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的教學環節有哪些
計劃、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課後輔導五大環節
❷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構成要素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 以皮亞傑、布魯納等人所進行的關於兒童發生認識論和有關發現學習的開創性研究為基礎,發展起來了認知主義理論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認識,而且更加重視建立有利於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的情境。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解釋現實的,由於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確、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的這些觀念為我們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並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為了讓學習者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目標一旦確立,學習者在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操作對象,也就是說總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讓孩子們去做。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後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嘗試去解答有關的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確、豐富和全面。因此,在學生學習中的交流就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具體表現為: 1、促進者:教師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但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 2、指導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反饋,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3、合作者: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去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如學生的地方;同時也願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業人員合作,敢於冒風險去開拓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 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第二,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後的結果,學習者還需准備自己在小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時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提綱。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題策略,並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正確與錯誤、相同與不同,對正確的需給出證據或闡述理由,對錯誤的需找出錯誤的原因,對都正確但方法不同的解題策略,需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特點,優化解題策略等等。第三,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上的便利。這里的空間主要是指學生座位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編排座位,使得學習常常被視為孤立、個體化、相互存在競爭的活動。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編排成一些工作小組,從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調整,孩子們會十分樂於彼此進行交流、傾聽、解釋、思考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想通過提問「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學習者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等。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反省認知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或研究的這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有人甚至將一個人是否具有反思習慣作為一個人聰慧的指標。由此可見,在評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 (六)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的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在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積極體驗中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
❸ 什麼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實施教學中從復習、引入教學、新授到全課小結的整個過程。
❹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在教與學的相互聯系中進行的,它內部的主要要素至少有五個:教師、學生()()()
小學數學主要教學過程的內部要素有哪些
以皮亞傑、布魯納等人所進行的關於兒童發生認識論和有關發現學習的開創性研究為基礎,發展起來了認知主義理論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認識,而且更加重視建立有利於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的情境。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解釋現實的,由於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確、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的這些觀念為我們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並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為了讓學習者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目標一旦確立,學習者在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操作對象,也就是說總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讓孩子們去做。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後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嘗試去解答有關的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確、豐富和全面。因此,在學生學習中的交流就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具體表現為:
1、促進者:教師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但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
2、指導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反饋,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3、合作者: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去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如學生的地方;同時也願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業人員合作,敢於冒風險去開拓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
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第二,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後的結果,學習者還需准備自己在小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時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提綱。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題策略,並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正確與錯誤、相同與不同,對正確的需給出證據或闡述理由,對錯誤的需找出錯誤的原因,對都正確但方法不同的解題策略,需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特點,優化解題策略等等。第三,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上的便利。這里的空間主要是指學生座位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編排座位,使得學習常常被視為孤立、個體化、相互存在競爭的活動。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編排成一些工作小組,從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調整,孩子們會十分樂於彼此進行交流、傾聽、解釋、思考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想通過提問「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學習者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等。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反省認知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或研究的這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有人甚至將一個人是否具有反思習慣作為一個人聰慧的指標。由此可見,在評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
(六)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的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在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積極體驗中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
❺ 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存在的問題問題一:情境創設不當,缺少針對性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課都是從生活中或創設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牽強之感。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脫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缺少針對性,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問題二:合作形式濫用,缺少實質性。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合作慾望,是確實有合作必要的選擇,而不是教師認為什麼時候合作就什麼時候合作。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每一節觀摩課上都有小組合作這一環節,少則一兩次,多則三、四次。一至六年級都在用。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的學生還不知道干什麼,因此看似「熱熱鬧鬧」,但結果卻是「蜻蜓點水」;有的課合作次數過多,反而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目標無法在40分鍾內完成;有的合作學習,教師為急於完成預設的活動,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就終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問題三:教學方式呆板,缺少啟發性有的數學課堂教學把傳統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怎麼樣」、「好不好」、「還有嗎?」„„之類的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一方面把整體性的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另一方面把對話變為問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問題,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就像塗長順老師說的,由原來的「填鴨子」到現在的「問鴨子」了。問題四:評價形式失真,缺少個性化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在課堂上,經常聽到的是「啪,啪,表揚他!」「棒,棒,你真棒!」的表揚聲。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這些學生確實提出了有創見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或者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表揚是適當的。但有些學生僅僅是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者重復別人的發言,那麼這樣的表揚就有違發展性評價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師對一些學生的錯誤回答也不敢馬上加以糾正,長期以往就會造成學生對表揚的「迷失」,就會造成評價的失真。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勵性評價的「度」而造成的。望採納謝謝
❻ 小學數學主要教學過程的內部要素有哪些
小學數學主要教學過程的內部要素有哪些
以皮亞傑、布魯納等人所進行的關於兒童發生認識論和有關發現學習的開創性研究為基礎,發展起來了認知主義理論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認識,而且更加重視建立有利於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的情境。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解釋現實的,由於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確、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的這些觀念為我們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並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為了讓學習者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目標一旦確立,學習者在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操作對象,也就是說總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讓孩子們去做。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後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嘗試去解答有關的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確、豐富和全面。因此,在學生學習中的交流就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具體表現為:
1、促進者:教師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但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
2、指導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反饋,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3、合作者: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去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如學生的地方;同時也願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業人員合作,敢於冒風險去開拓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
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第二,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後的結果,學習者還需准備自己在小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時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提綱。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題策略,並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正確與錯誤、相同與不同,對正確的需給出證據或闡述理由,對錯誤的需找出錯誤的原因,對都正確但方法不同的解題策略,需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特點,優化解題策略等等。第三,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上的便利。這里的空間主要是指學生座位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編排座位,使得學習常常被視為孤立、個體化、相互存在競爭的活動。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編排成一些工作小組,從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調整,孩子們會十分樂於彼此進行交流、傾聽、解釋、思考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想通過提問「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學習者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等。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反省認知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或研究的這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有人甚至將一個人是否具有反思習慣作為一個人聰慧的指標。由此可見,在評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
(六)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的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在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積極體驗中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
❼ 簡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含義
如何搞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重視數學概念教學,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應該如何搞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呢?
一、充分利用感性經驗,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於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小學生來說,感性經驗在形成概念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藉助學生的感性經驗。例如,「分數概念」的教學,教材中對分數是這樣定義的:「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在這里,關鍵是對單位「1」的理解,這個「1」並不是具體數字,而是代表一個整體。為了說明這一點,可結合學生自身經驗進行舉例:一個學校是一個「1」一個班級是一個「1」,一個小組也可以是一個「1」。這其中包含數量的多少並無關系,主要是看它能否構成一個「整體」,學生一旦理解了「1」的含義,分數的概念也不難掌握了。
二、運用變式,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概念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學生理解概念的過程即是對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把握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變式的運用,可以使要領的本質屬性更加突出,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學中,通過不同形態(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不同面積,不同位置的三角形與一些類似三角形的圖形進行比較,就可以幫助學生分清哪些屬於三角形的本質屬性,哪些屬於三角形的非本質屬性,從而准確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學中,讓學生接觸不同位置不同形態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從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個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又如,在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讀寫後,學生再學習多位數的讀寫就可以運用遷移使學習變得輕松,容易掌握,這樣,即避免了教師的大量講解,節省了時間,又可從中鍛煉學習的自學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三、運用遷移規律,促進舉一反三。
學習遷移,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學習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自覺地運用遷移規律,用舊的學習不斷促進新的學習,就能使學生對概念的學習變得簡單容易,並且記憶鞏固。例如學生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之後,再學習乘法的「結合律」、「交換律」時,教師只要運用遷移規律稍加點撥,學生就很容易接受。
四、形成概念體系,達到融會貫通。
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但概念與概念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許多概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一個概念掌握之後,可以有助於其它有關要領的理解,在頭腦中形成概念體系。例如,分數和小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表面上看,分數與小數也是不同形式的數,但只要通過實例向學生說明,小數實際上是一種以10、100、1000……為分母的分數,學生自然就會在頭腦中把分數與小數聯系起來納入到同一個概念體系當中,學生在學習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及相關計算時,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❽ 簡述數學教學過程的幾個環節
一個完整的訓練過程應該由四個環節構成:開始、准備、基本和結束。
開始部分:布置訓練任務,准備場地器材;
准備部分:一般性准備活動和專門性准備活動;
基本部分:完成訓練任務;
結束部分:放鬆活動,小結,整理、回收器材等。
❾ 小學數學課的基本教學流程是怎樣的
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從作好學習的心理准備開始;產生了知與不知矛盾,出現了求知的內在動力。
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則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
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鞏固知識:只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所學基礎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自如運用已有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
運用知識:重視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檢查知識、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作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事項: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9)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六要素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特點與功能
1、雙邊性與周期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過碰撞、交流達到融合以後,又出現新的矛盾—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產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學習者必須積極地建構意義,通過對話及思考過程或與他人互動,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個人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過程會越來越豐富化、生動化和個性化。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
❿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包括哪幾個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作業設計、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