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有哪些要求
課程目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表述。常用的目標表述方式有: ①從教師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師應該做的工作或應該努力達到的教育效果。例如,使幼兒體驗到在幼兒園生活的樂趣以及靠自己的能力行動的充實感;幫助幼兒同周圍的人們主動交往,培養對他人的友愛之情和信賴感;萌發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慾望和能力。 ②從幼兒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兒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發展。例如:知道簡單的安全和保健知識,並能夠在生活中運用;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在活動中快樂、自信;注意傾聽對方的講話等。 目前,多數人主張從幼兒的角度表述,以促使教師的注意力向兒童轉移,克服以往教育中教師過多注意自己"教"的行為,而忽視幼兒的"學"和"學的效果"的傾向。
『貳』 幼兒園活動目標分析怎麼寫
幼兒園活動目標分析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學准備策略:
教學准備策略主要指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即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具體說,教師在准備教學時須解決如下問題:目標的確定、材料的准備、教法的選擇等。有效的教學准備策略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幼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在集體教學中一定要先明確教學目標。目標的確立須從幼兒角度出發,涵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經驗多個緯度,必須是可測的、可評價的、具體的、明確的,適宜大部分幼兒最近發展區,是可以共同達到的。
例如:小班科學領域「認識時間」,某教師目標表述:「認識白天黑夜,了解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正確區分白天黑夜」。顯然,目標過於單一,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其它能力的發展。結合有效教育目標的標准,可做如下改動:「認識白天黑夜,了解其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正確區分白天黑夜,嘗試運用時間詞彙;幫幼兒樹立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准備操作材料
集體教學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教師應結合活動要求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准備最佳的操作材料,發揮最大效應。
(1)材料的可操作性。集體教學中提供的材料操作性要強,使幼兒願意操作、探索。如:整合活動「有趣的線條」,幼兒可利用線條自由表現,充分體驗創造想像的樂趣。
(2)材料的層次性。同一年齡幼兒發展水平不一致,存在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教師提供的材料要有層次性,使幼兒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操作、探索
『叄』 幼兒園教學目標怎麼寫
首先要寫明,孩子在這里接受教育後的預期效果。目標:採取的手段:實踐的結果:今後的方向:補遺和改進:以上的內容精心設計一下,就好了。
『肆』 幼兒園表述目標的角度和理念有哪些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1.普遍性目標
普遍性目標一般依據一定的哲學思想或者倫理觀、意識形態、社會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對課程進行原則規范或總括性指導目標。這種目標的特點是把一般的教育宗旨或者原則與課程目標等同起來,因此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規范性等特點,對所有教育實踐都具有指導作用。
普遍性目標取向體現了課程目標的一般性原則或者宗旨,為教育工作者創造性地闡釋教育目的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它可以適應各種具體的教育實踐情境與特殊需要。然而,普遍性目標卻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局限性,如模糊、泛化,並有一定的隨意性,對目標設計者本人的哲學觀、世界觀及教育思想要求比較高,需要我們辯證地把握。
2.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具體的,可以操作的,它在目標中明確指出課程實施後在兒童身上可能引發的行為改變。行為目標的特點是具體、精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
行為目標在課程領域的確立始於博比特,他曾用「活動分析法」對人類經驗和職業進行系統分析,並提出1O個領域中的800多個目標,在行為目標的課程領域確立了最初的基礎。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育的基本原理》一書中系統發展了博比特等人關於行為目標的理念。他指出,在目標確立之後,應該用一種最有助於學習經驗的選擇與教育過程的指導方式來陳述。最有效的目標陳述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學生養成的那種行為,又指出這種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生活領域或內容」,即每一個課程目標都應該明確教育的職責。到20世紀中葉,著名教育家布盧姆等人繼承並發展了泰勒的行為目標理念,他們借用生物學中的「分類學」概念,在教育領域建立了「教育目標分類學」,從而把行為目標發展到新的階段。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梅傑等人總結並發展了前人的行為目標理念,領導發動了「行為目標運動」,將行為目標取向的發展推到了頂峰。
行為目標學對於兒童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達成一些相對簡單的教育目標是有一定意義的,在課程領域科學化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行為目標越來越細化,越來越精確化容易導致一些偏差,使教師只看到目標而不見兒童的個性,並且人的許多高級心理是很難用外顯的目標進行量化的,也很難觀測到,如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等。
3.生成性目標
生成性目標也稱展開性目標。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目標。如果說行為目標關注的是結果,那麼生成性目標注重的則是過程,反映的是教育過程中兒童經驗生長的要求,反映的是兒童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生成性目標的根本特點是過程性。
人本主義課程論強調兒童個人的生長、個性的完善與自我的實現。課程的功能就是為每一位兒童提供有助於個人自由發展的、有內在獎勵的學習經驗。羅傑斯就曾這樣說過:「凡是可教給別人的東西,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即對人的行為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的。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並加以同化的知識。」
生成性目標是非預成性的,在教育情境中自然產生的目標。它充分尊重兒童,使兒童有權利決定什麼是最值得學習的。當兒童從事與自己的目標相關聯的學習的時候,他們會越來越深入地探究既存的知識。隨著問題的解決和興趣的滿足,兒童會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價值感和對結果的新的設計。這個過程是持續終身的,因此基於生成目標的課程必然會促進終身學習。
在西方國家,以生成性目標為取向的早期兒童課程或教育方案並不少見,如義大利「瑞吉歐」幼兒教育方案就是典型的以生成性目標為取向的課程。這些課程較少帶有預設的痕跡,課程實施的過程能比較充分地發揮兒童的主體性。但是,生成性目標確實帶有教育的理想主義色彩,教師實施起來比較困難,需要高超的技術與額外的努力。
4.表現性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由美國課程論專家艾斯納提出的。艾斯納受其所從事的藝術教育的影響,他認為藝術領域里預定的目標是不適合的,從而提出了表現性目標作為補充。表現性目標是指每個兒童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它追求的是兒童反應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質性。
艾斯納認為,課程計劃中應該區分兩種目標,即教學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教學性目標是在課程計劃中預先規定好的,它指明兒童在完成一項或幾項學習活動後所應習得的具體行為,如知識、技能等,旨在使兒童掌握現成的文化。教學性目標對大部分兒童來講是共同的。表現性目標強調兒童的個性化,關注兒童創造性的培養。它不是規定兒童在完成一項或多項學習活動後准備獲得的行為,而是描述教育情境中的「際遇」,即兒童在教育中作業的情境、兒童將要處理的問題、兒童將要從事的活動任務等。使用表現性目標意在實現兒童多樣性、個體性的反應效果,而非反應的一致性。教師只是提供一個表現性活動的情境,兒童在此情境中獲得個人化的意義。
艾斯納認為這兩種目標在課程中都是需要的,而且也都存在於課程實踐中。教學性目標適用於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規范和技能,這樣可以使兒童的探究成為可能。表現性目標則適用於表述那些復雜的智力性活動,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這種活動得以進行的工具。並且,這類活動有時需要發明新的智力工具,從而導向創造性的活動,這樣就使文化得以擴展和重構從而保持勃勃生機。所以艾斯納提出表現性目標,其用意並非替代教學性目標,而在於完善課程目標,從而使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習活動有更為適合的目標,最終體現對兒童主體的尊重,表現出對「解放理性」的追求。
制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1.對幼兒的了解
幼兒園課程的一個最基本的職能就是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所以編制課程目標時必須關注幼兒的發展、關注幼兒的需要與興趣、關注幼兒的認知發展、關注幼兒社會化過程及個性形成等方面的規律與特點,以使課程目標有效地引導與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了解幼兒是制定發展目標的依據,而對幼兒現實需要的了解,可以通過實際觀察幼兒的身體動作、認知、情感及社會性等方面的表現來分析得出。並通過對幼兒發展的預期,確立一定階段幼兒可能達到的水平及個別差異,發現教育上的需要,幫助幼兒建立期望,從而確定什麼目標是適宜的,什麼目標是不適宜的。
2.對社會生活的感悟
幼兒不僅生活在幼兒園中,也生活在家庭、社區與社會之中。幼兒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突破時間與空間范圍的過程。所以確立幼兒園課程目標也必須關注社會生活及其發展需要。
幼兒對社會生活的需求,一是來自幼兒生活的社區、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包括當前顯示的社會生活需要和社會生活未來的發展趨勢。
要將社會生活需要納入幼兒園的課程目標,需考慮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民主性原則。在「大眾主義」時代,幼兒園課程目標應體現社會公平與民主的思想。
第二,民族性與國際性統一的原則。國際化時代的課程應具有國際視野,應把本社區、本國家、本民族的需求與個人的需要統一起來。如在我國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觀中比較關注幼兒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所以在幼兒園課程目標中應注意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萌發;再如,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合作比較頻繁,所以幼兒園課程應關注幼兒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合作等品質,使幼兒具有適應將來社會生活的能力。
第三,教育先行原則。教育不能被動適應社會生活的需求,而應超越當前的社會,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
3.對學科知識的研究與應用
幼兒園課程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傳遞社會文化,使幼兒從一個自然人發展為掌握一定知識和經驗的社會人。而學科知識是文化最重要的支柱,因為文化的基本構成和集中體現即是分門別類的學科。因此,學科知識是確立課程目標的重要依據和來源。
施良方認為,學科的功能有兩方面:一是這門學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二是這門學科所能起到的一般的教育功能。在此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學科知識無疑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構成成分,但對於幼兒來講,學習這些學科知識的意義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學科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如果我們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特殊功能,將會導致課程設計者將學習者逐步引向該學科的專門研究,從而強調學科知識的嚴密體系;如果我們強調的是學科知識的一般教育功能,那麼,課程設計者將會更為看重學科知識對學習者一般發展的價值。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課程目標的確立。
幼兒園課程所面對的特殊對象——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幼兒園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所具有的性質,決定了幼兒園課程注重的應該是學科知識的一般發展價值而非專門的學術特殊價值。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在考慮學科知識時應更多地關注學科知識與幼兒身心發展的關系,關注學科知識能促進幼兒哪些方面的發展。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學科領域的目標並沒有要求幼兒掌握系統、嚴密的科學知識,而是強調: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教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
1.從教師角度的表述
從教師角度表述課程目標比較明確地指明了教師應該做的工作與應該努力達到的教育效果,對於教師明確自己在課程教學中的角色與作用有很大的幫助。從教師角度表述時,會經常採用「鼓勵」「引導」「幫助」「使」等字眼,如這樣的課程目標表述:
(1)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對事物進行比較,找出互相之間的聯系。
(2)幫助幼兒獲得形狀、顏色、大小、分類、順序等概念。
(3)使幼兒體驗到在幼兒園生活的樂趣以及靠自己的能力行動的充實感。
從教師角度出發表述課程目標容易促使教師過多地關注自己的「教」,考慮「教什麼」「怎麼教」,而忽略幼兒的「學」,因此多數人主張從幼兒角度表述課程目標。
2.從幼兒角度的表述
從幼兒角度出發表述課程目標時,需明確幼兒通過學習後應該達到的發展程度。經常採用「感受」「喜歡」「理解」「能」等字眼,例如:
(1)能初步感受並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4)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生活用語。
從幼兒角度表述課程目標可以促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幼兒「學什麼」與「怎麼學」,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關注幼兒學習的效果,促使教師更多地「以學定教」,避免單純地「以教定學」。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伍』 如何寫幼兒園教學目標 如何寫幼兒園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豐富幼兒的字型檔內。 活動准備:字卡、課容本。 活動過程: 1. 完整復習1-18課內容。 2. 玩找朋友的游戲。……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豐富幼兒的字型檔。 活動准備:字卡、課本。 活動過程: 1. 完整復習1-18課內容。 2. 玩"找朋友"的游戲。
『陸』 在寫幼兒園教案中三維目標(認知,技能,情感)的常用詞有哪些
一、認知:包括對數學、語言、常識、科學、社會的一些知識。
二、技能:
1、數學技能又分成數概念、圖形、統計、分類、排序、空間、方位、時間、測量等等。
2、動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使用、發展和調適。
三、情感主要涉及一個人的感知和理解、情感、態度、興趣和價值觀等。
(6)幼兒園教學目標表述詞擴展閱讀:
幼兒園教案中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成七級:
1、知覺,通過感覺器官覺察客體或關系的過程,藉此獲得信息以指導動作。它是動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是導致動作的「情景-解釋-動作」連鎖中基本的一環,具體包括感覺刺激、線索的選擇和轉化三個方面。
2、定向,為某種穩定的活動的准備,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緒定向三個方面。
3、有指導的反應,復雜動作技能學習的早期階段,通過教師或一套適當的標准可判斷其操作的適當性,它包括模仿和試誤兩個方面。
4、機械動作,學生的反應已成為習慣,能以某種熟練和自信水平完成動作,這一階段的學習結果涉及各種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動作並不復雜,比如能夠給小提琴裝上琴弦。
5、復雜的外顯行為,包含復雜動作模式的熟練動作操作,操作的熟練性是以迅速、連貫、精確和輕松為指標,包括消除不確定性和自動化的操作兩個方面。
6、適應,技能的高度發展水平,學生能改變動作以適應新的具體情境的需要,比如通過改編已知的舞蹈技能形成一套新的舞蹈動作。
7、創新,根據在動作技能領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創造新的動作模式以適合具體情境,比如創造一種現代舞蹈。
『柒』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中認知,情感,技能目標表述詞有哪些
注意看活動目標
『捌』 教學目標應如何表述
教學目標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個要素:
一、行為主體:是指學習者,是學生不是教師。若寫成「教給學生…」或「培養學生…」都是不妥的,這樣,行為的主體就變成了教師,而教師的行為不是教學目標加以描述的對象。教師的行為應放在具體的教學流程中。
二、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
用以表述「知道」這一目標的行為動詞有:
「說出、填出、指出、寫出」等。例如,講述《中法戰爭》一節,如果把目標表述為「使學生清楚中法戰爭的過程」,就顯得比較模糊,教師無法知道學生是否清楚。如果改為「學生能在《中法戰爭形勢示意圖》上指出戰爭開始、結束的地點,並能標明時間;能指出四場重要戰役的地點(馬尾、淡水、鎮海、鎮南關、臨洮中的四個)」,就比較容易確認學生是否掌握。
用以表述「理解」這一目標的行為動詞有:
「解釋、說明、分類、歸納、舉例」等。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影響》一節時,如果把目標表述為「使學生理解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的話,那麼教學活動結束時,學生對《南京條約》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還是沒理解,教師往往當堂難以明確驗證。但如果把目標具體化為「學生能舉例說明《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就比較容易確認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再如,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A、用自己的話說出戰爭爆發的一般原因及侵略戰爭爆發的一般原因;B、在課本上找到有關戰爭原因的內容;C、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用以表述「應用」這一目標的行為動詞有:
「示範、評價、修改」等。例如,《鴉片戰爭》一節,如果把目標表述為「教會學生分析戰爭性質」,就有問題。若改成「學生從不同角度比較兩次鴉片戰爭,分析兩次戰爭的關系,歸納出鴉片戰爭的侵略本質」,就比較具體,可操作性強。
三、條件或情境: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藉助工具書」、「無需參考資料的幫助」、「根據地圖」等。對條件的表述有三種類型:
(1)使用輔助手段或不使用。如:不用計算器來計算…;
(2)提供信息或不提供;
(3)完成行為的情境。如:「在課堂討論時,敘述…要點」等。
四、表現水平或標准: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二十題中至少答對十五題」、「達到99%的正確」等。
『玖』 如何表述教學目標
本人認為,好的教學目標具有教學的指導性和操作性,具有「明確、具體、可測」的特點,其表述中要含有「行為、條件、標准」這三個要素,並且是以陳述句表述。目標三要素與陳述句結構關系如下:目標三要素行為主體條件、標准行為陳述句結構主語狀語謂語賓語學生條件、標准行為動詞教學內容
(1)行為主體(陳述句的主語部分),即教學對象,一定要是「學生」,但大多在不會發生誤解的情況下可省略掉。
為了有針對性的說明表述的方法,我以教師編寫的教學目標為例說明 (黑體字為原目標,括弧中是省略部分,楷體字為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1)(學生)根據元素周期表,
判斷Na、Mg、Al元素金屬性的相對強弱。主體條件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2)(學生)能抓住事物的突出特點,撰寫出廣告詞。主體標准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3)(學生)能描述
滾珠絲杠螺母副軸向間隙的調整原理和方法。主體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
(二)能力目標(1)(學生)
能夠根據簡單體模型正確繪制三視圖。主體條件標准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2)(學生)能用萬用表判斷安裝的線路是否正確。主體條件行為動詞教學內容標准行為(3)(學生)能選擇合適的工具,
完成垂頭上的內外圓弧及圓弧連接的加工。主體行為行為(4)(學生)能靈活完成
運球、上籃、投球的連續動作。主體標准行為
(三)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表述大體相同,只是陳述句的賓語部分不再是教學內容,而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德育范疇的內容,由於德育目標是無形的抽象目標,一般不易「明確、具體、可測」,因此要用「體驗性」語言來描述,如下。(1)(學生)親歷
設計和製作的過程,體驗
成功的快樂。主體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動詞情感行為行為(2)(學生)體味
文章所表現出的濃濃的父子情誼。主體行為動詞情感行為(3)(學生)認真標注元件符號,
養成
嚴謹的作風。主體
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動詞態度行為行為(4)(學生)體會加工方法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習慣。主體行為動詞教學內容行為動詞態度行為行為
鄭重說明以上目標表述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是否合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