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品德與社會如何進行有效教學講座稿
首先要先去調研講座的對象是教師抑或成人還是學生,以此來調整講座的內容。切忌內容太過空泛,以免引起講座對象的疲勞。建議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多增加實例來解決。
望採納哦。
❷ 如何在小學思品課堂中運用微視頻教學
小學思品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內生活態度容,從而健康地成長發展,這既是對學生行為方式的培養,也是對學生精神情感的培養。所以,為了能夠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運用微視頻教學方式,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從而促進自身學習效率的提升。
❸ 如何讓小學思品教學中《品德與生活》課堂活起來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關鍵詞:課堂品德教學現實生活生活即教育課程理念課;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一、角色扮演引發共鳴;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二、組
淺談如何讓《品德與生活》課堂活起來
邵陽市大祥區面鋪鄉中心完全小學 陳潔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使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關 鍵 詞:課堂 品德教學 現實生活 生活即教育 課程理念 課程基礎 陶行知
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中。這進一步從課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動化教學是品德教育課之必需。《品德與生活》課是「活」的教育,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深入感受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 下面就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體會:
一、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
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以劇本的形式,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創設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於開展課堂辯論的環境。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藉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
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於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利大於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麼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於屢禁不止。為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於思考,善於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三、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
體現,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再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後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工廠、街道、名勝古跡。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
四、換位體驗 內化認識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採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
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然後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麼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度,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接受道德知識,進一步指導行為實踐。
再如《同學之間》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輝的父母離婚後,王輝由爸爸撫養。他的一些同學知道後,在背後議論他是一個沒媽的孩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換位體驗王輝的心情,即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如果你處在這樣的情境中將會怎麼想?同學們將心比心,真正感受到離異子女已經夠痛苦了,別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戲弄,就使他更難過了。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自覺地去同情和幫助離異子女。這樣的換位體驗,無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起著積極作用。
五、結合實際,暢所欲言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少,但是教學時如果教師能注意引導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生活對周圍環境的所見所聞,這時同學們的發言會特別積極,如教學《家鄉變了》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情況,知道「三廢」污染的嚴重性,理解環境為什麼亮出了「黃牌」,這時可讓學生談一談身邊看到
❹ 怎樣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融入到生活中去
課前准備充分,是教師形成教學最佳心態的重要條件,這也是教師獲得課堂教版學自信心的基礎。其權次,進行教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純凈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
❺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如何落實新課程理念
開放的教學目標,按新課程理念可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新的課程改革一大亮點就是學科教學要體現三維教學目標的和諧統一,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標中最為重要的,最為核心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要關注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下面我就結合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幾個小片段,談一談自己在落實德育目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提供給各位老師一起探討研究,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一、現身說法,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思想品德課程中最基礎的目標是:幫助初中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幹教師的人格形成過程就是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寶貴教學資源。我們經常說「親其師,信其道」,在學習過過程中,如果能夠真正實現這一點,相信離我們德育目標的落實也就不遠了。關鍵是如何做到「親其師」?我在這方面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結合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與學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現身說法」。每位老師都有過自己的中學時光,回想那時的我們,有著和學生們類似成長的快樂和煩惱,也有著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那麼就將自己的這些故事、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來引導我們的學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來得更加親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學習《生活處處有情趣》這一項目時,我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培養高雅情趣,摒棄庸俗情趣,杜絕不良嗜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大部分學生此時對「什麼是情趣」,只是從資料中查來的一些抽象語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徹,更不要說德育目標的落實了。針對這一難點,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項興趣愛好——收集樹葉標本。於是就將自己這些年來收集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樹葉標本以及利用這些樹葉做的卡片拿到了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講述自己在每片樹葉和卡片背後收獲到的快樂、親情和友誼。但丁說「一看見花,我就放慢了腳步」,對於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著一片片普通而又美麗的葉子,聽著老師成長的故事,聰明的學生馬上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情趣」,用學生自己的話來總結,那就是:通過做這些事情,讓自己體驗到快樂。學生們的思維也就豁然開朗起來:有的學生談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學生說到了自己。在學生們的暢所欲言中,很多同學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觸的是,在談到庸俗生活情趣時,有一名學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來了個現身說法。他講道自己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沉迷於網路游戲,連續在網吧呆了三天,花費了兩千多元錢,身心疲憊,自己的手也變成了「滑鼠手」。在大家看著他的「滑鼠手」發出笑聲的同時,更發人深省,有些同學不自覺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棄庸俗情趣」的課標要求已經深入到學生的內心。
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樣的,教師用自己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去引導我們的學生,學生也會「隨」老師的。一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最喜歡老師給我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老師同我們交流的是表情,是心靈,我們感到可以敞開心扉與老師平等對話,也受到了教育。」
二、課堂教學與主題班會相結合,拓展德育空間
所謂主題班會,它主要是圍繞一個專題,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主持、自己組織領導、採取各種形式,充分發揮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依靠班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開展一種生動活潑的自我教育活動。一些有著班主任經驗的老師或細心的老師會發現:很多時候,班級召開的主題班會內容和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異曲同工,甚至於有時班會內容就是我們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拓展,所達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也就是一致的。有時思品課一個項目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課堂學習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較好地完成知識能力目標,可能就對德育目標的落實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這時,與之相對應的一堂好的主題班會為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關於交往問題」「如何學會和同學、朋友建立發展真正的友誼」是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的教材設計了《友誼伴我行》這一單元,其中《讓友誼之樹常青》這一項目著重從平等、尊重、真誠、理解、寬容、關愛、幫助這七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學會交往。應該說這七個方面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節課下來,感覺學生還有很多話要說,還有一些困惑沒有解決,產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這個教育契機,一次名為「友誼之樹常情」的主題班會召開了。首先是一段詩朗誦和小品表演,學生們以自己的各種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明他們在學習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體困惑和煩惱;然後進入全班活動的中心環節——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大討論,針對剛才呈現出的具體問題,尋找各種解決的具體方法,由
❻ 小學品德與社會關於責任教育的講課教案或課堂實錄
小學品德與社會《要有家庭責任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認知
1、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2、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1、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2、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1、 主動承擔家務。
2、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3、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准六年級「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關於「有家庭責任感」等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設置的。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課中已經進行了有關「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自己良好的表現給父母帶來歡樂,生活上不比吃穿」等教育。這些都是從具體做法上講的,本課則是從理性認識上闡述的。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自覺的對家庭負起責任來。培養學生關心家庭中發生的事,主動為家庭分憂解難,體諒父母的疾苦,這對學生全面形成負責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課文主要從家庭的主人不分年齡大小在家庭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每一個人在享受著家庭的溫暖的同時,也要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出一份力量等角度來闡述的。
少年兒童如何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力:1、主動承擔家務。2、當家庭遇到困難時,要盡力分憂解難。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教法建議:
1、講本課的觀點時都要圍繞家庭責任感來闡述。不能只重復以前的教育。
2、本課的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課前應對學生作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
3、要注意給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
教學設計示例
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教學目標〉
認知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出一份力。
明確當好家庭小主人主要應做到哪些。
情感
激發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願意做家庭小主人。
行為
主動承擔家務。
家中遇到困難,盡力分憂解難。
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當好家庭小主人。
教學難點:強化家庭責任感的意識。
教育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大家可曾想過,自己對家庭負有責任?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不論年齡大小,對家庭都負有責任,要有家庭責任感。
板書:十二 要有家庭責任感
2、(投影)出示思考題:有的同學說:"家裡的事情是大人們管的,我只是個孩子,不用管。"這種說法對嗎?(讓學生議論片刻回答。)
小結:上面的這一說法,認為自己是個孩子就不用管家裡的事情,這是缺乏家庭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是錯誤的。作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兒童,應該具有家庭責任感。
二、通過課文、 明確觀點
(一)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對家庭負責任?可結合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家庭的主人。作為家庭的小主人,要與父母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而且,要為家庭生活美滿出一份力。)
小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是家庭的主人,對家庭的事情就要關心,就要參與,就要與長輩一樣對家庭負責任。
板書:家庭的小主人,要對家庭負責任。
(二)我們如何為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出力呢?學習課文3至5自然段。
1、主動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並把這看作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1)你打算怎樣做?(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小結:現在家務勞動的內容仍然很多,如洗碗、掃地、擦桌子、整理房間……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主動去做。
板書:主動承擔家務勞動
(2)(投影)說一說:你在家裡經常做哪些家務事?你是否把做家務看成是自己份內的事?
(學生把自己的實際情告訴同學,結合課文第5自然段的學習,教師表揚做得好的學生。)
2、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過渡:在正常情況下,樂於做家務是具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但每個家庭難免會發生一些令人憂愁的事情或遇到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主人,又應該怎樣做呢?
(1)學生分小組議論、選代表在全班上發表意見。
小結:當家庭發生為難的事時,我們決不能認為這只是父母長輩的事,而應盡自己的力量為家庭分憂解難。
(2)錄音播講"老舍的故事"--課文第7自然段(教師展示課本插圖並讓同學知道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
(3)提問:聽了"老舍的故事"之後,你認為我們應學習老舍的什麼好品德?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板書)
板書: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4)你家裡是否發生過為難的事?你是怎樣做的?你認為你的做法合適嗎?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把真實情況告訴同桌及全班同學。)
小結:(肯定和表揚做得好的同學)我們既要向老舍學習,也要向身邊的同學學習,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小學生,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
3、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
過渡:在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的同時,我們必須經常告誡自己,不要給父母添憂添難。
(1)(投影)查一查:你是否有過給父母添憂添難的言行?
(學生議論,自查後告訴同學。)
小結:個別同學確實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想盡力為家庭分憂解難,但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覺地為父母增添了為難的事情。個別同學往往不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向父母提出了過分的要求,這也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要為父母分憂解難,就應該時時想到家庭的經濟條件,不要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
板書: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
(2)錄音: "劉剛的故事"--課文第9自然段。
(3)提問:劉剛很想買旱冰鞋,但為什麼卻對父母說:"不想要什麼了"?
(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具體回答。)
歸納:劉剛是個能考慮家庭經濟條件,體諒父母困難,不向父母擔過分要求的好孩子。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具有家庭責任感。可見,劉剛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4)(投影)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劉剛一樣的同學?有什麼具體的事例?
結合課文第10自然段引導學生找身邊事例。
小結:在我們身邊,有些同學了像劉剛一樣,為了不使父母為難,從不亂花錢,不擺闊氣,不與別人攀比,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這些都是有家庭責任感的表現。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有家庭責任感?我們怎樣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出力?(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總結:有家庭責任感是優秀少年兒童必備的品質,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長大才能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的家庭責任感。
三、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一)述說:(投影)
1.作為家庭小主人,怎樣做才算對家庭負責?
2.你在家時能當好家庭小主人嗎?做得怎樣?
學生根據板書要點回答,對照自己,自查自糾。
(二)學《新三字經》有關內容:
具有家庭責任感,也是《新三字經》要求我們應該做到的。
(投影)……家務事、樂擔承、洗碗筷、掃門庭、家愛我、我愛家……
(三)評議:
1.[投影出示第59頁"評一評"引導學生評議。
(1)劉東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小主人,應當具有家庭責任感,主動承擔家務,面不應該把家裡的活兒推給爸爸媽媽。劉東不僅不主動承擔家務,隔壁的老奶奶提醒後,仍不去做自己應做的事。這就更不應該了。
(2)李琴的決定是正確的。她能考慮到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向父母提過分要求,是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好孩子。
(四)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請你講給同學聽。也請你對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懂得要做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的道理。一個具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將來必定是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從小當好家庭的小主人,將來才會當好社會的主人。今天為家庭盡力,明天就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願同學們從小做起,做一個具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注意發現家中有哪些自己可以主動做的事,自己盡力做好後,講給父母聽。
2、向媽媽表示,自己主動承擔一份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並請他們監督,自己做得怎樣。
3、利用一次小隊活動,調查一下有家庭責任感的同學,將她或他的事例寫成稿投給紅領巾。
廣播站。
4、收集一些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和事,講給大家聽。
❼ 如何開展小學思品課堂教學效益
一、備課
1、教師平時一定要深入解讀課標,加強理論學習,准確把握課程性質,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有效備課。
2、在學期(或學年)開始前,教師要通覽全冊教材,寫明本學期准備解決或提高哪些道德認識,培養哪些行為習慣,掌握哪些知識或技能,同時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有關教育活動,按照學期周數,科學合理地制定出學期教學進度。
3、要以活動板塊推進的形式設計教學過程,也就是以活動作為教與學的共同中介,把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放在第一位。備課時,教師必須把自己定位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支持者、參與者,而不是「說教者」。
4、教師備課時,既要鑽進教材之中仰視解讀,又要突破教材, 要多方面採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精心設計,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變動、調整與加工,讓課本上的圖畫、事例活起來、動起來,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
5、要透徹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研究他們的心理特徵及家庭和社會對他們品行的影響等。這既是備課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品德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
6、教案要有明確具體的三維目的要求、重點、難點、學情分析、課前准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其中教學過程是教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何導課,如何圍繞主題進行活動設計,如何使學生明白道理,如何辨析導行,如何進行小結,布置什麼作業等都應寫出來,做到胸有成竹。要有提前量,至少要背出兩課時的教案。
7、精心設計板書。
二、教學過程
1、力求精彩的導入。精彩的導入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有了學生就會由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由牽著學變成自主地學。可以採用「小品表演」、「成語(詞語)接龍」、「講故事」、「猜謎語」、「欣賞樂曲」、「影視文件」等。
2、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注重「問」的質量,講究「問」的技巧,做好「問」的處理。以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學習,道德情感的激發,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更好的發展。
3、教學方法要靈活,富有啟發性,要徹底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把學生當做聽眾和觀眾,而要把他們當做「主角」甚至導演。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4、課堂形式要多樣化。課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樂競答」、 「幸運52」、「智力快車」等電視節目形式,也可以用 「圓桌會議」、「小學生辯論會」、「開心家庭組合」等比賽形式,還可以用 「小小法庭」、「今天我是班長」模擬形式等等進行授課。
5、必須有效地選擇、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如《毒品的危害》一課,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毒品的危害感受的不深刻,進而對教學目標的完成也不夠理想,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看到了那一幕幕讓人心顫的畫面,頓生畏懼與憎惡,怎麼還想去靠近,從而很容易地就落實了教學目標--遠離毒品的目的。
6、教學中,學生對於某一個問題或知識點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學生的感悟是正確的,有些學生是錯誤的。這對學生而言是正常的。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教師在盡一名教師的引領責任的同時,應對學生的不同表達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表揚,以保持學生思維、發言的積極性。
7、結尾要畫龍點睛。常用的結尾形式有:首尾呼應型;歸納要點型;行為訓練型;樹立榜樣型等。
8、教材中一些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寫一寫等鞏固性、探究性、過渡性的題要隨課完成,教師要及時批註。建議多用鼓勵性的話語。
三、學科教研
1、各學校應建立品德學科組,學校之間成立中心教研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做到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要寫好、利用好教學反思。多開公開課、示範課、研討課,引導和幫助使廣大教師從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2、開展集體備課,發揮群體優勢,彌補個體不足。
四、隊伍建設
學校要鼓勵和支持在本學科取得成績的教師積極發揮他們的示範引領作用,要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投身於品德學科的教學實踐,使其盡快成為品德學科的中堅力量,要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使那些與新課程理念不符或有一定差距的授課教師,早日邁進新課程理念的大門。
❽ 如何提高小學思品課有效課堂教學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新課改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現在我們面前,新課程更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兒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教學中課堂面貌和教學形式雖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源於教師本身的理念和行為的問題,導致了課程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下面著重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探討。
一、立足教材,落實課程理念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是新課程標准對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性質的定義。我們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結合新課標精神,發現這個學科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如何積極利用好教材,引導兒童開展品德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在活動中獲得能力的發展。品德與生活要重視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的心態,教師要抓住學生童年生活的價值,將德育活動滲透到兒童的生活中,實現教材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模型,促進能力的發展。
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們發現品德與生活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通過各類和兒童生活相關的活動為載體,學生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會有親切的感受,容易和教材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單一的利用教材,而應該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實際生活中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設計成活動教學的內容,通過搭建平台,將教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從而突出教材的生活性,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得以發展。
二、活用對話教學策略,創設有效情境
對話教學就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中、尊重信任的氛圍中,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在師生經驗共享中創造知識和教學意義,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形態。因此,對話是師生通過平等溝通,主動而富有個性精神地認識生活以及教材的活動。在對話中,學生被充分地視為具有獨立生活見解的個體,教學則成為真正構建道德認知的過程。這樣,學生對生活的討論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他們因此而由衷地、現實地認識生活,並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能力。
1、搭建平台,實施對話
「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搭建開放互動的對話平台,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發散,胸襟列加寬廣,創意更加涌動,參與意識也更加強烈。可以組織辯論,也可以進行模擬演練等為學生搭建對話平台。
2、抓住生成,組織對話
課前預設與課中生成是師生其同完成的創造性活動,課前預設必須有很強的情景性和開放性,教師需要根據掌握的學情,加上自己的經驗進行構思。課中的「生成」不是沒有導向的自然生成,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建構,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靈活實施預案來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互動,從而構建新的認識,新的經驗,新的情感的過程。
3、解讀文本,關注對話
文本具有不確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從某種意義說,文本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才能充分建構。因此,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是「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面對文本,不是單方面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而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真誠面對,相互滲透。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為滲入了讀者的意義;讀者超越了自身,是因為接納了文本的意義,擴大了原來的視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個新我。因此,在這樣的對話中,教師要走出「教材至上」,而視教材為「新的活體」,引領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與課文直接對話。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語言的深處,體驗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與文的「對話」與碰撞中生成帶有個性的色彩的思想與言語。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1、「生活化」教學法
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這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活動課程,作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需要用大多數學生熟知並具有濃厚興趣且貼近生活,價值觀正確的主題作為課程的著力點。由此就需要教師們在組織思想品德和生活(社會)課教學的同時,抓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喜歡並且認同課程,才會有更多的積極性與創新精神去參與到課程中去。這種將知識引入生活,通過身邊的事物來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活動教學法
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中,必然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樹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素質。因此,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所有牽涉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時,老師應該盡量減少自身的理論灌輸,做到立足教學的內容開設學生喜愛的活動,利用一切可以調動學生創新精神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經過實踐驗證,參與到這種開放的、創新的課程中,可以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調動他們的創新能力,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3.多媒體教學法
在授課中,老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講授《生活中的快樂》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施來進行教學,立足於社會實踐,把快樂的場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通過對生活中出現的事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由傳統教學模式中枯燥的板書轉變成信息化時代的多媒體技術,通過更加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讓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勃勃生機。
總之,兒童生活的現實性,決定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關注和反映兒童生活的真實性。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緊扣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去創造符合兒童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自主探究,合作發現,培養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準,做適合於現代社會需要的小主人。
❾ 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要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下面兩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隨著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2.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身立
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
二、改進教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思想品德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小學德育大綱》中規定:「思想品德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唯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練」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好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質量.「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教師要確定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講《集體力量大》一課,有關螞蟻王國得探子報告的消息後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小品的形
式,各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集體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
情,取得勝利.這樣,就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愛了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講」是教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教師對重點知識應給予精講,及時進行釋疑解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老師應引導學生對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及時查缺補漏.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中,使學生理解、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
「走出去」就是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進而融入社會.
「請進來」,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邀請有關人士來校作專題講座.如:組織時事政治報告
會,幫助學生對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問題進行比較全面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邀請校外輔導員、公安、司法部門人士來校作法律知識講座,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鞏固和理解,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水平.
四、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考思想品德考試方式的改變
(即原來的閉卷考試改為現在的全開卷考試),有的老師和學生
家長就認為,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由原來死記硬背變為現在連記都不用記了,老師上課只要勾勾劃劃,考試時替學生准備好充足的材料,學生只要把資料、書籍帶全、就萬事大吉了.開卷考試確實減少了大量死記硬背的內容,但並不意味著降低了對學生
的要求,相反,為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試題增加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考查.在考試中要想回答好開放性試題,必須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敏銳的洞察力,廣博的知識,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以及有條理地表達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不注重理解、不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開展實踐活動、不拓展知識面,考試中要想回答好開放性試題、綜合性試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開卷考試並不是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教師應在方法觀念上對學生進行輔導.如何進行輔導?第一,引導學生切實轉變觀念.通過一定的題型訓練,使他們懂得開卷考試並非降低了要求.相反,必須加強對知識、能力、覺悟的有機統一,能初步應用所學知識,聯系社會生活以及自己的思想、行為、校園生活等實際來分析說明問題,並且能有條理清楚地表達、敘述和論證問題等.第二,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一個人行為的集中表現,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培養各方面的品質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學習中,為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和提高能力,必須做到:①課前做好預習,自擬課文內容提要;②認真聽課,聽課中大膽質疑,並輔導他們做好聽課筆記;③課後進行歸納整理,學會綜合運用圖表法、比較法、邏輯推理、歸納等方法.第三,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還應注意關心時事、社會熱點,把它與所學知識相聯系進行分析,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是中、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使他們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❿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思品課
小學階段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更是對小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作為教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課。學生進入學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學習知識,作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都要藉助文本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們上這一科目的老師該如何做呢?要讓小學生將來成為誠實和富有責任心的人,重在加強學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養。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個人的一些嘗試和耳濡目染,談談自己的看法:一、精彩導入,真正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
品社課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必須實際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前調查,無論是問卷還是談話,都應該在課前有所了解,課上才能有的放矢。讓學生自由結組調查、討論自己關注的某一方面問題,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匯合起來,然後各小組派代表到講台上匯報等等。課堂上的熱烈交流,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也體現了合作的樂趣。
二、注重探究,獲得科學精神、態度現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但是,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孩子們說說平時經常玩哪些游戲?每次都玩得開心嗎?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哪些規矩?如果碰到個別人不守規矩,大家會怎麼樣?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我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討論。游戲中的規矩就是一種規則,參加游戲的人必須共同遵守,否則,游戲就不能進行下去。同樣,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也有規則。如:公共交通的規則,體育比賽的規則,娛樂活動的規則等。這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公共交通、體育比賽、娛樂活動、公共財物會怎麼樣?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得出:沒有規則,生活就會非常麻煩。我窮追不舍,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校里能不能沒有規則?如果完全沒有規則,同學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老師們想什麼時候上課就什麼時候上課,行不行?與同學們關系最密切的學校規則是什麼?三、加強課堂訓練,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教師要結合插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和闡明道理及觀點後,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觀點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醜的能力。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和補充課後練習,讓學生認真思考、回答。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後找難以辨別或模稜兩可的問題。如講拾金不昧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實際例子,由淺入深,設計如下練習:(1)一個同學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鋼筆拾起來交給了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在路上拾到一塊手錶交給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這樣學生由易到難,對所設計的練習逐一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並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現代化手段讓思品課生動起來
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一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沉悶空氣,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像。如:我在上「珍惜水資源」時,展示漫畫「舉不動」,表明世界人口總數2000年已達60 億;展示漫畫「垃圾包地球」、播放動畫「這樣就合法了」,表明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再播放實況錄像「在中國…….」,看人們是如何浪費水資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亂砍濫伐森林等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我們面臨嚴峻的資源、人口、環境形勢,從而落實到教學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整節課,學生在驚嘆、感慨中,踴躍發言,激烈討論。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沉浸其中,依依不捨。體驗成功的思品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