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我的雨量器」一課教學案例研究
【建議思考的來問題】1)如何源引導學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假設與猜想?2)如何引導學生去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3)面對可能導致實驗失敗的方法,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獲得成功?【案例描述】活動目的:1)在製作雨量器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現課程標准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2)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僅僅發揮參與者與指導者的作用。3)會製作簡單的雨量器,並會利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活動設計與構想:1)組織學生討論設計製作雨量器的方案並進行製作,讓學生搜集有關雨量器的資料及相關實驗的圖片資料;2)組織學生到操場模擬人工降雨,用自己製作的雨量器測量「降水量」;3)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觀察的過程和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准備階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定合作學習的任務,明確各自的責任。
B. 小學科學教學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應該有收獲的。
《奇妙的指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一冊中的一堂課,本課主要在學生了解指紋的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設法自行深入探究,從而建構指紋的獨特性及規律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能力。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用條條框框的實驗步驟去約束學生,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自由地「玩」。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研究得特別起勁。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過程。
[創「情景」入興,興致勃勃]
(上課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斷《藍貓淘氣三千問》動畫片,內容是根據指紋破獲案件的故事,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
師:看了剛才的動畫片你想說什麼?
(學生發言踴躍。)
生:可以用指紋來抓壞人!
生:藍貓用指紋來破案。
生:我知道指紋就是我們的手指印。
……
師:那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生:指紋有大小嗎?
生:指紋是不是都不一樣?那自己的一樣嗎?
生:雙胞胎的指紋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斷動畫片在不經意間就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大小小的問題學生提了二十幾個,看來學生徹地來了興趣。)
[以「畫畫」激趣,趣味無窮]
(學生對研究指紋已經徹地來了興趣,接著就要取指紋了。在這里往往會陷入無趣無味的「機械勞動」中:學生一個一個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紋,剛剛激起的興趣就會盪然無存,何不讓學生來畫畫「指紋畫」。)
師:要研究指紋,咱們還得先把指紋取一來?老師在桌上給大家准備了一些東西,(邊說邊出示)看誰能用桌上的東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紋?
(學生動手取指紋,師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紋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方法比老師多,也比老師的好!老師就按你們的方法也來試一試。(師邊說邊拿出印泥,用最簡單的方法取下自己的兩枚指紋,並在指紋旁邊用鉛筆隨意畫了幾筆,就變成一幅可愛的「指紋畫」。)
(不畫不要緊,一畫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愛的小蟲子。」「咦!怎麼變成一幅畫了?」「這么有趣的!」,有的已經忍不住想動手了。我心裡暗暗得意,學生已經迫不及待,這時候讓他們動手效果一定不錯。)
師:同學們想不想試一試?
生:想!!!(喊聲差點沒把我「震聾」。)
師:好!同學們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來畫一幅自己想畫的「指紋畫」,老師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紋取清楚取完整,開始吧!
(「嘩」的一聲,教室里一下子就熱鬧開了!不一會兒,一幅可愛又略帶童趣的「指紋畫」就創作完成了!同學們都踴躍地把自己創作的「指紋畫」拿上來給大家欣賞,一個個都顯得興味盎然。)
(一個簡單的創作「指紋畫」就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取指紋活動中解脫出來了,不但讓學生輕輕鬆鬆取好了指紋,更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拿「探究」為樂,樂在其中]
(學生通過畫「指紋畫」取下了指紋,學習的興致也更加高漲了,再讓他們來探究,當然是「樂在其中」了。)
師:看了這么可愛的指紋畫,你現在最想研究什麼?
生:指紋都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生:指紋還有些什麼特點?
……
師:用你們自己想到的辦法,來研究你想研究的問題,並把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研究問題,並作記錄。)
師:有結果了嗎?那個組先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一樣嗎?通過把我們的小組的指紋比較,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有多少種?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有的指紋是圓圓的,我們叫它「圓形」;有的像小山,我們叫它「山形」;有的有點像波浪,我們就叫它「波浪形」。
……
(多麼有趣的名字,多麼細致的觀察。正是有了學習的熱情,正是有了探究的興趣,才會樂於探究,才會樂在其中。)
[讓「拓展」促學,學無止境]
(學習無止境,探究亦無止境。探究不僅僅是讓學生得出結論,更應該是讓學生能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師:學到這里,你還有其它的問題嗎?
生:指紋除了這幾種,其它還有沒有?
生:指紋還有其它的作用嗎?
生:指紋還有沒有其它的特點?
……
[反思]
科學探究是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的研究活動。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模擬」。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們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科學探究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但從字面上看來那麼枯燥、繁瑣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條的形式灌輸給學生,肯定是無益的。劉默耕老師曾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八個字形象地概括了我們在科學方法啟蒙教育上應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呢?我的「一字秘訣」就是「玩」中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學教學與「玩」結合起來,讓他們在樂此不彼的「玩」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讓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們大人總誤認為孩子們的玩就是「胡鬧」「瞎搞」,是沒有意義的。而實際上,孩子們能從「玩」中學到許多我們用「教」所無法給予的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就能使他們的「胡鬧」 「瞎搞」變得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那麼,它就是一種「科學探究」!盡管有時這些「探究」活動還不規范、不嚴密、不完整,但只要我們能精心引導,耐心扶持,相信在他們中間正一點一滴地孕育著未來的科學家。在科學啟蒙教育中,我們必要克服把「科學」和 「科學探究」神秘化、「聖賢」化、「經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學,我們的科學教育的時空和資源將是無限的,它的潛力也是無量的…
<<<12>>>
C. 小學科學課教學案例
探究科學 體驗樂趣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案例
【主題】
在科學教學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內自主探究容科學問題的各方面能力,體驗其中的樂趣,促進更有效地學習自然規律,掌握科學知識。
【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應盡可能地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獲取和掌握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基礎課程。它強調了體驗、增長、獲取、尊重和善於等一系列科學學習的過程、方法和素養,讓學生真正做到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四年級科學中一節探究型的課程。「聲音」本身就是一個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的物體,而在這節課中,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並且通過幾個小實驗體會樂趣,把抽象化為具體,有效地掌握課程內容。
D. 小學的科學常識課..能做些什麼簡單有趣的實驗
一、開展科學課題研究
農村小學如何應對科學課的教學改革,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我校緊密結合本校實際,從2003年起用了三年時間,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從課堂教學、科普活動、校本教材、考察活動等多個角度開展了國家「十五」規劃教育科學重點課題之子課題《農村小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開展課題研究以來,課題組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開展課堂教學及其研討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的體驗和真正的探究活動。 通過課題研究, 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課題經過三年的研究,現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較高的可操和性和推廣價值,受到中央教科所的高度評價。課題的研究成果,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課題並於 2006年6月獲南海區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成果一等獎。
二、建設科學實踐基地
為了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有更多參與學習實踐的機會,我校投入了9萬多元,建成了佔地14畝的「獅山一小科技園」。請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老英雄葛振林題詞。科技園劃分 10個區域,供學生學習與實踐。其中嶺南百果區,種有60多個品種的果樹;神農百草區,種有150多種中草葯;蔬菜種植區,供全校各班同學實踐種植;科技探秘區,有太陽能、氣象觀測;森林區,種有各種花草樹木,供同學們觀察;綠色走廊,各種瓜果吸引著學生;雙荷疊翠區,荷花池中爭艷斗妍的荷花,使同學們留連忘返,久久不願離開;芭蕉區,婆娑芭葉迎風擺動;玫瑰區,鮮艷的玫瑰花使同學們歡欣雀躍。這里真正成為科學實踐活動的基地。同時,科學觀察實踐課,科學教師組織學生到科技園實地上課,大大增加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
三、開展科技製作活動
1、學校成立科技興趣小組,設有科技室,有計劃地開展種類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科技製作能力。如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利用太陽能的機會,增強環保意識,科學老師和科技小組成員共同製作了兩台700W的聚光式太陽灶,並成功地進行引點火,燒水。讓學生認識太陽能的運用原理,提高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2、開展植物標本製作活動。為增強學生科學意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我校科技園植物種類繁多的優勢,學校組織了全校同學參與植物標本的製作活動。全校學生踴躍參加,製作了一批質量較好的標本,共收到 1000多件標本作品。學生通過製作活動,學會標本的製作方法,提高了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開展觀測、考察等實踐活動
為了給學生提供親身實踐與體驗的機會,我校進行了觀測、考察實踐活動。
1、成立學校氣象觀測小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活動,積累了一批觀測資料,鍛煉了同學們參與科學實踐的能力。
2、成立環保興趣小組。有計劃地組織小組成員對校內植物、校外河涌水、泥土流失情況進行調查或考察。學生經歷了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如在調查獅北解放涌被污染的過程中,學生們親眼目睹了因污染而導致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知道污水和生活垃圾對大自然的污染和危害,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的環保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3、聘請校外農藝師到校為學生傳授盆景、植物栽培知識等。如05學期邀請三水的園藝工程師龔師傅、06學期邀請獅山種植大王黃強師傅到校為為學生上課,學生收獲頗大。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掌握了更多的植物知識,懂得如何種植和保護植物。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對大自然植物的探究的興趣。
五、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增長學生知識
1、進行科普知識比賽。
2、進行防震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防震知識。為了使學生掌握地震知識,認識地震的成因,提高師生的防震意識,學校結合時事,舉行了防震知識擂台賽。
3、 參加南海區第三屆「詹天佑」杯科技創新大賽,成績顯著
南海區第三屆「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我校成績顯著,共有四項獲獎:有黃煥昌、謝明嫻同學的小論文《考察獅北解放涌》,陳燕怡、朱志鴻同學的考察報告《母親河水質調查報告及整治措施》,黃煥昌同學的發明創造「新式的組合量角器」均獲二等獎,環保小組的實踐活動《汽車尾氣排放探究》獲一等獎。其中《汽車尾氣排放探究》和「新式的組合量角器」均代表獅山鎮參加了「劉詩昆」佛山市第 22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取得了「零」的突破,獲得了三等獎。
4、參加全國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競賽。科技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增強動手能力,啟迪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近兩年我校組織學生參加由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科學課》雜志社聯合舉辦的全國小學生「小探索者」科學小論文競賽,成績顯著,共有四十多篇小論文獲獎。
六、編寫校本教材
科學組的教師編寫了《校園植物與環境探秘》一本,作為校本教材,在三、四、五、六年級中人手一本使用。該書以校園果樹、中草葯為基礎,詳細記錄介紹了1 00多種中草葯生長特點和葯用性能,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植物趣聞,引導學生學習保護植物保護環境的知識,參與保護環境活動。該書成為小學開展研究、發掘、應用、保護中草葯,開展環保活動很好的鄉土教材。
七、搞好科學實驗室和儀器室的建設
我校重視實驗室和實驗儀器室的建設。近年來,盡管學校經費緊張,但還是購買了一定量的科學實驗用品和儀器,與新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齊全,為科學教學提供良好條件,使科學課堂教學有更好的保證。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實驗課,老師充分利用實驗設備,設計富有創造性的實驗,讓每一個學生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的探究興起。
八 、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總結經驗
三年來,我們進行了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每個學期都開展科學研究課,取得很好的效果。構建了科學課堂教學「觀察 ---實驗---研討---運用」的模式,突出了學生主體性參與性自主探究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起到很好促進作用。該模式在南海首屆教育科研成果《自然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得到肯定。我校科學教師根據這模式設計的科學教學設計在南海區比賽中獲三個一等獎,二個二等獎,兩個錄像課獲南海區一等獎,一個說課榮獲南海區二等獎;教學案例有兩個獲國家級獎,兩個獲佛山市獎。老師們及時總結經驗,撰寫教學總結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實錄等,近年有多篇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實錄分別在全國、省、區獲獎。還有多個教學案例和教學設計獲獅山街道獎。
通過課題研究,科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研究等活動,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學生與以往比較,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了明顯增強,主要表現在:與他人交流時,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有的學生對動植物的觀察與了解非常細致,學生喜歡猜想和想像;比如看到蔚藍的天空,就猜測宇宙上有哪些外星人類;學生學習主動活潑,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做事喜歡標新立異、打破常規,能自行設計探究性研究;在生活中能靈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對所學科目更加喜愛,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對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樂於接受,能與學習夥伴認真合作,積極動手、動腦。這說明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培養與提高。
E. 怎樣把科學小實驗寫得更有趣 教學案例
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來信,我覺得你的老師和你說的都沒錯:1、寫科學小實驗就應該照著小實驗的步驟一步一步的寫,把它寫清楚;2、在寫清楚的同時,也應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因為這些科學小實驗都是在你們的生活中發生的,你不應該為寫實驗而去做實驗。下面,我給你介紹一篇有趣的科學實驗小品文,希望對你有啟發。
《我揭開了硬幣浮水的秘密》一次,我跟媽媽一起到武夷山去旅遊。在名山古剎中,我看到有許多人把硬幣輕輕的放到池水上,或是把一元錢的硬幣貼到大佛的身上。聽人說,只要這硬幣能浮在水面上或能在佛身上粘住,你就是個有福的人。真的是這樣嗎?我很好奇,也拿了個硬幣輕輕的放到水面上——不好,硬幣沉下去了!唉,難道我就這么沒福嗎?我不甘心,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枚硬幣來„„這次,硬幣穩穩地浮在水面上了。哈!就這么一會兒,我就搖身一變,從「沒福人」變成「有福人」了。這時,我心想:迷信一定是沒有的,但科學道理呢?
我沉思著走到大佛旁,忽然,我看到落在大佛腳下的硬幣都比較新,能粘在大佛身上的硬幣都比較臟。我心裡豁然開朗:這硬幣的沉浮、粘合一定和這有關系!
回到旅館,我就積極行動起來:我把洗手盆放滿了水,然後把一個硬幣塗滿肥皂,甚至連花紋也塗平了。然後,我把它輕輕放到水面上——呀,成了,硬幣浮在水面上了!接著,我用力把這枚硬幣洗干凈,凹凸不平的地方還用牙刷把它刷干凈。這下,這枚硬幣就像新的一樣了。我在把它放到水面上——這次不行了,只一會兒功夫,硬幣就沉下去了。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
F.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例
第一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教材分析
《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關於空氣等方面的內容來建構的。通過本單元的的學習,讓學生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氣對於生命的意義。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了解人類對此性質的應用。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知道地球的形狀、冷熱空氣對流是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本單元由四個部分組成:
1、認識空氣的性質。這些性質包括:空氣無一定的形狀、會流動、具有質量、要佔據空間、容易被壓縮等。認識空氣的這些性質與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存在時交織在一起的,並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推理、比較、概括等能力的訓練。
2、認識空氣流動的規律。這部分內容包括:認識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風形成的主要原因。通過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律,培養學生進一步運用感官、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藉助想像和推理認識自然事物的能力。
3、認識空氣的主要化學成分。在前面認識空氣物理性質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關於空氣組成的初步、淺顯的化學知識,並為後面學習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氣的污染與保護准備相關的知識,同時繼續對學生進行綜合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訓練。
4、認識空氣對生命的意義,了解空氣的污染與保護。在認識了空氣的性質和組成之後,這部分內容將引領學生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空氣環境,考察自己周圍的空氣質量,培養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氣對於生命的意義。
2、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了解人類對此性質的應用。
3、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知道地球的形狀、冷熱空氣對流是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4、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來收集證據。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5、能對證據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並做出合理解釋。
6、意識到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濫用科技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7、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願意合作與交流。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空氣具有的性質,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及風的形成,空氣的成分,空氣污染的含義、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
難點:如何用實驗的方法探究空氣的性質,指導學生設計熱空氣上升的實驗,了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知道空氣對生命的意義。
四、措施和方法
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來收集證據。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能對證據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並做出合理解釋。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為學生選擇和設計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活動形式,使科學學習和探究活動成為學生樂於進行、經常進行、自發進行的活動。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如網路資源,多媒體設備等,精心製作實用、精緻、可操作性強的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我們的教學。
五、教學准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工具
學生:相關實驗工具
六、實踐活動
調查我們周圍的空氣污染情況,並根據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凈化空氣的措施。
七、課時劃分
一
我們周圍的空氣
1-4
1.空氣的性質
1
2.熱空氣和冷空氣
1
3.空氣中有什麼
1
4.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1
共4課時
課題 : 空氣的性質
教學內容:教材P2-P5
教學目標
1、學慣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多種方法認識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氣。
2、能根據壓「氣墊」的感覺和觀察,做出假設,並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4、知道空氣是氣體,具有占據社會問題、有質量、能被壓縮等性質。
5、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空氣的性質。
教學難點:探究壓縮空氣的力量。
教學准備
教師:課件,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氣球三個、塑料繩、細竹箝、針筒、橡皮、橡膠塞、氣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紙、天平、注射器
學生:氣球、塑料袋等實驗工具,記錄本
預習設計
預習要求:學生嘗試能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和空氣的性質,能比較空氣和水的異同
預習內容及方法:
1、觀察周圍的現象,初步了解空氣的一些性質
2、依照教材說明,自己動手做實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嘗試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檢查預習
首先小組互相檢查預習情況,然後找幾個學生說說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所了解到的空氣的存在及性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拿出個礦泉水瓶,讓學生猜一猜裡面裝有什麼東西嗎?學生可能回答:空氣。
空氣是什麼樣的?引導學生回答:無色,無味,沒有固定的形態。
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空氣無處不在,我們就生活在空氣之中,離不開它。
2、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的主題就是空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空氣還有哪些性質?板書課題:空氣的性質。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空氣的存在。
通過觀察和了解,你用什麼好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再引導學生自主做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
學生可能會想到以下方法:用塑料袋收集;用注射器往水中打,出現氣泡等。
2、初步認識空氣占據空間的秘密
(1) 實驗一:①如果把紙團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進水槽,讓學生猜一猜杯子里的紙團會濕嗎?說說看為什麼?
②有的同學說紙團會濕掉,有的同學說不會,究竟結果是什麼呢?下面請一位同學證明給大家看,看看哪種說法是對的 ?由學生來驗證實驗教師並適時提醒:杯子要豎直放入水槽中。
(2) 實驗二:①班上哪個同學肺活量大?請一位學生來吹一個氣球。
②教師拿出一個塑料瓶,還是那個氣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讓學生吹吹看。
③問學生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引導學生提出「為什麼氣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問題。
④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引導學生回答:在瓶子底部扎個小洞,空氣跑出,留出瓶子中的空間。
(3) 做了2個實驗了,提問學生發現了空氣的什麼性質?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空氣要佔據空間,同時也證明了空氣的存在。板書:要佔據一定的空間。
(4)作記錄。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原因,重點是要他們自己說,知道一定空氣占據一定的空間。
2、空氣有質量
(1)空氣要佔據一定的空間,問學生們知道空氣有多重嗎?① 小組討論有什麼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氣的重量。
②演示氣球平衡實驗,刺破其中一隻,觀察發生的現象,想一想,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什麼?認識到空氣是有質量的 。
(2)教師在空氣的性質這一欄上添個新的性質:有質量。 板書:有質量。
3、空氣所佔據的空間不能隨意壓縮
(1) 實驗一 找一同學,解開氣球的繩子,讓氣球的口對著自己的臉,看有什麼感覺?說明了什麼?認識到空氣的流動性。板書:流動性。
(2) 實驗二①大家都玩過氣墊的玩具,學生們玩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②用手輕輕壓一下模擬小氣墊,發現了什麼?怎麼解釋呢?引導學生回答出感覺,怎樣解釋現象。認識到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又彈性。板書:可壓縮,壓縮有彈性。
4、比較空氣與水的異同點
(1)過去我們認識過水,水有什麼性質?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空氣與水的異同。
(2)演示水和空氣壓縮性的比較實驗,引導學生說出現象:水難以被壓縮,空氣容易被壓縮。空氣比水輕。
(3)完成課本第4頁的表格。
5、模擬噴氣氣球的飛行
(1)指導學生來做實驗,模擬噴氣式飛機的飛行。實驗中注意:繩子要拉緊綳直,長度不小於4米;學生有依據地作出假設,並明確變數的控制;重復2-3次,取平均值。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記錄。
(3)簡介噴氣式飛機:噴氣式飛機是一種使用噴氣式發動機作為推進力來源的飛機。噴氣式飛機所使用的噴氣發動機靠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氣體向後高速噴射的反沖作用使飛機向前飛行,它可使飛機獲得更大的推力,飛得更快。特別地在1萬─2萬米空氣比較稀薄的高空,噴氣發動機更有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空氣具有哪些性質?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總結。
教學延伸
自製空氣槍
(1) 製作空氣槍 ①講解製作方法: ②小組動手製作,比一比誰的「子彈」射的遠?③你能說說製作原理嗎?
(2)引導學生認識到:要讓紙團射的遠,濕紙團就要把「槍筒」密封好,不能漏氣,而且兩端的濕紙團相隔的距離要遠,這樣空氣占據「槍膛」
的空間大,被壓縮的程度大,產生的彈力越大,「子彈」就射的遠。
限時作業
1、 空氣有哪些性質?
2、 給自行車打氣利用了空氣的哪個性質?學生還知道生活中哪還用到這一性質?
課題:熱空氣和冷空氣
教學內容:教材P6-P8
教學目標
1、用實驗並藉助想像、聯想,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律。
2、繼續學習藉助其他物體覺察空氣的認識方法。
3、知道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氣的冷熱不均是形成自然風的主要原因。
5、了解人類對熱空氣的應用。
教學准備
教師:課件,氣球、蠟燭、紙蛇、集氣瓶、蚊香,有關孔明燈及熱氣球的資料。
學生:筆記本,相關實驗材料
教學重點:認識冷空氣的流動規律。
教學難點:理解風的成因。
預習設計
預習要求
1、能藉助物體覺察冷熱空氣流動的規律
2、知道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以及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3、知道熱氣球、孔明燈是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成的
預習內容及方法:
1、自己收集資料,了解熱空氣和冷空氣的性質。
2、自己動手做下實驗,將觀察到的現象記下來,並嘗試解釋。
3、了解「孔明燈」和熱氣球的知識。
預習檢查:
首先小組互相檢查預習情況,教師找幾個同學說說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所了解到的關於冷熱空氣流動的規律及原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節課學習了空氣的性質,找位同學總結下。檢查回顧上節課內容。
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空氣的流動性,看看它在受熱和受冷的情況下是如何流動的。
三、自主學習:
(一)空氣的流動:(1) 研究熱空氣的流動
① 空氣也是分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我們先來研究熱空氣的流動。點燃一支蠟燭,把手分別放在燭火的四周、上方及下面,靠手感覺到:當手位於燭火上方時,空氣是熱的,有股熱氣往上沖,把手放在燭火下方時,感覺到空氣是冷的,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熱空氣是向上運動的。
② 教師拿出個會「跳舞」的紙蛇,先來看看蛇是怎麼「跳舞」的 ?學生發現紙蛇旋轉起來。
③是什麼力量讓蛇「跳舞」的呢?上升的空氣。
⑤通過這兩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空氣加熱後上升。那為什麼會上升呢?指導演示實驗:木棍保持水平,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燒的火柴烤熱另一端紙杯內的空氣,最後移開火柴,同時松開扶住木棍的手,觀察現象。學生:加熱的一端上升,另一端下沉。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
(二)研究冷熱空氣的對流:
(1)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怎麼能形成風呢?想個辦法,讓學生能看到空氣的對流呢?
(2)演示P7實驗,學生們發現了什麼?用蚊香的煙霧流動表示:將冷瓶倒放在有煙的熱瓶上,抽掉玻璃片後,熱瓶中的煙上升流動到冷瓶里,朝各個方向流動,然後下沉流向熱瓶,接著再上升,如此循環流動,使冷瓶和熱瓶里都充滿了煙霧。
(3) 為什麼?問學生能說說冷熱空氣是怎麼對流的?原因:熱瓶里裝的事熱空氣,熱空氣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氣下沉流向熱瓶補充熱空氣留下的空間,而熱空氣在冷瓶內流動的過程中受冷,因此下沉,這樣就形成了冷熱瓶內空氣的循環流動。這也就是風的形成原理。
(三)熱空氣的用途
(1) 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有人發明了一些可以飛行的物體,學生們知道有什麼嗎?孔明燈,熱氣球等。
(2)請學生介紹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升空原理。熱空氣上升原理。
(四)結合課文插圖,請學生們推想:大自然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陽光加熱地面,溫暖地面加熱它上面的空氣,暖空氣從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後又開始冷卻下降,冷空氣補充到暖空氣上升後留下的空間里,空氣總是在循環流動的,流動的空氣就是風。
課堂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知道了在自然界,地面上各個地方的空氣都有冷熱的不同,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
教學延伸
利用本課所學知識,自製一個「孔明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限時作業
一、填空:
1、空氣受熱時會( )流動,受冷時會( )流動。
2、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 )。
3、因為地球是一個( )體,所以地面上各個地方受到太陽照射的情況就( ),各地的( )也就不一樣,( )的差異造成了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
二、製冷空調、取暖器安放在什麼位置合適?為什麼?說說你的理由。
課題:空氣中有什麼
教學內容: 教材 P 9-11
教學目標
1、學慣用觀察、實驗、思考、閱讀資料的方法分析空氣的成分。
2、培養初步的化學實驗技能。
3、知道空氣是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
4、知道氧氣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5、了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6、培養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品質和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教學准備
教師:課件,水槽、玻璃杯、塑料瓶、集氣瓶、蠟燭、冰塊等
學生:相關實驗工具,筆記本
教學重點:了解空氣的成分。
教學難點: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預習設計
預習要求:1、了解空氣成分。
2、了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預習內容及方法:
預習內容及方法:
1、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2、能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檢查預習
首先小組互相檢查預習情況,然後找幾個學生說說空氣的主要成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教材第9頁上的三支蠟燭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哪支最先熄滅,哪支燒的最持久?學生猜測。
2、演示實驗:同時點燃三支蠟燭,並給其中兩支蠟燭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觀察現象。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3提出問題:為什麼罩上玻璃杯後,蠟燭會慢慢熄滅?為什麼罩大玻璃杯的蠟燭比罩小玻璃杯的蠟燭燃燒的時間長?怎麼解釋?蠟燭燃燒會用掉玻璃杯里所有的空氣嗎?玻璃杯里還有沒有空氣?這節課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二、自主學習
1、分析和認識空氣的成分
(1) 實驗一 燃燒要消耗一部分空氣:①把粘有蠟燭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紅水的水槽中(誰不要太多,能淹沒蠟燭下部即可) ②不點燃蠟燭,用去底塑料飲料瓶把蠟燭扣上,立即擰緊瓶蓋觀察水是否能進入杯子。
觀察實驗結果:水一般進不了瓶子。為什麼?瓶子內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
③把瓶蓋擰松,把瓶子拿起來(不要弄濕燭芯),點燃蠟燭,等蠟燭燃旺後再用瓶子把蠟燭扣上,然後立即蓋上瓶蓋,擰緊。觀察現象。
觀察實驗現象:蠟燭慢慢熄滅,水涌進瓶子里。
討論:水涌進瓶子的現象說明什麼?(說明瓶內的空氣少了,留出了一部分空間)為什麼瓶內的空氣會減少?(燃燒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氣)
(2) 實驗二 剩下的空氣不支持燃燒:①提問:瓶子里剩下的空氣能支持燃燒嗎?學生猜測,不支持。②先把水槽的水加到與瓶內水面一樣高,再擰開飲料瓶的蓋子,把燃燒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內,觀察現象。③你發現了什麼問題?火柴的火焰頓時熄滅。
討論:以上現象說明燃燒剩下的氣體有什麼性質?(不能支持燃燒);由此可以知道,被燒去的氣體有什麼性質?(支持燃燒);根據這些研究,你認為空氣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嗎?其中至少有幾種氣體?各有什麼性質?(空氣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支持燃燒,一種不支持燃燒)
(3) 查閱資料我們得知:空氣中支持燃燒的氣體叫做氧氣。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氣,大約占空氣的78%。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
2、二氧化碳的性質
(1)製取二氧化碳。 在一隻瓶子里放入一些小蘇打,再倒進一些醋,瓶里出現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把帶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緊瓶口,並通過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隻瓶子里。
(2)實驗一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① 把無色、透明的澄清石灰水倒入裝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搖晃後觀察發生的現象。② 提問學生們看到什麼變化?說明什麼?(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
(3)實驗二 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① 學生猜測: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階梯狀放置的燃燒著的蠟燭會不會熄滅?是否一起熄滅?② 演示實驗:沿杯壁慢慢傾倒二氧化碳,觀察現象,說明了什麼?③ 現象:杯底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後熄滅。討論: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能滅火。
拓展延伸:乾冰滅火器。固態的二氧化碳俗稱乾冰,一是利用乾冰升華吸熱,使燃燒物溫度降至低於著火點,二是利用乾冰升華產生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且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覆蓋在燃燒物表面隔絕氧氣而滅火。
3、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1) 實驗一,證明空氣中有水蒸氣。① 為了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我們把冰塊放進杯子里,蓋上玻璃片(同時請學生摸一摸,杯子的外壁是乾的)。過一會,觀察發生的現象。② 現象:杯壁外有許多水珠。
(2) 討論:把餅干放在空氣中,時間久了餅干會變軟,為什麼?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露水能證明空氣中有水蒸氣、東西放在露天過夜,表面會有水珠。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空氣並不是單純的一種氣體,它由多種成分組成,還了解了各個成分的性質。
限時作業
1、空氣主要是由( )、( )和少量的( )、( )等氣體混合而成。
2、二氧化碳的性質有( )、()、( )。
課題: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教學內容: 教材 P 12-14頁
教學目標
1、學慣用簡易的方法考察當地空氣污染的情況。
2、了解空氣污染的含義、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氣污染的方法。
3、知道空氣對生命的意義。
4、關心自己賴以生存的空氣環境,並能提出保護空氣的建議。
5、認識到人類的生產、生活會造成空氣污染。
教學准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筆記本,有關空氣污染的資料
預習設計
預習要求:1、意識到空氣對生命的意義,意識到保護空氣清新的重要性。
2、關心空氣環境,並能提出保護空氣的建議。
預習內容及方法:
1、能夠用測量降塵的方法考察當地空氣污染的情況。
2、了解空氣污染的含義、原因、危害及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檢查預習
首先小組互相檢查預習情況,然後找幾個學生說說通過自己了解到的關於空氣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護措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我們已經研究了空氣的不少性質,學生總結的說一說。
2、世界環境日是什麼時候?今天的口號是什麼?每年6月5號,今年的主題是「你的地球需要你 – 聯合國際力量,應對氣候變化」。
3、其實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板書 生命之源 加深世界環境日的保護意識
二、自主學習
1、空氣和生命的關系 (1)為什麼說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呢?(2)觀察P12三幅圖,你想到了什麼?空氣是生命的關鍵,意識到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
2、我們周圍的空氣 (1)空氣是我們不能離開的,但是我們現在處在怎樣的空氣中呢?教材P13頁上面的兩幅圖,學生們喜歡哪個?為什麼?(2)人類一直不斷的在污染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空氣的污染是指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是什麼?交通運輸工具排放的尾氣、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煙塵、生活煤灶排放的煙塵廢氣污染著空氣,人類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3) 簡介震驚世界的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和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害事件。1952年12月5-8日,倫敦地面無風。此時正值寒冬季節,氣溫低,濕度大,倫敦一連數天沉浸在濃霧中,而成千上萬的煙囪照樣向空中噴吐大量黑煙,形成酸霧。四天死亡4000人,在以後的兩個月中,陸續又有8000人死亡。光化學煙霧是由於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造成的,一般發生在濕度低、氣溫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後。汽車尾氣中的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氣中後,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會吸收太陽光所具有的能量。這些物質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陽光的能量後,會變得不穩定起來,原有的化學鏈遭到破壞,形成新的物質。這種化學反應被稱為光化學反應,其產物為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3、我們能做什麼 (1)空氣被污染了,而且還在不斷污染著。我們能做什麼呢?(2) 學生獻策。教材P14頁。植樹造林,減少交通工具尾氣排放,不焚燒垃圾。關於植樹造林:綠色植被有製造氧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污染四個方面的作用。關於汽車尾氣的危害:知道學生認識到用步行、騎車代替坐汽車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一種保護空氣的實際行動。關於焚燒垃圾:教育學生節約資源、廢物利用、減少垃圾量以及要做到分類投放垃圾。
教學延伸
繼續調查、關注我們周圍的空氣質量,並向有關部門提出環保建議。
限時作業
1、( )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2、空氣被污染,我們能做些什麼?
3.列舉一下你知道的科學家和他的發明創造。
第一單元復習題
一、填空題
1、空氣是氣體,具有( )、( )、( )、( )等性質。
2、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 )。
3、空氣被壓縮的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 )。
4.空氣受熱時會( )流動,受冷時會( )流動。
5. 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 )。
6.孔明燈和( )是利用( )的原理製成的。
7. 因為地球是一個( )體,所以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太陽照射的情況就( ),各地的( )也就不一樣,( )的差異造成了空氣的流動就形成風。
8、空氣總是在( )的,( )就是( )
9、球上幾乎所有的生命都需要( )。( )的空氣有利於我們的健康。
10 、 ( )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11、空氣中除了正常成分外,還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 ( )了
二、 判斷題。
1.空氣是一種單純的氣體。 ( )
2. 燃燒用去的是空氣中的氧氣。 ( )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三 探究題
1.水和空氣相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相同點
不同點
水
空氣
二、問答題。
1. 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
么?
2 人類可以為減少空氣污染,凈化空氣做些什麼?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G.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我的雨量器」一課教學案例研究求解
【建議思考的問題】1)如何引導學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假設與猜想?2)如何引導學生去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3)面對可能導致實驗失敗的方法,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獲得成功?【案例描述】活動目的:1)在製作雨量器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現課程標准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2)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僅僅發揮參與者與指導者的作用。3)會製作簡單的雨量器,並會利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活動設計與構想:1)組織學生討論設計製作雨量器的方案並進行製作,讓學生搜集有關雨量器的資料及相關實驗的圖片資料;2)組織學生到操場模擬人工降雨,用自己製作的雨量器測量「降水量」;3)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觀察的過程和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准備階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定合作學習的任務,明確各自的責任。
H. 科學動力從哪兒來的教學案例
(1)提出研究主題
帶領學生初步認識各式齒輪,提出研究主題。 (2)討論內研究方案
引導學生自己容設計實驗探究齒輪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有耐心,引導他們反復觀察車模中的齒輪裝置並適當加以點撥。如可以提示他們從研究齒輪的運動方向、運動速度等角度進行研究。也可以把做與說結合起來,讓他們邊動手邊試邊,探討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實驗研究
引導學生按上示意圖裝置齒輪組,觀察三隻齒輪轉動的方向,並記錄。
齒輪1 齒輪2 齒輪3 順時針 逆時針
實驗總結:
a. 齒輪的轉動速度
用大、小齒輪組成齒輪組,觀察大小齒輪的轉速。
b. *特殊齒輪組改變運動方式
運動拐彎(蝸形齒輪)、轉動變平動(齒軌)……
以上各項研究不要求每個學生或小組把每個項目都完成,可以分組自由研究。 (4)交流與總結
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實驗現象,並試圖總結。如:齒輪組在傳動過程中,能改變運動的速度、改變運動方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