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情境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師角色的轉化。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裝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
關鍵詞:情境創設、有效情境、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採用競賽等方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乘、除運算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登山」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鞏固知識,而且使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7的乘除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我便設計小組登山賽——奪紅旗游戲。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准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快速計算黑板上自己組的題目,每算對一個就登上一個台階,看哪組同學能最快地到達山頂,奪得紅旗。在這個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地計算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郁積於胸的感情抒發出來。
㈡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只要你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看事物,這種情境可信手拈來!
㈢ 淺談怎樣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是以情境認知理論與情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中愉悅地進行學習。小學生由於年齡的關系,好動性強,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加上數學學習中的一些抽象的數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於是很多學生會出現厭學情緒,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創設教學情景,已成為廣大教師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決定著思維的方向。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時,向孩子們提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
例如在「統計」一課中可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們班准備開一個晚會,小朋友們高興嗎?」趁著學生正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提出:「咱們要為晚會作些准備,我們要考慮些什麼呢?」孩子們就想到了諸如需要買什麼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要調查每個小朋友最愛吃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不可太難或太易。太難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則使學生喪失興趣,失去足夠的動機。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慾。
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並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景,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景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也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需要講一些改編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進入到新課意境。
如在開始分數教學時,用《西遊記》的故事引入:「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夏天中午時,大家都很口渴。師傅叫孫悟空去摘一些野果來解渴。第一次孫悟空摘了8個桃子,叫豬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孫悟空摘到一個西瓜,叫豬八戒分,他不知道該怎麼分了。同學們,你們替他想一想該怎樣分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首先讓學生看「烏鴉喝水」的故事片。然後,提問:同學們,聰明的烏鴉把石子放進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誰能說說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佔有了原來水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所以烏鴉就喝到了水。這樣,從熟悉的故事入手,採用動畫的方式呈現,有利於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學習新知。同時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體現趣味性,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再如:我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給學生講一個「猴媽媽分餅」的故事:猴家族裡的小猴子都愛吃猴媽媽做的餅。一天,猴媽媽做了3個同樣大小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了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媽媽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8塊,給了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 塊。」猴媽媽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學生都會說:「同樣多。」我追問:「聰明的猴媽媽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於是,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進行了新課。
三、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探究慾望。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產和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例或模擬場景,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學生產生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慾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讓學生溶入到教師創設的情景之中,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們的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超市購物」時,可在教室里設置一個模擬超市,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進行買賣。通過活動,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了學好數學的慾望。又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就創設了一個實際情景,與學生一起做開汽車的游戲。我當司機,讓學生做乘客,先上來5個學生。汽車開動,我問學生現在汽車上有幾個人?(5)個。新安庄到了,停車,又上來幾個阿姨,汽車再開動,我問又上來幾個人?(3個),現在汽車上一共有幾個人(8個)。又到一站,停車,下去了4個學生,我問現在汽車上還有幾個人?(4個)。這樣抽象出算式5+3-4=4。游戲如此反復輪流做了幾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探索新知,為新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四、創設操作情景,讓學生動起來。
實踐操作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操作情景,盡量為學生提供動手擺弄的實踐機會,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掌握思維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時空,讓學生在廣闊的、開發性的時空中,讓學生通過摸摸數數、折折拼拼、剪剪補補、比比、量量等演練,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果實。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不要簡單地採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去告訴學生圓的特徵,而是根據學生急於動手的心理,讓學生把圓形紙片折一折,再把摺痕畫一畫,然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說一說。在學生動手實踐,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揭示圓的特徵和各部分名稱。在這一新知的獲取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又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自主意識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可以創設了以下幾個操作情景: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幾個不同的角,想辦法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同學們藉助生活經驗很快就想到把幾個不同的角疊在一起,一條邊重合,觀察另一條邊的位置,從而判斷角的大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覺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無關的,而與兩條邊的開叉程度有關,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緊接著我出示練習紙,要比較練習紙上的兩個角的大小怎麼辦呢?有的同學想到藉助於剪下來的一個角,有的同學想到測量,於是藉助於長度、面積等單位的認識經驗,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度」,認識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學慣用量角器來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之後又進入到操作活動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測量你手中的角」,「測量練習紙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後引導學生總結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與步驟。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操作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表面,而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在思考,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創設游戲情景,讓學生活起來。
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把教學內容滲透在游戲中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教學中不僅考慮學生「 能不能」學習,更重要是要看學生「 樂不樂」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舉止自然大方、語言精煉、准確流暢、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游戲中創設教學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景",使學生產生"入景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但是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戲的目的,游戲的組織等等。其中游戲的組織是很重要的,否則整個課堂會不好控制,而且達不到游戲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冊最後一課「迎新年」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投擲的游戲,在教室中畫好有十個數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線上用沙包向小格內投擲兩次,沙包投在有什麼數字的格子里就得幾分,然後把每個人的得分記錄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誰的得分最高,,再讓他們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提出問題,並自己解決,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學「 加減混合運算」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愛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採用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方法。一上課就指導學生用學具,先擺3 個△,再擺2個△,最後擺 4 個△。要求學生按著擺的過程列式計算:3+2+4=9。接著又要求學生從9個△中,拿走 4個△,再拿走2個△,並列式計算:9-4-2=3。動手擺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的過程,算理不講自然明白,同時為新授課「 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
情景創設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創設情境雖不是目的,但沒有情境的創設,就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把他們帶到欲罷不能的景界,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其創造才能,從而使小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創設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竟可能 創設一下幾種教學情景: 一、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法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形象性、愉悅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於激發其興趣,啟動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最佳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時,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能力。 四、創設討論情境,促進學生認知深化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生樂於交往,而討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學中的知識障礙點和思維障礙點,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創設討論情境,更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生在討論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 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於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鍾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 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並不是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有專家建議: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就是「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㈤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有什麼特點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㈥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摘 要]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目的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體驗,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因此,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現實性。 [關鍵詞]教學情境 問題情境 已有經驗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服務於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剩餘2233字)
㈦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思考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因遇到了問題且需要解決而引起的。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有興趣,才有解決問題的願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們的積極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設置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的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由於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對象,時間等的不同,創設問題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下面列舉幾種來加以說明。
1、激疑引趣設情境。興趣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於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求新知。設置這種問題,在於從興趣入手組織注意,使學生進入情境,產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例如,在教學「同樣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明很喜歡小兔子,他家養了4隻小兔子(出示小兔圖)。今天,他到菜園里拔了4個紅蘿卜(出示蘿卜圖)給小兔子吃,一隻兔子吃一個蘿卜(邊說邊用線將小兔和蘿卜一對一的連起來)。小朋友們看看,有沒有多餘的蘿卜?有沒有還沒分到蘿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數和蘿卜的個數有什麼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及其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性問題的濃厚興趣,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舊中引新設情境。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貫性,每一個概念、性質、公式往往是在相應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成發展的。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可以先出示准備題:有8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意思。學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沒有剩餘。緊接著,將准備題正好的「8」改為「9」,作為新課的例題: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然後引導學生邊用教具操作邊思考問題:「這樣改動之後,題目意思變了嗎?為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結果怎樣?」這樣,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突出了演變點,由在除法計算時沒有剩餘的數來引出剩餘的數,為理解「余數」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幾乎收到了一點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設情境。步步深入設情境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個個小問題,在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一步一步的深入學習、理解、掌握新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環節緊湊。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請班上兩名同學站在講台前面兩邊表演兩人相對走。教師發號:「齊步走」到兩個碰面為止。讓學生看了演示後,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是關於幾個人的問題?(小結:兩人,也可以是兩輛車、兩艘船等兩個物體)
(2)開始時他們站的位置怎樣?(小結:兩邊即兩地)
(3)他們是怎樣走的?(小結:面對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師喊「齊步走」表示什麼?(小結:一起走即同時出發)
(5)結果怎樣?(小結: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這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題意,思維逐步深入,從而突破難點,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
4、揭示矛盾設情境。學習中的矛盾包括一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或預料、期待同新的課題之間的矛盾;課題內部已知與未知條件之間的矛盾;同時學習的兩種材料之間的矛盾;對同一個課題的不同認識之間的矛盾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揭示和呈現矛盾,把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就能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雞媽媽給兩只小雞分月餅,請小朋友用手指的個數表示每隻小雞分到的月餅個數:(1)有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兩個手指。(2)有兩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一個手指頭。(3)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這時,很多學生被難住了。有些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頭,說:每隻小雞分得半塊月餅,不到一塊,所以這個手指要彎一半下來。教師再問:你們能用一個數來表達這「半塊」嗎?所有的學生都搖了搖頭。這時,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成了全體學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5、製造懸念設情境。一堂數學課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麼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麼,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製造懸念,短短幾句話,是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慾望。
6、深化知識創設情境。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和切實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可進行深化性的設疑。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內容後,為了鞏固知識,可以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然後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學生回答為180°÷2=90°。又問:「對嗎?量量看」。通過度量,學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與它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啟迪了學生,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方式外,教師還要善於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總是處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積極活動狀態,始終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創造一種良好的內外條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發起排除障礙、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他們積極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充滿熱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
雖然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內容要為目標服務,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目標,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不要為提問題而提問,為創情境而創情境,否則就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㈧ 為什麼要進行小學數學情境教學
一、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體現情境的趣味性.\x0d問題源於某種情境,而生動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則是產生問題的肥沃土壤.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例如,教學《位置與順序》時可以設計貓抓老鼠的游戲:每一輪選1 人為貓,6 人為老鼠.活動前先讓貓觀察1 分鍾,蒙上眼睛,然後由學生指出某隻老鼠的前後(或左右)各是誰,再由貓猜出老鼠的名字.該游戲極富童趣,每當貓捉到老鼠時,教室里是一片歡騰,學生的參與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動態、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級的學生更易被實用、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所吸引.只有把數學的自身特點與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為學生的發展服務.\x0d二、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注重情境的思考性.\x0d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與體驗,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並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而且要盡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間.因此,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問題思考空間大小的影響.首先,要考慮材料的呈現形式.一般來說,條件的呈現比較隱蔽、解決問題的步驟稍多、解題方法或結果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思考空間相對較大,反之則小.其次,解決問題的策略、步驟、方法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這樣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間,又滿足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問題:淘氣家離學校5 千米,笑笑家離學校4 千米,淘氣到笑笑家多遠?教師的詳細分析和標准化答案往往會損害問題的教育價值,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基礎上交流,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有所收獲,對數學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x0d三、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強調情境的現實性.\x0d情境的現實性要求情境中所隱含的數學問題必須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真實的學習,強調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對於喜聞樂見、經常遇見的現象和事情,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的熱情.他們不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更易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知道運用數學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生認知的起點往往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經驗或具體事例,而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卻大多是間接呈現的,不像生活數學那樣來得直接.因此,引導學生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把小學數學間接的知識和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是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例如,在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並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在我和小樹一起長 小小運動會 今天我當家情境中學習100 以內的加減法,在體檢情境中認識長度單位米等教學實例,充分利用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問題、經驗進行探討、總結和升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x0d四、創設情境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x0d1、要正確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新課程標准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例如,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因為計算還有自身的規律需要讓學生去掌握.\x0d2、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盡可能做到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既有適當的難度,又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的情境中及時提煉出數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東拉西扯,游離於目標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淺嘗輒止,把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擺設,以至穿新鞋走老路.\x0d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x0d4、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一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識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x0d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數學課單一呆板的局面,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果.
㈨ 淺談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內和已有知容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