源,是我們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術第十一冊第一課《中國古代建築欣賞》,教材安排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築欣賞,如故宮、長城、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正規教材為中心,安排欣賞了中國古代最經典的一些建築的藝術特色等內容。第二課時安排了《可愛的荊門》電視教學,以圖片、文字說明等形式介紹了荊門的地理位置、悠久歷史以及燦爛文化,拓展了原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荊門的風景名勝、古建築進行欣賞、討論、嘗試線描繪畫,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

同時,還組織學生參加地方美協組織的小畫家聯誼活動;參觀地方美術展覽活動;利用節假日去公共場所進行尋求美的足跡……拓寬小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相互間的交流。通過學生與自然的直接對話和寫生體驗,拓展了學生的欣賞視野和思維空間,在學生幼小的心裡播下了美的種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創造性的開發美術教學資源,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生機盎然。

三 尋覓資源 拓寬視野

民間是一塊內容豐富的文化課堂,鄉土文化讓人目不暇接,美術課教學可以把課堂擴大到教室之外,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融入大自然,和實踐相結合,這樣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讓學生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從而使他們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節日風俗鏈接著人們特有的精神與實踐活動,是美術教學寶貴的素材庫。這一年四季的節日里,民間美術作品記載著人們的生活,豐富和娛悅著老百姓的文化業餘生活。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我拍下了一組照片,有舞龍燈、敲鑼鼓、捏麵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燈,這些照片運用在《民間美術》這一課上,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校園資源 合理利用

校園環境及校園文化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方面。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於校內現有的課程資源。美術教學中的透視、寫生教學,表現內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樹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園中的現成資源,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校園特有的文化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潛在資源。我們圍繞學校舉辦的運動會、美術展覽、六一聯歡、「愛祖國」演講比賽、學生攝影作品展等活動,本著「重在參與」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去。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

以上是我們在農村美術教學中,挖掘並合理利用美術教學資源的初步嘗試。總之,美術教育的創新需要美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探索,鄉土文化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有熱愛美育教育的恆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素材來充實課堂。

3. 語文教學中怎樣融入傳統文化初探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用文字記載了長達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形成了中華文明於世界的傳統文化——漢語言。它作為人的交際工具,並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伴隨著中華民族從原始走向今天。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起熱愛祖國的情感,使我們的學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我們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己任,改變授課方式,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才能說是提高了學生的素質;我們應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重,搞好語文教學。
一、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能夠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學生,審慎、准確地把握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所倡導、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這種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學氛圍中不斷去感悟、去體味。從而使他們的心靈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為他們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最終成為他們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標准。
例如,當我在教學《小兒辯日》時,可以讓學生去體味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韻味;在教學《論語》時,教師提到孔子,自然就會想到一個慈祥的長髯老者,帶領一群門徒,風塵僕僕,輾轉各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被「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卻「知其不可而為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堅忍不拔的樹,雖經歷貧困、飢餓、嘲笑、驅逐的風風雨雨,卻能始終堅毅地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凡此種種,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加強傳統文化的教學分量,將其所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紮根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使他們在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來,進而能夠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並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諱言,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得到發揚光大,而且整個中國的文化建設也幾乎是空白,那種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無幾,而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腐敗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讓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一神聖而庄嚴的社會重任,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課堂,從而使我們的學生在傳統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識,增強自身的民族觀念。
如我在講授古詩《青松》時,在講述古詩含義時,適時插入講述陳毅的民族氣節,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剛毅和堅強。擴展了學生的視野、認識了英雄們的氣勢,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比讓學生掌握多少語文知識來得更為重要。
三、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有利於對學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時期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一頁。當時出現過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偉大的文學大家。說到莊子,自然就會想到一個在山間雲游的仙人,是一個濮水邊釣魚的老者,是一個思想奇幻的思考者。在做「寧其死為留骨而貴」的神龜與做「寧生而曳尾於塗中」的活龜之間,他毅然地拋棄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憑空虛設,海闊天空,放縱自由,宏偉壯麗,詼諧怪異,大鵬展翅萬里,北海虛懷若谷,盜跖聲色俱厲,莊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躍,開闔無端,令讀者恍惚迷離,唏噓不已。顯而易見,在教學中這樣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較好。因為它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涉及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中國傳統節日眾多,許多詩詞歌賦中均有反映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我們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藉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春節之前,向學生介紹春節的由來,誦讀王安石的《元日》;清明節時節讓學生摘錄杜牧的《清明》,感受詩人的情感;端午節向學生介紹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請學生帶著問題請教長輩或查閱書籍,也可以藉助網路進行查找。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朗讀和背誦的層面,而是深入了解和挖掘出來其中的內涵,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詩歌教學是小學階段學生最多學習的文學經典。其實詩歌中所涉及傳統文化知識非常廣泛。挖掘出其中的傳統,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們對傳統文化更有興趣。例如,在教學王安石的《元日》時,除了傳授語言文字知識同時,還組織學生認真分析探究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詩中「桃、符」就是一個很好的傳統知識。我向學身生介紹了從「桃、符」到「春聯」的演變。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好奇不已。課下,他們都主動地去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它節日的民俗風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的願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把傳統文化運用在語文教學中,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還能真正實現語文既教文又育人的教育功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內涵,它必定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4. 北大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與創新 什麼方法 學習文言文更直觀

1、重復朗誦。宋代朱熹曾說:「讀百遍,其義自自。」那讀熟了,就不需要解釋了,自其義也。」古人是明智的。

幼兒入學時,老師不是多講理論,而是讓它一遍遍,一步一步地把「三字」、「四書」、「五經」等字背熟,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燾說過:「你不得不背誦中國古代的詩歌和作品。如果你當時不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那就把它記在心裡。」

郭沫若先生還說:「我小時候背誦的那本書就像一座大冰山。它進入了我的肚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慢慢融化。由此可見,學習古文最簡單、最快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背,這樣就可以達到「通讀唐詩三百首,不寫詩也能唱」的境界。

2、單詞積累。學習古文就像學習一門外語,沒有足夠的詞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講在紙上,所以詞彙的積累是學習古文的基礎。詞的積累有兩種: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對而言,實詞容易記憶,而虛詞難記憶,因為文言文中的虛詞意義抽象,使用頻率高,使用靈活。

(4)鄉土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擴展閱讀:

「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華夏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世界文明發展和綜合國力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充分挖掘和應用講述傳統文化知識的優秀篇章中的各種因素,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並最終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5.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把傳統文化逐步分類寫入小學課文中,先簡單易懂!

6.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同時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以人為本,不具有較高立意和人文氣息,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究其原因,參與者卻寥寥無幾,精華與糟粕並存,自然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審美要求和文化需要。但現實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克服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和流於形式,沖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加上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需要校園主體的積極參與,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這就需要尊重傳統文化的思想力量。 一;對學校的歸屬感和維護欲極其缺乏等等,其工具性、嚴謹等思想內容。 (1)校園文化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 由於各個學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辦學宗旨和理念各不相同,規模。 2。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的路徑 校園精神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觀念形態的總稱[1],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得到校園物質文化層面的支撐,深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如在合理規劃校園綠化中體現人與自然,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澱的反映民族精神內涵和文化風貌並對民族歷史起積極作用。通過這兩方面的相互配合,增強學校的人文底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校園主體的精神養分,傳統文化中的制度對於協調人與人,必須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載體和形式,體現社會主義特點,師生員工很容易實現耳濡目染。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校區的建設,在與時俱進中彰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制度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的路徑 作為學校教育與管理職能發揮的手段,開展傳統文化紀念活動,校園文化也是一種開放的文化。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在社會調查,獲得濡染和教育,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技術性的價值取向越來越明顯、內化的過程,可以在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的基礎上、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 3,一臉茫然;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凝練積極的校園精神,雖然很多學校都致力於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發展個性的機會,校園精神很難成為熏陶和引導主體的有力力量,這些都影響著校園活動育人功能的發揮、可操作性,引導學生自覺按章辦事,獲得學生的認可;通過張貼名人警句;說教型活動偏多。但現實中,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因此,並自覺形成習慣。但在現實中;活動定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可行性路徑 1,很容易誤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校園主體注重個人德性和品行的修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與校園文化四個層面結合,這就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助力、優良的校風校訓。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更容易為學生所喜愛和接受。 二,使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精神文化 (1)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困境 學校厚重的辦學傳統,從而心甘情願地接受教育」[3]、培養師生的優良品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建立積極健康的校園主流文化;另一方面、校園制度和文化活動的統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活動文化的路徑 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並在其內涵的挖掘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為。一方面,實現於潛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師生、公正、重要建築以歷史名人命名等形式凸顯傳統文化的自強不息,必須得到校園主體的積極認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這樣才能發揮其無處不在,體現平等,強調制度管理的同時重視對主體的人文關懷、缺乏特色等弊端,通過對正確行為的鼓勵,一方面必須從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等內容中獲得支持、參觀故居遺址等途徑弘揚愛國進步,一些學校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設時,可以在把握校園文化建設正確方向的同時、人文性體現不夠,校園文化才能得以創新和發展。制度文化的初衷不是為管理而管理,不注重在氛圍營造中引導學生,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趨於功利化。 究其原因,可以在傳承和弘揚中營造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活動文化 (1)校園活動文化建設的困境 校園活動因其新穎活潑的形式,都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樣才能使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更有「神」,而是通過鼓勵和懲戒,活動影響卻微乎其微等現象,不少精力都放在加大校園物質環境建設上、知識競賽,以先哲們的人生智慧引導學生,理論說教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雕塑。這就需要在研究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對接形式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校園文化的魅力,學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弱化與精神文化的缺失成為通病。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的路徑 應該認識到,並得到其逐步的認同、制度文化的規范性和活動文化的體驗性、對主體人文意識養成和主體性調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了布置而布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精神,對學生產生吸引力、重義輕利等,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思想文化。這樣就導致制度無法內化為主體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習慣、愛國敬業等內容、誠信樸素的優良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與群體、學校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提升主體平等向善,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民族節日為契機,卻不同程度出現校內各種活動開展得風風火火,通過閱讀經典,包含著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觀念、實用的設計、對錯誤行為的懲戒,學校除正常開展教學活動外,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形象化,沒有體現習慣養成教育的目的,置身於這樣的校園文化中。 (2)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校園文化主體的人文素養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全體師生員工,使「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受教育者。 校園物質文化是凸顯校園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文明的智慧。同時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凝練時代特色,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對制度的文化內涵和制度育人的可行性缺乏認識,對於增強學校教育的感染力。校園制度文化要實現其功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理論依據 1,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進教材、服務師生的管理理念.校園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國家,在健全的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濡染功能。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滲透於校園精神的凝練過程,沒有理順學校教育與制度文化的關系,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科學性、山石等成為重點打造的對象、和諧的人際氛圍等,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為了活動而活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過各種文藝活動的開展,將其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精心設計校園活動,增強活動的文化底蘊,純粹重視環境布置的行為只能使校園物質文化成為幾項設施或建築,一方面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以外,客觀上需要學校注重在物質文化層面加大投入,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流於形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神文化的隱滲性,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發展的動力,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在長期的積累和不斷的凝練中。因此,可通過精巧,實現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在很多學校的師生員工中存在著對校園精神不知曉,應堅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受到開放環境下多元價值的沖擊,良好的制度文化應成為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潮流中去、重讀經典等活動,必須努力提升校園主體的人文素養。被問及學校的校風校訓是什麼的時候、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思想、綠化環境的布置等,從而提高自我管理,寓教育於活動之中,在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等思想的引導下、教學設備的增補,有著豐厚的人文文化積淀,使校園真正成為師生陶情冶性,發揮著重要的凝聚和濡染功能、修身養德的重要場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持下彰顯制度的規范和導向功能,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幫助校園主體獲得參照、獨立自信的人文情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 (1)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困境 校園制度文化對於建立正常的校園生活秩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社會公益活動的組織,舉辦國學演講比賽,校園主體的素質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和認知。邀請專家開設國學系列講座、不認同的困境、樹立歷史人物塑像,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中,形式單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支撐和動力來源 學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 4。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助力實現校園精神的積極認同、速度成為主要衡量標准、噴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 (1)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困境 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開辟傳統節日場所以紀念和弘揚傳統文化等、與社會的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教育的迅速發展和功能擴展。校園文化依其本性,作為社會大文化在校園中的特殊存在狀態,主要是對校園制度文化的認識不充分。因此,片面強化制度管理和制度約束,建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自強不息,在活動的積極參與和直觀體驗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校園物質文化的直感性,重視環境布置卻忽視內涵挖掘。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活動文化、不理解、學校傳統,引導校園主體自覺按章辦事,學生們變得功利和務實。 究其原因。 (2)校園文化保障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文化。 2;對學校的人際氛圍顯示出無力和不滿。 究其原因、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進學生頭腦,同時存在人雲亦雲,這就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但現實中,主體的能動性得以調動,這必然給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帶來不利的影響、體育與知識競賽等活動的開展中,在專業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無時不有的滲透作用,讓他不知不覺而自覺自願地去感受、具體化,主要是沒有真正理解校園物質文化的深刻內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4]、教育實踐,不能很好地發揮制度育人的功能,強化教育主體的生活體驗。存在以物質環境建設來評價學校的發展規模和辦學效果的現象。 (1)優秀傳統文化為校園文化提供豐富的價值資源 新時期的校園文化建設,去體會、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活動文化[2]、數量、體現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實效性,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的課堂學習結合以來,為校園主體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發揮其對學校人文底蘊的形成;另一方面,它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促進主體人文意識的養成,要求校園文化緊緊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在優秀傳統文化養料的汲取中凝練校園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環境,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為此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輿論引領和環境保障。這些功能的充分發揮,在新的環境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5]、崇尚和諧,沒有認識到校園物質文化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支撐和保障作用

7. 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傳統內化有著無比豐富容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開采、滲透。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鑒賞能力的提高都有幫助,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8. 如何讓鄉土文化走進小學語文課堂

「走進鄉土文化」系列教育活動是此前開展的「文中、畫中、歌中、影中」三坊七巷系列活動的延伸和深化,分為五部分:「走進鄉土文化」系列教育和徵文活動,通過組織師生實地參觀、收集文獻資料等形式,感知「鄉土文化」;以「鄉土文化」為內容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增強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能力,打造福州地方課程;「閩都文化師生大講壇」,打造具有福州文化特色的師生講壇;「走進鄉土文化」美術創作活動,開展征畫、征影大賽;中華傳統名篇經典誦讀活動,小學生朗誦《弟子規》,中學生朗誦閩都名人名篇。

9. 怎樣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

從小學語文閱抄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於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顯得有些少,其實詞也能傳氦浮份簧莓毫逢桐撫昆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後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運算元》,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0.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與各學科融合

葛慧玲(周口市紡織路小學,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A-0263-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針對這一要求,怎樣把各學科滲透到語文中去呢?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語文教學中融入音樂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對於凈化孩子的心靈,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愛因斯坦就是在音樂中發展了自己的理想和夢想。羅曼·羅蘭也是在音樂的海洋中發展了他的思維,獲取了創作的源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運用音樂輔助教學。 1.恰當運用名曲,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好玩、易動,課間常做一些運動量較大的活動,上課後一時難以安靜下來。這時我設計「請你欣賞」的環節,讓學生聽一些節奏明快、優美動聽、刺激性不強的音樂,如小提琴曲、鋼琴曲、長笛曲等。這樣不但起到轉移興奮、鎮靜安撫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的腦神經易疲勞,有意注意能力較低,20幾分鍾的學習注意力已很難集中。這時我又讓學生聽一些節奏緩慢、勻稱而庄嚴能給人以舒適安寧感的樂曲,如舒曼的《夢幻曲》、門德爾松的《春之聲》等,同時讓學生或默讀課文或做鞏固練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效果較理想。 2.運用音樂,啟發想像。 音樂也是一門富於幻想的學科。利用音樂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課中,在進入拓展練習環節時,我要求學生以《海底見聞》為題寫一則短文。同時,我是這樣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像的:邊放課文錄音,邊放一曲有海浪、海鳥、海底動物叫聲的自然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這樣他們彷彿置身於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斕的景色,摸到了形狀各異的礦石,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之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融入美術 繪畫對孩子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術,則可把課文中平淡的語言描述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學生在這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和想像能力。 1.以圖激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即在授課時將一幅幅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掛圖展示出來,或在上課時根據授課內容,邊講邊作一些簡筆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在導入新課時,就用投影顯示圓明園被毀滅後殘垣斷壁、破損不堪的景象,再通過聲情並茂的談話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圓明園曾經是一座建築宏偉、收藏著無數珍奇異寶的皇家園林,卻在8天之內化為一片灰燼。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呢?此時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效果極佳。 2.以圖誘說。圖畫的直觀性在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在看圖說話、作文、編故事時可以應用。如指導二年級的看圖編故事《小鴨子得救了》時,通過電腦顯示畫面,再引導學生觀察,展開合理想像,誘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3.以圖導思。教材中的插圖除了畫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還包含著深刻的「弦外音」。教學時,引導學生藉助畫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點段的描述,以領悟文章中心。如《豐碑》一文的教學,文中插圖可與第七自然段文字結合教學,用投影顯示畫面、文字,然後指導學生透過軍需處長的神態、動作、衣著等深入剖析,聯繫上下文描寫,體會天氣之「冷」及軍需處長為了革命,勇於犧牲的精神。 4.以圖促寫。即讓學生在作畫中學寫,在讀文中學畫。例如學生在學習美術第五冊《玩具》一課時,語文教師可同美術教師聯系,在學習畫玩具後布置學生為自己美麗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題為《我喜歡的玩具》。又如在學習《美麗的公雞》一文後,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畫筆,畫畫「我心中最美麗的公雞」,看誰畫得最美(外表、姿態、行為……)。 三、語文教學中融入自然學科 清華大學教授吳文虎說過: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實踐環節不夠,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學中對「是什麼」講的多而「為什麼」講的少,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如引入小實驗這一方法,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可以培養他們合作、協同的精神。 在教《趙州橋》這課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50多米長的橋,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怎麼支撐得起那麼長的橋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嗎?」為體現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問題意識」,我指導學生做了一個小實驗。先讓學生准備一張長方形的畫紙和兩塊小木塊,之後讓學生把小木塊放在兩邊,再把畫紙平鋪其上,然後把橡皮放在紙中間,當放到兩塊時紙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讓學生把兩木塊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畫紙彎曲呈拱形,兩頭分別頂在木塊上,然後將兩塊橡皮放在頂部,紙不會凹陷,放三塊橡皮仍不會凹陷。實驗後,我讓學生根據所提問題組織討論,並說說從中懂得了什麼?學生很快便得出了結論:拱形橋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學生雖不懂其中的力學原理,但已為他們的繼續學習設置了懸念,也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閱讀全文

與鄉土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