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欣賞了《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用音樂語言描繪聯想到的景象 聆聽交響音畫《嘎達梅林》歌曲《嘎達梅林》後感受
於是,音樂考試么=-=。這東西美好了~
第一問:一支駱駝商隊在俄國軍隊的護送下,行進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由遠而近,繼而又消失在空曠的遠方。這是一部形象鮮明,具有珍貴藝術價值的標題交響詩
第二問:聆美麗遼闊的科爾沁大草原,孕育了勤勞勇敢的蒙古人們,人們過著安詳寧靜的生活。
突然,傳來了王爺出賣土地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人們被驚醒了。
小號吹響了!那是嘎達梅林號召人們起來反抗的號角聲!運用上行的旋律,鼓舞著人們起來!起來!
人們背著槍騎著馬從四面八方賓士而來。
⑵ 對嘎達梅林交響曲的如何評析
交響詩《嘎達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滬光於1956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的畢業作品。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極高水準的作品。
此曲音樂素材取自於一首同名蒙古民歌,並運用奏鳴曲式的結構創作而成。樂曲內容是描寫並歌頌了蒙族英雄嘎達梅林率領的牧民起義,及其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軍閥英勇戰斗的悲壯事跡。作品以悠長而富有民族風格的主題展開,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寫,也有千軍萬馬的激戰,更有對英雄致意的悲歌與頌贊。
樂曲旋律抒情而優美,隱含著一種辛酸、哀傷,在這種感覺背後,則是草原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的熱愛和憧憬,並為之奮斗不息的戰斗精神和勇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有人將其與《梁祝》相提並論,並不為過。
20世紀初,我國一位蒙族英雄嘎達,為了土地和自由,領導人們起義,斗爭長達五年之久,最後起義失敗。這部作品以嘎達犧牲的歷史故事為題材,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全曲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各部分的音樂主題均來源於蒙族民歌《嘎達梅林》。
引子部分樂曲以嘎達梅林故事開始,在緩慢、寧靜的引子後,優美、流暢、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題,展示在遼闊無際的草原上,孕育了民族英雄的出現。而充滿動感節奏的第二主題,則表現了嘎達梅林號召牧民們起義戰斗的形象。
展開部是從馬蹄聲開始的。主題旋律經過豐富多變的發展,使音樂情緒逐漸推向高潮,似乎在人們眼前呈現一幅悲壯、激烈的戰爭場面。活潑的音調、多調性的織體,描寫了四處集結起義的隊伍,騎馬背槍賓士在廣闊的草原上,曲調呈現出一種熱情洋溢的情緒,充滿了樂觀的氣息和草原人民為生存而斗爭的形象。
樂曲最後以沉痛的感情再現了第一主題,表達了人們對已犧牲的英雄之哀悼。隨後,樂曲在速度和力度的變化中,把悲傷的悼歌變成了對英雄嘎達梅林的頌歌,樂曲在滿懷激情的強烈號角聲中結束。全曲層次清晰,音響具有立體感。
⑶ 音樂《嘎達梅林》的作品分析
大提琴協奏曲《嘎達梅林》是中國大提琴音樂創作領域中具有典範意義的大型作品。從音樂形態方面來看,她是東方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與結合的結晶。她在以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借鑒和運用西洋音樂創作體裁與技法進行大提琴音樂創作方面,為後輩做出了榜樣。作品的曲式結構是自由的奏鳴曲式,與傳統典型的奏鳴曲式有點不同;在調式調性的運用方面也頗具民族特色;另外,獨奏大提琴在作品中的表現力也很貼切。(嘎達梅林)背景 內容
對「嘎達梅林」的解釋,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 ,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願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並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後,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後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後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歌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採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庄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9233320&SUID=具體在這里。
⑷ 嘎達梅林 聽後感
你是一名一中的高中生吧,我們昨天才考完。閑話少說,以下是正文。
這一次的音樂欣賞課中,我傾聽了《嘎達梅林》這首歌曲。從這首歌曲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堅決反對日本侵略軍的意志和追求自由的信念,歌曲跌宕起伏,情感起伏較大,從中反映了蒙古人民所受的日本侵略者的壓迫,以及嘎達梅林的勇猛,讓人深深受到了震撼,歌曲著重描寫了嘎達梅林率領蒙古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斗,其中嘎達梅林的勇敢氣魄讓我感受到了日寇對蒙古人民的征服無法實現,勝利終將屬於勇敢的中國人民,一切反日的力量就如同嘎達梅林的勇氣一樣勢不可擋。
⑸ 請問一下音樂的創作手法,如果能直接告訴我《嘎達梅林》的創作手法就更好了!謝謝!
歌曲**的處理手法和方式
歌曲**的處理手法和方式
大家都知道, 一首歌曲最少要有一個**的部分才能哄托出情緒和氣氛,否則歌曲將給人平淡無味的感覺,但是也有例外的,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全歌就沒有**點。
歌曲**的處理手法和方式,是一個比較難掌握分寸的問題,由於篇幅所限,俺就在下面簡單地說說,只是隨筆,沒作系統的論述。請諒。
歌曲的**可由作詞者或作曲者來處理,又以作曲者的處理為重。
一首好的歌詞,尤其是由歌詞寫手專門為歌曲創作而寫的歌詞,就已經把**點給寫出來了,也就是說,在何處地方歌曲的**應該出現。為這種歌詞譜曲時,作曲者一般都會跟著歌詞的寫法去寫曲的。但是,很多時候歌詞本來只是一首詩,也就是說作者寫詩時根本沒把**的處理考慮進去(沒有**點的詩比比皆是,隨街可拾)。遇上這種歌詞(詩),作曲者就要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的處理了。
通常,很多的「歌詞」, 特別是在網上發表的歌詞,其通病是作者沒對所要寫的歌詞作一通盤的結構性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初稿完成後就匆匆發表。這種作法跟寫詩沒兩樣,一般來說寫現代詩是很隨意的,結構和形式都沒有什麼限制,只要跟著感覺下筆就行,三五句一段,每段的行數不等,有沒有**點等等都不是問題。但寫歌詞就比寫詩要嚴謹,要考慮的不僅是內容,也要考慮其它方面如形式,句法,行數和字數,**的布局,……等等。
歌詞的**布局點通常是放在中後段。這種處理手法便於利用前半部分的歌詞來鋪陳和營造氣氛,把**一步步推上去。這是最常用的手法。還有的是歌曲一開始就形成一個**點,把氣氛鼓動起來,然後再陳述鋪墊。這種手法有點類似寫文章小說和電影的倒述法,先把故事的結局大概表述一下,吊起讀者的興趣,然後再展開。在歌曲的**處理時, 這種手法不常用,而且一般來說其結尾也必定有另一個**點與之相呼應,且通常第二次**處理比第一次的要強烈如此才不會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
作曲方面來說,音樂的處理手法上可用漸進上揚或突進拔高的音階,加快旋律的速度節奏和頻率來顯示歌曲**的來臨。通常,全曲的最高音區也就是**的地方。
一般來說,短小的歌曲只有一個如正弦曲線般的**,較長的歌曲可有兩個或更多的**點,其旋律有如波浪式的連綿起伏。
下面就舉些實例來說明一下歌曲**的處理:
《我的祖國》 (喬羽 詞劉熾 曲)
(一)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二)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伙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暢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燦爛的陽光
這是一首詞曲俱佳的上成之作。此歌集獨唱(領唱),合唱一體,詞曲優美動聽,激勵人心,足以作為詞曲創作的範例。在俺的拙作《歌詞寫作淺析》里也有對此歌做了點表面的分析,由於篇幅所限,此處只對其**處理的手法作點論述。
此歌共有三節,每節的前半部採用獨唱(領唱),從歌詞的內容來看,屬於描述鋪陳性質,而到了後半部的副歌,採用合唱,從歌詞的內容來看,用於概括本節的內容,可見歌詞作者寫歌詞時就考慮到把歌曲的**放在此處。我不知道當時歌詞作者在寫歌詞時是否已想到副歌部分要採用合唱的形式來處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曲者用合唱來處理,並用加快旋律和強度以及副歌部分幾乎都在高音區里徘徊的手法來處理副歌(合唱)部分,的確使此歌的**在此處展現。在合唱開始時,歌曲的旋律在「這是美麗的祖國」這句里與領唱部分相對地突然拔高,另人精神為之一振,顯示**的到來,尤其是最後一節歌詞里的最後一句音樂的處理手法,使全曲結束在強盛的高音區,把歌曲的**推上最高峰。
建議有心學習的詞曲創作同好們能多聽聽多理解和分析此好歌,必有收獲!
再來談談短小歌曲的**處理,東蒙民歌《嘎達梅林》是一首很好的範例。此歌也是分節歌,每節只有四句歌詞。
《嘎達梅林》(東蒙民歌)
(一)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啊
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造反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二)
北方飛來的大鴻雁啊
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造反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三)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
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四)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
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從歌詞上看來,其**的地方並不如《我的祖國》那樣明顯,但「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一句,給予人一種追求的感受,有情感升華的感覺。從樂曲上看,其旋律大約像一個正弦曲線波,從全曲開首的低音」la」到第二樂句尾的「la」,然後逐步下降回復到全曲尾的低音」la」。這點旋律的走向在五線譜上最是明顯不過了,但在簡譜里卻看不出形狀來。因此,從通常的**理論上來看,此歌的**點是在第二樂句(也就是第二句歌詞)的收尾處,不單是因為那裡出了全曲的最高音「do」,而且那個」la」為四拍的長音。
另一首隻有四樂句的多節短小歌曲《送別》 (片段)(鄭洪 等詞, 鞏志偉 曲)
(一)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的恩情永不忘。
農友鄉親心裡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從歌詞上看來,其**點可以放在第二或第三句上,在樂曲的處理上,作曲者明顯地把**點放在第三樂句(第三句歌詞)的末尾「心裡亮」處。此歌的旋律在總體上也是呈一個正弦曲線波,只不過其波峰相較於《嘎達梅林》而言就偏向歌曲的尾部。
至於把**放在歌曲開首處的特殊處理手法,很少見。此種手法可見於《黃河大合唱》組曲里的《怒吼吧!黃河》:「怒吼吧,黃河!怒吼吧,黃河!掀起你的怒濤,發出你的狂叫!……」 歌詞一開頭就是激昂的呼叫,所以可以確定的是此處就是**,但不一定是全曲的最**處,此歌的最後才是。
下面再以原創歌曲的實例來具體說明一下我個人對歌曲**的形成和處理的方法。
《莫問》的歌詞分兩節,每一節又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如下示:
《莫問》
作詞:溫柔一刀
作曲:黃鶴樓
(一)
莫問我的來處,
我只會出現在,
不為人知的一隅,
靜靜遐想期待。
一枚擦亮的火花,
為我點燃一根香煙;
慢慢燃燒起,
那沒有預謀的愛情。
慢慢燃燒起,
那沒有預謀的愛情。
(二)
莫問我的去處,
我只會行走在,
了無痕跡的鍵盤上,
默默顧念憐惜。
一場熱烈的燃燒,
猶如生命短暫消亡;
匆匆化為了,
那灰飛煙滅的結局。
匆匆化為了,
那灰飛煙滅的結局。
每一節歌詞的前半部意境都比較消沉,平淡,一看就知道不會是**該出現的地方。下半部,最後一句才是重點,因此也是**之處。
我在音樂的處理手法上,整首歌的節奏是稍慢,帶點兒無奈,帶點兒滄桑,帶點兒期盼,帶點兒傷感。歌曲的上半部旋律起伏不大,流連於低音區,尤其是「靜靜遐想期待」(和「默默顧念憐惜。」)一句,令人心生愛憐。下半部的起句「一枚擦亮的火花」旋律就比較「亮」,旋律在音高上跟前一句「靜靜遐想期待」形成相對強烈的對比,以便哄托出希望,並為全曲的**鋪陳作準備,然後旋律上揚,到「那沒有預謀的愛情」一句里達到全曲的最**。
有的歌可以結束在**點上,但是這首歌的歌詞意境不容許如此做法。因此,俺就把歌詞的最後兩句重復(原詩里每節最後的兩句是沒有重復的),以便能讓旋律從**點上降下來,回到低音區作結束,表達出一股無奈,落莫,和落空的感傷。
我的另一首近作《小舟》:
《小舟》
詞曲: 黃鶴樓
一葉小舟
在人生的江湖上漂盪
不經意間匆匆地劃過
一個美麗純潔的心湖
輕輕地激盪起
幾重漣漪
幾朵水花
縱然小舟已遠去
縱使舟子不回頭
也難忘那
曾經歷的一片純真景色
無論漂泊何處
小舟總在
親吻著柔情似的水
承載著明月般的心
這是首單節歌,在寫法上歌詞雖分為兩段(其實可以把中間的空行拿掉),但旋律只有一段。前半部的歌詞看上去沒有**點,但在音樂的處理上我在「心湖」二字上用上了全曲的最高音,也就是營造出一個小**,以表達出心湖的高貴和純潔,令人不由心生仰慕之情。然後,在「縱然小舟已遠去」一句的開首,也出現全曲的最高音,跟前面的音階形成一種比較強的高低差對比,拱托出另一個比前面的「心湖」更高的**,此歌的後半部旋律雖有起伏,但基本上是在高音區里徘徊。最後,全曲的最**落在「承載著明月般的心」處作收。可以說,此歌有三個**點,一個比一個高。
0
《莫問》和《小舟》的旋律如用小提琴等弓弦樂器來演奏,感覺非常的棒。自我吹噓一下,呵呵。
⑹ 從音樂角度評析嘎達梅林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 ,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
從音樂角度來看歌曲的旋律採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庄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簡短的引子過後是主部第一主題,由雙簧管奏出主旋律,以弦樂奏顫音襯托,主題表現遼闊寬廣的草原以及牧民生活的和平景象。兩遍之後,突然在伴奏中出現了不安的三連音,預示著即將發生的故事。引出的主題是用原民歌創作的。它具有環境的音型,帶有不安、痛苦、無奈等復雜情緒,經多次在不同音區反復之後,在三連音的伴奏下又出現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復調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題。伴奏不斷加強,構成了反抗與奮斗的情緒。副部一開始以小號奏出了反抗的音調。長號和大號奏出了反面形象的主題,表現封建王爺開始鎮壓。接著,人民的力量開始聚集。由不安的主題變為號召起義的主題,即嘎達梅林的主題,由小號和長號響亮地奏出。告訴人們,反抗的怒火燒起來了。隨後反抗斗爭的主題此起彼伏,在附點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繪了斗爭的宏偉場面。反面形象的音調也交織進來,仍由長號演奏並有些變形。而後,在木管的三連音和鋼琴琶音的伴奏下,弦樂奏出了第一主題,寬廣而燦爛,意味人民斗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三連音下行伴奏又預示反動勢力的鎮壓,定音鼓和鈸猛烈敲擊,整個樂隊的一個長音和最後一聲悲壯的鑼聲,民族英雄嘎達梅林英勇犧牲了。最後是長大的尾聲,表現了人民對英雄的哀悼以及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斗爭的決心。
蒙古音樂離不開馬頭琴,馬頭琴拉出蒼涼引子,豎琴伴著波浪似的繁弦緩弓提琴聲一陣陣涌來,管樂猶如高翔的雄鷹,左側的沙錘時隱時現,馬頭琴呈現蒼涼無奈的過門後,雄偉壯麗的全奏回腸盪氣,令人陶醉,隨著嘎達梅林悲壯的命運而漸弱又令人扼腕,突然,天空中一陣驚雷和馬嘶(初聽要有心理准備),就象昭示高爾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吧」的名句。演奏上體現了高級樂團的高水準,嚴謹精良,典型的交響樂恢弘氣勢,真有辛棄疾「弓如霹靂弦驚」的感覺。可惜除馬頭琴外,配器上個性稍遜嫌單調。
⑺ 嘎達梅林這首歌音樂主題出現了幾次
從頭到尾的話,出現了五次
⑻ 初二音樂:《嘎達梅林》做賞析
(嘎達梅林)背景 內容
對「嘎達梅林」的解釋,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 ,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願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並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後,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後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後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歌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採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庄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